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新梁山伯与祝英台

新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新传

主演:董洁,何润东,陈冠霖,寇振海,岳跃利,邬倩倩,车永莉,贾兆冀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7

《新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照

新梁山伯与祝英台 剧照 NO.1新梁山伯与祝英台 剧照 NO.2新梁山伯与祝英台 剧照 NO.3新梁山伯与祝英台 剧照 NO.4新梁山伯与祝英台 剧照 NO.5新梁山伯与祝英台 剧照 NO.6新梁山伯与祝英台 剧照 NO.13新梁山伯与祝英台 剧照 NO.14新梁山伯与祝英台 剧照 NO.15新梁山伯与祝英台 剧照 NO.16新梁山伯与祝英台 剧照 NO.17新梁山伯与祝英台 剧照 NO.18新梁山伯与祝英台 剧照 NO.19新梁山伯与祝英台 剧照 NO.20

《新梁山伯与祝英台》剧情介绍

新梁山伯与祝英台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祝英台(董洁 饰)是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千金大小姐,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儿,深受父母的宠爱。然而,祝英台的身上却有着一种巾帼不让须眉的宏大气魄。她男扮女装,来到尼山书院念书,并在此解释了名为梁山伯(何润东 饰)的男子。 同在尼山书院念书的还有杭州太守之子马文才(陈冠霖 饰),他仗着父亲在朝中颇有地位,在书院中专横跋扈,惹是生非,因为梁山伯的成绩比他好而想要将其除之而后快。一次偶然中,马文才意外目睹了祝英台的女儿身,被其美貌所吸引,然而此时祝英台早已经和梁山伯两情相悦,愤怒的马文才决心不择手段,一定要得到祝英台。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白雪皑皑幸存者好运理发师绑架直率症车祸疑云武神赵子龙哈尔的移动城堡一路春风占领区第一季杀人命盘血战湘江鬼光美人如画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成功路上妈妈咪呀主厨大人爱上我大宋宫词原地打转暗金烂狗马克斯罗宾汉的真实故事智慧风暴欢喜猎人保镖拳击手的救赎拜托了!别宠我第二季女神捕之局中局碟中谍2

《新梁山伯与祝英台》长篇影评

 1 ) 《催眠大师》深入分析

非常罕见的国产好片,情节不拖沓,内容环环相扣,演员到位,留有余味。

整理了下思路,整个影片有两条暗线:一条是徐峥女友出轨的感情线,另一条是莫文蔚施展清醒催眠的催眠线。

前者有人已经有注意到,我会在文章最后再细讲。

后者设计得非常精彩却没有人讲,显得比较遗憾。

本文会帮你从心理学角度一点点进行剖析。

■ 徐峥的催眠手法首先说徐峥的催眠手法,无论是第一次催眠时表飞出去,还是第三次催眠时的关灯,用的都是混乱催眠。

显然徐峥是使用混乱催眠的高手。

什么是混乱催眠呢?

这是一种通过打破对方固有行为来实施催眠的手法。

打个比方,如果有人伸手要和你握,你也会条件反射地把手也伸出去,这就是一种固有行为。

催眠界有一个大神叫艾瑞克森,在一次讲课的时候,(艾瑞克森的故事比电影还要夸张,以后有机会给大家讲)有一个年轻人就不服,认为催眠都是假的,要求被催眠。

通常这种抗拒的人是非常难被催眠的。

艾瑞克森就让他上台,然后伸手要和他握,同时问:“你叫什么名字?

”在年轻人也伸手时,艾瑞克森却弯腰系起了鞋带。

年轻人就伸着手愣在那里。

艾瑞克森系完鞋带,抬头很疑惑地看着年轻人,“咦,你刚刚说你叫什么?

我没听见。

”,同时再次伸手。

年轻人也伸手,艾瑞克森又去系另一个鞋带。

这时年轻人就进入了一种心理学称为能量最低点的状态,整个人都愣在那里。

接着艾瑞克森发出催眠指令,顺利地实施了催眠。

这就是混乱催眠的一个现实例子。

在影片中,徐峥第一次催眠时晃着那个表,数一、二,就在我们都期待他数三的时候,表却飞了出去。

莫文蔚把表捡起时,又数了三。

到第三次催眠时,突然把灯关了,在对方一阵慌乱的时候,又一改之前不能抽烟的规定,自顾自地抽起了烟。

这些都是混乱催眠的手法:通过打破固有行为,让对方陷入能量最低点来实施的催眠。

这些高明的手法可以看出影片中的徐确实配得上催眠大师这个称号。

■ 莫文蔚的催眠手法片中一再强调莫文蔚是清醒催眠的高手,那什么是清醒催眠呢?

我们知道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种,催眠就是和人的潜意识进行沟通。

我们通常所说的催眠,都是通过让人进入恍惚状态来去除意识,来达到直接和潜意识进行沟通的目的。

实际上只有20%的人能够接受这种催眠。

而另一种催眠呢,则是通过一些隐喻的手法,将信息绕过意识,直接传输给潜意识,这就是清醒催眠。

几乎所有的人都能接受清醒催眠。

前面说的艾瑞克森正是清醒催眠的高手,在他治疗时,常常有病人会疑惑,怎么他罗嗦了半天还不催眠我?

是不是年纪大了忘记了?

结果往往回去几天后自己的心理问题就解决了。

艾瑞克森在刚开始做诊疗的时候,会把要说的每句话都写下来,然后反复删减,由几十张纸删减到一两张。

所以他在诊疗时讲的每句话,每个手势都是有特殊含义的。

莫文蔚正是清醒催眠的高手,所以我们不妨也认为她和徐峥说的每句话都是有特殊含义的。

■ 莫文蔚的催眠手法——隐喻首先从上来的两个鬼故事讲起。

第一个鬼故事讲的是掉落的弹珠,(刚写到这里,楼上就响起掉落弹珠的声音,楼主表示被吓得一抖,李婆婆不要来找我啊!

)表面上看这个故事是因为弹珠是莫文蔚的养父母送的最后礼物所引发的,但这只是用来骗过徐峥意识的而已。

真正要植入徐峥潜意识的关键词是——死亡、葬礼。

第二个鬼故事讲的是一个撞死小女孩后逃逸的肇事司机,徐峥以为故事的重点是没有父母的小女孩,而实际上植入的关键词是:车祸,生日那天(徐峥车祸的时间),肇事的车牌(徐峥车祸时的车牌)。

在莫文蔚第一次被催眠用一个牙签让自己醒过来后,假装在恍惚状态喊出:你们不要来找我!

(暗示有人要找徐峥。

)徐峥说你只要打开一扇门就可以回来。

莫文蔚:是502吗?

(502是出事前聚会的酒吧。

)再在恍惚状态说出:“一片大水池”,然后徐峥被反催眠。

显然,经过前面那么多铺垫,徐峥被反催眠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 莫文蔚的催眠手法——改框至于莫文蔚一直强调的“我看到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为什么看到他们。

”这里用了两个手法,一个叫改框,一个叫锚定。

改框是用通过改变语言结构的方式来影响对方的手法。

比如一个小孩在跑,你说不要跑~,他一定跑得更快了,你说不要摔了,他可能当时“吧唧”就摔倒了。

但是如果你说停下,他就不跑了。

之前你用的语言框架不对,所以导致了错误的结果。

“我看到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为什么看到他们。

”注意,只有建立在能够看到鬼这个前提上,我们才会讨论为什么看到鬼。

这样,一个巧妙的改框,就让徐峥在潜意识里面承认了莫文蔚确实能看到鬼。

■ 莫文蔚的催眠手法——锚定那,什么是锚定呢?

说白了,就是巴甫洛夫的狗。

如果每次狗看到吃的时候,都听到铃声,那么狗就会把铃声和食物锚定在一起,以后只要听到铃声就会让狗的口水留下来。

车展的时候都放上几个美女,就是把美女和豪车锚定起来,不知不觉间我们都变成了巴甫洛夫的狗。

好,现在莫文蔚每次在鬼故事讲到最吓人的高潮时,都会来一句“我看到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为什么看到他们。

”这样,就顺利地把这句话和诡异的感觉锚定到了一起。

以至到最后一次催眠,再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一下就让徐峥崩溃了。

(包括楼主也崩溃了,一下汗毛都竖了起来)■ 感情线最后说一下感情线。

现在的观众对影片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的,一部悬疑片,仅仅一个情节的翻转完全不够看的。

正常的影片至少要有两个,比较经典的是盗梦空间最后那个晃啊晃的陀螺,还有那个男人来自地球中,一帮人聊完离开,突然老头的心脏病发作了。

这就是在影片结尾,把人刚刚长出的一口气又再次提起来,这样是非常过瘾的。

催眠大师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这也是为什么有人在影评里面吐槽最后部分变成了走进科学。

那这种缺陷难道编剧就没有注意到吗?

原来影片确实应该是另外一种结局:徐峥的女友和莫文蔚的男友出轨被发现,所以设计了这么一个车祸。

莫文蔚给徐峥治疗,目的是为了灭口。

这样第一次翻转是医生和患者身份的对换,第二次翻转是莫文蔚原来不是来救徐铮,而是来害徐铮的。

但是这样的结局因为导演觉得太复杂不好把控而放弃了。

即使如此,影片中还是留下不少痕迹的。

1、第一幕,徐峥和学生的争吵。

学生问,为什么要用催眠那么有争议的疗法。

徐峥完全答非所问的回答:如果你爸和你闺蜜躺在一张床上,这事你和谁讲?

(这他喵的不就是在暗示徐峥的女友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出轨了。

)学生再问,我怎么知道给我催眠的人不想加害于我?

(这暗示了后面莫文蔚通过给徐峥催眠来灭口的情节。

)2、在关于找出莫文蔚男友的催眠中,男友问莫文蔚:你为什么要杀我?

(暗示了莫文蔚是杀死男友的凶手。

)3、出车祸那天,莫文蔚对男友唱《u must love me》(你必须爱我!

)。

还有两人互相拥抱时,不觉得莫文蔚的姿势很怪吗?

对的,这是一个推开男友的姿势。

■ 其他的问题。

问:徐峥接他老师上车时,为什么突然愣了一下说,餐厅很近,我们还是走着去吧。

答:因为徐峥潜意识里面还记得车祸,所以不愿意让别人和他一起同乘,认为会害到别人。

但是在意识层面只是觉得餐厅很近,走着去就可以了。

这个在催眠中经常有,比如催眠让一个人过5分钟后去开窗,然后让他醒来。

5分钟他真的去开窗了,问他为什么,他会说因为感觉房间太闷了。

问:催眠能够那么夸张,上来就让别人不认识熟悉的人?

答:这确实是整个影片中唯一的bug,一上来是无法做到那么深度的催眠的,再通过加药什么来补救都没用。

另外开始说的病人无法认出催眠师也是为了补救这个点加出来的扯淡说法。

问:徐不是做了自我催眠让自己忘掉车祸了吗?

为什么治疗失败了?

答:作为催眠本身非常成功地让徐忘记了车祸,但关于车祸的记忆并没有消失,而是深藏在徐的潜意识中。

这也是徐为什么会怕水,开车不愿意让别人同乘的原因。

同时最严重的是,因为这段被压抑的记忆形成了独立的人格,片中徐自残的行为就是由于那个分裂出来的人格造成的。

关于人格分裂的了解可以看看<24重人格>。

另外关于自我催眠,仍然用艾瑞克森的例子,他对着镜子做过自我催眠,他因为小儿麻痹,整个人都坐不直,于是他就对着镜子做自我催眠,强行让自己坐直。

所以自我催眠是可以做到治疗的,以徐峥的水平要完全治好自己并不应该有问题。

问题还是出在徐峥无法原谅自己,潜意识中就不希望自己被治好。

问:既然是假治疗,为什么要先找上沈丽?

答:只是配合而已,一方面沈丽暗示徐峥这个患者确实能够看到鬼,为莫文蔚的治疗做铺垫。

另一方面沈丽让徐峥“最好不要接手这个案子。

”这里用了一个换框,意思是:快接手这个案子吧。

最后关于催眠是否能害人,分享一下海德堡事件:http://baike.baidu.com/view/5022254.htm?fr=aladdin

 2 ) 谎言和真相

徐峥饰演的徐瑞林正打算结束一天的诊疗时,发现当日还有一位患者任小妍在等候着他。

故事便围绕着他们开始展开。

开始,我们都先入为主的认为,是徐瑞林在催眠任小妍,给她进行治疗,可当徐瑞林倒下的那一刻,观众才恍然大悟原来徐瑞林才是那个需要心理治疗的人。

其实全片还是很不错的,虽然仍有缺陷,但无论怎样,《催眠大师》都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影片,是值得鼓励的。

悬疑+惊悚的元素在电影中运用的相当不错。

在我看来,还是一部制作良心的影片了。

当然,它也肯定存在缺陷,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且现在又有一部“大师”系列上映,非常期待,近期打算去看看。

最后,用一句在影片我记忆还挺深刻台词来结尾吧 “有时候聪明的谎言,比真相更可信”。

 3 ) 旁门左道治心伤,旁敲侧击猜真相

看电影本质上就是接受催眠。

电影让观众短时间忘却这是被灌输的文本,相信银幕上的一切真实存在,与故事中角色同喜同悲。

悬疑电影更注重现实逻辑,为发酵戏剧效应,具有更强的催眠功力。

一部以催眠为题材的悬疑电影,其催眠效果理应无与伦比。

《催眠大师》开头,徐峥当众侃侃而谈一番催眠理论,正好揭示了悬疑电影的某些真相:悬疑片若拍得高超,就等于“清醒催眠”,患者意识不到医生的存在(观众忘了在看电影),心甘情愿被骗,最后治好了(看得超爽),觉得物超所值;拍得逊色一些,就是“朦胧催眠”,你能察觉医生的身份,但不放弃治疗,从心里“配合”他一下,仍能不虚此行;也有拍得一塌糊涂的(不幸的是,国产悬疑片大多是这个档次),压根催眠不了你,只让你想睡觉,或想尿尿,那就属于庸医了。

《催眠大师》当然不是最后一种。

为免遭挨数目庞大的徐峥粉丝围殴,首先我得把话说明白些:很久没有一部不靠武打、特效、笑点和粉脸靓腿美胸的华语电影,能让我看得这么入迷、这么兴奋、这么迫切得想为它写点东西了。

只不过遗憾的是,《催眠大师》也未能进入上述第一个境界。

它为何无法在清醒中催眠观众,原因徐峥也说了,就是患者的防御阀值太高。

为什么高呢,还得从电影本身找答案。

就像许多解谜电影一样,本片开头十分高调,徐峥上一部《摩登年代》扮演魔术师没有过足的故作高深瘾儿,全在这几个段落得到补偿,由此俨然给出挑战意味:这电影,情节非常玄妙,就是要骗到你!

也许限于情节,开头必须营造这么一个氛围,然而从一开始,宣传模式就走“让你猜不到”路线,海报极具奇幻意味,背景又让人联想到多部诺兰电影,预告片也是“心理交战+峰回路转+神神叨叨”。

如今传媒发达,能进影院看片的,或多或少从各个渠道了解过电影,如此一来把阀值推得更高:倒要看看你如何骗到我!

情节本身也有自我拆台,徐峥的种种“不对劲”,每次出现都堂而皇之,且不给解释,让人越来越确信此人的背景并不清白,因此削弱了结局逆转的力度。

可能有观众不满,说你行你上啊,对不起,笔者自认确实编不出这个剧本,但我可以借一个导演替我“上”。

沙马兰的《第六感》为什么是传世经典,因为在最后一分钟之前,观众都相信这是个心理医生帮助小男孩走出内心阴霾的励志故事,不存在任何超自然元素,最后包袱一抖,四座皆惊,压根没有时间反应,被骗到心悦诚服。

还有一个软肋,就是结尾处闪回解谜的序列太冗长。

悬疑片和任何电影一样,需要适度留白,观众喜欢电影给出2+2,自己得出4的答案,电影只需暗示一下结果是4,就能让观众心满意足,无需把计算公式都写出来。

那段闪回中,有好些细节,完全可以留给观众自己脑补出来,晚上躺在床上,突然灵光一现,原来莫文蔚是如此这般……应当会比和盘托出更具回味。

也许你又有异议,说观众只想轻松娱乐,不想费脑子,但《盗梦空间》和《少年派》等在网上引起的疯狂解读,证明观众还是很愿意为电影杀死脑细胞的。

国产高智商电影要想媲美好莱坞的精品,其中很有必要的一环,就是引发全民话题性。

要引发话题性,就不能把故事说得太满。

和本片框架最相似的是《非常嫌疑犯》,也是由通篇的盘问和闪回撑起,结尾有个身份大逆转,其隐藏线索多过本片,但闪回只用了不到一分钟,观众丝毫不会觉得哪里交代不清楚。

诚然,《催眠大师》的“催眠”功夫,也并非毫无意外。

大谜团揭晓后,观众的防御心理已松懈,又突然抖出另一个小一号的彩蛋,也许会让很多人防不胜防。

这一段不好剧透,我认为唯有它具备了“清醒催眠”的成色。

其实我还有个想法,也许主创编故事的能力远超于此,但吃不透一个分寸。

电影中徐峥说,他“会有分寸”,结果最大失分寸的就是他,有点像主创自诉无奈。

既要让普罗大众人人看懂(别笑,我在影院里,真听到邻座一直抱怨看不懂),又要不失高智商电影的格调和复杂度,对于在此门类处于摸索阶段、只有外国片可以借鉴的中国电影人,把握其中的度绝非一朝一夕。

与分寸失衡相称的,是徐峥的推理能力时强时弱,他可以转瞬觉察到飞絮和红花大有蹊跷,但听了莫文蔚说话半天,竟然察觉不到她是南方人,还得从其他线索后知后觉,就有点叫人哑然失笑。

如此一来,剧情有点不紧凑,编导有时候跑在观众前面,让我们满腹狐疑,有时候却落在了后面,我们就像看腻了马戏的孩子,催着它快出新花样。

此外,靠谈话绷出一个半小时的戏剧张力,时而也暴露出人为引导的痕迹,双方进入未婚夫这个话题有些生硬,催眠主宾的逆转,有时也较不顺畅。

整体而言,《催眠大师》作为国产悬疑片,已是一流,但尚未达到《第六感》那样千锤百炼、滴水不漏的传世杰作。

之前有朋友看了点映场,不肯剧透,只告诉我非常像我推崇的《禁闭岛》。

看完还真是如此,同样在医患身份上做文章,都是一群人陪主角玩一个角色扮演游戏,令他正视某些封存记忆的残酷真相,同样在中途便不断对此做出暗示。

但具体到主干,又不尽相同,《禁闭岛》是查着查着,必然会查到主角头上,游戏虽更耗人力,过程相对可期;本片局限于一所房子有限人物,人物关系却复杂得多,莫文蔚的角色并非《禁闭岛》中老医生那样的NPC,而是实实在在为此投入感情,做出牺牲,也得到收获。

为了完成治疗,她必须重新揭开惨痛的伤疤,拯救了对方,也借助对方的专业技能,为自己开启了一个新的疗程。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重获新生的两人并肩靠在灯火朦胧的走廊上,谁是医生,谁是患者,已经分不清,也不必分得清,重要的是,他们都得到了治愈。

(文/方聿南)

 4 ) 自我救赎

这是个讲述救赎的故事。

一生有很多遗憾和后悔,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片记忆,可能会沉淀成心头利刃上面压下来的大石块。

徐瑞林是完美主义者,是一个正常的人。

在面对突如其来灾难时慌乱了,求生了,放弃了。

他无法原谅自己的那种背叛,是对爱人和挚友无法同生共死奋力一搏的遗憾。

从沉下去的汽车里游出的那刻,他看见明明还有一线生机的爱人手指微动,却还是毅然地游了出来。

良心、爱心、信心这些准则让他从自责到自残。

"不能被原谅”,就是压在徐瑞林心中的那条诅咒。

原谅,就心理而言是一种对现实的认可,是将拧巴是事情理顺。

当现实在记忆中还原,人才能活在一个顺理成章的环境里。

这里的“现实”是被大众认可的现实,不针对“你永远活在我的心里”这种现实。

不能接受现实的情况,是人对潜意识的否定。

记忆能够被篡改,意识会发生扭曲。

当这些在哪里出现错误的时候,终一瞬,你会突然发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因此,当徐瑞林认识到自己的爱人挚友再也回不来了,他是真的爱他们,他们“会”原谅自己的时候。

他寻求救赎的本能,让自己选择了相信这一切。

纠结爱人和挚友是否会真的原谅徐瑞林的失误?

我们无从问起,真相也永远没有真相。

这种原谅,并不是徐瑞林寻找到他人的谅解。

而是他最终,自己愿意相信自己是可以被救赎的。

在徐、任之间,究竟是谁最开始实施催眠。

答案是他们的老师。

徐瑞林的失误,不仅失去了自己最爱的人,也使任小妍的未婚夫在这场事故中丧生。

求得任小妍的原谅,让任对其进行治疗是成功关键的地方。

为了在催眠中不被发现,任小妍在最开始就已经被他们的老师实施过一次催眠,一旦触发到可能泄露此次治疗的节点,她就会清醒过来。

鬼片在此划上句号走向科学人性的康庄大道。

任小妍最后说了这句:没有人能原谅你,只有你自己才能原谅自己。

确实,你犯了错,别人不原谅你是本分。

人之所以为人,是在心底给自己保留了一线生机。

唯一能原谅你自己的人,只有你自己。

放弃最后的救赎,就是无尽的深渊。

(借鉴网络)

 5 ) 离经典只差10分钟

很久以前,看过一篇文章。

大意是说在书写戏剧史的同时,应该写一部观众史。

因为观众的诉求和接受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戏剧的形式和内容。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目前内地电影始终难出经典的原因之一。

因为没有一流的观众,所以没有经典的电影。

我所在的Z城是内陆省会城市,常去离家10分钟的保利看电影。

近两年电影上座率越来越高,影院观众们各种匪夷所思的反应经历了很多。

就近期而言,听到过《白日焰火》散场时一片骂声,“啥求片啊,啥求都某看懂!

”听到过《大闹天宫3D》散场时的溢美:“得劲,这片不赖,看类可爽!

”每每此时,就特别郁闷。

时间久远一点的,《风声》略显拖沓的结尾解密后,我依然听到身边有女孩子疑惑地问:“咋回事啊?

”《1942》的片场,时不时爆发出的一阵阵笑声。

观众史其实是个大话题。

今天只说悬疑片观众的培养。

豆瓣评分在我看来是很靠谱的,悬疑片7分以上,一般都值得一看。

5分以下的,绝不必浪费时间。

但事实是,豆瓣评分很可能也只代表了一小撮。

豆瓣用户,尤其是长期为电影打分的用户,多是进行过有意识的观影自我培训的观众,并不能代表广大观众。

比如豆瓣用户普遍评价《催眠大师》最后的十分钟解密太拖沓,没必要,拉低了影片的逼格等等,但在影院中,大多数观众其实非常享受整个解密过程,放映厅充斥着恍然大悟的声音,让已经看到不耐烦的你觉得势单力薄。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这十分钟必须存在,作为一个悬疑片的中高阶观众,你必须忍耐。

《催眠大师》确实是一部做的很精致的悬疑片,场景道具认真有质感,表演很流畅很优秀,彻底甩掉了以往国产悬疑剧的山寨感,绝对不是烂片,甚至说得上好片,我本来要打三星,但是由于激动为徐峥装B的前半段加上一星。

但是四星确实有些过誉了,尤其是对于最后十分钟。

其实距离经典,也只差这十分钟。

1、废弃情节。

玻璃弹球和午夜公交的故事,非常精彩,剧情到达中间的时候,这两个故事与莫文蔚的经历缝合上了。

但是剧情反转后,莫文蔚的故事变成了捏造的病历,两个故事于是变成了废弃的情节。

这一点很令人遗憾。

因为观众用了大量的时间投入的两个故事,与最终的结局不相干。

这难免有种被骗的感觉。

故事可以是假的,像《盗梦空间》,通篇都是假故事,但是没关系,只要情节间存在必然的,真实的联系,观众就喜欢骗局。

窃以为,如果玻璃弹球和午夜公交的故事里,嵌入一些徐峥潜意识中的意念和内容,对后来的反催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是比较漂亮的情节了。

2、过度解密。

反复的闪回镜头,和冗长的讲述,这种解密在《风声》中就已经见识过了,时隔数年,《催眠大师》还是没能迈过这个坎,似乎必须事无巨细的解释,才能填满剧情的空白。

“留白”本是中国艺术的最高智慧,可是中国悬疑电影就是难以领悟,非要给观众一个反复讲述的确定答案。

像《禁闭岛》那般从两个逻辑分析都完美无缺,给人留下无尽讨论空间的悬疑神作,我们不知道还要期待多久。

3、情节割裂。

徐峥的逻辑(孤儿任小妍的故事)和莫文蔚的逻辑(杜绝酒驾宣传片),是撑起本片的两大支点。

但是这两段逻辑搭建的情节有些割裂,在徐峥逻辑的故事中,除了莫文蔚手指刺破的一点梗以外,没有另一个逻辑的介入。

所以在剧情后来突兀的转为另一个逻辑时,观众有一种跌落的感觉。

从阴阳眼到酒驾宣传片,真是逼格降低了好多啊。

其实这个事情也容易解决,两个逻辑咬合交错,将一些镜头情节穿插一些就行了。

比如最后莫文蔚被催眠后,在奔跑中撞到吕中扮演的教授,问她:“你为什么在这里”。

这个桥段在解密时才出现,实在是浪费了。

如果在最终催眠任小妍的过程中就出现的话,应该会更好。

诸如此类的镜头用个3-5个,就能将两个故事交织在一起,最后不至于心理落差太大。

上述三个问题其实不是给《催眠大师》挑刺,相反是红果果的赞美。

因为一部悬疑片能让人为它写这么多技术分析类的文字,就已经是成功了。

当然,我们期待国产悬疑片能迈过这个“最后十分钟”的坎,成为经典。

但综上所述,这“十分钟”的跨越不仅仅是制片方和导演的责任,而是要和广大观影者的接受心理一起跨越的关卡。

电影观众的培养和自我训练需要时间,所以我们就一起等待,一起成长吧。

 6 ) 一场由酒驾引发的惨案

我是剧透提醒 ~~~徐瑞宁和顾洁原本同是心理医生而且是好朋友,但在有一年的顾洁生日会上,两人和彼此的未婚妻未婚夫都喝醉了,最后在徐瑞宁开车回家的路上,不可避免的出了意外,车上的徐的未婚妻和顾的未婚夫都死了,只留徐瑞宁一个人活下来。

虽然不知道什么车上只有三个人,但是编剧再一次用生命向我们声明了了喝车不开酒,开酒不喝车。

活下来的徐自然心中无限自责,既对不起未婚妻和她的家人也对不起顾,然后就此消沉,虽然也在自己给自己治疗,但是心结终还是解不开,于是老师就请出顾给他治疗,想顾扮成病人接近徐最后为他治疗。

那么重头戏就来了,顾一拨表就能使徐不认识自己,在来之前老师还给顾催了眠,到要露馅的时候这个催眠就会生效。

……是魔法一定是魔法,他们一定是会咒语才做得到。

更重点的是,顾伪装的病人说自己能看见鬼,一上来就大讲特讲鬼故事……吓得我个小心脏,我这是看恐怖片呢??

当然我们的主义不允许鬼故事的存在,于是当然这些都是瞎编的。

然后在互相的层层催眠下,终于拨开了迷雾见得了真相。

虽然故事还算简单,但是拍摄和剪辑以及悬疑的气氛十分精彩,在国产中已经很难得。

 7 ) 有腔调,这是一部在各方面完成度都较高的电影

首先说一下,这是我第二次写长篇影评,我是因为片尾曲吸引去看电影的。

刘思涵的这首《半醒》初听就是一首有腔调的歌。

“真相太苦只能半醒,梦见,你气我劝不听,谁也不能释放我,除了我自己。

"是这首歌的精华亦是这部电影的精华。

【由于才在电影院看过一遍,下文出错请见谅,没记住人物名字,以下就用演员名代替了】part 1 剧情【严重剧透,没看跳过】关于剧情,心理影片也拍过很多部了,除了各种反转也就没什么了。

所以看片之前就知道一定会有反催眠这种东西出现,看片的时候就一直在找从哪里开始反催眠。

而剧情并没有以往国产电影那么单纯,我只能感觉到莫文蔚饰演的“病人”一直在反抗催眠。

跟着剧情发展我做出一些判断可以确定两人之间有其他的联系,不只是“病人与医生”的关系。

最后剧情反转原来莫文蔚其实是在催眠徐峥,给他做心理治疗。

这是第一个高潮,解释的段落节奏可以再快一些。

然后是第二个高潮,他们确实不只是病人与医生的关系,他们是同学,是朋友,而徐峥正是因为害死了自己的爱人和莫文蔚的爱人而自责导致严重的心理创伤。

最后结尾,莫文蔚并没有说原谅徐峥。

而是说“谁也不能原谅你,出了你自己。

”part 2 治疗过程【没看请跳过】和同样是心理疾病治疗的影片《禁闭岛》一样,在治疗过程中,现实的成分被拆分重组。

假病人的背景:1孤儿,2养父母,3未婚夫,4孤儿院的一系列情况第一个故事提供的元素:5看见鬼,6弹珠第二个故事提供的元素:7车祸,8小女孩,9生日治疗过程一直在倒:10水其中1234679是真实的,5和8是编造的。

5,7,10成为反催眠中的元素知道心理治疗的人应该知道,心理医生自己肯定也是有心理疾病的。

面对恍惚催眠大师徐峥,任何皮毛的治疗方式都是无效的。

所以要师傅出马掌控全局,于是师傅找来了专攻清醒催眠的莫文蔚。

莫文蔚扮演的病人的问题:1不承认被遗弃的事实,2不想被治疗,想继续看见鬼,看见未婚夫。

【这是要让徐峥治疗的,为了增加成就感降低警惕性】接下来陈述催眠过程:1.时钟+安眠药 第一个清醒催眠 徐峥认不出莫文蔚2.讲故事3.当莫文蔚看墙上的黑白螺旋图,第二步清醒催眠开始4.在清醒催眠的同时,徐峥对莫文蔚进行了第一次恍惚催眠5.莫文蔚用牙签扎醒自己,“一大片水池”继续清醒催眠6.徐峥由于安眠药起作用陷入催眠后醒来7.徐峥第二次恍惚催眠,挖出身世,出现未婚夫8.关灯,开灯。

徐峥第三次恍惚催眠9.莫文蔚陷入催眠,师傅出场救醒莫文蔚10.莫文蔚走到另一幅黑白漩涡图开始第三步清醒催眠,徐峥沦陷。

每次提到看见鬼的时候,也就是两次在黑白漩涡图的时候,莫文蔚都说“我看见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为什么看见。

”这也许就是清醒催眠中的关键。

part 3 画面,剪辑,镜头,海报美化与配乐音效【个人电影修养有限,随便说说】· 电影开始从一个女人的催眠梦境转到现实,又由电影画面变为投影画面都很自然。

然后就出现了搞笑的一幕,不知道是故意为之还是别的。

徐峥指着全影院人都觉得是橙色的画面说是红色,指着全影院人觉得是绿色的画面说是黄色。

【当然这是电影后期调色的问题】紧接着出现了麦当劳广告画面基本都挺好色彩上有对现实环境与恍惚催眠下的环境有所区分· 剪辑节奏对头,除了第一段解释的部分节奏真的可以再快一点。

· 仰拍体现了徐峥的大师感在第三次恍惚催眠中对莫文蔚采用俯拍,凸显陷入感。

摇摄与特效结合来表现徐峥怕水的晕厥感在催眠中大多采用对人物的环拍跟拍,旋转带来眩晕感,还有徐峥落水时的代入感各种特写突出人物与道具还有人说有个镜头创意抄袭自诺兰的蚁岭,其实天下文章一大抄,许多人都没有界定好模仿与抄袭的关系。

有人说过在模仿之前绝无创造。

· 说到抄袭海报必须谈一谈,绝壁是借鉴了的。

毕竟内容实质不太一样,我个人视为是模仿。

海报及片头特效肯定是增加了影片的腔调的。

特效,字体,构图必须是各种模仿,在模仿中在形成自己的风格,做这个部分的团队一定是在成长的。

· 配乐音效。

音效good!

插曲莫文蔚nice!

片尾曲《半醒》like it!

part 4 细节及其他香烟的运用,突出体现徐峥治疗脚步打乱与碰到水出现的精神紧张。

关于莫文蔚角色,孤儿是事实,未婚夫是事实,第二任养父姓顾是事实,她其实是叫顾洁,任小妍是曾用名。

part 5 总结这是一部在各个方面做的都比较到位的影片,所以在国产片里算是佳作。

所以很多轻描淡写的东西真的会很严重。

为我看一遍的脑力写这么多点赞撒花说不定我被催眠了各种问题肯定存在,但中国电影加油,oh,yeah!

 8 ) 真正的杀人凶手是谁

首先有这么几个问题:1、为什么在徐铮的车上是有三个人2、为什么徐铮在酒吧的记忆中只有三个人,而在现实中有四个人呢?

3、莫文蔚的两段鬼故事的来历4、徐铮的酒驾按照常理来讲,如果男女朋友喝醉酒,肯定不会让一方单独回家的,这样才能够保证安全。

那么也有这么一种可能性,那个酒吧其实就在莫文蔚家的附近,那么先把莫文蔚送回家,再三个人一起开车。

这个答案不就成立了么?

实际上这样也是不可能的。

试想,两个成熟的男女,在男方醉的不省人事的情况下,是否应该把他扶到自己的家中进行照顾。

其次大家还记得最开始徐铮的酒吧里面记忆中应该是有三个人在碰杯吧。

但是到了故事的结尾发现其实是4个人。

那么就说明,徐铮和莫文蔚的记忆存在了差异,而为什么出现这个差异就是第二个问题。

莫文蔚的第二段鬼故事,她说到了车。

实际上两段鬼故事都是她内心阴暗处的反射。

第一段是关于父母;第二段是关于车祸。

其实第一段就是父母为了利益家庭破裂的故事,第二段就是关于车祸的故事。

并且包括后面的‘水’,其实也就是说明,其实在车祸的时候,莫文蔚应该当时就在现场。

徐铮喝醉酒居然开车,死了两个人之后居然还是平安无事的生活,没有任何惩罚。

这是酒后驾车致人死亡不仅要赔钱,还要判刑的。

但是警察貌似并没有因为这个事情而去将徐铮定罪。

这也就说明警察并没有发现徐铮喝酒,或者说明徐铮的酒精在警察到来的时候已经消化了。

而且我们要注意到,当车直接掉入水中之后,唯一清醒的居然是已经烂醉如泥的徐铮。

综合以上的结论,我认为真正的情况是这样的。

实际上徐铮并没有喝多少酒。

只是在酒吧的时候,徐铮就已经被莫文蔚催眠了。

在车上,催眠后的徐铮认为自己喝醉了酒疯狂的开车。

然后对面的大车(应该是和莫文蔚相关)进行交车的时候,掉入了河中。

最终引发悲剧。

 9 ) 现实与梦境的转换

看的真是很梦幻的样子,当时因为先看了评论才看的,一不小心看了剧透,所以反而少了很多的悬念,真是后悔,但是如果是烂片就不值得耽误我宝贵的时间去看啦,哈哈。

其实我觉得徐峥演的还是很不错的,莫文蔚呢,形体语言有点一言难尽啦,虽然披散着卷发很好看的样子,可是一直感觉有意在戏里躬着自己的身体的样子有点假其实,有时候会容易让我出戏。

整体的设计还是不错的,主题也清晰,不过是让人要看开点,或者说,当事情临到自己头上时一定要努力做到最好,不然会成为心里的一道疤,时时提醒自己,让自己痛苦难受,我觉得这个主题很不错,有助于看的人有所感想。

 10 ) 催眠大师,今夜无眠!

催眠大师全球首映的夜晚,风起云涌。

各路媒体、电影人、影评人、催眠爱好者齐聚万达CBD共赏首映。

上映前虽然有一个耗时甚久且破绽百出的催眠秀,但这丝毫不能撼动这部电影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不得不说在“全民目击”之后,好久没遇到过让我在一顿宵夜之后的半夜三更,仍然可以头脑清晰、酣畅淋漓的写份影评的电影了。

(请原谅我大天蝎对悬疑剧的痴迷及对文艺爱情片的嗤之以鼻)。

前阵子好奇是什么样一部文艺悬疑片使得廖凡怪蜀黍一举被封奥斯卡影帝,于是在看了“白日焰火”各种无力吐槽让我累觉不爱后,我终于放弃了国产的“所谓”悬疑… 然而但是,对于催眠大师这部电影,这么picky的我却变得不知从何挑剔得起来。

不再说什么影片情节精妙、引人入胜、音响震撼、场面恢宏之类的套话了,直接分享几个让我感到惊艳又不算无良剧透的构思。

1.催眠大师之挖雷埋坑的铺垫。

主角徐峥一出场便是一个满身光环、造诣深厚的催眠师,其机智的谈吐与洋溢的自信体现了他事业蒸蒸的傲娇感,继而激发出了我本能的挑衅欲。

女主莫文蔚出场前各种医生搞不定、阴阳眼怪胎的暗示,孤儿院的背景和出场谜一样的拨钟举动,让我那脱了缰一样的想像力瞬间开始天马行空。

2.催眠大师之点到为止的惊悚。

第一幕剧情就拍出了很文艺的惊悚感,影院的纯情MM都屏住呼吸,微眯双眼。

而莫文蔚开始描述自己阴阳眼的经历,也算悬疑剧中的好佐料了。

3.催眠大师之步步惊心的真相。

男主徐瑞宁那么一个骄傲且自信的医生,不仅不屑于阴阳眼的离奇故事,更直接认为这些所谓的经历根本就是编造的,于是不由分说的展开其最擅长的催眠,一只还表,三个数一个响指,催眠世界的全部场面便将被和盘托出;而一步一步真相被渐渐揭开的时候,他却也被莫名的状况打击着满满的自信心。

内情中的内情,催眠中的催眠,让整个事件更加扑朔迷离和令人瞠目结舌。

4.催眠大师之防不胜防的反转。

当我们还沉浸在病人扑朔迷离的身世中时,剧情的大反转开始伸向了那个春风得意的催眠大师徐瑞宁,于是最最精彩的故事走向已超出我的想像… 5.催眠大师之画龙点睛的尾声。

最后的部分将所有的前因后果都交代得清楚明了,前边的所有毫无头绪的情节被恰到好处的连在了一起,无一丝违和感,无一丝牵强附会。

跌宕起伏的心在那一刻被触动,被感染,被温暖…我不是专业影评人,讲不出拍摄手法如何独到,剧本打磨如何精良,画面拍摄如何艺术…但是我深切的感觉到,导演爆料的什么7年磨一剧本,被海外片商争夺拍摄权的噱头并非单纯的借机炒作,这部片子确实用了心。

希望热爱电影尤其是悬疑剧的你,千万不要错过!

《新梁山伯与祝英台》短评

全部是在套用以及刻意的故弄玄虚

3分钟前
  • 的云
  • 较差

比起好看更难得的是在浓浓的合拍片氛围下拍得好看…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但真的做到了,向陈正道导演致敬,希望能再接再厉拍一个公安片

8分钟前
  • 小水
  • 推荐

音效氛围挺好的。

13分钟前
  • 淡水无香
  • 较差

希望陈导一鼓作气,乘势拍部《占星大师》,而后再接再厉,顺带拍部《塔罗大师》,凑足大师三部曲,必将杨名华语电影界。怪力乱神,群众喜闻乐见。

14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催眠show也太浮夸了吧?找的托儿都被自己逗笑了卧槽~

19分钟前
  • 比芭宝
  • 较差

操你妈能打负分吗!

21分钟前
  • YINMN BLUE
  • 很差

电影名就是剧透. 拍得比较通俗易懂,但是总体来说流畅,国产剧剧本写成这样不容易.最大的不足还是拍得过度通俗了,拉到盗梦空间的高度显然有点过. ps:徐峥的心理医生角色跟蜗老板简直就是一个人!

25分钟前
  • prost
  • 推荐

如果最后揭示真相那小半段的剪辑再利索点,应该是非常棒的电影的!尽管已经是非常不错的电影了~!看到导演程亮说徐峥几乎撑起了中国一半的类型片的时候觉得还蛮同意的!

29分钟前
  • 阿卜
  • 推荐

我也想被治疗……

32分钟前
  • nomad
  • 还行

候车的时候看了一下影评 难道我和大家看的不是一部电影???看着这么高的分儿,怀着激动的心情进了电影院 怀着失望的心情出来!莫名其妙就结束了!空间小格局大的电影就盲打星星简直就是骗子!

33分钟前
  • 练习中的K
  • 较差

如果第二幕的对抗阶段在莫文蔚的角色反转之后再增加一个冲突序列,把最后的解密时间去掉,这个片子会更上一层楼。虽然心理惊悚片的创意、桥段、表现方式和视觉效果都不够新鲜,但它的套路和感觉都是对的,结构缜密,逻辑清晰,而且故事、伏笔、道具和美术在细节上都有精致的设计感。★★★

3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故事太普通像初中记叙文没抄出水准啊,最后还点一下题首尾呼应呵导演太不相信观众智商了,借着徐峥的东风赚一把吧虽然他很出戏,豆瓣水军太疯狂了,我来拉一下分~

38分钟前
  • 🧡
  • 较差

实在不好意思给它写上悬疑或心理的标签,它根本什么都不是,就是个逗比的电影,而我还上当真是活该,下回死活不看国产的了,千万别对任何导演或演员心存侥幸。

41分钟前
  • summer
  • 很差

不停出戏,不停打哈欠。这片子剪得真烂,录音和配乐也渣得一比。

42分钟前
  • 大尾巴鱼
  • 较差

制作水准精良,14年国片可一看。推荐有条件的影迷去杜比全景声影院观看。这是首部采用Dolby Atmos混音的内地悬疑片。基本上是两人室内戏,除了声音技术的突破,美术和道具也花费心思,冷色调和漩涡形陈设,有几分精致感。剧作完成度极高,仿西片有效。现实部与催眠部,交叉进行,节奏有序。

45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人之所以为人,是在心底给自己保留了一线生机。唯一能原谅你自己的人,只有你自己。放弃最后的救赎,就是无尽的深渊。

50分钟前
  • 追光者
  • 还行

国产片这样很不错了好吗,为徐铮扣一星...搞半天就是莫文蔚给徐铮治病 with hc 140501

53分钟前
  • 緥儗遽摦
  • 推荐

算是这几年在惊悚悬疑推理类型片里从技法层面上比较令人满意的作品,叙事逻辑,剧本设置,剪辑处理基本能做到很好的完成度与统一。影片节奏有些失控,镜头模仿痕迹多,本身这类影片要非常注重这方面的调性,虽然几次反转都顺势推来,不过却忽略了整体的频率跟均衡性。总体来说张力是有了,故事还可打磨

58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还行

国产电影算是比较好的了,就是有点惊悚。

1小时前
  • 团子
  • 力荐

相比徐峥导演的囧系列,更喜欢这部作品吧,算是国内惊悚悬疑类型片里完成度比较高的。前半部铺垫很多,徐峥与莫文蔚的对峙表演挺精彩的,但对结尾的处理还是有些草率,被人笑称是禁止酒驾教育片,再多一层反转更好些

1小时前
  • 后天的雨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