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少年时

Everybody Wants Some!!,我们的轻狂年代(台),年少轻狂2,这正是我在说的,皆望有得,人皆有时,蠢蠢欲动,谁都想要,各有年少时,雨露均沾(豆友译名),爱在人人想要时

主演:威尔·布里顿,佐伊·达奇,瑞安·古兹曼,泰勒·霍奇林,布莱克·詹纳,J·昆顿·约翰逊,格伦·鲍威尔,怀亚特·罗素,奥斯丁·阿梅里奥,坦普尔·贝克,坦纳·卡林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各有少年时》剧照

各有少年时 剧照 NO.1各有少年时 剧照 NO.2各有少年时 剧照 NO.3各有少年时 剧照 NO.4各有少年时 剧照 NO.5各有少年时 剧照 NO.6各有少年时 剧照 NO.13各有少年时 剧照 NO.14各有少年时 剧照 NO.15各有少年时 剧照 NO.16各有少年时 剧照 NO.17各有少年时 剧照 NO.18各有少年时 剧照 NO.19各有少年时 剧照 NO.20

《各有少年时》长篇影评

 1 ) 可能会是下一部《爱在》的开始

<图片1>前半段更像是早期的《都市浪人》,虽然光影和色彩运用的很暖。

不过我感觉,导演应该是更加怀念以前的胶片时代吧!

毕竟还原80年代的故事,有噪点的画质看着会更有感觉。

而后半段的某一些片段,又让我想到了《爱在》系列的场景。

片段中看到了导演熟悉的味道,有80年代温馨又戏谑的音乐,还有可能会是下一对《爱在》系列的男女主,因为真的太像了。

影片最后在一节课堂中戛然而止,3天的大学前生活非常的精彩,而导演在正式上学的那一天结束电影。

背景音乐的风格也变得平稳了,仿佛在说:欢迎来到无趣的大学生活对了,没有改变的还是一贯的长对话,不断续的台词风格,这很林克莱特。

 2 ) 愿每个少年都活成他想要的样子

各有少年时时光有张不老的脸,青春或许就是许多普通人一生的遮羞布吧。

电影的形式让我想到《横道世之介》,不过一个是横向,在短短时间内穿插了许多不同的人物。

一个却是纵向,由一个人的青春,讲述了很多人的一生。

不过青春的样子,是真的好。

眼角眉梢,缓慢遗忘。

我们都曾经那么一本正经,玩世不恭,却又故作姿态。

如此肆无忌惮的彻夜狂欢,似乎是知晓时光尚早,还有无数可能。

这片子的步调慢悠悠的,被聚会,酒吧,荷尔蒙,不,不是那么高级的东西,仅仅可以解释为肾上腺激素联合起来。

主人公是棒球队中的一员,一看就很正经的青年。

有着良好的资历,进入大学的校队,等同于明星一样人尽皆知的存在,进酒吧不用掏钱,撩妹手到擒来。

然而让人感动和着迷却依旧是他那迷惘的眼睛,笨拙的表情,时而认真,时而克制。

老套的中分的发型,还有偶尔流露出的孩子气,这样的人,也不是完全笨拙,他甚至知晓成人世界的法则,很快融入其中。

知道自己要什么和不要什么。

于是令主角一直处于观众的姿态。

周遭的人,有朋克,有演员,有冒充大学生,迷恋电视剧的30岁高龄青年,有被女友牵绊的动不了身,又不太和蔼的室友。

有大麻、酒精、水烟。

不知道为何,美国人笔下的年轻人总是不羁而可爱的。

他们有无数次犯错的可能,在成为西装革履的正式工之前,每个人仿佛都有一段暧昧又动荡的青春。

影片的隔条让无法判定他是新片,却又无比喜欢那种散漫的味道。

结局时第一堂课讨论完女人便昏昏大睡的两人。

让人不由得会心一笑。

也许每个人的青春,包括你和我,都只有一个目的。

是想明白,我们要成为的人,是怎样的自己,而不是他人手中或心里的期许。

我们最终只能在喜欢的事情上虚度时光,不然一生蔓延,终究也太过苦痛不是。

如果明天醒来,便能够回到过去。

我希望能够回到16或17岁时候的自己。

那时候的我,高三,有暗恋的人,在几个月内迅速的消瘦,掉头发,有胃病,一天到晚食欲不振。

喜欢看小说,会把饭钱省下来买盗版书。

且喜欢字小而稠密的。

我想回到过去,告诉那个自卑的有点可怜的女孩。

你会考上大学,尽管不是一流的大学,但是也非常不错。

大学的时候,你有数次挂科,比许多人过的散漫。

你喜欢的那个人,虽然不是很好,你们之间也没有结局,但是喜欢一个人,并且为之勇敢的经历,与其碰壁失败,也好过一片空白。

你之后瘦的很厉害,可以穿下任何想要穿的裙子。

你还会遇到很多挫折,吃很多苦,可是你没有被打败,经过漫长的挣扎之后,你终于过上了想要的生活,去过喜欢的地方,有志同道合的朋友。

你,是一个很好的人,所以你首先要对自己宽容,才能快乐。

恍然旧日如梦,历历在目,一笑了之。

与我而言,青春不是一处洒遍鸡毛狗血的漫长连续剧。

它只是从此岸到彼岸的必进之地,我们终将穿过茫茫的大雾和夜色,不论愿意不愿意,都会抵达下一站。

其中不乏《皮囊》那般残酷而陨落的青春,每个不羁的人,终于自食其果。

被生活放逐。

其中亦有安静怯弱,害羞草一样的平淡年华,安分守己,健康克制。

青春就是即便浪费时间,也能发亮。

即便再丢人,也能会心一笑啊。

 3 ) 想知道怎么拍好青春片,找林克莱特就对了

距离课程开始,3天15小时,具体的字幕,不错得设定配乐的运用强了很多被人卡着位置,却还是尴尬地挤过去舍友显示红脸再是白脸,因此感到很舒服找人顺着电话线去收拾行李的计划被瞬间拒绝,融入团体,随音乐戴墨镜群唱,是极佳的意象。

求借房间,冲突未起便结束本来的火药味立马因为怀孕而紧张,又因为例假只晚了一天而变得轻松,这种转换又快又自然在那个没有电脑的年代,一切都显得那么有趣。

我的专业就是调查性新闻学分屏打电话,嗯~击球的感觉,就像是在看《小熊成军》威洛比的故事,建构了其中感动的成分,想要过一辈子大学生活那个参加派对完美阐述了什么叫给台阶下,笑得最开心的一次讨厌的队友其实帮了忙我竟有一瞬间觉得,林克莱特被费里尼附体尽早进入最佳状态,这个世界也就不再嘈杂我们对这个世界还充满了激情。

拍“青春”,没人胜得了林克莱特“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之后立马睡觉,拍摄教授的时候觉不用特写,都是远景镜头。

睡觉,闭眼,完结,高招。

这部也和《小熊成军》,《年少轻狂》形成一个闭环,如果说林克莱特算准大师,那么当是时间的大师。

资料馆二刷,完全融入情境,看的时候旁边胖胖的老哥一直在随音乐摇摆

 4 ) 各有少年时,八十年代的简单和美好(附OST歌单)

导演理查德·克林莱特的最新执导电影《各有少年时》早就在北美上映了,但直到最近网上才流出资源。

作为导演的忠实粉丝,当然第一时间看了这部电影。

导演克林莱特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

早先从事石油钻井工作,但因为个人喜欢小说和电影,所以决心开始搞电影工作。

作为一个独立导演,他经常自编自导甚至自行出演。

作为一个有着老文艺青年气质的导演,他总喜欢把镜头聚焦于叛逆的年轻人,并给予少有的同情和理解。

所以在克林莱特的电影中,生活总是充满有些不切实际的美好,年轻气盛的青年人以及一群狐朋狗友,甚至音乐啤酒以及午后的阳光都会让人无比羡慕。

熟悉这位导演的观众都知道他的电影一般都有简单的情节和大量的对话,其中以“爱在”三部曲为代表。

可谓是典型的话唠片。

三部电影拍摄时间中间分别间隔了9年之久,而电影中的故事也分别间隔了9年。

现实和故事在他的电影中达成了某种高度的一致性,让人陷入一种分不清究竟这是故事还是电影的错觉。

所以说,这种时间上的一致性让人在看他的电影时会有一种看纪录片一样的真实感。

第一部上映于1995年,杰西和赛琳娜的初次相遇,一见钟情,却匆匆分别;第二部上映于2004年,九年之后的再相逢,两个人在生活上都有各自的问题;而第三部则上映于2013年,又一个九年之后,步入中年的两人终于在一起生活,激情不再,生活虽然不美好,但却无比真实。

导演似乎特别喜欢用这种时间里的错觉。

在他的另一部电影《少年时代》中,克林莱特花费了十二年的时间拍摄了一个孩子从六岁到十八岁的成长历程,然后再短短的三个小时的电影中展示出来。

看着电影的小男孩缓慢而自然地长成一个大男孩,每一个观众都能切身感受到时光的流逝感。

在电影《少年时代》的最后,男主角开着车子离开小镇去上大学。

而这部最新电影《各有少年时》的开头,也同样是男主角杰克开着车子听着音乐去大学报到。

两部电影前后衔接得如此之好,以至于看到这第一幕的我恍惚有一种错觉,似乎是《少年时代》的小男孩在去上学的路上,偶然穿越回到了八十年代,然后便有这部电影的故事了。

和他以前的多数电影一样,电影的故事总是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并没有情节上的复杂性。

比如“爱在”三部曲跨度十八年,也只是两个人相遇相知相爱的故事而已;《少年时代》跨度十二年,无非是一个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而《各有少年时》跨度仅有五天四夜,讲了一个大学新生苦涩而甜蜜的入学故事而已。

导演克林莱特曾说过这部电影是根据他自己大学生活为原型拍摄的,在导演看来,大学入学时是每个人人生中特别的时期。

离开了家庭,一下子没了束缚,你想要知道自己是谁。

而这种寻找自我的过程通常发生在派对上。

所以,电影中的五天四晚,每晚都会有派对,从Disco酒吧转战到乡村酒吧,再转换到摇滚现场,最终是表演系的化妆晚会。

与此相对应的则是,故事的每一天基本上都是从下午开始的。

我相信,没有早晨是全世界每一个大学生共同的体会。

至少对于大学时代的我来说,每天都是从中午开始到午夜结束的。

导演还觉得在这段时间内,你会和一些有趣、古怪的、但心肠好的人玩在一起,他们会成为你的朋友,那种感觉很好。

你似乎吸收了他们的能量和精神,那是个很好的状态。

所以导演在电影中设置了一群各有特色的棒球运动员。

他们在一起喝酒聊天玩一些自己定义规则的奇怪游戏,他们还会在一起运动比赛谈论一些奇奇怪怪的话题。

总之,这群人将会是男主角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群人,正如每个人上大学时认识的朋友或许就是一生的至交一样。

当然,美好的故事中总会有爱情的出现。

电影开始时的初次相逢,到一半时的一封情书,然后一次有趣的通话,到一次派对,再到最后湖中的对话。

他们的相爱非常简单而直接,但是美好得让人羡慕。

他们聊惠特曼的诗歌,谈论摇滚乐的精髓,甚至说起人生的信仰。

所以说,这部电影的主题非常简单,无非是大学生活的两大主题:大学同学间的友情以及恋人间的爱情。

虽然因为整部电影出现的人物太多,而导演也没成功塑造他们,导致我基本上除了男女主角之外,不认识其他人。

但是电影这种简单的美好却让我无比心动。

或许在派对文化上,我们的大学生活并没有他们那样精彩,但是我们也有我们自己的大学时代。

这种年轻时的激情和简单的美好总是全世界通用的。

除此之外,电影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那便是音乐的准确使用。

作为出生于六十年代,在八十年代上大学的导演自己来说,似乎音乐才是让大家走到一起的原因。

所以林克莱特自己就有着非常棒的音乐品味,同时对电影中的音乐总是有着很高的要求。

在《各有少年时》这部电影中,更是出现了各种风格的八十年代美国流行乐。

首先电影的片名《各有少年时》的英文为《Everybody Wants Some!!》,就来自美国七十年代重要金属乐队范·海伦(Van· Halen)的一首同名歌曲,这首歌曲也在电影中出现。

而电影开头男主人公杰克开车去上学时听的音乐便是美国七八十年代经典摇滚乐队The Knack的《My Sharona》,鼓点干脆利落,吉他solo令人着迷,以此奠定了全片八十年代崇尚摇滚与自由的迷人味道。

接着在电影中连续出现各种经典摇滚乐队以及他们的经典歌曲,其中包括Pink Floyd,Patti Smith,Blondie,Queen,The Cars,Dire Straits,Blondie,Foreigner以及等等一些乐队。

所以说,对于一个经典摇滚乐——尤其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摇滚乐——的爱好者来说,看这部电影在意的或许已经不是剧情如何了,而是接下来会出现哪个乐队哪首歌曲。

电影的最后,一夜长谈之后的男女主角正式开始上课,在教学楼前依依不舍地告别。

然后棒球队的队友出现,互相打趣开玩笑。

接着教授在黑板上写下:Frontiers are where you find them。

然而男主却昏昏睡去。

The Cars的《Good Times Roll》响起:Let the good times rollLet them knock you around电影就此结束,美好的大学时光就此开始。

附电影中所有音乐列表以及我自己整理的网易云音乐歌单:http://music.163.com/#/m/playlist?id=416850305&userid=20585393"My Sharona" — The Knack"Gold”— John Stewart ft. Stevie Nicks"Driver’s Seat" — Sniff ‘n’ The Tears"Rapper’s Delight" — Sugar Hill Gang"I Want You to Want Me (Live)” — Cheap Trick"I’m Bad (I’m Nationwide)" — ZZ Top"Take Your Time, Do It Right" — SOS Band"Let’s Get Serious" — Jermaine Jackson"Shake Your Groove Thing" — Peaches & Herb"Give Up The Funk (Tear The Roof Off The Sucker)" — Parliament"Driving Me Backwards" — Brian Eno"Lookin’ For Love" — Johnny Lee"Miss Broadway" — Belle Epoque"All Night Long" — Joe Walsh"Sleep Dirt" — Frank Zappa"Heart Of Glass" — Blondie"Urgent" — Foreigner"Romeo’s Tune" — Steve Forbert"Ladies Night" — Kool & The Gang"Bad Girls" — Donna Summer"Good Times" — Chic"Drivin’ My Life Away" — Eddie Rabbitt"Cotton-Eyed Joe" — Beau Smith"Every 1’s A Winner" — Hot Chocolate"Fearless" — Pink Floyd"Another One Bites The Dust" — Queen"Alternative Ulster" — Stiff Little Fingers"Frat Cars" — Riverboat Gamblers"Gilligan’s Island" — Riverboat Gamblers"Heartbreaker" — Pat Benatar"Everybody Wants Some!" — Van Halen"Ain’t Talkin’ ‘Bout Love" — Van Halen"Treat Me Right" — Pat Benatar"Because the Night" — Patti Smith Group"Whip It" — Devo"Rough Boys" — Pete Townshend"Maybe I’m a Fool" — Eddie Money"Cars" — Gary Numan"Pop Muzik" — M"Minimum Wage" — The BusBoys"Third Uncle" — Brian Eno"No Judy" — Standing Waves"Hand In Hand" — Dire Straits"Good Times Roll" — The Cars"Cherokee ChaChow" — The TWITA Boys

 5 ) 各有少年时

该片背景设置在80年代,讲述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Jake和他的棒球部队友们在一个周末里所经历的故事。

影片与导演此前作品《年少轻狂》风格类似,时间上也是“接续”的关系。

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

 6 ) 各有少年时

这是我个人最喜欢的电影,没有之一。

一开始发现这部电影还是因为这个名字。

很文艺。

就想着随便看看,没想到它竟成了我最喜欢的电影。

简单而美好的80年代。

美好到不真实。

几年前还在上大学的时候第一次看这部片,印象里极为深刻的是那个30多岁还一直赖在学校里的人,想必他留恋的无非是和年轻的朋友混在一起的时光。

简单而美好。

看完这部片子整个人都觉得放松惬意,就仿佛我也在那个简单而美好的80年代走了一遭。

当然我的大学生活并不像影片里这么美好,但我依然很满足。

可能这就是各有少年时的含义吧。

就算是真的回到80年代的美国,大学生活也未必就能像影片中这么梦幻。

这多少算是一种对于美好的想象。

然而这份对于美好的向往,我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相同的。

我们有不同的生活,有不同的少年时代,不同的大学时光。

相同的是我们对于美好青春的向往。

美好且真实。

我们,各有少年时。

 7 ) 年少轻狂的题材,配着几张张苍老的脸

年少轻狂的题材,演员却大多长了一张苍老的脸,演的越卖力,越是有一种为老不尊的错觉,让人在观影的过程中频频出戏。

导演似乎也发现了这一点,自己在影片中主动吐槽:某同学特别显老,后来才发现,他不是显老是真老,此人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大叔,因为向往校园生活,扮成年轻人,混进了大学的棒球队,拆穿以后被恼羞成怒的校方扫地出门。

(招生办的人眼睛都瞎了么?

)从花絮来看,其实演员也不算太老,有几个长得还挺帅,主要是受到了造型师的毒害:八字胡、大鬓角、长头发,紧身的花衬衫和T恤,八十年代的男士时尚诲人不倦,简直就是一场噩梦,再帅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近年,最后两种似乎又流行回来了,走在街上,随时能看到腆着肚子穿着紧身衣的男人,简直是有碍市容,更要命的是,他们偏偏还自我感觉良好。

 8 ) 自由发展

青春是I don't give a f*ck to all of this,但我们都知道我们心里藏着极大的恐惧。

我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试图去进入别人的世界。

这或许是一辈子里面有且仅有的一段时间,这两者在冲突里能和平共处。

青春是我们吮吸彼此的嘴唇,我们可以尽情享受那单纯美好的快乐。

男孩子对性的渴望,女孩子对爱的憧憬,在这个时候可以彼此碰撞但不会头破血流。

青春是Milla Jovovich还没演......

 9 ) 美国电影《各有少年时》,无派对非青春的80年代既视感

对于校园青春片,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大家也看过不少,本片《各有少年时》也是一部校园青春片,不同的是,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只将镜头聚焦大学校园正式开学前的3天15小时。

理查德·林克莱特,“爱在”系列的导演,只要听听这三部电影的全称——《爱在日落黄昏时》《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午夜降临前》,你就可以略感他对于时间的偏执。

距离正式上课还有4天时间,棒球队的一众新旧生们在这四天里经历了四场美国80年代不一样的派对。

<图片4>第一趴 sound machine几位棒球青年身穿牛仔裤,花衬衫走进这家叫做sound machine的迪斯科娱乐场所。

门口的安保人员对于陌生人收取入场费,熟人则免。

入场后伴随着镭射灯闪烁和带感节奏,舞池中站满扭动身体的人群。

男孩们手持玻璃杯饮着啤酒、与女孩搭讪、两人扭动着迪斯科流行舞步、完成激情的一夜。

第二趴 country bar

由于其中一名队员捣乱,他们被流行迪吧驱逐,只得转场附近的country bar。

棒球青年换了一身行头,穿戴上辨识度极高的牛仔帽和牛仔马甲,每人手上都拿着啤酒瓶。

音乐也换成了美国乡村音乐代表作《Cotton-eyed Joe》,在场的所有人响应着音乐,双手互相搭着腰板排成长长的队伍欢乐地踏着舞步,跳着熟识的集体舞,完成众乐乐的一晚。

第三趴 punk bar棒球青年参加摇滚青年的派对,他们穿着无袖的T恤和无袖的衬衣,手上的白色朔料杯子盛着啤酒。

场内的灯光又昏暗又迷离,乐队在台上咆哮着,台下的人为之疯狂不已,摇头晃脑,群魔乱舞。

男主角JAKE在这个时候说出了本片表达主题思想的一段台词——“我开始对我们的身份认同感到怀疑了”,“感觉对于我们到底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现在有些飘忽不定了”。

第四趴 theater party男主角喜爱的一个女生是一位戏剧系的大一新生,棒球青年们借此机会参加了戏剧系派对,彩色梦幻的舞台灯光和夸张的装扮让他们感到很新鲜,各自拿着易拉罐啤酒边饮边畅谈着人生、理想……和星座。

在心仪女孩的邀请下,男主角JAKE还客串了一把小型话剧。

派对结束之后,第一节课堂开始之前,他们二人正式确定情侣关系开始交往。

美国八十年代大学新生开学前跑趴一览表

美国八十年代大学新生开学前跑趴一览表作者:cherie chik日期:2016年7月10日公众号:wordshowu转载请与本人联系,未经许可禁止随意抄袭,侵权必究,特此声明,请自重。

 10 ) 各有年少时

初见豆瓣的6.7分、尖锐的短评,我惊讶于,同是 Richard Linklater 的作品,爱的三部曲收到的好评如潮,而此片却如此不受待见。

各有少年时,说来也巧,是与前来上海出差的好友,一起于上海电影节在有限的排片列表里,一眼相中了的。

毫不避讳地说,我一直很欣赏 Richard Linklater 的编导功力,尤其是爱的三部曲和 Boyhood,对于时间流逝中爱情、成长的诠释,都带给我以一种梦幻与现实交融的温暖;仿佛做了一场甜甜的梦,醒来后,现实中的痛苦难堪与温存在记忆里的美好,一起氤氲,模糊,然后就可以默默释怀了。

当然选片的时候,内心难免有些小忐忑,怕不喜欢导演对于喜剧的拿捏,怕文化、年代差异造成的生硬代入感。

先说说我的观影体验。

买票时很是匆促,仅落下最后一排靠边的,和前方过道为邻的位置。

然而真正身处其中,却有一种游离于观影群众但又贴得很近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奇妙感受。

至于正片,不想作太多剧情介绍,因为你甚至可以说它根本没有围绕什么明确主线展开;1980年,大学伊始,几天的时间线便简单地串联起几个人生活的全部。

一群好哥们,一支棒球队,同住在一幢兄弟会的破旧别墅里;按捺不住的荷尔蒙,通过派对、训练,甚至像互相弹手指都能作为锦标赛的,任何可以比较的形式来发泄。

这是一群人的故事。

如果硬要选定个主人公,那么便是那个刚步入大学的,喜欢收藏唱片,担任抛球手的男孩。

他与女孩邂逅,与兄弟们开派对,撩妹,开玩笑,训练,第一次约会,和女孩敞开心扉...... 电影里的有些对话仿佛像在抖机灵但却又那么自然真实;夸张的情节遮不住的是每个人各异的性格。

这些为什么足以引起我的共鸣?

不曾像导演加入过棒球队,大学生活也没有那样得疯狂,更不是因为男主和我认识的一个同学长得太像让我频繁出戏,而是在于电影描述的一群人,迥异的性格、兴趣偏好,不妨碍我把身边的人们一一对号入座;你爱你的二次元,他爱他的Twilight Zone; 你爱你的周杰伦,他爱他的Pink Floyd;你遇到女生就怂,他则是撩妹高手。

我不否认学业负担,或是文化本身的差异带来的剧情隔阂,但那兄弟间的情谊,对爱情的憧憬,抑或是内心的小小悸动,却是跨遍全宇宙共通的。

在电影的放大镜下,我们为别人的生活唏嘘,同时勾起记忆里的波澜,来缅怀那段属于自己的一群人一起疯狂的青春岁月。

我记得片尾里,开学了,男主斜趴在课桌上的微笑,他不也正是刚做了一场梦吗,对爱情,对大学生活,只不过他的梦才刚开始……

《各有少年时》短评

这种很像无聊生活的小团体作乐生活方式,是很值得回味的青春,你想玩,却一定有人陪你一起玩

4分钟前
  • #烧光光#
  • 较差

羡慕哦

9分钟前
  • 寂静时候不欢喜
  • 推荐

6.9,青春其实只是一场梦。从结局男主角眼睛闭上那一刻···开始···

13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还行

dazed and confused 大学Ver. 外加那运动衫运动袜超短裤小胡子的八十年代风尚,笑疯了。看来他读书时身边绝对有个伍德森。都特么现充,算你狠!

17分钟前
  • paradiso
  • 力荐

时间跨度可以很长,便能在光影里看到岁月的模样;也可以很短,遗憾地是短短一个周末除了派对练球泡妞就没其他正事了。间或讨论迷信与宗教、诱惑与忠贞,因为缺乏良好的剧作基础作依附使得这些话题成了无根之木。伪装大师的教练、老赖被抓的学员、折磨新生的把戏,充满美国式的荷尔蒙,可惜却难以共鸣。

18分钟前
  • 西楼尘
  • 较差

除了几个段子,还有什么?

20分钟前
  • 天涯.........
  • 较差

雨露均沾!哈哈,真是个好的译名。这应该是写给那个年代的美国人的颂歌,聚会、女人、棒球,那些大学生永远不会厌倦的话题。充满青春的荷尔蒙。然而真正的现实却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21分钟前
  • ChrisKirk
  • 推荐

棒球元素基本没有啊,片子就是不停地在开PARTY,为了平衡写段纯爱,但那段爱情线写得实在有点粗糙。

23分钟前
  • 闲人
  • 还行

林克莱特估计没想到自己冒过最大的风险是把镜头对向影迷们的宿敌——Jocks,然后还用中立甚至正面的角度去展现他们的风流校园生活?对于他的文青观众来说实属有些大逆不道了。

28分钟前
  • James Cool
  • 推荐

RL又一次惊到我了,“在开学前三天爆炸”,楞头青代表了对新事物的期待,也沉浸在对旧事物的怀念中。没有想到这三天会有这么有意思的经历。又一次感觉自己的大学太平庸了,哈哈哈哈。另外Zoe Dutch真的漂亮,美帝的新生代潜力满满啊。

32分钟前
  • 赤井秀一的帽子
  • 力荐

有些复古,90年代美国年轻人的感觉……真没意思!

37分钟前
  • 邵禹升
  • 较差

絮叨的青春荷尔蒙,看着主角high一路,却始终没能带入高潮

42分钟前
  • 萨尔瓦多.翼
  • 较差

现在看大学生纯纯地谈恋爱好尴尬… 还是那群抽大烟的哥们比较带感… 但是一直party真挺无聊的… 我还以为最后那哥们儿一觉醒来发现一切都是一场梦呢。

44分钟前
  • dawdle
  • 较差

大学都是别人家的大学,没有什么共鸣,虽然也是有笑点的,但还是感觉没什么意思

49分钟前
  • 杨大志°
  • 较差

跟林克莱特最无共鸣的一次,感觉就像在看未来直男癌们的长成,全、程、冷、漠、脸。 随便起的“各有少年时”居然成正式译名了,好吧你们开心就好... (︶︿︶)

5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哦那是你的青春

54分钟前
  • Doodle
  • 较差

三星半。青春真美好!

59分钟前
  • PixelRita
  • 还行

这部拍得太普通了,除了时代感很强之外,没什么特色,不说是林克莱特拍的我也相信,反正一堆年轻人凑在一起不是抽烟喝酒,就是吸毒做爱,许多校园青春题材的电影不都是这样的么?不过最近看美剧《70年代秀》挺上瘾的,对这个关于美国80年代年轻人的故事也挺喜欢的,但也只是浅尝辄止的喜欢而已。

1小时前
  • Ron Chan
  • 还行

对这类题材始终无爱,从头话唠到尾,无趣。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较差

大学生活完全不是这番景象,感觉却是相通的~年轻的面庞啊,羡慕

1小时前
  • 七夕夜_半步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