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没有变态的行为或者人类,而只有变态的社会。
比如影片中的Tom和Eloise,实际上,他们是真正拥有智慧,拥有爱情,拥有幸福,拥有美好的人。
他们被这个社会贴上了retarded或是personality disorder的标签。
人们热爱生活在幻觉中,一个大家集体维护的幻觉泡泡,而在这个泡泡之外的人就被认为是异类,那些活在泡泡里的人或者是没有认清真相的智慧;或者是没有冲出泡泡的勇气。
喜欢的台词:You see, I grew up with people that you might call freaks...psychos, oh, real basket cases.And since I was the only one with an arm growing out of my back, walking around hunched over like Palaeolithic Man, I was the star attraction. Yeah, even among the freaks. I could play the violin and wipe my ass at the same time. And I saw more cruelty and more desperation than in a hundred war movies.But mostly, mostly what I saw- delusion. These people want to believe things that weren't true. I couldn't blame them, they were freaks.
首先说出我看完时的自然反应:愤怒狂哭电影描述:令类人专署的超出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爱情,,,,(要描写事物,越简单越有力)特点:过滤掉所有平凡爱情电影中的干净与平淡,用混杂与神经质取而代之,,,,主角评论:这部电影绝对是jemery出生就驻定要给他演的,从气质到声音,完全就是那个角色,你会感觉得到世上会有这样的人存在,他使人难以触摸但真实呈现.(我就是这样的人,大家相信么?,,,,,)故事清洁评述:和"重庆森林"貌似表面上含有很多类似人与事物的这部电影里,它的结局却是比"重庆森林"超越了许多.最后我还想问一声,你们都想信在世界上的某一个城市里也会有像我像他一样的人存在么?
这或许不是个好故事,它冗长,悬念干瘪,充满喋喋不休的独白。
但它有好的情绪,2小时里,灰蓝,不合常理,却又轻微碰触了心脏。
也许到最后所有的疯子都不疯,他们懂得为金钱利用他人,他们亦懂得爱情。
爱一个人,只想要看到她而已,有生之年可以认识她而已。
爱一个人,可以杀掉最好的朋友,世界在瞬间残缺。
喜欢MIRA在电影里的样子。
她与TOM相识的时候,就象个飘忽的天使。
她说她永不会死,因为她根本就不存在。
虽然后来证明,这只是她伪装的表象,可我爱极了,瘦弱的,飘忽的点燃一根烟、抱着一堆书的艾洛依。
她离世界很远,可是有时离真实便很近。
当TOM跳跃下去,他很快乐。
他的所有愿望都已实现,甚至还颠覆了一小下整个世界。
朋友们因他活了过来,不再只是阴冷的大酒店里那些穷鬼。
他爱的女孩也欢喜了他,给了他一个最美的幻觉。
南非的小窗,挂满甜蜜。
整部片子的音乐像无处不在的绳子,时刻抽动着观者那根忧伤的神经。
诡异的故事中包裹的却再纯粹不过。
当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就算他是白痴,这爱也是伟大而美丽的。
有时我们太想要求世界的美好与幸福,却往往难以接近。
有时,放手了,一切就都容易了。
如果事先知道是维姆·文德斯的作品,我恐怕不会这样毫不犹豫地把碟片放进影碟机,因为《柏林苍穹下》那样沉闷晦涩的格调着实让我望而生畏。
DVD封套上的剧情简介也误导了我的心理预期,让我把它当成《高斯福德庄园》那样的文艺推理片来看了。
开篇的歌声很动听,就像一个迷茫青年在诉说心中苦闷,从歌词大意中也隐隐可以听出一种单纯的执著。
色调从苍凉里加上昏暗,人物从深沉变得颓废,故事也可以从暧昧里看出一丝凄美,对白依然不知所谓,却不再带有明显的哲学意味。
看着男女主角神经质地出现,我忽然想到了岩井俊二的《梦旅人》,讲述一群疯子追寻梦想的故事,而所谓的疯子只是长着黑色翅膀的天使。
这种描述边缘人物的电影总让人觉得愤世嫉俗,但从这种关注中却分明可以看到一种艺术家宽容和悲悯的情怀。
男主角最终从大楼顶上一跃而下,虽然对他自身来讲是义无反顾的主动超脱,但我们还是会觉得生命脆弱、青春惨烈,发出为什么这个世界带给我们的只有绝望的质疑。
同类型题材的电影很多,但文德斯还是运用了自己的视角,通过电视媒体这一工业社会的产物展现现代人的功利和冷漠。
男主角腼腆痴愣地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作着幼稚可笑的表白,这对看惯了鲜活生动形象的观众来说是一种很不协调的怪异感觉。
片中其他人物也大多给人古里古怪的感觉,酒店里的一群怪人,明明萎靡不振堕落不堪,却硬要自称为艺术家,就连FBI探员也古板僵硬得不近情理。
从来没想到梅尔·吉普逊会出现在这样一部电影里,而且只是充当一个没有英雄气概的配角。
米拉·乔沃维奇脸色苍白、唇色鲜红,在影片冰冷的氛围里呈现出令人心碎的凄美。
最后当看到两个身处截然不同世界的人手沾鲜血无言相拥时,我想导演对这个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还是带有温暖的期许的吧。
这是一部很感性的电影,从中得不出什么宏大主题和深刻意义,只能让自己沉浸在那若有若无颓美迷乱的诗意里。
至于电影语言的种种好处,对我这样的外行来说是难以作细入纤毫的捕捉了,还是留给文艺青年来评说吧。
Wim Wenders最神来之笔最打动人的作品,两个毫不设防的人,两个惶然无助的灵魂。
片子远不是片名那般充满铜臭,所谓的酒店住满了社会下等各色人群,上演着人生的无奈种种。
噢,如果上天能赐给我像TOM TOM那样的爱人,那样无邪,纯洁。。。
有一天我踩着滑板来到百万美元酒店穿过Elosie迟疑着有些躲闪的腿真闹不懂爱是什么,“也许去南非……永远不会实现……听过最美的事。
”那种迷茫的天真使我酸楚和我关于她身体的所有记忆仿佛赤裸着,后退着穿过早晨所有人死一般沉睡着的脸当他们告诉我她不是Elosie爱是不能描述的,不能像树或海圣人眼中的罪——坠落在丧失了未来的天堂某处在我再一次见到Elosie之前我必须长出翅膀,在我给她的第六本书里,她的脚将在冬天变白,轻轻踩着白雪
影片的最后,艾露易斯跪地用双手沾满汤姆的鲜血,随后与探员史金纳相互拥抱。
还记得余华的《兄弟》有这样一个情节——宋凡平被活活打死,宋凡平的妻子李兰跪在地上把沾有鲜血的泥土一粒一粒拣出来,“像是在沙子里寻找镜子似的”,在泥土里寻找宋凡平的血迹。
都有着强烈的悲剧美感。
当爱人离去,是不是只有血才是存在的证据?
文艺作品总是能触动心底那些潜藏的震撼,《百万美元酒店》和《兄弟》在这一刻,被接通。
被接通的又何止是小说情节呢?
青春、眼泪、喜乐都能被电影带出。
这大概也算是观影的美好吧。
看得时候很纳闷,为什么配乐跟电影结合得那么完美。
后来,找ost的时候才知道,这部电影来自U2主唱Bono的音乐构想,文德斯其实拍了一支巨大的独立MV。
知道了这以后,一切的疑惑也便解开了。
你不会再怪罪莫名的神经质的探员斯基纳,不会奇怪荒诞的酒店住客与媒体导演的低级戏剧,也不会有更多对于剧情的质疑。
中间,一度对于斯基纳,汤汤,媒体,爱洛伊丝 间的拉锯感到无聊。
但最后,一个简单,忧郁,美丽的结局却又能让我感到无限的满足。
酒店里,住客展现的罗生门是现实的贪婪,television也许真是一群白痴制作,给另一群白痴看的东西。
蓝天下,那个性感的声音所叙述的,依然是他对爱洛伊丝仰视般的爱情。
微笑后,是他第一次的飞翔,也是他第一次感觉到爱。
For what I worshipped stole my love away.It was the ground beneath her feet.
文德斯的这部《百万美元酒店》太糟糕了,要悬疑没悬疑,要惊悚没惊悚,要文艺不文艺。
如果没有米拉•乔沃维奇的出演,这电影几乎无法看下去。
写小说的人要为小说世界构造人物角色,导演拍电影也是一样,文德斯为他这部电影构造的人物,很多都颇让人不喜欢。
男主汤汤那头发,一看就没什么胃口。
FBI特派探员斯基纳,穿着光鲜,但脊椎不知道为什么残了,要靠机械维持。
唯有女主米拉•乔沃维奇饰演的爱洛漪丝,一出场就让人眼前一亮。
尽然文德斯让她表现得有点神经质,但米拉•乔沃维奇的表现一点也不过分,比男主汤汤好太多了,她所表现出来的神经质,很有点像《时时刻刻》里的伍尔夫。
到了影片后半段,米拉•乔沃维奇穿起晚宴服,也是非常迷人。
毫无疑问,米拉•乔沃维奇是一位非常有气质的女演员,这一点文德斯看得很准,因此他为她设置的这个角色,虽然是一位妓女,但她不是一位普通的妓女,她是一位喜欢读书,白天泡书店,晚上为地痞流氓提供性服务的神经质妓女。
这种爱读书,有文化的妓女,现在应该是没有了,在中国的古代,倒是有不少。
中国古代的文人,大多有去青楼的爱好,这种流俗,即便到了民国,也还有,胡适之、徐志摩都有去过。
可见,在中国,禁娼应是直到四九年后才有的事。
我不主张嫖娼,但也反对禁娼。
食色,性也。
嫖娼是道德伦理的问题,不是法律社会的问题。
一个人嫖娼,可能危害他自身,可能危害他的家庭,但对社会的危害,很小。
反倒是,如果没有禁娼,很多问题就不会出现了,比如近日很受关注的雷洋案。
片头是整个片子最喜欢的地方。
两星,一星专门给开头音乐,一星专门给片尾摄影。
这样一个非大众人群的爱情故事,简单而纯粹,却是我听说过的最不可能发生的童话。
片子也许正如导演自己说的那样 隐喻了欧洲中不断潜行的美国文化。
但文艺腔拍恐怖片真是让人看得太痛苦了,而且我没看懂,也不想再看一遍。
我说小情调,你说呢?
开头好美,每个角色都这么鲜活—-警探太好笑了;不喜欢男主长相甚至有点怕这种痴傻男的。看完走出电影院马路上呼啸而过的消防车有种电影与现实交错的感觉,一直到画室拿起笔心都还在飘着。
喜欢其中的人,众人的出现是一种延伸,但不太喜欢文德斯对爱情的阐释(同样也不喜欢《德州巴黎》中的)。
I'm fictional 我是虚构的 We were all dreamers.
另类美人:我是虚构的。
真是乱糟糟呱噪的可以,这是对新世纪美国城市生活的感悟吗?不是神经病就是疯子。U2为主的原声单拿出来听不错,但bono的剧本真是不敢恭维。文德斯自从跟安东尼奥尼合作后除了拍纪录片尚可剧情片就彻底不行了,在柏林老家居然还捞了个奖。IMDb5.9豆瓣7.9有没有搞错。资料馆胶片版。
我就好奇文德斯是怎么想的要拍个疯人院旅馆故事……
nothing, but a jump.
6/10。其实没我预期的难看,虽然风格有点乱、显得不成熟,但我很喜欢开头,摄影也高端。其实文德斯的片子只要有音乐就不难看,因为每当原声响起,那种城市的孤独与浪情情调总能被烘托到极致。。。另外这片告诉我们,lmdb和豆瓣评分都不靠谱,豆瓣假文酸醋的文艺青年特别多,所以评分特别高。
the MDH band
为什么评分那么高。。。。。。不可思议。。。。。。。。
no thx and why double buns
我喜欢他讲话的语气,是那种毋庸置疑的真诚
Music: Jon Hassell, Bono, Daniel Lanois, Brian Eno
5K精度扫描的4K修复版@万国城百老汇。两星半。从七十年代出道开始,文德斯就不遗余力讽刺电视媒介,把这个主题从前沿拍到了陈旧,套入一个音乐人灾难性的玩票剧本之后,最终跟他的讽刺对象一起沦入流俗。
这评分我TM就狗日不懂了,给个差评很难么?豆瓣真是个令人费解的地方,都他妈的什么狗屎评分
电影实在是。。。。不敢恭维,可是因为这个喜欢上了u2,tom跳楼的样子很美,配上美美的歌,很绝~ost很爱~很爱很爱~
#苏州文德斯回顾展 之前说这个片子难得一见,看完还是觉得别拿出来好…… 又疯又无聊浪费一个展映名额。不如放咫尺天涯
赤脚,看书,fiction的eloise。单纯的tom tom。他们计划去非洲,丛林,鱼游来游去…她提着唯一一双鞋子飞奔却看到tom tom的一跃…还有各种怪人穿梭,一个披着悬疑外壳的纯洁爱情故事。wim wenders最商业的电影却成了我最爱的电影。一直不喜欢u2除了这次
有本书叫做作任何人都无法买到文德斯的眼睛,有部电影叫作任何人都无法触碰到米拉那双冰冷的赤足,有首歌叫作任何人都无法感受到U2那颗爆裂的心脏,下坠,在油漆深处的光明里下坠;无从得到,就不再有期待;无法抵达,就不再有凝视;无力拯救,从此不再有慰藉。幸福是隐瞒自己的痛苦,爱是轻轻用力,一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