看完第二季第三集看到蔡永森绑着胳膊炒饭跟出差的对象发了个消息想吃他做的饭菜了看到陈妈妈给小蔡永森和外国人张罗饭菜我也想和家里人一起吃妈妈做的闽南家常菜看到小蔡永森吃饭咽口水忍住眼泪看到他坐在院子里一眨一眨长长的睫毛我小时候也有长长的睫毛和大大的眼睛我小时候也有一个人坐在水泥院子里发呆我小时候也有不开心但周围都是家人 亲人 和温暖我是海边小村落出来的人不能忘本我家那边也有蚝仔面线台湾有蚵仔面线两岸一家亲
这部剧主题是讲女性的独立抗争,看似都是些生活的琐事,但是无论是阿嫲,陈妈妈还是女主,还有洪育萱,每个时代,每个身份的女性都在承受着男性没有的社会、家庭压力,她们都在尝试如何回应与消解这些矛盾。
看似无关的时间线片段,其实都在呼应这个主题。
做家庭主妇,是阿嫲和陈妈妈那个年代无法改变的选择,没有读书,全部人生都与家庭、老公和子女捆绑在一起,想过不同的人生,却挣脱不开。
所以阿嫲才会突然想搬出去一个人住,想吃奶油蛋糕和干干的番茄炒蛋就吃,不用再顾及他人的意见,但她最后还是跟阿公回了家,因为她说:结婚之后,我还有第二个家吗?
陈妈妈在看见老公“外遇”之后手足无措,老公一直是爱她的,这时她感觉一辈子的信念都要坍塌了,自己省吃俭用省下来的三十万,要立即、马上,报复性地全部花光,上演离家出走戏码,却分分钟要发推特等老公回赞,在陈嘉玲的帮助下,她才慢慢找回女性的自尊心,就算回家了也绝不耳根子软让三分。
这些都是年长一辈的女性用自己的方式,在他们那个年代做出的最大抗争,即使是不完全抗争,但也尽了最大努力。
洪育萱虽然是陈嘉玲的同龄人,但在家庭教育的错误引导下,即使有学识和见识,却早早嫁人,从未接触过社会,现在即使遭受到家暴,但由于无法适应社会,做不到经济独立,很难走出婚姻的阴影。
反观陈嘉玲,她在40岁之前一直都在身体力行地贯彻女独主义:单身,女白领,一个人在台北打工,掰掉快结婚但自己觉得不合适的多金妈宝男友,回到自己家乡,买屋改造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做事情自己任性决定,从来不跟另一半商量,被男友凶也要不输气势地吼回去……很酷,对不对?
大多数爽剧的女主角都可以演成这样,甚至更狗血,更戳中女独主义者的G点,但是这部剧NB之处就是我偏不这样编,陈嘉玲的思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发生转变的呢,她自己可能不知道,但是作为看了阿嫲、陈妈妈及陈嘉玲小时候那么多家庭生活片段的观众来说,这些转变其实都是迟早的事,因为亲情和爱情其实都长在了她的骨子里,只是暂时还没意识到,她开始反省自己的任性,开始正式自己的内心,兜兜转转,原来困住阿嫲和陈妈妈一辈子的才是她最在意的事情:那就是家人和爱人。
你看,女性独立从来不是不婚主义,不是工作狂,不是傲娇到容不下任何男性的顶撞,而是经济独立,认清自己要的是什么后,有能力与行动力去追求它,即使它看起来并不是那么酷,那么先锋,那么独立特行。
真的很爱陈嘉玲!
她的大条、夸张、坦率。
这部剧有给我很温暖的感觉,尤其是每次童年部分,老屋子的画面总是有着一层暖黄色的滤镜。
让我很向往那个从来没有去过的台南小村。
还有后面李月英搬出去独自住的那个小屋,特别有一种度假的vibe,那些每天擦得干干净净的赤脚走来走去的地板,在阳台的小桌子上吃饭,空气中似乎有一种又潮湿又清爽又温暖的气息。
看那段的时候,我特别想去一个相似的小屋度假。
事实上这部剧我看到一半左右的时候弃了一次,今天是从第六集又重新看起,并且一口气看完了。
之前弃剧,主要是对陈嘉玲和蔡谈恋爱感到无聊,相当陈词滥调,笑点也是很刻意很生硬,一种无厘头的感觉。
但是今天在b站刷到一个视频,其中有大结局陈分娩的镜头,看着那副惶恐、泪湿的望向自己母亲的眼睛,以及李握着女儿的手讲的那些话,瞬间泪目。
于是逃避本该写的作业,打开电脑继续看了起来。
这个“我要妈妈”的眼神
这句台词我直接泪目剧里我还很喜欢的就是洪育萱的戏份。
她其实很坚强也很自洽,虽然总是“娇滴滴”的,但是她有着很大的力量,她只是一开始被诓骗在爱情的虚幻中。
她在浴室那段台词,其实让我很后背发凉。
就像波伏娃那个鞭辟入里的断言“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
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洪可以打破那个温暖的粉色泡泡,其实展现了巨大的勇气。
但是这部剧让我很失望的点还是其中对各男性角色的包容。
我知道这是一个只破不立的批评:对于现在的影视作品在表达女性主义、女权主义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其中的男性角色。
肯定不能全部都设置成反派,因为不是所有女性主义者都是同性恋,我们也不能剥夺异性恋女性追求幸福、追求亲密关系的权利。
但是我始终认为,有些尖锐的矛盾、女性在家庭生育方面所遭受的深刻的酸楚的痛苦、无奈、悔恨等,不应该被很轻松幽默地消解了。
妈妈因为丈夫不愿意结扎而流产的痛苦;婆婆在结婚后的唯一的家中,几十年如一日的被所有家庭成员需要,她偶尔需要的一些自由的喘息……这些一切都以女性默默地忍受、最后平静地回归家庭为结局,在这过程中,爸爸和爷爷做了什么吗?
只是等待。
并且,有的时候我觉得并不应该搞笑的地方,该剧也会以一个可以的笑点来“搪塞”过去,营造一个家庭和睦、男性伴侣已经很容忍很爱老婆的表象。
说到“爱老婆”,也让我很反感的一点是,剧里很多表现男人爱老婆的方式就是吃醋,是对老婆大喊大叫,这或许有喜剧的调性在,情感的表露不能太细腻而是要夸张一点,塑造一种“欢喜冤家”的氛围。
但是,我感觉这是一种很错误的、增强刻板印象、没有创新的表现方式。
难道我们女人的想象力和要求就那么贫瘠?
想不出什么真正可以让我们开心的取悦我们的方式?
难道我们女人就是“贱”,男人越是凶巴巴地对我们说着狠话,我们就越是觉得这个男人很爱我、他只是不好意思说出来?
这种狭隘的思维应该改变了。
最后想说的是,我觉得这部剧在某种最终意义上,还是令我感到害怕的。
因为,就是陈嘉玲这样一个家庭可以给她足够爱的女性,她最后还是奉子成婚,看似自愿(主动向男方求婚)实则被动地、稀里糊涂的进入了婚姻,我甚至觉得最后的那个大团圆结局很恐怖。
一辈子忠诚的妻子,要迎接那个因为自己的懦弱而无趣地活了一生、在老年追求刺激精神出轨的丈夫回归家庭;四十岁高龄怀孕分娩、在职场很辛苦打拼的新手妈妈要承担起家庭的经济重担,让自己的另一半可以去追寻那个轻松愉快的棒球教练的工作并自诩为喜欢的事业。
难道妈妈在数十年的婚姻生活中没有平淡的时刻吗,是因为那个爸爸一直都很风趣幽默体贴吗?
难道陈没有任何事业的追求吗?
难道她就喜欢带着不同的外国人一遍又一遍逛相同的景点吗?
男人是有追求刺激的真实人性的,是有追求赚钱不多但是很有成就感的事业的野心的,女人则不会有的。
这是因为女人本身就不一样吗,或许只是社会对男女的规训和标准不同。
该剧似乎也是在认可和强化这种规训。
我并不否认亲密关系的价值对人的意义和重要性,但是必须要承认的是,亲密关系对于男人和女人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
女人往往被告知:亲密关系是生命价值的必不可少的部分,这就导致一个女人无论多么自由、多么高位,最终几乎都会受到亲密关系的拘束,都会不可克制地试图从亲密关系中得到安全感。
但是男人似乎没有这样的困扰,一个在事业上成功的男人,一个踩在其他男人头上的男人,不会因为没有女人全心全意地爱他而觉得没有归属感、没有安全感。
我觉得这种强加在女人心灵上的对亲密关系的渴望,是一种束缚。
女人更容易成为爱情的奴隶,成为爱情带来的安全感的奴隶。
但是,总体来说我还是很喜欢这部剧的,我认为以上的批评有一些也是属于时代的局限性,或许以后我们可以看到更加优秀的、更加自由的、更加彻底的女性主义的作品。
但是,这部剧里的女人,还是需要爱情,还是需要家庭的安全感。
不过,不能否认的是,该剧的女性主义的关怀很到位,老中青三代女性,她们在不同时代下、不同年龄段的挣扎、痛苦、无奈,被很细腻地捕捉与表达了,这些起码是女性主体性的体现,奶奶所说的“婚后就只有一个家”,妈妈对两次生产的回顾和对第三次生产的抗拒,陈四十岁还不知道自己人生想做什么的迷茫、觉得自己不能做好一个母亲的忧虑……这些在那些男性本位的影视作品都是看不到的,一个妻子仿佛理所应当永远属于丈夫的家,一个母亲仿佛永远有着无尽的母爱去孕育生命,一个女人仿佛生来能做好一个妈妈,在那些男性本位的影视作品中,女性就是这样被客体化的。
一晃眼,距离《俗女养成记》第一季结束已经两年了。
这么算来,我记挂这个女人居然也有两年时间了。
第一季的结尾陈嘉玲决定放弃大城市的生活,回到家乡找寻内心的宁静。
每当想到这里,我脑中就自动开始播放《稻香》,【你说家是唯一的城堡】真的是第一季的最好诠释了。
然后呢?
我总是会想知道。
这样一个归隐田园的结局和王子公主携手走向婚姻殿堂没什么区别。
对我来说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故事。
可是陈嘉玲,她是那么接地气的一个人啊!
她回到家乡后会习惯吗?
她打算做什么工作呢?
她会后悔自己的选择吗?
她要和初恋男孩结婚了吗?
过去的两年我总是在不经意间想起她,像惦记一个远方的朋友一样惦记她:不知道陈嘉玲现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出乎我意料的,这部剧还有第二季。
点开之后发现,她还是那个她,不管在哪里都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陈嘉玲,和家人呆在一起,按照自己的想法装修着自己喜欢的房子,真好啊。
她还是那么自信那么吵闹那么独立自主,她好可爱,我好爱她。
刚认识她的时候她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
她是打扮精致的office lady,每天等的是男友的求婚,想的是有朝一日开掉公司老板做个家庭主妇。
现在的她看到戒指会祈祷说不要不要,骄傲的说老娘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她之前有过漫长的向人生妥协的岁月,不会拒绝,不甘止步,选择从众,在所谓的人生必须要完成的各种事中迷失了自己。
如今的她对过往的教训痛定思痛,决定向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大声说不,真正开始随心而活,为自己而活。
她虽然是个看似一事无成的looser,但她还是活成了我的wanna be。
遇到她的时候我是刚告别校园的新社会人,就像当年的她一样觉得只要努力拼搏一定可以挣来一席之地。
这两年我过着温水煮青蛙的幸福生活,没压力没斗志没爱人,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偶尔烦恼一下自己的不思进取,偶尔感慨这样过着也还行,能想起来的高光时刻还是两年前随手种下的因。
我或许会和她一样,迷迷糊糊一晃就是很多年。
但无论日子过得多浑浑噩噩、忍气吞声,我们一定会有那样的时刻:我要改变,这日子没法过了。
因为我们不甘心,我们心里有永远无法妥协和退让的「东西」。
就是这种说不清的「东西」,让陈嘉玲决定离开忍完老板忍婆婆的准新娘生活,哪怕婆婆能为儿子的新婚买下一套看起来就很值钱的房子;也是这种「东西」,让她最后放弃更好的工作机会决定回到家乡。
陈嘉玲现在的新家就是这种「东西」的象征,那个被叫做鬼屋的地方。
小时候的她默认为那是恐怖的,是要逃离的,因为大家说里面有鬼,鬼都是邪恶的。
大家说要去台北才有前途,大家说做白领体面,大家说到了年纪就该结婚,大家说女人就是要相夫教子。
剧中花了很多力气来描述小嘉玲对鬼屋的好奇:最开始有事没事就往门口凑,后面不停地在危险的边缘试探。
虽然她的每一次“探险”都胆战心惊,但她从来没有放弃探索。
她听了大家的话,但又没完全听进去。
她独立又不羁的灵魂在岁月的流逝和经验的增长中一次次对习以为常的东西发出拷问:不是这样的,但好像又不该这样。
在一次次的自我挣扎中她在台南家乡建构的那个世界观被完全击破,她终于看到了内心那个真正的自己。
而第二季从装修新家开始,也意味着在找到自己后,陈嘉玲会按照内心重塑自己。
真好。
我惦记的朋友,她过着自己选择的生活,勇敢的重新出发。
幸好。
我喜欢的《俗女养成记》没有变成一个田园牧歌的理想主义故事,空泛的嚷嚷着诗和远方。
它像庄稼一样扎实地扎根在地里,继续为看客讲述着一个女孩俗气但又特别的生活。
本来是在小组看到相关的讨论,感觉回复不过来,决定写个长评。
有一些观众确实过于敏感了,又不愿意去思考,看到“生小孩”就直呼“下头”,其实真的大可不必。
完整的歌词是:“别人的小孩 不用你来带 关掉电视快去生小孩”。
再结合场景的转换,镜头推远,乐队主唱跟幕后的工作人员一一打招呼,实际的意思是“电视已经结束啦,别人的故事很温暖,但是别忘了,你也有自己爱的家人,不要入戏太深,也去过好自己的生活吧”。
前5集都很正能量,也很完美的续接。
到后面简直……只想说结局既侮辱女性也侮辱男性。
如果主题想突出女性的独立与刚柔并济,则完全不需要男性这么low的衬托。
请不要这么把男同志们的水准都拉这么低好吗?
不是所有的男人都又暴力又出轨又懦弱,也不是所有的女性都需要在男人的衬托下才能显得强大坚定和
台剧这两年终于脱离了偶像剧的桎梏,但其实仔细看的话,对于家庭戏份的描写以及各种笑点的插入都是承袭以前台剧的模式的。
细想想,是不是命中注定我爱你、微笑pasta里面的父母兄弟都很有爱且戏精呢。
《命中注定我爱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二姐钟欣凌的本色演技
《微笑pasta》里面天真可爱 陪着女儿一起做梦的一家人有人说俗女养成记是中国版的1988,大概人类能够有共情的能力和时刻就是讲述关乎爱的故事吧。
只是从第一季的时候就不太懂,明明现在很多影视剧都喜欢用方言表达也可以照常上映,而闽南话这样一种同样有魅力的语言要被转译成台普,刻意地矫揉造作真的观感不佳(此处同样联想到之前在影院看邱泽的《当男人恋爱时》同样破坏气氛的配音) 台剧的色调、风格一直秉承着小清新的画风,所以哪怕时隔20年依然看到了当年《薰衣草》里梁以薰花房的装饰风格在这部剧中陈嘉玲的房间展现的淋漓尽致,实在是爱了爱了dddd!
何况剧中饰演陈嘉玲爷爷的演员曾经也是《薰衣草》里面季晴川的经纪人,表演风格跨度之大,只能说演技太精湛了。
《薰衣草》比较搞怪的Peter经纪
《俗女》里面和蔼可亲的爷爷(第一季里面有对爷爷遭到zz迫害的描摹 建议看未删减版) 惊喜的是在第一集里看到了旺福乐队的梦幻联动,同样俏皮的他们在这部剧里一点都不会违和,甚至当他们作为背景陪衬弟弟被求婚时,配着“爱一兆年”的歌词,更让人甜到心悸哈哈!
剧本其实不复杂,但是拍摄的时候不断回溯小时候和长大的方式丰富了整个叙事,而且很多你以为若隐若现的小细节其实都有大作用,真的太厉害了!
第一集 医生好好哦!
希望大家可以都这样!
第五集 多看几遍,男的劣根性第六集 医院那个人干啥啊?
受不了。
吐了。
如果最后女主生了孩子我一定会差评。
中间,那么多都展示了劣根性。
所有事情有好都会有坏,一定要注意比例,不要因为百分之一的好就忘记百分之九十九的坏。
就算是男主,也是个男的。
女男主争吵那段如果是传统的男生赚钱这边很有可能晋升成家暴。
但在剧里甚至这个男的还砸了女主家窗户。
但是剧整体真的很不错了第七集 开头看到了吗。
那个剪辑的片段就是第二季第七集。
看到目前,作为家庭剧来说真的很优秀,对于我的喜好来说浅了一些些,四星,升一星。
出去玩还等男人消息秀给他看有没有志气。
讨厌男的,看到那几个男的堆在一起都恶心。
女主爸说的义正言辞但实际上他就是做了对不起女主妈的事情。
女警:走,走,走!
第八集 烦死男的了。
受不了。
台湾为什么取韩文名字哈哈哈。
“男人就是要你没有工作技能,这样就算你想跑也跑不掉”。
可怜男人,不幸的开始。
男人的话,撑死短期可信,男人的嘴,保质期极短。
对男人的评价真宽容,对女人的要求越来越高。
所以婚姻对女性带来了什么,百分之十的快乐和百分之九十的痛苦,一定不能因为偶尔的快乐忘记长久的痛苦。。
挽回时候什么都会短暂做做,实际就是没有不会的就是不愿意做,嘴上说不是把她当保姆但实际上一直在做当保姆的事情第九集 呕。
呕!
呕!!
第十集 还行吧整体还不错,有瑕疵,但是整体已经比同类型好了补充一下,2感觉不如1,总觉得像吃了苍蝇一样不舒服,想到就感觉被背刺了copy一个评论:刚看完看到豆辦的评分我双重受创直接怒打一颗星最后几集什么垃圾自/由/剪: quan剧我以为起码也是女主和妈妈&表姐住在一起生下宝宝, 依旧单身结果是这么个玩意儿湾湾也没有进步多少啊,笑一个不愿意为婚纱妥协的女人最后和一个对自己施展过暴力的男人结婚了, 太招笑了在我看来完全是利用女性红利做了第一部爆火之后,再狡猎地去加固自己挖的陷阱让女性观众跳进去且不自知: 你看独立女性最后还是回老家结婚生孩子吧!
这部剧可以让人思考一下到底何为女性主义,作为新时代独立女性的困境和出路到底是什么。
看第二季的剧评许多观众无法理解最后陈嘉玲不仅结婚,还有了小孩。
我觉得婚姻和生育从来不是评判一个女性是否活出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标准。
就像男人同样拥有婚姻的权利一样,这只是一个女人的自我选择。
一个女性是否独立关键在于她是否遵从内心,真诚地面对自己;面对不公的时候,是否有说不的勇气和底气。
在剧里,她的每一步,不管辞职回乡、退婚、还是再就业,其实都是遵照自己内心选择的结果。
包括她最后选择蔡永森,很明显也是因为爱情,而不是妥协。
再说,她本来就是一个敢爱敢恨,追求幸福的俗女啊。
私以为,女性主义从来不是把自己武装包裹起来,像一个战士一样独自抵抗这个世界。
而是,认清自己女性特质之后,还能从容优雅却不失力量地接纳这个世界的各种好与不好。
本身这是一部很有意思的台湾乡土剧,核心的卖点应该是小女孩成长的过程,结果第二部的中心有点过于偏重于当代,但当代戏处理的不好,所以使整体的剧集没有那么有吸引力了。
当代的故事线主要是陈在台南老家,买了房子,然后和自己和解生下小孩的全过程。
但是整个过程当中,主角的生活完全是一团乱麻,让人发出疑问,为何要回台南。
第二步主要是两条线,一是跟谢的感情纠葛,另外一个是爸爸的出轨。
说实话,这两条线都没什么意思,谢和陈其实性格维度并不是很适合,过去的羁绊使得他们能够在一起,但是这种更多是剧情,让他强行结合,实际能不能这样结合?
爸爸的出轨,我觉得是弱化了原本的结构,首先这段戏没什么意思,另外,你把重心搞错了,也把爸爸的人设搞乱了。
如果是让我设计,一定要出轨,你就把爸爸出轨的时间,设定在他年轻的时候,把它做一条暗线处理,这才能体现剧集的时代感。
总而言之,我很失望,如果是我,我不会这样处理。
第一,童年线一定要大写特写,第一部它的核心亮点就是这条童年线,第二部里面这条线差了不少。
比如说在台湾,90年代发生了什么事情,女主以她的视角去看一看,评一评,或者安排女主出国玩耍一番,讲一讲见闻,再讲讲出国之后跟家人的冲突,都会很有意思。
第二,感情线处理的真的好差,就从这种表现来看,其实蟹可能还不如之前的那个。
你绕来绕去,其实越搞越差了。
我会让谢继续选议员,写他的成长,否则40岁了,还这样窝囊,女主回来找你的意义何在呢?
第三,我会让洪玉萱支棱起来,现在剧集里面所有人都很窝囊,都很失败,洪应该做一个成功者的人设,比如说从台北搬来台南的医生,而不是和所有人一起摆烂,让整体不同角色更有层次感。
本来前面几集好好的,后面几集质量完全掉线了。
后劲明显不足,剧本跟上一季比差很多。男性角色人设在第六集集体崩塌,从第七集来看女性角色是“原谅”的,很多人说这就是现实,但这似乎和我在第一季里看到的女性力量相去甚远。ok,你们尽可以把它归因为片名的“俗”,但这个俗让我不理解拍这个片子的意义了。第二季最出彩的是天心。
当你可以在一部华语剧看到妈妈和女儿斗法,是那么熟悉;但是看到男男在父母面前深情表白,这太陌生了。原本以为第二季就这样的时候,到了第六集又不行了,女人这一生的悲剧故事啊,不用控诉的你就懂的,我妈妈也是这样度过这一生的吧。
今年我当妈妈了,又开始追这个剧,视角常常转换,一会是妈妈,一会是孩子。时隔十几年又和我的妈妈住在一起。生活变得琐碎、也丰富,情绪起伏很大,却终究被宝宝治愈。
俗女养成记第一季就觉得像BJ单身日记,第二季这走向更加实锤了,BJ单身日记结尾得挺俗套挺雷的,俗女9分真是虚高
警察小姐给育萱的拥抱是第七集最令人动容的画面
吴秀琴就是我妈本妈,然而我再也不会像陈嘉玲那样跟她吵了。10集完结,三段时空来回交叉剪辑,转场镜头非常流畅,以台湾女性视角见证世俗人生,表达清新、通透也更为明澈,最后还是回味,其实要的还是人生的自主。那边性少数群体都如此坦然进电视剧日常了,这边还在催三胎。 8.6
1,剧里所有的女生都在妥协,都在忍让,都在改变。不管是爸爸、蔡永森,都是“好男人”,但他们改了吗?他们觉得自己错了吗?他们还会说“你就是怪我没用”,会说“你就是千金大小姐”,会说“你还在不满足些什么。”2,从我的角度我希望陈嘉玲独美,但是结局也无比现实。理智是一回事,感情是一回事,如果真的是我在那个境地,可以狠下心不要孩子吗?可以理智战胜感情不追回他吗?可以像妈妈一样,说“我不怕那只鸟了”,然后回去跟爸爸白头偕老吗?
烂透了矫情鬼,这水平就别拍剧了。
最后生孩子,陈嘉琳握住妈妈手的时候,依然觉得她还是那个小女孩
主角明明是陈嘉玲,为啥男同戏份那么多啊,陈嘉玲没有女性朋友,就算是偶尔客串的洪育萱,她们两个聊的话题还是男人
这第二部就是催婚催生宣传片
破防了,我已经三十多岁了,还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爱的人也不知道在哪里。。。
18小时生娃很正常啊。护士or助产士让产妇不要睡很正常啊。调整婴儿角度很正常啊。阿琴这么敏感的确应该把怨气全都算到男方头上。家长里短的吵架好烦哦。比第一部还难看。
弃剧了。其实打开第一集就觉得它和第一部不一样了,这可能是绝大多数续作的通病。第二部我总觉得阿玲的家不像第一部那样融洽温情了,尤其是爸爸住院时妈妈的反应,让我想起我外婆对外公的失望,总觉得妈妈对爸爸有很大的怨气。第二部里男性角色几乎全员扑街,爸爸精神出轨、陈嘉明感觉也要出轨了、蔡永森口口声声说喜欢孩子可以领养但最后却埋怨嘉玲。也许第一部是美好寄托,第二部是现实吧。看完更加让我觉得不要结婚,男的繁殖欲是天生的,不要相信他们任何丁克的话。第一部里这样有勇气的陈嘉玲,第二部里也一地鸡毛,心里堵得难受。最恶心的角色是何老师,不知道为什么生理不适;最喜欢的角色是妈妈和阿嬷,被家庭困住的阿嬷不顾流言蜚语要搬出去自己住,不允许上学的妈妈希望阿玲好好读书,说国中很重要因为妈妈只有国小毕业,看到这里我泪流满面。
8月8日開播,10月10日完結。耐心等候2個月的我終於來看這部期待不已的《俗女養成記2》了。第一帖:看到熟悉的角色們有種久別重逢的親切感,而後更是看得有歡笑有感動(許建佑跟陳嘉明求婚學鴿子叫的那句“咕咕咕咕嚕”應該是模仿《春光乍洩》插曲《Waterfall》的“Cucurrucucu”);第二帖:有對應海報的情節;第三帖:聽到今天剛好有聽的插曲《男左女右》驚喜一下;第四帖:《王牌冤家》..「潔淨的心靈上有永恆的陽光」,我也喜歡這部電影;第五帖:模仿八點檔演戲的段落太搞笑了;第六帖:聽錯成“你是要帶著客人走,不是反過來被客人帶走”導致自戳笑點,末尾的“我爸爸是警察,戳眼睛,踢下面…”則戳中淚點;第七八九十帖:閩南語與普通話為主的台詞再次博得我的青睞,真是一部把我看得很開心很舒心、偶爾也傷心也痛心、但最後既暖心又稱心的劇集。
“当女人真的没一样是好的吗?”“没有”
真好啊,陈嘉玲!因为45集是过度集,让人总有一种不够有戏剧冲突的感觉,但这一切都是为了在第5集爆发。关于女性在不同年龄阶段面临的困境,最后是靠母女之间相互救赎来完成。最稳固的关系就是外婆,妈妈和女儿,我能理解了。我为什么又在哭!被爱包围着长大的陈嘉玲是真正的千金大小姐。小蔡永森太让人心疼了啦!第一集我就稀里哗啦哭了!妈妈嘴上让陈嘉玲独立,自己坐公交车,实际上骑着摩托车跟着一路,最后实在忍不住,上来就是一顿教训,也太真实了!妈妈虽然会因为很多事情,疯狂骂你,但是妈妈永远是最爱你的妈妈!妈妈大骂,陈嘉玲,你不知道路是要嘴里问出来的吗?我想,这不就是我妈小时候骂我不敢问路吗?陈嘉玲,你要好好长大哦。爸爸妈妈,虽然我时不时跟你们闹别扭,但是我也永远爱你们,你们要健健康康!好想飞奔回家亲妈妈一口!
第二季的剧情比起第一季,确实俗套了一些…高光时刻还是外婆贡献的,她如何在老了以后给自己租了一间屋,享受一些独处的时光
30而已比这个真是差了太多,看着就想起了我的童年,泪目
你肯定会认同我的观点。不管你是单身还是恋爱中还是已婚。能够持续给你快乐的人永远只有你自己。装修一套自己喜欢的房子。做自己喜欢的饭菜。穿自己喜欢的衣服。唱自己喜欢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