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30上海隔离期间看。
海豚推荐。
1.给孩子的性教育2.与父母心灵的信任3.让孩子内心有安全感,有力量因为对女儿没有遵守自己的交代——收拾房间,而用权威压迫女儿做她不想做的事——跟她不喜欢的人出去,看到这里我愤怒而绝望。
这是怎样的母亲?
而在生活中又实在常见,逼迫孩子做他不愿做的事,大家甚至不会把这样的行为总结为坏。
面对这类事件,有一点,是只有父母能做、孩子做不到的,那就是父母要对出现在孩子身边的人,有所警惕。
不让孩子置身『可能危险』的环境中,即使这份危险你看不到,那个人也没有长着恶人的脸。
保护好幼小孩子的心灵多么重要,而不是压制,当我看到孩子面对严苛指责时,充满畏惧的眼神。
我在生活中见到过很多。
让孩子信赖父母,相信父母是会站在她这边、支持她的人。
爱,而不是镇压。
内心没有力量、不懂如何爱的父母,就镇压孩子这种权力和力量不如他们的人。
心理的安全感、稳固、强大。
这些都需要从小的培养,一日复一日的潜移默化。
因为懂事乖巧,而承受太多。
我更希望孩子多一点嚣张跋扈,而不是听话忍受。
当惊恐、无助、愤怒产生了,无论向外还是向内,产生了就存在。
带给她的负面能量在内心滋生,无从发泄,跳舞能表达出这股愤怒和压力。
长大后,她也从毒品找安慰,从性找安慰,这都是能带来热烈感受而让人暂时忘掉周遭的事物,但痛苦仍然存在内心。
对一个人说了出来,获得了外部的理解;在内心想象里说出来,获得了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现实中说出来,获得理解支持和爱(父亲,男友,法院)。
因为正视,自己不再惧怕,而开始治愈。
希望这部电影,能帮助到更多的孩子。
希望更多的父母和人们了解,做出防范。
✨不同于同类影片大多着墨于“伤害”情节的表现,本片更多描写受害者如何直面疮疤,与自己和解的过程✨救赎之路的两种表现形式:明线心理咨询,暗线舞蹈的自我表达——痛苦的小女孩,对爱人的依恋,娓娓道来的倾诉与释怀✨现实与回忆与幻想的交织:永远走不出梦魇的象征,超强的电影转场技法✨真实的悲伤:男友离开的时候,犹豫着不敢去追他,蹲在路边痛哭。
很难忘的镜头✨自私的母亲:比起关心女儿所受的创伤,更急于否认事实、担心旁人的眼光、责备女儿让自己陷入痛苦(想打人的冲动…难怪这个演员得了凯撒最佳女配)💡“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伊坂幸太郎💡据欧洲议会统计,每5名儿童中就有一名遭受性暴力。
每年,法国约有700名儿童因受虐死亡。
其实到现在也看了不少关于儿童被性侵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了。
但这些作品大多是受害者或者旁观者视角,我的迷惑一直没有得到解答:施害者是怎么想的?他们难道不知道他们的行为是犯罪吗?他们难道不知道会给孩子带来多么严重的创伤吗?他们难道不知道自己是以年龄、身份的压制,对弱小的孩子们下毒手吗?他们难道不知道在这种压制下,孩子会害怕的难以表达拒绝吗?这代表他们自愿吗?我想知道他们到底怎么想的。
这是一部带有艺术的性侵电影。
看下来,有一种歌舞剧的感觉。
舞蹈,是一种表现自己的艺术形式,女主通过舞蹈展现自己的天赋,也通过舞蹈宣泄内心的恐惧与愤怒,更通过舞蹈自暴自弃挥洒青春。
是真的荒废了自己的才能吗?
我们只是局外人,不能评论。
性侵,这个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话题,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呈现出来,很好。
心理医生的存在,不仅是让女主学会面对过去,面对恐惧;也是让同样有着这样类似经历的观众去面对过去,去反抗暴力,去和解自我。
故事一幕幕呈现,在舞蹈变化中,我们也看到了女主的变化,一个面对过去承受过痛苦的宣泄,再到坦诚面对,奋起反抗。
这种勇气,值得学习。
因为,面对本身就是再次经历痛苦,很多人都会本能逃避,所以才凸显面对的珍贵。
面对,说出来,让秘密公之于众,就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压力,会不断考验心理承受能力,这或许是很多人一辈子也不愿想起的!
这部电影为什么好,不仅是这种类似于舞台剧的呈现方式,更在于其他人物的刻画,是那么现实,那么真实。
父亲的愤怒,母亲的怀疑,友人的理解,男友的信任,这些人性,无论你爱或不爱,他就在那里,真真实实的存在。
“我只是怕你把我拉出泥潭,又再度将我推回深渊。
如此,我宁愿没有奢望过阳光。
”我想,这就是女主反抗时的纠结吧!
在象征界中被拒绝的东西又重新出现在了现实界中。
——拉康看完《不能说的游戏》,对于电影中带有拉康心理分析色彩的疗愈,作为一名心理工作者,想来做一个还原。
一、拒绝与防御奥黛特长期的“拒绝”,所呈现出来的“防御”有,1.缄默、超合理性
2. 幻想、与幻想认同
3. 压制,试图忘记
4. 理智化,投入且苦恼于某种异常的行为理论中,以此帮助你不必去面对自己的感受。
5. 疲劳
6. 躯体化
7. 物质滥用
8. 冲动化
9. 粘人
10. 回避
11. 理想化,电影中表现的是理想化的爱情
人不能从外在于自身的地位来看待自己,只能借助于以自身为媒介而产生的image(拉康,用意象,image,这个词来揭示镜像阶段自我认证的特点。
)来认识自己。
但是这种image却是虚幻的事物,是主体的映像,它缺乏主体本身在世界上存在的那个特定的空间的部分,这个image只在时间里存在,而在空间上却是空缺,那它必定是虚无不真实的,如痛镜花水月的东西。
它的功用就在于折射出来关于“我”的想象性的整体性,给我们稳定和整合的感觉。
(曹建斌,试论拉康的镜像理论)二、奥黛特是如何完成疗愈的?
电影中,一条明线,心理分析一条暗线,舞动心理先用倒序的方式来还原心理分析的部分。
7.整合性,电影末尾的桥段用了pac理论,“内心小孩”的引导语。
“你真好看。
我都记不得你有那么的可爱。
”“你有很多路可以走。
”“你会成为一个好人的,一定会的。
”“你愿意和我一起吗。
”“我知道,亲爱的,对不起。
”“我不应该把你一个人丢在这里这么多年,这不是你的错。
你没有错。
”“我们再也不分开了好不好。
”“来吧。
”
6.自我的觉醒
这里的门是一个“隐喻”,除了像催眠词一样,打开了一个“内心小孩与成人对话的世界”之外,这代表的是通往整合性,或者叫做同一性的“无门之门”,代表了一种觉醒。
门是象征,而具体的,是一句对着母亲的质问:“我呢?
”
5.抵抗与抗争最主要的当然是现实世界中揭露他人的罪行外,但其中与母亲的抗争也不可忽视。
这位缺失加自恋型的母亲。
4.滋养与支持形成抗争的条件在于他人的支持与滋养。
揭露罪行,父亲的支持表现是最佳的疗愈催化剂。
虽然奥黛特的情感经历并不一帆风顺,但是当她“需要”的时候,他还是会再次出现。
3.现实世界中的袒露在象征界中被拒绝的东西又重新出现在了现实界中。
2.自救意识电影中虽然是心理咨询师的一句提醒,但是个体没有自救的愿力,仅仅指望心理咨询师是于事无补的。
1.防御的“升华”并不是说防御就是糟糕的,它有“保护”的那一面特性。
同时在心灵疗愈的过程中,防御也有“升华”与“退行”,即有呈现出好的防御和使情况更糟糕的防御。
如果没有在幻想中的袒露,电影中也可以看做真实世界中的袒露,(拉康的三界理论,是互相影响和融合的。
所以,这里即可以看做是幻想的,也可以看作是真实的。
)那么,也就不会有之后和父母的袒露。
三、舞动心理心灵发生的变化实则也在舞蹈中展现。
前面说的是拉康,现在是拉班。
简单说一下拉班的动作解析体系。
构成:主题,躯体动作现象的辩证对立。
肢体,对动作分析者来说,看:个体的呼吸;肢体的活动和僵硬程度;启动序列;连接性与分裂性努力,在空间、力度、和时间上使用动作能量的方式,描绘的是,与情感或情绪关联时刻间的冲动表现。
基本动作,包括:漂浮、击打、滑翔、弹拂、削砍、拧扭、抹擦、按压基本的内心驱动力,包括:梦幻状态、清醒状态、远程状态、节奏状态、稳定状态、活动状态造型,包括:静止型,如:墙壁型、球型、针尖型等;改变模式型,如,雕刻型、辐射定向型等空间,描述与环境相关的躯体移动。
要素包括:动作氛围、氛围途径、空间拉、空间意象、空间几何、空间和谐关系,指躯体、努力、造型、空间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
下面,我们来看舞蹈这条暗线的前后变化。
舞蹈老师对于“创伤”的发现并不难,原因在于奥黛特的舞蹈中“额外”强烈的情感主题,以及肢体动作中猛烈的“身体摔打”。
在和情侣所拍摄的试镜用的舞蹈中,也能看到“击打”、“滑翔”、“拧扭”的基本动作,这反应了亲密关系中的个体不足。
前文中的“粘人”这个防御,是通过这些舞蹈肢体分析得出。
舞蹈的疗愈,从和黑人的“愤怒之舞”开始。
这种节奏型很强的舞蹈,代表了一种宣泄,即,心灵开始产生流动性。
这也是现代白领很多人选择这种兴趣爱好的原因。
其本质来说,是一种心理释放。
这是揭露他人罪行时,出现的舞蹈,已经呈现出了平稳的动作、改变的造型。
这代表的,是自我认同、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为什么以及在哪里。
安静地、舒缓地仿佛“回到母体”。
这是一支配合了“抗争”意味的舞蹈,但结尾处是平稳的站立,而不是犹如之前在舞蹈室中以“摔倒”作为结束。
这是整部电影中“起承转合”最为完整的一段舞蹈,从舒缓开始,到激烈,再到平静,这就是她“心路”的反映。
“跌倒”、“挣扎”、“站立”,这也是人格发展的反映。
当然,电影中通过“舞蹈”这门艺术作为疗愈的“载体”,在现实世界的咨询中,所用的“艺术疗法”,那可以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的。
最后,还是留下一段拉康思想的内容,作为结尾:那个镜像本身并没有主动占“我”之位,而是通过人们的主动认同“他”才侵占了“我”的位置,成为人们意识中的自我。
由于镜像是虚幻的,所以通过其所形成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象)也必然是虚假的,并且并且这个镜像认同过程是人类的宿命,每个人都无法逃脱。
(张艺蕾,拉康的主体理论及其现实性研究)
著名的心理学家和个体心理学派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他的研究个体心理创伤中指出“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本篇的女主 Odette 虽说最终通过心理治疗的方式治愈了自己,但也是在经历了无数黑暗的日子,无数的痛苦与绝望之后,才慢慢走出来。
造成这个创伤的罪魁祸首当然是那个念童癖的变态,但别忘了还有女主的妈!
“……你不是已经得到你想要的了吗?
吉尔伯特被判刑了,你还想怎么样……” 对于来到心理医生这里进行沟通表示非常不耐烦;“……没有什么要调整啊 倒是该好好看看她给人带来多大麻烦,你爸爸活在深深自责之中……”表示对女儿的莫不关心,女儿十几年来一直被性侵,却还认为女儿给别人甚至自己带来麻烦,没有设身处地地从女儿的角度思考;“……你还想纠缠到什么时候,你考虑过我的感受吗?
能不能别来烦我了!
谎话连篇,就为了折磨我,你还想怎么样?
有完没完?
……”从来不相信自己的女儿,只考虑自己的自私鬼,女儿因为十几年来一直被性侵,最终却得不到她的一个道歉和一个拥抱,这样的人妄为人母!
坏人无处不在,可能就在我们身旁,可能就是我们的熟人,为人父为人母,保护好自己的子女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不管你有没有准备好,既然孩子已经坠落人间,就算第一次当父母,也应该把这个责任尽好,不懂就该学,做错了就应该道歉,毕竟我们的孩子那么善良,只要你给个拥抱,他们就彻底地原谅了你!
而剧中的妈妈,到最终,我们都没有看到她给女儿一个道歉和拥抱,心疼!
这样的母亲,0分!
游戏——是介于幻想与现实之间的模糊地带。
所以很多儿童心智治疗都会通过游戏来治疗。
对于孩子来说游戏即现实!
电影讲述一个跳舞的女孩,在一次选角中被老师点评说“这是一个痛苦的女孩在表达自己,你的家庭还好吧,你这是典型的PDSD(创伤后应激障碍),你应该寻求帮助走出来”女孩全部的隐藏被一击击破。
她开始随便找了一个心理医生开始了重塑之路。
故事从女主七八岁展开,女主父亲的一位朋友在一次聚会之后邀请她玩一个游戏一个女孩做洋娃娃的游戏,这是一个邀请,也是噩梦的开始。
成人世界也有许多这样的邀请,邀请你成为我的玩具,供我来支配,控制和享乐。
男人带她走进了那个粉红色的卫生间门里。
一次一次的邀请,越来越胆大,不顾女孩的痛哭和拒绝。
在接她回家的车上,在一起度假的孩子们的卧室里,我女孩的房间里。
很多次女孩想告诉父母。
但是母亲好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说自话。
父亲和他的朋友也非常亲密。
主人公没有可以信任和依赖的资源。
女孩考上舞蹈学院,开始住宿,逐渐拜托这样的生活。
随着女孩的长大,那个人失去了对她的兴趣。
她也结识了她的好朋友——小马。
也是一个混混。
却也给了她许多温情和友谊。
因为这些记忆的困扰,她无法正常的与异性交往,痛苦和混乱让他乱交、嗑药、幻想……在咨询室里的回忆很艰难,她曾经出现大量幻觉,说出这些秘密对于她来说并不容易。
随着一点一点的倾诉,她内心的压力在减轻,她开始和一个男孩交往。
甚至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
母亲在男友面前贬低女孩拍廉价广告,无意中提起了爸爸的那个朋友。
在和男友回去的路上,她又一次的歇斯底里,搞糟了关系。
男友受够了她的忽冷忽热,不辞而别,不告知,他在她身上感受到了她一直都被困的缺乏安全感。
当她感觉糟糕的时候,她会通过某种方法让对方有她一样的体验,也感觉很糟糕。
这是无意识的。
她又一次的参加了父亲朋友孙子的满月酒。
当再见到他时,她的感觉又回来了。
她知道一切都没有过去。
她必须把这一切说出来。
于是她告诉了她的父母。
父亲很自责愤怒,母亲一直失口否认,并且把责任推给女主。
女主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打电话给前男友。
她开始求助。
在他们的陪同下她站上了法庭,开始控诉这一切。
最后她渴望能和现实中的母亲和解,能够得到母亲的爱和忏悔。
但是她还是没有得到,她最后只能和咨询师抱在一起。
她的母亲没有能量去面对这件事情,她拒绝否认这件事情的发生和可能对她女儿造成的伤害。
她不想在愧疚生活。
甚至连一丝内疚都不愿意品尝故事的结尾,他走进那扇门去面对那个被自己遗忘和惩罚的八岁的自己。
她孤独的在地上画着画。
她可以看见她、陪伴她、保护她、爱她。
她和她自己终于待在了一起。
一切的关系都源于我们自己和自己的关系。
真是好久都没这么愤怒了,真是令人发指,就凭这罪犯法庭上说的那几句,真是枪毙你一万遍都不嫌多,更令我愤怒的就是这小女孩的妈,我真是恨不得钻到屏幕那边去,活活扇死这个碧池,很残忍那种,真是枉为人母,深度怀疑是不是亲生的,太不像话了,这个当父亲的也是个糊涂虫,人家隔壁邻居都善意提醒你了,你去看看不行么,泳池有那么好玩么
直到结婚, 我才开始与朋友聊起性这个话题,奇怪的事,几乎我认识的女孩子都或多或少,或轻或重,或言语或行为地被“性侵”。
(当然,这是我把“性侵”的概念扩大了) 所以,本文其实不讨论电影情节,只说现实生活。
朋友一,性骚扰发生在约10岁的时候。
当时父母在农村,她在城里上学,每周六回家,回家路上无人接送,自己坐车 下车独自走山路。
就在一次回家的路上,遇到同村一名成年男子,故意在路边撒尿,抖动性器。
然后言语骚扰,企图袭胸。
幸亏朋友立马开跑,加上男子也没有一定要强奸的意图(估计是裸露癖),得幸逃脱。
朋友二,性骚扰发生在大学期间。
乘坐大巴车去另一个邻近城市探望闺蜜,隔壁坐了个50多岁的老不羞。
一开始偷偷摸女孩的手臂,还总是看女孩胸部。
被女孩白眼后还继续没羞没躁,甚至下了车还尾随一会儿缠着要电话。
女孩还算机灵,不敢起冲突(怕对方恼羞成怒,对付不过),给了个假号码就赶紧打的走人了。
朋友三,性骚扰发生在7岁左右。
那天父母有事要外出,不放心孩子一人在家,就找来堂哥(大5岁左右)陪伴。
估计父母觉得都是孩子,没想男女之别,而且又是白天。
结果堂哥故意以玩游戏之名,抚摸女孩下体。
我想说的,不是什么桃色秘闻,只是想告诉大家,性骚扰,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
作为父母,教育好孩子保护自己,也要告诉他们不可侵犯他人。
作为女性,保持警惕,勇敢说“不”。
作为社会人,面对这种事,要敢于挺身而出,若女人都不帮女人,下一个受害者是你的时候,怎么指望别人来帮你!
女子本弱,但,我的身体,我有权力说“不”,你的猥琐,不该让去我承受异样目光!
这是一个关于儿童性侵的故事。
Odette从小就想成为一名芭蕾舞演员,但因为童年被邻居叔叔侵犯所带给她的伤害,她的舞蹈逐渐成为了她表达情绪的出口。
她想要改变现状,于是咨询了一名心理医生,在对话和描述中逐渐克服生活中的混乱并最终鼓起勇气向父母坦白了这个事件并且报警…
这不是一个特别不同或很新的题材,但意外的因为她温柔活泼的叙事和特殊的剪辑方式及舞蹈的融合,让我感受到了不同的力量感,也让我在最后的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中泣不成声。
那些来自他人的伤害,使她度过了漫长的压抑又痛苦的岁月,无法继续的芭蕾事业,长期的药物依赖,疯狂的个人生活,因秘密而无法维系的亲密关系,与父母间的隔阂…本该是芭蕾公主的她失去是她对自己人生的控制。
她只能用她的肢体去一次次的表达压抑和痛苦,却不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如何讲述。
导演太狠了,自导自演,那些充满力量的孤独的舞蹈,和富有节奏感的剪辑,简直让我汗毛倒竖。
那么残忍的事实她却用这些明亮的色彩,明快的音乐,快节奏的剪辑,若无其事的对话去呈现,就好像她不在乎的和心理医生的聊天一样。
最让我惊喜的就是专场!
回忆和想象与现实之间的交叉太丝滑了,又不会让人感到混乱,就仿佛在看舞台剧,简直绝了,久久回不过劲儿来。
也正是因为这些有趣又特别的讲述后面的事实如此残忍,才让人在结尾的时候无比的痛和心碎吧。
这个故事中我最恨的竟然不是那个罪犯,而是到最后都只是充当背景而没有抱住女儿的母亲。
她的残忍和自私让我看到女主难以启齿背后的原因和她被母亲终身折磨的苦痛。
如果一个孩子被侵犯是意外,是伤害,那么来自母亲的无视,不信任,和为罪犯开脱的一切行为就是亲手讲孩子推向悬崖的双手。
我看她的时候真的咬牙切齿,深切的感受到了,有人生来就不配为人父母。
电影结尾的数据触目惊心,意味着Odette不是个例。
那些无辜的孩子们被阴影笼罩的一生不知道是否能有机会治愈,又是否可以拥有一个拥抱自己告诉自己那不是她的错的机会呢。
本片从另一个角度向观众展示了被害者家属的不同态度。
为了避免过多剧透,只想谈谈令我印象深刻的几个角色。
某天,8岁的Odette正在房间里画画。
和父母的好友走进她的房间,提议和她一起玩洋娃娃。
但规则是:由Odette扮演洋娃娃,这样他就可以为她梳妆打扮。
他催促着Odette进入浴室开始游戏,关上了房门。
长大成人,Odette心中一直有着这扇不曾再此打开的房门,和一块结痂的伤疤。
我们总以为时间可以疗愈一切,和伤痛共处久了,就会习以为常,而渐渐忽略它的存在。
然而现实却是,随着心中的痛苦和激烈的情感的一次次迸发,结痂的伤口会再次流血,周而复始。
终于到难以忍受的地步,她开始咨询心理医生。
用状似轻松的语言,说起了过去。
同时,舞蹈成了她心中情感唯一宣泄的出口。
从她的舞蹈里,我们也能感受到她情感和心境的起伏变化。
然而她心中的入口,那扇门,却仍然紧闭。
将爱她的人拒之门外。
垃圾桶里捡妈妈?
能在舞台上腾空而起,却无法在人生里逃出噩梦。能把看守变成美女,却不能把恶人变成叔叔。那天他走进房间,说我们去做个游戏,从此我再没从那间浴室出来。如今他坐在被告席,说我从未强迫她们,原来他也会被打败。那条用过的毛巾,那扇粉色的木门,那伸到内裤里的手,那不能启齿的恶,成为沉默的帮凶。
施暴者给的痛苦是长久的,但母亲的不作为不维护的伤痛更是难以接受的。最恶心的是电影封面还在用与施暴者同框,不知道的总觉得是部温馨的电影。
父母的忽视让女孩一次又一次被伤害。心理阴影连她舞蹈中展现出来疼痛感。这样的人如果有个女儿,他女儿如果遭遇到这样的事,他又如何感想?在法庭上还直接说是她们没有拒绝他。真辣鸡
BJIFF. 9/10. 把转场玩得比烟花还绚烂,无论是同景异人还是同人异景,没见过转场用得这么多还这么流畅的电影,而且丝毫没有影响角色的加入和情绪的递进,技术与故事完全如齿轮一般精准契合,太牛逼了。基本可以看做是阳光版的《信笺故事》,法国人的奔放与浪漫在这种题材里也能肆无忌惮的迸发,虽然后段节奏有点赶,但是无伤大雅。今年北影节第一周给我的惊喜已然不少,都说片单年年不如一年,那毕竟是大方向,像这样的冷门佳片,反而越来越多,真棒。
2019 SIFF5. 因为我坐最后一排所以没有“后”,但旁边与前面的妹子们都哭抽哩,我也是哭掉几份纸巾。女孩子长大有多困难无需赘述。除了对侵犯的外热内冷的处理,非常棒的在于母亲这条线,以往很容易被忽视其实伤害完全不亚于施暴者。
沉闷又难看。2星给小女孩的颜值
女主就是导演,把故事和舞蹈融在一起,前半部分好像在看剪辑神人,女主本身和小时候也有差距(不仅外貌上还有言行举止方面)更能说明性侵留下的难以愈合的创伤。最后被告妹妹的控诉也可以说给昨天的波兰斯基:你摧毁了我的身体,我对自己的爱,以及我的人生。
一部心理分析式的电影,导演借着让女主角见心理医生的过程,将她的过往、幻想和伤痛一并展开,用摄影和剪辑重塑角色脑中的幻想,重回童年时被性侵的现场,成年后如何用幻想去掩盖痛苦,害怕去面对童年的心理阴影,以及性侵对她的舞蹈生涯和感情经历的影响,最后直面性侵者的部分了,跟童年的自己和解也好了,对比一下,母女线处理的就非常法国电影了。导演视听的部分很惊艳,但情感上的力度多多少少被花哨的形式冲淡了。
怎么成年这么粗鲁了,气质太不符合,演员选的不好
3.5用想象力和幽默感来讲述的一个童年创伤的故事,导演在电影中设置了非常有趣的转场,将回忆与现实、幻想与恐惧进行对接,我们看到了空间的变形,而人物在用自己的心理来游着这些场景之中,在多次使用这种效果之后,影片后半段就显得有些头重脚轻了,没有了开始的经验,反而让观众感到疲惫,幽默也让这部电影不至于显得过于沉重,童年的可怕记忆虽然时刻困扰着女主角,但她总能探索到如何正确地与这些记忆相处,电影对性侵的批判集中在结尾,我们看到了社会机构,特别是家庭家长的责任的缺失,他们对细节的忽略,甚至对孩子的怀疑都让人心寒,有些失望的是电影中的诸多的舞蹈场景,虽然拍的不错,也切合了主人公当时的心理,但很多都还是流于表面了,导演生怕观众不理解舞蹈的意义,还要靠主人公自己活着其他人来解释舞蹈的含义,把观众当成了小孩子
镜头转场很棒的电影。恋童癖去死!去死!
2019北影节2: 终于可以推开那扇粉红色的门,里面不再是可怕的回忆,只有一个幼年的自己。走过去,拥抱她
21/10/30
差点因为海报弃片,还好开场镜头看进去了。
我只是怕你把我拉出泥潭,又再度将我推回深渊。如此,我宁愿没有奢望过阳光…
3.5星吧。未击心灵。结尾字幕说每5个孩子就有1个遭受过性侵这个比例会不会太高?但也许是真的,很多不为人知罢了。庆幸我们都顺利长大了。女主漂亮些就好了。9th BIFF 北影节D6-9美嘉欢乐影城中关村店 最熟悉的故地重游 亲切的双螺旋 中关村萧条成这样 这影城还活着也是个奇迹了 2021-3-4: 资料馆1号厅78成满 看完2号厅的《天字第一号》后去大厅等小付,顺便把这片子最后半个多小时站着二刷了下,一开始都忘了看画面直犯愣,到后面那个歇斯底里又拧巴的女主的妈发飙时就想起来了。最后女主和童年的自己和解,比第一次看时感动多了。还说呢,这才两年(还以为更久些),美嘉欢乐影城中关村店已经到了
舞蹈作为贯穿全片的一个重要线索在影片的不同阶段呈现也出不同的色彩也给整部电影带来了别样的呈现方式可能是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舞蹈爱好者特别喜欢片中那些舞蹈的段落也深能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心理咨询则将童年和成年两条故事线很好地串联起来童年那个受伤的奥黛特一直住在成年奥黛特的心里尽管被封锁起来 却时时影响着她的生活故事缓缓道来爆发出的力量却是惊人的同处一个影厅的我们既因本杰明的“雌蕊”而爆笑也为陷入痛苦的奥黛特揪心为吉尔伯的所作所为以及母亲的不作为而愤怒最后一幕 为终于打开心结勇敢面对的奥黛特而流泪 欣喜今晚UME F排16座男观众摄屏G排坐在我隔壁的小哥哥善意提醒两次,并在影片结束后要求他删除视频。该男子态度恶劣 影响到周围观众观影要给隔壁小哥哥疯狂点赞
bien entrelacé !
说实话我小时候也经历过这种事 所以我觉得这个这个主题非常的平淡 一个孩子小时候并不知道什么是侵犯 所以他会很讨厌这个人 但是并不会因为如此而有这么大的心理创伤 其实说实话有很多世界的黑暗面 很多孩子都有经历 编剧可以去找一个亲身经历过的人 去参考再加一些其它情节 会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