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又删,删了又写。
电影故事情节和我的生活太像了,导致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去形容看完电影之后的感受。
生活对于儿女角度的我来讲就像一滩烂泥。
读高二的时候,父亲因为和邻居之间的纷争离开了家。
到现在算下来有十年了。
这十年间我站在无数个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向左向右,家里祖父祖母逐渐老去、生病、手术,再有其他长辈离世,这一切发生的时候他仿佛不存在这个世界上。
这种缺席我一辈子都不会原谅。
猪猪字幕组刚出。
导演:8斋藤工:《サクライロ》,《我的世界只有一半》,《Embellir》。
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当导演了,以前都是短片。
这次也只有71分钟,而题目出现在第37分钟。
编剧:8西条光敏:《下北泽die hard(下北泽之人生最糟的一天)》第一话 ,《○○人的末路》,《ゆらり》剧作家为主,电视剧脚本只写了3部,后两部没能找到资源。
原著 桥本广司,节目作家为主,这次是根据亲身经历写的故事。
演员阵容:9
高桥一生:《四重奏》《民王》《民众之敌》《公主小屋》,目前正在上的《我们由奇迹构成》主演。
童星出道,所以去翻老日剧时,时不时会看见他。
松岡茉優:《问题餐厅》里初见,现在已经不止是熟脸,有拿得出手的角色了。
初主演的电影《最终幻想女孩》个人觉得还不错,要是能主演是枝裕和 的电影,那就真成了(其实剧本是最关键的)。
大陆外号谐星,早安死忠饭。
都参演过热门剧或者热门电影,都算熟脸了。
摄影/视觉效果/服装:8
骑车时的镜头抖动。
过去场景的不同调色。
音乐/歌曲:100音乐是 金子ノブアキ (金子统昭),是RIZE乐队成员之一,团中担任鼓手。
作为演员也参加过很多日剧和电影。
弟弟kenken是日本玩贝斯最溜的人之一。
主题曲是 笹川美和 的《家族の风景》。
总分:43/50这是仅仅本人的打分。
影片开始切入镜头时的bgm,带有“不和谐”的节奏音,用蝉来意象人。
当父亲离开后的这段bgm再次开始,伴随着母亲的艰苦工作。
母亲车祸时此bgm停止,然后她病了。
当孩子们开始送报的时候,这bgm又重头开始。
末盘二儿子开始发言时此bgm再现,并去除了“不和谐”的节奏音。
最后母亲坐在窗边唱的是:“優(やさ)しいすぎたのあなた 过于温柔的你呀子供(こども)見(み)たいなあなた 犹如孩童的你呀“前面所提父亲喜欢邓丽君《つぐない》里的歌词。
然后母亲点燃了13年前父亲留下的香烟,bgm无缝衔接上了主题曲《家族の风景》。
“不和谐”的节奏音大概是不安的心情,bgm是去忘记一个人,还是怀念一个人?
令我困惑的地方是前后两部分厚实感差得有些多,外人描述的“父亲”没有实感。
或许这就是哥哥角色感受到的吧,那是一个陌生人。
不过来道别的都是真挚的人。
结尾松岡茉優摸着自己的肚子,高桥一生看来她两次,他已经算半个父亲了。
要是以后他能依着她的步幅就好了。
这么一想,有点甜。
1.感谢所有字幕组。
2.文中仅个人观点。
3.请点赞,请评论,请转发,请关注,请收藏。
前半篇的回忆,沉迷于赌博,忽略家人,借款被追债,离家出走13年,看的简直是让人心怀仇恨。
这样的人,即便病死,去不去看都无所谓了吧。
我不知道自己是一个淡漠到忽视的人,还是一个不肯轻易原谅的人。
后半篇的葬礼,通过朋友的回忆,让人了解发他明亮的一面,即使自己很落魄,也会尽力帮助他人。
有这么多各种各样的朋友,感觉也是一种幸福。
葬礼上,坐在前面的大儿子全程面脸,小儿子和他女朋友一脸莫名其妙的看着下面的搞怪。
那个拿着钳子要拔牙的人。
那个在那纠结拨几遍灰的人。
那两个催债的人,出现的时候小儿子是比较紧张的,以为他们要捣乱,不知道那两个人为什么拜了一拜就走了。
死者为大?
为什么要好好保存小儿子的作文?
明明以前是那么的不在乎,不在乎小儿子的感受,忽略小儿子作文得奖的欢喜,以及迫不及待想找父亲分享的心情。
为什么一个人可以忽略家人,离家13年,却又努力帮助外人?
明明家人也需要帮助呀?
作为一个旁观者,可以得到原谅。
而作为家人,真的能够和解么?
前段时间才接触到高桥一生这个名字,除了国内演员那种综艺、代言铺天盖地消息灌入,对于国外影视剧演员名字实在是不擅长记忆的,大概也是生活的固有环境影响的吧。
他《爱上谎言的女人》里躺了一剧,又在《凪的新生活》里装了一季,再到这部电影,印象深刻的还是那双眼神。
1.人生的价值 从葬礼就能看出来长子对比父亲和旁边寺庙的追悼会说出了这句话,乍一听,似乎没什么问题。
礼仪规格、追思的人数,都能佐证故人的生平。
紧接着回忆交代这位父亲的人生价值,为什么在长子看来不值一提。
这位父亲躲债,留下一句“我出门买个烟”,一走就是13年。
母亲一人多份工作,白天打扮成让别人不认识的样子,晚上打扮成让自己不认识的样子。
母亲虽然梳妆好参加仪式的妆容却坐在公园看一群小孩子打棒球。
长子跻身大企业工作,想用这种方式摆脱父亲的身影。
次子没有成为棒球选手,但是偶尔还是会去打棒球,用这种方式找回父亲的身影,与此同时,他却也抗拒“父亲”,以至于听到自己要当父亲不是表现出喜悦,而是紧张和惶恐。
其间来追思的人也不是整整齐齐,更像来救场的群众演员。
不管从主人还是宾客看上去都像是完成一项任务。
2.填补空缺的记忆镜头下母亲没有去看过住院的父亲,长子也没有去看过父亲。
次子去看了两次。
第一次,次子是想找寻什么答案似的,但更多的是父亲在说话,场面没有相认的激动,倒是多了些次子的无所适从。
了解些家里的近况,父亲也只是一句:关注几年棒球赛,期待却又没有看到他的身影。
一个谈钱的电话让这一次谈话戛然而止。
第二次是在伴侣要求下,匆匆见了一面,并未多言,此时父亲的形象已经在他心中固定下来也没有抱着什么希望。
回到仪式现场,紧接着是生者讲与古人之间的故事。
这一阶段慢慢地让这位父亲的形象饱满起来。
空白的13年里,这个男人还是会去打麻将,出入酒吧。
另一方面却又帮助陌生人,酒吧唱母亲喜欢的歌,珍藏次子小时候的作文,会想着准备棒球相关的魔术给儿子。
虽然追思的人千奇百怪,也有忍俊不禁的桥段,却也能感受到几分现实的气息。
他们填补来的来的记忆像这个“父亲”,却又不像这个“父亲”。
原来他也是有着多个角色的人,无论追思的人所言是否完全真实,可以肯定的是父亲是他们眼中的”好人“。
3.谢谢你们,让我活得任性接近尾声,一位宾客完成这位父亲最后交代的事情。
当场念的信中,给很多人表达了感谢。
对于儿子留下这句”谢谢你们,让我活得任性“,电影并没有想达到一种所有人都和解和原谅的状态。
长子虽然很感动,但也不能亲口从嘴里说出原谅,这一举动最能说明的却是肯定了这位”好人“的人生价值。
冲出房间,听到隔壁追思人的假象,或许是旁白的方式对这件事情释怀,却谈不上原谅了他的父亲。
次子更是加深了这一点,他能够直面宾客表达自己对父亲这个立体的人看法的改观。
母亲最终也没有到现场,但最后在窗台抽起了13年前父亲的那包烟。
这是一部讲述家庭的故事,通过回忆和旁人佐证的方式,塑造了一个立体的人物,他是父亲、是丈夫、是朋友。
从全篇来看,前两个角色明显不是那么称职,除去戏剧的元素,却也是那么的现实。
基于这个片子自己也想了一些: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可能是短暂的,更多的情况是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庆幸自己有一个完整家庭环境,不能说人人羡慕,但没有留下什么阴影。
即使生活中充满了操作,也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该怎么扮演一个立体的人,最近一年多的职场生活,以及之前的学生生涯,一边都在被告知一心一意做好本职工作,处于什么身份角色就做什么事情。
现实却是交织着各种身份的切换,就会出现能工作好,却过不好生活;能当好一个朋友,却当不好一个好伴侣,一个好父亲。
与人生的摩擦过程就是在角色选择下进行的,一立体的人要花费一生去创建。
关于记忆拼图,这个仪式上生人对故人追思好像就是一个拼图的过程,这样的”拼图“我们也会一直做下去,很久没联系的朋友没有直接联系会经过他人的转述填充对这个人的印象记忆。
这个过程也免不了信息加工,渐渐地时间会加大现实与记忆的误差,直到有一天可能就只剩下记忆。
环境安静的时候,人浮气躁的时候,慢下来做些安静的事情,慢节奏电影也是不错的选择,另外还有《步履不停》、《比海还深》讲着不一样的亲情冷暖。
家族风景形式上简单,却渗透出生命深沉的情感。
不知道是不是中川雅野的缘故,看着他的眼睛,仿佛就能明白角色整个一生。
小儿子对于父爱的渴望从未消减过,医院天台上父子二人就那样远远的站着,13年间的疏离,却也不愿多走出一步;大儿子曾说去广告公司上班,是不想向父亲一般,在他心里,即使是“糟糕”的父亲,也从未离开过;母亲没有去葬礼,坐在曾经的屋子里,抽了一支13年前的香烟,一切都如那缕烟一样,飘远了,留在人唇齿间的味道,又是怎样的滋味。
导演用轻描的笔触,慢慢拨开这人生的层次。
终其一生,每个人的选择都无关对错,在自由的背后,有强大的爱在支撑,你可以像孩子般做着自己喜欢的事,选择最想要的方式,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正与你一样,有人正与你同行,或许是家人,或许是你不曾注意的角落。
当生命化作一缕青烟,来过这个世界了,也似未曾来过,在无常中,无所住。
在留白里,浓郁无比。
如片尾曲《家族风景》的歌词中所说:“在意过什么 又告别了什么呢 沉默着不发一语 却又静静地笑了“ps:想起一位朋友也曾说过感谢父母可以任由他在外撒欢儿的话,与中川在剧中说过的是如此相似,虽然表象极为不同,但深藏在每个心灵的寄托是如此相似,此时此刻,竟也是很思念他。
不过有些人,有思念,就已经很幸福了呢。
……希望,都能帅气的走完这旅程。
鹅竟然买了这部。
看点是斋藤工自导自演,演父亲的是利利·弗兰克——亲情名作《东京塔》的原著作者,以及主题曲我已经单曲循环过了。
画面色调偏黄,自带lomo。
开篇漫长的殡仪馆和火葬场场景,比较……晦气。
母亲以及小儿子回忆部分塑造了好赌成性,欠债不还的父亲。
但是仍然有打棒球的美好回忆,小儿子反复打棒球铭记父亲。
大儿子台词都很少。
好吧,他忙着在导演。
叙事顺序是插叙。
主线是追悼会,开头插妻儿的回忆,影片演到43分钟才开始仪式。
然后是宾客回忆父亲出走13年之间的故事——这才进入主题。
开始反转,宾客们都表示父亲这个人很好很好,列举他做的众多好事。
这期间儿子儿媳三人几乎不说话,只做表情。
佐藤二朗演的宾客充当追悼活动主持人。
最后两个儿子总结陈词,重新认识父亲。
父亲遗体火化,儿子重新开始生活。
本来这个结构还挺讨巧,亲子故事也很容易拍得感人。
但是这故事没打动我,我觉得过于刻意。
父亲是个大好人这个反转不合理。
曾经朝夕相处多于13年的母亲和大儿子不可能不知道父亲实际上是什么人。
如果父亲是出走期间转变的话,本来应该重回家庭扛起重任。
比起小儿子对父亲怀念又怨恨,大儿子逃避,母亲的态度多少有点诡异。
好吧,难道一个大好人抛妻弃子13年很合理?
或许原著会顺畅点,还有不错的叙事技巧。
作为70分钟的影片,令人疑惑的内容太多了,这个故事站不住脚。
对斋藤工这个适合演闷骚男的演员刮目相看。
这部仅70分钟的影片敢于聚焦葬礼、火葬这样的敏感议题本就是莫大的勇气,更何况他还能把葬礼拍得诙谐幽默,让人忍俊不禁。
还有职业参加葬礼卖哭人士的演绎,在最需要庄重的场合体验人的悲喜交加,真是有趣。
中川雅也真的适合演穷困但有趣的父亲呀,他在失败中透露着深情。
母亲那一段白天送报纸,晚上可能去陪酒的戏,也好棒!
依然是日本生活片的特色——娓娓道来,波澜不惊!
影片描写一位因赌而欠巨债,然后撇下孤儿寡母离家出走。
在其葬礼的过程中,家人和朋友分别展示了其不同的人生。
家人觉得这位父亲不负责任,重压之下选择逃避!
而朋友们觉得其是个有担当的男人,两肋插刀的优秀男人。
其实回过头来想想自己,何尝不是这样!
经常对外和风细雨,而对自己的家人愿意用最刻薄的语言,最恶劣的态度。
同床的爱人,同室的家人,身在近旁,心而彼岸。
如果是我的葬礼,那些人会出席?
他们又会有什么感言?
真希望我能够做对内对外皆面善心和,在各方面都面面俱到!
上海电影节错过的,在北京电影节弥补了。
斋藤工的处女作,可以称得上出色了,也难怪上海电影节会得奖。
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很喜欢。
我喜欢这个暗沉主题之中恰到好处的幽默,喜欢这个并不拖沓却又足够文艺的长度,喜欢电影里的配乐和片尾曲,喜欢佛祖的深夜剧式的表达方式,甚至连片头出现在中间的方式、字幕结束后的影像,我都喜欢。
可能跟很多人不一样,我是从电影里的父亲去世之后就开始默默流眼泪了。
它对我而言太有代入感,我不自觉会想起我陪着父亲走过的最后一段日子。
我没有电影里的弟弟那么幸运,最后关头父亲还能给我一罐咖啡,我的父亲在临终前已经神志不清,他大睁着眼睛却看不见是我。
在他身体健康的时候,他也有很多让我不喜欢的地方,比如他会贪小便宜还自作聪明,比如他认为我的爱好一文不值,就在他住院之前,我还因为他删掉我电脑里所有只能验证一次的正版单机游戏而冷战一个星期,他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就只知道败你爸爸的家底。
但是在他要离开我的时候,我想到的却是他支持我继续读书,虽然他总是催我结婚可是偶尔相亲遇到的男孩子他总是嫌弃对方……我知道他其实是爱我的,就像我爱他一样。
只是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而我也不是,这一点,我知道得太晚了。
所以当片子后半段两兄弟致辞的时候,我好像懂了之前一直萦绕在心里的“给家人增加负担却去帮助别人”的疑惑。
可能就像兄弟二人说的那样,虽然在之前对这位父亲没有什么太好的印象,但是在听到另外一个角度的描述之后,仿佛忽然就唤起了血液里的骨肉相连,谈不上原谅,就是忽然发觉其实没那么恨这个逝去的亲人,甚至可能从来就不是恨。
有责备,有不甘心,有难过,有失望或者绝望,但不是讨厌也不是仇恨。
其看了10多分钟之后才发现原来大哥是斋藤桑演的,头发太长了,看不清脸。
然后看到最后才知道,啊咧,导演是斋藤工诶,意外でした!
电影整体是阴暗的调调,但是有些镜头却很清新是怎么回事,阴郁里的明亮色度。
以在灵堂里的父亲朋友们的回忆叙述,来重温失联13年关于父亲的种种。
日本丧礼是有友人叙述这个环节?
开篇葬礼受け付け的场面,就被松冈茉优的美颜暴击。
看到这里我一直以为松冈茉优演的是小女儿,全程没有交代主要人物关系,全靠自己去体会,甚至连松岗角色的名字也没有提到?
浩二在里面的职业是银行运钞车司机,日剧日影很喜欢这种平平无奇却又不可或缺的角色,想起了《最完美的离婚》里男主是贩卖机职员。
有一幕是男主送钞去银行,松岗穿着柜台制服的画面,所以他们是在职场认识的吧。
接下来是下班回两个人换回私服,一起回家的场面,其实带这我还以为他俩是兄妹的…但是有隐约感觉到氛围一些奇妙,从这里猜他俩是去情侣了…
从这里两幕里的用词,我才能断定他们不是兄妹关系,真是服了我自己。
看望浩二父亲的时候,女生说了一句:お大事になさってください。
这里用了这么尊敬的语言,如果是家里人的话,不会用到这么客气的语气。
还有后面女生告诉浩二有宝宝了那一幕,浩二那沉默的表情是怎么回事?
不想负责了?
后面也没有交代,所以这条线有什么作用?
男主小时候扮演者真好看,秀气。
送报纸的时候哥哥对弟弟说了句,再不快点就送不完了。
弟弟回了句分かってるよ。
哥哥在做两人便当的时候,弟弟对哥哥说还不快点我就赶不上学校的远足了。
哥哥回了句分かってるよ。
这两处呼应很有意思。
丧礼上这三位朋友有意思。
因为要求黑白着装而穿了工作制服的酒吧妹妹;被骗光了钱的异装癖大叔;有强迫症的不知道要弄几下的大叔。
这个窗台可真是太好看了,从暗处望过去,这个角落是那般明亮。
没有出席丧礼的妈妈,在家里却换起了丧服。
点了一根烟,坐在窗台的镜头太帅了。
高桥一生演技也是一直在线,各种微妙的表情真的太到位了,爱了爱了。
日本有很多关于丧礼关于死亡的电影,像入殓师之类的。
他们最死亡真的看得很平常。
之前和同事聊天的时候,他说他最近买了一套出席丧礼用的西装。
我问他买来干嘛。
他说“有备无患”,以后有需要用到的场合就不用慌忙的去准备了。
真的能如此从容面对死亡的观念,又一次深切感受到,日影日剧就是来源于生活。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影片采取的拍摄方式看的让人还是挺舒服的,前半段还挺有《无人知晓》的味道的,可惜片长太短,很多该往深处挖掘的情感挖掘的不是很好,到最后都没有看到我想看到这部影片应该展示的点,有点失望吧。
2017高雄電影節,11/4(六)20:00总館7樓,映後導演座談
对已故人的回顾不如说是对生者以前的反思,这点很有积极意义
昨天刚看中川雅也把到了上野树里,和这部电影消失的13年真是微妙的联系...一个镜头很久大家都不话真的容易瞌睡,还好这片子克制的只有70分钟。来悼念的人陆续发言开始有趣~庸碌也好荒诞也好,这就是我们大多数普通人的一生。一个关于葬礼的小故事,松冈茉优真漂亮。
新人导演齐藤工用客观的镜头、白描的手法、冷静的讲诉了一个关于人性、亲情的故事。
散场后还在位子上痛哭的那个傻逼就是我
作为浪子,又是个滥好人的浪子,注定就不可能做一个好爸爸,学习比海更深,也用了邓丽君的歌曲,工桑野心不小,这么点小事也能潺潺道来,演员各自表现到位,期待他今后的作品
工桑在叙事 没看出任何原谅和解的意思 就像开头 镜头对准一只燃烧的蟑螂 哪怕通过这帮朋友的嘴能拼凑出一个好人 但对家庭而言 他就是死不足惜的大蟑螂啊。金子统昭:我跑龙套时期都比这戏份多,斋藤工,搓克。
为了妹子
无聊
垃圾
中間有點太奇淫技巧,太執著于戲劇性了,但也不難看就是了。佐藤二朗控場還是不錯。吸煙那個鏡頭不喜歡,最後推棺材倒挺好。還有一個優點是不長。
卢瑟父亲为了躲债落跑13年,让老婆孩子承担沉重的债务受尽了苦活得喘不过气,纵然他对旁人有多好多仗义多善良多么挂念家人,终究还是逃不脱不负责任的内疚吧。先抑后扬的剧情似乎想熬一锅鸡汤实现父亲形象的反转,可想到他让妻儿过着那样艰难的十几年生活,就很难接受这种设计了
作为处女作来讲完成度算不错了,摄影和构图也颇具美感,父子间牵绊的细节刻画的也很细腻。但父亲对他人友善仗义的举动并不能掩盖他抛弃妻子仓皇逃离的事实,大概人本就是复杂且具有多面性的动物吧。
太简单了,一点没有打动我。
故事讲述欠债父亲13年后再次现身,却已身患癌症,时日不多。直到父亲的告别仪式上,才从前来祭拜的人们口中了解真实的父亲
像一出小品。还有那三分之一出场的片名,淡然退出的收尾。
这位导演我先出戏一秒半分青w 故事其实很简单 可见工桑人缘好啊 这群戏骨的优秀表演力完全撑得起来啊
很一般
宁愿漂泊在外,帮助周围苦难的人,也不选择回家疏解家人的苦难,美其名曰谢谢你们让我做自己…无法理解这样小清新,也无法理解这样的原谅,如果单纯是为了保护家人,那还完债也就可以回家了吧!影片最后黑社会也来祭拜,是佩服他是条汉子,到死也没有还债也不回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