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喜欢的类型片,但这个类型的故事,喜欢的人会很喜欢,不喜欢的人也会很不喜欢。
如果看过阿婆的《无人生还》你会喜欢,那这个应该是你的菜。
否则的话就,不要跳坑啦!
整个片子从一开始就铺垫了奇怪的气场,帅气小哥尼古拉斯(我一看就觉得很像嫌疑人里的叶祖新哈哈哈哈哈哈哈)一出场就既偏执又无所谓,表面上很积极但实际上并不在乎,看起来是正常人但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这个角色是我非常喜欢的“狂信徒”类型,为了信念可以放弃一切,极端的角色完美搭配极端的场景。
女主角安雅则是“局外人”,类似《无人生还》里的“我“。
她误入一个奇怪的局,自觉格格不入,通过她的视角和一举一动反衬出整个岛的异常。
整个剧的眼落在厨师长的身上,他是这个岛的神,一个失落了信仰的神。
当神的神力被剥落,在堕落前他要复仇。
除此之外还有盲信者,虚荣者,谎言者,逃避者,傲慢者,自大者等等。
剧气氛的塑造特别棒,紧张又古怪,每个角色都是典型的特立独行,而典型性揭示了这是个寓言故事,一个Myth,一个非现实surreal。
很难忘记那奇妙的构图、隐喻、令人记忆深刻的拍掌+准军事化口号,最有意思的是电影非常认真地介绍展示每道菜!
而且看起来都很好吃……(可恶我饿了)唯一扣分大概是它并没有真正的无人生还呢。
那么,它是不是你的菜呢?
(眨眼)
2023年了,多些这样的电影是好事,先不论拍的好坏与否,能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反映当下的种种社会乱象就是好样的。
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一开始我以为只是在讽刺上层阶级,没想到我自己也是被讽刺的对象。
1装逼男,喜欢对美食发表自己的高见但认为别人说的都不对,其实自己肚子里没货(我有时候就是这样的哈哈哈哈哈哈有感触了)2上层夫妇,讽刺有钱人嘛只看钱不看内涵,反正这个肯定不是讽刺我。。。
3美食评论家,过度挑剔,凭借自己的权力左右艺术的内涵,我们看电影不也是这样吗,这波讽刺一大批人牛逼。
但是话说回来,发表见解和装逼是两回事,我自己有时候也会装逼(扇自己两巴掌)4过气明星,这波狠狠赞同啊,好多演员导演都钻钱眼子里去了,还有各种续集重启,毁经典,毁了观众的期待和爱慕5三个商人(好像是商人吧忘了)反正就也是讽刺资本。
话说回来,我前天出去吃自助也拍了些照,我看完电影后第一反应是自己也该死,陷入了饮食乱象,但是再细想我也问心无愧。
那顿自助我真的吃饱了吃好了,哪怕有些贵至少满足了我的味蕾,没有辜负我的肚子,这是我应该记录和分享的。
但有时我也会去一些看着高级的商店,不论食品店还是别的,拍些照发朋友圈,这不正是电影里的“装逼男”哈哈哈哈,看完之后真的发人深思。
如果相册里有两张照片,一张是高级星巴克的奶茶照配上笔记本电脑,一张是家里人为你做的午饭,你会选择哪张发布朋友圈呢?
以上观点仅是个人观点,如果我们的经历和阶层不同导致你对我影评的不认同,欢迎更多评论,拒绝无脑喷
个人猜测:去吃饭的客人应该是可以知道所有人都要死的,主厨提前8个月就在预告了,而且跟受邀的客人一直保持联系,但只有那个狂热粉丝看懂了主厨的预告。
在吃饭的过程中,关于塔可这道菜,主厨的资助公司来了三个员工,这三个员工都参与了公司做假账的事儿,这是他们死的原因,此罪名为贪婪。
老夫妻死于从未尊重过主厨,只是用上岛吃饭这件事儿炫富,第一重罪名为虚荣,连主厨的菜名都记不住,当然了老头的外遇也是罪行之一,老头的第二重罪名为色欲。
美食记者虽然一手促成了这个餐厅的成立,但她从这以后毁了很多家餐厅,此罪名为傲慢。
她的报社老板助纣为虐,从未改变过这个美食记者的害人言论,此罪名为懒惰。
服务员领班想杀掉女主,因为女主引起了主厨的注意,她的罪行是嫉妒。
狂热粉丝的罪行,应该是暴食,他前面一直在说女主不懂主厨的菜,并且每次都把女主的那份菜拿到自己这边,主厨是解释过的,菜品都是按一个人能吃完所有菜品的份量上的。
而且狂热粉丝把本不应该带过来的女主,带到了这个赴死的餐厅,间接导致他人死亡。
电影明星死于懒惰,他放弃了追逐更好的演技,而他的女助理在毫无欠债的情况下,偷他的钱,而且要跳槽到更好的公司,拿更优厚的待遇,此罪名为贪婪。
暴怒的当然是主厨啦,来老板的、美食杂志的指手画脚,狂热粉丝的盲目追捧,富人老夫妻的满不在乎,这才有大家一起赴死的结果。
明星助理因何而死?
布朗大学,一年至少六万美元的私立名校学费,根据IPEDS(美国综合高等教育数据系统 )数据,本科生学杂费为每年6.23 万美元 (2020 年 – 21年) 。
不用贷款的明星助理,生来和主厨以及所有厨师,就不是一个阶级的人。
就像影片里主厨问女主,你是我们这边的(服务者),还是他们那边的(享受者)。
这个提问,以及每个人一千多美元的餐费,清晰表明了阶级矛盾。
结合背景,尽管主厨收入不菲,但早已失去了当年做饭给他人吃的热情,每天工作强度极高,难得有一天休息还看了个烂片。
同时还有来自美食评论家的极高压力(差评随时倒闭)。
所以他生活并不快乐,包括其他厨师,已经失去了烹饪的初心。
接受丰富信息的现代人,很轻易就能得出结论,这一切都源自资本对人的异化(工人感到自己失去对自己从事的劳动的控制的状况,使得工作成为非自发性的活动,因此劳动者无法对劳动产生认同或者领略到劳动的意义)。
为了他人和自己的快乐而工作,不在于食物的种类或价格,才能使主厨在烹饪芝士汉堡时露出笑容,帮助主厨找到初心的女主,亦就此逃过一劫。
我们从事我们所想做的工作,主观感受到工作的意义,自发对工作拥有积极性,才是我们应该拥有的生活。
被迫去做某项工作,哪怕是高收入的,甚至是受人尊重的,也仍然是不快乐的,甚至是痛苦的。
YO!
相信没有人对美食会抗拒吧!
但又有多少人对一份艺术美食感动得连命都不要!
最近上映的一部《菜单》,其实早在年初就已经有在我的2022观影菜单中了,明星演员阵容强大,伏地魔做主厨。
然后安娜·泰勒-乔伊作为养眼顾客,这你受得了吗,怎能让人不心动。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次美食家,来点评这部菜色看起来还不错的《菜单》!
会涉及一点微醺剧透,不影响观影。
曾经执导过《继承之战》的导演马克·米罗,这次独挑大梁,拍出了一部充满了辛辣讽刺黑色幽默的惊悚用餐大戏。
这一切还得从尼古拉斯·霍尔特饰演的顶级吃货小哥开始说起,他好不容易订到了他极度崇拜的偶像主厨的晚餐位子,带着新交的女友玛戈去赴约就餐。
前往时就餐仪式感就已经拉满,就餐地点在一座私人小岛,每次只邀请12位幸运儿前往用餐,每人的费用高达1250美刀!
玛戈都在调侃我们在吃劳力士吗?
餐厅有专门的游艇接送顾客往返。
就餐前顾客还会跟随主招待参观食材培育环境,讲解食材的养育和照料。
一切准备就绪,大家开始就坐,厨房面对顾客,主厨在上每道菜,是的每一道菜包括前菜,都需要给顾客讲一个这道菜背后的故事,去让这道菜有着不可磨灭的独创性和意义。
我猜美食节目看了都自愧不如,这样的装13指南,上哪去找。
在用餐过程中,体验逐渐离谱化,顾客发现餐厅的厨房比地狱厨房还要地狱,主厨和厨师助理阶级分明,军事化管理,主厨一呼百应,餐厅从来不遵循顾客至上,而是主厨和美食才是这次用餐食物链顶端的存在,顾客花钱消费,纯属过来配合主厨的演出。
每次主厨要宣布自己的菜肴,就必须要先来个特别招人厌的击掌,每次玛戈都被吓一跳。
而顾客到底吃什么,由不得顾客决定,而是由主厨来定夺今天适合吃什么,正所谓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而且不吃完,那对不起,就别想吃下一道菜。
对了,用主厨的话说,他做的菜,顾客不能用“吃”这个字来对待他的美食,他的美食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品尝”!
可想而知主厨对美食的品控,是有多么固执。
更恐怖的事情很快发生,顾客发现这次用餐不简单,想要中途离场,结果却发生了流血事件,之后更是上演一场场惊悚逃生记,作为女主的玛戈,自然有她的专属角色命运线,一场美食逃难记,就此展开。
如果你喜欢美食,特别是你经常去享用米其林美食艺术的话,那么《菜单》在美食视觉创意呈现上,应该不会让你失望,影片专门请到了美国唯一获得米其林三星的女性多米尼克·克里恩来担任美食的烹饪和创意环节。
《菜单》整体的观影节奏把控得相当好,尤其是前半段,悬疑感做得相当到位,讽刺和批判也相当贴合。
因为在选题创意上,《菜单》的剧本入选了剧本黑名单,剧本黑名单大概的意思是剧本很前卫大胆,是投资和制片人的最爱,势必能拍成电影。
影片利用当下美食和时尚结合的文化作为切入口,但却完全颠覆了大家对于美食背后的认知,玩了一次全方位对于美食艺术的吐槽。
在顾客上船前往就餐小岛时,吃货小哥让手机先吃,然后在那大谈口感就能反映出,当下不少人在享用一道美食时,并非为了自己的体验,而是为了发到社交平台上满足自己虚荣心。
等到了用餐时间,主厨的每道菜的做法和设计,以及每道菜背后的故事,更是层层加码,把批判推向更极端的台面。
所以到影片后半段我反而觉得用力过猛,把一些暗藏的讽刺直接搬到台词直白说出,少了更多留白空间。
当然,我还是很吃影片中的黑色幽默,其中的顾客名单中,就有把主厨推向成名之路的美食评论家,她这次带着助理再次光临餐厅,自我感觉良好的评论家觉得今晚的特别作秀加戏,都是为她准备的。
如果你把《菜单》单纯看成惊悚爽片,不去特别深究影片所表达的深意是否恰当或够不够辛辣,影片确实有在极力做好它的本分,悬疑紧张幽默感都渲染得还算到位,整个观影过程看下来还是能让觉得刺激度是够的。
如果拿来横向对比类似电影的话,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2020年那部川普都在吐槽的《狩猎》,同样《狩猎》也是带着赤果果的批判和讽刺。
对比《狩猎》,《菜单》则在后段一度过于沉浸在自己的批判中,原本想看到更多深挖主厨背后的动机和故事,结果影片总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前半段影片在展开主厨和顾客的角色塑造时,其实群戏的角色铺垫相当稳,每位顾客除了女主玛戈,其他人都是主厨精挑细选的存在,每位顾客都代表着在社会不同的类型,其中美食评论家最为典型,她可以决定一家高级餐厅的成败与否,决定一位厨师职业生涯的命运。
不过到了影片后半段,这些角色并没能继续深挖下去。
这也是我觉得影片完全可以做得更好的点,在荒诞调侃当下人们总是偏离主题的同时,影片没能很好落地去解决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只是单纯归结于主厨的复仇式对社会的报复,甚至连主厨背后为何这么做的动机都懒得展开,这就造成影片没有真正的主角,而是一场创意很新颖的美食杀人事件。
看完影片最后给我的体验,就像是我去了一家很贵网红评价超好的餐厅用餐,答案当然是很美味很好吃,但吃完总感觉还需要去撸个串才能满足的感觉。
说白了!
《菜单》其实就是一部标榜着米其林内涵的爆米花爽片,不过我还挺喜欢吃爆米花的。
接下来是更深的剧透点评了,请斟酌观看,不过为了大家的观影体验,我还是会有所保留。
首先是餐厅的选址,是位于一座私人小岛,食材几乎都是自己打造,这对应了现实中丹麦著名的米其林餐厅NOMA,厨师团队阵仗特别大,操作形式也和影片差不多。
NOMA无疑是很成功且口碑也不错的餐厅虽然我没吃过啦,但类似于NOMA这样的顶级餐厅,也被讨论过这类型的餐厅,过于包装食物背后的故事,从而去忘了人类摄取食物本身的原始概念。
对于我来说,也算半个非专业吃货,一些特别节日比如生日之类的,也会去选一些好的餐馆,也偶尔吃过米其林,但当我真饿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并非那些去过的高级餐馆的美食,而是能来上一碗现煮的泡面,再加一个半熟鸡蛋,最好能加上两片午餐肉,那就很满足了。
关于不需要顾客点餐的形式,近些年也开始流行起来成为时尚美食艺术的宠儿,这种操作也被称为无菜单料理或厨师发办,お任せOmakase,似乎是源自日本。
日语的意思就是“交给您(厨师)了”,以体现相信厨师的专业度,也能让顾客不用去纠结吃什么好,顾客显得更高贵。
但Omakase流行起来之后,就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一些厨师往往会选择珍贵关键是高价的食材,然后给顾客享用,而并非量身定制,从而显得性价比很低。
影片中不能点菜,甚至有顾客想要面包,都直接被拒绝。
电影中的章节和精致西餐的流程一致,分成开胃菜,汤或面包,副菜,主菜,甜品等。
其中有一道菜主食应该是面包,但主厨却讲述了面包诞生的故事,面包是为了穷人填肚子用的,怎么能上这样的顶级奢华的餐厅,于是这道菜叫做“没有面包的面包”。
然后主厨给顾客仅仅上了一个面包餐盘,上面只有几滴不同口味的蘸酱,这让美食评论家直接高潮了,在那大放厥词排比句连连,觉得这道菜堪称一绝。
这一段把影片辛辣趣味的黑色幽默批判玩得真是6。
接下来助理厨师“表演”自杀,美食评论家也觉得是为了增加用餐过程的戏剧张力,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表演。
影片类似于这样的对照现实阶层隐喻的戏码还有很多,我就不多举例了。
最后我们来探讨下结局,相信看过影片的大伙伴比较关心。
不想剧透请斟酌观看。
结尾眼看大家都无法逃出主厨给大家准备的死亡晚餐下,玛戈灵机一动说没吃饱,要加一个芝士汉堡挑战主厨,主厨有应必答,亲自给玛戈做了一个芝士汉堡,玛戈于是要求打包带走,有惊无险的离开了餐厅。
看过电影的大伙伴估计会疑惑,为什么主厨要放过玛戈,接下来是我的解读,不一定对。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已经成为厨神的主厨,为何要和顾客同归于尽,影片表达得有些晦涩。
主厨的动机是因为他已经没有失去追求美食的欲望,而对于权力过大的美食评论家来说,就算他做出一坨屎,也会被夸好吃,而真正的富人,却从来不在乎过主厨的用心,只管吃个氛围而已。
这才导致主厨对人们彻底绝望,想用最极端的方式,造就一次艺术的死亡晚宴。
对于追求完美的主厨,他这次死亡晚餐的顾客是做了精挑细选的,杀的其实都是熟客,而对于普通平民的吃货小哥,对美食有着痴迷的狂热,他在明知道今晚是死亡晚餐的前提下,还带着新交的女友玛戈前往,为的就是吃到主厨的美食,因为一人不能单独前往。
所以玛戈并不知情、也不在名单里,这才让主厨在整个过程强烈注意到了玛戈,而在主厨和玛戈交流过程中,主厨看得出玛戈是略带叛逆,出生在并不富裕的家庭环境,这样就和主厨有了些许情感的共鸣,虽然不多,但起到了作用。
于是主厨给了玛戈选择,要么加入他的队伍,要么成为被宰的顾客,但其实嘛,都是死。
所以玛戈必须想办法离开,在故事发展过程中,玛戈意外去到主厨房间,发现主厨是从做汉堡起家的,那时的他有一张营业照片,笑得纯真且开心。
所以玛戈意识到当时的主厨为普通人做芝士汉堡,是能获得成就和幸福感的,但如今主厨越成功,却越觉得空虚和对人品尝美食的失望。
而玛戈洞察了这一切,她最后对主厨对于美食制作强迫症的追求,提出她没吃饱,需要加餐给她做个芝士汉堡。
主厨心领神会,做了一个汉堡还给玛戈打包,让玛戈离开了。
主厨这么做是不想错杀掉一个真正愿意懂得享受美食的人,这也是影片的主旨,真正的美食,不应该成为时尚或艺术品,归根结底,美食还是用来吃进肚子的,当你饿了,哪怕一个普通的汉堡,也能让你享受疯狂星期四……对不起没忍住。
哪怕是一个普通的汉堡,吃完依然能让你获得最大的满足感,李安拿了奥斯卡,不也只是买了一个汉堡吗。
整部电影其实探讨的就是美食对于每个人的意义,而影片这样的结局已经在告诉观众,能填饱肚子并给你获得满足感,那才是属于自己真正的独家美食。
如果你喜欢美食,喜欢安娜·泰勒-乔伊,喜欢悬疑惊悚……总之《菜单》是一部各方面都成色不错的电影啦,感兴趣还是值得一看的!
那今天的解析就先聊到这。
勉强只能算是半出好戏......影片前半段调子起来了,后半段逐渐失控,横冲直撞。
整部影片其实就像这顿华丽、精致、奢靡但矫情、造作、乏味的晚宴一样,利用令人目眩神迷的概念、画面和形式来包裹一个俗套、粗糙、空洞的内核,一餐下来,徒有其表、故弄玄虚、火候欠奉。
说到底,这就是一个变态的大魔王带着一大帮傻逼的追随者实施报复(都不能算是复仇)的故事啊,既没有嫌富爱贫、惩恶扬善的主题升华,也没有大魔王角色背景和人物故事的深刻塑造,这也让主厨与顾客、服务者与索取者的主客关系的倒转这一故事核心失去了落脚点和说服力(而且说实话,这样的概念有新意,但不多),特别像大魔王为什么觉得过气明星该死,竟然仅仅是因为他难得休假看了人一部烂片,这真是大可不必,这样大魔王“孩子气”和“天意弄人”的设计也令本片从批判意义上削弱了表达力度,或者说充其量只是停留在嘲讽层面而已。
而事实上,顾客群像的“恶人”形象刻画,也都不够立体,虽然他们身上都有污点,也都有“愚蠢”的一面,但也说不上犯了什么十恶不赦的罪名,这样的设定也不是说不行,但就是电影拍得没意思、不好看而已。
与此同时,故事背景的含糊其辞、人物关系的刻画乏力,也难以忽视。
再者,小岛、密室这样经典的充足且封闭的空间环境没有充分利用起来,从而营造出更大的戏剧张力,就算利用也是能想到最无聊的那种,这么大的小岛竟然只用来躲猫猫?
十来号人就只是砸一砸窗、逃一逃跑、反一反抗,然后坐在那里等吃等死?
最后,漏洞也不少,大魔王对无辜女主的手下留情和放任自流不必说,以及最后女主靠只点了一客cheese burger从魔王身上逃过一劫,那么“pure”,仿佛让人瞬间魂穿《分裂》。
还不如直接来一个普通但正宗的cheese burger呢。
5.5分。
这部片子的设定本来很有意思,其中的讽刺意味基本上不用说大家都知道。
但就是这种做作的表现力恰好讽刺了导演自己…… 故作高人一等的姿态,仿佛批判那些追求Fine dinning艺术的庸俗大众,忘了食物的本身只是填饱肚子。
实际上我也只是想看个有趣的惊悚片而已,而你却非要充满爹味的教我点道理… 自己把自己给讽刺了,挺好🙂️
《The menu》讲了一个装逼被雷劈的故事。
大厨功成名就,独孤求败,回顾自己一生觉得非常失败,没能把握住自我而被时代裹挟,于是不想活了,但死前得拉几个垫背的,最后设计了一场晚宴把投资人,食评家,粉丝和熟客请来一锅烩了。
其实我一直觉得食物和文艺一样,没法评论,众口难调,有人喜欢香有人喜欢臭,可以是水火不容的但都是佳品,但人类就是虚荣的动物,做作不堪,非要整出艺评食评,还要搞比赛,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食物同样也没有第一第二,只能大致分出不同的价位,在每个价位上,各取所需。
大厨斯洛维克是有天分的厨师,生活在破碎的贫苦家庭,靠自己的努力凭借过硬的本领,成为一代天骄的顶级厨师,价格最贵,位置最难订。
他从底层做起,经历了人间烟火阶段的真刀真枪(徒手拿起铸铁锅这一项我就望尘莫及了),之后进入高科技时代,分子料理啥的。
其实已经离厨师越来越远了,最后进入装神弄鬼阶段,主要靠“讲故事”(是不是很熟悉,哈哈)装神弄鬼来唬弄食客,诸如老婆饼里没有老婆,菠萝包里没有菠萝,这道菜是面包,但你们只能吃空气。
这样的宏大叙事,把人忽悠的一愣一愣的,像穿了皇帝的新装,个个都要赞不绝口,点头称是,顺出一口的“入口即化”,“直击灵魂”之类的词儿,你要是没感觉到,那纯属自己低俗悟性不够。
这种内卷在日本寿司界也登峰造极,我看过《寿司之神》纪录片,食材就不说了,必须是当天新打的鱼,某个地方出产的米,但连什么手的温度都要考虑到(多捏一下都不行)就纯属扯淡了。
世间当然有好吃的东西,尤其在你最饿的时候,我看过写吃最真实的是阿城,他说在云南喝菌菇汤会喝到胀死,因为太美味了停不下来--这是有科学根据的,菌菇会抑制大脑的机能让大脑失去指挥能力,一直不告诉你你已经饱了。
他写吃新鲜的涮羊肉蘸酱汁说,这时候你眼睛别乱看人,因为眼里全是迷幻的痴情。
对食物要求精益求精没有问题,孔子和耶稣都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割不正不食,面包必须配红酒。
但内卷的力量太强大,人类已经把求新求变的互联网精神延伸到了每个领域,本来祖传十八代做煎饼果子的精髓在于几百年下来味道是统一的,百年不变。
现在这个时代呢,就必须跟着进步改变,什么香菜火腿肠都得往里加。
搞不好还得在摆盘儿上下功夫。
作为厨师最满足的肯定是看到食客吃香喝辣满载而归,但不得不跟着时代的大潮,先对食客进行mind fuck,操晕了再上菜,又是一轮mind fuck,已经不再是做饭。
所以他感到烦恼,觉得装不下去,也觉得违背初心,不想活了。
我们来看一下除了斯洛维克外,重点描绘的几个人:食客泰勒,超级粉丝,属于那种演技特别高的网红,每一道菜都拍照,写出出神入化的食评,他甚至可以做到吃上一口热泪盈眶,比那些动不动就“入口即化”的饮食节目主持人强多了。
但他是真的爱食物懂美食吗?
并不是,到了斯洛维克这个级别,食物的时机要把握的非常好,拍照的几秒钟已经错失了最佳品尝时刻,他吃起东西也是狂饮大嚼,很少细细品味。
提起食材和器具他娓娓道来,但其实自己连美食ABC都不懂,大厨最后让他上来做了道菜,极其失败(话说,我觉得他选的配菜可以的,只是操作的太差,热锅冷油都不懂)告诉他:一会儿这些人都得死,烧死,你不想被烤就自己决定吧,他于是跑过去上吊了。
大厨的天使投资人,真的被他绑了翅膀做了天使,可惜天使投资人不是天使,不会飞,沉到湖里淹死了。
这个天使投资人也不是因为热爱美食和敬重大厨才做投资的,餐厅做起来后他已经打算卸磨杀驴换掉大厨。
于是二厨打算坐正,这些大厨都知道,于是二厨当场自杀了(这是为啥?
中了迷药?
导演没说)。
知名演员和他的助理,知名演员为了维持名气和票房接拍烂片,厨师唯一的一天休假看了俩小时烂片,郁闷死了。
请注意,这个烂片只是艺术层面的烂,票房层面很成功。
厨师觉得你这个傻逼和我一样忘记初心浪费自己的才华伺候庸俗不堪的大众,不去追求艺术的完美,你干脆也死了得了,还能让人记得你拍过的精品。
他的助理则对他接拍烂片负有主要责任,她自己爱慕虚荣偷他的钱,追求一些奢侈品消费,也是个没有灵魂的物质奴隶。
那对儿老夫妇则是为了彰显自己有钱来吃了十几次却一道菜也记不住的食客,对他们而言,来这个餐厅吃饭只是彰显身份(可以订到位置)的行为和吃饭没多少关系。
仨帮天使投资人洗钱的会计师只是来吃个加帮,相当于到自己投资的餐厅享受员工福利。
唯一一个稀里糊涂来到这个上流社会的Margot,是个性工作者,食色性也,所以他和大厨算同行,果然俩人一见面就心有灵犀了,她对每一道菜的点评都深得大厨的心,因为她没过过上流社会生活,对这套东西毫无经验,所以自己怎么舒服怎么来,直抒胸臆:这啥玩意儿?
能吃饱吗?
这也叫菜?
哎,糟蹋食材了。
大厨听了别提多爽了,高山流水得遇知音啊。
他可能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于是决定放她一马,本来她也不在菜单上,所以最后她满足了一下大厨的需求:做个正宗的汉堡包,香脆可口的试上一下,香甜又多汁。
这约等于啥?
约等于从高级会所性冷淡一下扔到八大胡同热气腾腾热情如火的给你整个观音坐莲。
大厨心满意足的揽着这批他忠实的顾客,在烈火中永生了。
margo逃出生天。
这部戏立意是非常高明的,但故事没讲顺,太多不合理的硬伤,例如他的二厨,他的女招待,就这么愿意死?
其次,装模做样是挺扯淡的,但随便打打脸,让这帮伪上流社会丢丢人得了,罪不至死吧。
总之,拍个和吃有关的电影总是可以引起最多共鸣的,艺术啊,哲学啊,大家参和不了,吃谁都能说两句,观众就像电影里这些伪上流,看透别说透,所以这电影卖的也不错。
(7/10). 一出粗暴刻奇的阶级预言。
忽视掉作者的社会评论欲,作为纯纯的惊悚片来看娱乐性还是不错的。
影片是我比较不感冒的那种警世恒言型大聪明电影,创作者挡不住自己社会评论的野心,就像主厨因为自己的ego开始夹带私货不好好做饭,本质都是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精神不够。
每个时代都有这种人,看多了海德格尔的bitching and whinning,觉得这就是了,这就是末法时代了,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滑落,继而想要破罐子破摔的一把火烧掉一切,然后从中浴火重生,回到那种高贵的野蛮人的迷思中去,回到想象中的田园牧歌。
就像不可能通过谎言得到真理,构造出来的极端状况下的所谓人性,也未必就是更深刻的人性。
这种电影的作者总是为了表现人的异化,而生生构造出比现实更扭曲异化的人性来完成这个目标。
虽然想要打脸各种文化装逼犯以及XX仙人,乃至于一激动想把资本家挂路灯的情感出发点我十分可以理解,但这种阶级叙事还是显得过于粗暴乃至于有些儿戏了,表面上黑资本家,实际上黑无产阶级黑的更狠。
而女主可以全身而退,主要是她想明白了:只有魔法才能打败魔法,对付魔怔人,你得会说魔怔人的语言,洞察魔怔人的逻辑。
倒是男主这种“朝吃到,夕死可矣”的foodie魔怔人在一众魔怔人里显得反倒有些单纯可爱了。
Amuse Bouche
开场是每一桌的寒暄,镜头在桌与桌之间切换,矛盾已经逐渐展现。
美食评论家捧哏式的助纣为虐;演员和经纪人助理大学生的雇佣关系结束;自诩Foodie的Tyler嘴上对食物滔滔不绝制造着主厨光环,但手没闲着贯彻着手机先吃的原则偷拍食物;Work and Money至上的华尔街之狼们滔滔不绝。
First Course: The Island
环顾四周,接受现实,享受当下,学会原谅。
介绍第一道菜是主厨已经揭示了所有人如同盘中扇贝的处境,并给了大家如上最好的交代。
矛盾如同拍打礁石的海浪般在暗涌。
Foodie对主厨盲目崇拜,这不是一个dating甚至不是一个享受食物的饭局,女美食评论家的绝对主导男评论家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虚与委蛇,演员聊着应对媒体采访的假大空,华尔街之狼宣扬着“经验都是花钱买来的”生意经。
Second Course: Breadless Bread Plate
“面包是常人的食物,而正因你们不凡,你们没的吃。
”好了,我要开始羞辱你们了。
Third Course: Memory
“Longing and regret, my favorite."暗涌直接浮出海面,Tortillas上激光雕刻了每个人的罪状。
美食评论家写垮的餐厅,丈夫的出轨,foodie的偷拍,演员的烂片,华尔街之狼们发家致富的手段是偷税漏税洗黑钱。
Fourth Course: The Mess
海浪变成了巨鲨,鲜血染红。
渴望像主厨一样获得主厨一样的副厨Jeremy,经历了获得天赋名声后,身体精神都承载着巨大的压力,终于知道一切不值得,仿佛进入了与欲望不断博弈的迷宫不能自拔,饮弹自尽,将自己做成了松针摆盘中的寿司。
而这部分被称为场间演出。
出轨的丈夫被切掉佩戴着婚戒的无名指。
烂演员道出自己唯一擅长的只是假攀关系。
美食评论家坚信这是精彩的餐间演出。
Palate Cleanser:wild bergamot and red clover tea
自负的评论家。
无知眼拙的艺术品商人。
想要换掉主厨的天使投资人。
召妓特殊癖好的老好人。
体面人的不体面淋漓尽致。
Sixth Course: Man's folly
这一次的餐前即兴演出是女副厨的复仇。
挥刀插入数次想潜规则她的主持下体后,男的去玩大追捕,女的回屋继续吃饭,好吃的食物和女性对谈以及策反,最后发现最狠的还是女人。
Special Bite for the Last Guest to be Caught: Passard Egg
BTW,最后被捕的大逃杀的男性获胜者甜点。
经过大逃杀,是诚实和和解。
同时,揭示了自私自利与叶公好龙。
Seventh Course: Tyler's Bullshit
Foodie的陨落。
失去目标的人的该被惩罚。
Supplemental Course: A Cheese Burger
主厨曾经在做汉堡师傅时是快乐的,Erin因此获得了打包外带的逃生机会。
S'More
全员变成巧克力烤棉花糖。
一个主厨PUA完食客再PUA 副厨最后被主角反向PUA的故事。对《Chef's Table》式镜头的吐槽也太明显了吧喂!
每个主厨都做过这样的梦吧
2023.0120别用正常思维逻辑来看这个片子,否则只会觉得莫名其妙、云里雾里!电影用极端荒诞的方式进行讽刺,只注重名利和权利而忘记初心、同时还讽刺了喜欢这类食物实则脑袋空空,浮夸虚伪的上层社会人物他们的那种傲慢与无理。只是总觉得很表面化,仿佛用了一种很装逼的形式来讽刺装逼一样。我好像不太受用,因为我也可能更喜欢结尾那打包带走的芝士汉堡🍔PS.安雅真是太好看了,总觉得她像小美人鱼!
实话实说,这部电影矫揉造作成分居多,反派不像反派,好人不像好人,整个一四不像。影片的气氛也没营造出来,无语,不推荐,预告片和正片相比,预告片好看太多了。
什么鬼玩意儿,浪费了一个小时
血腥晚宴、杀人游戏、先锋艺术……太喜欢这种调调的电影了。
★★★☆ 以階級矛盾與貪嗔癡為食材,以瘋批詭異與黑色幽默為佐料,裝入美食饗宴的精美餐盤,完成了一道具有形式主義美感的料理。比較可惜的是,諷刺過於表面直白,於是爽感來得快去得更快,角色塑造亦是深度有限,而情節上沒能做到處處皆伏筆也讓形式感未能最大化。
主厨在老板、评论家、无脑食客、脑残粉的压抑下无法做自己的艺术,感觉平衡度没掌握好,观感是不舒服的那种怪异感,我还是适合路边摊junk food
对于阶级的隐喻和批判仅仅流于表面,所谓的食客和服务者从来不是绝对的定位,服务者也可能是食客,要看面对谁面对何时,而强权和独裁的隐喻,其实更加贴近主厨的形象。为何食客不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说不好呢,喜欢口味不同不可以吗,你爱春天,他爱冬天,不可以吗?本部电影是概念化的产物,过于标新立异,呈现形式也不够吸引人,关注的问题是需要关注的,走的方向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完全丧失了值得讨论的价值。
看似拥有一切的大厨早已经迷失了,挖空心思的解构创意,复杂刁钻的烹饪技巧,一呼百应的绝对威严,所有的一切都围绕着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在所有的溢美之词旁,Slowik都是不苟言笑,甚至眉头紧锁,而只有最初的汉堡店,在食物仍是食物,所谓的艺术并未凌驾于对烹饪的热爱之时,他才会发自内心地露出笑容。《菜单》在讽刺的不仅仅是那些本末倒置的网红餐厅或是对浮夸与虚荣趋之若鹜,忽略了食物本意的食客们,大厨,才是全片最可悲的那个人,被曾经的热爱掏空内心,灵魂在一批又一批虚伪的食客面前逐渐枯萎,甚至到最后他都需要为他失败的人生寻找替罪羊,Slowik的偏激与糟糕的环境相互腐蚀,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其实银幕前的我们扪心自问,那些最纯粹的热爱昂贵吗?绝大多人自己放弃了它们,正如大厨讽刺的那样,甚至没有人愿意主动反抗,操
两星给安雅
硬摆造型却完全没能力摆起来,浪费了那么多潜在可以疯狂肆虐的喜剧时刻,但至少没有故作清高姿态
一场以美味佳肴为核心的对权贵阶级的肤浅而又空洞的嘲讽,无趣尴尬一如片中的菜式,还不如一顿火锅来得得劲儿
容我杠精发言:不喜欢。反对本片的很多底层逻辑,甚至感到警惕。➊制造二元对立,把人群简单粗暴划分为“食客”与“服务员”两类是无理的,更是危险的。(哪怕单以片中语境而论。)➋半是极左,半是极右,果然左棍川粉是一家。然后结论不外乎又是“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大家都知这话谁说的。)➌毫无程序正义,主厨一人就能决定所有人的生死,凭啥。
虽然很美但却很烦,玩概念没冲到顶。
7.5分,被美食包装的荒岛困境,将自己的经历作为菜式主题这点完全就是把烹饪行为艺术化,能把罪行打印在面饼上,但如果每桌人的死法都定制化会更有意思,但这样可能也不符合菜单的主题
自娱自乐的作品。
This is simply bad
#TIFF2022#真的是once in a lifetime dining experience,电影的质感和mise-en-scene所展现的aesthetics都散发一种奇幻的诡异感.一开始以为是米其林版的Saw,然而全片真正血腥镜头一只手也数的出来,所谓社会讽刺也比较流于表面,好在电影本身根据一道道“美食”联系起来的节奏很好,而Anya Taylor绮丽中带有的神秘气息也和镜头产生了足够的化学反应。细细推敲Ralph Fiennes饰演的chef其实缺乏进一步的挖掘,可是最后cult献祭般的“仪式“也说明了,毁灭本身也可以是一种pretentious的美丽。
最后给Margot的镜头让人感觉还有续集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