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弛有度 室内剧光打电话也能拍得那么让人不困实在难得除了结局,比如平和之外,之前的内容,我都非常满意。
一直以来,我都比较喜欢这种独角戏的电影,或得说佩服吧,以前的《活埋》,是我认为最强的一部只有一个演员的电影。
这部,并非只有一个演员,但主角占了98%的戏份,其它几分最多不超过2%的时间,剩下的就是声音后台演员了,这有多少个演员,我就不清楚了。
意料之中的反转,只是我也并
活埋是向外求救,而这部电影是向内求救,同样是在狭小的空间里。
片中的停顿镜头太多,也是暗示了主人公在解救他人的同时在进行自我反思和救赎。
对于狭小空间恐惧症的观影者,一直期盼主人公走出这间屋子,结果最后一个镜头还是在屋里。
此片可以作为丹麦警察的宣传片,面对每一个报警的群众都尽职尽责。
骑车摔了膝盖也是要报警的。
尽可能不要看有剧透的影评尽可能不要不小心看到短评后有过多期待,比如 一直有反转 这种短评高频词尽可能发挥想象力,但也无需为了推理天马行空尽可能带入角色,关注细节,提出思考,并且寻求答案尽可能地自省,而不是单纯当局外人--观后感尽量不剧透但无法保证分割线看完电影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太好看了,有好多观影期间思考过的问题想要和已经看过的人分享。
真是个讲究的团队,这件事情非常令人满意,因为太多悬疑片导演或编剧为了讲好一个故事忽略很多细节合理性往往适得其反,然而依旧有不少这类型电影,豆瓣高分,这件事非常令人难受。
看之前其实不小心知道了这部片子会有反转这件事情,通常情况下这个认知是非常不需要的,也是为什么豆瓣令人又爱又恨,然而整个观影过程中并没有受到这个认知的影响,可喜可贺!
导演给观众铺设了一个精妙的观影体验环境,能不能享受到还得看观众自己,有一种照镜子的感觉。
抛弃了过多画面,让观众在不受到视觉影响的前提下,能够在黑暗中更多的依赖理性思考。
通常的恐怖或悬疑片,当惊悚画面出现的瞬间,接下去的几秒时间观众可能暂时无法有效接收讯息了。
这部电影像是导演针对这个问题做了一次实验。
此外,直接的画面给出在带来观影体验的同时也限制了想象力,通过语言的描述获得的想象类同且更甚于从书本里接收到讯息,算是导演针对 原著电影化经常诟病 的问题做了一次实验。
用尽可能少的道具,对白,演员以及表演,来从各方面铺设一个人和一个事件,像是在拼图,碎片已经给出,你自己来找到对的那块继续下去。
最后完成拼图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全屏幕完整的男主角的正脸,也知道了完整的事件。
有一个细节需要二刷确定,但是基本上能感受到导演的刻意,前期一直只特写男主的左右侧脸,直到最后才有了正面的特写,用意自然不言而喻。
有些故事中间觉得不够妥当的地方,到了后面被解释反而成了故事完整性的亮点。
结尾也是抛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发思考,试着不要给出绝对的答案,反正我想着有超过三种可能性。
暂时就这些,欢迎讨论。
2018丹麦悬疑片《罪人》,豆瓣评分7.6,时光网评分7.2,IMDb评分7.5。
《致命呼叫》+《狙击电话亭》+《活埋》的杂糅版。
本片让我想到了很多个成语和俗语——道听途说,断章取义,一面之词,自以为是,助纣为虐,好心帮倒忙。
一部仅仅依靠精良的故事构思和角色台词来推动剧情的电影作品,观众的思维完全被导演牵着走,观众也和男主一样,不断地通过电话内容来判断无法眼见为实的事件真相。
一部小成本、小制作、以小博大的电影。
影片成本可谓低到了极点,全片出现的演员不到十个,99%的戏份都是主人公,其他角色都是花瓶点缀,戏份少得可怜。
全片的地点只有一处——报警中心的接线室。
如果男主不是丹麦明星的话,那么本片的成本真是低得不能再低了(不过再低也低不过《活埋》)。
本片以一个被临时调职为接警员的警察为主人公,以接打电话为叙事手段,故事的时间线以电影的时间线完全吻合。
本片很好地诠释了“道听途说”和“断章取义”这两个成语的含义,男主仅仅依靠来电,主观判断警情,也误导了观众的判断(这正是导演的目的)。
男主本以为是运筹帷幄,结果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好心帮了倒忙。
随着通话次数的增多,随着其他参与事件的警力的反馈信息,事件真相逐步浮出水面,剧情不断反转,男主也在破案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己误杀别人的心灵救赎。
影片的片名《罪人》是一语双关的,有着多重的含义,一是指电话中的精神病母亲,她杀害了自己的儿子,是罪人。
二是指男主,他在办案中误杀无辜者,是罪人。
三还是指男主,他因错判警情而导致案情恶化,男主因此而成为另一层含义的罪人。
不到影片最后,观众不会明白片名的多重含义。
影片几乎没有配乐,没有BGM,导演给观众制造了一种和男主相同的聆听环境,没有其他的杂音干扰,观众听到的和男主听到的是一样的,这一做法让观众的观影过程可以更好地融入影片,被导演牵着走。
我是戴着头戴式耳机看的本片,所以更加有身临其境之感。
本片的架构很惊艳,构思很精良,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通过电话接线员无法眼见为实的角度变得扑朔迷离、跌宕起伏,本片的精彩全凭编剧的巧妙构思和导演的节奏把控。
不过,从尽善尽美的角度,我觉得节奏感还欠了点,还可以拍得再惊悚些、悬疑感还可以再强烈些,还可以再扣人心弦些,主人公的表演还有提升的空间。
好莱坞2021年同名翻拍了本片,主演为杰克·吉伦哈尔。
本片非常适合被世界各国翻拍,因为只要一个男主和几个配角,只要一个房间就可以完成影片的全部拍摄了,实在是太适合以小博大的低成本翻拍了。
全片的镜头几乎只有一个人,通过这个警察的接电话的过程来讲述剧情。
如果是按照正常思路,这样一个剧情可以拍出很多的画面,比如公路上的飞车追逐,警匪冲突,血腥的犯罪现场等。
但所有这些情节都通过主角和其他人的电话对话以及主角细致的表情、肢体语言等展现了出来。
90分钟的片子不长也不短,但全程看下来不会感到厌烦无聊。
主角本来是一个出外勤的警察,但现在只能坐在办公室里接报警电话。
在一些镜头里,主角看起来有些无助与愤怒。
一部冷门,但非常优秀的悬疑犯罪电影,也是一部小成本佳作。
尽管拍摄只用了13天,但在镜头语言、灯光布景、声音运用等方面,堪称「教科书级」。
杰克·吉伦哈尔将主演它的英文翻拍版,同时担任影片制片人。
《罪人》讲述一名正在接受调查的警官Asger Holm接到一通来自被绑架的女人电话后,开始搜寻那位女性的故事。
但在营救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他所处理的案件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复杂很多......85分钟的时长里,影片仅靠两部手机、接线员和他的同事,以及一通通连线,就将“罪人”这一主题串联起。
在不知道外界情况的前提下,作为观众的我们就只能随着接线员Asger的思路去探索真相,凭借想象去拼凑电话背后的故事和人性纠葛。
虽然Asger的全部戏份只发生在小小的办公间,但听着电话那头传来的警车鸣笛声,警方抓捕、审问犯罪嫌疑人的声音,以及杂乱的脚步声,不难想象现场抓捕时的紧张氛围。
而另一方面,在这种吵闹的氛围中,导演又通过光影对比,通过Asger面部特写,以及安静氛围中无限被放大的钟表走动声等,加重了悬疑、压抑的氛围。
最后的反转也给了一个大大的惊喜....
一个人、一部电话、两个房间,只靠来往的通话即推动了整部电影的剧情发展,从一开始认定的一家人中的妻子被丈夫绑架、儿子被丈夫杀害,到后来的原来妻子是精神病、儿子是被妈妈杀害的!
一切推动得顺理顺章,毫无突兀,但也因如此缺少了悬疑电影别人震撼的“我去,原来是这样”的反转感觉,结构算是较为少见的清新,但作为悬疑电影差点意思!
而作为电影副剧情的警察杀人案件,也随着案件的推动,警察自己将真相在同事面前,全盘推出,完成了自我的心理救赎!
(文/杨时旸)《罪人》某种程度上算是独角戏,一切都发生在一个房间内,依靠音效、配音和拟音让观众与主角同时沉浸和共情,观众要依赖大量脑补,得以自己想象出另一部分未曾呈现出的画面。
从这个角度去看,《罪人》更趋近于文学而不是电影,它需要观众自己发挥主观想象参与文本构建。
有人说,这部电影有时让人想起《活埋》中技巧的运用,但它更容易让人想起汤姆·哈迪主演的那部《洛克》,一个处于封闭空间的男人不停地接打电话,伴随着随时可能崩溃的情绪。
只不过这一次的男主角Asger Holm是一名警察,因为牵涉一桩官司被暂时调岗至报警接线平台,他终日面对酒鬼和怨妇在电话另一端无聊的奚落,直到偶然接到了一个女士奇怪的呼救,语气里都是闪躲和急切,Asger Holm还是听出了异样,一直在和她用各种暗语交流,大致知道,她被自己的前夫绑架,在一辆货车上正驶向不知道什么地方。
他开始竭尽全力协调警力寻找这辆车,并且联系到了女人家中的孩子。
他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但最终却发现,事情从最初就指向了错误的方向。
《罪人》的故事被严格限定于一个房间,没有任何外景,镜头逼视着男主角的脸,灯光垂落下来,唯一的起伏是他的面部表情。
从形式上,这更像是个单镜头的纪录片,有人提着摄像机意外撞上了这接听平台中的戏剧性一幕,除了用镜头对准他之外别无他法,所以,就只能如此,跟随他的喜怒哀愁,竭力收纳、倾听电话听筒另一端的细碎声音——风响起来、雨滴下来、车门摇摆吱扭吱扭、啜泣、叹息、挂断的忙音……声音愈发催促我们在大脑中自己编织图像,隐匿的却更加显形。
逼仄的空间像无法撞破的牢笼,声音却又可以无限延伸连接外部广阔世界。
这二者之间的悖反与撕扯形成的独特力道成就了这部电影。
“空间”对于这部电影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首先,是实体空间,这间屋子和外界形成的独特关系,其次,更重要的是心理空间和精神空间。
这个故事的明线是关于Asger Holm解救一次绑架案的故事,而暗线却有关于他解救自我,故事用非常节制的篇幅和方式交代了暗线,他作为警察牵涉进的一桩案件审判在即,他和同僚串供,希望能让自己脱身,重返岗位。
如果说,他正在进行的那次电话解救人质是戏剧的肉身,那么,埋藏在他心里的那桩和自己有关的案件就才是戏剧的精神,这一表一里搭扣成了一个微妙的结构,互相拉拽愈发紧绷。
而“罪人”的指涉在电影中时而暧昧又时而清晰,有时指向外部,最终指向自身。
最初去看,“罪人”显然指的是电话那端正在犯罪的人,而最终,人们却发现,罪人不是他人而是Asger Holm本人。
像所有这类强调形式的故事一样,《罪人》注定充满反转,开始认定的女人是受害者,前夫是施害者的模型被打破了,女人才是罪犯,因为精神疾患的折磨杀死了自己的一个孩子,而这个转折的时刻,也开始让Asger Holm向内审问自己,他的自信、傲慢甚至自以为是造成了这一切,自己所做的到底是对还是错呢?
所以,这是一个关于好心做坏事的故事吗?
当然没那么简单,如果愿意揣摩,很快就能看出,它更像一种宗教故事的变形,某种程度上,外界突然降临的那个求救电话,电话那头正在发生的案件,像是一桩启示、考验与提点,Asger Holm如迷途羔羊,在历经这一次事件之后,重新悟出自己该何去何从。
最初他想掩盖自己的罪行,而现在,他决定承认自己“罪人”的身份。
所以,《罪人》有着浓厚的宗教意识和赎罪情结,他通过一次向外的探寻与干涉,完成了一次向内的自我检视与道德重构。
电话背后的事情到底是否真的发生过?
或许已经不那么重要,一切未曾亲见,只是远处传来的声音改变了一个人,这已经像是神启。
是一个四星的片子,但艺术风格我很喜欢,给五星。
这是一个展示视角、剧本力量的一个故事,全部使用对白来把握节奏,拍摄举轻若重,但内核却是宏大的,误解、偏见、人伦、人物关系转瞬即变。
是一个让我出几口大长气的故事,当我看到中间突然想起电影的名字,感觉《罪人》这两字真是太合适的时候,真是点睛之笔时,又一次发生了反转。
警察、丈夫、妻子三个罪人的递进。
我真的相信十万元也可以拍出一部好片子了。
在艺术形式上的探索,作品的陌生感做的特别好,选取一位接线员来承担故事的叙事。
在处理审查问题上,在规避场面血腥暴力场面上,这一个片子就是教课书。
对白的力量真的就是语言的力量,加上一直放大的手机和报警器的音效,主角从座机联系的世界是一个冷漠的,规矩的世界。
手机联系的世界是一个私人的世界,是哥们的有人情味的世界。
两个通讯设备把主角的自我和社会属性展示的较好,然后完成自我救赎。
在故事节奏上,不是商业片子,我们可以遇见如果它成熟以后,就会是《看不见的客人》、《恐怖直播》那般,是一个值得购买故事版权再拍一次的好核,加强商业性后会更赞。
喜欢北欧的电影,画面冷峻清静,故事单刀直面。
想起曾经在冰岛度过一周,车子行驶在没有来往的山路间,广阔的山脉相随起伏,你极目所见的是羊群和草垛。
生活在自然充盈的世界里有另一种寂寥,那种看似广阔实则无以倾诉的密闭。
故事本身简单,一个报警接线员Asger在接到一通奇怪电话后,认定电话中的女子被绑架。
为了试图营救这位女子,他一步步将自我的情感迁入其中,并最终发现真相的故事。
所有情节的展开,都倚靠Asger的座机与手机电话;而观众,则安静地成为一名窃听者,和主角一起在声音的情绪中编造着故事的真相。
而当那位打来电话的女主角伊本成为主要的叙述者时,我们和Asger都会逐渐投入情感,天然地给与弱者同情,认为那位故事中始终未发言的男性是一位彻头彻尾的暴力者。
但是导演却让故事发生了反转,他告诉我们人世的真相无法被单一地判断,所有的弱者与强者都情有可原,而任何一个个体当下的叙述,都无法反映故事的整体——只有亲身经历事件的人去自我发现,Asger扣动扳机的那一刻究竟出于恶或者善的动机。
这部电影的画面没有人间来往,Asger始终身处在工作环境中,却又做着超越了本职工作的事情。
画面伊始,导演描绘了一旁吃汉堡等下班的同事,工作中接听私人电话的Asger被上司警告,这些细节都表明了Asger根本无法恪守规则的性格。
紧接着导演并再无赘述,而是直接开始故事主线,让接线员Asger一点点剥离原本单调的身份。
随着情节推进,Asger从开放的工作环境走进封闭的办公室,这一空间的转换代表着他对于接线员身份的逐渐脱离,他不再是那个传递信息的话务员,而是想要守卫正义的勇士。
富有巧思的是,Asger并没有寻求在场工作伙伴的帮助,他清楚明白自己身份与价值观的对立。
于是那个黑暗的办公室实则是他内心光芒的曝露,而此刻观众开始紧张,担心Asger越线的行为被发现,担心电话中另一条平行故事的主人公惨遭杀害。
北欧电影的最大特点,是冰冷之下的热火。
Asger正义的血脉喷张对应工作伙伴的冷漠,电话中家庭的燃烧崩塌对应政府的不作为。
尤其在与Asger电话时指派工作的女性,她始终专业而冷静,无功无过,但不近人情。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展现了主人公Asger的自我救赎,但我更多地体会到电影所展现的一种人性的温度,这种温度在彼此看不见的对话中更显得珍贵。
让我想起人生的很多境遇,危难时刻给与援手的,恰恰是那些短暂谋面的陌生人。
想起伊本在电话中说她喜欢去海洋馆,因为在蔚蓝色海底行走的时候,可以享受无人干扰的寂静。
这种寂静并非与世隔离的冷漠,而是每一种生命都游走在自己安宁的世界里,却彼此相关,来来往往。
拓展了电影的表现形式,风格冷峻
我靠张弛有度 室内剧光打电话也能拍得那么让人不困实在难得 @ mk2 bibliothèque
一个人的独角戏,冲突刺激
远鉴傻逼
实际上就是个人救赎之旅,缺乏深度又不够商业娱乐,剧本实际非常露怯且虚张声势,利用声音和灯光的精巧设计和演员的表演支撑全片。两星给声音灯光设计和演员。
几乎全程接警,很牛逼的影视结构,但不喜;110么,有人卖拐!
设计很巧妙,完全一个人撑起一部电影,但作为电影来说太过单调,更适合舞台剧
无甚惊喜。
也是非常神奇的观影体验了。好几年前欧版刚出来没多久,我就下下来,看了好几次都没能坚持看下去。等美版出来,我把美版看完了(最后20分钟快拉了),然后就相当于这部也看了吧。我快拉后感觉剧情大体没什么差别。故事老套,剧情毫无亮点,但为什么豆瓣分又这么虚高呢?装逼犯又作祟了呗。害我的硬盘里1个多g的空间白白占用了近两年。nnd 。一个个在那瞎扯还好意思说会入选奥斯卡外语片。我呸。另外,实在接受不了欧语,这也是我看不下去的原因之一吧。欧洲片总给人特别老式、古旧,似乎还停留在半个世纪之前的感觉。
三星半。
4.5星,人性光辉主题,很考验表演能力
封闭空间,最考验的是编剧。本片只能算中规中矩,尽管让人提着心,但没有《活埋》或者《狙击电话亭》那样揪着的紧张刺激感。风格倒是挺北欧的,冷,在一个多小时的电话里,见证一场悲剧的发生。三星半。
看过Tom Hardy演的LOCKE,再看这个,不论是演员的表演还是剧本的张力都差好多,居然也能被人捧的这么高分,好电影这三个字现在这么廉价了?
很会引导情绪的独角戏,没什么耐人寻味的地方。反转让人空落落的,他一直无视程序正义追寻自己以为的结果正义,现实却证明他的自信完全是盲目的。
拍摄 剧本 演员 都真是非常厉害的电影 只用了单一的场景 全凭演技和声效创造出了一整个故事 像是一个深刻版延长版的《九号秘事》
现在为了拍摄低成本电影,在剧本上也是绞尽脑汁。看着一个中年大叔坐在办公室打了80分钟的电话,时而愁眉苦脸,时而愤怒暴躁,这样的作品我怎么可能喜欢?!换作是一个长得好看、声音好听的女演员,对于我而言,可看性会好一些。
放映前后的鸡肋交流比电影还令人窒息
无法接受类似电影
看不出紧张感就是失败了
8/10,创意俱佳也很惊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