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真的真的很不舍得和陈嘉玲说再见。
上大三的时候看《俗女养成记》第一部,每天中午从学校食堂打饭回宿舍,每天都只允许自己看一集,不舍得看完。
今年已经毕业,考研失利准备二战,每天在寄宿机构的“小笼子”里学习,非常压抑。
中午午休后本来要继续整理错题的,这些天来一直混混沌沌,心跳加速又难受,果断跑去看最后一集。
坐在自习室的座位上,哭到不行,也笑到不行,这时候仿佛才感受到窗外的风。
很早之前,我一直想成为的人物是小女侠余周周。
现在,我觉得陈嘉玲是我心目中最cool的人。
看完最后一集,才发现其实我们大部分人是陈嘉明,“我不是一个懂得为自己挺身而出的人”,当佑仔告诉嘉明勇敢一些的时刻,弹幕里飘过“勇敢会痛”。
第二部给人的便是这种“拉扯”的感觉。
还喜欢阿嬷,阿嬷才是最后找到自我,找寻自由的一个人。
非常感谢和喜欢谢盈萱的演绎,把她最后的话贴在这里:「人生要繼續,這個電視中的陳嘉玲活在螢幕裡,還有各種陳嘉玲的可能,需要我們自己創造。
三十,四十,五十,六十,沒有一刻是簡單的,想成為閃閃發光的大人,生理上的年歲增長卻常常無法同步升級心理上未狠狠長大的部份,那些成人被要求不能犯錯的規則,混雜人生多少殘酷和困難的時刻,得要比少年時期的你我更加勇敢,才能去跌倒再灰頭土臉的站起來。
」最后,勇敢且真诚,说给自己听。
我们不都碰巧地活着吗?
从《俗女养成记》1-2 已经完结,从最开始“我有一个梦想”:中年辞职追梦,毅然放弃如同鸡肋的感情,离开奋斗过的城市回到家乡,买下见证自己童年的“鬼屋”等等挣脱社会、人际关系所带来的束缚,奔向心里向往的生活。
在找自己的过程中穿插了童年生活的种种,真的是让人笑中带泪。
故事到这里,陈嘉玲还笼罩在女主光环里的,接着有了第二部,导演不知道想表达什么,直接把女主拉下神坛,生活的一地鸡毛慢慢开始展现。
陈绕了一圈还是走上了妈妈、奶奶的老路,生活和家庭带给她的精神压力从来没有停止,从最开始妈妈指点她的装修,尽管陈多次表示“这是我的房子!
”。
再到意外怀孕,她绕了一圈好像没有什么区别,而且似乎还更差了。
“真实”是第二部得到高评分的原因之一,因为观众发现一个“标新立异”的女主最后还是逃不过生活的摧残,还是会面对喂奶和赚钱,面对夫妻之间歇斯底里的指责。
第一部里的好爸爸也不过是一个“夕阳恋”的老头,父母之间相濡以沫不过是生活所迫。
管你多么独立,多么有女主光环,还不是和现实中的普通人一样忍受这种糟心的生活。
一个没有任何新意的故事引来了一片叫好声,夸赞的原因竟然是“不是自我的大女主”。
这就突然让我想到前段时间那个自驾出游的阿姨,为丈夫和孩子操劳了半生最后鼓起勇气重新找回生活的意义,从这一片泥沼中挣脱,引起了路人的关注和祝福。
这个时候没有人再去指责她自私、自我了,因为她已经风烛残年,被压榨完最后一点价值后被社会丢弃的人而已,曾经和大部分人一样在风尘中挣扎。
救风尘,诱良家。
只能说错付了第一部的眼泪吧。
台剧这两年终于脱离了偶像剧的桎梏,但其实仔细看的话,对于家庭戏份的描写以及各种笑点的插入都是承袭以前台剧的模式的。
细想想,是不是命中注定我爱你、微笑pasta里面的父母兄弟都很有爱且戏精呢。
《命中注定我爱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二姐钟欣凌的本色演技
《微笑pasta》里面天真可爱 陪着女儿一起做梦的一家人有人说俗女养成记是中国版的1988,大概人类能够有共情的能力和时刻就是讲述关乎爱的故事吧。
只是从第一季的时候就不太懂,明明现在很多影视剧都喜欢用方言表达也可以照常上映,而闽南话这样一种同样有魅力的语言要被转译成台普,刻意地矫揉造作真的观感不佳(此处同样联想到之前在影院看邱泽的《当男人恋爱时》同样破坏气氛的配音) 台剧的色调、风格一直秉承着小清新的画风,所以哪怕时隔20年依然看到了当年《薰衣草》里梁以薰花房的装饰风格在这部剧中陈嘉玲的房间展现的淋漓尽致,实在是爱了爱了dddd!
何况剧中饰演陈嘉玲爷爷的演员曾经也是《薰衣草》里面季晴川的经纪人,表演风格跨度之大,只能说演技太精湛了。
《薰衣草》比较搞怪的Peter经纪
《俗女》里面和蔼可亲的爷爷(第一季里面有对爷爷遭到zz迫害的描摹 建议看未删减版) 惊喜的是在第一集里看到了旺福乐队的梦幻联动,同样俏皮的他们在这部剧里一点都不会违和,甚至当他们作为背景陪衬弟弟被求婚时,配着“爱一兆年”的歌词,更让人甜到心悸哈哈!
剧本其实不复杂,但是拍摄的时候不断回溯小时候和长大的方式丰富了整个叙事,而且很多你以为若隐若现的小细节其实都有大作用,真的太厉害了!
《俗女养成记》2从第六集开始简直没法看,陈嘉玲自己考虑年龄,自己的经济工作情况,不要孩子是慎重考虑的结果,而且女性不要孩子也根本不需要什么理由,妊娠生育权就是在女性自己手里,蔡永森说【你什么事都是自己做决定不考虑我】,就如陈嘉玲所说【我知道你肯定不同意才不想和你说怀孕这事】,对呀,讨论之前嘉玲已经知道蔡永森预定了答案,他只会不同意,那么又有什么讨论的必要?
所有流掉孩子的原因在蔡这里都只是借口,他好意思指责嘉玲什么看不起自己,眼里只有钱种种话,又是令人无语的自尊,又伤到男人这骄傲的自尊心了?
男主所有话让人觉得非常有男言之特点,他不会去考虑嘉玲这个女性这个生育者自己的想法,嘉玲所有不生的原因都成了看不起他爱钱的原因,拿【不和我讨论】来吵架指责嘉玲简直令人无语,她们吵架中提到蔡一直舀水洗澡,说了两个月修蓬蓬头他都没有管,因为可以将就,他就是总有自己的原因,他觉得无所谓,更何况这点已经显示出他本人的问题了。
他还说嘉玲“千金大小姐”这个污名嘉玲的词,他到底明不明白在他心里嘉玲只要说流掉孩子就是自私,就是全世界都要听她的,所以还有什么话说呢?
台风天还砸坏玻璃,明显的暴力倾向(小时候他自己的家庭原因 ,没去棒球训练了,嘉玲问他 ,他也显示出了一些暴力倾向 ,不用觉得我说这个小题大做 因为我自己看那段剧情的时候感到震惊 )。
后来他说嘉玲【从小到现在变了很多,变得好像认不得了】,真的会笑死,那就是你从来不理解女主呗,不合自己意就是变得陌生了,人变化难道不是正常的吗?
是该分手,可是最后还是嘉玲去找他妥协,嘉玲之前才查出自己怀孕后假如生下孩子的生活想象就不会成真吗???
废话三摩地——陈嘉玲不想生孩子就是不想生有她自己的原因和理由(甚至不需要),而不是被蔡说的那样,种种情感绑架。
后来蔡永森买了嘉玲的房子,他说房子是嘉玲的,自己也是他的,可是房子产权牢牢在自己手里 才是自己的,有时候言语是甜蜜但又很脆弱 ,从拿不出养护头发的钱到可以买房子,虽然有些是借的钱,这前前后后不迷吗?
(剧里虽然这么讲 但是现实远远不是这样 )嘉玲最后让蔡追求自己的梦想,她来养家,我也是很迷……他讲蔡永森是他最好的朋友 看过他最脆弱 最丑的样子 可是为什么嘉玲没有女性朋友呢?
剧里为什么没有呢 。
而且我真的无法理解 嘉玲妈妈为什么会原谅陈晋文骗她说自己结扎了,陈晋文是看不到嘉玲妈妈前几次生孩子多么辛苦 多么痛苦吗 ?
难道最后他结扎了就可以抹去一切吗??
他把30万拿给初恋,后面还说自己不后悔(好一个理直气壮),出轨就是出轨没得洗,在第八集的时候,3个女性出去玩,家里4个男性,好,家里的男性全部都在指责女性,自己是看不到自己有什么错吗 ?
搁这男性之间情感共鸣呢???
自己很委屈吗???
剧情的发展最后统统原谅,真的很无语,陈晋文没给嘉玲妈道歉,什么也没有说,蔡永森后面也没有提到自己的问题 ,也没有承认自己的错 ,他们之间好像自己有什么问题通通都有很大的理由,而且女性们去指责他们好像都是有错的…… 对于本剧从亲情母父孩子方面我不赞同的是,嘉玲妈妈总是说为了嘉玲好,【为了什么什么好】这句话,简直是对东亚父母最好的诠释,借用嘉玲的话就是【你可以不要生不要当妈妈啊】,我知道嘉玲妈妈也是受害者,从传统的人生剧本来看 结婚是为了生孩子 ,从来也不明白为什么要生孩子 (为了传宗接代,更是为了遵循社会既定规则)明明自己都过不好,自己 也不懂得什么是爱 ,而我也不需要所有人来说 【人生就是这样的 】,什么玩意?
凭什么是这样的,没加思考就选择做出什么该做的事 ,明明那根本不是该做的事 !
祝全天下女性可以选择不当母亲,永远做自己。
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也根本不想看到什么大团圆结局,有了孩子儿孙满堂 ,结局总是好的 好到以为掩盖了所有问题 可是前面人物之间的问题 矛盾后面难道不会有吗 难道不会走向决绝吗 ?
女性选择不生孩子就是罪人嘛 就要被钉在十字架下面 ?
或许如果剧情这样发展 结局根本是另一个方向 ,但是我依然想看到这另一个方向 ,想看到女性有更多不同的选择 ,当然希望是能够去选择!
嘉玲要的无痛顺产,咱就是说,勇气倒也不必用在这里……就有点要素过多,喊着【还是回家生孩子去吧】,实在南平。
我们是不是都忘了,人生其实还有下半程人生这场电影,不到最后一刻,压根就没有完结甘于平凡,敢于平凡,才是真的勇敢,最后落入俗套又如何我们拼劲全力对抗这个世界,不是要搞得一身伤,而是要找到最自洽的状态第二部的剪辑我不是很喜欢,童年和现在为了互文,混剪在一起,不像第一部那样片段片段,看着容易很乱糟糟永远的三个女人一台戏,过去的祖孙三人,现在的阿琴洪育萱陈嘉玲。
洪育萱真的很搞笑,育萱还想看相比第一部,第二部的故事更女性视角,也更易让人共情台湾的片子多了一丝真实感,我们的《三十而立》什么的都太戏剧化,演得落地,但剧本抓马。
而台湾则是翻着老妈妈这个角色真的很让人感动,妈妈只读过国小啊,所以对于读上初中的陈嘉玲才会那么重视。
然后防狼教育,已经知道陈嘉玲被欺负后二话不说的拥抱。
好喜欢这样风趣又温柔的妈妈那个胖女警戏份不说,但演得真好,那个温暖的拥抱,一切尽在不言中,很治愈
对第一部有多喜欢 对第二部就有多失望三个男人之前大概是美好的想象 到这里全部露出真实的丑恶嘴脸 只是这样的话我姑且还能当做是这个剧想要走向现实吧但是当我看到明明准备好开始自己人生第二阶段 拥有自己喜欢的房子装修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讲着决不妥协 讨厌小孩的陈嘉玲 做了个B超就突然想要小孩了 房子变成了男朋友的 还要鼓励男朋友追求梦想 自己养家 哇哦 amazing陈嘉玲从鼓励女生勇敢做自己的精神向导 变成了莫名其妙为了小孩为了男人做圣母的反面典型这个剧里每个出轨的人都能被原谅 而且搞得像他们才是受害者一样 牛 真有你们的女人没了男人就活不了了 三个女人一起出走又各自回到男人身边 育萱最后被安排的那个男人就很硬凑 编剧是想说离过婚有小孩的女人就只能配得上那样一个男的吗?
第二季的高光时刻只有两个地方 一个是嘉玲补完课回来跟妈妈吵架 妈妈证明自己那段 另一个是育萱跟女警说自己被家暴 女警让她快走那段剩下的就只有心梗了
这一天很平常,就像过去的每个平常的日子一样。
阿嫲在厨房炒着菜,阿公在抱怨把裤子洗得褪色了,儿子打翻了冰箱里的绿豆汤,小孩子在吵闹,儿媳妇过来说,“番茄炒蛋怎么这么干啊,我们要吃黏糊糊的那种”,顺手接过了铲子。
阿嫲恍惚着,“我要出去一下。
”她出了家门,坐上公交车,胳膊趴在前面的椅子上。
风从车窗外涌进来,斑驳的阳光从树缝里洒下来。
她到了一处院子,仔细地擦好地板,端了盘奶油蛋糕,在走廊前坐下,满足地吃一口奶油。
院子里有一棵大树,树杈上挂了一串风铃,微风吹过,风铃叮叮当当地响起来,不知名的花儿开着,狗子安静地吃着食,树荫铺满了地。
阿嫲过生日了,全家人都很高兴,阿嫲许了三个愿望。
切蛋糕的时候阿公说,"你阿嫲不喜欢吃奶油,把奶油拨给我"。
“我喜欢吃奶油啊,”阿嫲心里想着。
“阿嫲,你许的第三个愿望是什么?
”小孩子叽叽喳喳地问。
“哎呀,这个不能问的啦!
” “我要搬出去”,阿嫲平静地说,就像一个闷雷投到了湖里。
她要搬出去住,决绝地,儿子儿媳恳请她不要搬,晚辈们答应她会听话不惹她生气,丈夫认为她无理取闹。
阿嫲还是搬出去了,她听到街坊说的闲话,哈哈大笑。
她回去了一次,让孙女教她写自己的名字。
孙女写完,她疑惑道,“不对啊,阿嫲的名字有四个字,你怎么只写了三个?
”孙女恍然大悟,在前面又加了个“陈”字。
“还是李月英好听啊”,小孩嘟囔着。
阿嫲认真地握着笔,写下歪歪扭扭的一横,手背上的青筋因为用力凸显出来。
小女孩望着阿嫲投入的模样,小心地问,“阿嫲,你一个人搬出去住,你快乐吗?
” 阿嫲只是笑了笑,没有回答。
阿公来找阿嫲,两个人坐在廊前吃饭,只有一菜一汤。
阿公说,“你怎么吃这么简单,家里还有鱼有肉呢。
”“这样就够了啊,我练了好久才学会煮一人份。
”阿公尝了一口番茄炒鸡蛋,酸到皱眉头。
阿嫲哈哈大笑,“这才是我从小吃到大的番茄炒蛋”。
阿嫲盛了梅子酒来喝。
阿公说,“我已经不记得有孩子以前,我们两个人是怎么过的了。
”“我也不记得了。
”阿公问自己有没有做过对不起阿嫲的事情,阿嫲说,你对我很好。
阿公小心地问,那你以后还会回家吗。
阿嫲感到很奇怪,不然呢,不然回哪里呢,结婚之后,我哪里还有第二个家呢。
阿公大笑起来。
阿嫲想做李月英,哪怕一天也好。
做了几天短暂的李月英,最后还是做回了陈李月英。
我想,阿嫲已经没有遗憾了吧。
真的很爱陈嘉玲!
她的大条、夸张、坦率。
这部剧有给我很温暖的感觉,尤其是每次童年部分,老屋子的画面总是有着一层暖黄色的滤镜。
让我很向往那个从来没有去过的台南小村。
还有后面李月英搬出去独自住的那个小屋,特别有一种度假的vibe,那些每天擦得干干净净的赤脚走来走去的地板,在阳台的小桌子上吃饭,空气中似乎有一种又潮湿又清爽又温暖的气息。
看那段的时候,我特别想去一个相似的小屋度假。
事实上这部剧我看到一半左右的时候弃了一次,今天是从第六集又重新看起,并且一口气看完了。
之前弃剧,主要是对陈嘉玲和蔡谈恋爱感到无聊,相当陈词滥调,笑点也是很刻意很生硬,一种无厘头的感觉。
但是今天在b站刷到一个视频,其中有大结局陈分娩的镜头,看着那副惶恐、泪湿的望向自己母亲的眼睛,以及李握着女儿的手讲的那些话,瞬间泪目。
于是逃避本该写的作业,打开电脑继续看了起来。
这个“我要妈妈”的眼神
这句台词我直接泪目剧里我还很喜欢的就是洪育萱的戏份。
她其实很坚强也很自洽,虽然总是“娇滴滴”的,但是她有着很大的力量,她只是一开始被诓骗在爱情的虚幻中。
她在浴室那段台词,其实让我很后背发凉。
就像波伏娃那个鞭辟入里的断言“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
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洪可以打破那个温暖的粉色泡泡,其实展现了巨大的勇气。
但是这部剧让我很失望的点还是其中对各男性角色的包容。
我知道这是一个只破不立的批评:对于现在的影视作品在表达女性主义、女权主义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其中的男性角色。
肯定不能全部都设置成反派,因为不是所有女性主义者都是同性恋,我们也不能剥夺异性恋女性追求幸福、追求亲密关系的权利。
但是我始终认为,有些尖锐的矛盾、女性在家庭生育方面所遭受的深刻的酸楚的痛苦、无奈、悔恨等,不应该被很轻松幽默地消解了。
妈妈因为丈夫不愿意结扎而流产的痛苦;婆婆在结婚后的唯一的家中,几十年如一日的被所有家庭成员需要,她偶尔需要的一些自由的喘息……这些一切都以女性默默地忍受、最后平静地回归家庭为结局,在这过程中,爸爸和爷爷做了什么吗?
只是等待。
并且,有的时候我觉得并不应该搞笑的地方,该剧也会以一个可以的笑点来“搪塞”过去,营造一个家庭和睦、男性伴侣已经很容忍很爱老婆的表象。
说到“爱老婆”,也让我很反感的一点是,剧里很多表现男人爱老婆的方式就是吃醋,是对老婆大喊大叫,这或许有喜剧的调性在,情感的表露不能太细腻而是要夸张一点,塑造一种“欢喜冤家”的氛围。
但是,我感觉这是一种很错误的、增强刻板印象、没有创新的表现方式。
难道我们女人的想象力和要求就那么贫瘠?
想不出什么真正可以让我们开心的取悦我们的方式?
难道我们女人就是“贱”,男人越是凶巴巴地对我们说着狠话,我们就越是觉得这个男人很爱我、他只是不好意思说出来?
这种狭隘的思维应该改变了。
最后想说的是,我觉得这部剧在某种最终意义上,还是令我感到害怕的。
因为,就是陈嘉玲这样一个家庭可以给她足够爱的女性,她最后还是奉子成婚,看似自愿(主动向男方求婚)实则被动地、稀里糊涂的进入了婚姻,我甚至觉得最后的那个大团圆结局很恐怖。
一辈子忠诚的妻子,要迎接那个因为自己的懦弱而无趣地活了一生、在老年追求刺激精神出轨的丈夫回归家庭;四十岁高龄怀孕分娩、在职场很辛苦打拼的新手妈妈要承担起家庭的经济重担,让自己的另一半可以去追寻那个轻松愉快的棒球教练的工作并自诩为喜欢的事业。
难道妈妈在数十年的婚姻生活中没有平淡的时刻吗,是因为那个爸爸一直都很风趣幽默体贴吗?
难道陈没有任何事业的追求吗?
难道她就喜欢带着不同的外国人一遍又一遍逛相同的景点吗?
男人是有追求刺激的真实人性的,是有追求赚钱不多但是很有成就感的事业的野心的,女人则不会有的。
这是因为女人本身就不一样吗,或许只是社会对男女的规训和标准不同。
该剧似乎也是在认可和强化这种规训。
我并不否认亲密关系的价值对人的意义和重要性,但是必须要承认的是,亲密关系对于男人和女人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
女人往往被告知:亲密关系是生命价值的必不可少的部分,这就导致一个女人无论多么自由、多么高位,最终几乎都会受到亲密关系的拘束,都会不可克制地试图从亲密关系中得到安全感。
但是男人似乎没有这样的困扰,一个在事业上成功的男人,一个踩在其他男人头上的男人,不会因为没有女人全心全意地爱他而觉得没有归属感、没有安全感。
我觉得这种强加在女人心灵上的对亲密关系的渴望,是一种束缚。
女人更容易成为爱情的奴隶,成为爱情带来的安全感的奴隶。
但是,总体来说我还是很喜欢这部剧的,我认为以上的批评有一些也是属于时代的局限性,或许以后我们可以看到更加优秀的、更加自由的、更加彻底的女性主义的作品。
但是,这部剧里的女人,还是需要爱情,还是需要家庭的安全感。
不过,不能否认的是,该剧的女性主义的关怀很到位,老中青三代女性,她们在不同时代下、不同年龄段的挣扎、痛苦、无奈,被很细腻地捕捉与表达了,这些起码是女性主体性的体现,奶奶所说的“婚后就只有一个家”,妈妈对两次生产的回顾和对第三次生产的抗拒,陈四十岁还不知道自己人生想做什么的迷茫、觉得自己不能做好一个母亲的忧虑……这些在那些男性本位的影视作品都是看不到的,一个妻子仿佛理所应当永远属于丈夫的家,一个母亲仿佛永远有着无尽的母爱去孕育生命,一个女人仿佛生来能做好一个妈妈,在那些男性本位的影视作品中,女性就是这样被客体化的。
第二季一上来的剪辑模式发生了改变,时间剪影的穿插着小时候和长大后的情景,宿命感更强了!
小女主长大了,本人继续出演真的很棒,观众也会有一种陪伴成长的感觉!
第二集就这么高能了!
不仅有少女青春期的心理活动,还有中年女性更年期时候的心理活动!
无论是什么时候,都有家人的陪伴,都有父亲的关爱和宠溺!
搞笑之中又很温情!
天心的客串很惊喜,耀眼的外表下,有着不幸的婚姻,孩子也连带着受罪,不善言语略有一点自闭。
女主到了40岁,有了年龄焦虑,但是怀孕后又没有下定决定做妈妈,那种恐惧感,现在年轻人很能体会这种感受,做不到的无力感。
年纪大了功成身退后,也有着不愿意告退的心理,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第六集这个孩子问题虽迟但到,很难过,双方都没有错,但是自我意识过强,往往会伤害到另一人。
面对孩子的危险教育问题,国人确实还是传统,但还是要正视。
第七集没有回忆,面对现实三个女人选择了逃走,很真实又舒服,走出去撒撒疯、喝喝酒,重新面对人生!
第九集关注了老年人心态变化,叫了半辈子陈李月英,想再做回李月英!
女主终于面对了自己内心,把自己真实的话说了出来!
女主演技真好啊!
一晃眼,距离《俗女养成记》第一季结束已经两年了。
这么算来,我记挂这个女人居然也有两年时间了。
第一季的结尾陈嘉玲决定放弃大城市的生活,回到家乡找寻内心的宁静。
每当想到这里,我脑中就自动开始播放《稻香》,【你说家是唯一的城堡】真的是第一季的最好诠释了。
然后呢?
我总是会想知道。
这样一个归隐田园的结局和王子公主携手走向婚姻殿堂没什么区别。
对我来说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故事。
可是陈嘉玲,她是那么接地气的一个人啊!
她回到家乡后会习惯吗?
她打算做什么工作呢?
她会后悔自己的选择吗?
她要和初恋男孩结婚了吗?
过去的两年我总是在不经意间想起她,像惦记一个远方的朋友一样惦记她:不知道陈嘉玲现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出乎我意料的,这部剧还有第二季。
点开之后发现,她还是那个她,不管在哪里都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陈嘉玲,和家人呆在一起,按照自己的想法装修着自己喜欢的房子,真好啊。
她还是那么自信那么吵闹那么独立自主,她好可爱,我好爱她。
刚认识她的时候她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
她是打扮精致的office lady,每天等的是男友的求婚,想的是有朝一日开掉公司老板做个家庭主妇。
现在的她看到戒指会祈祷说不要不要,骄傲的说老娘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她之前有过漫长的向人生妥协的岁月,不会拒绝,不甘止步,选择从众,在所谓的人生必须要完成的各种事中迷失了自己。
如今的她对过往的教训痛定思痛,决定向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大声说不,真正开始随心而活,为自己而活。
她虽然是个看似一事无成的looser,但她还是活成了我的wanna be。
遇到她的时候我是刚告别校园的新社会人,就像当年的她一样觉得只要努力拼搏一定可以挣来一席之地。
这两年我过着温水煮青蛙的幸福生活,没压力没斗志没爱人,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偶尔烦恼一下自己的不思进取,偶尔感慨这样过着也还行,能想起来的高光时刻还是两年前随手种下的因。
我或许会和她一样,迷迷糊糊一晃就是很多年。
但无论日子过得多浑浑噩噩、忍气吞声,我们一定会有那样的时刻:我要改变,这日子没法过了。
因为我们不甘心,我们心里有永远无法妥协和退让的「东西」。
就是这种说不清的「东西」,让陈嘉玲决定离开忍完老板忍婆婆的准新娘生活,哪怕婆婆能为儿子的新婚买下一套看起来就很值钱的房子;也是这种「东西」,让她最后放弃更好的工作机会决定回到家乡。
陈嘉玲现在的新家就是这种「东西」的象征,那个被叫做鬼屋的地方。
小时候的她默认为那是恐怖的,是要逃离的,因为大家说里面有鬼,鬼都是邪恶的。
大家说要去台北才有前途,大家说做白领体面,大家说到了年纪就该结婚,大家说女人就是要相夫教子。
剧中花了很多力气来描述小嘉玲对鬼屋的好奇:最开始有事没事就往门口凑,后面不停地在危险的边缘试探。
虽然她的每一次“探险”都胆战心惊,但她从来没有放弃探索。
她听了大家的话,但又没完全听进去。
她独立又不羁的灵魂在岁月的流逝和经验的增长中一次次对习以为常的东西发出拷问:不是这样的,但好像又不该这样。
在一次次的自我挣扎中她在台南家乡建构的那个世界观被完全击破,她终于看到了内心那个真正的自己。
而第二季从装修新家开始,也意味着在找到自己后,陈嘉玲会按照内心重塑自己。
真好。
我惦记的朋友,她过着自己选择的生活,勇敢的重新出发。
幸好。
我喜欢的《俗女养成记》没有变成一个田园牧歌的理想主义故事,空泛的嚷嚷着诗和远方。
它像庄稼一样扎实地扎根在地里,继续为看客讲述着一个女孩俗气但又特别的生活。
剧其实拍得很好,可是后半程这崩塌啊,虽然真实的中女人生可能就是这样不断妥协吧,但是看着第一季“不是谁的老婆,妈妈,阿嬷,就做自己陈嘉玲”变成这一季为了个根本也没怎么体谅她的男人要死要活生孩子,真就看得人抑郁到不行
男人为什么总是能如此轻易的被原谅呢?不管是陈晋文的精神出轨 逃避结扎让阿琴再次怀孕 还是蔡永森想要掌控陈嘉玲的生育权 并且在台风天和孕妇吵架打碎玻璃离开 最后都那么轻易的被女性原谅了 想到阿嬷离家出走 阿公问她还会回到我们的家吗?李月英说“结婚后 我还有别的家吗?” 阿公大笑不止 而电视前的我一点都笑不出来
为什么有小孩啊 没意思
第一部的童年部分本身就太完整了,使得第二部呈现大量时空照应,更多在形式层面而缺少推进。所以这一部有点像第一部没有说完的话,可能构建新的时空线,或做成电影会更好。
第二季真的无法和第一季比,果然俗媚了。嘉玲选择生下孩子没问题,不可以就和妈妈、表姐开始新生活吗?明明三个女性一起的生活会更幸福。连一辈子不婚的舞蹈演员,现实生活中明明有不少活得很快乐的老年独身女性,不会去骗人也不会被骗,但编剧一定要让独身女性就是追求不切实际爱情结果被骗的又蠢又坏的傻x,呵呵
如果第一部是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第二部就是脑残国产剧,每每每每把我吵的脑袋瓜嗡嗡的时候我都一直在安慰自己俗女就是这样吵吵闹闹嘛。我一直觉得用道德审判一部影视剧是很无聊的事情,性格偏执任性执己见是常情,但是用家暴卖惨逃罚单,生气就把妈妈的手机丢掉,靠搞一些烂俗的段子撑剧情,这已经不是俗,而是清新脱俗的脑残了。生活黑暗面可以用来做负面教材,但是在家施暴砸玻璃,导演还要在剧外给他声援澄清他不是暴力男??exome 这都不是暴力那要动手打人才是吗,这是在共情个屁啊。最近骂声一片说明观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小嘉玲演技比大的要好,男主就是个家暴男你剧外再怎么洗白澄清只能说明你们一样烂
看完第一季我觉得第二季没啥可拍的了,看到第二季第二集觉得是我肤浅了,可拍的东西太多了。
非常差的观剧体验,治愈变致郁。诚然一些情节还是写出了女性的某些困境,但后半段完全崩塌,人物行为逻辑混乱,故事为抓马而抓马,最后为圆满而圆满。女主的转变非常突兀,听心跳留孩子的桥段,彰显出编剧的无力。也许她们自己都无法说服自己吧。还要为某些男性的恶臭行为洗白,简直恶心至极。
从第6集起全面崩塌,看完第8集气到翻白眼,全部内心活动只有:ummmmmmmm。这都能走女方求原谅求复合还爱你(?)生孩子强行洗白大团圆剧情?真的没有必要,无语子,弃了。
ep1.我想看的东西它没有,它演的东西我已经厌倦了。
与1相比,转场穿插碎,但是不可否认有些转场衔接的很巧妙,印象最深的是妈妈抱小时候的嘉玲转嘉玲抱老了的妈妈。第二季比第一季有更多的泪点,有更多的回归现实。吐槽女主颜值的,什么时候才能跳出这个圈,很多给人真实感与共鸣的剧恰恰不需要多么漂亮的脸庞,能当演员,能做好演员的也不只是长得好看的人。
好看好看好看!
第二季整个就很俗...有些奇怪的地方和生硬的接受有点不理解,比较平淡地看完了全剧。倒是天心客串的育萱很可爱吼,台词里加了很多韩语我真的有笑到,完美的融入了她生活里的样子吧hhhhh
其实越来越1988的走向 为华语这样的剧集骄傲 Netflix可以买下来给全球播一下吗
假俗女最终变成了真俗女。最后一集就拉胯,每一个screen都是一副“我今天last day实在懒得理你”的样子
第二季的陈嘉玲选择了最俗的路线,好,那么育萱为什么还是要和老板在一起?湾湾的局限性。
和第一部差太多了,很多地方封建恶心
什么烂尾的,比第一季差太远,硬塞进来的东西真的是不要太多了,什么都想讲一点……隔壁呢?
第一季虽然她失恋丢掉工作事事不如意事事不顺心,但她就是魅力四射,但她就会给我一种“老娘可以”的感觉。但这一季的陈嘉玲,让我觉得她随时会被生活击垮
当你可以在一部华语剧看到妈妈和女儿斗法,是那么熟悉;但是看到男男在父母面前深情表白,这太陌生了。原本以为第二季就这样的时候,到了第六集又不行了,女人这一生的悲剧故事啊,不用控诉的你就懂的,我妈妈也是这样度过这一生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