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觀眾被觸動的原因從來很個人,但如果能夠有很多觀眾被觸動,這個故事應該廣泛地令人有共鳴。
比起熱血,或者如何面對「夢想破滅之後」才是現今香港人的共同話題,我們不可能拍得出《我的少女時代》或《那些年一起追過的女孩》,因為台灣的90年代,就算受香港娛樂的影響再深,根底是台式的單純浪漫是甜膩膩的──像瓊瑤小說,會一邊嫌老套不真實,一邊享受這種感覺;而香港的90年代,夾雜著回歸的「希冀」、「信心」與「恐慌」,就連娛樂也有點灰灰暗暗,像亦舒小說。
其實電影的目標觀眾群從來很清晰:曾經在傳統名校生活與生存過的我們。
沒有刻意拍攝90年代香港場景,卻處處是香港情──惡搞校歌中的「郭富城」、校園的talent show、「入港大搵律師做男朋友會月經失調變老處女」、造作的朗誦腔…而且追尋夢想的人最終不在人世,「夢想幻滅之後」沒有比這一代香港人更適合這句話,那種悵然,對比現在的香港,份外有力。
電影很聰明只挑選某一間中學及山區拍攝回憶戲份,避過香港因過度發展而各種「穿崩」的場景(《王家欣》則明顯看到因為迴避出現過多無用的大頭特寫…),而且年青時代清一色校服也易勾起集體回憶──不知怎麼,比起台灣鬆鬆的校服,香港那一款總讓女生穿得很拘謹似的…(難怪小時候大家都不愛穿校服!
)缺點不是沒有,像太「畫公仔畫出腸」的對白,什麼「齒輪」、「夢想夢想」的確不夠生活化;故事內容太鎖定特定族群(這種學校背景的確不代表全香港,看到有人說「離地」,不如換個說法吧,太「中」某一代某一群香港人,就像《玻璃之城》充滿HKU舊生的情懷一樣);成年的兩位主角有時過火的演技(楊千嬅每次演激動戲碼都很可怕…否則她其實比《五個小孩的校長》演得自然,而林海峰…符合角色),有時也易令觀眾出戲。
但電影當中的情懷,真的可以觸動曾經有夢想的人,體會到那種失落悵然,是只屬於香港的90年代。
與其說不斷說什麼「要支持香港電影」,硬銷得會令人產生逆反心理,要「駁嘴」「根本沒有被捧得那麼好看」(這一點小妹最在行…),不如強調「給有過夢想的你,縱使已經消逝了…」,一般觀眾會更願意自掏腰包進戲院支持吧,就像海報上硬銷以為是大卡士的兩位成年主角,不如主打一下三位新人:蘇麗珊清麗可愛不比宋云樺遜色,游學修粗眉大眼跟王大陸不會比下去,吳肇軒戇直模樣也可以跟李玉璽一併呢。
說到底,還不是對香港自家人沒自信。
没有心事,很少情怀,要说这是青春片,导演都要不开心了。
打出打败少女时代的广告噱头文案的,其实根本也没看过电影吧。
我揣着对青春片的憧憬走进电影院,最后收获一声叹息。
导演借余凤芝的口说:“我恨被人抛弃,因为有过这样的经历。
”1975年生人,1990年上高中,1997年大学毕业。
1975年生的台湾人,念高中时在课桌上贴满刘德华的贴纸,大学毕业后毫无意外的进了企业上班,人到乏味的年纪不仅在小巨蛋撞到刘德华,还遇到初恋情人。
他们成长的社会平稳而民主。
1975年生的大陆人,恰恰是受港台通俗文化影响最深的那代人,他们十几岁时的社会经历过一次动荡,他们向往外面的世界,以为他们热爱的通俗文化起源之地,是充满着激情与自由的乐园。
他们有些人九十年代出了国再也没有回来,没出成国的那些人留在原地,讨了老婆,成了这片变幻莫测土地上的中坚力量,过着不好不坏的生活。
1975年生的香港人,念高中时被迫去憧憬自己根本描绘不出的梦想,大学毕业时正巧遇上回归。
九十年代初,他们安慰自己,说我们这座城市是会下金蛋的鹅,不会垮;其实他们是彷徨的一代,嘴上讲着打气的话,却根本不知道后来会怎样。
有条件的也移了民,抱有期待的最终留了下来。
后来,他们被也期待抛弃了。
并不是梦想无以为继,而是梦想是什么,那一场虚无缥缈的飞翔,讲出来本来就很勉强。
况且,香港不是一个让人做梦的地方。
中学校庆那天,余凤芝一脚踩进玫瑰园,玫瑰园是手工王彭盛华为了追求少女余凤芝布置的,最后她嫁了给他。
十几年后,这对中年夫妻过着逼仄乏味的生活。
梦想环游世界的余凤芝在旅行社当职员,五年没有出过远门,梦想改造香港的彭盛华开了家装修设计公司,每天讨好客户生存。
中学同学聚会,这对修成正果的青梅竹马谈笑言欢,貌合神离。
为了在这样的生活里喘气,彭盛华身体出了轨,余凤芝精神出了轨。
也就是在中学校庆那天,物理天才苏博文为了追求少女余凤芝做了架飞机,余凤芝没有坐上那架飞机,而是走进了玫瑰园。
彭盛华耗在公司不想回家的日子里,余凤芝独自在家上网搜索苏博文的消息。
故事的可笑之处在于,彭盛华的出轨对象是苏博文曾经的女友,余凤芝的出轨对象是消失了十几年的苏博文。
她想象的是,如果当初她选择的是苏博文,这样的生活会不会有改变?
仔细想一想,如果当初余凤芝选择了苏博文,结局其实好像也不会有什么改变。
毕竟你当初喜欢的人,哪一个不是胸怀大志才华横溢?
唯一的情怀还是一出悲剧。
色盲苏博文一生想飞,2003年他在国外偷了架飞机,机毁人亡。
除了苏博文,还有一个人,生于9月12日,死于2003年4月1号。
这个人与苏博文一样,一生都在坚持自己。
苏博文的悲剧成就了余凤芝和彭盛华一别两宽的契机。
结尾余彭的相视一笑和狮子山下的纸飞机并不承载梦想,也生不出欢喜。
前几天我看到的一句话可以说是这个故事最好的注解:哪个成年人的生活不是千疮百孔。
如果不是毫无章法用尽全力耗完最后一口气,生活不还得在这凡尘俗世里以一种身不由己的方式继续。
在香港会展中心看了点映。
看到最后就开始哭,不为这剧情多么简单也不为这故事多俗套,只是一边看就一边想自己的生活,哪有人不想飞呢,哪有人没有梦想呢。
但无论实现梦想与否,又有什么所谓。
飞过之后是摔断腿,是一瘸一拐,是没了性命。
当了设计师之后是劈腿,是一夜情,是夫妻生活的破裂。
想环游世界,却做了旅行社文员很多年离不开办公室。
无论飞与不飞,真的都无所谓。
他们哭,因为他们怀揣梦想却被磨灭,我哭,因为我看完电影就要抹干泪水继续工作。
走出会展中心的时候我就不哭了,坐上地铁之后我就开始工作,每个人的故事都在年轻时戛然而止,这大概是梦想留给我们最美的地方。
此后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哪一天,我们都不会飞。
<图片1>忽然对港片充满了信心谢谢师弟的推荐音乐、场景、画面真的好温馨节奏紧凑地一口气就看完了<图片2><图片4><图片5>青年演员和杨千嬅、林海峰在里面恰到好处的表演 很暖心千嬅好漂亮,憔悴的时候很憔悴,干净的时候好舒心,一直走搞笑路线的海峰也是成熟了很多,本色出演吗((*^__^*) 嘻嘻……)画面打满分,偷偷截图了很多准备做桌面,这么纯洁这么美的青春电影--勾起了好多回忆呢作为老师的我也觉得还是要做个不惹人讨厌的老师比较好哈哈哈哈赞
黄修平电影:记录又一代港人的梦与青春第52届金马奖林志玲以“林真心”的角色形象为颁奖典礼开场,这个角色出自于去年的一套大热青春电影。
我很喜欢它的英文译名——Our times——所谓青春,最好的注解。
在同一年差不多同样时间的香港,也上映了一部港产青春电影,《哪一天我们会飞》。
它的导演黄修平,在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上凭借长片电影处女作《狂舞派》获得了新晋导演奖的殊荣。
不知在《狂舞派》以前,能够令港片迷想到的港产青春电影会是什么呢,也许是《古惑仔》系列,也许是《烈火青春》,是《天若有情》,抑或是《心动》,是《早熟》,甚至有可能是《记得……香蕉成熟时》。
然而这些our times里的港产青春电影,要么是带着血色的浪漫,要么就是带着颜色的浪漫。
皆因香港电影所擅长的领域大多是关注小资或中产的集体层级视角,它的青春元素大多是点缀于家庭社会的关系冲突之内,却鲜有直接单一重点关注青春个体成长冲突的作品出现。
至此《狂舞派》的出现必然令人眼前一亮,它的女主角是一个渴望生命不止舞蹈不歇的大一新生,男主角则是改过自新潜心太极的失足青年,场景则多属校园,剧情的冲突始终围绕着舞蹈元素展开。
无论是集体比赛中如何赢得他人赞许,还是个人境遇起伏中如何战胜自己,电影中主配角色的人物设定,剧本场景的情节设置,都锁定在了“青春期”这一特定的内核之上。
就像是一部课堂上偷看过的小本漫画,《狂舞派》构架简单,展示直接,色彩斑斓,观赏完毕可以令人轻松带入,热血沸腾,直觉精彩。
导演的个人经历往往影响他的作品创作动机及其风格,黄修平拍摄短片电影出身,中学时已经开始参与创作,在新片《哪一天我们会飞》里,他本人从中客串了一位酒保,出镜几秒,蓄着胡须长发,眯眯眼笑着为少年余凤芝和彭盛华卖醉。
2013年的一派“狂舞”过后,黄修平带来的这一新作品将“青春期”又推后至中学,但依然讲述着和《狂舞派》同样却不一样的港式青春故事。
/是青春,还是“轻”春?
/有心观察则不难发现,黄修平的电影中常出现表达“轻”这一概念的意象产物,《狂舞派》中阿良借太极之力令一块手帕在空气中舞动,与阿花以红气球为媒介切磋;《哪一天我们会飞》中,余凤芝教学弟学妹们用极薄的泡沫变做纸飞机在空气中飞舞,学生们接力呼气吹动一片鹦鹉的羽毛在课堂上空飞来飞去。
自然就更不必说,在这两部作品中“舞蹈”和“飞机”这两个主要意象本身已经皆有轻盈轻快之意。
大抵关于青春,当下的记述总是轻狂的舞蹈。
而当我们成长,关于青春,回首的记忆便会变成轻快但却不知飞向哪里的纸飞机。
/青春是进行时,还是过去式?
/毫无疑问《狂舞派》是当下进行时的青春——the way we dance——阿花会做梦,会一往无前去相信一万种可能,也会今日不知明日事,需要跌倒挫败了才懂学会怎么爬得起来。
阿良可以行差踏错,却依然还有重来一次的机会。
而《哪一天我们会飞》是过去式的,彭盛华和余凤芝毕业、工作,结婚、外遇,“手工王”要拍足客户的马屁,想“环游世界”的要为客户操心安排旅行。
校歌年年在唱“结伴来来来,希望在明天”,当明天真的到来,他们的梦想却真的成为了课堂上那份规划书里的planB,被生活封存成记忆里一块越来越大,大到无从修补的缺口。
就如同这部电影的曾用名——差一点我们会飞——飞机飞得有多高多远也好,它总需要降落;青春多年轻多美都好,却也总失去莫名。
在那个被称为青春的缺口里,我们总是要差一点才会飞。
永远不会失去青春,永远十八岁的人叫苏博文,苏博文却永远不会出现在当时当下的情节里。
/梦想是被祝福,还是被诅咒?
/《哪一天我们会飞》当中的苏博文可以说是本片重要的情节线索,而人物本身也是极大完美与极大缺憾的一种融合统一。
有别于彭盛华的灵气聪明,阳光直率,苏博文自信低调,温柔细心。
他的梦想是九龙旧机场带来的儿时经历所成就的,根深蒂固;他物理突出,搞发明,他一边羞怯地想跟余凤芝告白,一边手忙脚乱摆出一个开着风机的造型;他拿奖,悄悄在奖座底下写上送给余凤芝的专属登机牌;他梦想可以做飞机师,开飞机带着余凤芝环游世界,当他发明的“凤芝号”第一次飞行成功,他想要约凤芝一起飞的时候,命运却让凤芝选择了彭盛华。
在苏博文故事的最后,他去了英国,得知自己色弱,无法成为飞机师,结果偷偷飞行出了事故。
在余凤芝关于苏博文的记忆里,他用纸飞机约过她去后山,他教她闭眼去分辨不同飞机划过天空的声音,他画出过紫色的天空,但是不是那片天空再美,似乎也注定它永远无法存在?
在宫崎骏电影《起风了》中,男主角梦想能够设计发明流线至美的飞机,而飞机却被而后的战争利用为武器。
宫崎骏说,梦想是要被诅咒的。
在《哪一天我们会飞》的最后,彭盛华将苏博文笔记中的飞机设计图变成了真正会飞的飞机模型。
他令苏博文的墓前从今往后只要有风,就会有飞机起飞的声音。
曾经的《差一点我们会飞》变成了如今的《哪一天我们会飞》。
我想,对于黄修平来说,也许没有答案便是在寄予一种祝福。
/选彭盛华,还是选苏博文?
/《狂舞派》中启迪阿花,帮助她实现梦想的人是阿良。
来到《哪一天我们会飞》,余凤芝似乎比阿变得更加有的选,彭盛华热情,为她亮起一整座手工城的灯,苏博文细腻,知道她酒精敏感,更愿带她飞带她全世界旅行。
谁亦都不输给谁的同时,命运也让余凤芝没得选,最终是没有来得及展开苏博文的纸飞机,而是被拉去了彭盛华的玫瑰园。
但假如重新再来选一次,最终陪余凤芝第一次带团去深圳的人是苏博文,出轨外遇的人是苏博文,而消失在往后生活里的那个人变做是昔日的“手工王”彭盛华。
同样受累于工作压力无时间沟通的生活感情双重困境之下,苏博文和余凤芝的关系是不是就不会渐行渐远,他们故事的就会有所不同?
/是尾声,还是开端?
/有人在《哪一天我们会飞》这部电影中找到了大量的“隐喻”,诸如彭盛华外遇的是内地妹,彭盛华的齐刘海客户粤语有口音,客户设计需求的point是东方色彩,毕业是出国还是留在香港,“香港不是一个给人做梦的地方”等等,以此意指导演意图。
个人而言那些更好像是至始至终很多香港导演如今都必须要做的一些思考:城市或者电影要发展,如今是尾声还是开端,是机遇还是困境?
我想正如余凤芝问师妹,“如果让你们自己搞画报,有什么idea?
自己没有idea,就不能怪阿sir的桥闷咯。
”《哪一天我们会飞》的开篇和结尾都用了大量的航拍去俯视香港这座城市,镜头里有层层叠起的高楼,有盘绕的立交,有赤腊角的新机场,是它取代了曾经为苏博文造梦的九龙旧机场,却也好像是当初彭盛华的那座手工城市就在它那里变成了真的一样。
一座城市发展进行的同时交换的确实是一代人回不去了的青春记忆,然而也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记忆造就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城市未来。
就像脚受了伤无法跳舞的阿花选择用手指投映出舞蹈,走入生活迷途的彭盛华也终于再次做回了“手工王”放飞大大小小的飞机。
从《狂舞派》到《哪一天我们飞会》,从对青春一时一刻的讲述,到对青春曾经过往的追述,从有挫败,有缺憾,到要起舞,要起飞,黄修平电影记录了又一代港人的梦与青春。
很久沒有看過港產青春片,看到導演是黃修平才去看的。
對比《我的少女時代》的甜到漏,香港的電影跟這個地方一樣,連青春片也現實一點。
其實兩者在劇情設計上有不少相似的地方:故事背景都是90年代;女主角長大後都變成營營役役的普通打工仔;都是從女主視角回憶學生時代;學生時代情節的相似:校園三角戀;男女主角都收養了一隻動物,討厭古板的老師,開放日等等⋯⋯但最後的結果卻截然不同。
林真心與徐太宇沒有走在一起,而余鳳芝最後嫁給了初戀情人彭盛華。
一切看似美好,其實不堪一擊。
是否所有夢想最終都敗給現實?
電影告訴我們初戀情人還是會出軌;年少氣盛的彭盛華變成一個向客戶妥協的人;蘇博文永遠也不能成為一個飛機師。
90年代香港的歷史背景注定了這部電影的基調。
92年的香港還有5年就要回歸中國,學生面對未知前程反映香港人的不安。
余鳳芝說:「有夢想又怎麼樣,反正幾年後我們都會成為社會的齒輪。
」愛跳舞的Cindy選擇進入HKU讀會計,蘇博文說香港不是讓人發夢的地方。
或許那時大部分香港人也是那樣,反正也改變不了甚麼。
彭盛華的玫瑰園和他的夢想原則一樣,最終還是燒光了。
蘇博文留下的東西喚醒了余鳳芝和彭盛華,不知道去年的一場運動有沒有喚醒到香港人。
導演最終還是留下了一些希望的,因為始終有一些東西是不會忘記的。
雖然我很不喜歡結尾的大合唱,但在鏡頭下飛機飛過的香港還是成功地令我感動。
最後附上一首歌:《今天應該很高興》作詞:潘源良作曲:劉以達/黃耀明鬧市這天 燈影串串報章說 今天的姿彩媲美當天用了數天 反覆百遍我將心聲附加祝福 信箋寫滿偉業獨自在美洲 很多新打算瑪莉現活在澳洲 天天溫暖望望照片 追憶寸寸某一個熱鬧聖誕夜 重現目前永達共大傑唱詩 歌聲多醉甜秀麗伴在樂敏肩 溫馨的臉多麼多麼的高興多麼多麼的溫暖快樂人共並肩今天應該很高興今天應該很溫暖只要願幻想彼此仍在面前我獨自望舊照片 追憶記往年我默默地又再寫 彷彿相見
1.青春期的爱情我们之所以怀念是因为纯粹,之所以纯粹是因为脱离现实不用考虑买房和孩子,不用考虑工作和未来;同时,青春期是叛逆的,叛逆就是反秩序,青春期的爱情更是越反秩序越难以忘怀。
那时,我们以为相爱就可以在永远在一起,以为承诺就是永远不变;接吻、拥抱、做爱永远不嫌多。
所以爱情本质上也是一种对生活的逃避。
特别是年轻时,爱情中浪漫感与脱离现实程度成正比,越是富有想象力的、脱离生活的行为就越会认为浪漫。
2.当开始投入全职工作后,生活的压力改变了一切,甚至性格和性欲,更可怕的是学会了欺骗,连自己都骗的那种。
青春期爱情的反秩序变成了千篇一律的结婚程序。
梦想不断被现实挤压,直到破灭。
自己也慢慢变得和周围人一样,成为标准化齿轮。
回头看,青春期的爱情不过是寂寞的谎言,对于青春期的男生还是精虫上脑的冲动。
脱离现实的爱情一去不返,恋爱都要看看家境是否般配和未来经济潜力、未来规划,恋爱从青春期的体液交换盛宴变成了现实中的利益交换狂欢,恋爱本身和长期约狍几乎等同,恋爱是长期狍友的合法外表。
大家都在怀念过去纯真的同时,继续着现在的“恋爱”。
3.深情深意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容易被看到的,我们总会被表象所欺骗,这是人性的自我麻醉、对现实高压的短暂逃避。
梦想也是一样。
这是我理解的电影想要探讨的问题。
但表达方式和呈现效果不符合我胃口。
4.男人就像蓝牙,你在身边,他就处于连接状态,但你一走开,他就搜索其他外围设备了。
女人像wifi,她们可以看到所有可连接的设备,但会选择信号最好的一个。
发明这句话的人也是人才。
这句话其实是说成熟男女的。
其实青春期的男女正相反:女生就像蓝牙,你在身边,她就处于连接状态。
但你一走开,她就搜索其他外围设备了。
男生像wifi,他们可以看到所有可连接的设备,但会选择信号最好的一个。
影片中的两男一女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5.影片虽然引起了我一些回忆,苏博文那一段也很煽情,但是整部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不是特别突出,黄修平的爱情片不像叶念琛,每一部都主题明确。
对于香港年轻人梦想与迷茫可以拍的更有深度些。
6.片中余凤芝说:梦想应该是当你快要停止呼吸的时候,仍然想要做的事情。
我是不同意的,大部分人呼吸快停止时都想健康活下去,可这能是梦想吗?
梦想就是字面的意思,做梦都在想的事情、做梦才会想的事情。
梦想不是一成不变的,人会变,梦想也不傻,自然会变。
梦想的实现需要运气和毅力。
7.周星驰说做人没有理想那和咸鱼有什么分别。
谁没有理想呢,可有几个能实现的呢?
每个人好像都要成为自己青春期讨厌的那个样子,每个人都想好好做人,但绝大部分的时候只能做社畜,越底层的人越是只有工作没有生活。
看看别人梦想的实现就能给自己打气?
不,只能让我陷入深深的回忆,充满痛苦和悲凉,甚至想哭,想放声大哭。
不仅仅是因为今日的失意和困苦,最可悲的是,我相信这样的日子会一直到死。
哪一天我们会飞?
不,哪一天都飞不了,死后还要去地府报到,那里也有一套秩序,天堂也有天堂的规矩,飞向哪里呢?
爱情和梦想一样,是我们给自己的安慰剂,是吊在驴子眼前的胡萝卜。
我希望爱情和梦想可以成为现实的避风港,但愿每个生灵都能找到这短暂的逃避……
初看完劇本時,我對編劇說,它讓我想起了《情書》。
他笑了,“我也喜歡情書。
”它婉婉道來了一個關於記憶的故事,有懷念,有忘記;而讓觀眾感覺到的,更是時間。
轉眼十多載,初戀的同班同學已是枕邊人,可是大家卻不再活在此刻。
彭盛華記錯的,全是當年的鳳芝;而余鳳芝丟掉的,一個瞬間突然可以全部活過來。
She remembers, he forgets.OrHe remembers, she forgets?他們到底忘記了什麼?
蘇博文我很喜歡蘇博文這個角色。
乾淨、靦腆,又才華橫溢,像極了年少時會暗戀的隔壁班少年。
何況他還有個很酷的夢想──開飛機。
在我這裡,他已經比稱號“手工王”的彭盛華加了不少分。
這樣的美好形象,再加上他的悲慘後續,更令他變得讓人念念不忘。
我們會忍不住和鳳芝一樣幻想──如果當年我撿起的是他的紙飛機,看到了他那場為我準備的飛翔,一切會不會不一樣?
也許他就能順利成為飛行員,我就能順利去環遊世界,我們都開心地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等等,不對,快樂、夢想,也都曾是彭盛華身上所有的東西啊,為什麼我們還是變成了這個樣子?
這是沒選蘇博文的原因嗎?
夢想很想找個另外的詞來替換夢想,畢竟現在這個詞跟文青一樣變得面目模糊了。
是不是導演/彭盛華應該和我的感受一樣,才會把夢想換成夢遺= =這是片中最直觀的一層,他們忘記了夢想。
可能還沒有到忘記的程度,想要環遊世界的鳳芝做了導遊,愛好設計的彭盛華做了地產開發,他們都還和自己曾經的夢想沾上了邊。
比起《陽光姐妹淘》里的選秀女皇之夢VS現實中成為妓女,本片溫和太多了。
它給你一種假象,也是我們在社會中最常見的假想:好像沒有跟我開始想的差很多嘛!
現實就是如此啦,安於現狀吧!
我想做正義的記者,後來成了媒體廣告部的一把手;我想做NBA籃球明星,後來成了社區中年籃球隊的主力。
誠然,妥協作為一種選擇沒什麼不對。
像蘇博文那樣決不妥協,結果直從高空摔下的前景只讓看到的人徒添唏噓。
可是,回想起來,不免又遺憾起來,“差一點……我也可以飛。
”夢片中有一座“玫瑰園”,沒有得到很大篇幅地展現,僅作為彭盛華的精彩作品匆匆而過。
然而,從這座“玫瑰園”,我們才可真的窺探導演想講的是什麼。
1989年,港督衛奕信公佈興建「香港機場核心計劃」,成為香港有史以來最龐大的基建計劃。
這個計劃當中,包括了於大嶼山赤鱲角興建全新的香港國際機場,以取代舊啓德機場;亦包括機場鐵路;連接大嶼山、馬灣、青衣到市區的青嶼幹線、青馬大橋及三號幹線等等。
這個計劃,被世人稱作“玫瑰園計劃(Rose Garden Project)”,寓意著香港燦爛美好的前景展望。
在片中,那座手工做的“玫瑰園”,基本遵照了玫瑰園計劃的內容,也是造的機場、青馬大橋等建築。
那是香港人的夢。
也是彭盛華那一代年輕時的夢。
“玫瑰園計劃”中的工程如今已經成為服務香港人最重要的基建設施,完全可以說它是一次成功的計劃。
計劃成功了,就好像彭盛華和余鳳芝還是作為夫妻一路走到了現在。
但是夢呢?
幸福呢?
忘了嗎?
有幸跟隨了這部電影的部份創作,看到它一路從《愛的根源》改名到《差一點我們會飛》,再到《哪一天我們會飛》。
而這個過程又折射出了主創們在創作中對這部電影表達之物的不斷轉變。
一個敘述語態,一個充斥遺憾,到最後變成了帶著問號,卻又蘊含希望。
隕石旁的天際,是我的家園。
漆黑的天際,是我的根源。
PS戲中的小女主角“少女余鳳芝”蘇麗珊憑藉本片入圍了台灣金馬獎最佳新人獎。
我向她祝賀,她羞怯地問,“老實講,我演得怎麼樣?
”得了提名卻立馬就質疑自己,年輕的她這種真實的懵懂和迷惘,實在是太可愛了──這就是少女時代的余鳳芝呀!
導演選角功力真好。
導演黃修平謙遜、真誠,亦有思想,是非常值得期待的香港新導演。
憑藉上部《狂舞派》,在城中他已然成為新青年的精神代表。
受追捧程度超乎想像。
這便是他們希冀的玫瑰園嗎?
“到最後變成了帶著問號,卻又蘊含希望。
”
黄修平的野心很大,意图趁近年大热的青春片题材来重建港人遗失的时代回忆,继而探讨中产阶级的中年危机,再顺带用各色浅显的符号拼凑来玩一把政治隐喻,最后的成果却是模糊了焦点的伤感故事。
梦想在有些人看来值得追求向往,而在另一些人眼中早已是海市蜃楼,导演这种过于悲观绝望的心态很难说不是眼下多数港人的代表。
因此,这并不是港版《少女时代》,而是悲情版《狮子山下》。
這是我認為2015年最好看的香港電影,他給了我當年大一時看香港電影充滿的希望與想像(當年大概有<人間喜劇>,<為你鍾情>,<東風破>,<得閒炒飯>,<打擂台>等等)那一年的這些片給了我無限的希望,令我更確定了我想走拍電影的這條路。
看了3部黃修平的電影,都深深被他的情感所打動。
這次大概是他野心最大的一部,結合情懷與夢想,更重要是對香港的情感,從當年與今天的世界對比,當年的希望與今天的絕望,看的當下一直想到底可以怎樣面對,最後卻真的有種被打通了的感覺,有種啊…原來這樣就可以的感覺,其實他也沒有確實的告訴我們應該怎麼辦,可是重要的是他沒有告訴我們不能怎樣,沒有告訴我們香港沒救了,沒有告訴我們其實一切終是夢,原來我們還可以有夢,只要有夢,世界就一定還有可能變得更好,不是嗎?這也可能正正是我為什麼會這麼喜歡黃修平的原因吧,因為他可能就是個做夢者,他就只會做夢,可是人類雖然不需要靠夢生存,可是必須要靠夢來活著,就像周星馳所說的對白:人沒有夢想,同條鹹魚有咩分別?我聽人說黃修平很懶,所以都很久才會出一部電影,我也是不知道究竟是真是假,可是在看電影的過程卻一直感受到他們(不光只是導演而是整個劇組)的各種細節上的努力,努力的為我們搭建一個充滿著夢想的年代,一個美好的香港,無論故事技巧美術攝影演員燈光飛行等各方面都出色,是我看過他的電影中表現得最成熟的一次。
故事以現在的香港與過去一直互相穿插而行,過去二男一女美好友誼與現在的老夫老妻對照,除了青春與現在,夢想與現實外,既然是2015的香港電影,既然是打著香港的旗號去拍,既然是其中一個男主角是遊學修(曾於網路群體學舌鳥的幾部短片裡演出與創作。
),那我很難不會去聯想到政治,雖然整部電影幾乎隻字不提政治,什至連政權的轉換幾乎都沒提過,可是卻還是處處令人感受到當中的借喻,三人關係比喻港英與中港關係,蘇博文的”香港不是個給人作夢的地方”然後到英國追夢與彭盛華的留在香港跟現實較勁,鸚鵡無家可歸的比喻,彭盛華中年忘記當年的自己,蘇博文到英國追夢卻墮落,我信香港人看了一定百般滋味在心頭,而我們的心情則伴隨余鳳芝,從當年的有夢想變成現今的看不到未來,也對過去充滿悔恨,前面的故事除了在訴說三人的青春往事外還訴說了大部分香港人的心路歷程。
而最後,雖然還是得彭盛華肯回望過去才能結局,也正如我前面所說的是一個夢想,不過其實絕望無補於事,不如努力放眼未來,有夢就有希望,那一天我們會飛,哪一天我們也定必會飛。
港式青春。不同于台湾的清新,日本的伤痛,大陆的意淫,以梦想为主题,在这个梦想被高楼大厦压得看不到光的弹丸之地,狮子山前飞起的纸飞机,是一种无处寄托的青春梦想。
比《狂舞派》好了些,但導演上的積弱也依舊存在。在香港,一個導演善良竟然也成為了罕見的品質,ending在獅子山下放飛飛機,對城市的寄語誠摯深情,願意為此多加一星
我們在擁抱那些我們虛構的過去。其實我不相信蘇博文真的會存在,不相信憶起二十年前的某人時會痛哭,不相信九十年代的香港是如此美好。其實我們很清楚身邊沒有蘇博文,初戀也不是余鳳芝,自己極其量只是成熟的彭盛華,也其實沒有飛過。但我們需要虛構的過去來撫平現在的傷痕。
3.5星。很久沒看過夯抗的青春片了,擱以前我肯定打四星了吧。夯抗不是一個給人做夢的地方。真正會飛的人永遠留在18嵗,今天的你就算記起那一天你也曾經會飛,在無數的明天裡,你只是一堆生銹瑣碎的零件。
好难看啊 有杨千嬅也抵挡不住的难看 看了半天不知道在讲什么的…
婚外恋那段也是太狗血。但是千fa拿到苏博文的遗物时哭的泣不成声那段,我也没忍住。。。
真的是感觉借鉴了宫崎骏爷爷的动画片呢。但是比我的少女时代更真实一点点吧。
放狗屁男主一个劲放狗屁最后跟女主放放飞机两个人就喜笑颜开了?一夜情睡完了还不是该视频视频,人家来了屁颠屁颠去见?最后跟女主发誓没做对不起他的事的时候我真想拉泼屎扔他脸上。 校园恋爱的结局非要是人到中年没有激情感情破碎!不能安安稳稳过日子了还?
小清新 楊千嬅 林海峰 蘇麗珊 游學修 经典 温情 文艺 成长 香港 青春 爱情 梦想 一年過去了, 因這齣戲蘇麗珊 游學修擦出的愛火花也消然逝去, 暗合原片名--差一點我們會飛.....吳先生會不會不象戲里, 可再續前緣......
這種青春片我還是會喜歡的。點到為止的初戀,沒完成的夢想,惡搞的那句「我們的夢遺」原來也可以這麼解釋,夢想原來是這個時代最缺的東西。設定也有狗血煽情,比如彭盛華的情人就是蘇博文留學時期的女友、彭盛華對著情人回憶跟老婆中學時的過往,不過這些放在這裡雖然多餘,卻不那麼討厭。
故事情节简单,片长却差不多两个小时,导演想拍一部小清新,但却拍不出新意。摄影美工也没有可圈可点之处。
单薄。过去时太无聊,细碎,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核心人物苏博文都不是塑造失败了,是完全没有塑造,戏的崩塌也就理所当然了。另外特别烦香港电影人在电影里面没事黑两句大陆,还是特别低级的黑法。
我约大家九七那天,回港相见。仍然要相信,为何还要相信,这里还有想象(梦想、希望)?!对于一部青春片,导演诉求太明显了,然而不少段落拍得实在乏味扁平。纸飞机和墓冢的意象都极端悲凉。生于9月12日,死于2003年4月1日的飞行员。不算出色的青春片,却真正在延续香港电影的血脉可能,推举新人。
港式青春 不同语言下拍法都不一样。同为中国 粤语区的作品和普通话区 或者台语区的区别还是很明显。 一切为了梦想。
歌词写的比剧情好,剧情一直在重复飞翔梦想,也没拍出什么青春创伤歌词里说的氛围仍然要相信这里会有想象
真係俾千嬅面
黄修平用青年演员还是颇有想法的,整体是一个挺舒服的青春回忆电影,不过还是在其中藏了不少其他的东西
港片在国内院线上映一定不会有原声版么?
没想到,杨千嬅竟然也能成为一部电影的颜值支撑
写影评的你们确定自己不是来搞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