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很是厭惡評分制度,其科學性就不說了,每次給的時候有種迷離感,特別是這種片子,海報很漂亮,勾引我去看,還有就是最近沒什麽電影看這部還可以看吧,就看了,於是乎也沒什麽好寫的,前面的鏡頭晃得啊,頭暈,重慶就是這點好,攝影機完全可以找到不用鋪軌道的好理由,哎,藝術神馬的反正吾是不清楚了,後面那個啥小唯?!
反正是男主的死黨啦開始講述故事的時候才進入感覺,感覺是前面將你晃暈,後面給你清醒,老爸吃的那些個閉門羹,覺得怪怪的,邏輯啊╮(╯▽╰)╭三個年輕銀之間的愛情糾葛和缺乏父愛的男主倒是有點看頭,特別是你被晃暈之後,判斷力肯定會下降,然后就会接受导演的视觉了,老爸放大視頻照片的時候其實想推薦他用一款修復軟件的,矢量化,多美好啊,后面就不用装啥的裹起来,再裹起来,看来我真的不是川字掌,没有这个艺术细胞,这一段想表达老爸的内心,但是一个中年老男人也不用焖烧得如此吧,本以為不會有什麽背景音樂的,在煽情的時候還是來了個一兩段,老套得如dv一般,最关键的是结尾的脚步声,诡异啊,老爸是走在啥上面啊,可以发出这个声音,结尾老爸的二婚带的那个手表还不错。
其实我最想说的是老妈,这个角色实在是太苍白了,儿子死了,见到没有尽到父亲责任的前夫,只是小媳妇似地的关门,真是丢重庆女人的脸,如果说追究杀人原因的话她的软弱和苍白无力是罪魁祸首,儿子向往父亲,为什么向往父亲?
在那种单亲家庭,对于父亲更多的是恨,或者是无视,老妈的二婚只是5年前,继父不可能给他太多的心理影响,情绪上肯定有,那么在这过去的十五年里面儿子是想见父亲的,但是他始终是么有见到父亲的,原因之一是职业,但是过年呢?
即使对方不主动,作为母亲是不是该主动,但是父子俩始终是么有见面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母亲的隔阂,那么对于这场婚姻母亲若果是带着恨结束,所以明显的是母亲将这份恨的加持在了儿子身上,儿子不幸就是自然之事了。
那么父亲苦苦寻找的不仅仅是儿子了,是自己当初为什么么有冲破这层恨意,忽略这个儿子。
可惜的是我想导演没有这个想法吧,他单一的叙述两代之间的那些事,岂不知两代人之间的,是上一代整个集合加于下一代,话说片中他们其实还是算好孩子的,打打桌球,还算不上混混的,只是迷失在上不了大学就是无用的孩子的这个虚假言论里面,(当然这个也是导演认为的吧,我囧)导演的重庆不是我眼中的重庆,这个是必然的,但是差距大了就让人反感了。
看完后的感想就是,搞G吧,搞G就不会有这个下场了,重庆搞G又不会有什么社会压力,而且要是表白,小唯也不会拒绝你的,哈哈,男主觉悟晚了,若果是这样,那么背负最多的应该是小唯了,哈如果叙事和情感表达都需要对话,我们要电影做什么,╮(╯▽╰)╭里面明明就可以把些个废话省了的,老爸的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没别的意思,你不要误会(能够表达个啥啊,老爸的迟疑,内疚,不解?
还是托胶片啊,老爸的前额和后背已经占了前面三成的电影了,这些个对话还想干啥啊),还有那个配角保安,你惊慌个啥啊,人家洗头妹都没惊,你精啥啊,还有那些人肉表情,你以为你们在给周星星的电影当配角么,这么给力的。
最后在总结一句就是BG是万恶的,搞G吧,你们两还是很配的,嗯。
第六代导演里头,我现在只喜欢贾樟柯和娄烨。
一个地上乐,只拍电影真有点可惜了。
一个地下欢,爱情故事挖不尽。
介于中间、略显骑墙的王小帅很不幸,落了个不上不下,就好比这部《日照重庆》。
它包着艺术片的壳,但又文艺不到家。
非要做商业片卖,一看“王小帅”这三个字,那又是自砸招牌。
至于张元,他还是继续去吞云吐雾吧。
如果《十七岁的单车》的青春能让人感受到些许能量,那压抑苍白的《青红》、肥皂剧般的《左右》,这两部电影把本已不多的能量消耗一空,王小帅有几斤几两完全是不需过秤。
从青春到婚姻,这几部电影都包含了王小帅的城市梦(《青红》的人物也是要回到城市,《二弟》也是),他试图去填补内地艺术片在这一块的空白,讲述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和情感地带。
《日照重庆》的起因是一段失败婚姻,牵扯出一段讲述中的青春。
借助于两代人和两座城市,完成一种所谓的寻找与回归。
主人公弥补缺憾,在闭合处重回另一种圆满,心愿已满、疙瘩消除——一个常见的艺术片主题。
一部好的艺术片并不意味着卖钱,但一部不好的艺术片肯定是卖不了钱。
王小帅可能忽略了一个情况,艺术片不是靠文艺腔堆积打造的,文绉绉的冗长对白也解决不了问题。
对下面的人说得太多,让人物讲得太多,有时候并不是一件好事,效果更可能是适得其反。
《日照重庆》的故事有给人一股小家子气的感觉,好比重庆也可以说是小香港,有山势有流水,有自身的民俗特色,可真要和香港放一起,那真不是一回事。
这部电影想做出山城特色,再顺流而下,一路到海,可是仅仅依靠不断的讲述,不断的人物交叉,拼接组装,和盘托出,影片却失去了想象的空间,完全不见自由。
少年杀人只为情感缺失,该设定本身就缺乏悬念,同时也无法支撑起主人公探究的前进动力,实乃刻意做作。
在其他少年杀人事件题材的影片里,导演一般会选择上升到一个高度,进入一个大的环境,由家庭、学校到社会,由内部到外部,一起并进,最后爆发。
可《日照重庆》就打散了一切,玩起了拖沓的倒带插叙,想个人化但不见个人的影子,当真是打肿脸来充胖子。
如果从英文名“Chongqing Blues”入手,《日照重庆》追求的“重庆布鲁斯”(蓝调)是感情悲伤的忧郁怨曲,一个没尽责的父亲对死去的儿子充满愧疚。
然而相比取为“福建布鲁斯”的《金碧辉煌》,面对年轻导演选取的鲜活人物,诉说的真实和不安来源,《日照重庆》当真是毫无锐意,自说自话。
它的个体悲剧并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它也没有拍出属于区域或地域的特色,这些人物并不一定要回到重庆。
那些不时出现的过江索道,无处不在的群体环境和当地人物,种种好意都更像是王小帅的一意孤行。
最悲哀的莫过于,王小帅对此好想浑然不知,他不用影像说话又急切地想跳到银幕外面,跟观众抱怨。
于是,整部电影的水准也落在了开头说的,骑墙,太多姿态,太多的不应该。
【羊城晚报】
我喜欢电影的前半段,后面三分之一有些乱了。
还有,安排那位“缺位”的父亲在离异后又娶了位太太,还生了个小孩的剧情编排,感觉那有点儿导演个人的一厢情愿。
仿佛他能在这个小孩身上弥补上对第一位小孩没尽到的父亲的责任,可以悔过自新、重头再来。
生活大多不会那么温情,失去了就失去了,不会好运到再会有第二次机会给你。
开头,王学圻饰演的父亲只是出现背影,但那背影也会演戏。
演出了一个多年没见过儿子,没尽到做父亲的义务,突然听到儿子被击毙后赶回来寻找自己失落情感的那份落寞和孤寂。
王老师真是当下中国电影界里50-65岁间的男演员中最会演、最敢演的翘楚。
有血缘关系的亲生父子都如此疏离?
何况夫妻、恋人、朋友,更遑论只有一面之缘的路人。
电影表达的孤寂感不时蔓延着,人与人之间,从银幕到观众席,看得人心有些发冷。
那些再平常不过的景象,那些剧中人不时出现的空洞的眼神,揭露了当下中国人在丧失了一种无法言明的精神信念后表现出的无力和无助。
剧中子义饰演的儿子林波因为自小就见不到王学圻饰演的海员父亲,于是缺少亲情导致他对情感极度渴望。
不由联想到自己,从小生长在一个家教严格的家庭,太多的束缚,太多的爱,让人觉得快要窒息。
也许,我孤僻、冷漠的个性,虽然不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但也从没有要为任何人特意去做什么的性格就是这么被逐步培养出来的。
父亲过世时,我竟有突然松了一口气的感觉。
从此,再没有人象他那样逼婚逼的那么紧。
就象小时候他常问我:功课做完没?
我答:做完了。
他继续问:那复习了么?
我答:复习过了(在撒谎)。
他接着问:那预习了么?
我如实回答:没有。
他就说:快去预习,你怎么象算盘子,拨一拨动一动,你怎么不向那些成绩好的同学看齐,现在不好好学习,今后考不上大学,工作也找不到(现在即使大学毕业也不一定能找得到工作。
多讽刺!
)···叽里呱啦一大串,稍有顶嘴,一只毛栗子敲上来。
等大学毕业,他立即奉上好多的相亲节目。
他会问:怎么不约人家小姑娘出去啊?
我答:人家没空。
他又问:你就不能主动些么?
象根木头一样···听到这,我就头大了,他怎么和对我小时候时一个模样。
后来,他自己也烦了,看到我就用眼睛瞪我,恨不得把我生吞活剥了。
我是不是很不听话?
我觉得自己已经很听话了。
我希望有个海员父亲,他一直出门在外最好。
当然,真实情况来了,或许就又变了。
人就是这么贱,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要。
爱太少,要爱;爱太多;则想逃。
有时,我觉得,是人就都有缺点,失恋有什么大不了?
犯不着去自残,更不用去自杀,用挟制人质这种危害社会公共安全的方式来达到和恋人再见一面的目的,这太花痴;吃顿大餐,睡个好觉,看几部幽默的喜剧,这些都能帮助你尽快地平复过来。
不就是被人甩了么?
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在这个功利、拜金的社会,失财也许会比失恋更易让人心碎。
好象扯远了,尽说了些和电影无关的东西。
这个电影就象是生活,表面看似平淡,其实暗流汹涌,只要你静下来细细去品味,总能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中午的时候看了《日照重庆》唯一的收获是知道这个名字的基本含义原来是指两个城市我之前觉得这是多么是诗意的一个名字啊里面的父亲为了寻找儿子的踪迹其实这些踪迹也只是儿子的片面到底他生活在怎样的一个内心世界里他有多么渺小需要努力去爱别人来凸显自己这些都不可知了有时候离去是最好的事情因为身在人世我们总没有机会学会珍惜珍惜和永远一样是一个瞬间名词
说到底,电影就是个故事片;要么这个故事好玩,说的精彩。
要么这个故事有意义,值得说。
日照重庆,在我看来,是2010年最棒的华语电影,没有之一。
无知肤浅的愤青们,你们没有资格对电影或者王学圻指指点点,归根结底,在于你们根本无法看懂,肤浅的评论只会让你们显得更加的无知。
现在越来越不喜欢某些所谓的影评家,故作姿态般说些这。
那。
的问题。
有这本事自己弄个所谓的好电影出来。
内地满眼充斥着一些粗制滥造的烂片(所谓的搞笑;武侠;时装剧亦或是商业大片,我呸!
),净是些无德影评家在媒体上吹嘘出来的。
中规中矩吧,不至于很烂,但也没有很好。
在火车上看的,全程只有王学圻和张嘉丽两个人让我入戏了,尤其是张嘉丽。
fbb和小雯演得真的很让人迷惑,完全看不出来他们在想什么。
看完电影之后看了原剧本,其实原剧本写得真的很好,就直接拍出来我觉得都是至少8.0的片。
不知道王小帅怎么想的,把方慧、小文、护士的戏删了那么多,然后给秦昊疯狂加戏,让人看得很迷惑,看了原剧本终于明白了。
男主角一直在心里拼凑儿子的形象,这个在剧本里面写的是在沙滩上出现一个模糊的形象,后来慢慢清晰起来。
王小帅在电影里面把这个模糊的影子全部拍成了男主角的小儿子,还附带方慧,真不知道想表达什么……《日照重庆》,这个标题其实取得很好。
从小在重庆长大,我在看到这个标题之后,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很暖心的故事,因为阳光是温暖的。
并且我猜想,影片当中一定会有一个镜头,就是太阳照在重庆城的上方,人的心境也舒展开来。
但影片一开头,从仰视的视角看到缆车慢慢从空中下来,整个城市都雾蒙蒙的——包括宣传海报上的重庆也是雾蒙蒙的,我意识到这可能是个悲伤的故事。
开头缆车的镜头算是整部片子拍得比剧本更好的镜头了。
一直看到后面,才知道原来标题里的日照,是山东日照市,这其实很让我惊喜,以为我以为这是一语双关,更能引发人的感触了。
一直看到结尾,我都认为,影片一定会出现太阳照在重庆上空的场景,但很遗憾的是,到最后也没有出现。
我觉得这个镜头很重要的原因是,我认为男主角寻找的不仅是儿子死亡的真相,因为人死不能复生;他寻找的,更多的是一种心灵上的安慰与救赎,是一种对自己人生的反思与感悟。
最后男主角找到了吗?
看电影的话,影片中其实没有交代,但让人感觉是没有找到。
因为一直到男主角离开重庆时,天空依然充满阴霾。
但是看剧本的话,其实是找到了,在剧本的结尾,有男主角与方慧的一段很长的对话,那段对话其实是对他重庆之行的一个总结,也是对他人生的一个总结。
并且在那段对话之后,剧本专门用一镜来写了太阳刺破乌云和阴霾,照到重庆上空的场景。
这其实是男主角心灵的折射。
但很遗憾的是,在电影里,对话和日照都被删了,以至于结尾看得让人莫名其妙。
总的来说,其实剧本是很好的剧本,但电影改编得有点多余,反而改烂了。
昨天去看了这部电影(11月5日周五),在上地嘉禾影城,吃完饭,18:05分,可选择的有3部,华尔街永不眠(题材和道格拉斯对我有吸引力);另外一部星球的3D科幻片,对《三体》可能有参考意义;《日照重庆》是等待时间最短的,18:20,所以我媳妇选择了这个看。
当天《日照重庆》有两场,一个是中午的,一个是18:20这个时间段;影院没有任何宣传(排期介绍上似乎有一张A4纸的介绍),放映厅应该是影院最大的厅,加上我们两个人只有11个人买票。
这20分钟等待时间我也不像白白浪费,从5层到地下一层光合作用买了3本杂志,顺便看看《回家》和《不得往生》有没有实体书,当当和卓越都没有卖的,回来的时候错过了电影开头,因此知道本片没有广告,呵呵。
从开头到结尾,影院一直有人在打呼噜,我媳妇也觉得不好看,观点有二点:1、冗长沉闷;2、演的不好,演员没入戏;电影散场后一对中年夫妇在讨论“电影反映的主要是家庭问题……”我个人到觉得很不错从出导演王小帅这个字幕开始看的,后面是父亲从海上回来找被警察击毙的儿子了,不知道前面是否是“警察开枪打死劫匪”这个引子,但是我事先听过这个故事,所以不影响对故事理解。
开头很吸引我,长江,码头,集装箱装卸的场面,机器轰鸣,当王学圻穿到“机器内脏”,爬楼梯的时候,外面巨大的轰鸣声和沉重的脚本生,给我很深的感觉,这是中国当下的社会背景和个体命运的浓缩。
父亲和老金(王奎荣)聊天的时候,王奎荣的台词“谁还顾得上孩子?!
”,给我感触很深,我觉得这句话就是这部电影的核心;影片虽然没有表现农民工和留守孩子的主题,但是城市里生活的群体跟农民工一样,在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孩子的父母亲背负巨大的压力,他们无法顾及自己的孩子?
另一方面,中国历来讲父母官,父母君上,顾不上孩子,也是说,朝廷顾不上他们的子民;在后面,父亲反复推门,母亲关门不让父亲进屋的镜头中,这种体会更深(不知道是不是导演有意为之),孩子之所以造成最后的悲惨解决,不是警察“砰”的一枪,而是前面这些反复的关门声,国家,社会,家庭,教育体系,用人单位,爱情,友谊,全都向他关上了大门,“在谁还能顾得上孩子?!
”的社会里,孩子们用力推都推不开这层层大门(以父亲追寻孩子的过程来体现出来的)最后“砰”的一声只是必然结果,前面”砰砰砰“的关门声才是内因(所以影片最好在这种前后内因与结果之间,用”砰“的音效来衔接就更好了)因此本片主题,我觉得可以用4个字来概括——“责任缺失”,不仅仅是父亲一个人的责任,这是一个社会责任的链条,我表面能看到的这是父亲没进到责任,其实那些看不见的链条才是关键。
片子整体音效的感觉非常好,开头是机器轰鸣和沉重的脚步,后面大部分都是社会周边的纷纷绕绕的环境声音,衬出人物内心纷乱;居民楼里新闻联播开场的音乐,后面彩票的播报,都很好的衬托了电影主题,当父亲和警察见面和解之后,纷杂的背景声消失,象征了内心的情绪的缓和与宁静本片不足的地方,一、其实情绪和节奏可以做得更好;几乎从开头到结尾都处于压抑状态,情绪变化基本平均,其中有几个地方是情绪释放的节点,但是没有得到突出:1、母亲带父亲去长江边上,说把孩子骨灰撒在江水里,让孩子去大海找你,这里是非常感人的一段,我眼里几乎要流泪了,但是没流出来;导演其实可以在这里把情绪强化一下,也让影片的节奏随着情绪的爆发有个小高潮; 2、在酒店里,父亲反复卷照片,把背包里的东西乱扔一通,然后靠墙失声痛哭,这离是个很好的爆发点,事实上没能做到情感的展开,另外,在长期压抑刚刚失声痛苦的时候,小文(儿子的女朋友)来电话,这时候父亲的声调语气情绪是应该有变化的,事实上却跟原来没区别(这里可能牵扯到拍摄场次安排的问题,一般都是为了节约成本,把这个房间里的各场戏都拍完,所以父亲的情绪直接从前几场戏里跳过来,而没有完全按剧情这样进入应该有的情绪里,所以分场拍戏的时候,在关键情绪点和节奏点,应该有所强调)3、在医院走廊里,老金的儿子(林波的朋友)跟王学圻哭诉,演员很卖力,但是没引起我的共鸣(演员可能不自信,或者,表演不到位,导演让演员一直低着头,我看不到他的眼神和表情,所以也看不到他的内心,只能看到他用力缴在一起的手指,哽咽断续的声音,也许,当演员的内心戏表现力不够的时候,可以这么规避处理,但是这样的话,力度不够),这中间镜头都是对着年轻人,王学圻只看到身体和手,也是“不足够”的原音之一。
其它1、演员如果能演的更好本片会更好(但在中国由于导演和演员的现状而言,演到这种程度已经算可以了,再好就是奢望,可遇不可求了)2、本片说“名角云集”也不过分,可是没见到任何市场宣传,如果花力气做市场宣传,票房应该更好;其实这是可以做到的,能做到的而没去做;3、本片也让我看到挺不错的地方,我们的文艺片导演也可以大规模的调度明星来合作,而这些明星们也愿意自降身价(我猜的)来加盟文艺片的演出,并且有不错的表现,院线也给了相对不错的“尝试”时段,再加上市场宣传如果到位,那么以后我们的文艺片还是有再进一步上升的潜力4、本片的主旨和内核,以及内容等,很擦边球,能被审查通过,并且在影院公映,我觉得算是中国电影审查制度不大不小的进步,也让我们看到我们在电影选题谨小慎微的同时,也可以眼光稍稍大胆一点点了。
5、顺便说一下,本片那个年轻演员挺适合“少年张聪”的,演的不错。
这个题目说来话长。
南山,就是我现在所在的重庆市南山风景区,4A级风景区。
沂蒙,是我家。
说起来不管是南山,还是沂蒙,这三个地方,每个我都带了三四年的时间。
南山沂蒙三四年。
语义双关。
也是模仿那个叫《日照重庆》的电影。
说来,或许就像11讲的,我对他报了过高的期望吧。
结果观影的时候,各种的恶心。
说来,王小帅是很缺爱的,缺少父爱,起码是从小和父亲关系不好。
从这部电影的名字就能看出来他没用心。
简单的把日照和重庆两个地方拼凑在一起。
都不如我们拍的那个《重庆印象》罗生门似的叙事结构,把问题提出来,答案抛给每个人。
只是演员太做作,故事太异想天开。
你以为重庆的保安是干什么的,玩的啊?
那种本子亏您想的出来,您想出来也就罢了,别去拍啊范冰冰啊如果一个片子没有范冰冰那该是多好。
票房毒药固然不是吹的。
我对这些诸如冰冰,教主之类的票房毒药佩服的五体投地。
演员表演做作恶心。
不符合逻辑和常理。
这部电影给你一分都算我给多了,只是不能打0.5。
不要以为沾上重庆你就像获得了地域支持一般,同样是没答案,比起《秘岸》来说可是差远了。
日照重庆作为大陆嘎纳电影节的参展影片…还是吸引了不少来自海外和内地的眼球和目光…听说海外的观众好评如潮…但你看完电影打开内地的影评…骂声一片…想叫好的人都得被带的来啐两口…原因不是外国人吃肉中国人吃米饭长大的问题……关键是观影导向的惯性选择……我记得小帅等一票同学说起内地的文艺电影道路时…话语和眼神都只剩下深深的无奈…中国的大环境遏制了文艺电影的发展… 在文艺电影拍摄中…不免会与广电总局的底线发生碰碰擦擦…也许一个敏感镜头一个暗含深意的话语都有可能让一部电影夭折…如果选择了妥协…放弃这些敏感的话题…又会让人昏昏欲睡…这些导演们就在这种妥协与斗争中挣扎 无奈的叹息着…什么时候才能拍一部自己想要的电影…而没有一丝的妥协他们等待着…有些导演转拍商业片…有的去拍喜剧…而有的还在失望中挣扎叹息着…有的时候也该看到电影人自身的问题…就这部电影来说…能吐槽的东西实在太多…很多细节的处理都还不成熟…比如重庆或者日照人操着一口北京话…所有的对话没有听见一点四川 山东的方言…还有就是林波父母怎么分开的…为什么林波要在超市里自虐…都没有给出很好的交代……但我们现在能依然在看中国人自己拍出的文艺片…也许在现在这个时代…这比什么都值得珍贵…想拍文艺电影的很多…题材却很少…题材有了…演员不好找…演员到位了…钱又是问题了…等到钱有了…再看导演又不给力了…所以在社会主义这个大环境下…能出来一部这样的电影真是难上加难…而作为文艺电影人的生存更是举步维艰…是转型还是坚持…他们也在彷徨惆怅着…所以如果有一部真心诚意的文艺片属于中国…属于中国电影人…请放下板砖…给点掌声而不是唏嘘…给点喝彩而不是可怜…………
根据一个视频,不同的人来展开同一事件的回忆,这样的方式不难令大家想到黑泽明的经典电影《罗生门》。
但王小帅导演却笃定强调,有刻意去避免《罗生门》的影子,而是保持自己的风格──是一种介于舞台与纪实,时动时静的,半明半快的风格──这可是我替他总结的,他自己逻辑有点混乱。
应该说,跟拍摄影和纪录片般的场景勉强支撑了纪实的那半。
尽管单调,重庆城市的场景尚有几份现场感。
可惜好几个演员,尤其是配角夸张的演出,和一些戏剧动作的重复,令导演追求的那一半戏剧性,显得十分浮夸。
王学圻的在片中付出的努力大家可以看得分明,就是在这风格不确定的影像中演得有些做作(这话是一个外国人说的。。
我同意)。
范冰冰正常,没啥可说。
李玲玉我不知道她图啥也不知道谁图她。
最合适角色本身的应该是秦昊和子义,两个大龄男青年属于自然派。
如果秦昊的街舞跳得再卖力一点,和最后的哭戏不那么用力再自然一点,相信影片还有其他的可能。
片子拍成这样还能跟老板呛声,不知气焰何处而来。
唉~此文应该结合采他后生气的豆记一起看。。
http://www.douban.com/note/71515820/
不知道为什么,重庆总给人以灰色压抑的感觉.与其说这是个追寻的故事,不如说是个忏悔的故事.王学圻演的很出色,情绪的起伏随着剧情发展恰到好处.只要记得,永远不要忽视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他们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
中间有睡过去~~
低配版德州巴黎。把这个故事讲得这么北方这么文绉绉,放在重庆来讲,何苦呢。
他应该可以拍得更好。
拍得好沉闷阿。错过了孩子长大的过程,差不多久错过了一切
是时间缺失了。
还是喜欢王学圻啊。。。
算是王小帅比较成熟的作品了,故事上挑不出什么大毛病,一度让人想到《儿子的房间》,唯一的败笔就是:你既然是拍个发生在重庆的故事,却听不到任何当地的方言?
王小蟀作死神功比肩科长,重庆城被拍得美感全无,戛纳主竞赛华语片除无源的《荡妇与圣女》已扫完。
王小帅还是欠点大导演的气质~~
只有看了电影才知道片名是啥意思。
四倍速电影,就是说看影碟的时候可以把播放速度设为四倍。
因为是重庆
王小帅太不一般了,他是最让人光火的中国导演了,他能化各种神奇为腐朽,王学圻多好的棋都能让他用成木头疙瘩,是什么支撑他打酱油到现在啊
比乱七八糟的贺岁片合拍片之类有诚意多了,看看当下主导电影市场的片子,根本没有一点现实中国的影子,意淫的不是抗战就是古装,或者人魔乱舞,这样的片子跟鸦片有什么分别。。。。
范冰冰大花瓶
拍重庆的当地人叙事,用片中的思维和普通话的处理很别扭。镜头被剪得有些碎了,实际上条理可以更加清楚些,火候还欠点儿。但是,总的来说,在黑压压的500人的影院里,我还是很感动。这毕竟是一个讲人的故事。讲回归,寻觅和成长。
我怎么觉得重庆在故事里显得多余 = = 多好的背景多好的演员不好的情节,恩恩我的家乡非常非常漂亮
不装逼能死啊
不是喜欢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