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的战争戏和刘佩琦的表演其实还不错,但是自以为是的亮点恰恰是败笔所在。
1.冯子材单挑黑人军官。
冯子材是运筹帷幄的统帅,可能会亲临前线冲锋,但不会弱智到和一个黑人底层军官决斗吧。
2.冯子材阵前斩子。
如果说冯子材单挑黑人决斗侮辱了冯子材的智商,那么他的儿子私放逃兵就侮辱了他儿子的智商和人品。
3.酒窖烧出火龙。
哪怕这是龙之战片名的由来,这又侮辱了观众的智商。
多少酒什么酒才能和火山喷发的岩浆一样在山上流淌成河?
4.阮月为什么不愿陪法军将领回法国?
能不能给个令人信服的理由?
想看一部血战台儿庄这样写实凝重的战争片,看到的却是一部华而不实迎合市场的动作片,可惜了好题材!
作为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不多的几次胜利之一,记忆中更多的是历史课本上“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结论。
很惊讶,为什么评分才6点多,刘佩琦的演技绝对在线,对上有计谋,左右能逢源,对下能体贴,战场能冲锋,治军能从严,已经塑造了一个完人。
可能正是因为塑造了一个完人,从而造成了整个人似乎不是那么真实的感觉。
拉拢苏,让淮军也扯进战争中来,似乎是一个很高明的计谋,但苏应该也不是那种草包,斗智角力、心照不宣,这才是高层的用计用谋。
儿子违抗军令的时候,我个人可能更多的是愿意看到老将向督军求情,而不是丢一把枪给儿子让其“自裁”,从严治军得失去了人性。
老将单挑黑人,非但不是体现了其勇猛无畏,反而显示出了一个老将鲁莽有余的心理,要证明“法夷”非“阴兵”,并非刀枪不入,可以有很多方法,而把自己置于危险境地是最不明智的做法。
儿子托梦、火龙下山,更有一种天意的感觉,其实有更多的方法可以达到这个效果,孔明的“上方谷之战”是人力与天意的合力,值得借鉴。
靠一个酒窖能不能点燃整个山火,真的值得存疑。
电影恨不得面面俱到,却又无法面面俱到。
主旋律影片在吴京、林超贤的引领下,战争(或者战斗)场面更多倾向于具体的争夺,缺少了全局性的谋略。
主旋律影片的硬伤在于制造了一个又一个平常人无法做到的完人。
比较有气势的爱国主义片子,刘佩琦饰演的冯子材老将军非常到位啊,只可惜让曹云金演他儿子太败笔了,四颗星上不去多半是因为他,这么严肃的题材,曹云金怎么说出来都显得不那么严肃,太不好了。
镇南关大捷,凉山取胜,在这么落后的条件下,在朝廷腐败无能勾心斗角的大背景下,由衷的非常敬佩像冯老将军这样的真正的爱国英雄。
,黑旗军曾大战于台湾抗击倭奴,黑旗军萃军挺近镇南关抗法,这一切证明他们是真正的大英雄真汉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血性男儿。
所谓的靼子大清朝当然会辜负像冯老将军这样的爱国将领了,因为慈禧和其朝中重臣除了弄权,勾心斗角,腐败无能,割地赔款还他妈会什么,冯子材老将军在他们眼里就像根刺扎进他们眼里一样,属于另类啊,但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人民、民族的榜样,历史会记住他的丰功伟绩,使其伟大,同时也会记录慈禧这狗逼会如何遗臭万年,不得好死。
再加一句:慈禧就是史上最大的狗逼艹出来的杂种串子,祸国殃民,蛮横专权,割地赔款,劳民伤财,把国家真正变成了地狱。
这样的狗卵子逼就该让万狗糟蹋致死,死了再让倭寇矮懶子奸尸,最后和倭寇矮懶子天皇一块烧成渣子做成屎盆子供人拉屎用,真是越说越气了。
要不是这逼,中国能这么屈辱么。
全片无尿点,一气呵成。
战斗场面精彩,官场斗争细腻。
电影我是2020年1月第一次看,冯子材率领士兵手持长矛大刀跃出战壕的图片在初中历史课本中也看过。
我是坚信这个战役是“人的因素战胜了武器的因素”的典型案例。
可是,前两天看了 一篇关于大清的武器装备帖子(被删了好多回),我疑惑了。
帖子提到,一是“根据法军在中法战争中的报告,镇南关战役里,装备击针后装单发夏斯波步枪的法军,在战斗中遭遇了冯子材指挥的王牌部队,该部队全部是用连发步枪和加特林机关枪组成的,对法军拥有绝对的火力优势,导致法军大败。
” 二是“曾国藩从来不提他到底是怎么打呆战的,为什么要挖战壕。
左宗棠和冯子材的奏折中,绝口不提他们大量使用了加特林机关枪和弹仓步枪的情况,反而声称对方的火力极猛,武器极先进,而他们则似乎只是靠着大刀长矛之类的东西,就把对方打赢了,以凸显自己的英勇和才智,万一败了,那也是器不如人。
”不论武器装备如何,冯子材都是民族英雄。
但希望有人能考证,还原一个真正的军史,便于晚辈在保卫国家时借鉴。
故事以历史史实为背景,讲述的是1885年,法军进攻越南凉山,驻守清军不战而退,清朝政府的统治地位遭到威胁,慈禧无奈之下召集众臣商讨派谁挂帅,最终启用了年近七旬的退隐老将冯子材(刘佩琦 饰),给予抗击。
冯子材不惧年迈,战事期间亲自勘察地形,修建关前隘,以己之勇携众将士奋勇杀战,用一腔热血谱写了忠臣勇将可歌可泣的爱国之情。
先说说片子的亮点:整部影片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冯子材的饰演者——刘佩琦老师年近六旬的刘老师,依然可以真刀真枪的亲自上阵,这份对作品的认真程度非常值得后辈们学习。
刘老师参演角色类型众多,亦忠亦奸,能文能武,既扛得起主角也担得起绿叶,这份不忘初习认真塑造角色的态度确实让人不得不竖大拇指,真心要为刘老师的认真鼓掌喝彩。
再聊聊片子的槽点:相声演员曹云金应该算是影片男二号的设计吧。
但片中曹的表现很一般,感觉这个角色既使不是他饰演随便换个人也无所谓的,可见他的角色多么扁平化没有存在感了吧。
这么说并不是对曹云金的演技有多质疑,而是他诠释的这个人物设定让人很无语。
按常理说虎父无犬子,真不知历史史实就是这样的,还是编导人为安排的,竟然安排让其在战场上私放战士,这种低级错误简直令人无语。
一腔热血没有撒在战场杀敌,反而死在自己的无知之举上,真是太不值当了。
本身影片是个挺热血的历史战争题材,编剧和导演理应将精力放在两军斗智斗勇的对垒,突显冯大人的骁勇善战和爱国爱民的情怀吧,但是当不当正不正的安插一个辣眼的越南女是几个意思?
当翻译就踏实当翻译,写个翻译信不系衬衫纽扣是想干嘛,明摆着是让男人对她起性骚扰的心思呀。
随着后面剧情的推进,这个角色除了晃着大胸脯子在镜头上一闪而过还有什么有建树的成就(私放人质一带而过根本算不上片中核心)。
难不成她是个有故事的女人吗?
挺严肃和有逼格的故事都让她的桃色氛围带着跑偏了。
在残酷的战争中铺垫爱情未尝不可,起码是给冷酷的战争带来一丝柔情和温度,让人们更加渴望和平,渴望国泰民安。
但编剧你的感情线能否铺垫的高明些文艺些呀,咱能不能不要这么直白,直接脱衣服上炕呀。
试想一下洞外战争正在吃紧,洞内干得热火朝天的,这战还怎么打,也太直给了吧。
关键这也不是中国人表达感情的主要方式呀,反正在我眼里不伦不类很是反感。
很真实,不像抗日神剧,雄于天下的广西狼兵让我看到了中国人的铮铮铁骨,广西狼兵的决死相拼看哭了我,希望自古出精兵的广西在没战争的年代也能有很多人参军,狼兵应该时刻保卫祖国不管有无战争。
但是演广西狼兵的群演演技不咋地,完全看不出广西南蛮之地的那种野蛮和傲骨,和我见到的广西人一点都不像。
片子很感动。
桂地
狼性
文/梦里诗书根据真实历史事件“镇南关大捷”的改编,使《龙之战》在先天上便占有了一腔热忱的家国情怀,而刘佩琦饰演的冯子材,更是将一位老将对国家民族的忠肝义胆演绎的淋漓尽致,但遗憾的是这部电影并没有能与之相媲的大片气场,导演对整体的节奏叙事掌控亦是平庸的。
镇南关大捷虽说是一场“大捷”,但其实却是一场惨胜,在双方武器装备极为悬殊的境况下,清军用十余倍的兵力,复出了一千多人的代价,才换来了对方几百人的伤亡,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而《龙之战》做的尤为称道的一点就是其并没有如同很多抗日神片一样把电影拍成一部抗法神作,纪实化的手法,其实在伊始很好的将清廷的昏庸衰落,以及那强敌入侵,满目疮痍的背景呼之欲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冯子材老将挂帅抗击外敌的故事由此展开,这部电影最为灵魂性的人物也就是刘佩琦饰演的冯子材,他的一板一眼俨然将一个在历史中铁骨铮铮的老将塑造的有血有肉,但另一面来说,除了刘佩琦的演技担当,在这部电影中很难再让人寻觅道其他人物的可圈可点之处,作为男二的曹云金给人的感觉仅只算是中规中矩,而那倍觉突兀没有意义的床戏其实也暴露了电影的另一个问题——叙事节奏。
电影预想用家国民族来燃情热血的主旋律无可厚非,但这股本当循序渐进的高昂情感,其实在电影中的表现并不巧妙,全片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场命题作文,特别是历经前篇过于冗长的铺垫后,在最后的结尾处理上又过于草率,这使得电影在没有一个合理的转承启合下,很难在最后真正如同《战狼2》那样去调动观众的情感,特别让我个人尤为反感的是作为一部历史正剧,电影最后的托梦和火龙,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前篇那种出色的真实感,让人倍觉尴尬。
《龙之战》是一部颇具诚意的作品,它有着真实的奠基,也有着精湛的演技,可惜于碍于成本,也碍于电影在叙事手法和节奏掌控上的平庸,使得一场本可感人至深的悲情血战终仅是差强人意。
更多精彩内容或交流欢迎关注梦里君的微信公众号
比较正常的一部国产片,开头几分钟的拍摄制作下功夫了,导致后面炮战部分预算吃紧,于是五毛钱特效习惯性登场,成为顶梁柱。
观影过程最让我揪心的是曹云金,念个告示都能念出惯口报菜名的节拍。
看来说相声的比演小品的更不适合演电影,小品好歹还出了个范伟,相声基本上无望了,岳云鹏算吗?
拉倒吧。
总有人不明白,小品与电影真的是两个世界,它们对喜剧的理解与诠释可谓相差甚远。
那些“触电”的小品演员全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嘴碎,鸡肋般的顺口溜,强烈的段子意识,抖机灵的本能,个人表演的包袱情结,与镜头和实景格格不入的小剧场感,过于夸张的表情与肢体幅度。
全体触电已逾十年,非但一点长进没有,今已成恶俗的代名词。
可以休矣。
三颗星鼓励一下。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龙之战》是一部相当传统的国产战争片,演员,表演,故事结构都是如此。
虽说整体的制作在现在的观众看来,稍显平庸,然而从导演到演员的认真程度,弥补了制作上的欠缺。
刘佩琦老爷子的确是独挑大梁,整部片子将冯子材演活了。
要说其他的配角,修庆饰演的淮军都督苏银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外形,面貌,以及与冯子材交接部队,查克扣军饷,抓冯相贤的几场对手戏,把一个夹在意见不一的李中堂与冯子材之间,而又要对残酷战事负责的前线统领的矛盾心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但看了《龙之战》的电影介绍时,没有将苏银奎以及饰演者修庆列上。
这里,也引出了一个国产电影的问题: 就是关于电影的整体制作团队,或者叫full cast.看IMDB网站上,有full cast的链接。
很多大片,无论导演,编剧,主演,配角,配乐,特效团队等等等等,一概列出。
这才是一个成熟的电影市场的陈列方式。
毕竟,电影是一个需要调动成百上千人,共同完成的一项工业化生产。
而国产电影的介绍这方面还是有所欠缺。
很传奇的题材,运用却不好。
前面的内容还算可以,一直到夜袭法军,都算是比较尊重历史(《清史稿·冯子材传》中确实记载镇南关大捷之前有一次夜战"宵搏敌垒,斩虏多",当然电影里的方式简直是武侠片么)。
然后突然就跳脱了,水攻敌船,儿戏一般,冯子材作为一个职业军人,能用这种《水浒》里的桥段去打仗?
然后辕门斩子、儿媳截粮、酒窖爆炸……这都哪儿对哪儿啊?!
真实的历史比这激烈得多,"子材指麾诸将使屹立,遇退后者刃之。
自开壁持矛大呼,率二子相荣、相华跃出搏战。
诸军以子材年七十,奋身陷阵,皆感奋,殊死斗。
"这才击败了法军,哪里用得着什么火龙。
编剧显然对这段历史没有认真的推敲,还总想搞得传奇点儿。
两个女角纯粹多余,无论清军还是法军,都不可能在军中养着女人,更别说让女人上阵、出使了,那可真是自打嘴巴。
曹云金就别说了,这也算是他在努力,不过看着真的很出戏。
刘佩琦一个人顶起了整部戏,修庆也不错。
别的人就算了。
法国人都是龙套,就更不用说了。
不好看
一部致敬摇滚🤘🏻的电影一群有梦想的人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当然也是大爱刘昊然推荐的留意了太久哪位是女主哈哈哈 值得日后重温
神经病吧?这片子导演演员编剧都是佛罗里达男附体?
有些蹩脚的不是故事,而是完全颠覆正常剧情片观影习惯的影视记录风格,片中有无趣的故事结局和主角人物(但无论广告牌挑战还是Casey人物形象塑造在影片都不是重点),是穿插其中的节目访谈不断地让这种无趣带来的厌恶感又拉回到某种客观疏离的纪录角度,审视所谓美国梦或为了社区算做人生最大谎言的事实
看电影名想在电影当中体会摇滚乐趣的话,请绕行吧!
现在问题就是这样,做实事的人被一群左派思维脑残喷
想问一下它里面讲的东西和片名有什么关系吗?摇滚?
Let's Rock!
制作和剧情一样一团糟
一场奢侈又够呛的精神实验。作秀的到底是表演展品的选手还是竞选而不得的看客。什么造成了众叛亲离呢,是不被驯化的对抗,还是咬牙切齿的挣扎。凯西的内心无人察觉,不过是绚烂过一瞬的泡沫罢了。(观看体验两星,想表达的意识流酌情加半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