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正经写影评,希望以后可以写更多更好的。
整个电影的故事很简单,当东南亚的七月十五碰上太久未归家的失意男人,简化一下甚至可以被当作一部电影的名字。
在大陆做生意惨遭诈骗且人到中年一事无成的宗华回到了家乡,接受过高级教育的知识分子遇上鬼门大开的迷信戏班,百分之八十的电影好像都是这样开场。
导演采用双线叙事的方式,在结局二十分钟到来之前这本来是一个很能让人信服的故事。
某地方遗留下的冤魂足以让前面的所有闹鬼故事合理,两条线的主角甚至不需要产生联系,因为这是一部鬼片,像冤魂鬼怪执念轮回报应一类的事情从来不需要任何的物理意义上的联系,只需要看上去有关系就够了,但编剧很显然想加强这样的联系,于是他写:不如我们让女鬼和倒霉的男主角有一些关系,不如就写女鬼被男主角的父亲伤害然后其实男主角是他的儿子。
这一点挺差劲的。
整部电影看得出很多模仿和借鉴的痕迹,在主要故事的边边角角塞满了各种恐怖小把戏,会把脑袋拧过三百六十度的女高中生,模仿留学生电梯录影带的桥段,jump scare,以诡异角度拧断的肢体,所有的小把戏都算是恰到好处,并没有一种刻意营造恐怖氛围而画蛇添足的感觉。
电影的画面基本上算是暖色调?
类似夕阳将要下落的时候,是暧昧危险的感觉,镜头语言(写到这里我记不起任何很有代表性的镜头,不好意思)。
配乐某些时候很嘈杂,用bgm凸显恐怖气氛这一招用的不算太好,反而一开始响起音乐大家就会知道这里要出现什么灵异事件,而作为一部恐怖片也并没有什么创新,跳脸和看闭路电视的情节算是重头戏,虽然恐怖气氛烘托得很好,但完全不出人意料。
总的来说我认为这是一部虽然谈不上浪费宝贵生命但也算不上不容错过的电影,聪明之处是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传统戏曲的参与,东南亚本来就让人觉得神秘,各种宗教与风俗加上戏曲,当一项需要传承的古老艺术遇上一些特殊时间,此时不闹鬼更待何时。
偶然在逛百度贴吧时被人种草了陀地驱魔人这个片.今天得空看完.惊喜无比.亲情线爱情线恐怖线交织的有头有尾,整体剧情丰富圆满.除了母亲那块比较突兀点.在最近几年的国内恐怖鬼片中真是上上乘之作.而且还是家辉编演的,功力相当不错啊.之前看过盂兰神功,当时没注意是张家辉编演的.前半片觉得相当不错.后半部分却差强人意.由于故事讲的不够圆满,最终感觉只是为了吓人而吓人.可惜了那浓重阴郁的戏曲风格.个人比较偏爱戏剧,木偶等恐怖元素.
中元节,佛家的盂兰盆节,这个每年农历七月半祭拜亡人的节日,向来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文化符号,在香港,盂兰盆节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庆——过去移居香港的潮籍人士把他们传统的盂兰盛会带来了香港,至今已过百年。
这盛大的盂兰盛会,从农历七月初一举行,一直到七月底,活动包括祭祀、烧纸钱、派平安米、福物竞投、神功戏演出等,张家辉自导自演的电影《盂兰神功》的故事,正是发生在一个即将开台的神功戏班。
张家辉饰演的宗华是戏班班主的儿子,他本在大陆做出版生意,结果被骗财后狼狈逃回,女友也跳楼身亡。
他回来后同父异母的妹妹晶晶对他态度恶劣,戏班里的其他人也对他不太客气。
然而老班主被女儿气的住院,神功戏开台在即,当家花旦小燕姐便让宗华当代班主,撑起戏班。
孰料怪事开始接二连三的发生。
先是晶晶被附身,继而宗华开始看到许多异象,随后小燕姐也失了神,整个戏班被异界骚扰不得安宁。
终于宗华从戏班老员工那里听到坊间传言,戏台所在的地方在四十年前曾发生一场大火,死伤无数。
老班主觉察事情不妙,从医院跑回来救自己的儿女,结果非但无力回天,还被鬼附身差点掐死儿子。
危急关头,宗华大喊一声你们冲我来,被鬼上身后他终于知道了戏班闹鬼的缘由——四十年前那场火,是宗华的母亲、当时神功戏班的当家花旦艳秋姐放的,当时的她因为伤病被还年轻的老班主禁演,取而代之的是她的跟班小徒。
艳秋姐为了重返舞台不惜委身班主,可谁知班主也同时与那小徒有染,艳秋姐失身又不遂愿,不甘催生报复,于是一把火烧了正在演出的戏台,那些作祟的鬼怪,正是当年枉死的女小徒和其他冤鬼,趁着鬼月重返人间,它们想找替身,它们更想报仇,最后宗华重演了母亲当年自尽而亡的场面,以死了断了这场盂兰神功。
因为片子的叙事手法并非平铺直叙,而是以插叙的方式将四十年前的起承转合不断呈现,令人以为是同一时空的双线叙事,直到快接近尾声的时候,宗华是当年艳秋姐之子的身份才大白于天下,而他所遇上的怪事倒也有了一个稍微符合逻辑的解读。
然而,如果深究因果,这电影就有太多遗憾之处,很多桥段本应有更亮眼的展开,比如被附身后渴望登台的晶晶,老班主与儿子的爱恨纠葛,宗华商败,甚至于宗华那位往生的女友(究竟是不是她先附身于小燕与宗华尽鱼水之欢,而后小燕再被怨灵附身双灵争风?
)······很多本能让电影更饱满的细节,最后只是起到了一个吓人的作用便“一吓了之”,为吓而吓的布局,未免有些可惜。
片中最亮眼的部分为张家辉通过监视器看到自己跳楼,之后看到女鬼逐渐向他靠近并通过监视器看他的那一段独角戏。
无论是镜头表达,还是张家辉本身的演出,都让整部电影进入一个被恐惧包围的高潮。
这种观看与被观看的拉锯关系令人毛骨悚然,而通过特写镜头与音效逐步将观众拉入到这一关系中,更添惊惶。
另外晶晶被附身的那一段则化用了“蓝可儿事件”,以电梯监视镜头角度呈现,话题性十足。
作为恐怖片来说,《盂兰神功》不乏吓人之处,不断利用音效、镜头、人物特写,一点点勾勒恐怖氛围,表现中规中矩,尚算合格。
演而优则导,这似乎是很多影视圈人士的必经之路。
作为张家辉的导演处女作,《盂兰神功》在剧情上差强人意,不过镜头语言上可圈可点。
毕竟身上带着幽默细胞,电影里同样有些桥段令人莞尔,但总的来说,在这应景的鬼月,参加完热闹的盂兰盆节,再体验一下告祭亡灵的《盂兰神功》也不妨,当然,这第一排的座位,就让它空着吧。
(综合)来自我的最新博文:http://oyk506.blog.163.com/blog/static/1788183672014910545159/同步更新到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7ecc42b80102v5e0.html我的微博:http://weibo.com/i/2127315640
一直很喜欢张家辉,对于他的处女座是部恐怖片,我觉得他应该是借鉴了麦浚龙的处女座僵尸那部片子很成功所以也想拍一部恐怖片,或者他本身就很喜欢看恐怖片,我觉得这部片子,让我想到了,以前陈奕迅和容祖儿演的一部恐怖片里也有戏班子的桥段。
但是那个偏喜剧,这个就是悲剧了,主要大概这部片子理解就是现在的戏班子被之前的戏班子的鬼缠身了,造成了这样的悲剧,音效还是很吓人!
鬼的样子也挺吓人的。
总得来说可以算是三颗星,一颗星给张家辉,希望她下次的作品更加的好
小时候每到鬼节头一天,家里的大人就会念叨晚上别出门。
我们在家,他们带着一包包纸元宝和纸衣裤到院子里,用粉笔画一个圈,留个小口,把金银给先人烧去。
旁边放着饭菜肉酒,点着香,嘴里念念有词。
我虽不知道那些食物最后都去了什么地方,但每每第二日行在小巷里,那一个个泛白的圆圈与黑黝黝的燃烧的痕迹,加上风过时吹起的纸灰,格外令人心惊肉跳。
今夜看《盂兰神功》时,倒也让我想起了一些小时候中元节家祭带来的害怕,但这种害怕,现在看来却只是对未知的不安。
中元节,佛家盂兰盆节,这个每年农历七月半祭拜亡人的节日,向来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文化符号。
在香港,盂兰盆节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庆——过去移居香港的潮籍人士把他们传统的盂兰胜会带来了香港,至今已过百年。
这盛大的盂兰胜会,从农历七月初一举行,一直到七月底,活动包括祭祀、烧纸钱、派平安米、福物竞投、神功戏演出等。
电影《盂兰神功》的故事,正是发生在一个即将开台的神功戏班。
张家辉饰演的宗华是戏班班主的儿子,他本在大陆做出版生意,结果被骗财后狼狈逃回,女友也跳楼身亡。
他回来后同父异母的妹妹晶晶对他态度恶劣,戏班里的其他人也对他不太客气。
然而老班主被女儿气的住院,神功戏开台在即,当家花旦小燕姐便让宗华当代班主,撑起戏班。
孰料怪事开始接二连三的发生。
先是晶晶被附身,继而宗华开始看到许多异象,随后小燕姐也失了神,整个戏班被异界骚扰不得安宁。
终于宗华从戏班老员工那里听到坊间传言,戏台所在的地方在四十年前曾发生一场大火,死伤无数。
老班主觉察事情不妙,从医院跑回来救自己的儿女,结果非但无力回天,还被鬼附身差点掐死儿子。
危急关头,宗华大喊一声你们冲我来,被鬼上身后他(以及观众)终于知道了戏班闹鬼的缘由——四十年前那场火,是宗华的母亲、当时神功戏班的当家花旦艳秋姐放的。
当时的她因为伤病被还年轻的老班主禁演,取而代之的是她的跟班小徒。
艳秋姐为了重返舞台不惜委身班主,可谁知班主也同时与那小徒有染,艳秋姐失身又不遂愿,不甘催生报复,于是一把火烧了正在演出的戏台。
那些作祟的鬼怪,正是当年枉死的女小徒和其他冤鬼,趁着鬼月重返人间,它们想找替身,它们更想报仇。
最后宗华重演了母亲当年自尽而亡的场面,以死了断了这场盂兰神功。
上述的剧情经过人为的梳理,实际在影院观影时,必然会看得有些云里雾里。
因为片子的叙事手法并非平铺直叙,而是以插叙的方式将四十年前的起承转合不断呈现,令人以为是同一时空的双线叙事。
直到快接近尾声的时候,宗华是当年艳秋姐之子的身份才大白于天下,而他所遇上的怪事倒也有了一个稍微符合逻辑的解读。
然而,如果深究因果,这电影就有太多遗憾之处,很多桥段本应有更亮眼的展开,比如被附身后渴望登台的晶晶,老班主与儿子的爱恨纠葛,宗华商败(宗华在大陆开出版社,被骗而倒闭,似乎有些隐射胎死腹中的香港晨报?
),甚至于宗华那位往生的女友(究竟是不是她先附身于小燕与宗华尽鱼水之欢,而后小燕再被怨灵附身双灵争风?
)……很多本能让电影更饱满的细节,最后只是起到了一个吓人的作用便“一吓了之”,为吓而吓的布局,未免有些可惜。
片中最亮眼的部分为张家辉通过监视器看到自己跳楼,之后看到女鬼逐渐向他靠近并通过监视器看他的那一段独角戏。
无论是镜头表达,还是张家辉本身的演出,都让整部电影进入一个被恐惧包围的高潮。
这种观看与被观看的拉锯关系令人毛骨悚然,而通过特写镜头与音效逐步将观众拉入到这一关系中,更添惊惶。
另外晶晶被附身的那一段则化用了“蓝可儿事件”,以电梯监视镜头角度呈现,话题性十足。
作为恐怖片来说,《盂兰神功》不乏吓人之处,不断利用音效、镜头、人物特写,一点点勾勒恐怖氛围,表现中规中矩,尚算合格。
演而优则导,这似乎是很多影视圈人士的必经之路。
作为张家辉的导演处女作,《盂兰神功》在剧情上差强人意,不过镜头语言上可圈可点。
毕竟身上带着幽默细胞,电影里同样有些桥段令人莞尔,但总的来说,在这应景的鬼月,参加完热闹的盂兰盆节,再体验一下告祭亡灵的《盂兰神功》也不妨,当然,这第一排的座位,就让它空着吧。
Copyright © 2014 www.AKIRASTAR.com(獨孤树) All rights reserved.(画外音:香港这两天放映这部电影,第一排果然都是空着的,其他座位满座全红而第一排没人买泛着绿光……)
故事是分两条线的分别是40年前和40年后。
不得不说张家辉是的懂得恐怖的,尤其是看监控的那一段,非常吓人,很懂大家害怕的点是什么。
后续的问题就是不知道啥了故事交代的东西不清晰是需要二刷才能知道说的是啥但是真的没有必要了这样的就是看一次就好了当家花旦直接要求上门被干上位如果是鬼害的这个鬼真的很恐怖不知道说些什么好了最后的与恶鬼搏斗看完整体来说还是看林正英比较好点有头有尾60/100
张家辉——张家辉一身白色西装,实至名归手捧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的奖杯。
当全场鼓掌打着拍子伴着他唱起那句hello darkness, my old friend的时候,在电脑前看着直播的我,也激动得不能自已。
而当他忘乎所以地握着奖杯模仿电影里挥拳动作时,我也忍不住鼻子发酸,眼角泛泪。
仅仅因为,相信我们和他都知道,这注定是他人生中最好的一场戏。
在这场颁奖礼上,他半开玩笑地说将来纪念他的时候要配上彩色照片才好。
而我觉得如果要好好地做纪念张家辉的专辑,他在这个颁奖礼上的表演将会是最好的片头。
是啊他甚至提到10来岁的时候第一次看《教父》的时候,就被电影食脑了。
而我记得的最早看的电影,是日本《复仇的铁拳》,情节完全没有印象,但一定简单粗暴热血,而那之后的时光,也像《激战》里的程辉一样,许多年匆匆而过。
但为什么看到张家辉在《激战》的演绎还是那么激动。
仿佛是看到《肖申克的救赎》里的雨夜脱逃,仿佛是看到《天堂电影院》里所有旧日亲昵镜头剪辑后的重现,仿佛是看到《教父2》里杀人后在人群焰火中走过的那张坚毅的脸。
这些电影,是不是也把我的脑给吃了呢?
还没来得及好好回答这个问题,已经连着看了两场张家辉之后演出的电影,《魔警》和《盂兰神功》。
前一部张家辉不算是主角,更多地是被当做一个符号被林超贤从《激战》中借用过来。
无论是吴彦祖那张失去神采的脸,还是到最后点出“人心总纳一点黑”的莫名其妙的剧情,都照出了张家辉努力张扬的笑脸后的空洞。
看完这部已经对张家辉的状态有疑惑,但是《盂兰神功》上映的时候,还是抱着希望买了优先场的票,想看看能否找到一丝类似《激战》那样的惊喜。
《盂兰神功》与《僵尸》——当电影结束的时候,我难掩失望,不自觉地将它拿来和麦浚龙的《僵尸》作比较。
同样是作为导演处女作的恐怖电影,《盂》比《僵》差太多太多,无论是剧情,表演,还是整体设计,《盂》都是一部差片。
从剧情看,漏洞百出,让人无法不去吐槽。
吴家丽最后出现在和童年张家辉的合影里,按剧情是想告诉观众这就是他的妈妈,但那条线的叙述毫无一丝铺垫。
如果她都为班主生了儿子,到上不了台的时候不应该是抱着儿子去恳求老爹么?
儿子都生了还不顾情面,再多委身他一次会领情么?
即使吴不顾儿子作死烧了戏棚的时候班主能侥幸逃出来,依照设定中他薄情的尿性,怎么可能对这个女人留下的儿子好呢?
无法想象主线还能处处描绘老班主对张家辉的关切。
再看张家辉同父异母的妹妹,这个设定中二十来岁游手好闲女青年,到剧情中段鬼上身的时候偏要学戏而且要穿她妈妈留下的戏服,难道是想说当初烧死的篡位花旦就是她妈么?
那不是四十年前么?
张家辉遇鬼的情节也是令人摸不着头脑。
明明晚上刘心悠就在张身边大费周章地鬼上身,结果画面一转就到了第二天了,是想说刘被鬼附体之后就出去玩了?
还有张家辉白天不会看到刘排练么?
是要多没心没肺才能问都不问?
此类槽点太多,不再一一列举了。
最好笑的是,在结尾的时候拍张刘的鬼魂含情脉脉地牵手看戏是什么意思呢?
想说有情人终成眷属吗?
那应该在她鬼上身的时候,好似《山村老尸》里吴镇宇抱住黎姿那样真心救她,楚人美才会退却好吗?
反观麦浚龙的《僵尸》,结尾部分起到了升华全片的作用。
将所有凄厉惨绝的僵尸故事,全化成一个中年失败男人自绝时的迷梦。
而且《僵》全片无甚硬伤,无论主角配角笔墨皆有着力。
每个人身上都附着孤独感,苍凉有劲。
从表演看,张家辉毫无影帝风范,从第一个镜头就开始迷茫直到最后死去,仿佛他才是被鬼上身的那个。
他在这部戏里的表演平淡之极,似乎想表现出一个备受压抑的中年男人形象,但除去光环之外,没有一场戏有称得上发挥的地方,作为自导自演的影帝,这么无私地不给自己加戏难能可贵。
而一众配角也没一个能撑得起角色。
除了上述剧情硬伤导致的电影骨架畸形外,原本可以刻画丰满的父子情,鸳梦重温,冤鬼怨念等等的血肉亦乏善可陈。
整体设计方面,整部电影本身像极了鬼上身,让人想逃得远远的。
反观《僵尸》,每个角色都被赋予了深情的背景,而且人物之间各种精彩的交叉对手戏,在一个封闭空间里织起一张巨大的网,把观众牢牢粘住。
《盂兰神功》从片头开始就预告了自己的毫无野心。
借用与剧情无关的各种桥段,想尽办法凑恐怖元素却反将自己变成一部散漫的小品。
不相关的片头,无节操复制蓝可儿电梯录像,背后长脸的烂梗,分辨不清刻画乏力的反派鬼魂,余味糟糕的结局等等,全都让本有机会升华的剧情一次次令观众出戏。
再拿麦浚龙的作品来比较,《僵尸》光是靠美术设计和结局已经完胜《盂兰神功》。
《僵》里面恐怕只有一场高大神秘鬼魂走过钱小豪和惠英红的戏同核心剧情无关,但这场的气氛像极了孩提时代反复出现的恐怖梦境,诡异气氛营造堪称完美。
结尾的神反转也成为了一面镜子,将所有的剧情重新映照了一遍,霎时将电影升华。
那么到底,这两部电影相差在哪里呢?
显然,靠《激战》再获影帝的成功反而成为了张家辉的负担,在这部自导自演的片子里他完全束手束脚,像是参加一场被逼着相亲的约会。
而麦浚龙的处女作自始至终体现了孤独清冷,人生难追的气息,可以将其称为是一种爱,是感受到电影能展开并描绘人性种种后的赞赏。
可以说,是否有爱,成为了电影成败的关键。
只有带着爱拍出来的电影,才能让观众爱上。
张家辉小时候看的大概是教父第一部,但若看完第二部就更能理解到,老教父对家庭的热爱以及对成为大家族酋长式人物的热衷令他在这两方面得心应手,而第二代教父的冷峻取代了这样的热情,这或许和他的人生角色是被迫接受,以及西西里爱人的惨死有关,但从第二部里的确看到他对家庭的爱并不是原生态的,而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感,那种征服对手的快感,更像是一种恨。
两代教父的结局其实告诉观众,人生追求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拍电影,也是一样的。
张家辉热爱的,始终是表演,而转身开始做导演,应该是过往不受重视的演艺生涯带来的反弹,对观众认可的一种渴望。
但他热爱或者擅长的,还是表现人物,一旦开始讲故事,在抑制自己人物表现的同时,采用蓝可儿,背后长脸这种噱头,只能赢来观众对这些噱头的津津乐道,而忘了这部电影究竟想说什么。
李安与世界杯——曾经有一篇神级影评,是神秘网友西班牙眼写李安的《色戒》。
将电影中的情节解读出国共伪三方勾心斗角的的广阔内涵来。
除此之外,马伯庸关于少年PI奇幻漂流另一种解读的影评亦令人耳目一新。
李安似乎干惯了这样的事儿,《卧虎藏龙》和《断背山》里面均有引而不发的感情脉络。
这样的电影就像一款成功的香水,不同阶段的味道交相辉映。
其实每个人追求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同样是大导演,李安能够把故事讲出不同的层次来,诺兰则像钟表匠一样追求电影本身的结构,老马丁喜欢粗粝的黑帮气息,王家卫则擅长表现主义(装逼)。
这些拍电影人的所谓胜利,在于他们拍的就是他们的爱。
《盂兰神功》上映的时候,2014年世界杯正进入高潮阶段。
每个人都从这个大舞台上追求到了自己想看到的景象。
阴谋论的最开心,各种看似偶然的事件被他们解释得风生水起。
看戏的,等到了德国队屠戮巴西。
看帅哥的,也各自找到ta们中意的对象。
追求酷爱刺激的,听了阿迪和耐克广告的话,一股脑儿地押注在某场比赛上。
缜密分析的,找到了赔率数字的各种变化和赢钱的可能。
关注某只球队的,自然为自己的热爱增添了注解,而关注胜者为王的,当然投入了德国队的怀抱。
就连旁观面相的人,都从这个舞台的人的脸上印证了自己的理论。
这样一场大戏落幕的时候,皆大欢喜。
想到搜索《色戒》影评的时候,看到作家水木丁写的一篇,将这电影解读出青春小说的味道来,和西班牙眼的分析放在一起看,我只能说,每个人,都会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世界,得到自己想得到的生活。
电影如此,生活如此。
人生森林——参加过一项野外拓展训练。
在西贡的郊野中,凭着相对年轻的冲劲带着队伍找寻目的地,要在指定时间(三天两夜)内通过三个目标点回到营地。
由于从没有参加过这样的活动,加上不同状态的队友因素,最终还是没有成功。
时间条件限制下,达到一个点后就折返回去。
但这样的经历依然留下了很多回忆,比如西贡山头眺望渔家灯火的美景,午夜密林中伸手不见五指的行走等等。
虽然由于种种限制,没有完成预想中的路线,但我们还是画了一个小一点的圈回到了起点,也是一种圆满。
有一个故事是说有一对夫妻生育第四个孩子的时候被发现这胎儿已经有了致命的疾病,但他们最后选择将这孩子生下来,这孩子活到第28天就去世了。
但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他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兄长的爱,模糊地感受到这个世界上的色彩和声音,亦有笑容和病痛。
也许真相并不这么美好,但我选择将这个故事当做一个寓言。
人生总会是圆满的,无论这个圈是大是小,带着爱还是恨,快乐抑或疲惫。
无论经历过什么,我发现,在人生的森林里,跑回的,永远是出发的原点。
重要的,便是这个画圈的过程。
而我们为什么爱电影,去看,去观赏一场场别人的表演,就是想知道,另一种画圈的可能,另一种人生的味道,体会到自己圈里圈外的风景。
《天堂电影院》做到了,那些剪下的接吻镜头代表了别人残缺的爱情和人生,却在结尾为多多和我们补上自己心中的遗憾。
《僵尸》做到了,那种被人遗忘的感受,精致而凄凉的质感,以及结局的映射,满足了观众的期待和导演致敬僵尸片的想法。
而其实《盂兰神功》也做到了,张家辉现在可以说自己是一个导演了,我们呢,也在鬼节的时候,有了一个暂时忘却自己,感受惊吓的去处。
1、倾向于班主并非同一人,最后点火那里男人惨叫应该是原班主。
2、附身这块交代得不清楚,没有确实指出附身的鬼到底是否是母亲、女友或是上位女,而且我倾向于现代这条线是没有母亲什么事的,一是没有理由来害自己子女,二是按理来说捅死自己就是战胜附身自己的鬼了,就像主角最后那样,也没有道理再来害人了,所以这里出现的鬼应该就是那场大火中丧生的鬼,并无特指。
3、没有交代母亲怎么会跑到另外一个戏班,楼主猜想应该就是离婚而已,孩子跟了丈夫,这也解释了同父异母的妹妹。
4、至于班主说不要搞我子女这件事,他应该是明白过来这跟自己老婆有关(因为有借戏服这个提醒)或是至少是跟自己这回唱戏有关,他做为班主和父亲,肯定是想要承担责任。
5、鬼有很多,不止40年前那一堆,一开始老太太看见的,主角走在街上看见的转头鬼,撞车的两小鬼,应该都是7月这个时候跑出来的鬼,也就像40年前上母亲的鬼,当然,恶意去吓主角的,应该是死于火灾的鬼。
6、张家辉演得很好。
7、给鬼唱戏最后都被鬼搞死,这个,有点讽刺吧。
回归之后,我一般就不看香港恐怖片了。
因为导演们都拍符合内地口味的合拍片去了,恐怖片太小众。
加上恐怖片成本低,就意味着没什么钱请大明星。
没有大明星的恐怖片,怎么赢得内地几亿票房呢?
所以,没人拍,拍不好,我就不看了。
《僵尸》无疑是特别的存在,是部光看预告片就觉得很认真的恐怖片。
由此我很感谢麦浚龙。
由此把他从“阿娇男友”和“纨绔富二代”中拉出来,并且听了他的几张专辑,发现他还有点抱负。
言归正传。
看这部连名字都太着急的恐怖片,无非因为一件事。
它是张家辉的处女作。
这里不说演员转型到导演,歌手转型当演员,演员又跑去唱歌等等。
首先,我们都喜欢张家辉。
张家辉拍恐怖片,好比陈果拍科幻片,大家都吃了一惊,连忙问点解?
点解不是文艺片?
点解不是枪战片?
点解不是爱情片?
大概也是因为成本低,但由此可窥见张家辉并不是脑袋空空,因为恐怖片,相当需要想象力。
并且人家拍得有模有样。
你要鬼,就给你鬼,一个不够,给你十个。
你要氛围,就给你氛围,冷冷长街末尾的一抹幽蓝亮光,街旁是盂兰节隐隐约约的香火,这氛围够不够。
你要演员,就给你演员。
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张家辉,最佳女主角吴家丽,好像蛮会挑片子长得又漂亮的刘心悠,够不够?
你要背景,就给你粤剧戏班,白衣女人午夜长袖善舞,一把幽幽粤语女唱腔,简直就是老式鬼片的标配。
你要吓人,统统都给你。
张家辉醒来发现脚断,恐惧之下调监控,发现是自己撞鬼梦游跳下楼摔断。
刘心悠鬼上身在空中倒立蜷曲翻滚各种瑜伽都做不了的诡异动作。
张家辉妹妹从电梯监控展现出来的翻版蓝可儿视频。
大白天人来人往张家辉一抬头镜头一转,台下坐了一群呆呆的无脸人,男女老少皆有。
这些够不够吓人?你要故事,抱歉,这个没有。
对,没有故事,情节乱七八糟,到底为什么鬼要上身?
鬼不是有仇报仇吗?
我尚且理解一下,吴家丽四十年前被夺了上台,就算委身戏班也无济于事,心魔之下一把火烧了戏班。
那么,当她丈夫儿子在同一个地方搭台唱戏,原戏班的鬼纷纷出来报仇。
但片头时,在台上的吴家丽脚突然好似被人抓住,那又是什么鬼?
况且如果吴家丽丈夫也是戏班,为何要跑到别的戏班去呢?
一部优秀的恐怖片,除了营造氛围,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把故事讲清楚。
在这个之外,再来制造一点悬念,尤其是结尾处。
突然伸出的手,突然张开的眼,突然掉落的照片,突然打开的门……泰国有部恐怖片,男主一开始就无意中说脖子痛,中间也提了几次,到了最后脱身在医院休养的男主看似开始了平静的生活,观众却从窗户反光中才看到男主脖子上一直骑了个女鬼,令人无不拍胸惊呼原来如此!
《僵尸》也是到最后几分钟才令整篇电影升华,原来不是遇鬼,是男主角频临死亡之前几秒时间无限放大的另一层意识。
而韩国的恐怖片大概在三分之一便揭示缘由,有冤报冤,有仇报仇,末了以为终于太平,哪知女鬼仍然没放过主演,令人回味无穷。
至于内地,别说笑了现在内地的恐怖片都是来圈钱的,当观众是弱智,从海报到故事统统负分差评滚粗。
所以,好的恐怖片,一定要有完整的、逻辑严明的故事作为支撑。
不管倒叙顺叙插叙,总之要令人看得懂,一步一步发展,最后解开谜底,这才是功力。
而本片没有做到。
其次,我爱张家辉。
所以这部好像就是烂片,但是我还是要写一写。
我打的所有分数,都是给他的。
现在的鬼片越拍越像科幻片。
对于传统和经典鬼片来说,鬼作为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首先鬼不可能会明目张胆的出现,其次出现后不可能直接对人体产生物理伤害。
一般遇到怪事人们都会说:“见鬼了?”所以,鬼的出现必定带来不寻常的事情,而且怪事接踵而来。
鬼害人的情况通常是使人在不经意的情况下,看见了鬼而分散注意引起一些事故之类的事情,或者是使人产生幻觉从而发生事故。
又或者使人心力交瘁,疑神疑鬼,使人精神状况越来越差,从而生病,衰弱,死亡等。
传统鬼片而言,鬼的出现只在特点的条件下,和特定的人身上。
比如冤死的人、怀恨而死的人、特殊情况下非正常死亡的人、怨念极深的人等等。
而死亡地点或情况特殊,例如死无葬身之地且无人发现、死在某种祭祀下、死在阴气重的场所等等。
而能见到鬼的人又有很多种情况,比如生于阴、年、月、日、时、地等的人,比如病重的人、比如濒死的人、比如时运低下的人等等条件。
一系列达到所谓的条件时,鬼才能害人。
现在大多数鬼片设定里,鬼可以轻易害人、上人身、或者鬼上身后自残、直接在光天化日下出现、直接用手掐受害人脖子、甚至有的鬼还会使用工具(例如开车、用武器)等等……这些情况一点都不符合鬼片的设定,倘若鬼真如此般厉害,早已统治世界了。
所以比较贴近现实生活的鬼片才会令人感到恐怖,比如那个年代刚出的山村老尸,咒怨等。
当时觉得恐怖是因为影片的场景和现实生活无异。
鬼从衣柜、门缝里偷看你;睡到半夜梦醒时,床头有个披头散发的人影;不经意看镜子时发现一些骇人的异样等等。
直接对日常生活起到一种心理暗示,在这种暗示下就会不自觉的想起所看过恐怖片的片段,从而后怕。
总而言之,恐怖片爱好者看恐怖片追求的只有恐怖感与对鬼的兴趣。
无论是视觉或听觉的恐怖还是精神上的恐怖,一旦发现恐怖片里出现科幻情节后,所有的恐怖感都没了。
若非恐怖片爱好者通常都很少会主动去看鬼片。
《盂兰神功》一些桥段还是很不错的,且不论抄袭,毕竟抄袭合理的话也算是成功的一种。
但是影片后期对于鬼的设定越来越离谱。
鬼都可以操纵实物了,居然不操纵蜡烛火机让剧组人员再次上演一次大火中烧。
非要玩鬼上身的把戏……时下比较出色的鬼片个人觉得就是《鬼影》,非要说国产的话,就是《诡丝》。
处女作得太明显了吧,真的好烂啊
有些片段氛围还是蛮恐怖的
张家辉导演处女作. 没那么糟糕.. 还阔以... 港.BD
作为恐怖片,本片的气氛烘托已经到位了,虽然时不时的一惊一乍挺作的,但车下的小孩,化妆的烂面女鬼,瞬间的鬼附身还是足够吓人。故事相对薄弱了一些,吴家丽那条故事线作为辅助,未免太模糊了点,严重破坏了电影整体的完整性。不过鉴于这是张家辉的导演处女作,很认真,所以还是很不错的了。
张家辉处女作很意外的选择了恐怖民俗题材,不得不说有点儿令人惊喜与意外,总体看来留存继承了老派鬼怪恐怖港片的基因,又摄入了日系恐怖的一些元素;不过叙事逻辑与完成度上欠缺火候,惊悚氛围营造勉强过关,节奏把控需要提升,最后都整出了《驱魔人》既视感了,希望张导再接再厉
一部合格的鬼片
拍得很用心,鬼魂也颇具美感,就是觉得故事讲得不太清楚,到底冤魂作乱为的是哪般呢?吴家丽的死也比较突兀。
5
作为导演的张家辉还得继续努力啊。
好得人驚啊, 我都算熟知拍戲手法, 依然嚇得我……尤其係睇監視嗰場, 一轉頭又無嘢同我經驗好似,訓係床形住(感覺到) 有嘢摸我,一掰大眼就乜都無……美術聲效鏡頭真做得好,完全唔似第一次拍戲,鏡頭剪接好專業.識得用留白呢招,劇情唔好太畫公仔,模糊等觀眾去捻,會有更恐怖空間,張導您真係深不可測……
吓cry
看到张家辉导演的以为是个披着恐怖外衣的温馨小品,没想到还挺猛的,没搞什么噱头,很认真的纯鬼片,以粤剧为背景的题材选得聪明,好发挥,很本土,空间的选择(医院、戏院后台等)讨巧,结局不太喜欢,不过最近香港恐怖片特回春,棒!ps吴家丽依然风情
节奏太差了 故事线不精致 吴家丽那条线和前女友线可以做成双反转的 可惜了 结局不错
渣渣辉你收手啦
张家辉演技很好,可惜当导演还差那么一点
真的可以拍这种鬼上身的玩意儿吗?
香港恐怖片
导演手法还是挺纯熟的,气氛营造的也不错,就是剧情不行,太散,故事也没交代清楚。
剧情交代太不清不楚,乱的不行
其实氛围做的还差强人意,不过主线太弱了,角色也都没塑造起来,又没有色情和血腥。所以电影结束的时候,真让人哑然失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