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迈耶的痴梦
La folie Almayer,阿尔迈耶的愚蠢
导演:香特尔·阿克曼
主演:斯坦尼斯拉斯·莫哈,马克·巴贝,Aurora Marion,Zac Andrianasolo,Sakhna Oum,Solida Chan,Sun Yucheng,Bunthang Khim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1
简介:《奥迈耶的痴梦》改编自约瑟夫·康拉德1895年发表的处女作小说,影片在马来西亚取景拍摄,被《电影手册》评为2011年法国今年最受期待的新片之一。该片讲述了一位荷兰富商在马来西亚寻找黄金的故事。详细 >
#BFI 长评-身份认同下的爱无能。感觉欧洲人除了欧洲在哪儿都活不下去。介绍时说时间地点未知形式很像杜拉斯的作品,那种意识流的叙事结构和孤独的呈现也很像,但电影的气质却总让我想到《阿基尔,上帝的愤怒》,那种对于环境的不适,女儿的迷恋,当然还有殖民的反思。热带雨林的镜头确实很美,还有结尾处的那片海也实在是震撼。影片其实是以角色驱动但整体却有些散,男主作为孤独且身份认同的来源却被放到了一个相对讽刺的位置,这部分设计没啥问题,而且这种性质也“遗传”给了下一代,他的癫狂与女儿的身份认同对照看还是蛮有意思的,但也是这里主体非常模糊,我们在影片最后能感受到女主那非常坚定的主体性和男主那极致的客体化的呈现,但中间的虚幻其实很达成度把父母融为一体来呈现环境与角色的不和谐。父亲病态的爱似乎也使女主爱无能。
告别一个丧失了行动力的阿基尔,逃离濒临疯狂和腐坏的白种文明
资料馆阿克曼影展:白人形象好无力,一直坐在那里无尽的等待,脏兮兮汗哒哒,最后看到都有些生理不适。喜欢东南亚的景致和郁郁葱葱。看的时候脑中不停出现恋恋三季里的那对母女。同样是拍后殖民主义,西方导演更有批判性。越南导演到有些怀念往日时光的意思。
唉想到德尼的《巧克力》
春梦了无痕
#阿克曼回顾展#@天山,慢归慢,但是个人风格强烈,影像魅力溢满,令人沉浸在潮湿闷热、暴雨如注的东南亚雨林,异域混血少女如同小兽般的桀骜,在阿克曼的电影语言里会表现为小时候还有点婴儿肥的妮娜游泳真就像一只小青蛙,康拉德的反殖民立场,当时常见的淘金热,在本片中则显得更为情绪的、幽微的,河流贯穿,开场黑暗中的月色光瀑摇曳,仿佛预示着后文“趁着河面上还没有月光,快走”,河流无法引向黄金矿藏,也无法引向女儿注定离开的心,他落寞的坐在河边,关心仆人的话终究只能是无法关心女儿的代偿;妮娜,妮娜,妮娜,电影中她的名字一直在被呼唤着,似是遥远的耳语,似是永远也抵达不了的心乡
Chantal Akerman的节奏一如既往,第一个场景最有代表性
来自Akerman的后殖民叙事,每一帧都充满暴力和冷冽的痛感,会想起阿彼察邦的影像,从潮湿浑浊的河水到清澈明亮的大海,不变的永远是沉重和悲伤的现实生活,一瞬间仿佛又回到了达内的影像里,全程压抑的情感在最后一幕倾泻而下,女孩诉说自己的饥饿,对生活彻底绝望,本质和父亲病态的控制欲和爱一脉相承,男演员在阳光下微微颤抖的头,最震撼的细节是他在彻底失去和女儿的连接以后,一个人痛苦到极点是没有眼泪的,于是只剩下流鼻涕的镜头,“太阳好冷”不但是一句文学化的台词,更是赤裸裸的具体呈现。
把国内不会上映,网络热度也起不来的电影,带进国内,在福州除了海丝电影节,桂湖美术馆也干了这事儿。这样的 把空气里的分子,放大数倍的影片,要沉下去盯着看才行,一秒都不能走神。
#7.5/10.0# 剧情其实并不复杂,但导演用很长的篇幅去雕琢人物的内心情感。懦弱的父亲总在幻想着金矿,却又从不凭自己的力量去实现梦想,所以只能裹紧自己那“白人”身份来寻求一些卑微的自我价值,把自私包装成对女儿的爱。混血女儿在白人寄宿学校中受到排挤,回到家中面对的又是父权,于是她跟着戴恩私奔。她的身份认同非常具有矛盾性,这种矛盾性在那段她和戴恩在森里的对谈直接体现,长期在这种矛盾中生活的她才会对一切都已无所谓。母亲在这个家庭里是沉默的存在,比起妻子和母亲,她觉得自己更像是奴隶,只能以自己薄弱的力量帮助女儿逃离这个牢笼。这个家庭的构成非常特殊,有很强的拉扯。很喜欢热带雨林里潺潺的水声,和夜晚的虫鸣。
2.5 / 和《诱惑》是一样的权力关系反转故事,但略好一点。试图拥抱“文学”的阿克曼迎来的几乎是全面的崩塌。失去对外部空间有效勘测之后,几乎只有单一的零碎的精美画面与文本化的连接作为动力。到结尾的剧情彻底陷入无话可说的境地。
大银幕效果非常棒,想看一遍胶片版
镜头画面都算很精致了。湖面波光粼粼,淅淅沥沥不停的雨(配合着影院里低温),水上的热带密林,幽幽的东南亚口音的法语,给人的感觉是凉意,冷冷冰冰。虽然前提是淘金,但还是不能懂,奥迈耶为什么要留在这东南亚密林之中,和一个不爱(甚至相互厌恶)的东南亚女人结婚生子,还一直在一起生活这么多年。我都要想,这两位白人的关系,甚至还有陈的关系,以及三人对于妮娜的未来的关注。🤔难道要去看小说么
为什么会有这么凄凉的电影。
没有人真的关心nina想要什么
上海阿克曼影展。画面很漂亮,音乐很好听。虽然最后光打在白男脸上镜头很美,“太阳很冷,大海很黑”,不过还是觉得,男的不行。
剧情其实很简单,也有困惑,但不需要解开。我感兴趣的是在如此风格很强烈的电影面前观众们的神情表现,比如我隔壁两个人一直在手机上敲字聊天,但大部分人都保持了极大的耐心,看完片子。
一种没落,某支挽歌,阿克曼作品里很“跳”的一部。
看得肝肠寸断的绝望的热带
痴梦有三:黄金、欧洲与掌控。在湿漉漉的河岸上,酒、唱片和白肤是主人的象征。nina的命运在夹缝里左右摇摆,她很高大,选择果敢,神情冷淡。父亲奥迈耶懦弱自大脆弱,在父权面前,nina不过是从一个父逃向另一个父,最终折戟于父的影子杀手。以拯救的名义来禁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