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有一天晚上我们讨论过的话题——现在把人弄哭是多么容易的事情!
天真的孩子;孤独的老人;放肆的青春。
逝去的生命;干净的爱情;一去不回的世界。
得手的长镜头;宁静安详的音乐。
暖色调或者冷色调,或者黑屏转场。
不知道为什么就可以哭出来,不知道该不该归咎于生活的真实。
现在难做的其实是喜剧。
自然而然地神经质,收放自如的无厘头,恰到好处的讽刺。
很喜欢这个片子的画风,很怀旧,很温暖。
我想起很久以前看过的一张图片,一个女孩子穿着青黑色的斗篷,独自提着一盏灯走在漆黑的森林中,题字是“我又走进了回忆的森林”。
非常的贴切,回忆就是这样一种感觉。
“怀旧是一种可怕的自虐”,是我的一句名言。
你还记得看过恐怖片之后的夜晚吗,无法入睡,不断地提醒自己想起各种恐怖的片段,害怕然而还是不停提醒自己,如同自虐。
怀旧的过程,也是这样。
这种片子,喜欢把人的头画的很小,把身体画的很大,有点驼背的样子。
这样,更显得寂寞。
我是在熄了灯的寝室一边泡脚一边看的,洗脚水冷下来的时候,短篇也结束了,我的眼角也湿了。
我心里面没有很难过,可是我知道,再里面一点,已经很难过了。
有些事情是不经想的,一想,就崩溃。
我上次这么难过的时候,是很久很久以前,小时候看安房直子的《狐狸的窗户》。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个真正的悲剧。
那时候,我明白了,即使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正在你身边,有些事也只能独自去面对。
比如回忆。
我的记性特别特别好,当我不再是个少年,“你还记得吗”变成了我的口头禅。
而别人的反应,多半是不记得了。
那些我诊视的往事,或是我的羞辱,都是别人不曾在意的。
那么那么多的事情,只有我一个人记得,那么它们到底发生过没有呢?
好像路上只有我一个人,就像仿佛世界上只剩下这个老人,那些记忆背进了我越来越沉重的行囊。
有些事情不应该再记着,占内存。
可是我舍不得。
就像安妮说的,我们不忘记,是因为内心甘愿。
大概这就叫做,爱比死更冷。
今天在纸老虎里翻了周国平的一本书,序里他说他相信灵魂的存在。
原因是人在满足了肉体的欲望后还不会感到幸福。
我最近在想,家是什么?
和前女友在一起的时候,我告诉自己要努力买房,然后娶她。
因为有了房子才有家。
现在我不这么认为了。
印象中葛优有部片子里有段画面,他的姐姐生病住院。
葛优饰演的角色拉着姐姐的手说:你在,咱们就是一个家。
原来,你在,才是家。
动画片里我们看到老人在每一层楼里看到过往的幸福画面都是和家人在一起。
和老婆一起碰杯,看着孩子坐船远去,在大树下追逐......这些都与物质无关,是感情,是爱,是灵魂的表现。
这是极少数先听了OST才看的短片,始终还是爱它的调子多一些。
仿若倾诉一般的旋律,在昏黄暖暖的色调里铺开,细细讲述她不在的日子,这世界是怎样平淡而落寞的风景。
记忆的碎片与萧索的残城堆砌在水波深处,她弯腰俯首的悸动划开他心中涟漪,阳光为她伴女儿蹒跚学步的剪影镀了一层金色,他的睫毛却在时光的荏苒里冻结成冰。
踏过布满积尘的时光走道,揉着微湿的眼,指缝间又一次见到那棵老树。
他叮咚的浅笑应和她微醺的双眸,夕阳通透而绵情。
还有那间执手堆砌的小屋,眷恋与甜蜜悄无声息从痴望的眼神与碰杯的浅脆中流泻成秘密。
谁知,终归还是争不过时光。
一绵延,便是一世的绝期。
一直都会想,如果有一日真的遇见可以执手的人却不能拉手过奈河,到底谁先离开这个世界是比较残忍的事情。
看几十年对方的皱纹,听几十年对方的罗嗦,吵几十年的架,拉手走几十年岁月的风景。
然后的然后,是丢下他,还是一个人留下,接受[左手边,你的右手已不在]这种事情。
爱一个人,所以希望他可以长久的活下去。
爱一个人,所以宁愿残忍被抛下的是自己。
很多矛盾,理由不过一个爱字而已。
终归谁成为贪图的人,固守她所有留下的痕迹。
于是他便日复一日坚守。
一个人钓鱼,一个人吃干涩的晚餐,一边面无表情的看笑剧。
日日像堆砌积木一般加固漫漫水泽里他与她共同摞起第一块砖的地方。
积木随水面高涨,唯一不可丢下的是那些旧日相框,仿佛那是回忆的积木,轻轻一碰触便可溃散于时光里。
最动情,是他在沉寂的水底,凭自举杯,与她隔世的对望。
最动听,是他捞起昔日酒杯,细品微醺,与她共享的清脆。
题外。
终于在法国同学的逼迫下看了这部片子,大概是之前被他传的过于神奇,加上OST的底子打得又太好,怀着过分激动的心情点开短片,泪水却如何都流不出来了。
总归不应在想象里把一个事物定了过高的等级,期望高的离谱,离失望自然也就差不了几步。
伪小资的久了,对这些洋溢着回忆或者温情的调调自然加了不少的免疫力,但谁又没有那么些暖过或伤过的时刻,谁又没点儿分分合合过的一亩三分地。
于是又一次不对号却入了座。
在和片中一样温婉的午后把这个rmvb循环了一遍又一遍。
温婉的旋律,质感的画面,加上不难共鸣的故事。
世界也轻易就喧嚣殆尽。
它给我一个借口在这个午后偶尔想你,或许也不是坏事情。
有些时候怀念过去就像在记忆里垂钓过度的沉溺于过往就像浸入海洋令人窒息不断的打开一扇扇窗那些旧梦让生命中又充满了温馨的橘黄日复一日垒起岁月的高塔却不断被时间的汪洋淹没年复一年不断下潜找寻着失落的残缺不全每一次每一秒都让人只想就此睡去不再苏醒
老旧画册的暖黄色调里,合影相框挂满了墙壁。
老人在摇椅上独自抽着烟斗,房间里飘满落寞空气。
他打开地窖的小铁门,拿起钓竿垂下淹没城市的深蓝水面。
海潮,鸥鸣,吉他,竖笛,近藤研二的配乐在这一开篇里晕染出哀伤氛围。
平凡一天傍晚,老人对着电视独食独酌,如同许许多多孤单的傍晚。
清早起床,水面又漫涨过小屋。
老人习以为常,添砖加瓦,垒高他的积木。
这工作他已重复过十数次。
积木已然垒的那么高,和他一起搭积木的人却早已不在。
搬运家当,伴随数年的烟斗沉入水底。
老伙计始终顺心顺手,老人舍不得,买了潜水服回到旧房间找寻,却无意中打开了回忆之门。
拾起烟斗的一瞬间里,过往如触电般开启。
那瞬间像冰雪消融,像花苞绽放,像幼雏破壳。
一扇一扇的铁门被打开,一层一层的旧房屋被探访,一盒一盒安眠着的回忆,被重见了天日。
沉入越来越深的冰冷海底,倒叙般迎接他的是越来越真切的温暖回忆,让他不停下潜,欲罢不能。
为他拾起烟斗的老伴儿,卧病在床弥留之际的老伴儿,与儿孙全家福的合影,从初见女婿到婚礼到刚刚及膝的爱女远游再到女儿出生的画面,一晃而过。
站在海底,他想着他青梅竹马的妻,跟他并肩一砖一瓦筑起了他们的家。
饭桌上,他们碰杯,相视而笑,的曾经。
不知有多少人如我曾担心他会沉浸回忆愿意就此埋身海底。
然而回忆竟也支撑着他浮上水面。
晚饭时,他与往常一样拿出红酒,却摆上两只酒杯。
温暖的灯光下,他与忆中人干杯。
吉他再次响起,影片戛然。
音乐中少了哀伤,多了些许轻快。
老人的生活继续,平和安稳。
看完短片后我最大的感想是,这是一个多么积极乐观热爱人生的孤寡老头儿啊!
其实如果看过同为加藤久仁生和近藤研二搭档的或る旅人の日記,由平田研也担当脚本的此片无论如何不能算的上是奇思妙想。
但比起某旅人日记那爱丽丝游仙境般天马行空的想象,积木小屋则显然在人文关怀和积极意味上更胜一筹。
这就好比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虽然故事单薄剧情牵强,却仍凭着刻画孟买最低下阶层肮脏可怖的境遇吸引眼球,由以此展现出的当今印度种种社会问题宗教冲突博得关注,借助富于冲击力悲喜交加的结局宕人心魄,从而大获全胜。
而想象一下,如果这两部片子没有给观众交代下一个存留温暖希望的结尾,又能否最终抱得小金人归呢。
换句话说,积极信息永远是主流声音希望传递,或者说灌输给大众的。
回忆积木屋,很喜欢这个中文译名,传达出了日文原名つみきのいえ(积木之家)和法版译名La maison en petits cubes(积木小屋)没有表达出的信息。
回忆、积木、房屋,这三个在我的定义中尚属暖色调语义的词汇,拼合之后却生成一个略带伤感气息的意境。
被海水渐渐淹没的城市,就像被时光渐渐湮没的人生。
一团团回忆被小心装进盒子,层层垒高,年头渐远,便不再触碰。
直到有一天的到来,如同一个烟斗的契机,记忆井喷。
执谁之手,与谁偕老。
所谓睹物思人,当身边的人相继离去,独自存活下来的,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
抚摸着那些附着回忆的物件,心中定然温暖与悲凉杂糅。
而我自问并没有这般强大的心灵。
日本艺术家的作品法语的片名印象派的画面梵高的色彩音乐盒般的配乐没有语言只有表演起初那个又矮又胖的糟老头淡然无味的生活让我丝毫没有兴趣看下去然而在他去寻找掉落的烟斗时却让我大为感动随着他每一层的下降那种莫名的感动伴着泪水也慢慢的沉淀下来每下沉一层便是一段回忆揭开记忆的封尘那张旧床上曾经趟着陪伴他一生的人那张沙发上曾经留给他家庭的温馨在那个客厅的墙上曾经摆着女儿的结婚照在那个餐桌旁有女儿儿时的顽皮在那扇门外大树下有童年的天真青年的羞涩爱情的甜美在那张桌下躺着曾经“与君共饮”的酒杯曾经的曾经只有一间小房两个人一张桌子两个酒杯一起筑房曾经的曾经现在都已不再剩下的只有自己和那个摆在那里的另一个酒杯当太阳再次升起的时候cheers!让甜美的回忆伴我慢慢变老...
因為工作的關係再一次翻看這部電影的相關資料所以又被感動了一次是在一個很尷尬的地方看的這部片子呢短短的12分鐘(?
)而已感動的力量卻是源遠流長如果煙斗木有掉下去老人也不會開啟那扇回憶之門穿過一層一層的屋子穿過的其實是如同積木般的回憶一塊一塊的也許我喜歡拼圖 拼模型 做紙模的原因是喜歡這種將瑣碎還原成本來的完滿感吧不過有好的記憶和壞的記憶麼?
我想沒有吧可以成為心上的墻 也可以成為身後的月光人類擁有選擇性認知的能力還有 選擇性的記憶但那些遺忘的也許只是被逃避的部份也許吧在我們年輕的時候請對相愛的人溫柔一些當我們年老時可以一塊一塊拼湊起那座安靜溫暖的積木之家
小时候搭积木总是一层层的往上搭伴随着自己的点点的梦想试图越搭越高渐渐的积木的高度变成了自己的意识里的奋斗目标认为只有搭的最高才会获得自己所谓的成功曾不可知原来在努力搭着心中最高的那个积木的无数个平凡的日子里许多曾经梦想的美好就已经在身边出现或许美好化为了爱情、亲情和温情感情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们已经融化在空气之中让人不曾发现终于当搭到所谓的那个最高点精疲力竭年迈体弱也围绕在左右于是不经意的一次意外开始穿梭在自己搭的积木的缝隙之间回顾一路走来的路思绪开始往下游走一层一层一层当时的平凡像老电影那般一幕幕的映在眼前是如此的甜蜜温暖此刻心中的失落会像堆积已久的灰尘那般四散开来充斥着整个心脏,痛的无法呼吸人就是这样谁又会在美好经过身旁的时候抓住并珍惜着呢?
(芷宁写于2011年9月28日)恩爱的夫妻大多都有过这样一番有点落入俗套的对话,即,将来谁先离世,虽然这不是可预知的,但谁都不忍先离去,因为独自留下的那个定将忍受更多的煎熬,将会沉入无尽的悲伤和无边的孤独中,仿佛浸入了深海的孤寂和愁闷,无所遁形,无以为继,回忆是所拥有的为数不多的慰藉,还要在没得失忆症的前提下。
年老时,人的回忆是发散式,往事总会片段闪现,彼此之间有关联或无关联。
加藤久仁生的动画短片《回忆积木小屋(La Maison en Petits Cubes)》很仁慈地将过去的记忆如同尘封(片中采用了水封)的塔式盒子般一层层打开,让一生的往事倒叙而来,仿佛在助老人线性回忆旧时的美好和温馨。
片中的人类世界被设定的如“未来水世界”,人们生活在不断加盖的房子里,外观上犹如彼此隔离的高塔。
这样的背景设置,虽不算新鲜,但也颇具深意,如此这般孤岛式的生活更加加剧了独居老人的落寞。
在不得不第N次加盖房屋后,老人开始搬家,惯用的烟斗不慎落到了下层,老人穿上潜水服去寻找,他寻找的脚步并没止于拾起烟斗的那一刻,曾经居住过的那层老屋,让他有了一层层回溯下去的念头。
在这部短短12分钟的动画中,人们如同亲历了老人的人生,就像倒着放片似的,在不同层的家里,画面舒缓有致地变化着——病床上的老伴、相依生活的老两口、孙儿绕膝的合影、“准女婿”登门女儿嫁人、女儿幼龄及出生……直至他和青梅竹马的妻子定情的那棵老树,在那里他们嬉戏成长、两情相悦……该短片往往以相对的静态推延出生活的变迁和人物心境的变化,孤独的老人也常常呈现出相对的静态,或垂钓或看电视或吃饭或叼烟斗,这期间,无声的寂寞悄悄蔓延着,将一种柔软的哀伤淡淡地弥漫着。
在色彩上,该片采用了怀旧的昏黄色调,又在昏黄中带着点暖意,室内的陈设古拙老旧,必不可少的是一面墙的大大小小的相框。
在这昏黄的场景中,老人随便地身着红衣绿裤,如此对比强烈的色彩反衬了人物的乏人关照和落落寡欢。
充满质感的动人画面,收放适度的氛围营造,应景应情的配乐点缀、人生脉络的感性梳理,构建了这部总有一处令你为之动容的短片。
应该说,整部动画的叙事和风格偏欧美系(在法国动画节以及奥斯卡上都有斩获),最终也回归了明亮温馨的味道,老人从水底回到了塔顶的新家后,在桌上多放了一个红酒杯子,回忆没让他迷失或消沉,他在回溯中找到了温暖和美好。
有部大家熟知的电影里说过——“最深和最重的爱,必须和时日一起成长。
”最深和最重的爱,经得起回忆的触摸,也经得起深海的孤独,于是,老人和心中永伴的那个人,干杯。
http://nicolew.blog.hexun.com/68657950_d.html
一般般。
我不想这样多愁善感。
积水屋的回忆么……
为毛我就毫无感觉呢。。。
我很难过。和我一起分享的人。
说实话,不明白为什么豆瓣评分这么高。我认为,十二分钟,实在太难让我融入很多感情。温情片还怎么短,我不觉得有什么很高超的技艺能让我融入其中。或许我不在状态,或许我不够年龄,或许我不够经历,总之,没feel就是没feel。
好沉闷……
我想说砖和浆糊哪来的而且人类不应该因此进化成能在水中生活吗....造一艘船就好嘛好吧我比较不浪漫但是画面还是可以的
彩铅的背景,提琴的弦音,简单的故事,但是不够吸引我。
看clip有模仿彼德洛夫风格的痕迹。但不得不承认这种哀伤又温暖的动画如此的打动人,这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空间,当我们寂寞,我们找到那些回忆,直到水覆盖我们,我们成为别人的记忆。
关于回忆。。。
无聊。
日本人这残酷的温情
丝毫没有任何感动的痕迹,水淹碉堡,重温记忆
就是太短了..我还没有回过味来呢就结束了
比飞屋环游记的那十分钟,更温柔,更好听。
海平面越升越高 房子越盖越高 回忆越活越多
除了画风美。
孤岛
60771 那些年经历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