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的另一边
The Other Side of the Wind,风的另一头(台),另起风头(港),风的另一侧
导演:奥逊·威尔斯
主演:约翰·休斯顿,彼得·博格丹诺维奇,苏珊·斯塔丝伯格,奥雅·柯达,莉莉·帕尔默,艾德蒙·奥布莱恩,梅赛德丝·麦坎布雷奇,卡梅隆·米切尔,皮特·杰森,丹尼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法国,伊朗语言:英语年份:2018
简介:1970 年,传奇导演奥森·威尔斯(《公民凯恩》)开始着手拍摄新片,参演演员阵容也十分豪华,包括约翰·休斯顿、彼得·博格丹诺维奇、苏珊·斯塔丝伯格和威尔斯晚年的合作伙伴奥雅·柯达,而该片最终成为他的遗作。但受资金问题困扰,最终制作过程止步于 1976 年,并很快在行业内变得声名狼藉,无法完成也无法发布。威尔斯死后..详细 >
戏中戏部分很好看的
对于“电影”总结,对于自我的解剖
看不懂。
配合着《死后被爱》看更佳
就像一个没有开头和结尾的故事,会一直发生下去,大概也是某种魅力。最后仿佛闹剧收场,正应了威尔斯的纪录片名,死后被爱。(ps.伪纪录片的部分太零散,对于不太了解影史的人着实不友好)
We speak in metaphors of death and lonesome.
看之时不妨忘记这部电影背后的传奇经历,也许能更好地理解它。
聚焦一次电影圈的盛宴,但不止于纸醉金迷,概括了影迷和影评人或学生等依附于电影而得以寻得意义的人,而那个中心就是这位导演,本篇刻画的导演又十足的具备奥逊威尔逊的一切特点,只不过背景身份换了一下罢了,到后来很多自己说不出的话只能借自己的角色之口,和一切无意义的评判混搅在一起。人们评论电影,导演又造就了电影,电影散场一个人都没有,导演死去,最后一幕似乎述说的是记录无意义,电影在大多数人看来并没有那么重要,一切只是娱乐而已。
有人说这是Welles的遗作,嗯...那不应该是变形金刚吗...声音最有范儿的宇宙大帝...
看不懂
在威尔斯拍摄的碎片中,看到了一种通常在沃霍尔电影中才能看到的自由的影像,进入“电影”以后,画幅和色彩的流动造成致幻的体验,淹没在高速剪辑、镜头运动和变焦组成的蒙太奇盛宴中;文本层面自然是有寓言色彩的,借费里尼、安东尼奥尼的灵感,进行关于电影本体的一次伟大实验,而电影自身的命运让它的后设性又多了一层。时间的魔咒无法打破这部杰作,因为摄影机早已同人物一起进入庞大的迷宫中,如“Rosebud”一般成为永远的谜题。
迄今为止 唯一一位导演把电影的维度拉高二级 是我们感同身受 并参与其中 又全部感知 我们在看电影 也成为了电影的一部分 全程热泪观看 几乎忘我迷失
让人难以理解的大师遗作,确实是绝佳的摄影和缭乱却又有秩序存在的剪辑,然而关于电影中的电影,关于导演的自讽与自我剖析,都在支零破碎的残片中被削减了可理解性,并难以得到观众的认同。也或许导演就未想过收获大众之认同。
威尔斯的遗作,谁也不会想到,这部被好莱坞遗弃的大师和他最后的作品竟会被同样被好莱坞嫌弃的网飞制作完成,或许历史本身就是滑稽的吧。
不管是戏里,还是戏中戏里,讲的都是威尔斯自己和电影的故事。
这几乎就是奥逊威尔斯的八部半了。“榨干了美德 吸走了生命的乳汁 你拍摄了各种胜景和美好的人。你把他们“摄”死了。
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F for Fake的升级版。后期Orson Welles的技术特点其实跟疙瘩很像,但好像之前没看到相关的对比。
单独的场景与镜头拿出来,都让人觉得别有意味,像风一样轻盈、优雅、别致,但是当这些画面拼凑到一块的时候,那种无法捕捉到具体脉络的抓狂感则不断摧毁着那些慢慢滋生的欢愉的观影体验。
各种影像风格的混搭,我是真的看不懂故事主线
纪念意义大于电影本身。也属于自己的状态问题,实在太累,前部分看得昏昏欲睡。密集的剪辑和多如牛毛走马观花的人物支离破碎的故事真的非常非常催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