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有一说一,这部电影非常的合格,既没有特别的出彩,有没有特别的不堪,非常的平庸。
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已经说烂了、拍烂了,全片看着没有波澜。
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全片围绕着两个飞行员展开,使用了名暗线交替开展。
在1950年这个时间节点上,黑人飞行员与白人飞行员的肤色带来了强烈的对比与视觉冲击。
与其说是一部战争电影,不如说是一部带着种族歧视的片子。
白人哈纳德越是对黑人杰西示好,杰西越是觉得哈纳德在可怜自己,白人对黑人的可怜,白人永远不知道黑人的苦。
毕竟常年的肤色歧视一时半刻也无法解开。
同类作品《红色机尾》和《怒海潜将》表现的更为更为深刻。
但是借着战争这个大背景下,凸显出杰西深爱着妻子与孩子证明了对家庭忠诚,哈纳德与杰西兄弟情证明了对友谊的忠诚,两人参军保卫祖国证明了对责任的忠诚,也算是扣题了。
作为中国观众,可能重点很容易放到朝鲜战争,但其实朝鲜战争真的不是这部电影的重点,这是一部讲美国首位黑人飞行员的故事,朝鲜战争真的是背景板而已。
按理说,飞行员,特别战斗机飞行员应该是地位很高的职业了,应该受人尊重,但是Jesse还是处处受到歧视,而电影的表现手法也很克制而巧妙,一开始就来了一段连在家里讲话大声都会被白人邻居投诉的情节。
电影里面遇到法国女明星那一段也很有意思,女神居然主动邀请Jesse去晚会,编剧安排这一段想说什么呢?
歧视产生于无知与见识短浅么?
越是底层的人越容易歧视,比如门童和航母艇员,反而上层的一些人见过世面,能够更平等的对待黑人?
最后,个人的真实经历,有一次晚上下班回家刚刚进地铁口,迎面走过来一个黑人女生,我第一感觉是下意识的感到很害怕,这是我面对面第一次见到黑人。
所以,也不能无脑苛求种族歧视,一下子看到黑人其他种族的人天性就是害怕的,这个东西只能说见识多才能改善的吧。
1月17日更新:有些人好急啊,是被踩到尾巴了吗?
好几个拿这片跟《长津湖》做对比的,还有想看我评价《长津湖》的?
那咱就来说说这两部电影。
论还原历史,长津湖里主角团击落F4U用的是巴祖卡,本片中用的是莫辛纳甘,一枪入魂。
相比之下哪个可信度更高不用多说了吧?
还是说煤粉为了帮《忠诚》洗地,选择相信中国队长的存在了?
关于鸭绿江大桥,就像我下面正文里说的,一共两座桥,美海空军炸了三年,到头来只炸断了一座,还是Primary Objective之外的Secondary,还是空军的战果。
本片中直接改成了海军战果,一击必杀,两座桥全部炸断,顺便把马润两年后取得的MiG-15战果也抢了,真的好意思么?
《长津湖》里的水门桥好歹是真的被炸断过的,美军靠空运部件修复,在电影中也有所表现。
两部《长津湖》战斗场面确实魔幻,但好歹对历史还是*比较*尊重的。
论票房,《忠诚》这片子是某些人所谓的“环大陆”上映,Open Weekend票房不到600万美元,打破了美国几十年来感恩节假期票房的最低纪录,最终全球票房21,372,645美元。
《长津湖》上下两部共计约15.3亿美元,平均每部7.65亿美元,大约是你们深爱的细节严谨的故事感人跌宕起伏的《忠诚》的70多倍。。。
总而言之,现在你们是救不了《忠诚》这部美国人自己都看不下去的魔幻片啦,至于战争结果,朝鲜仍然是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鸭绿江大桥也仍然屹立不倒。
你们说美军飞行员如何如何,也改变不了二战朝战双王牌戴维斯的Dog Tag被放在军博里供人欣赏的事实。
建议还是go get a life吧~~~- 分割线,以下是原影评 -槽点实在太多,一时间竟不知从何说起。
先从几场打戏分析一下吧。
一、鸭绿江大桥本片第一场战斗是轰炸鸭绿江大桥。
片中严重夸大了各类空对地武器的精度与威力,经典烂片大轰炸也只能自愧弗如。
本片里仅仅4架A-1天袭者与1架F4U的一轮打击就将两座大桥全部炸断。
且不说小当量铁炸弹和航空火箭弹有没有那么大的威力和精度,美国海军如此明目张胆地抢空军的功劳,真的好吗?
现实中的鸭绿江姊妹桥只有一座被炸断,而且还是空军的B-29炸的。
另外一座一直使用到战争结束,现在名为中朝友谊桥。
鸭绿江大桥分为上桥和下桥,下桥是公路桥,而作为公路铁路两用的上桥则是美军轰炸的主要目标。
1950年11月8日美国空军先派遣了100多架B-29对鸭绿江大桥进行轰炸,将下桥炸断,形成了今天的鸭绿江断桥。
为什么一次派出100多架?
就是因为轰炸精度太差,只能用数量来弥补。
即便如此B-29还是炸偏了,作为主要目标的上桥几乎没有受损。
因此在11月14日,美军又派出34架各型战机组成混合编队再次轰炸,再次将上桥炸伤。
然而第二次轰炸也未能将大桥炸断,在当地工人协助下,受损的桥面很快被修复。
同时,由于江面结冰,志愿军不需要大桥就能跨过鸭绿江,因此美军于12月5日停止了轰炸行动,直到1951年2月才恢复轰炸,从那时起一直炸到朝鲜战争停战,最终也没能将上桥炸断。
本片时间点在11月,因此讲的应该是11月14日的事,当天的行动可以说是徒劳无功。
然而经过电影的改编,不仅空军炸断的下桥变成了海军的战果,连一直存续至今的上桥都被炸了。
主角团飞临大桥上空时两座桥均完好无损,再加上Briefing时的一句"But they missed",彻底抹去了空军的战果。
如果现实中真正炸断大桥的飞行员看到自己的战绩,被海军以政确的名义送给了征服者康,可能会蛮无语吧?
二、F4U击落米格-15朝鲜战争中有过数次螺旋桨飞机击落喷气机的记录,能确认的战果有F4U击落MiG-15,Sea Fury击落MiG-15,La-11击落F-86,Po-2击落F-94等。
其中F4U击落MiG-15的唯一战果由海军陆战队航空兵Jesse Gregory Folmar于1952年9月10日取得。
记载中1950年11月14日的空袭并没有遇到战斗机拦截。
本片中为了凸显Hangman的技术,特意安排了架MiG来打,完全不考虑二者之间的代差(这是搞壮志凌云2上瘾了?
)如果MiG真的这么容易对付,开战初期P-51和P-82这对螺旋桨兄弟也不至于被单方面屠杀,迫不得已转行CAS不是?
看来海军这帮人抢了空军的战果还不够,还要来抢陆战队的击杀记录。。。
三、志愿军的火力本片中志愿军有三次出场,第一次是守卫鸭绿江大桥,使用防空火机攻击美机;第二次是夜袭美军基地,第三次是莫辛纳甘对空射击,将主角击落。
其中第一次出场,中方对空火力直接拉满,密度远超中途岛,美机编队前后左右都不断有炮弹爆炸,而没有一架飞机哪怕受损一点。
其观感仿佛防空炮是故意避开主角团一样。
第二次出场,夜袭美军基地,直接给我看傻了,照明弹开路后,瞬间无数挺机枪同时开始射击,子弹仿佛打不完,火力近乎血战钢锯岭里日美双方之和,压的美军抬不起头。
之前喷长津湖是神剧的要是看了这片子,估计得去美国找这片的军事顾问决斗吧。
还是说美国人拍出来就可以接受了呢?
第三次出场,短小精悍而不失惊艳,大概就是主角团从天上飞过去,地面上一个班长喊了句什么,然后三四名战士拿莫辛纳甘对空射击,几枪过去把主角油箱打漏了。
然后主角就掉下去摔死了。
这下咱也不知道谁拍的是神剧了。
四、Miscellaneous最后放一些有趣的细节吧1. 在战前Briefing时美军特意强调不能进入中国领空或袭击中国人员设施,搞得好像他们很无辜似的,呵呵。
2. 本片和长津湖里都拍摄了美军基地的场景,道具布景都很相似。
但本片为了体现条件艰苦使用了比较阴间的滤镜,而长津湖为了表示美军后勤补给充足使用了比较阳间的滤镜,使得两者区别明显。
3. 本片中志愿军对空火力直逼中途岛,步兵火力直逼诺曼底,还有能一枪打下一架战斗机的神枪手,令人感慨。
图懒得补了,等啥时候再整吧。。。
和凌云的明亮豪壮相比,本作在呈现上属实有点阴郁,当然,这种乌漆嘛黑的色调或许是为了烘托战争的残酷并以此纪念布朗的缘故,整体显得严肃而沉闷,如果单纯想看战机翱翔天际的话,恐怕要略过中间很长一段的友谊培养及黑人之痛,通俗来说就是煽情环节,私认为编剧给力的话,拍的阳光点也能震撼人心吧……关于逝者的纪念,表达敬意切莫要夸大事实,乱赋表现,否则又何谈尊重呢,如果为了所谓的英雄主义就弃历史于不顾,则更显居心叵测,就像片中那句:“还有比黑人的成功更好的展示吗”……最后,就算人物是虚构的,我也能猜到黑人男主大概率阵亡了……
个人评分:0 这部电影“期待”已久,想看看美国人是怎么扯淡的,结果成片比我想得更加扯淡。
电影是根据《忠诚:英雄主义、友谊、牺牲的史诗故事》一书改编的,主要描写了黑人杰西和白人哈德纳飞行员之间的友谊,电影也基本是这样的。
前半部分主要写黑人主角的家庭、和哈德纳的友谊、训练的不容易等等,巴拉巴拉了一个小时,能看出来他俩关系不错,但并没有感觉友谊多深。
后半部分主要描写战争,差不多有3、4场战斗,第一次空战黑人主角驾驶的F4U击落了苏联的米格战斗机,还躲过了志愿军的极强火力炸毁了鸭绿江大桥。
我只能说这段槽点满满,首先,在真实历史上这场空袭,根本没有受到战斗机拦截,电影为了凸显黑人主角高超的驾驶技术,特意安排了一架米格战斗机被主角击落的虚假情节。
在历史中,F4U击落MiG-15的唯一战果由海军陆战队航空兵Jesse Gregory Folmar于1952年9月10日取得。
其次在影片中,主角一行人成功炸毁了鸭绿江上桥和下桥,但在真实历史上,当天美国空军可以说是“无功而返”,上桥没有被炸毁,一直留存至今被称为“中朝友谊桥”,而电影中改编成了美军大获全胜。
还有在这场战斗中,中国志愿军火力极强,但主角一行人愣是没被打到,所有战机居然能全身而退,实属主角光环拉满。
第二场战斗是夜袭美军基地,中方和美军交火堪比二战美日战斗场面,把美军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反正给我看懵了。
第三场战斗中方再次突袭美军基地,中方火力依旧很强,把美国人打得念圣经,直到黑人主角一行战斗机赶到轰炸我方阵地才扭转局势,然后主角从天上飞过时被中国志愿军轻武器打中,被迫降落,腿被卡出嗝屁了,后面就是葬礼、好友安慰主角妻子、煽情、电影结束。
全程我没有被友谊、亲情或者其他的感动到一丝一毫,因为我知道他们在通过这部电影美化他们的侵略行为,全片把中国志愿军刻画成火力强劲的敌人,来反映出美国人的无助和可怜,还来了一波击落米格战斗机的虚假历史情节来夸大主角实力,实属不要脸。
影片重点刻画了主角二人的友谊和家庭,但我看得毫无波澜,一方面是因为电影描写的不行,感受不到,另一方面我清楚他们是侵略者,他们可怜,那我们就活该被打?
侵略者还成了受害者,打赢了拍美国精神,打输了就拍小人物故事,纯纯的反战败电影。
最后主角葬礼的时候,我甚至在笑,庆幸着他终于死了。
全片最好的场景就是结尾葬礼了,让我乐呵了一下。
史料来源:如何评价长津湖战争电影《忠诚》?
- 知乎 zhihu.com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790404/
看海报以为是小成本电影,本来没想看,不过看了网上5分钟解说,宏大的场景和鸭绿江边的防空炮火,号称“2023年第一战争大片”,我信了…抱着去看美版《长津湖》的态度,我花了两个晚上看完了这部2小时的电影。
前一小时中,美国海军都漂到戛纳去和女明星纵情酒色了,战争还没开打;在今天的后半段中,终于开战了…这应该是美国历史上第一部没有黑中国的朝鲜战争电影,不仅没有抹黑中国,对志愿军的英勇也大加描述…鸭绿江边的放空火炮,比《珍珠港》中太平洋舰队防日军的还要密集,可就是这么密集的炮火,主人公的编队竟然可以成功炸桥,还毫发无损的逃离了…志愿军进攻美军基地的场景,也和《长津湖》相似,美国陆军被打的连连退后,探照弹照耀下的志愿军战士英勇无比,顶着重机枪奋勇往前冲,一个人都没倒…影片中的最后一战,为了拯救被志愿军围剿的美国陆军,海军飞机竟然真的在《长津湖》一样的空袭后,被志愿军的“小米+步枪”的步枪击中坠毁了…然后,乘着航空母舰、驾着战机穿越大半个地球侵略他国的飞行员,就成了 Devotion 的典范,“忠诚”和“奉献”的代表…我其实很喜欢看美国的主旋律电影,但这一部,真的不行,完全没拍出海报里“勇敢无畏、奋战到底”的精神,也许不是没拍好,而是对于美国来说,朝鲜战争本来就不是有主旋律的正能量题材吧。
我看的其实是效果非常棒的4K杜比全景声版本,但这片子最好看的战争场面,其实都在网上的五分钟视频解说里了…
《忠诚》,美国出品,朝鲜战争:★★☆☆☆历史上美国第一个黑人航母飞行员,驾驶航母舰载机,英勇作战,牺牲在朝鲜的故事。
剧中大篇幅用来描绘战友情,空战战斗画面不多,精彩的只有炸鸭绿江大桥和与米格15空战两幕。
为了表现美国战斗机的勇猛,这两处都进行了历史改编,也不太符合军事常识,权且看看场面。
如果想转换下视角,看看美国眼里的朝鲜战争,值得看看。
如果看过阿汤哥的《壮志凌云2》,这部可以称为低配版。
推荐搭配《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一起看。
好看,落一架飞机下去救另一架飞机,生命比财产重要,好看,很感人。
拍得不错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为什么要写那么多字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阿啊
1.如果这黑人飞行员晚上没有冻死,那么他是被自己人炸死的吗?
结尾说一直在努力把他的遗骨带回来,但是过了几代也没有下落。
2. 这黑人飞行员和老婆还真是情意绵绵啊。
3. 到了部队对战友百般挑剔啊,那个作。
4. 信写得非常好,还会讲法语,和这作的性格格格不入啊。
5. 战友真是顾大局,有情谊。
转了大半圈,结果还是在表扬白人。
“战争初期,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还相当年轻、弱小,空战主要是苏联空军打的。
后来的大机群作战,特别是与F-86大机群作战,仍由苏联空军唱主角,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协同其完成作战任务……没有苏联空军的大力支持,中国人民空军就不会发展得那么快,志愿军空军也很难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
”---《我的战斗生涯》作者:一级战斗英雄、前空军司令员王海上将苏联空军的首战发生在1950年11月1日。
这一天,苏联空军在丹东—新义州一带拦住美军飞机,一举击落敌机2架。
而地面的高炮部队,也击落了击落敌机2架。
此后的半个月内,苏联空军又击落了23架美国飞机。
据中国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抗美援朝战争史(三卷本)第一卷第十章的资料表明:“苏联空军从1950年11月1日开始,在中朝边境鸭绿江上空与美国空军作战。
朝鲜战争,苏联空军战斗出动63000余次,其中团以上编队出动818次,实施编队空战1400余次,共产生“王牌”飞行员52名,其中“四料王牌”2名;“三料王牌”3 名;“双料王牌”10名。
朝鲜战争中,苏联空军52名“王牌”飞行员,按战绩排列如下:第一名:第303歼击航空兵师第17团副大队长H·B·苏佳金大尉,朝鲜战争期间,他战斗起飞149次,空战66次,击落美军战机22架,其中F—86“佩刀”式战斗机15架。
他还创造过月击落敌机的纪录:5架,按美国标准,他是“四料王牌”。
苏佳金这位朝鲜战争中排名第一的“王牌”,最后职务是空军少将,1978年退休,于1986年11月12日逝世,享年63岁。
第二名:第324歼击航空兵师第176团团长叶甫根尼.佩佩利亚耶夫上校,他战斗起飞108次,击落美军战机19架。
佩佩利亚耶夫不是击落美军飞机最多的飞行员,却是最具传奇色彩的飞行员。
佩佩利亚耶夫保持了苏军的空战胜率第一:平均一次战斗出动就击落敌机0.19架,也就是说,每战斗出动5次,美国空军就有1架飞机要裁在他手下;他还创造了一个奇迹,把一架负伤的F—86“佩刀”式喷气式战斗机迫降在中朝方控制地区,成为苏军在朝鲜战场获得的唯一珍贵的战利品,他被誉为“米格走廊”上的猎手。
在击落19架美军战机后, 1952 年 4 月 22 日,佩佩利亚耶夫上校被授予代表苏联英雄称号的“金星奖章”。
佩佩利亚耶夫从朝鲜回国后当过一段时间的试飞员,后来因伤改行到学院里做起了工程师。
1985年退休。
第三名:苏联空军303师18团大尉飞行员列夫.科里洛维奇.史楚金,击落美军飞机击落17架。
史楚金在朝鲜战争中受了伤,结束了飞行生涯,但一直从事飞行顾问方面的工作,最后被升为上校,于1977年退役。
第四名:苏联空军303师523团少校飞行员德米里·奥西金开创击落敌机15架的纪录。
第五名:塞格.马克诺维奇.克拉马连科,击落美军飞机13架。
克拉马连科少校在一次空战中,被美军上校联队长为首的3架飞机夹击,他连续做了几十个螺旋滚转和极限过载筋斗摆脱了困境,并利用一次翻筋斗的有利位置抓住机会开火,将美军上校的座机打得凌空爆炸。
“二战”他曾经击落1架德军战机。
战后,克拉马连科从事飞行顾问工作,并还出版了一部自传,还是俄罗斯退伍兵协会的副主席。
第六名:苏联空军第303师18团中校飞行员亚历山大.斯莫尔契科夫(“二战”战果4架)、苏联空军第303师17团少校飞行员米哈伊尔.波诺马列夫、苏联空军第324师176团少校飞行员康斯坦丁.谢贝尔斯托夫等3人,分别击落12架,并列第六名。
第七名:苏联空军第303师523团少校飞行员斯捷潘.巴哈耶夫(“二战”战果11架)、苏联空军第303师523团大尉飞行员格里高利.奥卡伊、苏联空军第324师176团大尉飞行员彼得.米劳什金等3人,分别击落11架,并列第七名。
第八名:苏联空军第324师176团大尉飞行员伊万.苏科夫、苏联空军第303师523团上尉飞行员德米特里.萨莫伊洛夫等2人,分别击落10架,并列第八名。
第九名:苏联空军第324师176团少校飞行员谢拉菲姆.苏博金(“二战”中击落德机6架)、苏联空军第190师821团少校飞行员弗拉基米尔.扎别林、苏联空军第303师17团大尉飞行员尼古拉.杜卡申科、苏联空军第216师518团大尉飞行员米哈伊尔.米金等4人,分别击落9架,并列第九名。
第十名:苏联空军第303师17团中校飞行员格里高利.普洛夫、苏联空军第324师176团大尉飞行员格里高利.杰斯,(“二战”战果5架)等2人,分别击落8架,并列第十名。
第十一名:苏联空军第303师523团中校飞行员亚历山大.卡拉谢夫(“二战”战果30架)、苏联空军第324师196团中校飞行员阿列克谢.米图索夫(“二战”战果5架)、苏联空军第303师18团少校飞行员帕维尔.安东诺夫、苏联空军第32师91团少校飞行员谢苗.费多列茨、苏联空军第324师196团大尉飞行员格列夫.伊万诺夫、苏联空军第303师17团大尉飞行员瓦西里.舒列夫、苏联空军第324师196团大尉飞行员弗拉基米尔.阿尔菲夫、苏联空军第324师196团大尉飞行员伊万.赞帕拉涅夫 、苏联空军第303师17团大尉飞行员尼古拉.沃尔科夫等9名飞行员,分别击落7架,并列第十一名。
第十二名:苏联空军第324师176团上校飞行员谢尔盖.维什雅可夫、苏联空军第97师16团少校飞行员阿尔卡迪.博伊斯托夫、苏联空军第303师17团少校飞行员斯捷潘.阿捷姆岑科、苏联空军第303师师部少校飞行员阿列克谢.卡柳兹尼、苏联空军第216师878团少校飞行员尼古拉.扎梅斯金 、苏联空军第351团大尉飞行员阿纳托利.卡列林、苏联空军第324师196团大尉飞行员鲍里斯.博卡奇(“二战”战果2架)、苏联空军第324师196团上尉飞行员伊费多尔.谢巴诺夫等8名飞行员,分别击落6架,并列第十二名。
这8名击落6架美军战机的飞行员中,第351团大尉飞行员阿纳托利.卡列林最具传奇色彩,他的空战特点是擅长夜战,美军B—29轰炸机的克星。
1952 年 7 月 10 日晚,苏军4架 351 团的米格-15 奉命拦截4架进行夜间轰炸的 B-29 轰炸机,在雷达和探照灯的帮助下,卡列林击落了其中两架并重创第三架,这次空战迫使美国远东空军停止了夜间空袭,直到美国空军 F-94 和海军的 F3D 夜间战斗机能够提供护航为止。
卡列林到朝鲜战争结束,共击落了 5 架 B-29,全部是夜战战果,他是苏联空军唯一的夜战“王牌”。
第十三名:共15名飞行员分别击落5架美军战机,并列第十三名。
分别是校官4名:苏联空军第151师28团中校飞行员维克多.科尔雅丁(“二战”战果15架)、苏联空军第190师821团少校飞行员阿法纳西.奥列尼查、苏联空军第97师148团少校飞行员阿纳托利.巴什曼、苏联空军第190师821团少校飞行员格里高利.德米特留克(“二战”战果18架)尉官11名:苏联空军第50师29团大尉飞行员斯捷潘.纳乌缅科 、苏联空军第303师523团大尉飞行员日耳曼.萨塔洛夫、苏联空军第303师196团大尉飞行员尼古拉.谢拉蒙诺夫、苏联空军第303师18团大尉飞行员尼古拉.科尔年科、苏联空军第324师196团大尉飞行员鲍里斯.阿巴库莫夫、苏联空军第324师196团大尉飞行员尼古拉.冈察洛夫、苏联空军第303师17团大尉飞行员谢尔盖.比契科夫、苏联空军第324师196团大尉飞行员维克多.穆拉夫约夫、苏联空军第324师523团大尉飞行员弗拉基米尔.波波夫、苏联空军第32师224团大尉飞行员格里高利.布雷里泽、苏联空军第303师18团上尉飞行员瓦西里.斯捷潘诺夫。
据俄罗斯后来公布的资料显示,苏联空军第32师大尉飞行员鲍里斯.西斯科夫是苏联朝鲜战争中的最后一名“王牌”飞行员,先前公布的51名“王牌”飞行员西斯科夫不在统计之列,在此应该补充一笔。
1953年7月20日,苏军6架224IAP团的米格机在苏峰地区完成了一次波澜不惊的巡逻。
大约在13:00,苏联战斗机返回了驻地,领队长机和僚机是首先降落的,第二支双机编队跟在后面,只剩下鲍里斯.西斯科夫大尉和他的僚机弗拉基米尔.克里莫夫上尉在天上。
他们两人已经下降到150米高度,整准备要降落。
这时,克里莫夫座机上的测距仪传感器开始在他的耳机里叫响,这种设备在探测美军佩刀战机的测距仪时相当有效。
过了一会儿,西斯科夫要求克里莫夫把后面的美军追兵清掉。
在米格机下方是一支美军佩刀双机编队,飞机后拉出的黑烟显示他们正在全速追赶上来。
西斯科夫驾驶米格—15战机笔直地左转爬升,美军长机也试着去这么做,但是美军长机的速度过快,冲到了西斯科夫战斗机的瞄准具里,西斯科夫攻击了F-86长机,这架美军4FG大队的喷气机坠毁在苏军机场附近。
第二架美军佩刀躲开了弗拉基米尔.克里莫夫的攻击后躲进了一片云里,仓皇逃跑。
至此,在朝鲜战争结束前夕,西斯科夫的战绩上升到第5架,也是他的最后一个战绩,使得他成为苏联空军在朝鲜战争中的最后一位“王牌”。
朝鲜战争中,苏军第64歼击航空兵军第二任军长Г·А·洛博夫空军中将和22名飞行员成为“苏联英雄”。
苏军第64歼击航空兵军共有52名飞行员击落5架以上“联合国军”战机,成为“王牌”飞行员。
仅有的一点空战场面还是不错的
长津湖里的美军拍得可不弱,这一部里面的志愿军会是什么样呢/不适合当成商业战争片来看,算是一部中规中矩的战争题材剧情片,在人物感情塑造和战争场面塑造方面还算认真吧。另外片里的志愿军只是个背景,甚至连清晰的正脸都没有😅
看的非常熱淚盈眶,種族歧視、戰爭、家人、同袍情誼都是我淚點,不過直飛了兩次就殉職,我有點訝異,以為是有非常多偉大事蹟的飛行官
就……一般吧~
历史真人改编,康 演的也很好,但是文戏比较淡薄,最后的收尾马马虎虎。
没有什么值得批评的点,作为人物传记与平庸的叙事都不值一提,但是冲着f4u战斗机我可就要多给一星了
且不说乱七八糟的改编和服化道,就单从美式主旋律片的角度看也不及格,披着长津湖外衣、浅显流于形式的政治正确种族歧视套路桥段,一个试图通过伪传记强行煽情的缝合片,无关思想倾向,真就是二流水平啊
主线脉络「主旋律」成色很低,还是以友谊+服从为基础辅以传统的「个人英雄主义」构成,并没有过多的刻意的家国情怀渲染。第一幕的文戏节奏平缓却铺垫到位,以此为基才构成了后两幕的喷张与高燃。特效及空战场面还算大手笔,立场宏大又细节逼真;叙事部分延续着派拉蒙的沉着老练,穿插戛纳部分以及拉扯进伊丽莎白·泰勒的确「美式」风味浓厚。长津湖一段果然不出所料的「意难平」,美军发射每一枚炮弹好似都重重地砸进了我心里。虽然知道这只是电影,虽然晓得立场不同难以纠结,但瞧对面喝着可口可乐而我们吃「冻土豆」,我难过的就真是打心眼里过不去。结尾部分处理潦草算是个败笔,估计也是预算限制导演才会选择如此敷衍的方式收底。有人说它媲美《独行侠》有些言过其实,毕竟看起来派拉蒙给《忠诚》的投资成本恐怕连《独》的一半都不到。。
一个多小时才开始战争,前面东拉西扯慢慢吞吞平平淡淡,整个都比较平淡,竟然是真实人物历史改编的,不值得看。
真就美式主旋律,没什么内容
怎么说呢...没看过原著和真实事迹,但总觉得这俩在片子里各玩儿各的,没有真正给到那种能接得住片尾历史照片的战友情
好莱坞又在塑造正确的历史记忆了。朝战黑人飞行员,想屁吃哩。
前几天看闲山龙的出现,领略了韩国电影海战的高度,这次又领教了韩国电影空战的震撼,真心喜欢
分数:45 背景为朝鲜战争时期,美军飞行员之间的友谊之情,内核是跨越肤色的战友情,所以片名应该是《友谊》但虽然贴切,但没有忠诚能体现军人特色。(但影片偏重于黑人飞行员及其家庭关系,所以预感是黑人导演,观后一看介绍果然是,编剧虽然是多人,但导演的把控力还是偏弱,需要历练,想表达的很多,但失去了整体关系。) 片长2小时20分钟,而整个前半段都训练阶段,后半段进入战争状态,执行轰炸任务,破坏铁路运输,描述了轰炸丹东和朝鲜相连的鸭绿江大桥,尤其是在任务结束后,黑飞又折返回去炸掉了另一座铁桥!直指美军和我国军队的对抗,最后黑飞被击伤迫降,被卡…后来给妻子的信又表述了对爱情的忠诚(最后影片结束片尾花絮的照片,说明这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看到昊京变身成中国队长把美国佬飞机打下来那一刻,真是让我热血沸腾
平庸,而且在鼓吹侵略战争?
不痛不痒拍这么久的片子,快进
非“备受瞩目”的半岛战争电影,而是乘着风起飞的《绿皮书》。纵使有顶级历史真机机队和Cine Jet航拍团队等技术班底加盟,更有半岛战争和种族争端背景——影射当美国国际、国内形势的热门题材,但迪拉德只想透过清澈质感的复古镜头,去讲述在黑色皮肤,白色海军礼服,和金色海军飞行技能章间的一小段有关英雄主义、友谊和牺牲的故事。本片似乎将美国海军首任非裔飞行员杰西·L.布朗在军营内外遭受的歧视感,与飞行中固有的孤独感进行了某种意义上的类比,把飞行和种族命题进行了融合。《绿皮书》说“世界上孤独的人都害怕迈出第一步”,片中VF-32中队的指挥官也说,在战争和英雄都会被遗忘的世界,人这一生只为成为一个可信赖的人而战斗。无论是在战斗机座舱里,还是明亮的会议室里,你都要学会与自己、他人和整个世界和解。战斗和军事失实的情节扣分。
真实
为美帝国主义侵略而死,不值得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