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卓玛
益西卓玛,Song of Tibet
导演:谢飞
主演:丹增卓嘎,仁青顿珠,拉琼,大旺堆,巴桑,次仁多吉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藏语年份:2000
简介:暑假,达娃回拉萨看望多年不见的姥爷和姥姥,正遇到姥爷病重、去世。在看护病人和料理丧事的过程中,姥姥益西卓玛给她讲述了自己曲折的一生,讲述了五十年来,她与三个男人的爱恨恩怨…… 益西卓玛老人一生的婚恋恩怨经历并不特别,在各民族、各时代的生活中常常都会遇到。但是,半个世纪以来西藏地区从农奴制到现代社会的巨大变迁,以及..详细 >
益西卓玛颠沛的一生没走出这三个男人。少了些电影感。
民族电影。摆脱了汉民族意识形态,确立了藏民族文化主体性。
三星给原汁原味的藏族风情和最喜欢的桑秋,精神恋人
姥姥姥爷那个爱情片段挺美的。大段闪回和现实交错
གློག་བརྙན་རང་བརྩེ་དུང་རང་སྟེང་ནས་བཤད་ན་འགྲིག་པ་ལས། སྤྱི་ཚོགས་ཀྱི་ནག་ཉེས་སམ་ལོ་རྒྱུས་རྫུན་བཟོ་བྱས་ན་ནི་སྒྱུ་རྩལ་བརྩམས་ཆོས་མ་ཡིན་པར། དེ་ནི་ཆབ་སྲིད་ལག་ཆའོ།།
震撼…剧本很神奇 被裹挟在时代中的女主 孙女又非常有现代化的思想 宣扬独身主义 还堕过胎 感觉元素太多元 只能说是很精细的制作。 从性别叙事视角去看会觉得这三个男人分别代表着对益西卓玛三种维度上的压迫。。。可是在镜头语言下不知是苦难被美化了还是这种对于苦难的逆来顺受甚至千里寻夫最后还归结为爱情的复杂的女主的一生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外表下的苦难表达…脱离性别议题感觉导演有着对于老旧西藏宏伟叙事的野心可还是较为浮于表面。但诚然可以说是一部好片子。
平和的苦难,影片里看到更多的是接纳
益西卓玛一生的婚恋恩怨经历并不特别 在各民族 各时代生活中 常常会遇到 但半个世纪以来西藏地区从农奴制到现代社会的巨大变迁 藏民族独特的宗教文化 对命运与轮回的信仰的人文精神 却使她的故事饱含了丰富 独特的审美价值 影片采取了回忆的手法 这是要增加情感的深度需要 也是体现人们对往事的超越性
理想的女性形象。虽描写女性主角,但是展现奴隶社会与新社会时代与历史变迁的工具,并不是真正着笔女性视角。益西卓玛是野蛮与文明两种文化之间的焦点。加措-野蛮与暴力;少爷-阶级差距与奴隶社会;桑秋-佛教精神信仰。双线叙事,想塑造为新时代独立女性的孙女仍不够“新女性”。结尾天葬的间接展现很美,西藏奇观景色很典型,但主旋律上升结尾仍然没有让我信服的力量。
藏族题材电影,最致命的就是被导演的民族视角带偏,摆脱不了汉民族意识形态。这一部相对来说算是抹去了一贯的政治色彩,回归到故事纯洁性上。但还是有些猎奇的嫌疑以及表达上的严重错误。
剧情可能因为审查的原因,没有办法交代的太清楚和连贯。所以看起来有些地方滞涩,还是能隐隐感受到蒙昧血腥的味道。但光听着1小时45分钟时悠扬的藏歌时,就足够悠扬自由美丽。男女的爱情也像是长出来的,就像诗经,天真自然。
在一个晕乎乎的冬日午后,在影院里看完了这部电影。好厚重的故事,像雪山之巅长长的赞歌。我朋友问我,益西怎么能同时爱着那么多人,我想,爱是益西唯一的权利。阶级,政治,宗教,层层浓密的白雾遮住了纯净天真的她的路。她的目光止于此,所有苦难都逆来顺受,但她最自由的是情感,她的爱飞跃山巅,跨越千里,她的爱情永远属于她自己。
藏区大时代之小人物,一个女人和仨个男人之间的情感,结局已算美好。
明明是一个可怜的女人被两个男人强暴,最后却说她的一生充满爱。益西卓玛看上去是主角,实际上连个物件都不是。所谓的丈夫是强盗,所谓的情人是纨绔,所谓的灵魂伴侣也不过是个符号。片子主要为了猎奇西藏风光。
被传奇叙事的毒药折服的同时我又觉得迫切地需要寻找到一种反-传奇来对冲一系列温暖现实致幻来的时代特征整体性虚构结构的关系(甚至于与纪录片有着一样的生症状),让创作者不再受到某种师承关系与中心边缘式审视异域风情的视角诅咒,远比所谓的共同体叙事更有必要。
也算是彌足珍貴。
时间会给出最好的证明,融化一切,尘归尘、土归土~
看完脑海里全是「在那东山顶上」的旋律,益西卓玛的一生也是一个时代的变迁啊!
七分
说来应该是全藏语 但只看到了个译制版本 藏族少爷高喊了句“哦我的天呐”//不期待喜欢故事了 能工整完全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