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又一年

Another Year,一年未缘(港),来年,另一年

主演:吉姆·布劳德本特,莱丝利·曼维尔,鲁斯·西恩,奥利弗·莫尔特曼,彼得·怀特,大卫·布拉德利,马丁·萨维奇,卡瑞娜·费尔南德斯,米歇尔·奥斯丁,菲尔·戴维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0

《又一年》剧照

又一年 剧照 NO.1又一年 剧照 NO.2又一年 剧照 NO.3又一年 剧照 NO.4又一年 剧照 NO.5又一年 剧照 NO.6又一年 剧照 NO.13又一年 剧照 NO.14又一年 剧照 NO.15又一年 剧照 NO.16又一年 剧照 NO.17又一年 剧照 NO.18又一年 剧照 NO.19又一年 剧照 NO.20

《又一年》剧情介绍

又一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工程师Tom(吉姆·布劳德本特 Jim Broadbent 饰)和心理咨询师Gerri(鲁斯·西恩 Ruth Sheen 饰)是一对生活在伦敦的中年夫妻。单身女性Mary(莱丝利·曼维尔 Lesley Manville饰)是Gerri的同事。 春天,Gerri邀请Mary来到家中吃饭,Mary告诉他们,她正存钱买一辆汽车,当晚Mary喝醉了,在Gerri家过了一夜,早晨遇见了Tom和Gerri的儿子Joe(奥利弗·莫尔特曼 Oliver Maltman 饰)。 夏天,Mary终于买下了一辆二手汽车,她来到Gerri家参加一次朋友聚会,又遇到了Tom的老朋友Ken(彼得·怀特 Peter Wight 饰),然而同样孤独的Mary对Ken的求爱只感到了恐慌。 秋天,Joe把他的女朋友Katie(卡瑞娜•费尔南德斯 Karina Fernandez 饰)带...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老妈子与秋惊爆银色选战皓镧传深夜小狗离奇事件明星的恋人阳光下的少年之我的无色世界冒险男孩雷樱僵尸归来2:消失的御林军真爹假娘俏媳妇我不是龙套蔚蓝档案TheAnimation阿尔法狗圣诞节的专属屠杀雪人最后的真相军情五处第二季龟兹·龟兹记忆森林错体姻缘恶血东京出租车非正规军错乱的一代神经侠侣我等海风拥抱你神助参拜~三女伊势参拜监视者与圣诞老人约会少年歌德之烦恼

《又一年》长篇影评

 1 ) 《林肯》影评:手把手教你政治合谋

本文字数4800字,阅读需要10分钟。

笔者从未去过美国,也从未出过国,甚至连护照都没有,完全依靠一部电影了解美国议会政治,通篇都是信口胡说,也是挺费劲的。

<1>投票,就是不参加会前不知道结果的会在1865年1月,美国内战即将结束,林肯计划发动针对里士满的大型战役,集结大军夜袭威明顿港。

从军事层面上,林肯胜利在望,无意与南方签订城下之盟,想要夺取最大的胜利。

从政治层面上,共和党保守派代表大多数美国人的想法,希望尽快媾和,即使是北方做出一定的让步。

之此前林肯是通过战时法的方式,释放了黑奴,这本质上是对叛军的资产进行没收。

一旦战争结束将会被废止,同时根据当时律师的解释,这个宣言只是武装了黑奴,并未真正赋予黑人权力,只是仅仅不非法而已,并不能说是健全的法律,用林肯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个灰色地带。

为了巩固这一政治成果,林肯及其幕僚团队制定了宪法第13修正案,美国宪法修正案第十三条:废除奴隶制和强迫劳役,除非是作为犯罪的惩罚。

从道义上,第十三宪法修正案是政治正确的,同时从舆论上,如果这个法案通过,将加速战争的结束,反过来,如果战争结束,也就没必要把一项战时法律写进宪法。

林肯在内阁会议上敲了桌子,要求在座所有人动员起来。

为了推动宪法第13修正案,必须要拉拢党内和党外的势力。

按照规定,国会通过修正案,需要众议院三分之二以上的议员投票赞成,也就是122名张赞成票。

通过国务卿前期的争取,林肯只赢得了56%的支持,还差10%的票。

林肯深知共和党人从未团结过,即便是所有共和党都投票同意。

依然会差20票,在第一次发起法案投票失败之后,众议院选出了新的64名民主党议员,林肯需要做的就是争取这64名民主党议员倒戈,因为这64名民主党不用担心改选,所以可以按照自己利益投票,也就是有技术操作的空间当然有的人非常难以撬动,如果去游说,还要背着挨枪子的风险

当时林肯面对的主要有三股势力,共和党党内的是保守派大佬布莱尔家族和激进派史蒂文斯一伙,党外的是民主党保守派。

布莱尔家族希望和南方政府和谈,尽快结束战争。

但是北方政府已经胜利在望,和谈有阻力。

共和党激进派要求不止通过第十三法案,而且要赋予黑人更多的权利,这在当时引起社会舆论哗然,大多数共和党保守派都反对。

民主党表示不能让林肯维护自己的政治成果,一定要千方百计阻止法案通过。

林肯审时度势,使用一切允许的手段分化瓦解对手,建成了党内外的统一战线。

我们今天就来仔仔细细说一下这些手法。

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一百多年前的操作手法,如今随着美国自身党派斗争,新的限制法案层出不穷,还多出许多隐蔽的新玩法,这里我们只举几个例子。

<2>面子和里子一个门派,有面子和里子,面子负责无限风光,里子负责洗地干黑活。

为了这20票,林肯及其内阁团队使用了政治合谋的四种手段:1)党团媾和2)许以官位3)煽动演说4)金钱收买1)党团媾和布莱尔家族,共和党的实际创建者,家大业大,也是早期的媒体大亨,如果布莱尔家族发话,共和党的保守势力一定会站在林肯一边。

但是无利不起早,林肯想要布莱尔家族的支持,需要尽快的和里士满政府沟通,并签订和平条约,结束这场战争。

在答应这个条件后,克莱尔家族将会劝说所有共和党保守派,通过法案等于结束战争。

林肯带着自己的小儿子,去见党阀大佬布莱尔,秘密同意了布莱尔的和谈要求,这一秘密也不能告诉国务卿和杜兰特将军,否则法案将不会被通过。

两者其实是有点过节的,如果没有党阀支持,一般总统也就当一届。

反对派中的史蒂文斯,与自己家的黑奴女仆有超越种族的感情,担任众议院筹款委员会主席,林肯借着白宫晚宴的机会,请他到地下室商量众议院演讲的基调,显然林肯并不想刺激保守派,对方听不进去他的策略,认为这是懦夫的表现,他只能劝说道,虽然我们知道正北的方向,如果严格按照方向笔直地走下去,会陷入泥潭,要学会变通。

最终保守派与进派都选择投票支持,林肯构建了坚实的内部防线。

3)金钱收买现在美国有很多基金会,这些基金会名义上是第三方运作,实际上这些基金会的钱都是花在了刀尖上。

比如说,直接给一个议员作为政治献金,或者投资给大学,希望大学学者可以出与政见有益的文章。

这不叫贪污,美国人认为只要程序合法透明就不是贪污。

林肯明确了此次不直接给议员钱,但是花钱雇佣了掮客去游说。

4)许以官位这里不得不提美国演变出的旋转门制度,众所周知,美国的高级将领退休之后,可以去军工联合体担任董事或ceo华尔街的ceo也可以直接出任美国财政部长,通过官职的交换,来取得政治的支持,是固有传统。

苏厄德国务卿他本人开始不支持这个法案,告诫林肯不要再尝试,还经常找机会劝说林肯,此项法案不得人心,认为让总统先生去众议院,无异于在泥地里摔跤。

同时告诫林肯,想整合全党再拉拢外党,达成统一战线,难度极大,任何一个共和党人不参加都会功亏一篑,甚至共和党会因一个法案而分裂。

按照当时法律,花钱收买议员是不可能的。

林肯表示,不一定要花钱,政府里边有很多空缺,可以靠任命来交换。

总统和国务卿当然不能亲自下场去搞这种事情,传出去还得了?

苏厄德从自己的朋友那里,找了一些擅长搞黑幕交易的人,专们执行林肯的拉票策略。

几位掮客被告诫不可以提到国务卿和总统,事成之后,还要烧掉账目。

游说目标就是意志不坚定的民主党议员,掮客宣称几千美金就能搞定一个议员,毕竟700美金可以买两个健壮的黑奴。

当然他们不可以真的花钱,只能拿职务去交换。

他们在众议院讨论时,偷摸观察每个议员的表情神态,推测每个人的想法,制定作战计划。

有的议员面无表情,有的义愤填膺有的抓耳挠腮,吃手指,非常紧张有的默默把玩手中怀表,把自己纽扣一颗一颗解开再系上,这些都是软弱薄弱的表现,内心软弱的人,迟早会被忽悠。

他们的操作有两种,确保对方投票赞成,增加分子,或者确保对方投弃权票。

把总数分母减少。

掮客的初期目标是从64名民主党议员里再找20人第一次摸排发现,有39人无法劝说,他们有的家人就在南方政府任职,自己还是黑奴支持者。

剩下的25人里,掮客依靠强大的人脉和专业的地推技能,在银行,街上,酒馆,博物馆等等地方,围追堵截并推销这一法案最终只搞定了11个人,其中有的给了地方税务官的职务,有的筹码是宾夕法尼亚州的政府收益精算师职务。

算是小有成效。

林肯发现这样还是差些火候,亲自与掮客们商定了进一步的目标和计划。

2)政治胁迫当民主党发现自己内部人被林肯的政治掮客所收买,立刻就对其进行了约谈,霍金斯,被许诺了地方邮政局的局长,在当时也是肥差,这里,党鞭在议会的空旷办公室痛批了叛徒行径,还威胁说要让所有人知晓并唾弃这种行为。

被约谈的效果是明显的,霍金斯宁愿放弃官位,也不想背负叛徒的骂名。

美国的政党是非常松散的,党内的政策想要执行,需要依靠党鞭。

具体如何执行呢?

就是党鞭在投票之前,利用各种手段去确保票数满足党魁要求。

当然,民主党人会胁迫,共和党人就不会吗?

林肯密令激进派大佬史蒂文斯约见一个人,科夫罗斯,一名即将丧失席位的民主党议员史蒂文斯三言两语,就把科夫罗斯给吓破了胆,并且收入麾下,科夫罗斯同意转入共和党,并且投票支持法案。

5)煽情演讲(嘴遁)美国极其讲求政治正确,对政治精英自有一套选拔培训体系,逐渐演变成空谈误国的写手团队。

美国政府长期雇佣大量新闻战线的写手,为各种政治人物撰写各种演讲稿,伊顿公学在2011年曾经出过一个题目,如果英国政府镇压示威人群打死20人,如何写一篇文章,说服民众政府行为是必要且合理的。

林肯夜里私会几个民主党议员,凭借嘴炮能力,让这些议员相信,自己投票是对的,1月9日,第一次众议院辩论,反对派民主党代表认为这项法案不会带来和平,而且议员的演讲和普通的辩论差距很大,发言人在讲话时会到处游走,类似一场口无遮拦的脱口秀。

只是,脱口秀是为了逗大家哄堂大笑,而政治演讲,是为了让对方无言以对。

发言者,看到哪个反对派就是人身攻击,先戴几个大帽子给对手,再举几个骇人听闻的数字,掺杂着毫不相干的因果关系,就把对方的观点驳斥的一文不值。

双方从法律战争吵到上帝和自然法则,结果完全是互相对骂。

那些旁听的女士,看到这样的场面都要气哭了。

如果议会嘴炮不能得逞,就要拼命延迟投票,民主党抛出消息说南方已经派出特使,和谈在即,法案没有存在的必要。

林肯直接睁眼说瞎话,写口信否认存在特使。

林肯最终如愿以偿,最终此次法案以8票弃权,56票反对,119票赞成,超过三分之二的下线,仅仅两票。

<3>"人人生而平等,只是有的人比其他人更平等。

"林肯最终达成的目的,第十三号宪法修正案最终通过,他不但拿到了共和党内部的票,还拿到了很多民主党的票。

林肯做了哪些妥协和坚持呢?

他放下面子和自己的对手和解,哄骗了自己队友,动用了擦边球的手法,最终才达成了这一正义的事业。

很多人说民意是正确的,但是在议会政治中,并不一定,就拿解放黑奴这件事情来说,当时议会大多数并不支持奴隶制,但是如果让黑人获得法律意义上的人权,就有一半以上人的人不同意。

这是不是就能说明,大多数人都是种族主义者呢?

这是美国民主的胜利吗?

当然,我还是要说,所谓的民主,不过是小圈子里边的博弈,黑人作为整个法案的重要核心,竟然完全没有机会对自己的命运发声。

这里,我要指出,种族主义是欧美文化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种族主义的核心就是通过找不同,凭空人为地制造出阶级的藩篱,最后完成剥削体系的构建。

众所周知,欧洲历史就是一部地域黑的历史,巴掌大的地方,互相仇视了上千年。

最近,英国折腾脱欧,说明了一点,种族主义导致了欧洲分裂,越分越多,越分越细。

这也是为何纳粹会屠杀犹太人,美国人杀印第安人。

他们相信人人生而平等,但是这个”人“的定义仅限白种人,甚至仅限盎格鲁撒克逊人。

田朴珺最近跪舔了英国老绅士,觉得富人的讲究就是有文化的代表,但是大家要是仔细去扒欧美老牌资本家的历史,基本都是鸦片和奴隶贸易发家。

一旦涉及到种族问题,美国的白人政客们就会开始双标。

他们不承认黑人黄种人墨西哥人是人,更不想给白人以外的人以权利,针对白人内部呢,更是设立了各种门槛,或者说是保险措施,保证了权利核心只在少数家族手里。

他们可以释放黑人奴隶,但是无法接受黑人和他们一样获得社会认同。

这很正常。

<4>讲故事的人不需要逻辑深夜里,林肯坐在操练场的横栏上,眼看着,士兵一个接一个,在他面前诉说自己的经历,背诵那篇民享民治民有的著名演讲,你分不出,他的背影里写的是无助,还是坚毅。

林肯,其人身材高挑,背驼得厉害,但腰杆挺直。

瘦骨嶙峋,头发卷曲凌乱,与人交谈,往往直勾勾盯着对方的眼睛。

他绝不是一个眼窝子浅的人,即便是听到民众痛苦诉说,看到惨烈的战场,也不会掉下眼泪。

分明是万分紧张的时候喜欢讲些尴尬的冷笑话,让一部分初步接触到他的人摸不着头脑,更让一部分人,例如内阁成员大发雷霆。

当然,这些小故事,最终总能打断对方的思路,掌握聊天的主动权。

林肯绝不是个好脾气的人,如果开会时,有人开始争吵或反对,林肯也会拍桌子大发雷霆。

他不允许自己部下对整个方针路线有所异议,尤其是在最后关头,他说自己作为总统,身披无上的权利,手下要不惜一切把票弄到手。

他的对手说他是独裁者,是亚伯拉罕古猿国王一世。

他的同党说他做事拖泥带水,很少下决定。

他的儿子说他是个喜欢推脱、顾左右而言他的人,父子因为参军而争吵的时候,一巴掌扇到儿子脸上。

他的妻子在小儿子病死之后,总是神经质地疑神疑鬼,经常和他争吵,他说早就应该把妻子送进疯人院。

他说,每个人都需要独自承担自己那一部分,才能让减少彼此的负担。

金字塔原理,讲求的是结论先行,故事思维,恰恰相反,在政治宣传里,人家听完你的结论,根本不想听你下一句话。

政治家,应该就是林肯这样,讲些故事,就让人跟着他走。

实际上,林肯是一个非常有远见,成大事不拘小节的人有人指责他,说他赦免了太多的逃兵,他说,战争就要结束了,多一具尸体,多几具尸体又有什么意义呢?

是啊,如果不能改变周围的人,要那么多逻辑又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小行星明天就撞击地球,有逻辑的恐龙和没逻辑的恐龙,都会死。

 2 ) 不只是“战胜”

当伊拉克战争十周年时,中国大陆也一片议论,如往常一样,这类话题,通常被打上“五毛”标记的人大谈美国失败,让伊拉克还生灵涂炭,民主TMD的没影,尸体倒是成堆。

而被打上“公知”标记的人大谈伊拉克人民的成就,自由已来,建设成绩斐然,秩序逐渐恢复正常。

看罢这些,总是感到失望,这帮人的标签还真不是白打的,都根据需要,立场先行的组织材料,激昂文字。

就美国国内媒体来看,虽然也有争议,但是总体看,大都认为道义上干萨达姆是应该的,但是战争后的政治上却是失败的,是的,民主虽然艰难建设,但是显然这一切本可以做的更好。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看了电影《林肯》,一部公映前声势很盛,正式上映后倒是实际反响没预想大的电影。

不过,影片的故事背景是值得玩味的,在南北战争尾声,北方的胜利已经看出端倪,然而一场内战如果仅仅是以“战胜”敌人为目的,那么美国绝不是今天我们看到的美国,是的,仅仅战场的胜利不是真正的胜利,林肯们在当年的抉择值得后人深思。

在《林肯》上映之前,不少媒体就渲染本片将展示一个“不一样”的林肯,实际上,关于林肯的形象,向来就是多样的。

他是一个坚毅的人,敢于坚持一场一度岌岌可危的战争;他是一个高尚的人,尽管处于种种政治目的,但是其推动的法案和政治潮流毕竟促进了种族平等;他是一个说好听些务实说难听些功利的人,为达目的适当的手段和妥协都敢于采纳。

还有杂志专门出过专题介绍林肯的宣传策略,读罢此文,你甚至感觉这家伙有些伪善,善于操纵民意。

所以,在我看来,本片对林肯性格塑造和“真相”揭示上的新意,远不及其切入角度的新意来的印象深刻。

拍一部围绕林肯的电影,显然很容易落入“史诗叙事”的慷慨激昂中,也容易因此无法掌控迷失自我。

根据斯皮尔伯格的访谈来看,大导开始也发愁从哪里切入,带着一帮编剧阅读海量资料后,才发掘了第十三修正案这个点。

而且本片始终确实围绕修正案的前台和背后斗争,南北战争成了真正的背景因素,暗杀事件也不再是高潮而是一个尾声的渲染,斯皮尔伯格整部影片很有分寸,没有迷失方向。

其实,斯皮尔伯格选择一个看起来“小”的切入点来表现真正宏大的精神内涵,在其导演生涯也有迹可循。

比如,诺曼底战争多么宏大的事件,但是与类似《最长的一日》这样的影片不同,他以“拯救大兵瑞恩”这一很私人化又很公众化的事件切入,展现的却是更耐人寻味的主题。

又如,大屠杀该是可以拍的多么悲怆的题材,但是他却以辛德勒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事迹切入,结果众所周知,一种跨越仇恨、历史与种族的人文情怀令人难以忘怀。

所以,第十三修正案看起来是议院上熙熙攘攘的争吵,很无聊,很枯燥,即使些背后的下三滥手段比起今天的政治惊悚片来看,都小儿科一般。

但是恰恰这个过程,各派政治人物百态尽现,有人积极的废奴,誓要彻底根除奴隶制度存在的土壤;有人有所保留的废奴,在他们看来正义之外需要考虑的因素还很多,要稳重;有人有些犹豫,或者有些恐惧,瞻前顾后中游移不定;有人就是墙头草,利益为上,哪怕心中一番挣扎,也懂得“因势利导”。

影片对这些人物的性格刻画是鲜明的,但是又没有脸谱化,重点还在于几个关键人物的立体呈现。

林肯总统在片中总体还是给我一种挣扎的理想主义形象,他有着自己的志向,但是却显得孤独,一方面同僚显得有些脓包懦弱,另一方面与妻子处于一种爱恨模糊的纠结状态,片中的林肯已经度过了南北战争过程中北方最艰难的时刻,但是片中表现出对于林肯来说,最关键和艰难的时刻才刚刚到来。

这里,不说道德,我们至少看出了一种“政治素质”,即起码几位关键人物的眼界绝不只是在将南方打趴下那么简单。

无论是声线有些怪异的林肯,还是一脸别人欠了他几千美元呈现苦瓜脸的史蒂文森,都试图在战争结局之外,给予美国人民一个更有价值的交代。

这份争斗激烈而有序,过程公正中又有些阴谋诡计,最终,我们看到第十三修正案顺利通过,给南北战争了一个真正的说法,毕竟这场战争除了现实的南北不同经济形态和利益之争,更有价值观念之争,与仅仅战场的胜负只能留下一个“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暗雷相比,思想上的争鸣和法律上的确认才是铸造社会稳定更牢靠的基石。

事实上,这部影片即使改名叫《第十三修正案》也无妨,林肯只是围绕这一提案和提案精神的一个中心人物。

或许因为如此,这部《林肯》多少与观众预期有些偏差,我们发现即使表现了不少林肯个人的家庭冲突,整部影片的“林肯味”依然不够浓。

在极力表现美国精神的同时,影片的戏剧性多少有些减弱,虽然我很喜欢这种调调,但是我也清楚这种风格让其受众范围多少也受到限制,降低了其本来被预期的声势。

这样一部带着思辨色彩的大片,演员的作用往往更加重要,否则很多抽象的精神很难被栩栩如生的表现。

当丹尼尔•戴•刘易斯出演林肯的消息传出,大家都知道,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又被预定了。

莎莉•菲尔德和汤米•李•琼斯两位老演员的表演也非常精彩,为影片献上了家庭和院内两条重要的戏剧线索。

关于林肯的故事显然还有更多可以延伸和切入的题材,斯皮尔伯格这一次的选择没有走事件大场面,而是走向了精神大场面的另一个纬度,有些风险,却凭借出众的能力依然娴熟掌握,给了今天的人们很大启示:当年,一些美国政治人物不求简单的战胜,以卓绝的努力为后人带来了更加值得铭记的遗产,这种政治视野和风度都值得后人再三寻味。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item/0b043e8098222fc8b071547d

 3 ) 林肯爷爷教你如何四周内在众议院通过宪法第13修正案

纪传体电影向来是很难拍的,无数名导栽在这个题材上过。

最明显的就是东木爷爷去年折腾的《胡佛》,原本意在给小李子顺水人情送一个影帝头衔的片子拍得不基不类。

大多数影评人(除了对小李子搅基充满违和感的腐女外)纷纷表示:这部纪传电影犯了同类电影最大的忌讳和错误:拍出了一部事无巨细蜻蜓点水毫无详略的流水账。

斯皮尔伯格导演深刻吸取了东木爷爷《胡佛》的教训,在擅长排主旋律电影的他看来,不能犯同样错误,于是切入点一定要小。

于是这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就基本拍成了《林肯爷爷教你如何在众议院少数席位条件下帮助共和党在四周内通过宪法第十三修正案》这种政治教学片,甚至连内战的大背景及若干战争镜头也变成毫无嚼头可有可无无甚意义的点缀。

美国有一个电视台叫C-SPAN,专门直播各种参众两院政治辩论及听证会。

Joe Wong当初有一个段子:“我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就打开电视看C-SPAN,如果还是睡不着,没事儿,我可以看C-SPAN2和C-SPAN3”。

斯皮尔伯格电影《林肯爷爷教你如何四周内在众议院通过宪法第十三修正案》相比C-SPAN唯一的优势在于戴尼尔戴刘易斯的逆天演技和不时出现的正统规矩的大提琴+钢琴+圆号组成的严肃正经原声。

话说回来,即便真的是要拍成《林肯爷爷教你如何在众议院少数席位条件下帮助共和党在四周内通过宪法第十三修正案》,那么斯皮尔伯格更显然应该去History Channel做迷你剧,而不是把大段大段的人物对白讨价还价凑成一部2个半小时的电影。

原作者为了写这1000页的小说呕心沥血,所言之事确凿无疑,准确无误地还原了历史。

但纵使人物演技再逆天;史实再分毫不差;画面再工整学院;原声再恰如其分,这毕竟是一部要上映给普通观众介绍还原那段历史的让人娱乐的电影,而非拍出来扔到国会图书馆视频资料中心/普林斯顿研究中心/斯坦福胡佛研究所供穷经皓首的老学究和PhD苦逼钻研的史料。

而且,即便从史实角度出发,百年来美国两院的议员和总统之间关于法案的讨价还价也绝非电影中描摹的那样扯扯淡,作作秀发表一下演讲就能解决的。

厚黑手段绝与天朝无异,即便总统人格魅力再无可匹敌,也毫无可能就凭自己和手下三寸不烂之舌面对上百号人精般的老油条搞定宪法修正案。

若是尊重事实,就应该去History Channel,若是想讲好故事,请看马丁斯科塞斯的《大西洋帝国》,再不行,看看同样是基于史实,帅本的《逃离德黑兰》就讲了一个很圆满的故事。

斯皮尔伯格自《战马》开始,似乎电影就变成了这样:画面、色调、演技、原声都无可挑剔而故事却索然无味。

但看电影不就是来看故事的么?

额外吐槽:Sally Field扮演的林肯妻子时年不过40岁,片中的他要说是林肯的姐姐/姑姑都毫无违和感。

此外:囧瑟夫你是来打酱油的么?

看着一堆人的胳膊和腿就开始发飙一下,然后再说几句台词就算完了么?

 4 ) 你们真的应该看看《林肯》,真的。

你们真的应该看看《林肯》。

我一直喜欢旅行,在旅途中,我总是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这让我能一次一次的,更加清晰的了解这个世界,而我越是了解它,就越觉得它是这么的不可思议。

我喜欢这种感觉,虽然不是在坐过山车,但是一样的刺激,有的时候甚至更甚之。

同样的,一本书,一部电影,一段旋律,或者别的什么,只要你拿出自己的耐心,总会有发现的。

《林肯》的片尾,当片尾的音乐响起,我只有一个感觉——DEEP——我不知道还能怎么形容那一刻的心情,只觉得无比深邃,为了这部电影,为了这个伟大的男人,为了这个时代。

你们有多少人愿意去做一个逃兵?

安逸的生活,一次轻易的妥协,也许还能满足一些自己的小贪婪??

这太简单了,只要你逃离这个战场,这个属于你自己的战场,去做一个懦夫,要知道,退缩永远都是最容易的。

可是你永远都不会得到尊重,自己对自己的尊重,也许在生命结束的那一天,你才会明白,你所需要击败的,你的敌人,只有一个——就是你自己。

在取得胜利的路上,在击败自己之前,你会遇到无数的艰难险阻,甚至有些看上去是那么的无法克服——当然,大部分其实只是看上去是——你需要的只是一个信念,你的理想。

还记得我曾经给我的一个要好的朋友推荐《撞车》,那部同样震撼过我的作品。

我告诉他“我想,你可能是错的,有的时候,电影不仅仅是儿戏,你看看这部,你大概需要重新了解它了。

”大概过了半个小时左右,他从房间里冲出来从我嚷道“这是什么东西,我完全不知道它在说什么”。

这是一个对我很重要的朋友,我当时“哦”了一声,走过去,把电脑关了,然后转过来问他,“你说,晚上到底应该吃个啥好呢?

”在这个恐怖袭击,手工烟花作坊和信息一起爆炸的时代,能耐心的去做完一件看起来不容易的事,是那么的难。

我们不是失去了信念,我们是失去了耐心,失去了那个和真正的自己谈谈的耐心。

我们为什么会恐惧?

因为未知。

如果我们已经的知道我们要往什么地方去了,我们还会害怕吗?

那些知道自己要去哪里的人,是幸福的,比如林肯。

这很难。

当你最亲的人都无法理解你的时候,当你的好朋友都不支持你的时候,绝望吗?

但是,你做了他们不理解的事,就不对吗?

现实,击垮了绝大部分的人,他们像这个混乱的秩序低下了头,并且不停的为自己的软弱狡辩,谎称这个世界本该就是这样的。

一派胡言!

你认为理想主义可笑吗?

恰恰相反,这个世界最缺的就是那些看起来脑子缺根弦的天真派,并为此不停奋斗的傻呵呵的理想主义者。

当他们给你麻木不仁的躯体上狠狠一击时,你也许才会想起那个属于自己的大脑的存在。

影片中,当议长宣布修正案通过的时候,至少证明了,这是有效的。

大部分的人,还是可以被唤醒的,不是吗?

拾起你的耐心,它就在你的脚边,和自己好好谈谈,试着找回那个叫做“信念”的东西,当你试着努力向前走而感到孤独的时候,它应该会比AV里的雪白大腿管用一些,相信我,我试过。

“当两个事物都等于同一个事物时,那么这两个事物,就互相相等”当你的肉体和你的灵魂,都忠于你的信念时,那么,你就是真正的你。

此时,我突然想起了甘地的一句话。

First they ignore you.Then they laugh at you.Then they fight you.Then you win.共勉。

 5 ) 现在他属于永世

关于林肯的记录可谓多如牛毛。

在林肯死后,战争部长Edwin Stanton说的到底是“现在他属于永世”还是”现在他属于天使”都足以让今天的《纽约客》杂志撰写长文。

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心目中的林肯几乎大多是平面的。

作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林肯被大多数人神话,被少数人(尤其是南方人)丑化,这使得林肯的形象基本上已经定型。

在外表上,林肯被定型为高大蓄胡;在性格上,林肯成为了解放努力、维护美国统一的圣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本片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对林肯的刻画恐怕是最符合林肯本人形象的。

Daniel Day Lewis在外表上符合林肯的传统形象,但他演的林肯是根据史实丰富了的林肯。

这个林肯外柔内刚,平时轻声细语,但在关键时刻能够一锤定音。

这个林肯最爱讲故事,有时甚至会出言粗鄙,但就像他热爱引用的《圣经》和莎士比亚一样,他简单的言语和通俗的故事中往往包含着永恒的真理。

由于影片的故事大多集中在1864年末、1865年初,电影无法介绍林肯个人的经历,甚至连对整个内战内忧外患的大背景也笔墨不多。

然而,影片的细节依然颇具匠心。

通过玛丽·林肯的言语说出之前人们对来自乡村的林肯的鄙视,通过民主党说出人们认为林肯丑陋不堪的暴君形象这样的细节实际上都为观众带来了大量信息,并且让观众可以看到在林肯走上神坛之前的一些境遇。

一个活的林肯自然有自己的毛病。

在奴隶问题上,林肯本人的认知显然是不符合现代的标准的。

他至死都不肯承认白人和黑人是平等的。

这和我们心目中通过《解放奴隶宣言》解放了黑人的林肯自然是不同的,但却也是真实的。

林肯本人的种族意识一直是在不断进化的,他的观念虽然比很多人领先,但也有当时的局限性。

《解放奴隶宣言》和林肯的其他所作所为一样,虽然帮助黑人实现了进步,但并不彻底(比如《解放奴隶宣言》并没有解放所有的黑人),而且主要是维护美国统一。

为了衬托林肯的个性,影片中选择的配角也颇具深意。

比如,电影让Thaddeus Stevens来作为主张废除奴隶制的Radicals的领军人物就很有深意。

在史书上,Radicals中最有名的Charles Sumner,但Sumner是一名参议员,而本片的重点则是发生在众议院的故事。

更重要的是,Stevens的个人故事更有戏剧张力,而正是这一点形成了电影片尾的高潮之一。

另一个重要的角色是林肯的太太玛丽。

这名富家女即使在下嫁林肯后依然傲气不减当年,但直到林肯最后功成名就之后才证明了玛丽的选择是正确的。

玛丽在剧院数落Stevens都细节都是对玛丽经历的写照,而玛丽的所作所为,包括她的歇斯底里、滥用公费装修白宫等举动不但衬托了林肯的超脱,也让林肯的角色更具复杂性:为什么安静忧郁的林肯,会选择这样一位太太?

无论是Stevens还是玛丽,他们在片中都在和林肯争吵。

他们争吵的主题既有琐事,也有影响美国走向的国家大事,这又是影片的一个妙笔。

在生活中,争吵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在政治层面,吵成一团恐怕是美国政治最真实的写照。

直至今日,美国政治除了争吵就是黑暗,所以才会有各种层出不穷的丑闻。

然而,就是在这般混乱的过程中,民意奇迹般的得到了体现,利益奇迹般的得到了平衡。

正是通过这一机制,美国从伊利诺伊州选举了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律师来领导国家度过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刻。

林肯的名言依然脍炙人口。

但“我们本性中的更为美好的天使”没有阻止内战的发生,内战的结束也没能让美国人“不要以怨恨相对,应以慈悲为怀”。

林肯也很清楚自己从事的职业,甚至包括自己的所作所为,都不能说得上是光明磊落。

但他坚信,无论过程多么丑陋,只要他能够让“自由和联邦,从现在到永远,不可分离”,那么一个“ 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一定能够打造“更完美的联邦”。

美国有谚语称:“不要问香肠是怎么做的”。

如果人们得知香肠原料和制作过程的肮脏细节,那么不论香肠看起来多么美味,人都会没胃口。

本片的伟大之处在于,其尽可能的原汁原味呈现了一个原生态的林肯、一个原生态的19世纪中期的美国,而这不仅没有人让人对美国精神幻灭,反而让其变得更闪亮。

电影是一门大众艺术。

对于观众来说,本片的前半部分可能缺乏张力。

对于不了解背景的中国观众来说可能整个电影都索然无味。

但对于相信美国人民的林肯来说,再没有任何作品能够更好的体现他的精神、实现他的夙愿的作品了。

和林肯一样,这部影片也会属于永世。

 6 ) 林肯,语言与表演的博弈

一个特殊的时代大背景,不需要跌宕起伏的故事和扣人心弦的情节,仅有演员和台词,所有的感悟来源于对话与动作神态当中。

这是斯皮尔伯格擅长的题材,《辛德勒名单》辉煌之后,经历《拯救大兵瑞恩》的思考和《战马》的做作,《林肯》中大幅对话和刘易斯大师级的演绎,让我们看到传记也可以这样描绘,在和谈与废奴之间挣扎,在大爱与小爱中寻找平衡,对妻子儿子的爱与愧疚,对众生平等的执着追求,对伤亡惨重的痛心与无奈……远去有些佝偻的背影,无声的言语却让人心酸不已。

(未完待续)

 7 ) 林肯与李将军都爱国

作为华盛顿的孙女婿,罗伯特李将军反感南方脱离,但出于对家乡的忠诚,拒绝接受林肯让他作为联邦政府军司令的提议,佩带政府军的上校军衔回到老家弗吉尼亚带领南方联盟军跟政府军干。

本来实力悬殊的战争因为李将军的站队活活耗了四年,南北士兵死伤百万。

准备连任的林肯总统见没法收场,创造性地变国内区域战争为解放黑奴战争,通过贿赂卖官等行径收买保守的民主党成员,通过宪法13修正案,站在道义的高地打败南方统一国家,也就是电影《林肯》中的主要剧情(丹尼尔戴刘易斯演技好赞)。

两个原本对何时废除黑奴都不怎么上心的温和派在一场战争对峙中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轨迹。

最终,李将军归隐,林肯遇刺身亡。

美国人给两个人都塑了雕像,同视为国家精神的象征。

我觉得这是美国人对政治智慧与爱国精神的最佳诠释,非常了不起的思维方式。

 8 ) 录一段台词,林肯所有的动机都在其中。。。

先录一点台词,这部电影林肯所有的动机都在其中:“我认为,宪法赋予了我战争的权力,但没有人了解这些权力到底是什么。

有人说这些权力并不存在,我也不知道,我认为我需要这些权力实际存在,来让我坚守维护宪法的誓言。

也就是说我认为我有权力把叛军手中的黑奴解放出来,算是战争中没收财产的一部分。

这或许会让人怀疑我和他们是一伙的,他们认为奴隶是个人财产,我坚决反对这一点。

我从未这么认为,我很乐意人人获得自由。

倘若把一个人称为财产,或者称为战争违禁品,或者其他什么,这一切就是我为什么要抓住这次机会的原因。

下面说到关键的部分了。

我要利用法律武器来没收战争财产,我也知道这法律仅仅适用于政府财产,或者交战双方国家居民的,但南方不是一个国家,所以我不能跟他们谈判,所以如果根据法律,黑人确实是个人财产,我是否有权把这些个人财产从盟军手中夺走?

前提是我坚持认为他们仅仅是盟军,而不是交战国的公民。

还有一点,我坚持这次的暴动,并不是来自我们南方各州,而是来自这些州内的盟军,这些州内的法律还是有效的。

这就是说,因为是由州法律来决定黑人是否可以被当做个人财产来进行买卖,联邦政府没有任何规定,至少现在没有,所以黑人在那些州里,就是奴隶、个人财产。

所以我可以使用战时的权力来没收这些财产,救出他们,但如果我要严格遵守州法律,我要如何合法地使用解放宣言来解放他们?

除非我把州法律废除了。

我觉得战争需要我做这些,我的誓言也需要我这样做。

我觉得我是对的,我也希望自己的做法是合法的。

我仍旧这么希望。

两年前我宣布,他们可以翻身做主,并从此以后获得永远的自由。

假设法庭裁定我没有权力这么做,法庭很可能这么裁定,假设这个废除奴隶的修正案从未存在过。

假设现在战争已经过去了。

我就不能再使用战争权力,来无视法庭的裁定。

其实有时候我觉得我必须无视。

这些已经被我解放了的人们,会不会被迫重新做奴隶?

这就是为什么我需要众议院讨论这个第十三修正案。

进一步得到各州的批准,把这整个奴隶制都给取消,永远的取消,只要我还有能力,就是现在,这个月底,我需要你们在背后支持我。

我的内阁一向都支持我。

”以上是台词部分,我看着中文字幕一行行敲下来的,其实翻译的肯定不够精确,希望有更好的翻译版本,下面是我对这段台词传递的信息的理解,我觉得理解这段台词,之后电影中的其他情节就都好理解了。

首先我们应该清楚美国的几项基本国策,第一个是宪法是高于一切的根本大法,第二个是公民的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第三个是联邦和州之间、州与州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州保留随时退出联邦的权力。

这三点就是横亘在林肯总统面前的三座大山,如果不能在战争结束前通过宪法第十三修正案,林肯总统发动的内战将是非法的,而且可能前功尽弃。

在历史上,林肯总统并不是一个坚定的废奴主义者,起码在电影里他也显然远不如史蒂文斯激进。

林肯本质上是一个白人至上主义者。

他发动南北战争的初衷也并非解放黑奴,而是维护国家统一。

然而根据宪法,南方州是有权力脱离联邦另组国家的,他们也是这样做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场南北战争对于南方而言,是北方人发动的侵略战争。

这也是为什么,伟大的罗伯特李将军,一个坚定的废奴主义者,会为南方而战,因为他是在保家卫国。

于是在这场战争中,北方并非占据道德制高点,因为他们的行为是违宪的。

所以林肯总统必须从道德和现实上摆脱这种局面,而最终,用林达的话来说,他“找到了永恒的诉求”——解放黑奴。

为人类解放而战!

这在整个人类的历史上都是道德的制高点,而现实中,此举也赢得了全体黑人的支持,战争的天平由此倾斜了。

然而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这只是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而且是通过战争机器强力推动的,但它是违法的。

如果南北战争不是一场侵略战争,而是一场内战,那么南方州的法律仍然是有效的,黑人就是财产,对黑人的解放就是对个人财产的剥夺,这是宪法所不允许的。

同时州与联邦是平等的,美国总统、国会都没有权力废除州法律,只有当州法律违宪的时候,才能由最高法院宣布废除。

而现实情况是,这些法律并不违宪,恰恰是林肯发动的战争是违宪的。

于是乎林肯总统所要做的,就是让废除奴隶制的主张变成宪法修正案,只有这样,他的战争才被赋予合法性,而那些州法才有可能废除,而这一切,必须在战争结束前完成,否则当南方州回归之后,他很可能失去对议会的控制,同时还可能面临被弹劾的风险。

在这个废除奴隶制的永恒诉求下,林肯竭尽所能,甚至使用了很多不光彩的办法,促成了宪法第十三修正案的通过,让这场战争成为了正义的、为解放黑奴而战的“内战”。

尽管如此,林肯的行为仍然证明了他的伟大之处,这行为把他同一个独裁者区分开来。

首先他仍然坚信通过法律而不是他手中强大的权力来解决问题,我想这是一个民选总统和一个独裁者的本质区别。

同时林肯总统认为只有宪法才能“把整个奴隶制取消,永远取消”。

而独裁者所面临的,往往是人亡政息。

当然,林肯毕竟依靠战争而不是程序正义完成了这一切,所以后遗症也是十分严重的。

可以说,这项修正案是林肯强加到南方各州头上的。

也因此遭到了激烈的反抗,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林肯总统遇刺身亡。

而漫长的后果就是美国南方各州长达数十年的种族隔离——用南方州的话来讲,这叫分离并且平等。

他们承认法律赋予黑人的平等权利,但他们在生活上拒绝和黑人在一起。

我们坐在银幕前看待这段历史,我们当然可以随心所欲地臧否人物,但如果回到那个年代设身处地的去思考,我们又分明能感受到人类良知的力量——对平等的追求,对个人权利的维护以及对法律的敬仰,这部电影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输出着这样的价值观。

而我也必须回应一句,向伟大的亚伯拉罕·林肯致敬!

 9 ) 第13修正案的意义

继前一年煽情烂俗的《战马》之后,斯皮尔伯格的新作《林肯》展现了严肃严谨的历史态度,全片没有炫目的特效场景和娱乐化的剪辑,也没有流水账的讲林肯的生平,而是围绕着美国宪法第13修正案的诞生。

首先我们要了解林肯推动这一修正案的法律动机,也就是他和内阁官员们把观众绕晕的那段对话(括号内是电影未提及但我做的补充):美国宪法给总统以开战的权力,总统的开战权包括了将敌方的奴隶作为财产充公作为战时物资,但这样又有认可奴隶是财产的道德之嫌。

同时,没收敌方财产的法律只适用于好战敌对国家,但联邦政府不承认南方邦联是一个国家,甚至不承认南方州叛乱,只认为是叛乱者居住在南方,南方州处于战争状态而已(因为宪法规定联邦和州是对等的,州是可以退出联邦的,对退出联邦的州发动战争是违宪的)。

而美国宪法没有对奴隶制做出规定,而在南方州法律中他们是财产(宪法又规定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以及没有赋予联邦政府的权利都属于各州和人民),所以不管是解放还是作为财产没收黑奴只能作为战时紧急措施,缺乏法律依据,在战后一定会受到最高法院的挑战,最终结果是奴隶制卷土重来,总统还会因为违宪而遭弹劾。

因此为了实践《解放奴隶宣言》,必须修改宪法(从而让不符合宪法的州法律被废除)。

通过宪法修正案需要众议院2/3的赞成票。

不得不承认,在罪恶的奴隶制度盛行的19世纪美国,甚至在内战中,对法律竟有如此严肃的态度,这也是把林肯和独裁者区别开以及把美国和其他国家区别开的根本理由。

因此即便南北战争打赢了,也并不代表废除奴隶制是天经地义的,具有主观色彩的正义并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而废奴在当时的美国是如此敏感的话题,以至于林肯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甚至南北战争是以维护统一而非废奴为名开打的。

代表南方州的民主党自不必说,共和党温和派也主张以停战和平为先,以汤米·李·琼斯为代表的激进共和党人是废奴主义者,却又对林肯与其他派别妥协的态度不满。

共和党温和派支持第13修正案的条件是与南方和谈,而北方大部分人支持废奴的动机是废奴能迫使南方投降得到和平。

一旦和谈先成功,修正案就很难通过了。

可想而知,在如此荆棘丛生的形势中,林肯遇到的阻力有多大。

他不惜派政治说客与边缘民主党议员们进行灰色交易(说客中有一位的嘴脸颇为面熟---来自Boston Legal的Alan Shore,可见本片的法律比重,同时也能想象这些交易不乏喜剧色彩),林肯也亲自出马收服共和党各派,甚至故意隐瞒南方已同意和谈的消息(和谈又是换取共和党温和派支持的代价)。

支撑他冒如此大风险的不仅仅是法律需求,更多的还是对人生而平等的信仰。

本片完全围绕这个修正案,没有直面激烈的战斗,甚至林肯遇刺也是侧面描写,仅有的高潮便是修正案获得通过的那一刻。

在高唱凯歌的游行队伍中,我被这个伟大的国家的伟大时刻感动了。

丹尼尔·戴·刘易斯不愧为二届奥斯卡影帝,他没有慷慨激昂的渲染正义,而是通过极度内敛的表演,平时轻声细语,时而举止粗鄙,关键时刻能当乾坤,把林肯还原为一个人,一个心怀信仰的普通美国人,而非纪念堂里的那座雕像。

在和谈内幕行将曝光,众人七嘴八舌的劝他放弃时,他有了唯一的一场情绪爆发,非常令人信服的把林肯的信仰传递到的每个观众心里。

虽然我们不能确定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林肯,但绝对是一个令人信服感动的林肯。

我支持他再度荣膺影帝。

<图片1>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10 ) 基佬看这片好容易代入啊

1.中规中矩的英国废奴片《the amazing grace》可给4星,这部泛黄的复古风偏话剧型电影必须给5星。

2.《纸牌屋》有多做作《林肯》就有多动人,不是黑与白的区别,而是玛丽苏和正剧的区别,尤其是,美国人拍理想主义题材正剧。

3.老斯当年拍《断锁怒潮》,还有点用力过猛,卯起来要证明自己也能“严肃”。

如今当然大将之风,“大”段落之间不忘小幽默,亦庄亦谐。

2小时半的片,我看了4小时。

台词快到字幕跟不上的部分太多,必须反复看;笑点部分又忍不住截图,拖拖拉拉终于看到尾声时,满脸泪痕。

4.DDL和陈道明的区别就在于D君既可以大开大合演《血色将至》《因父之名》,也可以收起来不动声色一张无敌存在感的脸演国父。

所以真心不懂陈道明是哪门子演技派。

D氏版林肯当然非历史真实之林肯,乃斯氏示范国民之林肯,比肩《杀死一只知更鸟》里的国民脊梁格里高利派克君。

5.所以窃以为,斯导演俨然已弗兰克卡普拉精神传人。

6.21世纪初拍废奴片,看法庭辩论戏,顽固派怒喝,废奴乃有违天意,为上帝所不容!

麻痹150年前以上帝之名吆喝,如今还在以上帝之名吆喝,有完没完!

偏偏演员却是......李佩斯.......激进派汤米里琼斯,所有“激进”言论,却是今日世界之“理所当然”。

那句掷地有声的,shit on people!人民懂个屁啊!

这个国家的白人们就从来没有想过给黑人自由。

瞬间脑补《平常心》里,男主角对兄长怒喝,为什么你不可以爱我!

所以说啊,要21世纪的基佬观众们不代入都难!

7.国民妈妈这次又演国母。

安海瑟薇当年那尊奥斯卡实在没什么含金量。

海伦杭特莎莉菲尔德夹击下,就凭一首歌拿了奖。

8.最大的笑点是某反废奴先生法庭上慢悠悠的说,诸君可想象有一天黑人有同样政治权利?

席下窃窃私语。

黑人有选举权?

各种愤怒之声。

女人也有选举权?

绅士老爷们这下子忍无可忍了,全体起立!

怒喝!

.........

《又一年》短评

冗长的政治记录,镜头刻意对准林肯,每次说话都似滔滔不绝的演讲,整部片就是在搞个人崇拜。

9分钟前
  • BLACK
  • 较差

不喜欢看这种一共也没几个场景,光凭人物的对话就演完全部影片的电影。全部星都给精美的场景布置和服装化妆。

13分钟前
  • superiver
  • 较差

台词确实精妙,但原谅我前一个小时一直在走神,最后五分钟交代遇刺简直匠气的不行。斯屁儿勃格这两年选片突然又燃起征战学院奖的热情,可艺术热情却始终没燃起来。我不管这种主旋律片能不能赢影片,也不管daniel是不是要三获影帝,反正tommy再夺小金人是十拿九稳了。

16分钟前
  • 暴走如来佛
  • 还行

看丹尼尔·戴·刘易斯神演技,看一群美国佬咆哮着像菜市场一样的争论废奴制,作为中国人可能对于故事代入感不强

18分钟前
  • 2wice
  • 还行

美国版主流脑残爱国片,又臭又长

20分钟前
  • 爱淼
  • 很差

拍《林肯》是大师专利,百多年来少有人敢动,斯氏完成的也就是中规中矩。美国主旋律,还是要比中国主旋律靠谱点,虽然都是开了大会开小会,咱这边就一路理想主义到底了,人家还不忘讲讲民主的矛盾、其间的种种利益交换,最后还要说这是为了给民主点一盏灯,留一口气,一下子就高端大气多了。

21分钟前
  • 安托万
  • 还行

伟大的表演,电影少有地表现出历史事件背后的道德思考/政治张力,从表演以外的电影角度而言稍缺亮点,许多镜头感觉可以做得更具表现力。最亮点当是林肯对内阁解释为何一定要通过修正案与汤米李琼斯饰演的宾州议员史蒂文斯声明自己说支持乃是equality before the law.

24分钟前
  • Rilkelee
  • 推荐

難看死了。辜勿論黑人在其平權運動幾乎缺席,當你只想拍白人國會辯論,但所有的白人都是如此蒼白,為甚麼支持/反對黑人平權都沒有拍出來,幾乎都是受賄的。唯一一個堅定的支持黑人權益的人,也把他簡化到只因為有個黑人老婆。林肯這主角也不突出。明明是大時代、大議題,這麼能拍得這麼難看。

27分钟前
  • iinspiration
  • 很差

需要太多的背景资料才能看明白这个电影,也侧面证明这个电影真心是拍给从小学习本国历史的美国人看的。谈不上激赏,不过真心觉得美国这样一步一步走来,真的很伟大,从废奴到黑人权利到现在的同志婚姻,再看看中国,娘的一个官员财产公示都做不到,真是寒心又歇菜。

31分钟前
  • 阿巴厮
  • 推荐

全剧呈现高级cosplay效果,喜欢剧情片的本人吃不消... 解放奴隶制是一场白人的胜利, 主角的的黑奴反而没参与,真是可笑的一段历史。引用最近听到的关于殖民的评论,根本上是一段不人道的黑歷史,有少數善良理智的人士作出了正面努力。總之,本質是黑歷史,沒什麼好歌頌的,不如拍個自省的片子。

35分钟前
  • YJ是一颗桃子
  • 较差

拿这个和铁娘子之流相提并论,是对两部影片的共同侮辱。斯导功力还在,只是老态尽显,很多可以拍出导演自己想法之处都保守处理了(就别和我提那啥配乐的老基友了~)John Hawkes这样的独立大鳄都被斯导收编了,看来米帝经济依然没好转的迹象啊~~~4.5

38分钟前
  • RIC
  • 推荐

故事跟林肯传记没什么关系,主要讲的是宪法第十三修正案通过的过程

41分钟前
  • 艾拉也是Isla
  • 还行

DDL影帝帽子戏法值得庆贺,但这类电影我是真心看不下去,没办法。

46分钟前
  • 私房歌
  • 较差

3.5/5. 评论那么好很可以理解, 但个人来讲, 有点厌倦这种斯皮尔伯格+epic+John Williams的套路, 连平时最喜欢的David Strathairn都没那么讨好了. 完全不能理解的是Mary Todd Lincoln的选角, 明明比她丈夫小九岁, 但Sally Field怎么看怎么像Daniel Day-Lewis的姨妈...

49分钟前
  • P
  • 还行

文戏为主,集中在议会和不同的政治场合。对于没有太多美国政治背景或对当时那段历史不了解的观众来说真的很难有强烈的代入感。不过影片整体风格统一,最后的片尾音乐也很不错。之奈何本人无法理解影片的深邃主题了····

52分钟前
  • zip
  • 还行

花了一周多才看完 又吃了一大坨狗屎 两个半小时不知道哪来那么多时间需要呈述 一个如此普通如此简单的故事硬是又拖又拽搞了这么久 还拍成这个人不人鬼不鬼的样子说是“林肯”传记 你传了个寂寞 严肃无聊地讲完了一个小学生写周记草稿一样的文章 跟主角半点关系都没有 如果把林肯的镜头从片子里都去掉也丝毫不会对其产生任何影响 再说一遍 真是臭烂的狗屎 害我吃了俩多小时大粪还有 那个刘易斯的气泡音整整持续了大半部电影 差点没给我送走 你丫才是狗血网男鼻祖这一行不能干别干 别想着法在荧幕上恶心观众 死要面子活受罪

55分钟前
  • Aviator
  • 很差

由於我對於歷史的無知,政治的反感,戰爭的厭惡,因此,我不喜歡!ps:還不是高清的,為什麼不去電影院看?!喔,對了,還有語言的障礙!

58分钟前
  • Archipiélago
  • 较差

这类题材很不爱

1小时前
  • Hom
  • 很差

感觉我智商真的有问题 看着字幕都看不懂 贼不照顾观众情绪 一上来就bbbb不停 史蒂芬史匹伯现在拍电影真的大丈夫吗?能看出他的确admire林肯到一个境界 不然不会拍成这种啊你连林肯这事都不知道的fu 不过男主确实演的不错 他bb的时候我还知道他在说什么

1小时前
  • 蛋白斯基
  • 较差

新年第一部电影,典型美国学院派风格的传记片,沉下心来看也不是那么枯燥乏味。PS:里面居然有囧瑟夫,开始我还以为自己看错了。

1小时前
  • Never-land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