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看《挽歌》的时候,脑海里一直闪回着《迷失东京》里的各个片段。
斯嘉丽•约翰逊对婚姻和伴侣的绝望;穿过东京街头的落寞;在寺庙里看着步入婚姻的异族人的迷惘;和老男人躺在一张床上聊到深夜的心灵释放;最后在酒店大堂从此各奔天涯的分别……当然,还有老男人对多年婚姻生活的倦怠和无奈,电话里乏善可陈的话题和没有温度的关心。
这一切,都让人压抑得揪心。
一段是新鲜的,一段是长跑的,同样是婚姻,也同样是绝望。
《迷失东京》的叙事是非常美非常诗意的。
镜头慢慢的、长长的,笼笼地收住了人心。
所有暗藏的情绪,都在那些长长镜头里微妙转换的表情中。
也正是那些慢到平静的镜头把叙事淡化到无,把心思展露得无遗。
但是,我不能明白的是为什么故事的背景会选择在东京,这个城市意象隐喻着什么吗?
还是只是出于视觉与角色的一种张力的需要。
东与西;古典与现代的一种比对冲击?
文化的冲突倒是跃然纸上的,从一开始,老男人进入东京,与工作人员见面后,就没有舒展开来过的眉头就可以窥见。
而斯嘉丽•约翰逊一次次在街头走过,用探寻的目光打量着周围的人与物,到寺庙里,她困惑地观赏着充满异域特色的婚姻,文化的撞击一览无余。
或许这仅仅是出于视觉的需要吧。
这是一个关于寂寞的故事或情绪。
相比较而言,《挽歌》的故事性要强很多。
叙事也没《迷失东京》那么平静、从容。
从音乐、场景、镜头就能感受到。
故事的开始,同样是一个老男人的出场,只是他的出场不是作为自我世界的“主我”,而是社会角色丛里的“客我”。
他在电视上侃侃而谈他的治学与理论,展览他的博学与幽默。
看起来志得意满。
穿着白衬衫的佩内洛普•克鲁兹出现在前排的座位上,轻易就捕获了他的眼光。
他以为这是跟以往的每一次猎艳经验相同的情形,不过是一个愚蠢的女生,冲着福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冲着文史哲冲着渊博风度优雅去的一次无知的献身,然后就风平浪静地成为了过去式。
甚至都不需要记得她们在床上的模样。
可是他不知道,这一次晃动了他的,不光是眼睛,包括了心。
真心。
他在晚宴上用惯常的恭维取悦她,用经典的艺术形象赞美她,不过是为了上床。
旁白叙述了他的目的。
很快,目的就达到了。
只是翻云覆雨间,他觉出她与别的女人的不同。
这不同,究竟是身体的不同,还是灵魂的不同呢?
我想他自己也是没有弄明白的。
只是,他认真了。
他和他的老朋友乔治一遍遍地谈论着这个女人。
乔治以自己的价值观和经验告诉他,这和以往的“遭遇”没什么不同,而他坚持。
他没想到的是,她比他更认真了。
她要他参加她的家庭毕业典礼。
出席这一充满仪式感的聚会,就意味着一种单纯关系的终结,另一种世俗关系的开始。
显然,这是David所不愿意也不能承受的关系。
于是他选择了逃避,在她家的门外给她电话,用借口粉饰太平。
聪明如她,倔强如她,怎会不懂得这其中的进与退?
于是,主动消失了两年。
这两年里,老乔治死了。
我觉得,老乔治在死的时候,对妻子和对David的一吻,特别打动我,尤其是结合了之前那一段,经过了多年的纠结和不堪后,对婚姻的重新解读,让他对妻子的那一吻意味深长。
我也不是很明白乔治的死究竟是为了叙述什么。
或许是David在健身馆里不能再如从前那样威猛地挥动着的手臂,宣告着他生命中所有关于年轻,关于魅力,关于权威,关于梦想,哪怕仅仅是与这些意象相关的尾巴的戛然而止吧。
他儿子的出现,和与他关于婚姻和婚外情的那一段争论,是全剧的一个小波浪。
可是那个男人的理论看似道貌岸然、冠冕堂皇,其实也是混乱不堪、毫无逻辑。
同样是混账理论。
高潮是在两年后,他们的重逢。
她带来乳腺癌的消息。
虽然这一桥段是有些老套,但我觉得它还是能让人眼前一亮的。
亮在她在沙发上躺下,以他们在初识时,他恭维她的那个经典艺术形象的姿势躺着,他用摄像机拍下了她最美的生命形态。
那一次,他们应该是没有上床的。
那一次,他是在对她的身体进行纯粹的审美,而不是欲望的消费。
手术结束后,他出现在她的病床前,深情地吻过她的嘴唇、额头、眼睛,极度极度温柔。
然后,挽歌响起。
镜头返回他们的一次海边旅行。
她挽着他的臂弯,长发在海风里飘飘洒洒。
然后他们的身影模糊、消失在镜头里。
我记得在一本书里,看到过一种观点,大意是说:西方人用身体拯救灵魂,而东方人用灵魂拯救身体。
所以,在《巴黎最后的探戈》里,男女主角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做爱,来确证彼此的存在,释放和驱散内心的寂寞。
而东方的哲学里,却是把灵魂都托付给了对方后,才羞羞答答把身体视若神灵一样地奉献出来。
我觉得这一观点甚妙。
身体不过是承载灵魂的客体,甚至它可以脱离灵魂而存在,不过是个躯壳,它是我们存活在世的客观证明。
奉若神明不过是种愚蠢。
因此,对身体的消费,算不得是欲望的释放。
欲望来自于内心。
因此,还上升不到欲望层次。
只是在消费的过程中,如果能获得审美体验,那么这个过程就是完满的了。
所以,我想David对佩内洛普•克鲁兹的体验,就是审美与消费的完美结合。
至于那该死的灵魂,还是交给万能的上帝吧。
师生恋不过是吸引眼光的一个噱头。
叙事的需要。
意义是相同的。
同样是关于孤独。
同样是关于绝望。
我想,这大概是两部电影在我的大脑里不停重叠的原因吧。
这是我在这套房子里过的第一个冬。
阳台极大,可以摆开四桌麻将。
我每天的乐趣在于清晨将一株吊兰搬到阳台正中,一边浇水一边看相邻幢顶楼住户的几十只鸽子在楼与楼之间盘旋,夜里再将吊兰搬回屋。
大部分的时间我都在桌子前,努力调整坐姿来安抚颈椎的骨质增生,同时迅速地翻看各种网页。
边上摊着本书:关于英雄,关于历史,关于社会神话。
我怎么也看不下去。
几个月以前,在这套屋子里,巨蟹笑着问我,你交往过的女子,哪个最吸引你。
巨蟹问得很有深意。
我隐约知道这背后的潜台词。
然而,你知道那样的空间里,二人四目,你回答了是错,不回答也是错,多想一秒是错,简洁地回复依然是错。
类似这样的问题,我还碰到过,之前有白羊问我,你最喜欢吃什么。
我回答,泡面。
白羊又问,你最不喜欢吃什么。
我继续回答,泡面。
这并非简单地从那个古老的关于“忠告”的段子演化而来。
我痛恨那些面目各异的女子问我类似的问题,极端痛恨。
这种敷衍式地回答,对她们来说,要么是得到答案后的欣然,要么是深深的迷惑,要么是依稀的刺痛。
回答这样的问题,对我而言,用一个具象的可指代的答复,总比你剖心剜腹将所有的爱憎都告诉别人来轻松地多。
不明白对方的爱和恨,只希望对方用可供甄别的言辞来替你厘清,那样的相处总让我倦怠不堪。
后来白羊走了,我不清楚这么多年后她对我的当时的敷衍的感受,不清楚她现在明白否,当她开口问这个问题,我们之间就结束了。
佩内洛普·克鲁兹恼火于本·金斯利的跟踪和不信任时,她问金斯利:对你来说,我意味着什么?
这样的段落轻易就让我回溯起上述的情景。
尴尬、逃避、掩饰,甚至是恼火,金斯利只能躲闪着佩内洛普的眼神,端起酒杯抿了一口。
当巨蟹第一次问我,你对谁的印象最深刻之时,我记得我还煞有介事地手摸着额头,沉思一阵,稍后叹气答:那个天蝎吧。
在巨蟹第二次问我那样无稽的问题时,作为反击,我很快做了相应的答复:天蝎。
在我写过的那些文字里,在我回忆里2006年秋天那段不堪的时间之时,我总是隐隐绰绰、一而再地提到天蝎。
无论是我作为被辜负的与被欺瞒的形象出现也好,还是木讷沉静与吊儿郎当并存的面目也好,我始终没有回避我为讨天蝎欢欣,作出的那些一想起来就觉得懊丧不已的举动。
佩内洛普被誉为有西班牙最优美的臀线。
我无意将天蝎与佩内洛普并论,在回答巨蟹的逼问之时,虽然我有挑衅的意图,盛赞天蝎的身材,但平心而论,天蝎的确是我相处的女子中举手投足间最具女人味的。
我知道这样的问答,有多么刺痛巨蟹。
相对于热恋的甜蜜而言,大部分水相女子,她们更多地记住的,不是你的好而是你的伤害。
被恋人言语伤害所带来的病态的快感,让她意识到,是时候抽身而走,是时候寻找下一个能伤害自己的人了。
这就像两艘船相遇,一艘打出一个旗语,另一艘相应地回应,然后两艘船各自航行,留下一长串白沫拖在身后。
巨蟹发出的信号,我很明白,我很配合,我先做恶人。
本·金斯利自衿于逃离婚姻的明智,这样的明智,在他儿子眼里却是极不负责任且不堪一驳的。
即使是他儿子,那个肿瘤科的医生因婚姻出轨找金斯利排解,金斯利也明白,每个人的问题始终要每个人自己解决,他不能给任何帮助。
何况他连自己的问题都搞不定。
在佩内洛普看来,金斯利这一辈子都在逃避各种各样的关系以其求得朴素的自由,所以她才会不由自主地问金斯利,关于二人的未来这样的问题。
对于曾经委身与我的女子们我总有一份歉意。
也许我宽容一点,我该忍住逼问和挑衅来回答这些我痛恨的问题。
可微薄如纸的自尊次次都怂恿我说,如果连这样的龃龉都不可避免,如何能寄希望于之后几十年日日柴米油盐?
只是每次我萧索地从一楼走到六楼,看着楼梯灯在我脚步声响下逐次亮起,我也会想巨蟹曾经单薄的身影。
我太迷恋于二人相处时,二人之间缱绻的芳香,从而自大地认为,只要有此便足以抵挡任何的问题。
于是很多对方以为是,而我以为非的细节,在我的忽视下,逐渐混乱,成了一团再也绕不起来的毛线球。
“美丽的女人骤然出现在面前,总是引人注目,泫然而逝,但是我们从未真正看透她。
我们只见到躯壳,我们被美丽的外表蒙蔽了。
”金斯利和诗人乔治用六十年的经验在总结。
“你要知道,再美丽的胸部,几十年后,也只是一对垂到肚脐眼的布袋奶。
”上周六刚刚办婚礼的室友在2000年就这么向我传授经验之谈。
事到如今这么多年,在她们看起来,我对爱情依然一无所知。
可悲的是,她们的这个判断,洞若观火般准确。
一直觉得,如果一个老男人喜欢上小女孩的时候,他一定从心底开始老了。
老男人的强大,使得洛丽塔经久不衰地活跃。
延续这种活跃的电影《挽歌》10日于柏林首映,它改编自菲利普-罗斯具有史诗笔法的小说《垂死肉身》,在小说对肉身和男性权力的嘲讽外,还有导演伊莎贝尔-科赛特对爱情的叹息。
本-金斯利在片中饰演年暮的教授大卫,他是文化评论家并兼职于大学。
大卫这样的老男人,双眼迷人,身形优雅,知识渊博。
他的武器是岁月在其身心打磨后留下的印记,他勾搭女人的十八般武艺无一不精通--擅长古典诗歌、绘画解析和弹奏钢琴且对女人温柔有加。
全片以大卫视点展开,讲述他和女学生康苏拉(佩内洛普饰)之间一场跨越年龄鸿沟的爱情游戏。
他沉迷于康苏拉的肉体,被她青春的气息所迷惑。
但因大卫不愿和康苏拉的亲朋见面,确立他们的正式关系,康苏拉毅然离开了他。
当康苏拉出现时,她已身患癌症,她要求大卫给自己拍一组裸照…… 在二人的爱情角逐中,大卫总处于主动涉猎的位置,他用魅力开启康苏拉的身体,而康苏拉在老男人的攻击之下臣服。
可以说,行至影片的中段,佩内洛普只是做为肉欲的象征而存在,她的内在心绪和感受毫无涉及。
但,当康苏拉离开大卫的那场戏,她在电话里倾诉对大卫的爱和绝望。
顷刻,她占有了绝对主导,二者的关系瞬间被颠覆。
当康苏拉出现后,她提出的要求引导了二者关系的重新开始。
大卫是经历了60年代性解放的美国人,他对婚姻的不信任和不忠诚,使得家庭分崩离析,他的儿子因此与其绝交。
他们却因康苏拉的病情而和解。
值得玩味的是,大卫在康苏拉之前有一个老情人。
两个不同年纪的女人,在皮肤的质地和紧实度上,在身体曲线的妖娆上,在五官的魅惑上,有着天壤之别。
但年轻女子从来都是静态地诱惑,摄影机捕捉她肢体的美感;相反,却让年老色衰的那个在摄影机前摇摆着身体放电。
讽刺意味立显。
本-金斯利演绎大卫这个极富成熟魅力的老男人游刃有余,不夸张地说那就是他自己。
在迷人之外,他内心自卑且自私,并致力于女人角力。
佩内洛普和传统洛丽塔的形象相去甚远,她的肉感比起洛丽塔的单薄更能吸引男人的注意。
她在影片中毫不羞涩地展露美好的胸和纤长的腿,嘴边的细毛和小皱纹更显性感和独特。
她患病回来后的表演有脱胎换骨的感觉,从完全符号化的形象变成了需要爱情的、与病魔抗争的有主动意识和行为的女人。
该片气氛深沉宁静,运镜沉稳。
尤其拍大卫的幻想段落,流畅而深刻。
大卫渐渐痴迷于康苏拉,他潜意识里的嫉妒滋生,老幻想康苏拉和别的年轻的男人有一腿。
他一闭眼,就看到自己的女人在和其他年轻的男人纠缠。
在二人关系突变之前,他在想象里难以忍受来自康苏拉亲朋的奇异眼神。
他陷入到嫉妒和不自信的魔障里难以自拔,幻想段落勾勒出其潜意识里的脆弱。
挽歌,亦或垂死的肉身,意指在爱里的女人因疾病终将远离人世,而活着的男人因爱人的离世终将更加衰老。
明显,导演是相信爱情的,所以让大卫去找寻病榻上的康苏拉。
我都能听到她在影片终结时的一声叹息,为肉身的垂死,也为爱情的永恒。
赵静/文
昨晚看过这个故事似乎想写些什么,可是换了好几个开头又关掉了编辑页面。
无钱无计划无热情无精力的长假第一天,百无聊懒,在床上看完了一本书才爬起来,12:43.打开豆瓣看到的第一个活动“手贱的翻一翻最让你虐心的短信/简讯”,还有点小期许地希望可以看到什么让自己羡慕妒忌的俗世爱,却满眼都是做作矫情生涩僵硬地狗血偶像剧。
于是我又想起昨天这个故事。
不要反问我不是不奢望真爱么,就是不奢望才会总想要驻足观赏。
我从来不介意做一个好故事的旁观者,用无与伦比的代入感给自己一样的纠结,往往能带来和惊悚恐怖片相媲美的心理刺激和吸引。
就像一个暑假在家看《笔仙》,冷气和蓝绿色的落地窗帘营造着4D观感,可就算再怎么害怕,不出三分钟还是得把台换回来。
那些爱情,再怎么窒息着我的咽喉,也还是吸引着我的眼球。
一个是造诣颇高的美学评论家,早年离婚,有一个三十多岁事业有成至今恨之入骨的儿子和一个曾经是他学生的从不深谈的女强人性伴侣。
那个一见到他就变成了失败婚姻牺牲品的儿子从头到尾只说过一句用了大脑的话,他对他的父亲说:”你一生都在逃避人与人的关系对你的牵绊。
“这是对他前半生的精准总结,他评论话剧、歌剧、画作,一切艺术品和生活,努力保持着客观公允与一针见血,我猜他是思特里克兰德的信徒,这混蛋说:“女人把爱情看得非常重要,还想说服我们,叫我们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爱情。
实际上爱情是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
我只懂得情欲,这是正常的,健康的。
爱情是一种疾病。
” 于是他奉为真理。
不过,对,不过,还有但是,生活总是充满转折。
这不过是因为他还没有遇到他的缪斯他的明珠,一个微笑让他微风拂面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个眼神让他窘迫于自己的疲惫孤独老无所依。
他的诗人老友安慰他”来的晚总好过不来吧“!
可我相信他一定不这么觉得,一个声名赫赫的美学评论家受人敬仰的大学教授,他已年届花甲,狼狈不堪地又情难自禁地爱着他的学生,崇拜她的韶华,信奉她的胴体,从此缴械投降再不抵抗,一朝夕便换了信仰。
没有她的夜晚他变得畸形,抚摸自己,跟踪她到舞会,受到呵斥乖乖回家等电话,黑暗空旷中独坐想象她在接受哪一个年轻的爱抚,让嫉妒烧焦自己,让自卑毁掉爱情。
呵,这个研究美与艺术的的人,真想知道此刻他的舌头是否还能分得清威士忌、伏特加、白兰地与健怡可乐。
这样似乎太落井下石,不过我还更加落井下石地断定:他们一定会分手。
果然,他们分手了,自卑作祟成功。
他拒绝每一次和她家人见面的机会,包括她的毕业舞会。
深红玫瑰墨绿西装,和他的爱情一起枯萎。
他夜夜失眠提笔无一字的时候,才明白他曾经亲爱的思特里克兰德真是因为拒绝寻找他的女神才最终落魄死在巴黎街头。
后来诗人老友和曾经的伴侣相继故去,他开始认识到自己还是一个幼稚的孩子,他渐渐地重新学会呼吸和睡觉,伤口愈合地好像一个正常人。
如果是现实,这样也就可以结束了。
有头有尾,合情合理。
像一个永恒公式,改变参数可以得到各种各样俗世爱情故事。
好比闺蜜H白美萌乖,男友高但矬穷学习差,千里之外成天担心H被人拐走惶惶不可终日,电话必秒接短信必秒回每小时报告一次行踪恨不能在H身上装上监控录像GPS,终于成功被甩。
好比闺蜜Q小巧可爱但不够温柔,男友体贴温柔但不够帅气,这样的人设也算是郎才女貌地贴近生活符合实际,然而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位同学总觉得自己的女人是全天下最美的人人都欲分而食之,千里之外成天担心Q被人拐走惶惶不可终日,电话必秒接短信必秒回每小时报告一次行踪恨不能在H身上装上监控录像GPS,终于成功被甩。
毛主席说:“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
”我才认识到不是说繁衍才是终极目标,只是爱到深处都想永久,而不确定性太可怕,贵重的东西总是要和危险的东西一样锁住,比如爱人和结婚证,比如囚犯和高墙铁网。
我再不敢小觑老百姓的智慧,有一个词自古流传至今深受打压仍金枪不倒:门当户对,其实是帮我们早早造好了一把温柔的锁,减少一方的惶恐和另一方的痛苦,有时未免不是个好主意。
可这毕竟是电影呀!
我们是来逃避现实的导演总该给我们一点惊喜。
女神回来了。
可怜的老人拿着听筒的手不住颤抖,说不出是刹那间老迈泻出还是情绪激动,他粗暴地用冷水洗过脸瞪着自己湿漉漉的皱纹。
伤口撕裂,血依旧鲜红。
她头发短得像个淘气的中学小男孩儿,她说一天剪一点这样当头发小时事便不觉得心疼。
看到这里我很激动地自觉代入想问她是不是要忘掉一个人一天忘一点儿就也不会心疼。
她说她得了乳腺癌两周后手术,他在她的怀里嚎啕大哭,为她将要破碎的美丽,更为她独自惶恐。
他啜泣,含着眼泪,吸着鼻涕,请她无论黑夜白昼随时告知自己的惶恐,他终于印证了自己的理论,不是他拥有了他的艺术品,是艺术品拥有了他,他六十多岁了,终于长大。
她请他拍下她的美好,没有带走就独自消失。
故事的最后当然是他们终于在一起。
但我不承认这是爱情的胜利。
完美不再完美,女神走下了殿堂,他们终于能够携手走进俗世的爱情,门当户对。
这狗娘养的爱情!
我怒了。
导演一定是男的,和伍迪艾伦一样,男权。
凭什么你们年过半百甚至年过七旬,有良好的社会地位(这是出来混的太久的结果),生活富足,有文化有品味有教养,衣着时尚高雅,就该出手就泡年轻美丽的姑娘?
很受不了这帮丫男权导演导出来的老牛吃嫩草的戏。
就因为你们略有几个钱(还真不是腰缠十万贯),有文化教养就可以拥有年轻美丽吗?
难道生活中有个词叫和谐你们忘了吗?
别提什么代沟,年龄不是问题。
10岁也许不是问题,但20-30岁真的是问题,试想2人激情澎湃时面对的不是结实黝黑的肌肉,而是赘肉,一次次的冲刺也不过使出吃奶的力气而已。。
直面吧。。
你们这帮男权。。
年华老去就该做年华老去的事。。
给年轻姑娘一片湛蓝的天空,享受生活必须经历的过程,什么你们都提前告诉人家了,不是白活了么。
唉,男人面对真实年龄的恐慌和不知所措。。
类似的作品《怎样都行》。
本是一段不合乎伦理的爱,但因爱变得永恒……本是一场游戏,但游戏中的人难以分清是自己改变了游戏还是游戏改变了自己……
(一) 这是部冷色调的电影。
镜头从幽暗的访谈室,切入暮色中的曼哈顿,再转到房间中被雨水打湿的窗户。
接下去是大量空旷海边的长镜头。
阴霾的天空下是颓靡的白沙滩,低沉的钢琴声响起。
一曲忧愁的挽歌,就此奏响第一个音符。
他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文史教授。
洞悉美学、文学、摄影、历史、音乐。
他经常在电视访谈节目中旁征博引,侃侃而谈。
虽已暮年,却品位高雅、睿智博学,是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者。
时间赋予他成熟儒雅的魅力,而源于内心的孤独却无法根除。
于是他不停地从一个怀抱流浪到另一个怀抱,以此对抗着无可逆转的衰老生命。
她是他的学生。
家势显赫、经历神秘,有着天使般的面孔和魔鬼般的身材。
性感风韵和纯真朴质的特点同时出现在她身上,使她从内到外散发着不可抗拒的魅力。
她走进他的课堂,坐在第一排,听他沉稳宽厚的声音游刃于罗兰·巴特的作品和现实批判主义的精彩讲解。
他抬起头不经意间瞥见她,被她年轻而出众的气质击中。
他带她来到他的公寓。
在那所宽敞富丽的大房子中,他给她展示暗红色的显影室,给她看戈雅笔下色彩浓丽的玛哈,替她分析《宫娥》中的美学要素。
显然,他在用他的学识诱惑她。
而她看到他弹钢琴时落寞的侧脸。
在那一瞬间,她真的被他所征服。
(二) 女人对男人的爱,往往始于崇拜。
许多女孩子,都有师生恋的幻想甚至经历:小学气质浪漫的音乐教师,中学英俊高大的体育教练,大学幽默风趣的英文讲师,都曾是女孩子年少懵懂的怀春对象。
每一个他,都是她的精神导师。
在她天真纯洁的瞳孔前,他为她打开一个个她未曾经历和见识的世界,引领她进入其中,体验前所未有的充盈和丰足。
职业神化了这些男人。
正人君子是魅力,落拓不羁也是风格。
权力让男人光芒耀眼。
而男教师的权力,是对知识和精神世界的驾驭力。
这种强大的驾驭力投射在单纯女孩子的幻想中,放大成她们顶礼膜拜的仰慕之情,最终构成她爱上他的全部理由。
电影中,崇拜幻化后的爱,让她爱得那么简单决烈。
她甘心扮演他的情人、他的爱人、他灵魂的救世主。
她遗忘了年龄,遗忘了世俗观念,遗忘了道德戒律,从身体到灵魂,全心全意地爱着他。
只为给这个她崇拜的男人,送达一丝能够抵达心灵的温暖。
始于情欲的爱,刺激了男人最敏锐而不可告人的占有欲。
她对他来说,起初就是代表青春和肉体的美学符号。
她的美其实是官能性的,是一种刺眼的侵略,赤裸而干脆地扎进他的心底。
他甚至觉得她身上的衣服只不过是人为设置的障碍,专为挑逗某些想要扒下它的眼睛而存在。
他需要替她撕开她表面的端庄,揭示出她并不自知的美丽。
他渴望征服她,获得成就感,霸占眼前刺痛他的最娇艳的肉体,让时间在自己的支配下逆行。
男人爱女人,更爱女人这面镜子映照出超凡脱俗的自己。
但当他透过这面镜子,看到的不再是自己的才学和智慧,而是无处藏匿的苍老和猥琐,是自己内心幻化的惶恐与自卑,他看到自身完美形象的破碎。
他再也无法说服自己介入她未来的生活。
当她向他发出那个意义重大的邀约时,他终于丢盔卸甲,落荒而逃。
(三) 他以为,这不过只是又一场不痛不痒的逃离而已。
他那么了解爱情和女人,从来都知道了如何放弃不能把握的,以此来保留自欺欺人的自尊心。
他不断地想要得到,看透。
又不断地拒绝,离开。
不断地领悟,又不断地将自己推翻。
他如此敏感而多疑,终其一生在爱恋自己。
他像个自负又狡黠的猎人,把自己静默地裹在黑色的大衣里,等待猎物自动降临,缠绵占有再无声放弃。
他一直陶醉在这样一场场荒谬的轮回里。
可这一次,他再也无法欺骗自己。
当她失望地离开他的世界,他用两年时间在纠结中泅渡。
他坐在黑暗中的地板上,一遍又一遍听她在答录机里的留言,看她在定影液中凝固的笑颜。
当他站在人群中落寞地停滞下来,他终于痛苦地意识到,自己一直逃离的,原来根本无处逃离。
美丽和缺憾从来都是双生,甚至都不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它们可以完全重合,相互交缠,融为一体。
许多人匪夷所思地迷恋着缺憾带来的美。
流泪的哈姆雷特,断臂的维纳斯,霍乱时期的爱情……如果没有悲剧的发生,没有阴阳相隔,没有误解背叛再破镜重圆,一切美丽都不成为美丽,一切结局都不值得珍惜。
所以她重新出现了。
剪了短发,眼神忧郁,带着乳癌的病体。
在沙发上,她缓缓揭开衣衫,摆出戈雅笔下玛哈的姿势,请他用相机凝固住她最后的美丽。
镜头后,他的泪水夺眶而出。
他用苍老的手臂抱住她,表情平和而安静。
她最美的身体毁灭了,他最富激情的年华也早已逝去。
一切完美破碎了,摔成一地残缺的真实。
这样的残缺使他终于释怀,终于敢于心安理得地接受他们的爱情。
然而破碎从来没有改变现实的能力,它只是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那是他将她带入艺术品语境下的终极经验。
艺术品终于破碎,拍卖和转手将不再进行。
结论带来安宁,而惋惜不过是另一种审美。
影片是拍给这样一群人看的,他们敏感,偏执,追求完美,渴望永恒。
很不幸,我也是其中之一。
男主角内心中始终存在一种不安全感,害怕失去,渴望占有。
对感情他始终是充满恐惧的,害怕于不知哪天就会来到的结局。
于是索性就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没有稳定的婚姻,频繁的更换伴侣,用流动的变化减轻对失去永恒的恐惧,直到她的出现。
而她是完美的化身,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年轻富有活力。
他渴望占有她的完美,又自惭于自己老去的身体,渴望与恐惧交织起了内心巨大无比的矛盾。
这个时侯的她是不能理解他的那种扭曲和挣扎的,于是他们分开了。
直到她的再次出现,同时也带来了病患的噩耗,美丽的身体将要不复存在,她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内心的恐惧,一模一样的恐惧,就像他一直有过的那样。
她知道只有他才能欣赏她的完美,她只求在无情的手术刀来临之前他能用他的眼睛记录下她最后的完美。
两颗灵魂在此刻方才意识到了彼此的共鸣,只是这共鸣是以挽歌的形式,来悼念他们永远不会复返的美丽与永恒。
这是完美主义者的一曲挽歌,唱给无情的岁月,唱给所有我们曾死死拽住却终将被时光冲走的那些流逝的美丽和美好,平静却忧伤。
她24岁 他60岁其实他们之间是师生恋忘年恋,不伦之恋是谈不上的他们是有资格相爱的他说她的眉眼酷似Goya画笔下的玛哈 他亲吻着她美好青春的脸庞 抚摸着她年轻光滑的身肉体 享受着她对他忠贞深情的爱恋可惜有时候 过大的年龄差距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恐慌 害怕失去的恐慌 难以置信的恐慌他开始陷入她和年轻男子约会的幻想和毫无根据的妒忌他开始认为自己年轻的爱人总有一天会离自己而去他开始担心周围异样的审视和道德标准的审判在她火一般的热情面前他开始退缩所以宁可放开她的手离开后的他看着自己最好的朋友倒地身亡看着枯黄的叶子飘落于地板他独自在暗房欣赏她美丽灿烂的笑容不能自拔却无能为力直到年轻的爱人电话打来他开始猜测也许她要结婚了当他得知她身患绝症他一下子哭了 他为她拍下最后的裸照看着年轻的爱人拥有美好的肉身却即将死去他的肉身虽日渐衰老可还在幸运的存活此时 他也许在自责当初不该轻易放开她的手爱情这个东西,遇到了就不要轻易放手也许年龄、道德、世俗等等都会成为你质疑爱情的理由可是 Soulmate未必是人人都可以幸运的遇到如能遇到 有生之年 请不要轻易放开她的手---《挽歌》,电影改编自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的小说《垂死的肉身》,他上一部被改编的小说就是《人性的污点》,感觉题材类似,都是老男人和年轻女人的爱欲纠葛。
在我的印象里,Ben Kingsley 是《辛德勒名单》中的伊查克斯坦,是《甘地传》里的圣雄甘地,在挽歌里他让我看到一个深具魅力的老男人。
Penélope Cruz ,一如既往的是个西班a牙小狐狸精,挽歌里她那西班牙最美的臀部还是让我赞叹了一下,不过始终觉得最美的她只存在于阿莫多瓦的片子里。
这算是个彻头彻尾的爱情文艺片吧可是却是一个很棒的爱情文艺片,我打了5星,因为我看哭了。
我很久很久没有看爱情文艺片哭了,我看的时候没有字幕,可我就这么看哭了,原来字幕会影响情绪么!
http://bulaoge.com/topic.blg?dmn=echoding719&tid=894541
美剧铺天盖地的时候,几乎已经忘记了电影的存在。
45分钟比90分钟更容易坚持,声色犬马的世界,自己的心也浮躁着喜欢里面的钢琴,安静,却充满着力量,努力的用搜歌的软件搜索,得出的结果却是某个交响乐的片段。
10年前曾经喜欢过日剧的交响乐。
音乐是一种烘托,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表达。
音乐的存在将所有的感情连接起来,没有断裂,因为音乐在那里,只要弹奏起来,只要你听到,你马上能够回到过去的那个炙热感情里面。
因为,他/她就在那里。
其实永远都不会改变。
音乐就像人的心,容颜,经历,习惯都可以改变,只是那些容易流入内心的部分。
只要音乐存在,就会把你带回到那段感情里面,因为,你还是你帅和美是永恒的主题,有几个人会说女生不美,有几个人会说男人缺乏魅力。
所有的故事,都是在美丽的容颜下,至于那些缺少颜值的,生活缺少了许多的颜色,那就在电影里面寻找自己的梦想女人的身体是美的,眼睛是美的,声音是美的,笑容是美的感情本身和结局已经没有关系了,我爱你,不需要说出口,我爱你,我看着你,全世界都知道我爱你
忘年的爱恋总是更让人却步。
刚开始让我误以为是个访谈节目。。。
elegy……可我从没后悔
just for PenelopeCruz
"I spent half of life playing Horatio, to your third rate Hamlet."
姑娘你图他什么?即使降格到肉体不完美,他还是没资格和你对等
x
落入俗套的结尾似乎是说,只有病和死才能拉近恋人之间的年龄差距。
一个年老的师,爱上了小他30岁的生。爱欲催生下的不自信,却在学生因得乳癌切除后才达到平衡。
故事难道不是有点俗么,老人、美女的形象都比较刻板,很烦谈恋情的戏非把角色都设定成文艺老中青年,又拍不出所以然。唯一有点意思的是把戈雅那幅裸女代入进去。古巴裔的设定其实约等于西班牙,用的都是导演母国的文化元素,整体感觉却是美国老男人的抒情,你丫玩够才来跟我谈真情是吧,癌都等出来了。
一段情
3.5
老人的心理活动刻画的十分生动。但是后来由于某件事使得男女主角可以互相接受的这个转变削弱了整个剧本的真实感
把性欲拍好了是爱,拍不好就是耍流氓。爱情可以不分年龄,老师骗小姑娘上床就不对了,关键还恬不知耻,反正我是不喜欢这部电影,但错不在故事,男主根本不适合这类题材,搭在一起又矫情又无耻,毁了故事毁了演员。
when penelope simled i followed with herlove is actually ~~whenever ~wherever~whoever~~whatever
“和你在一起的未来让我害怕,我一生的恋爱关系都匆匆而过,因为这样我可以让自己相信,我并非孤单一人……”除了最后那段略显俗套的癌症噩耗,影片的真实感着实击中了我。精疲力尽、日渐衰亡的肉体,在欲望面前从来没有丝毫的妥协,却又难免渐失自信。衰老的确是件无奈而又微妙的事情,就像影片一开始
派的咪咪和佩的咪咪都有啊!
another disappointed work by Isabel Coixet.
求求本金斯利不要在演这种角色了 他演的太多了 看见他和派翠西亚克拉克森和佩内洛普克鲁兹在床上纠缠我就反胃。。。
海报十分眼熟,但女人天生的嫉妒心让我对普的片子抗拒不已,要不是迅雷过年不更新,我应该不会看这部,老实说,这个女人是为了演戏而生的,表演浑然天成,没有人能抗拒她的美艳和性感,同样,所有人都会在心地感叹她的聪慧和天赋。故事如何无所谓,她只需要一张床,简单的台词就可以摄人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