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奇皇后

기황후,花斗,화투,Empress Ki,Flower Fight

主演:河智苑,池昌旭,朱镇模,白珍熙,韩惠琳,全国焕,金正铉,李在勇,郑雄仁,金瑞亨,李元宗,金明国,真理翰,崔武成,车光洙,李文植,权伍中,尹勇贤,赵在允,尹雅真,

类型:电视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3

《奇皇后》剧照

奇皇后 剧照 NO.1奇皇后 剧照 NO.2奇皇后 剧照 NO.3奇皇后 剧照 NO.4奇皇后 剧照 NO.5奇皇后 剧照 NO.6奇皇后 剧照 NO.13奇皇后 剧照 NO.14奇皇后 剧照 NO.15奇皇后 剧照 NO.16奇皇后 剧照 NO.17奇皇后 剧照 NO.18奇皇后 剧照 NO.19奇皇后 剧照 NO.20

《奇皇后》长篇影评

 1 ) 求一位老师傅告诉我这部片的个人风格是什么?

太多东西make 不了sense,故事大的构架都能明白其用意,其中很多可能会被称为所谓的“细节”,有太多nonsense了。

如果有人告诉我是烘托情节,那麻烦告诉我为什么要用47秒的时间给一个转场空镜(1:02:15–1:03:02)我反复仔细的看了这段,除了城市,森林的空镜直到1:03:02最后一毫秒终于出现了演员。

首先,上面我指出的这一段,色调出问题造成剧情上的时间轴稍有含糊不清的嫌疑就先不聊了,其次,有哪位老师能告诉我,为什么要用这么长,而且没有参合任何推动情节的细节的空镜?

我实在是想不明白这么长一段空镜除了勉强配合作曲的完整性,我真的不明白还有什么意义。

我也不觉得这有什么导演的个人风格在里面,这种flash back的手法,无数的人在用,我并不是说拉姆塞就用的不好了,最后一段幻想自杀,我很喜欢,只是,这样的做法被观众称之为“个人风格”我实在是不能苟同。

非要说有什么个人风格,我只能说过于冗长且意义并不饱满的镜头占据了全片。

如果要说成是留给观众情绪缓冲的时间,那我真的没话说了。

看得出来导演野心很大,片子也不差,但是真的过誉了。

噱头大于内容。

 2 ) 谁能想到,杀手和萝莉的电影还能这么拍

你看,导演这个职业多有意思啊。

去年戛纳,有一部电影挺有意思。

片长95分钟,结果演了80分钟就戛然而止,片尾字幕一概没有,取而代之的是长时间的黑屏。

观众们一脸问号等了半天还不见继续放映,只能摸黑退场。

出来以后大家就琢磨,这是什么手法?

这是哪种理念?

众人百思不得其解之际,导演出来解释了,“不好意思,片子还没剪完。

导演兼编剧琳恩·拉姆塞 别小看了这部“半成品”,它仍被选入了戛纳主竞赛,还斩获了“最佳编剧”奖和“最佳男演员”奖。

考虑到这部电影的“古怪”,有必要先提醒下各位:如果想看个传统动作片,可以考虑换电影了。

奔着研究拍摄技法来的,请先准备好一杯咖啡。

①电影感,跟故事无关包括我在内的绝大部分人,都坚信电影的本质是故事。

什么非线性叙事、环状结构等花操作,也无非是为了把故事讲得更精彩。

评价一部电影,也首先考虑故事讲得是否动人。

琳恩·拉姆塞不这么认为。

她倒觉得,电影的本质是视听。

所以她打一开始也没准备好好给观众讲故事。

影片开头,就是一个男人在塑料袋中艰难呼吸。

背景信息完全看不出来紧接着又出现了一个表情凝重的小男孩。

纯黑的背景可以理解为小男孩是男人的心理 背景音是男声和童声的倒数计时和零碎的几句对话。

基本上观众已经蒙了,这都是啥?

随后一组贴脸级别的大特写和超浅焦的镜头,展示了女孩的照片、带血的锤子、临时手机、女性饰品等细节。

印有女性名字的项链再然后,男人谨慎的等到走廊没人后走出房门。

没有台词、没人露脸,没有观众易于接受的镜头语言,一场戏就结束了。

我看完这段后,想起了曾经被英语听力考试支配的恐惧:“Conversation 1,小明@#%¥&*书包*@&¥%#家%¥#&学校%*#,请问小明的书包丢在哪了?

”用极有限的信息拼凑,才能大致推断出:男人拿锤子敲死了一个女人,收拾现场后离开。

杀手走出房门 类似的题材加上开片的一串特写,很容易让人想起[这个杀手不太冷]中里昂的出场。

里昂出场时的大特写[你从未在此]和[这个杀手不太冷]不同的是,后者是营造杀手的神秘感,前者则是定下了全片的基调:声音和画面更多是为了渲染气氛和情绪,故事更多采用了留白的方式,让观众自己脑补。

比如,杀手闯入贼窝救萝莉时,镜头全部替换为监控摄像头,而且每当杀手动手时镜头就会切换到其他场景,切回来时坏人已经倒地,锤头滴血。

打架的声音和惨叫声也被“消音”,一如片名“你从未在此”一样,好像从未发生过,观众只能自行想象。

恋童癖被锤倒 再加上“童年阴影”、“参军阴影”等碎片夹杂其中,“电影感”空前强烈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理解障碍。

看懂不难,就是有点累。

②电影如诗,类型存在的意义就是用来“反”的琳恩·拉姆塞这样高度实验性和去常规化的拍摄手法,注定不是所有人都能消化的。

注重叙事的观众会很难接受,甚至嗤之以鼻。

但无所谓,拉姆塞当年下定决心拍电影,就是受了梅雅·黛伦实验短片[午后的迷惘]的影响。

描述了一个女性的白日梦,在梦中日常生活物品都变得神秘而危险之后,拉姆塞又成为罗伯特·布列松的忠粉,后者对于电影中时间与空间极简的处理方式,才是拉姆塞真正向往的。

布列松的[死囚越狱]布列松有一句话,“如果画面够了,就别多给声音,如果声音够了,就别多给画面,别搞过头。

”这句名言被拉姆塞奉为经典,并始终贯彻。

于是乎,拉姆塞热衷于把故事隐藏在细节中。

她不会老老实实有头有尾地给你讲故事,而是会把故事中的很多部分抽走,一次只剩一个细节让你去注意、去理解、去体会。

“我会很节制地拍东西,因为我很准确地知道我到底要什么,一个细节就能说明所有和此场景相关的事情。

”外界评价拉姆塞的电影时,喜欢用“诗”来形容。

乔水葬母亲的一幕,完成了叙事也说透了情感,堪称诗意“诗”的重点不是叙事,是用细节营造意境、制造回味。

拉塞姆勾勒意境的方式本身就挺诗意的。

比如片中“乔”始终无法摆脱诸多心理阴影,为了让杰昆·菲尼克斯表现得更透彻,拉塞姆专门录了一段放烟花的声音。

“你虽然看不到烟花但是始终能听见它的声音,这就是置身于阴影中的感觉,也是杰昆每天脑子里的画面。

”表现在镜头中时,一个小男孩面壁颤抖的画面,或者一段倒计时的旁白就足矣让我们沉浸在男主角的精神世界里不由自主地共情。

童年面对家暴的乔 拉姆塞自己看电影的时候,就喜欢享受“边看边想象”的感觉。

想象自己被卷入片中的谜团之中,用一个个细节在脑中亲手搭建起完整的脉络,“你没必要知道所有事,只做一个接受者的话是非常无聊的。

”所以,拉姆塞把“乔”的心路历程藏在精细的画面和配乐中,等待观众亲手完成拼图。

不得不说,[你从未在此]是一次视听语言的胜利。

抛开叙事本身,却讲出了更多内容。

是不是有点像[降临]外星人画的圈。

[降临]中外星人的文字 地球人的语言体系是字句成章,排序决定表意;外星人的语言体系是只有吸收整体,局部才有意义。

你看,导演这个职业多有意思啊。

-文:涵葛格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3 ) 影评比电影明白

如同许多传世名画,不听讲解完全一头雾水,诸如《向日葵》之类,看了介绍仍未能领悟,只是看到真品时赶紧站旁边合影留念,就差伸个V字了。

当然这片子还是比名画好,至少还能顺利看完,也大概知道讲什么,不过就远看不出影评人写的那么多内涵,看来还得加强艺术修养。

至少两篇认可度很高的影评都说带血斧头,为何我看到的是铁锤?

不知道要达到那样的艺术修为还需要继续修炼多少年?

 4 ) 怒火攻心

一部电影把另一部电影作为一个片段安插进去,如果没有十分重要或者是十分微不足道的戏谑的原因,这个片段就会变得尴尬,电影把惊魂记安插进去,像是一个迷影情节,理由是对应的母子关系,但除了导演个人的表达欲望以这种呼应的借口肤浅地展现出来以外,没有任何作用,反而破坏了电影对一个生活片段刻画的真实性和力度,人物沦为氛围,情境,说理的工具在这部电影里随处可见,刻意的等厕所打人,刻意的背着小女孩走过时候工作人员熟视无睹,刻意的和杀妈杀手躺在地板上,主角除了外观的冷感以外,没有一个贯彻始终的人物内核。

男主独自杀人的场景里没有镜头,杀人只进行在监控录像的边边角角,导演可能不肯放低姿态展现血浆,但又想告诉观众自己有勇气有能力有技巧展现暴力,如果在这时候还和观众较劲,那所有暴力就都失去价值了,后来的几处完整的血浆镜头与小女孩的存在联系在一起,与死去的妈妈联系在一起,暴力只与弱者一起出现,又是一种肤浅的暗示。

买锤子的过程被特意安排了一个镜头,将要完成杀人的锤子摆放在普通的商品店中,导演对暴力的本能迷恋和因电影主题而不得不遮掩的对暴力的抗拒同时出现,这个镜头本可以删除,但导演的较劲留下了它,虚伪的痕迹不可避免。

 5 ) 这个杀手的意识流

F**K! 看第一个镜头就让我想骂人!

一脸困惑的看完全片,简直莫名其妙,闷的要死。

什么叫作“你从未在此”?

浮肿着脸和身体的Joaquin Phoenix演的这个角色,看起来好像处在精神崩溃和抑郁症的边缘,拿着锤子到处杀人,还尝试自杀未遂。

故事情节支离破碎。

直到后来,看了眼剧情简介,才感觉出点儿意思来。

这个故事换一种方式讲,大概就是《这个杀手不太冷》吧。

在这部视觉效果非常主观的电影里,跳跃的镜头选材其实也拼凑出了故事的大题轮廓,而且,还更直接的传达出了主人公的情绪。

这种意识流的剪辑方式,以前多被文艺片亲睐,这几年是越来越常见了。

传情达意效率很高,更接近我们头脑的运作方式,省去了多余的语言转述,直达思维深处。

在这部片子里,更有意思的地方是声音的主观性展现,噪音、人声和静音的运用,都是配合着人物情绪来的。

非常有实验性和创新性的影片,手法我喜欢,故事倒是次之。

以及,片名的寓意还是没理解。

 6 ) 还算喜欢

最近刚看完《被掩埋的巨人》,沉浸在维斯坦遭遇的过去与现在经历的撕裂式痛苦里,如何面对仇敌的课题正思考无路,碰巧遇见了这部片子,一下子轻松很多:一报还一报,你杀了我母亲,我杀了你,两人却能在死亡之前同声哼唱并握住彼此的手——来自同为人类属性的言和与相互温暖。

其次喜欢杀手对母亲的细腻情感:扔过期食品,跑水善后,睡前依纵陪伴揉捏,下楼梯提醒小心,穿西装潜水送行甚至在口袋里装几块石头多陪伴几秒。

再其次喜欢复仇念头的支撑,母亲被杀不能哭,留待该为此负责的头目尸体前才能纵情。

悲恸情感要克制让位于报仇的目标实现。

再其次喜欢杀手在他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共情——对杀死的警察和柔弱的小女孩儿,对前者包容,对后者守护。

缓慢的节奏和简单的情节让人随时可以离开,却又自有一种隐隐的吸引力让人愿意坐看下去

 7 ) 《你从未在此》

这又是一个全球化的电影,美国和法国合拍,由英国的苏格兰女导演琳恩·拉姆塞执导的一部犯罪动作暴力警匪情感剧情片。

主演杰昆·菲尼克斯出生于美国波多黎各圣胡安,母亲是犹太人,父亲有英国、德国和法国血统。

看到这里,您是不是觉得已经绕地球村半圈了?

影片讲的是一个杀手的故事。

杀手乔在完成一件杀人任务后,又接受了另一项指令:去寻找被卖入娼门的州参议员的“女儿”。

不承想却卷入了一场政治纷争中。

乔的母亲和经理人相继被杀,他决心去寻仇,一通寻找和厮杀之后,什么都没找到。

通常的动作片的套路是一言不合,拳脚相加;车仰马翻,子弹横飞;英雄无敌,正义回归。

而这个影片拍摄的很独特,很少有酣畅淋漓的打斗和动人心魄和追杀,从杀手乔的视角演绎着所有的情节。

每个场景都有乔的出现。

整个影片的节奏很慢,不慌不忙的展开故事。

中间不断有镜头的闪回,穿插了乔对过去生活的回忆,让我们了解了乔的生活,饱受父亲家暴,母亲的呵护,海外战场的经历。

乔的性格是,对亲人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工作像夏天般的热情,对杀人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敌人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他对母亲充满了热爱,照顾的无微不至。

杀人和救人,则是他的工作,签了协议,他就认真去履行,以此谋生。

也正是因为他从事的这个不受法律约束的职业,使他成为了社会的边缘人。

即无成就感,也得不到公众的承认。

被她解救的妮娜是个雏妓,从小就被那些表面上道貌岸然的政客和商人肆意玩弄,无依无靠,同样处于社会的边缘。

有这样一个场景,乔看到母亲被杀,怒不可遏,射杀了杀害他母亲的两个凶手。

一个已死,另一个也重伤快死了。

此时,乔失去了最亲的亲人,万念俱灰,慢慢躺在了那个将死的凶手旁边。

两人的手不知不觉的握在了一起,几乎同时哼唱起了《未曾有自我》这首歌,暗含着影片的主题《你从未在此》。

他们知道彼此之间无冤无仇,两人都是杀手,彼此惺惺相惜。

他们的行为,当然不能说是正义的,然而他们又有许多的无奈,他们不过是那些政客们随意摆布的棋子罢了。

看到这里,很自然的想起了《纸牌屋》。

一个真实反映美国上层现状的电视剧。

政客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穷尽各种手段,不惜用底层人民的鲜血去染红自己的红顶子。

和阿明、苏哈托之类的独裁者相比,一个是赤裸裸的干坏事,一个则是披着民主的外衣干坏事。

我一向认为,民主的理念是个好东西。

但是有哪个社会真正建立了实现民主理念的制度呢?

只是多了些伪善而已。

在西方,从政和经商一样,有失有得。

得到的是利益和金钱,丢失的是道德。

和商人不顾一切的获取金钱一样,政客们也是肆无忌惮的攫取政治利益。

那些不顾法律不顾道德随意杀人的行为,对于他们是再正常不过的手段。

这样一来,他们就失去了一个正常人的本性。

在成为政治动物和经济动物之后,那些亲情友情爱情,那些礼义廉耻,那些道德法律,都是不重要的。

都是用来维护自己形象的词语和指责对手的武器。

上层人物肆意妄为,倒霉的却是底层民众,尤其是像乔和妮娜这样的边缘人。

乔和妮娜都是小人物,他们无力也不想去改变这个社会,甚至无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只想在社会的夹缝中生存。

可是社会连这点希望都不留给他们。

似乎他们从未存在过。

想起了《茶馆》中王利发的一句话:“这帮狗男女们一个个活的有滋有味,怎么就不许我吃窝窝头呢?

”影片结尾,妮娜问乔:“你打算去哪里?

”乔说:“不知道,你想去哪里?

”妮娜说:“我也不知道。

”今后的生活对于他们是那么遥远那么迷茫,他们只有不堪回首的过去,没有未来,没有希望。

只有行尸走肉般的活着。

影片的配乐很棒。

和画面丝丝相扣。

编导似乎在做这样的尝试:不是靠台词来发展情节,而是靠影像说话。

也许这就是专业人士们所强调的“电影感”吧。

好处是,人们得到了很好的视觉享受;缺点是,少了台词,情节的发展让观众不能很快理解。

整个故事也就稍显沉闷。

形式感是很好的,但我们观众毕竟想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看一个故事。

本人评分:7.0。

 8 ) 31:31/01:29:21

“A,you are adorable ,B,you are so beautiful.C,you are so cute and full of charm. .D,you are a darling.E,you are exciting.F,you are a feather in my arms.G,you are so good to me.H,you are so heavenly.I,you are the one Iidolize.J,you are like Jack and Jill.K,you are so kissable.L,you are the love light in my eyes.M,N,O,P,I could go on all day.Q,R,S,T alphabetically speaking your OK.U make my life complete.V means you are very sweet.W,X,Y,Z We find we want to do the alphabet with youTo tell you what you mean to me.We find we want o do the alphabet with you.To tell you what you mean to me.”

 9 ) 食之无味

因为想在她和小丑之外多了解华金菲尼克斯,选了大师喝你从未在此两部电影,相信很多人和我是相似的动机,但是实话实话,很难体会到乐趣。

九十分钟以内,加上犯罪动作的标签,带给观众都更多是对于应接不暇的动作,抑或是扑朔迷离的悬疑犯罪真相,代表着一种强情节的推进,但是看到最后我发现本片和上面任何一种类型都挨不上,看完感觉很沉闷。

故事是一个不错的故事,帮助议员解救女儿,回来时议员却都已经死了,营造一种压抑、窒息的感觉,分外逼真,也给了人物充分的动机和心里塑造,但这些塑造好像只是为了塑造而刻画,我很喜欢强调人物形象与内心世界的动作、犯罪类型,但是前提在于这些要素是为了推进情节,让一切言之有物,而不是无病呻吟,不是闲来无事矫揉造作的哼哼呀呀,但是看到最后确实让我感觉很僵硬了,只能说,至少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10 ) 看不懂的电影就要逼着自己写影评,否则越来越懒得思考了。

看完电影,听到旁边不断有人在小声嘀咕道“各撒门思啦”(方言:这什么东西啊),我大概就知道很多和我一样没有看懂,或者说至少一知半解的。

电影结束,赶紧翻了一下豆瓣,看了一些分析,这才明白了一些。

仔细想一想,可以发现这部电影拍得很创新,构思很精巧,意象表达很到位。

只不过太过隐讳,闪回的画面太快,所以直到影片的结尾,对导演想表达的内容也只能靠猜。

不过还是有几个地方不太明白,不知道这篇文章会有多少豆友看到,不知能不能给我一些解答。

1. 为什么不管是幼年还是现在的Joe都喜欢将塑料袋套在头上?

是在练憋气还是想寻死?

2. 为什么影片中要出现那么多次倒计时(Joe和Nina都有),这些倒计时代表了什么?

3. 为什么要描写Joe吃糖的画面,还要强调他喜欢吃绿色的,影片最后当Nina杀了州长,自己在吃东西的时候,盘子里留下了很多绿色的豆子,这两者有关系吗?

4. 为什么Joe和杀他母亲的杀手手牵手?

5. 为什么Joe看到州长被杀了之后要哭?

是开心吗?

还是因为州长没有死在自己的手下而难过?

6. 为什么影片最后,Joe在饭店里一头栽在桌子上,画面会出现他中弹的场面,满桌子都是血,这是在表达什么?

谈一些小感受吧。

冷血的杀手Joe在母亲面前却无比温柔:在母亲看了恐怖片不敢睡觉的时候,陪着母亲;和母亲一起一边擦餐具,一边唱着字母歌。

看到母亲被残忍杀害,他问杀手,他母亲害不害怕,杀手说她当时在睡觉,这样的回答大概可以给他一秒的宽慰吧。

Joe看到Nina也是满眼爱怜。

小孩和老人是最纯粹的,人们对这两类人的态度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本质。

在这里,我觉得Joe是善良的。

相比之下,政府的嘴脸就丑陋多了。

州长养雏妓,还搞贩卖人口,看到这里才算明白了为什么参议员想救自己的女儿,但又不想让警察介入,警察也不是好东西啊,当Joe第一次把Nina救出来的时候,是FBI的人抢走了Nina(如果我没有看错的话),也顿时更加感受到参议员对Joe说“Please hurt them”这句话时候到愤怒和无奈。

每个社会都有好人、有罪犯等等,形形色色的人构成了我们所处的社会。

其实我们并不害怕有人犯罪、有人违法,因为我们知道警察和政府会保护我们,会惩戒坏人,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我们依然可以过得很安心,但是如果警察和政府都沦陷了,那整个社会将会人心惶惶,互相猜忌,时刻防备,那才是最恐怖的事情。

突然想到去年电影节看的一部波兰的电影《我是杀人犯》,看完之后,我也写了类似观点的影评,没想到一年之后,同样的时间,不同的电影,也有相似的感慨,其实还有数不清的讲政府腐败或者丑闻的电影,看来各国导演们都有类似的疑虑啊。

再回过头讲讲Joe,他很痛苦,因为他一次又一次亲眼目睹人性之恶:战争中,为抢夺食物,小男孩近距离射杀小女孩;幼年时,看着父亲家暴母亲,却无能为力;眼睁睁看着自己刚救出来的Nina又被人掳走。

他的日子是没有希望的,在他母亲还活着的时候,他好歹还有一个亲人,有一份念想。

所以当他母亲死了,他的想法是和母亲一起死。

在沉入河底的过程中,他看见了Nina,他感觉还有事情没有完成,还有人需要他,他取出西装里的石头,浮出水面,去救Nina。

是Nina救了他啊。

但至于童年的心结,我不认为Nina有这个能力能帮Joe解开,我也没看到有哪个细节说明了Joe通过Nina和童年的自己和解。

我还有最后一个疑问,就是我不太明白电影的名字为什么叫“You were never really here”。

望解答。

《奇皇后》短评

180621@天山

6分钟前
  • Creep
  • 较差

看了访谈才知道,上映版本把戛纳版本里反复闪回删减了很多!怪不得突然节奏变得好断裂。戛纳最爱的两次观影和在电影院两次观影还真是天差地别。

11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这个纯形式感驾驭的以暴易暴故事,所要达致的并非宣泄式的、解放式的有道德正义感为基准的暴力快感,恰恰相反,影片充满了反类型的手法,以宅邸屠杀的反高潮段落为最甚。探求荒诞、微妙、淋漓尽致的临终死亡体验才是影片美学形式所真正追求的目的。

12分钟前
  • LOOK
  • 推荐

胖杀手,小女孩和童年阴影

17分钟前
  • 永夏之人
  • 还行

主角零符号,突如其来的痛苦冲撞才够有力量;人物铺垫没有ok啊,加点闪镜就高级;叙事是死的,和人物本身脱节更有风格,只要故意做足几个场景。一锅胡辣汤赶着去麻去辣端上桌好让评论家品鉴,底气有多虚装饰得就有多讨巧漂亮。当我在电影院看这部电影时,我希望我从未在此。

22分钟前
  • 路人甲先生
  • 很差

《你》是一场主/客体同源的拯救,关于PTSD的"后反战创伤",导演期望为《出租车司机》提供一条弗洛伊德的出路,一条摆脱冷色调的Solution,在保持冷硬感的同时,影片随后不再拒绝抒情,这正是Joe的情节弧线,俄狄浦斯与弑母仪式,阳具获得与成为父亲——这个视角相当男性主义

27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看了两遍看不出好在哪里

32分钟前
  • Alpha
  • 较差

摄影与配乐赞,上出租车,汽车侧镜中的镜头印象深刻。导演的匠心处处可见,值得一看。

36分钟前
  • Eco
  • 推荐

形式大于内容,炫技大于逻辑,最出色的是声效。

38分钟前
  • F
  • 还行

技术上表演上都很完美,就是看不进去,奈何……

42分钟前
  • 贝果在唱歌
  • 还行

???

43分钟前
  • 软糖彘
  • 较差

第70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

47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2.0 简介里把这片和《出租车司机》放在一块是几个意思?

50分钟前
  • 喂饭
  • 较差

3.5风格感出来了,但奈何故事实在太二,如果说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对70年代病态美国社会的分裂与虚妄有着深刻的洞察的话,这部完全悬浮在21世纪无政府主义后真相时代的孤独杀手除了童年家暴和战场噩梦之外营造的窒息感却隔靴搔痒,音响效果成了最大亮点,可惜表演剪辑等技术都成了绣花枕头空架子

52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推荐

这是啥?每次一滩血就是对自己的救赎和解脱了吗?完全看不懂

57分钟前
  • 娜嘉
  • 很差

烈酒不让续杯,还得小口抿着。 #2018SIFF# @SFC上海影城

58分钟前
  • 丝绒陨
  • 推荐

看了个寂寞

60分钟前
  • 巨大型UFO
  • 较差

音乐太好听了

1小时前
  • 念凉
  • 推荐

完全依靠剪辑打乱和营造杀手混乱痛苦的世界了。

1小时前
  • LoudCrazyHeart
  • 很差

整部電影看完之後才明白片名的意思,一個被自己童年陰影折磨的敏感而暴力的脆弱男性,以為自己在救贖他人,救贖自己,其實不過是自哀自憐,那些被侮辱被侵害的時刻,他從來就不在場。

1小时前
  • 小能七九西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