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上帝

Grâce à Dieu,以恩宠之名(港),By the Grace of God

主演:梅尔维尔·珀波,德尼·梅诺谢,斯万·阿劳德,若西安·巴拉斯科,埃里克·卡拉瓦卡,弗朗索瓦·夏托特,阿米利·多尔,奥拉利亚·佩蒂特,弗雷德里克·皮耶罗,贝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比利时语言:法语年份:2018

《感谢上帝》剧照

感谢上帝 剧照 NO.1感谢上帝 剧照 NO.2感谢上帝 剧照 NO.3感谢上帝 剧照 NO.4感谢上帝 剧照 NO.5感谢上帝 剧照 NO.6感谢上帝 剧照 NO.13感谢上帝 剧照 NO.14感谢上帝 剧照 NO.15感谢上帝 剧照 NO.16感谢上帝 剧照 NO.17感谢上帝 剧照 NO.18感谢上帝 剧照 NO.19感谢上帝 剧照 NO.20

《感谢上帝》剧情介绍

感谢上帝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亚历山大(梅尔维尔·珀波 Melvil Poupaud 饰)和妻子玛丽(奥拉利亚·佩蒂特 Aurélia Petit 饰)结婚多年,一家人在里昂定居,小小的四口之家充满了幸福的欢声笑语。然而,亚历山大有着一段灰暗的过去,他在当童子军期间,曾经被他深深信赖的神父所猥亵。这段遭遇给亚历山大的精神带来了很大的打击,但他只能选择将这段记忆深深的封印在心底。 一次偶然中,亚历山大震惊的得知,当年猥亵他的神父现在仍然和孩子们有着接触,这也就意味着,他依然有可能威胁到那些孩子们的人身安全。于是,亚历山大和同他一样也是受害者的弗朗索瓦(丹尼斯·门诺切特 Denis Menochet 饰)和伊曼纽尔(斯万·阿劳德 Swann Arlaud 饰)决定联手站出来,揭开神父伪善的假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盗车女孩永春白鹤拳之擎天画卷欲望的火花我们相信废品飞车华丽的间谍罪的留白烧烤怪谈:台风六扇门之玄武初现调皮小精灵伊甸园我和她的传奇情仇东京复仇者天竺篇意外人生行骗高手靶心咱爸咱妈六十年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丢人两个人的芭蕾兰开斯特之王陪读妈妈脑神探薰衣草的香拜托宝贝护士小姐女力报到-好运到血色孤语旧日阴影回声

《感谢上帝》长篇影评

 1 ) 我只能说

非教徒和教徒看这个感受很不一样。

天主教徒和新教教徒看这个感受也相当不一样。。。。

做完礼拜的周日看这个,很庆幸,更坚定自己的信仰。

"爸,你还相信上帝吗" 不如问,上帝应该赋予活在血性里肉身里的神职人员可履行神职的权利吗?

天主教里,人是否只能通过神职人员才能和上帝建立联系?

谁来监管神职人员?

性侵是真的会影响一生,那么上帝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教会组织的童子军营上,那为什么要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儿童经历这些???

相关神职人员被谁包庇又会最后受到怎么样惩罚?

受到的影响伴随一生的人们,是否只能通过脱里天主教来形成最后救赎?

 2 ) 感谢上帝

向以奇情故事取胜的法国导演欧容,这次令人大跌眼镜地转向批判现实主义,描述三名年少时遭遇神父性侵犯的男性受害者,成年后先后主动揭开难以启齿的悲惨经历,批判矛头直指天主教会里的恋童癖神父。

这种严肃正统的社会及宗教题材不太像是欧容导演擅长的范畴,所以他以往那种活色生香或者骇人听闻的意象全无用武之地。

他这次将功力发挥在剧本设计上,一位恋童癖神父的性侵事件先后引出三位男性受害者主角的故事,貌似传统的编剧手法,实则用沉重的现实锋利地剖开受害者的内心世界,由点到面去刻画性侵对受害者的成年生活带来种种不可预计的影响。

受害者总是相似的,然而他们却有不同的隐衷。

第一位是事业有成的中产精英,成熟内敛稳重,担心孩子受影响;第二位是情绪化的普通中年IT男,擅长用媒体炒作;最后一位是来自社会底层人士,瘾君子兼有性心理障碍,这位则最有看点也演绎得最出色。

三人的阶层属性差异不仅体现在他们与教会及神父的抗争手段,更重要地还体现出他们身边家人的迥异态度。

有的家人得知真相后表示理解全力支持,有的家人则选择继续充耳不闻,或者逃避现实。

这里面最主要是出于宗教的巨大影响力,绝大多数当地民众都是天主教徒,一方面不肯接受信仰的崩溃,另一方面则乐意充当无声的帮凶,令人感到不寒而栗。

这个剧本的野心相当大,批判的内容由表面上的恋童癖神父,到宗教制度,再到媒体影响力,最终落到人心之不可测之上。

面对如此不堪的性侵丑闻,即便亲如自己的父母妻儿,还是有难以调和统一的对策和应对方式。

然而,三段故事内容有不少重复的嫌疑,尤其是关于父母关系的交待,以及他们婚姻生活的情节,令整个篇幅变得冗长,节奏也愈加丧失掉

 3 ) 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

《感谢上帝》在很多人看来是冗长的沉闷的,但这种冗长沉闷本身却承载着及其重要非常核心的作者观点:正义不会从天而降,上帝也不会主持公道,正义只可能是复杂艰难的抗争的结果,这个结果可能花费了巨大代价但仍触及不到根源,但也绝对不会徒劳无益,这种冗杂实际是叙事体内外的一种统一一致。

例如第一个主角亚历山大,他的段落充斥着大量的旁白,以这种方式表现他与教会之间信件往来的内容,这一点遭到很多人诟病,但我认为这是十分必要也是最为华彩的一个设置。

欧容为什么不直接拍他与教会人员的正面交涉呢?

因为这种间接的交流给观众带来的阻塞感、不畅感非常有效地表现出了亚历山大申诉的低效和难以接近真正权力的无力。

旁白或对白使用的同时欧容又使用声画对位(声音闪前),即声音先于它出现的场景,或和人物的动作进行叠加,以突显亚历山大的坚毅和迫切的决心。

而这一整个部分,是最令我感动的,即使后来我们知道亚历山大几乎所有的努力都是成效甚微的,但欧容的一种执着似乎亚历山大的执着印证着那种“统一一致”,形式内容形成共鸣,以及用大量移动摄影执着地去拍亚历山大的行走,包括几次长焦镜头中,亚历山大垂直地走向摄影机(直面的勇敢)、跳跃的逻辑性剪辑(行动的连续,不因受挫而阻断),这些都体现着一个普通受害者的主动性,在他不具备《聚焦》里的记者那样的专业技能,又没有违背程序正义伸张真正正义的超人力量,以至于这种朴素的主动性很难不令人动容。

我现在可能已经记不清那些繁琐的申诉流程和顺序,但他穿过每一条街道、进出每一个场所的身影,我永远不会忘记。

亚历山大的天主教家庭背景,让他对教会抱有天然的信任和对宗教的绝对虔诚,所以他的诉求始终仅仅针对神父本身是否受到裁决,这种方向性错误和他的势单力薄导致了他的发声是不中要害的。

到这里电影出现了结构性的推进,这种推进回答了“在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我们还要不要做什么?

”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事实是,行动未必能撼动强权,但信念和希望一定能传递下去。

这里形式上视点的转换又对位了叙事上信念的接力。

第二个主人公佛朗索瓦无神论的宗教观,以及他受到神父的伤害没有亚历山大严重,使他的意识更加清醒,更加具备勇气,并且不会被情绪所牵引,他很清晰地认识到教会体制内部的腐坏和相互包庇。

而在统筹方式的设置上,他也相对亚历山大有了明显的升级,我们可以看到弗朗索瓦不断地打电话,通讯的方式由信件变成了声音的直接触碰,前者起初的孤军奋战也变成了众人拾柴,进一步变为面对面的高效交流。

情节上的客观结合结构上的主观在现实意义之上赋予了更深一层的意义。

在铺满了整个叙事空间的主动行动元之中,欧容细密地在三段式、三个轴心人物的周围铺排、插入了诸多客观的现实困境,几乎涵盖了所有儿童性侵的社会、伦理议题,比如受害者之间的阶层差异、侵犯造成的情感障碍(亲子、兄弟、伴侣)和生理后遗症、足够有代表性的父母群体的不同反应和态度。

这些问题直到影片结束,几乎一个都没有得到解决,导演也没有试图去做人为的和解,他依然和角色保持一致,全然没有顾忌,依然专一地注视着主角在现实阻碍和重压之下逆风而行、追逐正义的过程。

《感谢上帝》让人感到“不好看”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对性侵者的描绘同《聚焦》一样“寡淡”,对立的回避也就消解了冲突的激烈,除了几处象征角色敢于直面羞耻过往的闪回,只有两次正面出现,即使如此,我们看到的也只是一个普通老人。

欧容矛头所指的并非“恋童”,“恋童”在他看来只是一种病,没有必要刻意丑化恋童者,他们“就是那样”。

尽可能回避这种带有奇观和消费属性的概念,虽然削弱了可看性,但这种叙事减法使他们面对的那种更加抽象的难以撼动的无形的力量、狡诈丑恶的人性和坚硬腐败的教会体制赤裸裸的暴露无遗,也使得结尾巴尔巴林主教谦和的表面下那句“感谢上帝”更加讽刺、更有力度、更加令人震颤。

这种纯粹统一的受害者封闭视角实际上汇聚成了一股更加沉静、更加凝重的宣泄势能。

而黑暗和邪恶力量的正面表现被欧容巧妙融入了视听语言,从亚历山大第一次接触女调解员开始压力就无处不在,亚历山大和她坐在画面的正下方,上方则被空旷、森严的教堂空间所笼罩,形成一个人物极为弱势的构图;亚历山大在教堂和巴尔巴林主教在教堂面对面交谈时,画面逆光,人物被蒙上阴影;亚历山大和神父对峙,使用低角度取景,且二人始终未曾同框;包括结尾通过上摇镜头拍到的教堂外部;主教居室内也以大红色块作为主要视觉基调。

之所以认为这部作品要优于大多数此类题材的电影,是因为作者既绝望又积极的姿态,有观察、有立场、有方法论,简单来说就是它囊括了所有关于神职人员性侵可能涉及的话题。

不试图煽动情绪、赚人眼泪,打破了神话叙事,不会本末倒置、扭曲事实;其次文学式的叙述足够客观真实,符合现实逻辑,不去掩饰现状的消极和正义的无力;最后在这两点基础上欧容又完成了对个体、对体制、对信仰递进式的拷问和控诉,同时在特别积极地寻找解决的方法:在阴云之下、黑暗之中,我们能做点什么?

我们要做点什么?

我们应该相信什么?

 4 ) 权势、金钱、家庭甚至宗教,是什么为儿童性侵提供保护伞?

近日发生在山东的鲍某某性侵“养女”案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养女”多次自杀的经历、报案无果的遭遇、犯罪嫌疑人鲍某某特殊背景更是让人不禁感叹儿童性侵案件取证、处理的难度。

根据“北大法宝”司法案例库,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共有儿童性侵案1.7万余例,而官方认定的儿童性侵案件隐案率是1:7,也就是说,1起被揭露的儿童性侵案背后,必有7起沉默不言。

在数据背后需要值得关注的是,除女童外,男童的保护更是存在低曝光、低数据的盲区。

强制猥亵罪由“妇女”扩大至“他人”(男性)是从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的。

此前,除幼女外,猥亵儿童罪的保护对象只适用于14岁以下男童。

据“女童保护“统计,2017年600多名受害者中,男童被性侵的有58人,占比9.57%。

2018年男童受侵者占比4.26%。

面对性侵之灾,不论是男童或是女童,都会受到破坏性的心理及生理双重伤害。

儿童性侵作为人类共同关注的难题,面临的是道德及法律的双重困境。

2020年1月14日,74岁法国前神父普雷纳在法警搀扶下出庭,接受其涉嫌长期性侵男童案的审判。

(图片来源:法新社)“普雷纳神父性侵案”是全球著名的神父性侵儿童案件之一,涉案犯罪人普雷纳神父现年74岁,他被指控在里昂郊区担任童军辅导神师期间(1971年至1991年)性侵70余名少年童子军(男童)。

该案件自2015年首次公开上诉至2020年正式裁决共耗时五年之久,期间本案持续受到法国乃至全球媒体、宗教人士及百姓的关注。

与很多案件不同,普雷纳神父并不逃避自己的罪行,他从一开始就承认自己的性侵行为,而面对如此铁证,此案在今年(2020年3月16日)才终于得以宣判,普雷纳神父被判五年有期徒刑并剥夺了神职权力。

这桩案件还使当地总主教了菲利普·巴尔巴兰(Philippe Barbarin)因包庇罪被判6个月有期徒刑。

“普雷纳神父性侵案”能成功宣判,离不开法国10个家庭不畏权势的挺身而出、持续多年的努力抗争。

被神父性侵的人们组成了“不再沉默”组织,他们互相分享遭遇,在组织blog上写出自己的证词,互相鼓励、互助。

法国导演弗朗索瓦·欧容将这一真实事件编成电影《感谢上帝》,影片并不仅仅是展示性侵之恶的法国版《聚焦》,也不是记录上访、声讨过程的《M先生》,而是真正从受害人的角度出发,深刻、冷静、真实地反应被性侵者的心理状态、家庭问题及持续性的伤害。

《感谢上帝》上映前就受到来自天主教会的阻拦,教会律师为了避免神父案件审判前的舆论过热而控告欧荣,希望推迟影片上映。

所幸在严格的制作流程下,影片及剧本在拍摄前即经过制作方律师审核,教会律师的诉讼除了引起舆论哗然外,并未对真正上映有所影响。

该片于2018年上映,并荣获第69届(2019)柏林电影节评审团大奖(银熊奖)。

真实的虚构,结构及人物处理

欧荣为了拍摄《感谢上帝》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他与“不再沉默”组织的大量成员及其家庭,包括被性侵者的父母、兄弟姐妹、孩子等进行深入的交流。

在发现该案件具备人物成长路径不同、犯罪情节多样、人物家庭复杂等多重因素后,欧荣决定拍摄一部故事片,而非纪录片,他要塑造自己的核心人物及故事结构。

欧荣在本片中设立了三组被性侵人物,他们分别是富人(亚历山大)-中产阶级(弗朗索瓦)-底层平民(艾曼努)。

亚历山大:百分百的坚定教徒作为案件的第一告发人,亚历山大出生于天主教家庭、父母与性侵神父是好朋友,自己的妻子在神职学校教书,孩子们接受洗礼。

面对亚历山大被性侵一事,父母的选择是不想在亲戚朋友、熟人面前丢人,所以沉默不提。

即使亚历山大成人后与父母提及此事,父母还会怪他旧事重提。

亚历山大带有一种神秘的忧郁与踌躇,他总是要不停的思考行动的利弊和影响面。

亚历山大在解决问题时首先选择相信教会,他在看到性侵自己的神父还在与孩子相处后,按捺不住心中的悲愤,不停的与里昂地区总教主沟通,希望神父可以得到教会裁决。

在等来主教无限期的拖延后,他才不得已选择了报警告发。

亚历山大代表了来自保守家庭坚定的宗教信徒们,他们在宗教体系之中而遭受来自信仰传递人的迫害,得不到来自家庭的支持,反而促使他们以对宗教更加坚定的信赖和支持(如让孩子们都信教,上教会学校,通过宗教内部不停上诉等)来换取宗教内部的支持。

体制给社会中的亚历山大们带来的创伤虽与体制倡导的信仰相反,但却更加坚定了信徒们对体制的维护,这是多么的讽刺啊。

亚历山大的觉醒,也是宗教内部在新时代思想中反思的局面。

弗朗索瓦:乐观而坚定的斗士相较于虔诚的教徒亚历山大,弗朗索瓦更加现代化也更加乐观、坚毅。

他的父母是第一个站出来职责神父性侵行为的,并在发现劣行后马上帮助他退出了童子军活动,停止再次受到侵害。

弗朗索瓦在抗争神父的道路上有点子、有手段,不仅会想新闻点、制造话题;通过互联网集结互助群体、形成舆论阵地;还积极联系各界人士以争取抗争基金。

在弗朗索瓦与辛勤斗争的五年里,他的父母、妻子一直坚定的站在他的身边、出席他所举办的所有活动,鼓励他、并为他献计献策。

弗朗索瓦代表了不幸而幸运的人群,家庭内部的保护及支持是他英勇斗争性格的依靠,成为他坚定地反对宗教体制的内部动力。

这种向阳而生的乐观是经历心理创伤的人群最难得可贵的幸运。

艾曼努:懦弱的追随者、社会的边缘人艾曼努是懦弱且敏感的,性侵造成的心理伤害会使紧张的他突发癫痫病、而生理上的问题是他心头永远打不开的结。

他得知“不再沉默”组织后,焦虑到深夜才给组织者弗朗索瓦打了电话,想诉说自己的遭遇却说不出口,只能痛哭不止。

作为智商超群的“斑马”,艾曼努并未在学业或是事业上有任何建树,而是任由自我堕落沉迷,性侵的阴影使他无法专注地做任何事。

艾曼努成年后质问他的母亲,为何当初得知神父亲吻自己后并不阻止,而他母亲在当年选择回避此事,因为“神父会亲吻每一个孩子”。

但当艾曼努选择加入“不再沉默”组织,发出自己的声音之时,母亲选择帮助他,甚至帮助组织接通每个被性侵人的来电,以偿还多年来内心积压的痛苦。

艾曼努们是被打击到尘埃的,即便天生英才,也无法自立。

在原生家庭的脆弱背景之中,他们所遭受的心灵及肉体伤害是无法抚平的,越聪明敏感就伤的越重。

即便成年后加入互助组织,艾曼努也对人们始终保持警觉;他一心想要证明自己,却无法找到证明的办法。

值得注意的是,三组人物中并没有一个绝对的主角贯穿整个影片,他们是交替出场的。

这部137分钟的影片,当发展到48分钟之时,主角由亚历山大替换成弗朗索瓦,弗朗索瓦的故事叙说到75分钟,亚历山大再次出现,开始双主角并行,待89分钟之时,第三主角艾曼努出现,影片开始以三组人物并行的姿态发展。

几乎每组人物在影片中都占有1/3的比重,欧荣在人物情节发上做的真是四平八稳、不疾不徐,这要是功力浅的导演,估计早就拍乱了。

三组人物中出现的男性都有各自的脆弱,当他们在18岁前(主要受侵犯年龄在8-14岁)遭受来自强大神圣机构的高级职员侵犯时,他们甚至还无法分辨。

他们是在脆弱中挣扎着发言的群体,又有多少人在脆弱中选择沉默呢?

对于性侵事发后很久之后才意识到自己所遭受性侵的成年人来说,沉默是一种自愿的失忆,对沉默折和他身边的人来说,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创伤呢?

所以在三组人物之外,欧洲穿插了几个选择沉默的成年人。

他们默默流下泪水,无法承担“被性侵者”的身份。

去英雄化,冷静克制的起落·直面漏洞与问题

在影片中,三组人物看起来都是“平凡”的,欧荣没有给他们设计过多”秋菊打官司“一般的刁钻磨难而凸显他们的伟大,也没有反应多少人在他们的斗争中获得新生而显示他们是英雄。

换句话说,他们是因相同冤屈聚在一起互诉衷肠展示彼此脆弱的老百姓,在重重阻立下,尽自己的微薄之力讨个公道。

现在为了让人物实现某种人设、剧情故意勾人眼泪,而特意设置戏剧化冲突和矛盾的剧本太多了,反而细品欧荣“去英雄化”的、不狗血的处理方式更让人钦佩。

没有英雄主义、没有群情激昂,还能抓住观众、让人踏踏实实跟着节奏看完2小时的影片,还能在内心波澜四起,这是多么强大的讲述故事的能力。

在欧荣看来,剧中人物所做的事,如来自天主教内部和保守家庭的亚历山大能主动讲述自己的遭遇;来自稳定中产阶级家庭的弗朗索瓦能面对社会的舆论压力,走上媒体揭露神职体系当年的罪行;来自社会边缘的艾曼努能向公众及律师展示自己性功能问题,以求得公道;这些事情本身,已经是很英雄的事件了。

通过尽量冷静、克制的手法讲述这些英雄般的举动时,观众反而能感受到个人抗争宗教权势、金钱压力时,所面临的难以想象的困难。

这种困难体现在虽然被性侵者从不同层面与媒体合作;在司法层面不断讨论案情;神父承认犯罪并道歉;但几年过去了,主教和神父依旧稳坐钓鱼台。

是的,有罪的人,始终无法接受惩罚。

这是多么大的神职体系漏洞,又是多么难以想象的社会体系问题。

尽管教会宣称自己是善意的,鼓吹宽恕是它的主要美德,但必然也要掩盖它的丑恶。

而从另一面看,教会内部神职结构在其本质上来说,也不具备替信徒伸张正义的能力。

在普雷纳特神父与亚历山大的会面中,神父并没有祈求亚历山大的原谅,神父阐述了自己的精神困境,认为自己也是受害者。

他并不认为自己犯罪了。

当神父在警局与艾曼努见面时,教会的上级主教要求普雷纳特神父去请求受害者的宽恕时,我们瞬间可以去反思宗教本身的这种宽恕方式,这种看似是教会的核心价值在神职人员是犯罪者情况下的讽刺性。

这种宽恕的请求对受害者和观众来说,绝对是不能接受的。

宗教的核心价值在这种宽恕面前变了味儿。

因此,即使司法的正义和人们的努力促使神职人员接受审判,而他们所犯下的罪行,对于受害者而言是永远的痛苦,且终不能得到谅解。

记忆的闪回:儿童面对性侵时的困境

记忆,让观众直面恐惧导演在故事讲述中穿插了很多闪回的画面,让观众直视一个个被神父带走的孩子。

是的,观众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孩子们要被性侵了。

与被性侵人物在长大后要经过内心挣扎极其痛苦下才敢于说出真想不同,神父对年幼的孩子是如此轻而易举的就完成了性侵,孩子们在面对即将发生的悲剧时又这么缺乏抵抗能力。

闪回带来的恐惧和紧张与现实中的抗争气氛形成反差,为斗争的必要性带来紧迫感,而一年一年过去,神父依旧没有被送上法庭的结局更加强化人们对宗教体质的质疑,也加深观众对青少年性侵的痛恶。

可想,在宗教国家如此拍摄该题材,是导演自信和强势的表现,我仿佛能听到他隔着屏幕对神职系统和观众们高喊“快醒醒吧!

一起战斗吧!

”闪回,儿童性问题的困境在闪回之中,导演展示了孩子们的困境在哪儿。

在观片之时,我也在问自己,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知不知道什么是性侵,是不是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由其当我面对权势高压之时,如何解决即将面对的困境。

我迷茫了。

看着一个一个被“神”触碰的脸庞,我内心出现了跟他们一样的不知所措。

孩子们希望在人群中获得好感,更希望从大家都尊重的人那里获得肯定。

这种希望给了生活中高权势、高威望的罪犯一张保护伞,使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下手,在影片中,被选中性侵的孩子在幼年时反而有种被神选中的错位感,而长大后他们不敢承认被性侵,也来自于当年配合产生的内心羞耻感。

另一方面,可以在孩子们中选择被性侵对象,也满足了高权势罪犯在孩子们心中高高在上的定位满足感。

弗朗索瓦的父母不许他和哥哥参加童子军后,哥哥很气愤,因为他失去了跟小朋友们玩耍的机会,哥哥反而怪弟弟多事。

年幼的弗朗索瓦也因哥哥的反应产生了罪恶感,他认为是自己害的大家没办法玩耍,因而自责万分。

艾曼努记起是他自己走上性侵场所的台阶,暗房中,面对神父的抚摸,他凝视着神父,眼神并不躲闪。

是什么邪恶力量促使他上了台阶、敲了门?

面对如此庞大的心理、生理、社会、宗教、权势、金钱利益等问题,欧荣清醒而有条理的将问题全部揉进一部137分的影片,这种诉说方式显示出导演恢弘的志向和磅礴的气势。

面对结局的处理,导演也并不急于通过影片给出某个单一的政治性结局,他通过对三组人物的反思和对立神职人员反应的表现,给观众留下更多可思考的空间。

崩塌与重建:人 物 · 情 节 · 社 会

三 组 人 物 的 结 局在我看来,导演设置的三组人物结局是建立在如何自我重建的基础之上。

亚历山大的结局是来自天主教家庭内部的疑问,这同样是来自宗教内部教徒们的疑问,还相信上帝吗?

当神职人员的猥亵行为,是由于他自身功能的失调产生的普遍性问题吗?

是神本身不能对所有民众起到教化作用吗?

抑或神职体系本身是不可信赖的。

这些与信仰本身的关联又是什么?

信仰是不是值得信赖的?

弗朗索瓦的结局代表部分人回答了上面的质疑,因为得不到良性的答案,他们主动放弃了宗教。

弗朗索瓦的最后一幕是开着车与妻子一起回家的温馨场面,使他个人前进的动力一直来自于家庭本身的坚实,以及亲人与他良好的相处方式。

而艾曼努们的未来是充满焦虑的,影片的最后一幕,艾曼努凝视着教堂的方向,扔下一根没抽完的烟,他代表着还未完成自我重建的人群,他们还侵蚀在痛苦的床上之中,像一颗社会的定时炸弹,不知何时会被触发爆炸的弦。

信 仰 的 追 讨

导演安排了大主教巴尔巴兰使舆论哗然的一幕,在记者招待会上,当巴尔巴兰提到很多儿童性侵案已过追诉期时,意外说了句“感谢上帝”。

大家震惊的恰恰是他的表达是下意识的,是大主教对神职人员无法被法律追究时表达出的一种庆幸,在性侵与侵犯、害人与被害之间,主到底保护了谁?

这是导演通过情节设立向神职系统提出的“打脸”问题。

因为欧荣对神职体系如此直接的展示,他不仅遭受了来自天主教会的追讨,还面临拍摄资金上的困难,甚至在拍摄时都不敢到案发地里昂取经,影片拍摄时都不敢使用《感谢上帝》的真实片名。

这让我们再次将思绪从影片本身牵至整个社会层面,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对于具有高权势的社会地位的特殊人群确实存在灰色的保护伞。

这不禁再次让人联想到鲍某某的案件,不论保护伞隐藏在哪些角落,是如何坚实;不论否认与辩词是如何狡猾;希望人们始终要清醒的认识到儿童的错觉和无助,道德的敏感和脆弱,法律的时效和边界。

相信正义,“不再沉默”,帮助同样受到伤害的人,支持捍卫权利而进行的斗争。

小星星们加油!

原文发布于公共账号:影迷羊坨坨欢迎关注哦!

━(*`∀´*)ノ亻!

 5 ) 有些伤害,永远无法被原谅

《感谢上帝》是法国著名导演弗朗索瓦·欧容2018年的最新力作,斩获了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评审团大奖,并提名金熊奖。

该电影延袭了导演欧容一贯的创作风格,剧情看似平缓实则暗流涌动,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沉迷其中欲罢不能,直至心灵受到莫可名状的触动。

《感谢上帝》改编自真实事件,讲述幼时遭受过同一神父性侵,如今已人到中年的受害者们决定不再沉默,团结起来声讨神父及其背后不作为的教会的故事。

虽然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此次的行动却终于让他们有机会说出不为人知的过往,直面曾经受到的伤害。

影片虽贯穿解放、反抗的精神,但却并未因此沦为一部宣教意味浓厚的励志片或是苦情味十足的传记片,相反,既是导演又是编剧的欧容在保留真实故事基本内核的基础上进行了颠覆性的改编,将影片打造成了一部既有励志内涵,又有充斥着现实讽刺意味的剧情片。

故事从亚历山大开始。

40已婚,已经是5个孩子父亲的他,有次碰到孩子同学的父亲,聊起童年同在一个地方当童子军的经历,亚历山大被问到:“你也一样,被神父普雷纳特碰过了吗?

”这次谈话彻底唤醒了亚历山大长久压抑的记忆。

当他发现那个神父还在和青少年呆在一起,亚历山大决定不再沉默了。

他在写给巴柏林主教的信中说:“即使我尽我最大能力原谅他,即使他给我带来的阴影会伴随我一生······”但是,在发现和教会沟通无效后,菲利普毅然选择了法律,因为,他无法原谅。

很快,警察根据线索找到了另一个受害者—弗朗索瓦。

一开始,弗朗索瓦表示对此事不感兴趣,很干脆地拒绝了警方,但当他上网查到普雷纳特神父依然和孩子们呆在一起,他愤怒了!

看着一张张孩子们和神父的照片,他忍不住骂道:“这个丧心病狂的人!

”他再也无法安心入眠。

和亚历山大一样,弗朗索瓦最初选择了和教会沟通,但被主教敷衍对待后,弗朗索瓦被彻底激怒了,他决心站出来,不但接受了媒体的采访,还坦然公开了自己的身份。

弗朗索瓦毅然走上了为自己战斗的漫漫长征路,因为,他无法原谅。

就这样,弗朗索瓦又找到了受害人——医生吉尔,两人一起在家人的支持和帮助下找到了更多的受害者拿到了充足的罪证。

他们不仅团结受害者们开创了名为“解放之声”的协会、网站,呼吁更多的受害者发声,还成功召开了全国性的记者会,公开质问教会。

随着“解放之声”的影响逐渐增大,艾玛努尔,一个身心皆受重创的受害者出现了。

在组织和警察的帮助下,艾玛努尔很快在警察局见到了普雷纳特神父,面对神父的道歉,艾玛努尔直言:“我永远不会原谅您的”平静地说完这句话后,艾玛努尔再也无法克制自己,像孩子般委屈地哭了出来······

故事由亚历山大结束。

晚归的儿子问父亲:“爸爸,你一直相信上帝吗?

”一瞬的诧异之后,亚历山大不再直视儿子的眼睛,笑容也逐渐凝固在脸上。

他没有回答,但我们都知道答案,因为,有些伤害,永远无法被原谅。

 6 ) 感谢上帝

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

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

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

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

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

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

童年被性侵的男孩,是如何长大的,阴云之下我们能做点什么,挺真实的想起了童年往事,一点点想法!

 7 ) 我也曾和我最好的女性朋友为此吵架

《感谢上帝》神父性侵童子军,本是一个极其具有情绪煽动性的议题,但是欧容拍的十分冷静克制。

并没有直接展现几十年前侵犯的正面镜头,反而通过台词的最简化和光影营造压抑感。

全片中的三位不同阶级的主角可以看成“发起者”“号召者”“追随者”的三种符号。

影片并没有直接引导观众走向某一种明确的情绪,连施害者神父也被塑造成一位坦然面对但并不明白自己罪恶的老人,而是聚焦在了受害者们几十年后的生活和家庭中,真正拍出了社会议题的感觉,那些年轻的童子军长大后,与他们的兄弟妻子父母,有着隐形的裂缝,有的人光是维持现状和修补裂缝就已经很艰辛了,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发声之人让人敬佩之处。

而着眼于当下的生活,这样的事情离我们并不遥远,也许坏人并不是神父,这个角色可以被任意替换,就像影片最后一场戏和最后一句台词“爸,你一直相信上帝吗?

”,其实表达了对公权力的问责。

当公权力失去了公信力时,是选择留在其中与之对抗还是彻底退出?

三位主角给出了不同的行动,到这时影片也并没给出一个具体回答,而是引起观众们的思考。

我好喜欢这部影片。

 8 ) 社会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做出改变

看到里昂的街景特别特别特别亲切,但电影的内容真的很压抑。

恋童癖这个词最近经常出现在大众视野--国内,鲍毓明事件引起轩然大波,“收养”、囚禁、精神控制,面对一个精通法律的狡猾老男人和不愿插手的“其他人”,十几岁的小孩子怎么逃得掉?

电影中的事件更让人恶心,神职人员(虽然自始至终教会也不是个什么清净之地吧,mais enfin...)多年间性侵无数男童,有的人走出来过上了正常的生活,但阴影久久挥之不去;有的人走上歧路,人生轨迹从此改变;更有人因之结束了自己的性命。

然而,犯罪者却一直逍遥法外,教会毫无作为。

鲍人渣事件爆出后,一些网友和演艺界人士勇敢地站出来分享自己曾经的经历,但这也足以看出,类似的事情在我们身边究竟有多少?

有多少孩子受到了伤害却不敢声张?

国内也好国外也罢,家长、老师对这些事情有正视吗?

是不是因为怕丢脸选择默不作声?

利益相关者呢,怕是更要选择息事宁人甚至视而不见吧。

我们都是长大的小孩,大部分人也会有自己的小孩,小孩还会再有小孩。

其实也不只是恋童癖的问题了,还有各类性侵猥亵事件。

总该有人站出来,就像电影中一样,哪怕只是为了自己能有更好的生存环境,希望真的可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从我们这一代开始有所改变吧。

 9 ) 神父能有欲望吗?

《感谢上帝》取材自普雷纳神父性侵一案:2016年1月,法国东部城市里昂爆出一名神父性侵多名儿童的事件: 1986年到1991年间,一名叫普雷纳(PREYNAY)的神父对4名不到15岁的童子军少年进行性侵。

然而,由于刑事追究时效(在强暴或性侵15岁以下未成年人的案子中,从受害人成年起,时效为20年)已过,司法单位随后将该案归档了结。

由此,普雷纳神父和另一位性侵神父都躲过了牢狱之灾。

相反,上述提到的里昂地区教会负责人、枢机主教菲利普·巴尔巴兰以及其他六人被曝在知情情况下没有采取任何行动,面临着“包庇狎童行为”的指控。

(来源:欧洲时报)普雷纳神父的律师曾要求延迟电影上映时间,担心它会对舆论产生影响,进而主导司法判决,在未被定罪之前,普雷纳神父应被视作无罪。

最新进展中,巴尔巴兰被里昂轻罪法庭判处六个月缓刑,性侵主角普雷纳神父则因过了追诉期毫发无损。

巴尔巴兰随即提出了上诉,并在期间向罗马教会递上辞呈,戏剧性地被教皇方济各拒绝,理由是在终审未来临之前,巴尔巴兰都应被“推定无罪”(百试不爽的理由)。

巴尔巴兰一向高调行事,他是一位坚定的保守派,在法国2013年的同性婚姻合法化进程中,他始终不渝地站在反对立场。

《感谢上帝》中有一幕是当巴尔巴兰得知性侵事件发生超过20年过了法律追诉期时,说了句“感谢上帝”(Grâce àDieu),这句荒谬的感叹传遍了全里昂,也是电影片名的真实出处。

为了电影拍摄顺利进行,剧组用了假片名《Alexandre》,防止教会从中作梗。

此外,电影中涉及大量教堂内景,为了避免和巴尔巴兰主教正面交锋,这些场景都是在比利时和卢森堡的教堂内完成,而没有选择事件发生地里昂。

就像欧容所言,当你试图打破沉默,总会遭遇抵抗,但或许,这种抵抗下的直面相对,让影片酝酿着更强大的力量。

欧容的最初想法是拍摄一部关于男性脆弱的电影,进而focus到普雷纳神父的案子。

本来打算拍一部纪录片,但接触到这些教堂性侵受害者后发现,他们对纪录片的形式没有太大兴趣,毕竟媒体狂轰滥炸下,他们已经对纪实的形式麻木。

所以最终决定拍成剧情片。

这里不得不提前段时间占据媒体头条的“Theodore McCarrick性侵事件”,Theodore McCarrick(下简称TM)是前华盛顿地区红衣主教,一位男子公开指控他在1971年曾被时任纽约地区主教的TM性侵。

跟《感谢上帝》中的普雷纳神父不同,TM否认了对他的指控,不过纽约主教区调查后发现这些指控并非胡编乱造,有事实证据支撑,遂将案件上报梵蒂冈。

根据媒体报道,在这段时间内,TM隐居在堪萨斯的一座修道院进行苦修(是诚心忏悔还是为了平息众怒?

)听证会举行后,梵蒂冈撤去TM的神职.他也成为近代以来层级最高的被逐出教会的人物。

教皇对此的态度没有任何转圜余地,也不允许TM主教上诉。

TM的犯罪,是对权力的滥用,利用神学院学生、教堂儿童对主教的尊敬心理,就像《感谢上帝》中的受害者说的,在那个当下,你被选中和神父单独相处,这种时刻是一种可以炫耀的谈资,会让你觉得自己是特别的;也是一种腐败,它具有普遍性,这是权力所到之处必然存在的阴暗面。

这些都是TM犯罪的原因之一,但除此之外,还有人提到了TM主教对“法外之性”的追求(就像婚姻中的出轨,它们带着天然的性刺激),甚至认为天主教会里运作着一个庞大的“Gay Clergy Networks”,有人专门运送着年轻俊俏的男孩,为教会权势人物服务。

性,依旧是一个taboo。

因为是禁忌的,就必然充满诱惑。

我不由想到前不久纽时的一篇叫做“同志神父的沉默危机”《A Silent Crisis for Gay Priests》 的报道,内容是关于同志神父的采访和调查,当中抛出的一个问题让我印象深刻:神父到底该不该有性欲?

众所周知,天主教中的神父(可以追溯到四世纪)奉行独身主义(celibacy),性行为被视为“不纯洁”,这等于把神父和七情六欲隔绝开来,圣人化,偶像化。

长久以来,它就像一种默认圭臬,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样的制度,很少觉得不妥。

直到神父娈童的丑闻被主流媒体报道,透过受害者的叙述,我们才发觉这个制度的荒诞性。

首先它否认神父是有欲望的,或者说如果它承认这种欲望的存在,那就要求神父们压抑性欲,把身体和灵魂都交给上帝。

其次,独身主义真的能够维系神职人员团体的圣洁吗?

还是充其量只是谎言和罪孽滋生的温床,一个借口,一块遮羞布,让教会更加高高在上,也更加神秘不可测。

这种对“性”的清高姿态还表现在对同性恋的排斥上,虽然教皇方济各对同性恋表明过温和的拥抱立场(2013年他那句惊天动地的“Who am I to judge”言犹在耳)但长久以来,教会对同性恋都是抱持强烈的反对态度:譬如坚持同性恋倾向是一种神经失调、驱逐同性恋教徒,让他们活在羞耻中。

尽管同性恋在神父中的比例高得惊人,根据纽时的数字,这个比例30%~40%,个别神父甚至认为占比高达75%,其中有wei来自佛罗里达的神父这样说:“A third are gay,a third are straight,and a third dont know what the hell they are”。

(1/3是同性恋,1/3是直男,剩下的1/3连他们的性取向都搞不明白)纵然同性恋在神父群体中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但全美真正敢公开出柜的神父10%都不到。

这种悖论让“神父性侵”注定不可能仅仅停留在法律或道德层面来抨击,受害者不仅是那些对神父怀抱崇仰之心的孩子,神父也是,他们活在黑暗中太久,已经变成一种符号,就像裘德洛在《年轻的教宗》里诠释的,黑暗能拉开角度,塑造某种伟岸的形象,但不知不觉,这种黑暗也侵蚀了它极力成就的伟大。

接受纽时采访的神父们都要求谈话能够确保机密性,以防受到所属教会或者上级的惩罚。

教会控制着神职人员的住房、健保甚至是退休金,神父如果被发现性取向“不合规”,即使他遵守独身主义,也还是有大概率失去上述三样保障。

教会把罪名扣在同性恋身上,认为他就是导致神父们堕落的罪魁祸首。

英文中对天主教会的同性恋群体有一个cult味十足的表达:薰衣草党(lavender mafia),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教会对同性恋的恐惧转化为专制行动,它变成一种人尽皆知但又开不了口的秘密,虽然我们都知道,一个有同性恋的神父并不代表他就是性侵怪物,这种做法让人想到中世纪的“猎巫”行动,当时基督教为了维护自身权威,将所谓的异教徒赶尽杀绝。

同性恋神父往往是先知道“柜子”的存在,才知道自己是gay。

同性(尤其男性)间的友谊是危险的,极易在“性”的边缘试探,这也是为什么教会存在类似的警示箴言:Numquam duo,semper tres.(不要成双,保持三个人)(ps教会大概不晓得3P概念^_^)纽时援引了一位神父的话,充满戏谑:You couldn’t have a particular friendship with a man, because you might end up being homosexual,and you couldn’t have a friendship with a woman, because you might end up falling in love, and they were both against celibacy. With whom do you have a relationship that would be a healthy human relationship?(你不能和男性建立特殊关系,因为那可能演变成同性恋,也不能和女性坠入爱河,这和同性恋一样,是违背独身主义的。

所以和谁才能建立所谓的健康关系?

)今天(在美国),神职培训一般是大学/大学后开始,但在1980年代,教会招的男生要小得多,他们大部分都还在青春期。

现在那些四五十岁的神父都经历过这一时期,那种环境让他们的“性发展期”“性观念”是扭曲的,神都不能结婚,从一开始性对他们来说就意味着节制和服从。

“性”,从来不是一件可以享受的事。

但神父们的欲望,并不会因此消停。

在教会里,“性活动”跟“出柜”是两回事,它暗示柜子明关暗开,也显示了教会的虚伪:它默许着这种行为,但却不允许人们公开谈论它。

沉默的阴谋。

(conspiracy of silence)受访人中有一位叫Bob Bussen的神父说:我五十多岁的时候出柜。

进神学院时“我18岁,是个年轻热情的白人处男,对直男、gay 这些东西一无所知。

很多年来我守着这个秘密,我祈祷的是能在别人发现我是gay前死去,而不是让上帝改变我(的性取向)。

当然最后他还是选择勇敢面对自己。

甚至是以公开露面的形式接受采访。

Bob Bussen神父可以有欲望吗?

可以谈论性吗?

可以在LGBT运动浩浩荡荡的今天,坦然面对自己的性取向吗?

这是看完《感谢上帝》一直在想的问题,如果他们有抒发欲望的管道,这些伤害是不是就能避免了?

谁都无法预设结局,在这样的故事里,做假设总是显得太残忍。

最后想引用John Coe神父的一段话,他今年63岁,刚刚出柜:It’s not just about the sexual abuse crisis,they are sexually traumatizing and wounding yet another generation. We have to stand up and say no more sexual abuse, no more sexual traumatizing, no more sexual wounding. We have to get it right when it comes to sexuality.(这不仅关乎性侵危机,他们也在性方面摧残伤害下一代。

我们必须站出来并拒绝这些性侵害,这些性创伤,还有性伤害。

当我们提到性,必须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ps.生活在一个wushen论的国度,我们很难理解这些神父的行为、他们对当地居民的影响力控制力,以及宗教在他们生活中占据的分量。

推荐两部类似的片子,或许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世俗、宗教二者的博弈,或许制度有错,但更可怕的是深不可测的人性。

1.2017年Netfilx的纪录片《守护者》The keepers 2.2016HBO八集迷你剧《年轻的教宗》 The Young Pope (续篇听说马上要出来了)

 10 ) 无法忘记 不能原谅

🎬《感谢上帝》——无法忘记 不能原谅

🌟亚历山大虽然家庭美满,但是有着一段灰暗记忆,曾经在童子军时期被信任的神父猥亵,直到看见猥亵他的神父仍然和孩子们接触,害怕孩子们收到伤害,选择寻找曾经遭受同样伤害的受害者勇敢地站出来。

🍃整部影片都很平静,没有激烈争吵,但是更让人绝望亚历山大从小的经历告诉父母想得到帮助,但是父母没有反应,长大后更是指责男主的勇敢;和神父面对面谈话,希望神父道歉承认自己的错误,结束后还要手拉手一起祷告,可以看出男主十分抗拒接触,因为没有办法忘记,也没有办法宽恕;整个教会都知道这些罪行,但是没有任何作为,以前只想教会内部解决,但是忍无可忍随即起诉控告。

弗朗索瓦比起亚历山大更加愤怒,成立协会,让受害者发声,给案件制造舆论压力,希望神父以及教会马上得到审判,从小的经历让他也放弃了信仰。

艾玛努尔比起亚历山大和弗朗索瓦从身体到心理都更加痛苦,情绪一激动就会全身抽搐倒地,虽然也有支持自己的女友,但是情绪经常不稳定。

亚历山大和弗朗索瓦的出现给了他希望,带来了光,尝试正常的生活。

🍂教会在记者见面会时,不小心说出心里话:“感谢上帝,所有这些诉讼,时效已过”这简直荒谬至极!

最后结尾亚历山大的儿子问父亲:“你还相信上帝吗?

”亚历山大还是教徒,但是弗朗索瓦因为被神父性侵,已经放弃信仰。

不管是亚历山大还是屏幕外的我们这个问题都没法回答。

其实很多受害者都无法站出来说出自己的经历,一直活在阴影里,也无法正常生活,虽然结局没有神父和教会是否受到审判,但是我们需要站出来发声勇敢的人们

🎥

《感谢上帝》短评

叙事结构阻断了观众共情的内在线路

9分钟前
  • 子蓝单大
  • 较差

欧容看得上的主旋律,一定不是运动,是运动里的人

10分钟前
  • 推荐

题材先行,空洞冗长,非常适合自我感觉良好的法国中产阶级的路数。如果说是为了帮助庭审,理解支持,但被捧为佳作还拿奖?!是不是以后拍片只要题材方向正确了就成了?

15分钟前
  • Amelie
  • 较差

欧容抛开了美真是扔掉了自己的天赋

17分钟前
  • RS
  • 还行

Melvil Poupaud男神老了,但却变了另一种魅力,很喜欢这个结尾的剪辑,不过整体太平铺直叙四平八稳,不是我想要的欧容。

21分钟前
  • 盲忙
  • 还行

欧容还是那个欧容,情绪拿捏非常精准,三场人物都各有情绪高潮和高光时刻,三个家庭体现#metoo可能结合人格造成不同程度的震荡,真实如同社会风俗画但又格外克制。然而剧本有点问题:波波这个角色最后弱到可有可无导致第一场记忆点消失,感觉可以大幅精简着重牵出后两场的情绪。表演最好的是法国张震太纤弱敏感。整体很稳有[聚焦][120击]乃至[开战]的气质,虽无奇情却让人物纷纷跃然屏上没辜负欧粉期待。

26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故事讲得很稳 但不是期望的欧容 明明可以有更多个人趣味 更感性

30分钟前
  • 较差

很平庸的作品。前半部分的抵抗和起义都让人很受感染,之后越来越散。故事的意义陷入平庸。若是当作纪实题材,又不够冷静客观。我是不太懂欧荣怎么了。

34分钟前
  • Loi Ka Hei🌈
  • 较差

这部片子的亮点还是克制与冷静,并没有煽情,以及,在一些关键地方的不过度,欧容还是很厉害的。三个人物,共同推进,以不同的反应、不同的态度,去拼合出整个事件。有整体的描述,也有细节的个人感受,其实功力很强。只是太克制了,反而没那么讨好观众。

3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非常主旋律本本分分不同于以往的一部,随着主角的变换层层递进,也终于看到了希望,就像一束光打在角落里又折射出去。前两天看到网易男员工被强奸未遂的事,这是一条艰难而漫长的路,请坚持别放弃。

41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原来还有一种剪刀手叫毛玻璃遮挡镜头……因为过于难以置信,一度努力怀疑是导演在讽刺教会自欺欺人……

42分钟前
  • Mumu
  • 推荐

#siff19# - 1 作为一个社会包容开放、主流认知较为成熟的国家想要解决一个性侵问题在实际操作层面上还是困难重重啊。很喜欢片中展现的每个受害者都各有特点(包括家庭的支持程度都有不同),有点不喜欢的是前一小时感觉太长了我一直看表。“感谢上帝”真的很讽刺,最后的问题可能也是每个人都想问的吧。(片尾字幕是柏林之后又加的吗?一直更新到19年3月的后续处理)

44分钟前
  • Otocolobus
  • 推荐

母亲剪报儿子看到癫痫倒地彻底哭了……稳健的线性叙事,多视角推进;受害人类型也选的比较典型,特别是最后的Emmanuel;风格确实会让我想起聚焦;法国张震是什么鬼?!哈哈

46分钟前
  • mandyzyx
  • 推荐

我能理解这个题材很难拍,但欧容是在玩剧本配图游戏吗?

48分钟前
  • Welp
  • 较差

今年法国电影真是大放光彩。一切美好,都值得等待。一个人,一星期。终于完成了翻译,看着台词,一起哭,一起笑。感受到了其中特有的魅力。就算阶级不同,宗教信仰各异,但是情感是相同的,心是向连的。感谢上帝。

52分钟前
  • 橙子
  • 力荐

认认真真或者说缓慢的看完了全片。喜欢欧容是从他近两年的《弗兰兹》开始。所以不是为了看他拍的奇情,而是喜欢他的平淡和克制。很多讨论性侵的作品都会关注个体和对立面的恶人,也有引入公检法和社会媒体的作品。但是欧容关注的是同一个事件,对不社会阶层的人产生的影响和他们面对的不同环境,个人语境和亲密关系之间的紧密联系,对话和消解,这才是更深入的观察。以及从个人上升到宗教体制与近现代的法律和民权冲突,权力和信仰的抗争,非常非常打中真实个人和现代社会痛点的电影。这才是现实主义题材的范本吧。每个人最后其实都追求的是平安落地,受害者,被害者,体制,社会,其他公民皆是。(在天空中画大屌真的是神来之笔!)

53分钟前
  • 小玄儿
  • 推荐

难怪《电影手册》怒打一星,本片从视听语言到叙事文本设计上都完完全全的倒退回了非常传统的时代,可能只有拍教堂戏时冷峻的取光设计还能看出欧容在影像方面的能力;作为欧容的粉丝我完全无法接受这样的倒退,就像是一个英气大叔瞬间变成百岁老头一样,完全丧失了魅力;当然还是要赞赏欧容顶着法国教会的百般阻挠最后成功让电影上映的勇气,酌情多给一颗星…

54分钟前
  • 已觉醒
  • 较差

看之前以為是一個離自己很遠的故事,沒想到一上來是一個城市中產五口之家的現代生活。感覺改良派與革命派的矛盾在哪都無可避免了⋯群像故事中幾個主線人物還是細膩又鮮明的,大量的書信旁白穿插無關平行場景讓我莫名想到美漫,這種方式也使得2個多小時感覺起來有些heavy,有些人不太喜歡這種做法,而我覺得怎麼說也算一個特色。講故事的方式和鏡頭內容的選擇中規中矩使得電視劇感比較強,在這個敏感題材上不夠先鋒也不夠撕裂,也使得有些人不夠喜歡,但我覺得抽離沉穩也有它本身的好處,大概就是那種娓娓道來的共鳴感和日常真實感,把一件遙遠的事拉到了你和我的層面。採寫過教會metoo事件的朋友說,片子真實得彷彿紀錄片⋯⋯

58分钟前
  • 楊不歡
  • 推荐

冲洗黑房内有多少秘密,露营帐篷里有多少污秽,因为懦弱纵容了多少犯罪,因为包庇扼杀了多少人生。有些往事难以丈量,有些痛苦却容易计算。这些年感觉一直和三个人做爱,我,妻子和神父。比起罪人得不到惩戒,兄弟转嫁的嫉恨,母亲如刀的憎恶,得不到亲人十元的支持,看不到世界向好的明天,才最黑暗。

1小时前
  • 西楼尘
  • 还行

2.5 以前还挺喜欢欧容片子里展示出的法国中产独特的尖酸、幽默和诗意,但这些欧容的闪光点在这部更像是一部social commentary里几乎消失殆尽(除了开头的部分有一点关于法国中产被宗教背叛的satire)。节奏太平缓,片长又太长,有一种导演不知取舍的感觉。真的有必要把每个人的背景都清清楚楚交代一遍吗?

1小时前
  • 么什叫定决能不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