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成为传奇的李昌镐,是如何成为传奇的。
我最初以为影片的主题是这个。
少年的成长是最初找到自己的过程,然后确认坚持下去。
而他的师父,一位成功的中年旗手的道路更为艰难。
后者必须在失利后重新找到自己。
师生尊卑的区分,让李昌镐与师父曹薰铉的关系很是微妙。
从道理上看,师父理应见证弟子的成就超越自己,但师父尚未退出棋坛,职业比赛中双方是平等对敌的。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的原话是指年龄相仿的人士彼此师法学习,没有细说德高望重的师父如何与实力强劲的弟子对敌。
倘若这个故事发生在《左传》里,结局是可以想见的。
但电影中故事发生的时代,平权和公正已开始变成共识,体育比赛是这种共识的乌托邦。
影片里有个奇怪的角色,玄奉植饰演的团队成员年长于李昌镐,但按辈分而论是天才少年的晚辈。
他口头一再抱怨辈分和年龄的反差让人不适,一方面不得不在礼数上尊重李昌镐。
我后来领悟这个角色的一种价值了。
如果年龄小的弟子后来居上,师父如何在平等对弈中自处?
表面上,他失去了自己的优势,直至一败涂地。
实际上,他获得了和当年的自己同样的机会:在逆境中再次成为一个新人。
师父的消沉阶段,正是为了这种觉悟,而新的机缘正来源于这种自我认知。
当师父重新从预赛做起,一步步成为挑战者之时,他的棋艺和青春都重生了。
这部影片的精髓就写在影像和台词里:围棋的对弈,是面对原来的自己,击败他,再做个新的自己。
棋如人生,艰难无比,但心随境转,也不过如此。
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个性,无法简单地判断,需要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实践,且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能去面对,才能发现和不断深入地认识自己的风格。
曹薰铉和李昌镐都是天才。
有天才的人,就是比任何人有较多个性的,惟其如此,也就比任何他人都更不能适应社会中约定俗成的规范。
这种约束个性的规范来自于各个方面。
在本剧中,作为老师的曹薰铉来自于从未失败的他居然被自己全心全力教出的学生打败这件事。
常胜冠军遭遇失败,而且败于自己亲手教出的知根知底的学生,这是本剧呈现的曹薰铉面对的最大困境。
是曹薰铉发现了童年的李昌镐的天分,将之收为徒弟。
并安排住在自己家里,像家庭成员一样融洽地一起生活。
在教围棋的过程中,曹薰铉指导学生学习围棋的的技术的同时,也教给学生与之相应的下棋的一些道理。
比如,下棋要一往无前,下棋的目的就是要赢。
作为学生,李昌镐牢牢记住了后者,不管下棋的对手是谁,一个目标,就是要赢,所以后来他赢了自己的老师。
但对前者,如何赢,师徒二人完全是两种相异的风格。
因此,对于李昌镐来说,不遵循老师的教诲、坚持自己的方式是其成长中面对的最大的困境。
在生活的道路上,有许多的约定俗成,也有前人总结的知识和经验,如果不做思考而将之全盘接受,则无法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因之真正的快乐也无从可言。
也只有在不断的选择过程中,让自己的辨别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本剧展示了曹薰铉和李昌镐在困难中艰难地徘徊、思考、寻找的过程,以静水深流的方式。
最终,二人找到、也可以说是“回归”了自己的个性。
对于回归了个性的曹薰铉和李昌镐来说,输赢已经不重要。
因为下棋、坚持下棋,已经能让他们获得自由和真正的快乐。
李秉宪和刘亚仁演岀了电影的风格,沉静的外表下掩藏着激烈的情感,表演得克制且不漏痕迹。
不知何时起,渐渐的有商业片和文艺片大致的这样归类,可能受了欧美超大制作的强制诱导,才有了这样的粗分吧。
可是那些所谓的商业片真的大部分都能商赚了嘛??
三年疫情是世界所有行业的明确分水岭,之前应该是所有大大小小企业都是吃了时代的红利,那些貌似还在赚钱的大厂们,其实也在举步维艰,不知道前方路在何方,打下的江山,却很迷茫的不知如何守住,靠着本身“巨轮”的惯性,似乎沿途还在虹吸着,但是瞬间崩塌已经不是少数,并开始四处多米诺了,其中包括电影行业。
电影本体应该是艺术的,只是因为过于亮眼及可被利用性,故被资本压榨着成为了赚钱工具,可是这非独立个体能完成的艺术,又离不开经济帮衬启动,于是从业者混沌又卑微着不敢去细辩。
对于传记类电影一直不是很看好,极少有“顶”的。
十几年前看过韩国教父级导演林权泽拍过一部关于造纸的电影“汲取月光”,印象很深刻(不知道现在如果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的话,会是什么感受)混述曹薰铉和李昌镐故事的韩国围棋界骄傲的电影《终极对弈》,从剧本、演员启用、拍摄、剪辑、音乐的节点烘托,有明确的在艺术混双着商业前行的主观意识导向。
他们主创应该先于我们这边知道真正的商业就是“牵动人心”。
虽然很难票房创纪录,但是控制好成本,这样的电影才可能名利兼收,才是大部分电影公司长期的盈利模式韩国的电影有着极强的工业属性,从内容选材、剧本结构、拍摄方式、演员表演等等,加上国家的宽容支持,已经令他们跃然世界舞台。
但是正因为他们的流水线般精工化细作,导致他们极难真正摘冠艺术。
当然,因为环境和资金的较宽容,个体的杰出也会是必然性的出现。
PS:中国电影教父级人物田壮壮先生,早前也拍过世界围棋界人类巅峰人物、昭和棋圣《吴清源》,他的影像方式水准要远高于本片,只是剧本结构、人物生平节选、演员表现诱导等,可能存在探讨
2025韩国剧情片《终极对弈》,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豆瓣评分7.4,IMDb评分6.8。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电影版释义。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电影版释义。
“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的电影版释义。
以上3句话是对本片恰如其分的描述,可以视作是对影片剧情的简单总结。
影片虽然是围棋题材,不过观影门槛不高,我这个围棋门外汉也能看明白,不过“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如果是围棋爱好者,一定会看出来更多的乐趣。
刘亚仁是韩国年轻男星中的演技派,从《老手》中脱颖而出,本片饰演了一个憨厚内向的围棋天才,正片结束后字幕部分展现的真实人物才发现刘亚仁演绎得很像很传神。
令人唏嘘的是,现实中刘亚仁因为吸毒而被判缓刑,本片能够上映实属难得。
年轻男主小时候的小演员很帅气。
“围棋是与自我的战争”是影片的精髓,是男主走出低谷、重振雄风的精神内因。
能够战胜自己的永远只有自己,能够超越自己的永远只有自己。
徒弟超越师傅,对于师傅来说确实不易接受,真正的强者重新振作、师傅重新超越徒弟,男主最终做到了,和徒弟并驾齐驱,称为韩国围棋界的师徒双雄。
影片开篇是男主对战中国象棋国手聂卫平,聂卫平容貌模仿得很像,乍一看还真的以为是聂卫平,还还原了聂卫平赛前吸氧。
本片让我想到了国际象棋题材的美国剧集《后翼弃兵》,和本片有异曲同工之妙。
下棋是胜负的博弈,因此很适合赋予戏剧化元素额而改编为观赏性娱乐性很强的影视作品。
「The Match」,复制整段内容,打开最新版「夸克APP」即可获取。
畅享原画,免费5倍速播放,支持AI字幕和投屏,更有网盘TV版。
伏脂氵汴灶货砂洞座/476a36gEyP:/链接:夸克网盘分享 - pan.quark.cn「The Match」,复制整段内容,打开最新版「夸克APP」即可获取。
畅享原画,免费5倍速播放,支持AI字幕和投屏,更有网盘TV版。
伏脂氵汴灶货砂洞座/476a36gEyP:/链接:夸克网盘分享 - pan.quark.cn
《终极对弈》以围棋为镜,映照出人性与棋道的深邃博弈。
影片中,棋手们在棋盘上的较量,不仅是技艺的比拼,更是欲望、尊严与信念的交锋。
导演巧妙运用光影与节奏,将围棋的哲学性与竞技的紧张感融为一体,每一步落子都暗藏心机,牵动着人物的命运与情感。
影片借黑白棋局,揭示出胜负之外的人生真谛,在激烈的对弈中,展现出超越胜负的精神境界与人性光辉 。
汁愿:pan.quark.cn/s/221f8975e470
又是一对充满羁绊的师徒,而将真人真事传记片拍得这么好,这么燃,这么生动,真是导演、编剧和演员的厉害。
对外行人来说,相比肢体对抗性运动,下围棋其实没那么“好看”,人始终是静默的,一切谋算争斗都在心内流转。
但本片两场师生对决拍得格外精彩。
·静态冲突如何设计?
在于“细节”。
抽烟、抖腿、脱鞋——必胜的张扬挑衅。
意念中回到儿时钟表店——回归心流开挂时。
不自觉抖烟灰进水杯中,无知无觉喝下去,是慌乱。
鞋子被踩塌,心理防线也在崩溃。
眩晕镜头,预示彻底溃败。
于无声中,双方心内的千军万马,便呼之欲出。
·使本片成为好片子的点,却在于故事内核。
「下棋需要两个人,一个天才无法下出一局好棋。
」围棋的意义不只在于输赢,更是自己与自己的较量,两个高手在全力互搏中的彼此成就。
看看自己和对方,都能再走多远。
耳熟能详的奥林匹克精神。
师徒传承,亦在于此。
韩国棋坛的两代棋王,在必然对战的宿命中,互相托举了对方。
·想到技术层面的竞争,皆是在你追我赶中寻求创新突破,共同推动文明从量到质的变革。
而各色AI出现后,人类的思维创造仿佛也走向夕阳斜照,迎接的是必败结局。
向死而生的挣扎或许还只能是一次次去尝试挑战。
翻越自己的那座山,这就够了。
片名:승부, The Match,终极对弈导演:金炯柱。
1980年生人,仅有两部导演作品,此为第二部。
编剧:尹钟彬。
除此片外,还在电影《野兽男孩》、《与犯罪的战争:坏家伙的全盛时代》、《群盗:民乱的时代》、《特工》和电视剧《苏里南》中担任编剧,以及担任影片《局内人》的导演,该片同样由李秉宪主演,获得韩国三大电影奖(青龙、百想、大钟)影帝,成为韩国影坛史上第三位同年获大满贯影帝的演员。
他和李秉宪应该是常年合作的关系,加上《对弈》这个片子是由李秉宪的电影公司制作的,所以不难猜测实际掌控此片成色的也是此君。
主演:李秉宪、刘亚仁。
这二位就不必多介绍了,其中刘亚仁曾因吸毒被警方调查,其本人也亲自承认,这样的“劣迹艺人”在东大妥妥要终身封杀,在大韩民国仅过了两年就有作品问世,我们也才没有错过他在这部戏里的精妙绝伦的表演,可见棒子更懂人和作品分开对待这个道理?
上映日期:2025 年 3 月 26 日(韩国)。
1080P中字资源在原文链接中获取,请帮忙顺手点击文末右下角的赞和推荐,如能转发则更好。
片长:116 分钟。
剧情简介:影片改编自围棋传说曹薰铉九段和他的弟子李昌镐九段之间展开胜负对决的真实故事。
故事以 1989 年曹薰铉在新加坡战胜聂卫平奠定韩国围棋地位为起点,穿插少年李昌镐在业余比赛中崭露头角的片段。
随着李昌镐在棋坛崛起,师徒关系逐渐扭曲,两人在赛事中展开激烈对决。
影片深入刻画了他们之间复杂的师徒关系以及在围棋道路上的挣扎与成长,其中可能是因为刘亚仁吸毒的关系,影片的主线更侧重老师曹薰铉一些,他的人物弧光的转变、个人魅力的施展都更加完整和细致。
李秉宪的表演依然一流,但留有一丝明星气,多少能感受到表演的痕迹。
对比之下,饰演他弟子李昌镐的刘亚仁,其表演则已臻化境。
这么说吧,这个角色就好像用刘亚仁的皮囊,装了一具完全不同的灵魂。
当然,至于这个灵魂是不是李昌镐,那我不知道,因为我对李昌镐了解不多。
不过通过这个角色,我对李昌镐的棋风和思想有了直观的感受,简单概括就是“抱朴”。
市场表现:影片在韩国上映首日获得 9.14 万观影人次的票房成绩。
上映后连续 19 日稳居单日票房冠军宝座,并连续三周夺得周末票房冠军。
第三周周末突破 180 万观影人次的损益平衡点,截至 2025 年 5 月,观影人次已达 213 万。
口碑方面,韩国三大影院平台给出了高评分,CGV 的 “金蛋指数” 高达 97%,乐天影院评分 9.4 分,Megabox 评分 9.1 分,在同时期上映的韩国电影中评分位居第一。
以下是师徒二人的交手过程以及他们各自取得的战绩(国家级和国际级,地区性的比赛未列入),供参考。
——交手过程——1990年,第33届韩国国手战挑战赛:李昌镐1:3不敌曹薰铉。
1991年,第34届韩国国手战:李昌镐作为挑战者3:0战胜曹薰铉。
曹薰铉从此一蹶不振,陷入萎靡,一度弃赛。
此部分影片作了生动展示。
1992年,第35届韩国国手战:曹薰铉一路杀出,作为挑战者挑战李昌镐,最终以3:2险胜李昌镐。
这是影片重点展示的师徒对决戏份。
1993年,第36届韩国国手战:曹薰铉以3:1卫冕成功。
1994年,第37届韩国国手战:李昌镐以3:0战胜曹薰铉。
1995年,第38届韩国国手战:李昌镐以3:2卫冕。
1996年,第39届韩国国手战:李昌镐以3:1卫冕。
1997年,第40届韩国国手战:李昌镐以3:2卫冕。
1999年,第42届韩国国手战:曹薰铉3:0战胜李昌镐,再次获得国手冠军。
影片在这场比赛中落下帷幕。
2002年,第45届韩国国手战:李昌镐以3:1的总成绩将曹薰铉拉下马。
2002年,第14届亚洲围棋快棋赛决赛,李昌镐311手以一又四分之一子的优势击败曹薰铉夺冠。
——各自战绩——曹薰铉世界级:1989年首届应氏杯冠军。
1994年第7届富士通杯冠军。
2000年第13届富士通杯冠军。
2001年第14届富士通杯冠军。
1994年第3届三星杯冠军。
1995年第4届三星杯冠军。
1999年第2届春兰杯冠军。
1990年第2届亚洲杯电视围棋快棋赛冠军。
1995年第7届亚洲杯电视围棋快棋赛冠军。
国家级:在韩国国内,曹薰铉获得过国手、最高位、霸王、王位、名人等众多头衔,例如1976-1985年、1988 -1989年、1991-1992年、1998年、2000年的国手头衔等,共计获得130余韩国国内棋战冠军。
李昌镐世界级:1991年第3届东洋证券杯冠军。
1993年第4届东洋证券杯冠军。
1996年第7届东洋证券杯冠军。
1996年第9届富士通杯冠军。
1997年第1届LG杯冠军。
1997年第2届三星杯冠军。
1998年第9届东洋证券杯冠军。
1998年第11届富士通杯冠军。
1999年第3届三星杯冠军。
1999年第3届LG杯冠军。
1999年第4届三星杯冠军。
2001年第4届应氏杯冠军。
2001年第5届LG杯冠军。
2002年第14届亚洲电视围棋快棋赛冠军。
2003年第1届丰田杯冠军。
2003年第4届春兰杯冠军。
2004年第8届LG杯冠军。
2005年第5届春兰杯冠军。
2007年第3届中环杯冠军。
2010年广州亚运会围棋男团冠军。
国家级:韩国国内奖项众多,如1989年第8届KBS棋王战冠军等。
因本人非围棋棋迷,所有资料都从网上搜罗而来,若有谬误,敬请指正。
说三点我的观影感受。
首先,这部戏不挑观众。
围棋在我看来是很精深的智力角逐,而且它太静,内行看门道外行则连热闹都没的看,但这部戏同时照顾到了内行和外行,懂围棋的人对于片中出现的比赛和比赛中使用的术语自然是如数家珍,不懂围棋的人也能通过比赛氛围的营造和人物的戏剧化演绎产生亲临现场的紧张感,为师徒之情的变化所感动。
总之各有各的精彩。
其次,如上文所说,这部戏的主要视角是曹薰铉,但影片风格更像李昌镐,朴实无华,稳步推进。
虽然和其他韩影一样,此片也添置了个把插科打诨的喜剧角色,但整体风格很正,每帧每秒都充满了韩国人对自己国民英雄的崇拜、尊重和敬爱之情,完全可以看作是一部纯文戏的主旋律电影,很讲究、很耐看,观影过程中我没有感觉到丝毫的别扭和膈应。
最后,就是对李秉宪和刘亚仁这两位演员的演技的由衷赞叹。
李秉宪年轻时候以动作明星的身份在好莱坞混到了一定的地位,想必大家对他在《特种部队》里饰演的白幽灵的角色都记忆犹新,后来回到韩国,由武转文,拍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剧情片,获得观众影迷和专业人士的一致肯定,像《共同警备区 JSA》、《局内人》、《南山的部长们》都是口碑和票房双丰收的佳作;刘亚仁就更不必说啦,这个1986年生的中生代,已经为观众奉上了《燃烧》、《思悼》、《老手》这样很成熟的表演,在《对弈》里又更上层楼,用片中曹薰铉的话说就是,他像是80岁的老人在那儿下棋,真的是熟透了。
如果韩国人揪住吸毒这件事不放,那么监狱里多了一个很普通的犯人;如果韩国人想开些既往不咎,那么韩国影坛则多了一位国宝级的中生代演员,韩国电影的传承和发展以及今后在国际上进一步扩大影响力,都会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我十分看好这个演员的潜力。
另有一点疑惑的是,此片为何只拍师徒二人在韩国“内斗”部分,而没有拍和中日对战的部分?
毕竟这两位棋手在国际上都是横扫八荒荡平四野的存在,拍成电影不要太回肠荡气。
不过听说曹薰铉在围棋界的评价不是很好,因为他经常在比赛过程中抽烟、哼歌、脱鞋、抖腿,东大就曾有一名棋手自称因此无法集中注意力,导致败下阵来。
这些恶习在本片中也有展示,不过经过艺术化处理后不显得讨厌,反而成了他的特色。
另外我看曹薰铉真人的照片,一副不择手段追求胜利的刻薄相,好像不是一个很好相处的人。
所以电影中李秉宪塑造的形象,我怀疑是有滤镜加成的。
https://pan.quark.cn/s/a7be282e0fa4
更喜欢直译的名字《胜负》。
影片改编自韩国围棋代表人物曹薰铉九段和李昌镐九段的真实故事。
金炯柱导演,李秉宪、刘亚仁两大影帝组成黄金阵容。
可惜刘亚仁现在形象负面,影片宣传上做了低调处理,观众对一位优秀演员的堕落心情也很复杂。
影片以1989年新加坡应氏杯决赛开始,曹薰铉(李秉宪 饰)九段击败中国“棋圣”聂卫平,成为韩国围棋史上打败中日选手的第一人,引发了韩国的围棋热潮。
曹薰铉偶然认识了围棋“神童”李昌镐(刘亚仁 饰),被他对围棋的热爱打动,破例收他为徒,把他带到了首尔。
这段佳话很快变成李昌镐的“噩梦”,曹薰铉重视标准范式,重视进攻,棋风华丽,李昌镐恰恰相反,擅于计算,沉稳厚实,棋风稳健,但此时他还在摸索阶段,还没明确自己的风格,在曹薰铉持续的强势干预和坚决批判后,他一度陷入困惑和自我否定甚至想离开首尔。
幸而曹薰铉没有固执到糊涂的程度,他意识到李昌镐也许找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及时挽留了李昌镐。
曹薰铉此时对自己还是自信的,当别人问及他是否担心徒弟打败老师,曹薰铉说:“打败我还得十年”,但片中两人的第一次对战结果震惊众人,曹薰铉在迅速取得优势地位后,逐渐陷入胶着,最后急转直下,遗憾落败。
因为围棋比赛的特性,电影很难用影音方式呈现比赛本身的紧张和激烈程度,所以转而用丰富的细节表达角色的内心。
曹薰铉抽烟,唱歌,脱鞋,狂放的坐姿,胜券在握时抖腿的习惯,是他个人性格和棋风的集中体现,与李昌镐的面无表情、不动如山形成鲜明对比。
这段比赛的前半段,曹薰铉依然如故,不可一世,李昌镐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稳扎稳打,曹薰铉的腿不抖了,鞋穿上了,烟灰弹进水杯还喝了下去,从这些细节能感受到棋局的巨大变化。
这一切都在印证着曹薰铉教育李昌镐的话:“在你失去冷静的一刻,比赛就已经结束了。
”李昌镐赛后对着爷爷照片痛哭失声,这是他片中少有的情感直露,他终于战胜了外界尤其老师的质疑,找到了且证明了自己的新道路,就像独自在迷雾中找到出路一样,其中艰苦只有自己知道。
“我真的很想赢,用我自己的方式。
”影片前半段两个角色一升一降,有些双雄片的意味,但后半段转而集中在曹薰铉身上,“天才少年”最终让位给了“王者归来”。
曹薰铉开始频频败给李昌镐,两人的师徒关系日趋冷淡,直到最后“和平分手”。
曹薰铉承认,自己已经没有可教的东西,李昌镐让他学到了自己随时可能会输。
他不希望看到李昌镐自责或内疚:“职业棋手的工作就是赢棋。
”曹薰铉难得露出温情的一面:“作为老师,一直以你为荣。
”除了具体比赛的输赢,曹薰铉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也陷入了迷茫当中。
高处坠落后,如何接受自己的失败,如何找到失败的原因和破解的方法,需要时间。
曹薰铉主动放弃比赛,开始封闭自己。
“围棋没有答案,希望你能提供一个给我。
”这是早年曹薰铉鼓励李昌镐的话,曹薰铉的老师濑越宪作也曾告诉他:“围棋是为了在没有答案的时候寻找答案。
”年轻时都需要为自己寻找方向,如果方向找到了还需要新的方向吗?
人生有终极的答案吗?
或者,寻找的过程即是人生?
和老师濑越宪作的话同样刻在棋盘上的是曹薰铉自己的话:“围棋是一场与自己的较量。
”恢复状态后的曹薰铉以新人姿态重新加入比赛,并再次和李昌镐对决,李昌镐如果这次赢了,将追赶上曹薰铉的记录,连续赢得一年内所有比赛。
曹薰铉不抽烟了,改为吃糖,棋局你来我往,起起伏伏,当曹薰铉重新开始抖腿的时候,曾经的他回来了。
李昌镐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曹薰铉的失败。
围棋的道路宽广,不必零和博弈,各自海阔天空。
人生亦如此。
电影最后,棋局仍在继续,对弈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战胜胜负心也许才能看到真正的胜负。
本片主演虽然外形上和原型人物有一些差距,但借助造型、服装、神态、动作等方面的高度还原,极为传神地贴近了真实人物。
韩国电影业对类型的掌握和对题材的开发确实有过人之处,把一个相对冷门的棋类运动拍得荡气回肠,同时又成功传达了极为东方的人生观价值观。
相比以弱胜强的爽文,王者归来的跌宕更让人感慨。
作为一部运动题材的传记片,本片的核心已经超越了棋盘指向了人与自己的关系,回到最“老生常谈”的人生智慧——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
如果说找到自己的路是人生的第一次胜利,坚持自己的路就是人生第二次胜利。
风格和后者更接近(3月的重点在棋盘外,太过棋盘内的《吴清源》又让我没什么印象), 但让我更敬佩,因为冲突表现并不像后者一样以来drama剧情,而是用极为扎实而细腻人物心理与对弈战况撑起全片。
看完到现在我都觉得不可思议:这么简单的故事,这么简单的故事,是凭什么让我看得如此津津有味的?
除了用战局表现棋局的方式、有创意的微观镜头语言,功臣一定是演员的演技,他/他就只是看着镜头,然后我就可以同样透过镜头一直看着他/他,一直到镜头转移。
有张海报实在喜欢:闪光灯在左上方,于是徒弟的侧脸如暗下去的黑子,老师的侧脸则亮起来如白子。
黑白对弈时,黑子占优势,要先让三子,但优势在黑还是在白?
就像第一次“教训”徒弟时转动的棋盘、交换的棋子——胜负难料,对弈不止。
李秉宪诠释了师父败给徒弟的那种愤懑不甘、又释然放下的情绪。
这两怎么这么会演啊啊啊啊啊啊啊,亚仁啊,求你别吸了,我还想一直看你演戏
就棒子的棋品还好意思拍下棋的电影?
太浮夸了,看得我尴尬症都犯了…
故事通俗,视听、表演加分
棒子最爱装逼
三星半主标题:《演技对弈》副标题:吸烟有害
韩国围棋极其恶心,为了胜利可以不择手段,从以前抽烟,半夜查房到现在的放棋子等手段可以看出棒子的自卑与龌蹉!另外电信根本没有拍出围棋的意境,失败!
看不懂围棋只能单纯欣赏演技,两位都演得很好但剧情实在平淡。。。。
好看 一点不懂围棋 却看的紧张冒汗 只能说两个戏骨碰头会变更牛逼 最后一幕比赛韩屋前师徒二人并肩让我突然想起思悼 刘亚仁每部我都会去影院看 真的太享受了 包括活着那种烂…演技也是好看的 毕竟刘亚仁向来遇强更强 不过个人比起宋康昊派更喜欢李秉宪派演技 这部还是觉得李秉宪比刘亚仁更胜一筹(顺便夸夸小屁股金嫝勋 未来可期啊真的)
催眠…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师的再骄傲,也难免会因为败于弟子手下而消沉。很真实的情感体现,双方皆是。亚仁啊,你可好好的吧,千万别再被查被封被禁让我们看不着你啊!大银幕就是你该待着的地方啊!
已经拍完的放出来,没拍的再也别找他。不懂围棋,不太吸引我,表演中规中矩。
3.5⭐。中规中矩,四平八稳,匠气挺重,没啥惊喜。对背景历史毫不了解。开头的天才登场,一定程度地复刻了儿时记忆围棋少年江流儿的传奇佳话。本戏其实最大的重头戏并不在棋盘之上,而在棋盘之外。对棋局对弈的展现固然还不错——在现实主义笔触的角度下,增加大量特写镜头细节刻画、采用一些常规的超现实的手法。然而重头戏还是在棋局之外——不仅是对弈心态、胜败观、价值感寄托等形而上的方面,还包括吞云吐雾、场外小动作等方面的写实展现。具体到事件上当然就是师徒之间的关系了。刘亚仁和儿时演员非常贴脸,虽然前者并没有后者好看。刘亚仁的出演电影也看过几部了,确实是一个好演员能够演出好几种完全不同的人。
对戏是精彩的,两位主演的演技看得很过瘾。对于私德和艺术实力的关联,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判别。从作品本身来说,刘亚仁是绝对贴切的选角。
7分。可以说是韩国的主旋律叙事,围棋界两大师徒高手的惺惺相惜与相爱相杀,情感上非常理想化,全是正道的光,不存在复杂的人性、嫉妒、狭隘什么的。当师父的被徒弟超越时也仅仅是拍了个类似@调子起高了下不来”这类的内心纠结,当然这也是心魔的一种。整体叙事满平淡,视听语言也一般,节奏有失衡,尤其是师父后面战胜心魔的精进到东山再起,在仓促中就结束了。大体上比较平,两位影帝的演技落实到面上的华彩真不多,尤其是面部特写还给到了那么多,却没有碰撞出观影波澜。
作为一个不会下围棋的人类,看此片时满脑都是AlphaGo,和“人类该怎么办啊?”。真实世界里没有那么多天才和高手。恰好,更多是南基哲,甚至还远远不如南基哲水平的人。我们受伤,结疤,然后还想办法往前走一步的人类。
很工整
太普通
演的挺好的,韩国老演员的可塑性就是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