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的陪伴,不止存在于亲情,还存在于长年积累的友情,同样是无怨无悔的付出,同样是感人至深的惦念。
影片以宠物狗的名字为名,但特鲁曼只是平淡的出现在他的生活,出现在生活中的点滴,更多的是朋友的陪伴,是亲人的支持。
尤其是最后男主发现自己开始尿失禁之后所做出的决定,两位好友,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女的是典型的女式情感宣泄,主张劝与留,对男主及朋友的决定感到不可思议,想要极力挽留,但却无能为力;男的选择了理解与支持,更加理性的看待了男主对待死亡的选择。
或许会后悔,但是他支持朋友,尊重他的决定,并敬佩朋友做的决定。
影片一直压抑着每个人的感情,叙述平稳、不急不躁。
但是男人的情怀却在默默之中展露到合适的程度。
不矫情、不惹泪
开始以为是喜剧就点开看了,结果看完整部电影我从来没乐过。
因为,在男主身上,我看到了自己。
导演在细节处理上很细腻,很耐人寻味。
演员表演也非常精彩。
几个细节印象深刻:1/男配的几次欲言又止。
(表情细节刻画到位)男配来看男主是有目的的,但4天过去了,他多少次想和男主谈谈,但到嘴边的话都化作沉默中的眼神里。
他不是不想挽留男主,他从不舍到理解到帮助到最后带走男主的狗,他心理经历了很多。
2/剧院老板开除男主。
在这个情节里,剧院老板在进门前手里拎着东西,本以为是想送给男主的,毕竟辞退别人心里一定有所愧疚。
可看到老板带上门之前不忘把东西拎走的时候,我站在男主的角度感觉心是凉透了的。
反观男主当时的表情,实话说我是佩服的。
3/男主和男配睡在宾馆里,男配给男主盖被子后,男主把手伸给男配那一幕,我感觉是依赖也是告别,很有仪式感,比拥抱告别更给人一种深情。
和电影结尾男配带着狗在飞机场的背影有微妙的联系。
电影里可以说的细节还有很多,比如两次餐厅遇友人的对比,两次约见寄养狗的主人的对比,男配在往返飞机里镜头表情的对比,男主和他儿子相见的戏也很精彩,男主看儿子的眼神从他灰蓝色的眼睛里能看到好多的感情讯息。
看过全片,不难理解男主的选择,虽然他的表妹开始是不能接受的,但我却觉得男主把自己的一生看的很透彻,做出了一个最好的选择。
佩服他从头至尾身上有的那股平静。
即使孤独,寂寞,绝望,无奈,崩溃,不舍,但他还是选择了安静的,尽可能的努力。
而男配,我怀着无比憧憬,敬佩,怜爱,赞赏,复杂而多重的感情。
他是一个好人,更是一个好朋友,有他,所以男主才能安心的走。
或许当我们有一天也真的预知死亡即将来临时能做的如此淡然吧,有一个会心的朋友陪着,对就这样默默的陪着。
电影很好,虽然叫以狗的名字特鲁曼作为名字,但狗更多的是一个感情的维系品,放不下的是这条老狗,但更放不下的何曾不是那种陪伴呢,在儿子已经知道所有以后还假装的淡然及那一个父子之间深情的拥抱,在碰见前妻还可以淡然寒暄,老友的陪伴和在一起夜店狂嗨喝酒。
最后他还是把它交给了他最值得信任懂得陪伴的人,老狗,老友,一个未完的结局。
火车上看的这部电影,刚开始不太看的下去,一方面是因为剧情平缓没有什么起伏,二可能是因为死亡的话题太过沉重,本能的不想面对。
一直到晚上回到家里,才把剩下的一个小时看完。
最难的是告别,与爱狗,与儿子,与朋友。
两个让我泪奔镜头,一个是胡利安在儿子生日前一天坐飞机到学校看他,在跟儿子告别时,本已经分别的儿子像是感应到了什么一样回头紧紧拥抱父亲。
还有送别好友在机场时,将狗绳与机票一同交至好友手中,也许这是他对朋友最深的信任,也只有将爱狗交到他的手上他才能够放心离去。
朋友说这是关于死亡的电影,迟迟不愿打开,怕被陷入悲伤的氛围与情绪。
有着午后阳光,终于跟随影片走入欧洲人的叙事。
温暖,是的,是温暖,不是忧伤。
伴随着朋友的脚步与四天的时间,知晓了胡利安自由的一生,朋友有着与胡迥然不同的性格:温和不锐利,适应而包容。
胡利安的歌剧人生,始终在不羁放纵中,包含婚姻、外遇。
人生后期,有特鲁曼的陪伴,也有家人的默默关心,听到儿子跟他说,之后要去布宜诺斯艾利斯生活,胡利安动容了,那是他的家乡。
与朋友之间的对话有着外国人一贯的幽默,那不是不在意,那是一种陪伴:陪你面对医生,说出自己的决定;陪你面对老板变相的辞退,说你演的也就那样;陪你对偶遇的外遇家人说出迟来的抱歉;陪你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看望儿子的行程,制造着吸烟的信号离场;陪你面对前妻、失禁、酒吧里欢愉…最终接受着你的特鲁曼,这就是友情吧,自在不煽情。
特鲁曼是胡利安最先要告别的,面对死亡,他表面淡定,却有着我们任何一个人都难以平复的内心波澜。
放不下的有很多,到头来信任的还是老友,安置好特鲁曼,与特鲁曼和朋友一起告别。
无论多么波澜壮阔的人生,多么放荡不羁的生活,终将行之湮灭,如何选择去面对,也许我做不到像胡利安一样的淡定荷兰的街道和校园拍的很美,特别是自行车
磨磨蹭蹭地看了三个月的一部电影,全程都轻飘飘地压抑,压抑到几度看不下去。
剧情讲的是男主得了癌症决定放弃治疗的时候,挚友飞越大半个地球去探望他。
全程只有四天,却像是过了四年。
我一直在想,这到底是不是一部基情的故事,它是那么暧昧,又那么克制。
可以在深夜时不由分说地打一个电话过去,不说话,只是叹气,结束的时候说句我爱你。
可以在恐惧到不知所措的时候一起安眠,背对着他伸出手,就能被握住。
你的不安踌躇沉默泪水迷茫坚持他什么都懂,但是却又什么都不说。
最让人难过的部分是电影一直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提醒你,它一点都不温情。
去筹办自己的葬礼,选择安葬方式买骨灰盒;开始读一本如何正确面对自己死亡的书;跟身边所有人告别;给自己同样年迈的狗狗找一个新的家人;告诉自己正在上大学的儿子自己已经放弃生命……时间总是不由分说地向前流逝,从未慢下来过。
离别前夜男主对挚友说绝对不会去机场送他,最终却还是在机场拥抱告别。
陪伴多年的狗狗最终因为不放心任何人而交给了挚友。
最后的一回头,就真的是永别了。
特鲁曼,只是一只不那么健康的狗的名字而这,其实是两个情同手足的男人的故事导演很努力地让片子的基调显得柔情又温和无论画面(浓郁的西班牙异域风情)、色彩(柔和的日光、骄阳以及夜幕低垂下的灯火阑珊),还是配乐(指弹吉他以及民谣的低吟浅唱)……仿佛具备了一切清新小品的独有元素,你以为它拥有一个看似温暖的开头必将会有一个同样令人愉悦的结尾……然而,它真的不是一部喜剧。
它仿佛就是在这个乍暖还寒的初春,一个平常人家再平常不过的故事。
你最好的朋友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于是你从北极飞回来陪他度过你们人生中最后在一起的微不足道的最后四天时间他不属于这个世界,他只属于你所以一切难以言表的情绪,世界无法替你分担你只有独自一人全部承受下来我想起哈维尔在talk to her中那么年青的脸现在竟然胡子都白了…他真的每个眼神里都是戏啊明明那么压抑那么哀愁还要努力保持微笑让朋友宽慰晚上回家躺在床上目不转睛地盯着天花板或者站在阳台上发呆看着挚友无数次欲言又止只在心底默默暗流涌动亲你一定是摩羯座的吧…他们争吵但是从来不会言辞激烈他们面无表情地互开玩笑他们不怕让对方知道自己所有的不堪他们只是四目相对完全不必开口也能一切了然他们还牵着手一起睡觉…好吧这些都不会令人心生腐意,因为它只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而已然而,这一切都无法掩藏所有温情画面下深入内里的悲恸四天之后他就再也见到不到他最好的朋友人生那么漫长当他还在计划从北极飞回马德里的时候甚至当他终于敲开他的家门的时候一切还都停留在如此激荡人心的时刻终于我们再次相聚了可当他即将离开的时候他牵着他的特鲁曼转身离他越来越远的时候这他妈是永别啊!
我真是人都不好了…结尾两处欲说还休的四目相对令我两次崩溃故意轻描淡写却杀伤力十足这样的尿性真的受不鸟……--------------------欢迎关注<猴子的脑洞>微信ID:monkeyking0731『大脑跳动的频率与心脏一样.』
和思考死亡不同,处理死亡不是一个哲学问题。
人在将死的时候可能去想心物二元的问题,可能去想向死而生,但是处理死亡这件事情不能在脑海里就完成了,而是需要身体力行,有很多告别都要亲力亲为。
既然人生在无所不在的关系之中,那么告别亲人,告别朋友,告别同事,告别敌人,告别过去都是对每一段关系的认真交代。
人对待死亡总体应该是无奈吧,不论多么超脱的想过各种场景,但是只有在实际安排的时候才能体会真实,然后接受死亡的事实。
胡里安和他的过去告别不顺利。
他和老朋友遇见,对方装作没见到;他和情敌道歉,对方勉为其难的答应了;他想和儿子见面,全程都在尴尬的对话和拥抱度过。
别人没法很好地处理他的死亡,只有他自己能,在任何官方的仪式还没有到来之前。
为自己安排死亡是很郑重的事情,中国人在死前就订做寿衣、棺材求一份体面,可惜影片里进行这些似是而非的告别之后就结束了,结尾暗示一点安乐死有显得突兀,实在可惜。
有时候我们看一部电影,是需要契机的,在微博上看见有人在推荐这部电影,看见男主配图的一瞬间我就毫不犹豫地到B站缓冲资源了,男主是阿根廷知名演员,第82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谜一样的双眼》即由他主演(这部电影是个人特别喜欢的一部片子),去年豆瓣大热的高分电影《荒蛮故事》的男主之一(个人觉得他的那个故事段落稍逊其他几个)。
习惯性地看了一下豆瓣分数:7.0,好吧,我承认这是一个尴尬的分数,烂片谈不上,佳作又不够格,包括一些推荐指数不高的短评,抱着“自己选定的电影尴尬死也要看完”的心态看了下去。
妈蛋,看完后,我不得不庆幸自己这个潦草的决定太正点了,我多日不写长影评的心又被唤醒了!!!
是的,我要大声告诉每一个不幸戳开我的长影评的豆友,这是一部好电影,以我不值半毛钱的人格做担保!
纠结电影喜剧宣传标签的并非不能get到电影中自然而然的笑点(人家得癌症都快死了,你想一直笑一直high,合适吗),担心电影如白开水平淡乏味的只需要预支一点耐心(静下来,放轻松,高潮会来的)……声明一下,楼主现在纯粹是以一个沦陷的脑残粉的身份来安利电影的,不保证影评的客观公正,不确定思路清晰流畅。
先说下个人口味。
我喜欢的电影中有这么一种,就是影片所有桥段均取材生活日常,平淡无奇,几乎看不出来表演的痕迹,看似散漫无拘的台词、场景,其实有着精巧的设计内核,每一帧画面、每一句对白都体现了编剧和导演高超的艺术匠心,你几乎感觉不出影片的刻意,但又觉得表达是那么恰到好处,印象中深刻的同类电影有《爸妈不在家》《一次别离》《周末时光》,这部影片同样可以纳入这一光荣行列了!
如果耐心看完整部电影的话,就会发现影片不动声色的散漫剧情里蕴含着巨大的冲击力量。
没错,煽情也讲究段位,看春晚听佟铁鑫和杨洋唱那种歌很多人也会哭,但我心里终究觉得不怎么高明。
影片的故事其实很简单,男主罹患癌症不久将离开人世,已经与他分开多年的好友在妻子劝说下,抱着以后尽量不留遗憾的心态坐很贵的灰机来探望他,从影片只言片语中可以推断二人之前应该发生过龃龉,探望日期定了四天,影片的主要内容就是展现二人在这四天中的各种平淡无奇的经历。
这些经历主要是与各色人等打交道,总结起来就是告别和料理后事,这些人有男主男配主动找上门的,像主治医师、葬礼服务公司职员、儿子、宠物狗兽医、收留宠物狗的陌生人,也有一些不期而遇的,像前妻、关系尴尬的同行夫妻俩、受赠过男主绿帽子的倒霉蛋(四天男主和男配要巧合遇到这么多人和事,一不小心就有陷入雷区的危险,还好导演处理得自然而然),实在琐碎而无聊。
正如前面说的,对于这次久别重逢,男配一开始是拒绝的,他抵达目的地第一件事,是找个酒店深呼吸来一番心理建设,这才硬着头皮、冒着尴尬症随时发作的风险去敲门探访那个将死之人,据说曾是自己的好朋友。
虽然影片呈现的桥段散乱平淡,但作者很好地找到了一个着力点(亦是线索),即男配从嫌弃不解麻木敷衍而来到逐步缓和趋于理解并依依惜别转化的心路历程。
目标第一站:拜访兽医,男主在兽医站问了一堆稀奇古怪的问题,总结起来就是:假如我死了,狗狗会怎么想,它会平稳度过阵痛期吗?
男配当时在兽医站一脸懵逼的表情,尴尬地勒住心中一万只跃跃欲试的草泥马的缰绳,出来后他心有余悸地拍了拍自己的小心脏,表示三观受到了侮辱和冒犯,委婉地指责男主:哥,你下次再这么天马行空的话,拜托你提前预告一下,OK?
而男主不识趣地要和他大谈人生真谛(老子告诉你什么叫做爱),尼玛,稍微有点情商的都知道这个时候的明智选择是赶紧shut up,男配不客气地回复到,要不咱们还是先吃饭吧,要么没力气聊诗词歌赋人生哲学肿么办。
楼主看到这里真心心疼男配,花钱费力地陪一个准精神病破罐子破摔:我他妈干脆就静静地看着你还能摔出什么新花样,只是在这之前我的小心脏又得做个SPA了。
其实男主看似行事古怪,他看人倒是很准,一开始就撂下“我从你身上学到最重要的一点是你不求回报”,一副我认定了我会乱说兼老子就是喜欢看你明明看不惯我却不得不埋单的霸道总裁范,当男主不依不挠反问男配从自己身上学到的重要一点是what,男配不情愿地敷衍道,要勇敢,行了吧(内心的OS大概是,像你这么无惧无畏到不要脸程度的也没sei了)。
如男配所愿,接下来男主马上开启了我他妈都快死了我天不怕地不怕的二逼兼毒舌模式,二人会见主治医师时,男主如此有理有据地直面死亡,说服主治医师停止化疗,只怕男配心中有那么一刻是咯噔了一下的,这莫非就是传说中失传很久的纯爷们,只是作为亲友团之一,常识告诉他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男主一脸嫌弃地喷了他一脸,你他妈不是说好不吭声的吗,男配生气地回应,我他妈花钱跑大老远来了,屁都不让放一个,还有没有王法了,男主尴尬地对医生笑笑,早说了的,应该让我表妹陪我来。
从医院出来后,男主暂时败下阵向男配解释自己没有责备他的意思,他知道所有人的目的是统一的,他们都在尽最大努力,所有人都是,不该怪任何人(影片后面这句话在男配劝说宝拉时,来了个神还原,编剧技能赞),男配一副不领情的神态,直接摊牌自己前来的缘由,原以为男主会尴尬的,谁知男主继续发扬不要脸的作风,别他妈扯没用的,给出租钱。
二人去餐厅吃饭前,男配帮男主买了几本帮助狗狗做心理治疗的书,顺带买了“助你走向死亡”的指导书(影片最后男配主动拿走这本书,暗示他自己也需要治愈系畅销书安慰了,编剧技能赞+1),餐厅吃饭时男主碰到了一个演员同行,正和他妻子吃饭,这对选择无视男主的高冷夫妻激起了男主的争斗欲,直接杀过去开撕,男配那双活灵活现的小眼睛一闭,一副见惯不惯的表情,撕完后,男配贱贱问道:你好点没,男主一副感觉自己棒棒哒的姿态,男配幽幽吐出来几个字:没事,你心情好,就行。
[这里需要插入一个小广告!
男主和男配这条线因为一个宝拉的电话暂时中断,二人一起去剧场看男主演戏(讲真,第一次真没看出来是男主在那儿卖萌,只是觉得,咦,男配和宝拉的笑点在剧场好乱入),酒吧有一搭没一搭地瞎BB,楼主表示这段对白简直了,男配和宝拉(当然也包括男主和男配)的每一句对白都是以过去几十年的经历做支撑的,他们都知道对方是什么人,也不怎么避讳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就这么针锋相对地自说自话,背后的雄厚生活背景我们只能高速脑补,而编剧每截取一句都破费脑细胞,比如这段对白中宝拉听到男配斩钉截铁地回答自己不会再回来此地时,她质问男配“你总是对事情这么确定吗”,讲真,这里的猫腻可大了,一方面有娇嗔的成分(如果当时我们能不那么倔强,现在也不那么遗憾),一方面有嘲笑的成分(就你?
还算有主见,还不是一点点被我表哥掰弯),对于这样的台词设计,楼主表示只能奉上自己的膝盖。
]终于结束一天的折腾后,男配终于可以安静地做个睡觉的美男子了,万万没想到,神烦的男主又来电话了,虚伪地来句“很晚了,是吧,打扰到你了吗”,男配继续憋气大法“没有,才凌晨四点而已”,然后男主blabla讲了一通将死之人的梦境,还一副“书上说的”的口吻,男主这时换位地问了男配一个问题,假如将要死去的那个人是你,你会想要谁在对面迎接你,只怕男配这时候心里又该咯噔一下了:电话那头那位大哥的想法很有挑战性,我决定试着想一下。
在被男主掰弯的路上,男配又不知不觉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第二天男配陪着男主面见有收留宠物狗意向的拉拉,与狗分离后,心里明明脆弱的像个孩子打死也不愿装孙子的男主终于hold不住了,在车上对男配开启了新一轮洗脑模式:你造一只狗对我的意义吗,我们一起吃饭一起洗澡一起睡觉(尼玛,还一起做爱呢)。
妈蛋,别说有感情基础的男配了,楼主看到这里都有点hold不住了好吗:别看我毒舌猖狂、做出一副老子什么都不在乎的模样,我从不敢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到任何一个人身上,这才落得我孤身一人的下场,因为狗从不会辜负我的善良!
二人随即拜访葬礼服务公司,男主怀着人道主义的精神,对男配响起了前方高能预警:里面会很无聊,你不想去的话可以在公园呆着。
男主雄纠纠气昂昂地对职员说帮自己办理葬礼业务时,职员的表情那么一瞬亮了一下,然而男配早已看穿了一切,当男主终于看到棺材以及容量特别小的骨灰盒时,死亡这个概念一下子直观立体了起来,他迷茫的表情表示他还是未能足够勇敢面对这一切,体贴的男配发挥自己万能钥匙的作用,帮他搞定。
可以说,到这里男配已经基本被感化得不要不要的了,接下来除了偶有分歧外,他已经完完全全和男主站在同一战线了,餐馆遇见被自己戴了绿帽子的倒霉蛋,男主娇羞地捂着自己的小脸庞,这正与前面自己理直气壮指摘同行演员夫妻俩无视自己形成鲜明角色对换,出乎意料的是,绿帽子君居然有限度地原谅他了,还客气地谢谢他帮他找到了真爱,男主贱贱地回应道:那我收回道歉好了——而男配从始至终不说一句话,只是幸灾乐祸地看着这一切的发生……当第二天男配从沙发上睁开眼时,他没想到的是,这个和他同处一室的好基友慢慢酝酿着惊天大阴谋:飞去阿姆斯特丹陪儿子过生日,男主反问“这主意不是很好吗”,男配表示被这个任性boy逗乐了:很好,还非常有创意,but……男主赌气地关掉电脑:算了,等你走了我再去,好了吧(还说自己有钱呢,小气!
)。
结果当然是男主又一次赢得了胜利。
飞机上关于是否让儿子知晓病情,二人有了最后一次的争吵,跟着一个二逼兼毒舌,身经百战的男配早已经get到高超的吵架技能:“你为什么这种表情?
”“哪种表情?
”“你不同意的时候总是这种表情。
”“好吧,我可能确实不太同意”,男主表示这样的男配委实有点棘手,索性撒泼起来:“我问你的意见了吗?
好像没有吧”“你他妈太紧张了,去撸一发吧,我可以叫空姐帮你”,二人抵达目的地时,男主终于认真考虑男配的建议了(事后他对男配解释到,我努力了,但臣妾做不到,男配还给他一个肯定的眼神:我懂),男配这时候化身贴心护卫,360度无死角配合,我顺道和你叔看个会,对,什么会议,那个机器人大会,孩儿,你身上没钱了吧,你叔欠我很多钱呢,快掏欧元……从阿姆斯特丹归来后,男主像个老顽童一样翩翩起舞,男配表示“你永远都幸福是我最大的心愿”。
最后的晚餐,男主宣布了自行了断的决定,经历了几天洗礼的男配此刻已经做到了男主在飞机上的要求和抱怨:所有人都告诉我他们的想法,谁他妈告诉过我这个将死之人的感受!
但是男主表妹不能接受,像上次男主和儿子告别靠打火机来了个分手的拥抱,男配靠宝拉遗落的手机打了个炮,身体力行地平息了这只愤怒的小鸟。
看到这里,楼主觉得影片已经功德圆满了。
只是心中一直在纠结一个问题,影片为什么以一条狗命名呢?
Truman在影片中虽然屡次出现,戏份吃紧,而且是男主重要的感情寄托,但就将近两个小时的观感来看,它的分量远远不及男配,与其这样,倒不如直接以男配名字命名好了,个人实在表示无解。
眼看影片就要结束了,楼主这才发觉导演真是十足的心机屌,大招原来放在后面,就好比男主去宾馆送男配之前,手里晃动的几张纸暂时引起疑惑一样,这些解答都会在影片最后得以呈现。
万万没想到,在男配临走的前一秒,男主又为他布下了又一惊天阴谋,对于自己这只心心念念的狗,他实在放心不下交给其他人喂养,所以他只能最后再无耻地拜托自己的好基友,然后他亮出准备好的机票、资料以及证明材料。
可以说,这只狗浓缩了男主对尘世的全部依恋,把它交给自己信得过的人,才是最好的归宿。
我走了你怎么办 —电影《特鲁曼》赏析“噢!
忘了带它的牙刷,还有它的衣服,对了,我已经很久没给它洗澡了?
”老狗特鲁曼被突如其来的谈话决定了归宿.胡利安霎时变得六神无主。
这个陪伴他大半生的老伙计就这样草草地托付与人。
胡利安内心里潮涌的情感夺眶而出。
如剧中台词般所言:“死亡,其实也是一场新的开始”.故事从一幅萧瑟枯冷的冬天雪景开始。
老友托马斯接到胡利安肺癌晚期的消息,千里迢迢从地球另一端过来陪他度过最后几天。
面对大家心知肚明的结局,托马斯尽量压抑住自己强烈的情感。
但久别重逢的瞬间,仍然让他眼眶红润。
难以言表心里的无奈和苦楚,只能用以无言来代替悲伤和痛苦。
也只能这样了,那就默默地陪伴胡利安走完这最后的一段路程吧!
“不知不觉与你已经认识了一生,你知道你的优点是什么吗?
”胡利安问托马斯。
“不知道.”托马斯。
“是你做事从来不求回报,那你觉得我的优点是什么?
”胡利安。
“勇敢.”托马斯。
对待死亡,并非每个人都能像胡利安一样豁达,充满勇气,死神频临,他仍能平静如常,有序地处理自己即将失去的一切。
他对特鲁曼不舍,但他绝不会盲目给它寻找归宿。
在胡利安眼里,特鲁曼就是他对家人和最好的朋友情感寄托体。
胡利安越是对特鲁曼不舍,作为旁观者的托马斯内心里针扎的痛苦就愈深。
他待动物即是如此,更何况他的朋友和亲人们。
影片导演的高明之处在于,只用一场自然,平常的人生死亡的故事,却表达了人世间爱的更崇高的涵义。
宝拉因胡利安自私的决定,摔门而出,因为爱。
昔日的情敌兼仇人主动宽恕胡利安,并与之示好,也是因为爱。
为一个即兴的想法,跑去千里之外的荷兰看望儿子,还是因为爱。
胡利安其实就是这万千众生的高度浓缩,他身上装填着每一个靠近死亡大门的群相心态。
照他的话说“谁都想以最好的方式与这个世界告别”。
一切仍然还是因爱而起,所以他会焦虑,会徘徊和犹豫,会忏悔,会不顾一切斥责曾经的小人,会一次次对朋友说出最真切的情感。
托马斯对宝拉说“不难过,我们都尽力了不是”.既然胡利安都能勇敢的面对他自己的结束,为何我们不能像他一样勇敢的面对他的离开呢?
影片穿插的两幕剧院舞台戏,很有寓意,人生如戏,从舞台退下,失落会有,但真情还在,就算离开,能把最好的留给身边的人们,死亡未曾还会让人难过不是?
“不用难过,我走了以后,特鲁曼你帮我照顾,它就是我对你们最好的想念”!
没看完!!稍等
因为爱你们,我才有告别的勇气。
西斯科·盖伊很会拍男男,还记得【西班牙处男】。
Always talking talking talking...
希望我也有那种平和心态面对生命的离去。一一告别亲朋故友,和那只老狗,理想的,不完美的,尴尬的,回避的,深情的,都作罢。
临终关怀戳破的是“来日方长”的惯性,所有原来可以交给时间解决的问题要么变得紧迫,要么变得不再重要,当事人如何面对他人的目光,如何交托身后的安排,如何坦然面对人生的尽头都带有几分哲学的味道。本片以从多年不见的死党的视角,经历了主角可能最后时光里最重要的一段岁月,从细微处共同经历着旁人对行将就木者的态度、去医院终止治疗、去殡仪馆选骨灰盒、去荷兰为儿子庆生和告别,以及戏份最多的,他对宠物狗在其身后的安排,片名以男主高龄宠物狗入题,显然是以狗喻人,对狗的牵挂和为狗的托付本身,也是对人的命运的某种映射。本片故事节奏缓慢,几乎没有明显的高潮和冲突,但是却能从点滴细节中品味出复杂的情感和人生的况味,具有十足的文艺气质,却毫不沉闷,值得反复玩味。
@2016-07-10 07:04:14
有点讨厌男主那副嘴脸!不知为什么!如果是我,会怎样选择告别人世呢?会害怕么?希望自己会勇敢!只是怕那些深爱的人承受不该承受的痛苦!
没看完
关于死亡的一堂课。从容,温情,克制,幽默,有笑有泪过后,我们也能平静的接受结局了。
让我想起冯小刚。。。
心酸的故事,谁能忍受生离死别?不能,死者朋友们都压力很大。
西语听着略违和,不过整个片蛮轻松可爱,基本上能get到笑点
生命的最后,谁能保持风度翩翩,从容不迫呢。挚友陪伴的短短几天,街道城市中最后的身影,安排着身后之事,见一见儿子,订一方棺木,耗时最久的却是为特鲁曼找好下家。机场的道别看着三个人眼圈红起,晶体透亮。我把它托付于你,于是可以安心抽离。
最好的告别。
[3+]
又一部欧洲关于死亡探讨的电影,温情和无奈
都知欢聚最难得,难奈别离多。
直面将死的思辨与坦荡
太一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