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自--百度知道如果没有保罗沃克的意外离世,那么《速7》依旧仅是部令肾上腺素上扬的好莱坞级大片,它虽热血炫酷,但若非铁粉,时隔三秋,可能甚至会记不得电影究竟讲了些什么,但一切因他的离去而不同,电影给了保罗作为演员一个完美的谢幕。
细数保罗沃克的作品,惊艳不足,诚意有余,虽然在他27年的演绎生涯中,从未哪怕一次出现在奥斯卡小金人最佳男主的提名之列,但他的电影同样也近乎没有一部烂作,丑闻更与他绝缘,他并不是好莱坞演艺界的天才,但却用足够精湛的演技,完成了一个系横跨十四年之久系列电影《速度与激情》的传奇,在《速7》中也多次闪回过往,那俊朗的笑颜,并不应存在时效。
《速7》或许并非该系列最好的一部作品,比特效在历经好莱坞电影工业日趋完美,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毁天灭地的诸多震撼后,即便是将那几千万美元的跑车开去太阳来场超音速狂飙,也不过就是三分钟热度的“哇喔”激情,确也难能的是该系列招牌就是能在一场又一场的速度中令那激情不灭。
比剧情因保罗沃克的意外打乱了本定的电影架构,其明显亦未有超越《速5》那一气呵成的缜密,当然也尚不至于垫了《速3》的底,电影一直在为保罗沃克埋线,爱与家庭成为了这部作品顶替激情在最后所寄予的温情回归。
自觉谈不上对该系列有几番钟情,但对十四载光阴的相伴,相信每位观众都不愿意看到保罗沃克以一种莫名的方式就被领了便当,更何况一群多年在现实也在电影的搭档,我坚信电影最后结局本并不是如此,因为这个结局根本就不是一场表演,而就是一群老友对亲如家人同伴的缅怀与圆梦,保罗饰演的布莱恩最后不仅永远活在了人们对幸福家庭的遐想中,那场分道而行前保罗与范的谈话,更呈现了对友情最为难舍的羁绊,《速7》本身难进完美,但它却拥有值得怒赞的结局。
速度炫豪车,热血现激情的《速度与激情》或许并不会止戈于七,但可预见布莱恩已然以与观众作别,商业动作片最难契合温情线。
可保罗沃克与他的伙伴们用电影与现实的双重感动,在一部卖场面的好莱坞大片里做到了这一点,还记得那句“You'll always be with me, and you'll always be my brothe”!
本来真是没那么难过的,最后回忆还是像潮水一样涌来。
看片之前我并不知道本片会如何处理保罗·沃克的戏份,所以当布莱恩每每遇到危机紧要的关头,我总在担心温子仁导演会让他在片中顺势挂掉,还好导演没有这么残忍。
不得不说我很喜欢结局的处理,一条道路,两辆并肩而行的车,两个人,一个绵延不绝的回忆,镜头慢慢拉出去,一直拉到了路的尽头。
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回忆杀是很煽情,但毕竟只有这一次了。
古罗马时期诗人马提亚尔说:“回忆过去的生活,无异于再活一次”。
我们和莱蒂一样,其实都是在敲响回忆之门,或者说都是为了让某人再活一次,莱蒂是为了让以前的自己,我们也是为了自己,当然还有——保罗·沃克 。
有些人也许你至今没有忘记,也许你曾经很熟悉却无法回忆起他的面容,然而他手握方向盘表情严肃一脸认真的模样,还有最后他和米娅和儿子在海边在沙滩上的笑靥如花,无论我在何处,你又去了哪里。
很难得有影片拍到第七部了还如此受欢迎,一部以赛车为中心的电影如今已经逐渐演变成为全球闻名商业动作大片了,至少还有一部续集的情况下,主演在影片拍摄过程中的去世对剧组应该也是不小的打击,但就影片整体呈现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剧情紧接上一部,布莱恩开场的第一个镜头特别逗,也许是导演怕观众太紧张。
本片和本系列前作速度与激情6相比,其中一个优点在于,整体重心回归到车本身,上一部林诣彬导演明显玩的有些杂了,又是坦克又是大型军用运输机,本来以为这一部要开始玩宇宙飞船的。
还好这部的主角还是车。
你要是还在纠结上一部多米尼克飞身救莱蒂的镜头,那这一部可以让你纠结的就更多了。
感觉本片范·迪塞尔好拼,玩命次数远远多过前作。
许多过往动作片中以人为主体完成的镜头,在本片中大多被换成了车,比如跳伞比如悬崖救人,还有名侦探柯南中驾车在建筑物之间飞跃的镜头。
本片缺点是高潮段落略多篇幅也略长,大呼过瘾的同时,不免会有点累。
其实人物形象前几部已经塑造的差不多了,莱蒂还是会时不时出走一下,剩下有意义的文戏似乎只有罗曼的搞怪了。
另外,IMAX片头是特别定制的,从引擎发动到被警察追只用了10秒。
哈哈哈哈哈。
当然情节什么的并不重要。
推荐。
For Paul, it's never goodbye.
Google上搜索Furious 7,目前最热的一个词条是:Did the ending make you cry?
"Yes. It did"我会发自内心的这样说。
速度与激情。
至今为止一共七部了。
之前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五部,相对而言,在同类型电影中它是比较新颖的一部,节奏快、场面大、一气呵成,剧情清晰明朗,逻辑不自相矛盾。
对于商业片,尤其是以"车+动作"为载体的商业片,需要这样的干脆直接。
本以为只有第五部是一个惊喜,但之前我一直不怎么看好的第七部今天看完后,反而改变了我的想法。
就个人而言,Furious 7是这个系列唯一可以和第五部相并论的,甚至,更好。
其一,第五部所包含的元素第七部也有。
其二,第七部还有一个核心,是一个无法被替代的核心,是其他任何一部都给予不了的核心:情。
Dominic和Letty之间的爱情,我还是头一次被触动,那一瞬间就在Furious 7里。
那一句"If you die,I die"不经意让人想起You jump,I jump的凄美。
他们背负着太多的无奈,遇到了太多的阻拦。
曾未对他们之间的这种爱情打动过,甚至从未留意过。
但就在Letty抱着Dominic含着泪一字一句说出来的时候,我彻底被感动了。
那是一个答案,是勇于面对了自己、面对了命运,给彼此等待过后最好的答案。
那是一种信仰,是破茧重生、携手共生亦或死的信仰。
没关系,只要她还记得他,只要他还陪着她。
所有人之间的亲情。
"I dont have friends. I got family"在速度与激情的电影中反复强调family这个词,这还是初体验。
这一伙人从第一部一直各种作死到第七部,一晃14个年头了。
终于,Dominic的这句话给出了最好的定义:不是朋友,而是家人。
我们一起作死过,我们一起享受过,我们一起战斗过,我们在深夜相互倾诉过,我们在白天彼此吐槽过......那就让我们永远、永远并肩前行吧,像家人那般,作彼此的依靠相持相助。
所谓生活的意义,不正是如此吗?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life will always be the people (family) right there, right now. That's what's real" by DominicBrian (Paul Walker) 和 Dominic (Vin Diesel) 的兄弟情。
BB了半天总算回到了我想不吐不快的主题。
若要问我"Make you cry"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我想这就是答案。
这一部分是一个完美的映射。
两人亲如手足之情不仅是电影中的Brian和Dom,还是生活中的Paul和Vin。
Vin的facebook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写一段纪念Paul的话,不长,但入心。
看者更是痛心。
Vin甚至还给新诞生的小女儿取名为Pualian。
Pual Walker。
我不是他的死忠粉,但我找不到任何不喜欢他的理由。
为人低调,颜值高,演技沉稳身材好。
不迷失于好莱坞的花花世界,有自己想触摸的理想。
不曾因自己走了多远,而忘了自己当初出发的目标。
这样一位演员。
还有什么是不值得我们去尊敬的?
天妒英才这一词不敢乱用。
但Paul的离开,我只想到这一词,仅此。
或多或少,会有遗憾。
他不是那种大红大紫的明星,不像哥哥张国荣,在自己最耀眼的时刻,选择了另一种生存的方式。
但他作为一位演员,他尽责尽职。
他更像一颗冉冉上升的新星,在众人满怀期待地拭目以待之下,却曾未料到这一颗逐步上升的希望之星被充满妒忌、无情的天际所吞噬,从此,黯然消失。
除了祈祷与铭记,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幸好,Furious 7代表我们,给了Paul一个最好、最美的告别。
尾声,Dom (Vin) 的那段感人肺腑的独白,我相信那不是表演,那是暗藏于心里好久好久想要对Brian (Paul) 说的话。
我所感受到的绝不是演技所迸发出发的魅力(当然,不是指Vin演技不好),而是一种很真实、很真实的心声,一段想说给在世界另一面的Paul听的独白。
那一刻,老泪纵横。
那一刻,温暖在心。
那一刻,看到了电影中一帧帧最美的画面。
那一刻,感受到了没有一丝丝杂念的情义。
即便末尾两人惺惺相惜的Last Ride最终走向了不同的方向:一个向左,一个向右。
暗示了Paul的离开。
但,那些不被界限和距离所撼动的情感,以及那些发自内心一字一句的祈祷与承诺,都似烙印深深扎进心里,更是对Paul Walker -- 这位让人敬重的演员,最好的送别。
"It's never-goodbye""You'll always be with me, and you'll always be my brother"Paul, 你听到了吗?
这是Vin的心声。
这是你所有朋友的心声。
这,是我们的心声。
————————————分割线——————————————4月18号,补充。
题外话,可无视。
有一位豆友问:楼主我在google搜索furious 7没有搜到Did the ending make you cry啊。
你怎么搜到的?
原因可能是这样的:我看完那会儿正好是北美上映那天,大家留意下我的写作日期便知,4月4号。
当时Google搜索,第一篇报道正是这个。
真不骗人。
现在这个时间段可能不在第一位了。
不过还好,我当时收藏了,下面给出链接,大家有兴趣的话,或仍然心存怀疑的话,可以去看看。
http://www.telegraph.co.uk/culture/film/film-news/11511142/fast-furious-7-paul-walker-ending-spoilers.html谢谢每一位阅读过此文的影友。
“想要预知未来,就要先回到过去。
”杰森•斯坦森所饰演的伊恩•肖在开场对着窗外自言自语。
2013年11月,保罗•沃克的意外去世,无疑让《速激》剧组雪上加霜。
正是由于毛头小子布莱恩在14年前的早晨闯入了托雷多开的三明治店,才串联起所有的故事。
没有布莱恩的托雷多无法一次又一次地完成任务,而一部根植于多元化、多种族文化背景的好莱坞商业系列电影,更不能缺少白人角色的牵头。
这样均衡的肤色设置,一下就是6部。
即便从第4部起,系列采用了双雄模式,甚至在后来的5、6渐渐将情节发展的推力转移至范•迪塞尔。
但是对于面部僵硬的范,显然无法一人承担起主角的重量。
如果说范•迪塞尔作为耍酷的因子而存在,那么保罗•沃克,则无疑让系列充满了真实的人情味质感。
于是,不单单是环球舍不得先期砸下的2亿投资,或者更多的是看到了保罗生前死后的话题所带来的票房潜质。
《速激》剧组宣布停工,对剧本做出调整,追加投资至2.5亿,并允诺给保罗一个合适的告别。
这种多方皆赢的初衷,现在看来,在品质上并未达到最好的结果。
前期拍摄素材的不足,导致涉及布莱恩的戏份上存在大量镜头语法上的问题:该给特写的时候不给特写,该给正脸的时候给个侧面。
大部分的时候布莱恩一句话不说,沦为站尸和打手一般的存在,偶尔兼职陪笑,或者干脆通过托雷多和妹妹米亚之间的谈话进行侧面描写。
这种欲舍还留的状态下,所呈现出的是一种力不从心的分裂。
黑人配角皮尔斯、泰吉被安排了更多的戏份,甚至还插入了库尔特•拉塞尔所饰演的另一个白人角色,而托雷多自然成了当仁不让的主角,一人负责起两条情感主线。
结果,它既没有处理好多米尼克和拉蒂这条关于追忆的线,也没有处理好布莱恩对于家庭的回归。
只在开头和结尾处留下一段又一段关于角色情感状态的生硬对白。
拉蒂的记忆不用找,自己就能回来;布莱恩的告别,直接插入6部集锦配上主题歌曲See You Again,三俗得仿佛泡沫肥皂剧。
林诣彬的退出是正确的。
有5、6的珠玉在前,原定1年不到的档期根本无法制作出一部优秀的作品。
无论后来实际的制作周期耗费了多少,但不可否认,在大场面的设计和把控上,恐怖片出身的温子仁完全不如林诣彬那般的天马行空。
虽然片子里不乏车辆跳伞、飞车跨大楼这样瞠目结舌的动作场面,却少了系列该有的速度感,和建基于这种速度感之上的对抗性。
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枪火、爆炸与肉搏。
杰森•斯坦森——作为少数懂得演戏的动作演员——的加盟,并没有为片子的智商和情感提升多少层次。
这个角色以复仇者的形象炫酷登场,虽然很多台词经过仔细打磨,却在开场后展现出一个只知开车对撞、卖肉互殴的0智商特种兵,气势有余策略不足,直来直往,远不及6中的弟弟欧文•肖来得聪明。
而情节框架基本照抄速激6:你要找我,我要找你,咱摸个线索,定个策略直接开打。
只是这一次的线索摸得大费周章,又是天眼,又是黑客,又是秘密部队,又是阿布扎比。
完全一副先有动作构思,后用情节串场的草率应付,全然没有了第5部追逐的紧张,第6部斗智的曲折。
唯一可取的优点,大约就是第一次在速激系列的高潮动作段落中引入了双线的交叉剪辑。
我们不能否认这是一个跟谁都自来熟的情怀年代。
说不清有多少虚情假意的缅怀,又有多少游手好闲的同情心泛滥。
对于一个感情被量化为金钱的时代,占有了道德的制高点就等同于占有了获取现实利益的途径。
很多人连直面街头的乞丐,都不愿意掏出一毛钱的时代,是什么样正当的理由让人们如此积极地非要抢着午夜首映、或是IMAX场次第一排也要蜂拥而入地缅怀一个大洋彼岸的演员(速激你们到底看过几部,他的其他片子呢?
)。
或许正如坐在我边上的那一对情侣,在整个观影过程中,非常夸张地五分钟一小“哇”,十分钟一大“奥”,结尾一通“哎”一般,其实与商品的本身无关。
它的附加意义——消费所带来的道德虚荣与优越感——才是真正的醉翁之意。
逝者如斯。
而我们还在红尘的真假与虚妄中飘荡,面目全非。
四月,逝者的节日,却是愚人的狂欢。
包含所有一切的生命可敬 温情的感动超出对现实的渴望 家庭为重是一直所表达的重要信息 向往般的生活越来越近只是心里都有说不出的激情 娓娓道出本身故事中带给你的惊喜 很反转一一讲述未知的小细节 重型暴力闪亮登场 一拨接一拨的恶势力全部浮出水面很有连锁效应 把每个环节接续的非常到位 每一次的重逢都像是最后的战场 而这一次是马路英雄 没有人比他(她)们更权威 这就是速度一半激情一半 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整体.速度与激情系列再次给影迷带来惊叹,本部驾车跳伞、莱肯超跑高空穿越两栋大楼,视效上的震撼。
故事推进速度快,全程无拖沓。
结尾See you again的旋律一起,致敬保罗沃克,让影迷满怀感动,不仅在多米尼克心中,在所有速激迷中,保罗永远是飞车家族的一员。
不得不说,我进到影院前时刻保持着别人的评语对我的干扰,但怎奈此片实在太火了,火到大街小巷都在传颂,一面是里面的豪车云集,好事者分析里面各种车辆的占地,及广告投入的汇报率。
另一面是缅怀男主的离世,说的都跟男主很熟的样子。
我想说的是,这片子一不是为了XX谁而拍,只是一个商业片,但噱头拿别人离去来炒作就显得不厚道。
话说之前为了中国横店出产那些“手撕鬼子”、“步枪击落飞机”的神剧而深深惭愧过,但看了《速7》之后,腰板立马直起来了,腰不酸了,腿不疼了,走起路来也可以摆起来了,跟美国人说话也有底气了。
咱就不一一提那些剧情的诟病,但就说些小细节,足以摧毁你的世界观。
开篇在警察局的打斗,玻璃,桌子各种碎,可就是一点都伤不到皮肤,你说,这是为嘛呢?
美英帝国的肌肉太厚实?
还是我们应该更关注车?
美国秘密军队都搞不定的事儿,请来几个玩车的,就可以搞定?
是玩车的都是汽车超人,还是我们应该更关注车?
在门口收到的炸弹包裹,结果,为了剧情,把房子炸为灰烬,是门口的炸弹引发了屋里藏匿的另外的炸弹?
还是我们应该更关注车?
爆炸过后,看看周边的房子,完好。
看看有孕的姑娘,没事儿!
是有神灵保护?
还是我们应该更关注车?
为了找到大坏蛋,和美国政府合作去找什么智能搜索,结果人家一直在跟随你的左右啊,不用你找,我就在你身边。
难道还是我们应该更关注车?
最后说,车是真好,撞起来真心疼,但为了安全咱能系上安全带吗?
这么好的车,安全气囊都给摘了,考虑过CNCAP的感受吗?
最最后,未来的汽车就要想速7里的车一样,I can fly。
十年前,我看着你穿着T恤衫,那时候,你正当青年,身上吐着阳光的味道,帅气逼人的笑容是你特有的符号。
两年前,当得知你离去,我把你在前六部里面的镜头看了又看,不肯相信你就这样走了,还是以那种来不及跟所有人说再见的方式。
一天前,你的遗作上映了,我看着豆瓣上你的贴图,又想起十年前,你穿着T恤衫,你飚着车,你和唐老大不打不相识,你和“妻子”初相见。
一直不忍心去看这部电影,总是觉得看完了你就真的没有了。
那些存在于对剧情的幻想,幻想你在电影中的每个动作、每个笑容,怕是看完了就真的成了回忆,以后再也不会有新的,新的关于你的一切。
如果不去看,就还会觉得你还活着,做着那些动作——或是奔跑、或是打斗、或是和自己的妻子说着告别……在电影的世界里自信得飙车,阳光得微笑。
这些对我来说都是新鲜的,仿佛在电影世界里,我又重新认识了你,看着你过着新的每一天,那里面的时间恍惚中就成了现实中的,一样的日出日落,一样的汽车发动机轰鸣。
而我,只是你的一个朋友。
在心里说好了,等晚些时候,保罗我就去看看你,但又无奈没用熬不住对你的想念。
最终在网上订好票,选一个好的时间点——最好没多少人,我怕自己一个大老爷们在影院哭出来,被别人看见,选一个好的场次——最好是在一个人气差的影院。
于是,电影快开始时,我骑着车前往。
路上,我不小心差点撞到人,因为脑海中全是你,到了目的地停下自行车,又硬是误走进了肯德基,因为我都不知道要去哪里。
哦,去看保罗你。
影院的设施很老旧,果然没多少人。
从走廊到楼梯再到电影厅,我只看到几个人,当然,还看到了保罗。
你的海报不大,但你的笑容很大,满满得铺满了整张海报。
走进影院,稀疏地坐了几个人,我找到自己的位子,就开始擦拭起手中的3D眼镜,我怕待会看不清你。
慢慢的,电影院人多了起来,比我买票时多了足足四五倍的人,就快到爆满的地步。
眼镜终于擦拭完了,我看了下时间,还有五分钟。
我戴上眼镜,因为知道,电影随时都可能开始。
一分钟,两分钟……我安静坐在那,旁边有人来人往,有人还跟我说对不起。
我没说话,盯着屏幕。
电影开始了,我听见汽车的轰鸣声,却没看见任何内容——影院的灯忘记关了。
一两分钟过去了,灯还是没关,我们只听得见声音,却看不清屏幕。
有人开始烦躁,在那里大吼大叫,我是很恨,恨他们偷走我见保罗的时间。
我瞪大了眼睛,努力想看清楚屏幕内容,努力在找保罗的身影。
周围很吵,我的耳朵里充斥了骂人的声音,我也很想骂人,可我更怕错过电影中的一帧一画。
我终于看清了,在黑暗清洗着周围的时候。
就在这一刻,你终于出现了,而且是大特写。
你坐在车里,炯炯有神的眼睛看着我这边,我轻声说“嗨”,却没忍住,眼泪一下子蔓延了整个眼眶。
我听见周围有人突然大喊你的名字,又有人一下子哭出声来,我也一样,只是伪装了声音,把它装进了心里。
整个电影过程中,我都一直盯着屏幕,手紧紧地交差抱着,我多么希望你的镜头能多一点,再多一点,这样,我能看见新的你活着的你就能更多一点。
电影,慢慢得走向终点,如预告一样,你和唐老大相视一笑,各自开着车去了不同的方向。
写给你的歌在耳边唱着,see you again。
唐老大说,怎么忍心说再见?
而你开着车,越开越往,仿佛是开往很远的远方,镜头转向天空,又仿佛告诉我们,你是开往了天堂。
电影字幕打出——for Paul。
和你见面的这两小时,过得真的太快,你,真的就成了回忆了,不会再有你的新鲜故事,你的新鲜话语,更不会再有你在里面新的那一天。
我坐在那,不肯离开,脑海中全是刚才看到的画面,你在这部电影里的一举一动,还有你在前六部里的每次笑容。
电影散场,大家都走了,就像你一样,终究和这个世界所有一切说拜拜了。
我起身准备离开,摘下眼镜的时候,竟发现自己不知什么时候早已泪流满面。
这一刻终于来临,而我,不想说再见。
走出电影院,我不知道要去哪,是要去吃点饭,还是骑车回去,又或者是随便逛逛。
我感觉好压抑,打个电话给妹妹,告诉她你真的要去看,这部是保罗最后一次出现在荧屏上,以后绝不会再有。
后来我干脆坐在肯德基门前,想着这两小时,想着十年前,想着自己为什么会如此伤心,想着去往天堂的你,在电影里也不过只出现了半个多小时,最后也不过只是一句for Paul,一首为你写的歌。
想着想着,就感觉生命太过渺小,面对所有的失去,无非都是一笔带过,有些人甚至连一笔都没有。
我们失恋时,是多么得难过,可在小说或者电影里,那不过是一笔带过:她转身离去,他呆若木鸡,她越走越远,他突然坐在地上,抽起烟来,又突然嚎啕大哭起来……我们面对亲人或朋友离世时,又是多么伤心,苦痛难以言表,可在回忆里,那也不过是一笔带过:他走的时候很知足,面带着笑容,可是我感觉天都要塌了……我们回忆童年时,虽然那时候我们的经历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河边捉鱼,晚上捉青蛙,泥巴里挖泥鳅,数不完的记忆,数不完的过去,可在记事本里,也不过是一笔带过:好想念小时候啊,蓝天白云,无忧无虑……当我们开始怀念一个人的过去时,也是一笔带过:那时候的妈妈,年轻多了,哪有这么多白头发,那时候的她,还爱扎着马尾辫……无论你经历了什么,看过了什么,听过了什么,只要它成为过去,那就只能一笔带过。
哪怕你刚才花了十分钟时间吃了个冰激凌,你也只能说:我刚才吃了冰激凌。
失去的东西永远是那么宝贵,因为,你永远无法再去经历,以至于只能用那苍白的语言去描述,哪些故事发生过,哪些人来过走过,哪些你没有好好珍惜,却又走得太匆忙了。
我之所以这么伤心,也是想起了我自己的兄弟,高中最好的兄弟。
自从高中毕业后,我们就只见过一次,而且还那么短暂,每次在电话中,都是约好了下一次见面,可是约好了,却永远没有了下一次。
那天,我去参加他的葬礼,心中明知道这是最后见他的机会,却特别害怕去看他,因为我知道,看过之后,就再也不能见了。
他躺在那里,我则哭成了傻逼。
后来,我见到高中时的班长,谈起已经走了一年的兄弟,我说:哎,怎么说没就没了,说没就没了?
送走班长后,我没有立即返回住处,而是找了一个阴暗的地方,躲着哭了起来。
或许,我作为男人不够坚强,或许我太过多愁善感,但在那一刻,我终于可以肆无忌惮傻逼样的哭了。
想起了央视节目《翔传奇》里的一段话:今天,回首看去,这是刘翔职业生涯中,作为运动员最后一次站上跑道,最后一次踏上起跑器,最后一次攻栏,最后一次在比赛中跌倒,再爬起,再单脚蹦跳着……在将返回入场通道时,刘翔似乎意识到什么,随即又以同样的姿势返回了赛场。
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往往在只有失去时,才懂得珍惜。
在和相伴多年的栏架作告别后,刘翔忍着巨大的疼痛冲向终点,最终在对手们的搀扶下来到场边,坐上轮椅。
跟腱断裂的刘翔,此时,就像折翼的天使。
伦敦碗这座体育馆,见证一个伟大的运动员,以一种悲壮的方式谢幕演出……今后,跑道上再也不会有刘翔的身影,再也不会有他那七步上栏,再也不会有他那风驰电掣,再也不会有他对我们说:亚洲有我,中国有我。
刘翔,失去了他的栏架,而我们,仿佛失去了更多。
这就是人生,总在不断失去。
坐了许久,我感觉很冷。
起身要离去,看到自行车坐垫上满是灰尘,我用手擦了擦,刚要坐上去,又突然跑回了电影院。
看着海报上你的笑容,我心目默念着这样一段话:最后的一次在电影院看你,最后的一天你陪着我度过,最后这一年有你的电影,也是最后的机会跟你说再见。
一百年后,我和我能见到的人,都将离开这个世界,化作尘土,终于一天,我们不再看见这个世界,终于有一天,我们会失去所爱的人,终于有一天,我们再也见到某个朋友,终于有一天,我们再也看不见自己,也终于有一天,我们不得不对所有的一切说声再见……可是你陪伴我十多年了,我又怎么忍心在你这样的年纪,跟你说再见?
骑着自行车,我慢慢地回去了。
我拼命地留住时光,骑慢点,再骑慢点,愿今晚的夜色也降临得慢一点,再慢一点,毕竟,这一刻已经来临,而我,却仍然不想说再见。
该怎么形容《速度与激情7》的霸道呢?
它像个能吞噬钢铁与混凝土的科学怪人,在前两小时摧毁了你的肾功能系统,导致尿奔;但它又在最后十分钟柔情万种,抚慰了你的泪腺,导致泪奔……以致于,你走出影院时浑身是湿哒哒的。
是的,在动作场面上,它的量级不亚于《变形金刚》或者《复仇者联盟》,而在怀念保罗-沃克的煽情节点上,它和所有影迷想到的历史影像(也就是《速度与激情》前六集中保罗-沃克的经典镜头)神同步率。
在整个剧组创作核心完全变更的前提下,《速度与激情7》进行了一次看似难产却有惊无险的分娩,是为当今好莱坞工业流水线的标准参照。
剧透这件事,对于《速度与激情7》来说是完全失去意义,在资本不断翻滚膨胀的背景下,这套系列一直处在失控的平衡点上,它早就放弃了对剧情和台词的追求,也不在乎配角的塑造是否能够提升或开发,本集加入一位长着娃娃脸的新黑人女性角色,也不过是平衡这套系列的男女人口比例罢了——被粉碎的跑车和脑袋反光的范-迪塞尔的特写镜头才是它所要讲并且能讲清楚的故事。
当年《复仇者联盟》有三大场动作戏,分别是“树林不打不相识”、“神盾战舰遇袭”和“洛杉矶大战”。
《复仇者联盟7》也有三大场动作戏,整体节奏和《复仇者联盟》如出一辙:“树林营救”、“阿联酋大厦飞车”以及“洛杉矶混战”,每一场都是在奇观体验上的最大限度开发,因为它的唯一思路就是在场面上超越上一集。
所以我们看到了种种惊骇的动作场面,实拍的高空汽车跳伞,保罗-沃克悬崖跳车的险象环生,因刹车失灵迪塞尔不得不开着duangduang的跑车空中连穿三栋大楼,以及洛杉矶在好莱坞电影中的第N次毁灭。
任何只要与车沾边的建筑物,都遭到连根拔起的不幸,这些场面集中在一起,简单的赛车竞技片被义无反顾地改装成科幻大片,完全无法回头,刹不住车。
可能有些观众就质疑了,为什么这部电影的外挂如此之多,车子撞成废弃塑料玩具一样的废铁,人却还能大摇大摆从里面晃荡出来。
其实,这都是本集导演温子仁的癖好,身为本世纪另一部现象级“马拉松电影”《电锯惊魂》的精神领袖,温子仁一直推崇禁闭式死亡体验,《电锯》的主角、变态狂竖锯先生之所以会大搞恐怖实验(比方说,把钥匙放在无法打翻的硫酸瓶里,你必须放弃一只手,才能打开通往自由的门),正是因为竖锯先生曾在一次车祸意外中死里逃生,在死亡边缘摩擦又摩擦后发现,原来人类求生的极限还远远没有开发,所以让温子仁导演《速度与激情7》就必须来点吓唬人的东西,范-迪塞尔与杰森-斯坦森两人驾驶着时速超过100迈的跑车,来了场完全无法用常人理解能力解释的正面飞车冲撞,他们毫发无伤,是因为他们还要在结尾决战时再撞一次。
包括在“树林营救”的环节中,迪塞尔的跑车被逼上山崖峭壁,这个时候,所有观众都好奇他会放什么大招:他先是原地打转,整出烟阵,但那不是忍者的障眼逃生术,而是预热了马达,接着一头冲向悬崖,把车摔了个稀巴烂,接着自己再从车里走出来。
把大象放冰箱里要分几个步骤?
疯狂就是这么任性,他完全不想和你商量一下就这么做了。
在把洛杉矶摧毁之后,《速度与激情》就走到了人物缅怀的阶段,保罗-沃克变成一块遮羞布,把你对此前两小时的狂轰滥炸下的躁动一扫而空。
你冷静了下来,伤感起来,屏摄起来,朋友圈转起来……电影在此刻变成一种媒介信息,像新闻宣传稿一样扩散到所有的平台中,我们已经不是在看电影了,是被电影看,并让别人看你。
非本人原创,转载到别人的
当岔路口出现在银幕上的那瞬间,我知道我再也回不去了。
我也再也不会见到一些人。
往事,只会留在彼此的记忆里,沉淀。
FF系列是为数不多的能让我满怀期望走近电影院看第七部续集的电影。
当然,能把续集拍到第七部的电影也屈指可数。
除了星际迷航,大概也只有哈利波特了。
当然,星球大战有望在年底平了这个纪录,并且在不远的将来顺利反超。
但这些都不要紧。
不管FF会不会有下一部。
保罗都成为了我记忆里的一部分。
会伴随我走下去。
我还是记得在大学宿舍点开播放器就着炒饭看1234的心情。
那时的我永远都不会想到未来的一天,我会坐在诺大的荧幕前陪着保罗走完最后一程。
那时的我还没有学会驾驶。
但这并不妨碍我坐在电脑前幻想。
后来我也在路上开车了。
城市,山巅,森林,田间。
一骑绝尘。
我总在想,如果能有机会把油门踩到底该多好。
那是我对速度的梦想。
我已经很久没有开车了。
骑车对我来说是欣赏这个陌生城市的最好方法。
我也继续在小山上走着,不经意就能看见这个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我知道里面有些属于我,有些我不曾经历,还有一部分将来会埋藏在我的记忆里。
我就这样的走着。
当Brian抱起儿子的时候,我就知道故事已经结束了。
属于我和保罗的青春已经结束了。
我不会再在路上看见他。
但我知道他会一直和我在一起。
因为他一直在路上,从来不曾离去。
还记得House的结尾也是这样,我们在路上,从来不曾停息。
Tu seras toujours avec moi, seras toujours mon frère. Paul, 一路走好,将来再见!
迫不及待的买了首映IMAX电影票,然后兴冲冲的守到零点观看电影。
然而看罢此片,颇有失望之感,实则败兴而归。
本片是最不像【速度与激情】的《速度与激情》系列电影。
天网系统在电影中的登场亮相以及决战中的使用,很有一种《疑犯追踪》的感觉。
由于天网是片中最重要最核心最关键的一个情节道具,全片大部分情节都是围绕天网系统展开。
站在这一角度,称本片为《疑犯追踪剧场版》一点也不为过。
另一方面,隐秘间谍组织的登场,身份设定为前黑色行动成员的反派,还有同其它组织的对抗,有没有人同笔者一样,感觉像是在看一部间谍片。
尤其是主角一行人在阿塞拜疆和阿布扎比抢夺天网系统这几场戏,完全是《碟中谍》的既视感。
笔者在想,要是今年的《碟中谍5》拍出来效果还不如本片,那就真叫丢人了。
全片最精彩的两场戏全都集中在这前半部分抢夺天网的情节里。
第一便是大家在预告中都能看到的空降飞车。
这一场在笔者看来是全片最有意思的地方,经历过飞车抢银行,飞车打坦克,飞车打飞机,还有什么创意能够搞出来呢?
《极品飞车》都把汽车飞上天的戏码给用了,剩下的,除了飞车拦截导弹,飞车打火箭,飞车上太空这些不现实的把戏,只剩下飞车空降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天龙特攻队》里面坦克空降和本片中的汽车空降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呢。
创意的缺失,是本片一大败笔。
全片第二个精彩戏份则是开着全世界仅有七辆的跑车飞跃大楼,还一飞就仨,不过这一段也不是什么稀奇玩意儿。
《名侦探柯南:通往天国的倒计时》结尾,就有一场开着跑车飞跃大楼的戏,本片这场戏同柯南中的戏也没多少不同,只是多飞了一栋楼,连屁股后面的爆炸都没太大区别。
除了这两场之外,还有诸如保罗悬崖跳车的戏,也能看得人手心捏把汗。
没有超越,没有突破,这是电影的一个失败之处,也是导致笔者相当失望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最大的问题还是剧本。
说到这里,笔者想问,《速度与激情7》同《变形金刚4》有什么分别,都是轰轰轰,突突突,肉搏对肉搏,为了打而打,剧本糟糕,情节简单,直来直去,搞了一堆令人疲劳的视觉轰炸。
前面都说到,本片有如《疑犯追踪》和《碟中谍》一般的桥段和谍战元素,在剧情上,却没有配以相称的构造,哪怕是间谍类型片中俗套的情节反转和角色设定,失掉了只会令剧本显得不够饱满。
温子仁是位很有才华的导演,片中各种角度镜头旋转的使用,增强了电影的视觉效果和观影体验。
如果不是保罗的意外离去,我相信最初的剧本一定会更加精彩。
保罗,相信是很多观众观看此片的最大动机。
他的离去,也成为本片最大的卖点与宣传噱头。
为了缅怀保罗,电影最后三分钟的MV,为我们回顾了他在之前六部电影中的镜头。
当看见保罗和托雷多、罗曼、米娅、泰吉在速度与激情最初两部电影中那青涩的面庞,真令人唏嘘不已。
15年,就这样过去,岁月在众人脸上刻下了无法磨灭的痕迹。
角色如此,演员如此。
影片结尾,托雷多和保罗分道扬镳,这绝对不是永别,不是结束,他们必将再次相遇。
天堂再见,保罗。
这么好看的电影我居然是在家里的小电视上看完的!当初跟爸妈在IMAX影厅看《战狼》的时候,我居然不觉得隔壁IMAX影厅放的《速度与激情7》会有多好看!现在看来,我错过的太多了!
飙车的梗用的过滥,情节也是简单粗暴。除了情怀之外,看点实在不太多。
只有情怀可讲。
和老婆在家走马观花的连看完六部的时候,等等还在肚子里拼命的打滚,看完第七部的时候,他已经安静的出来了,生命真的很神奇。犹如两位主角在岔路口的分别,一位继续行驶在人间,而另一位则开往了天堂吧!
陪别人看的,看完就忘了
这是一部有情怀的电影,结局催泪,但我对动作大片无感
保罗沃克最后一部F&F了,值得纪念。
再也不要跟九零后同事一起看电影了
8.8?认真的?讲真,乱七八糟,那么多大牌打酱油,还拍得那么烂也是本事
《速度与激情7》在中国内地的夸张火爆说明了什么?A:国产片都是纸老虎。B:世界第一汽车销售大国名副其实。C:像这部电影这么刁的还有六部。D:温子仁是中国人。E:犯我家人者,虽远必诛!
这一部车速感觉好慢,给人感觉就六七八十码的样子。没了速度,激情也没了。另外情节设计好弱智啊,救人那段,救到了也不停车还一直开。司机就是工具人,要不是最后中弹了我都以为大巴车是自动驾驶。布莱恩上车时1v5帅气秒杀对方,准备下车和对方1v1居然输了。后面一些离谱剧情也懒得吐槽了。成功晋级狗血科幻片
@CBD万达 聒噪得使人昏睡,在汽车跳伞和被导弹追击两部分可看。
这个系列正式映入我眼帘的一部,我当时想,这电影是就叫做速度与激情7,还是这个系列已经出到第七部了,之前怎么没听说过这系列呢,怎么单单第七部突然这么有热度呢。后来就跟家里人一起看速度与激情7。看了一半我们一致表示没什么意思而且好困。就去打盹了。
开场太帅了
大场面量大管饱,但抱歉,看见范迪塞尔的老爹脸实在是难受.......
剧情太弱,全程看特效,看屁股,看肌肉,猜保罗的角色是不是要便当。迪塞尔和郭达开车对撞的剧情傻了点,还重复了两次。主角们车摔下山崖,来回翻滚都不会死,甚至几乎不流血,估计是分级的限制。龙达鲁西应该打男角色才好看。IMAX 有特殊的 IMAX intro,这个intro 非常好看。结尾的闪回很煽了一把。
看了两轮没看完,就这样吧
用电影里的场景可以完美地形容这部电影。你以为这是一场街头打斗吗?这就是一场街头打斗。也许大屏幕下,观众的荷尔蒙能高涨吧。可惜我是在YouTube上看的盗版。
Oh I'll tell you all about it when I see you again 胜在情怀
一百三十多分钟的花样手撕鬼子,就为了最后两分钟的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