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致命弯道

Wrong Turn,致命弯道重启版,致命弯道7,Wrong Turn: The Foundation

主演:夏洛特·维嘉,阿丹·布拉德利,比尔·萨奇,艾玛·杜蒙特,迪伦·麦蒂,黛茜·海德,马修·莫迪恩,Vardaan Arora,阿德里安·法维拉,Rhyan Elizabeth Hanavan,科里·斯科特·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美国,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致命弯道》剧照

致命弯道 剧照 NO.1致命弯道 剧照 NO.2致命弯道 剧照 NO.3致命弯道 剧照 NO.4致命弯道 剧照 NO.5致命弯道 剧照 NO.6致命弯道 剧照 NO.13致命弯道 剧照 NO.14致命弯道 剧照 NO.15致命弯道 剧照 NO.16致命弯道 剧照 NO.17致命弯道 剧照 NO.18致命弯道 剧照 NO.19致命弯道 剧照 NO.20

《致命弯道》长篇影评

 1 ) 回路就真的是回路

所以这是个物理问题吗?

比如鬼魂是负电荷,人是正电荷,人不断的死鬼魂越来越多,鬼魂溢出来了,于是有人用红胶布制作密室,或者说回路,让鬼魂封在屋里,或者再回去阴间,至少不能到处乱跑。

但是鬼魂太多了,根本封不住。

人在的地方是人间,鬼魂在的地方就是阴间,所以鬼魂多了之后人间就变成阴间了。

因此人逐渐都化灰了,而鬼魂是有实体的。

人接触鬼魂之后,好像会发生一种类似湮灭的现象,所以鬼魂也一同湮灭了嘛?

但好像说鬼魂不会死啊?

这里的规则是什么,我感觉没有讲的很清楚。

也可能就是人的意志消沉了,失去生命力了,就化灰了?

前面我一直觉得胶布是把自己的家封闭起来保护自己但同时也造成了孤立,我觉得这个方向还挺好的。

如果胶布是为了封住鬼魂,我觉得这种设定差点意思。

 2 ) 孤独至死

第一次看这部《回路》的时候,看了20分钟就关了,不仅感觉画质粗糙,故事节奏极慢,就连拍摄手法也感觉业余。

几年后重新下了蓝光版,这次重温后,它的第一个镜头就牢牢的把我抓住了,克制冷静的拍摄手法,充斥着噪点的低对比度画面,不对称的扭曲化构图,一切“粗糙”都显的那么精致;将近120分钟剧情,丝毫没有觉得拖沓。

—— 可能这时心境也不一样了,也更能体会到这部电影带给人那种彻头彻尾的孤独和窒息。

《回路》的镜头语言和《X圣治》一脉相承,拉大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纵深感,运用生活化的纪实性长镜头来静静的记录一切;在黑泽清创造的电影世界里,人往往不是表达重点,而是环境;他的画面会利用各种周边环境进行镜头的遮挡,一切给人虚无渺茫,模糊不清的朦胧感。

空旷的废墟,死气沉沉的空房子,人烟稀少的工厂……这些涵盖了工业化符号的断壁残垣都是黑泽清忠爱的取景圣地。

一个鲜活的生命在这些毫无生机的环境中宛若行走的躯壳,随时会接近死亡 —— 就像美智在打电话时,她身后出现的那个慢慢爬上房顶的人,平静的一跃而下。

一个作品要深入人心,故事里一定篆刻着让人感同身受的时代背景,《回路》拍出了具有前瞻性的社会寓言 —— 不久前,日本很火的“无缘族”,“蛰居族“相继进入人们的视线,在日本看似发达的工业社会背后,隐藏的却是抑郁症频发,自杀率,离婚率日益攀高的现实,所有的年轻人都在逃离现实,对抗孤独,窝在家里与世隔绝,选择和一台电脑宅到死,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化作一团黑影,永远渗入到墙壁里,消失在世界。

人为什么会在现实社会中如此孤独?

东野圭吾写过: 其实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分身,而正因为找不到,所以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可如果找到了呢?

太接近就会死亡,太远又会走近 。

走近电影里那栋漆黑的房子,推开那扇门,就能看到鬼魂,那便是自己分身;每个人都好奇的,企图接近看清它的脸,原来那个分身不是什么别的样子,那只是真实的自己 —— 它的眼睛没有一点生的迹象,没有一点活的动力,浑浑噩噩游离在社会的边缘。

看清后,却又不愿意承认和接受这样的自己,于是选择用胶带把这扇门永远封住。

可回到现实世界,又会怀念,想再度靠近它,甚至与它合二为一,似乎在现实世界飘荡久了,黑暗才是最终的归宿。

当身边有一个人开始消失,你的感受是不安;当第二个人消失,你开始有了恐惧,当身边的朋友陆续消失,这种恐惧继续蔓延,你不知道该怎么去控制,压迫感逼的你开始崩溃,当你最爱的那个人,或者最好的朋友终于消失,你知道,死亡终究才是解脱,反抗只会显的苍白无力。

一个人慢慢的厌烦了自己所处的现实世界,他就选择渐渐疏远这个世界,打造一个自己的禁忌密室来存活,享受黑暗,与孤独为伴,后来有一天,现实世界真的仅剩他一个个体,他从黑暗里走出来,这时发现,阳光下的世界更大更广阔,然而围绕在周围的,依然是无穷无尽的孤独,生命的意义又在哪呢?

即使逃到大海,也毫无出路。

和一个庞大的轮船相比,一个人显的如此渺小,和浩瀚的大海相比,一个轮船又算的了什么?

和茫茫的宇宙星河相比呢?

犹如电影里主角在磁盘看到的那个无限递归的画面一样,一切,都看不到尽头。

小时候哆啦A梦看多了,常常晚上会做一个梦“有一个镜像世界,只有自己和最好的朋友知道它,在厌倦现实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任意门跑进去,那里没有父母老师的管教,没有社会规则的约束,但那里依旧有熟悉的商店,游乐场,有着生机勃勃的一切,只是没有人;我们在那里吃喝玩乐,玩够了,再回到现实”,童年最美好的幻想,就是有一天会希望这种”末世情结“变为现实。

现在压力大的时候,也常常做一个梦“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消失了,只留下了自己和最爱的人,但是一直有个东西在追我们,想要杀我们,我们只能不停的跑,我看不清它的脸,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终于,我们逃到世界的尽头,却还是没有躲过它,它把我摁住,我第一次看清了它的脸,看清了它的眼睛 —— 这时候梦也醒了,空荡荡的房子,窗外微弱的噪音,手机不时蹦出来的提示音,现实世界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一切都和那双眼睛看到的一样,看不到生的痕迹。

 3 ) 灵魂回路

因为参加了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去了北师的北国剧场看的这部影片。

剧场环境很好,还是软椅,因为没有在影院看过恐怖电影,所以很是珍惜这个机会.好好享受一次影院播放是用交卷的,而且电影业偏老了,是2001年的,画面泛黄,有的的时候字幕也会看不清!

不过比较喜欢镜头从人的背面,脖子部位拍摄过去的效果,感觉凉风阵阵……故事开头很平淡,简单描述几个人物,还有他们的生活背景!

那是一个电脑网络刚刚普遍的时候,很多人想学习一些新东西,或者工作所用,或者彼此保持联系,电脑网络便是很好的这样一个工具。

现实中的人越来越多的使用交通工具或者信号工具等保持彼此的联系。

其实这样终究冷淡了彼此之间的亲情、爱情、友情,渐渐的,人们发现自己与世界与他人莫名的产生了距离——我们始终是一个人一个光碟,一个网络,他们链接了另一个世界。

对于灵魂一说,每个人都持自己的意见 ,我只能说灵魂也有可能,但是思念灵魂者,或者灵魂所憎恨者都消亡了,也变成了灵魂,之前的灵魂也就消亡了……世界有没有足够的地方去容纳这些灵魂,这些灵魂还在我们身边游荡吗?

这些说法就更复杂了。

多少婴儿在出生的那一刻就丧生了,难道世界上有上百万,或者有亿亿个这种灵魂在我们周围飘荡吗?

但是,从一个灵魂的角度出发,他一定是孤独的。

这部电影也是如此阐述的。

孤独是无尽的寂寞,两个孤独的人在一起,也不会产生温暖,他们总是在寻求更多的依靠!

一旦无法释放孤独,很多人愿意选择死亡!

但殊不知,死亡更是无尽的孤独!

化为一滩黑影的灵魂,依旧在寻找所谓的回路从第一个死亡的人开始,他会牵扯到很多人的生活,爱他的人会因为孤独选择死亡,因为也许死亡就不再寂寞……接着,第二个人,第三个人,第四个人,你,我,他……影片中最后的船上留下了两个人。

他们是成功的逃离者?

不能这样说,刚开始我认为是懦弱的人才选择死亡,后来发现,片尾留下的女主角是一个没有钟爱的人或者钟爱的事的人,她的生活里有爱的人,却不至于为了寻在她的“寄托”而奋不顾身。

这样的一个她才没有选择死亡。

到底我们看透了多少世间的爱恨情仇,我们顿悟了多少生死轮回!

谁能告诉我,下一站是哪里,如何寄托我们的情感!

 4 ) 世界末日又来啦

记得当时比较反感号称什么体现后现代生存价值观之类的动漫《新世纪福音战士》,理由是里面的小朋友只要日子过得不太开心了,有了点心理问题了,就要闹到全世界都末日的层度上,还要闹得仿佛自己很哲理。

后来关注了一些日本文学和电影,才发现日本存在的一种主流潮流文化便是真的依附于此种认识倾向上,除却我那一向对潮流文化条件反射的反感,客观点说,这里面也多少存在着些好玩的深度。

比如《回路》。

考虑到美国翻拍的日本恐怖片虽然很糟糕,但相应的日本原版都算有看头,所以便挑个阴风阵阵的良辰吉日来学习一下。

按照剧情中某个突然出现的傻瓜人物的解释看——这个人物出场了几分钟就为了做这个令整部片水准严重打折扣的解释——本片的大概内容便是:人死后变的鬼魂本来喜欢躲在一些低调的地方,后来人口太多了,鬼没地方待了,便通过互联网之类的东西到处泛滥了出来。

看到这个白痴理论就想关机了,可无奈片中有两个靓女——印象中日本鬼片有一个就不错了这部片有两个,只好坚持继续看下去了。

幸好,后面还是有些好玩的观念的;鬼溢出来总得害害人吧,要不多无聊,把人吃掉就太没有新意了,所以还是把人也变成鬼吧,好玩的就在这个鬼怪的变法上:选择互联网并非因为考虑到经济效益高传播速度快,而是考虑到“互联网的不真实性给现代人所带来的愈发孤独”。

所以《回路》中出现的所谓鬼怪网页,到后来才知道所反映出来的不过是一堆正常人类百无聊赖的生活视屏。

大致是想说明现代人类长期沉浸于非现实的虚拟交流交往中,填补不了自身的孤独感,而这些孤独感无助感只要被所谓的鬼怪煽动一下(煽动的方式比较傻冒,也算是其中一败笔,可从CULT片的角度说其实也勉强说得过去了),就能将大活人通通变成了鬼魂,或者干脆一点,把人吓到(诅咒到?

)要对着DV或者电脑QQ视屏那样的摄像头自杀。

变成鬼魂之后还要不能傻傻地到处爬爬天花板吓吓人那么简单,而是要“没有尽头地,永远孤独地活在这世上。

” 不过互联网可是大东西,这样一传播,可不再能像《午夜凶铃》录象带那么小范围流通,也不能像《咒怨》那样只连累一下街坊,毕竟是象征着全球化之类的东西嘛。

导演的高明之处便是,最后没有像好莱坞丧尸片般让鬼魂大批拥出狂欢弄出个《28 DAYS LATER》或《THE DAWN OF DEAD》那么热闹,而是选择了荒芜的末日。

最后主角开着车在硝烟弥漫却又空无一人的城市中乱逛,间或天上再坠毁一架飞机什么的,虽然CG感觉似乎太假,但其中的绝望感要比电影《SILENT HILL》所营造的要好很多——也就是说,影片到了后半部,也就是人类开始逐渐消失在自己所营造的阴影中时,这部片子已便脱离了日本传统优秀鬼片的吓人无逻辑模式,而仿佛上升到“后现代末世寓言”之类的高度了——我听到一堆新世纪福音战士们在那偷笑。

其实这种关于消失的末世纪情怀,在许多文学电视电影中都有体现,特别是在上个世纪末,夹杂着对人类文明的悲观情绪,不断被强调。

个人以为,自己不爽嘛还是自己扛着比较男人,就如《DONNIE DARKO》(《死亡幻觉》)那样,世界末日来就来呗,THE DREAMS IN WHICH I AM DYING,ARE THE BEST I EVER HAVE。

这个世界其实没了你也许会更加美好呢。

为什么总要推己及人把自己的世界当成整个人类世界呢?

为什么要把人类世界当成整个地球呢(哪怕陆地是占领得差不多了,可70%还是海洋啊)?

为什么要把地球当作整个宇宙呢?

你一不小心来个空虚无聊天就真要塌下来砸死全宇宙不成?

加上对认知无止尽世界的疲倦甚至恐惧,不如将天上的星座都拉到自己莫名其妙的性格中来解释才好。

不过这都是可以理解的,脆弱的人还是应该有的,世界才能丰富多采嘛,也不能总强调些积极的东西,要是所有脆弱的小朋友们在情绪低落到一定层度时,还经常理智地发现“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想必也不是都能接受,大多数搞不好都DONNIE DARKO那样等天上掉下个飞机引擎把自己砸死,等不及的自行解决的那就更对不起祖国对不起社会对不起爸爸妈妈了。

扯远了,说一下配乐。

光听这部片一开始日式咏叹调样的伴奏,就让人感觉这部电影不是特别傻瓜就是还有一点新意和看头——个人感觉应该算是后者,末世感离不开宗教感的咏叹调嘛。

电影里面没有出现类似的鬼怪面孔,因为所有的鬼魂都只不过是百无聊赖的人变的嘛,都是“真实存在的”,所以临近尾声时靓女脱下黑头罩后还是靓女。

关于一开始提到的好玩的深度,个人感觉还是一种特别省事的创作技巧。

按PARRRRR的说法,便是留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

西方恐怖片,由于受西方现代哲学逻辑理论体系的文化影响,总要将每一步都弄清弄楚,哪怕是无稽的鬼片,也要给自己创造一个较之完备的世界观,于是无稽就更加无稽起来。

而“神秘的东方”鬼才管你那么多——应该说鬼都不管你那么多——就要给你点到即止,让你自个儿慢慢琢磨些好像很深奥的东西出来。

当然,首先要放进几个靓女靓仔在片里,先保证你看得舒服,想赞它几句,又不想只赞靓女靓仔那么粗俗,才会有努力深奥的动力……按照这种理解,我也很可能是因为靓女而为这片子扯出那么多话的;不过《回路》好像还拿了什么康城电影节最受关注奖,应该有推荐一下它的理由吧——如果我上面写的东西像是在推荐的话。

最后再来看一下美国版的《回路》——《PULSE》的海报,果然出来一堆堆鬼怪开PARTY啦,看了相关海报发现里面鬼魂的样子还恶心疤瘌的。

算是又认识了一个日本导演,学到不少东西。

但我就不信邪!

“都市言情剧”的计划还是等等先吧,现在充满斗志打算拍一个全都是大老爷们没有靓女的灵异片挑战自我啦!!

 5 ) 飘向远方

看完全片,心情有些复杂,心中一直在思考,恐怖片的发展到底何去何从?

导演的恐怖片技法继承了日本恐怖片制作的优良传统。

开场十二分钟,我已经把耳机声音开得非常大,以便听清每个效果音以及淡淡的配乐。

高级的、优秀的恐怖片应当让观众产生这种信任,不滥用音效制造的生理恐惧,让观众放心把耳朵交给导演。

除了声音之外,画面的设计也算不错。

固定镜头,在摇动时的不流畅感有效地传递出一种监视感,或是来源于鬼魂、或是现代电器。

内部调度与镜头运动配合是本片制造恐怖效果的主要方式——镜头是固定的,人物离开,但是镜头不跟着移动,短暂的空白之后,你便知道人物肯定会再回来,而有什么东西一定在等待他。

唯一吓到我的一幕打光和色彩使用与主题联系比较紧密,这是优点。

人类与科技共同生活的世界永远是灰暗的,唯一的亮色便是翠绿的植物,象征着世界其实是美好的,异化的是人。

但是打光以及构图存在相似的缺点,那就是表现性和设计感稍稍有点过头。

从大量的室内打光可以看出,导演喜欢用伪自然光源来塑造画面,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又显得太过工整。

细看会发现几乎每一个固定的室内镜头都被光线整齐地分割成了几部分……构图也是如此,前后景、画面重心的分配过于工整,一度让我产生了再看MV的错觉。

这种画面安排想必是导演有意而为之,因为这和主题有关,同时与之相关的部分也是我在主题中不太喜欢的地方。

女主这一回头,像不像MV?

片子要探讨的东西还是比较浅显的,甚至很多地方是用台词直接交代,并且在这些点题的台词出现之前没有任何铺垫,仿佛只是接演员之口强行抒发一样。

这也就导致了整部电影充满了浓浓的寓言感。

说是寓言,不如说是暗黑的童话故事。

影片主旨讲的是现代科技对人的监视以及现代人的孤独感。

大量镜头中直接出现了显示器监视的画面,场景中也充斥着电脑以及显示器,简直就是白南准那些装置艺术的再现。

现代人的孤独除了与科技对人的隔离之外,更多的是一种群体情绪。

大家互不关心、彼此冷漠,工业体系对现代人的异化通过死亡的方式被展现淋漓。

唯有面对死亡之时,人们才会发现自己的孤独,才会反问这到底是怎么了,才会想要求救。

用加缪的话说,“意识到自己与这个世界的联系,并且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这就是荒诞。

白南准《电视森林》但是上面这两点主题,要么是明显地堆在镜头上,要么是台词直接表达,并且是脱离叙事的台词。

这就导致了深深的架空感与梳理感,让观众陷入云里雾里,迷失在纯表现性的镜头之中。

现在回到开头问的问题,恐怖片到底应怎样发展?

高级的恐怖片是通过利用高级的电影技法制造心理压抑、带来心理的恐惧。

通过恐惧情绪唤起对现实的反思——是一种优雅的极限法。

但是普通的叙事手法越来越难带给现代观众足够的恐惧,那些不想流于低级生理恐惧的导演或许就只能走《回路》里的法子,深挖主题的社会性,通过表现性手法营造充满象征的氛围来唤起共性的负面情绪。

结果就很容易变得像本片一样,成为一个难以带入的编码世界——一个无趣的寓言。

我思考这个问题良久,觉得这并不是解决之道。

同时,我认为叙事上的恐惧潜能依然没有被完全挖掘,中国拥有庞大的民间恐惧信息宝藏还没有被完全挖掘,之前的《中邪》就是小小的一步。

其次,与心理学结合,对人类恐惧元的挖掘也还不够彻底,这一点我也从伊藤润二的漫画中得到了信心。

恐怖片的未来究竟何去何从,或许只能像电影结局的人类一样飘向远方。

最后说点有的没的。

开场看到福山雅治的时候心中一喜,结果发现只是客串的……还有,演春江的那个女演员也太好看了吧

美美美

 6 ) 几个疑问

红色的胶带是为了给鬼魂制造一个生存空间吗 ?

剧情中的人们是因为录影带的影响而贴上胶带的吗?

整个城市都没有人了倒是可以解释一下(可能是因为故事进行的同时其他人也在传播录像带导致的)稍微有点没看懂 也许只是映射出网络的出现导致大家普遍孤独?

影片的结局是不是说离开东京就可以逃离诅咒,还有结局男主变成鬼魂陪在女主身边?

 7 ) 时间流逝下「鬼」的质感 | Video Essay

《回路》不是一部单纯的恐怖电影, 更像是预言一样看到了20年后技术的入侵造成的人们之间的疏远和孤独黑泽清将人类濒死的体验表现的冷静而直接电影中的「孤独」像绝症一样悄悄将人们围困“太接近就会死亡,太远又会走近”导演声称这部电影的目标,是探索和展示鬼与人的边界当鬼魂脱离了恐怖电影的框架便不再是简单的慑人的存在,之所以入侵到人间也是源于灵界空间的澎胀时间流逝下「鬼」的质感 | 黑泽清《回路》|视频论文_哔哩哔哩_bilibili

 8 ) 黑澤清之美到讓人不想自殺的《迴路》

影院好讀版 相較於片中過時的科技設定,或者是陰鬱的故事情節(一種大家都不想活卻又後悔不想活的設定)漂亮的構圖與光影讓這部電影在2020仍然強烈的震懾了我,也讓我忘記了這是一部訴說人類投向死亡擁抱,嘗試擺脫孤獨卻更加孤獨的日本式故事,為什麼?

因為在日本不是正是人太多了嗎?

太多的空氣要去讀不是太多煩惱了嗎?

.難道在無人的世界有伴一起逃亡不是最浪漫的事情嗎?

.或許這是為什麼在本片中角色們擔心的「阿不想活了因為活著好孤獨好無助還是死掉好了」結果死掉之後發現「哇勒死了事情居然還沒結束而且陰間有夠擠都要滿到被趕到陽間了根本是詐騙嘛。

」讓我看了其實覺得有點滑稽,因為我認為重點不在死了能不能去更好的地方,而是死了萬一去了更糟的地方怎麼辦?

然而片中的幽靈每一個都跟被詐騙的可憐蟲一樣不甘願就這樣被詐騙到陰間,還要繼續把一個又一個本來活的好好的人騙到陰間,差不多就像直銷,只是是以一對一的形式的直銷(咖啡廳常常見到的那種)你知道的,他可能家裡囤了很多貨但他絕不會跟你說而是穿的漂漂亮亮戴一條名錶(這還可能是他賣掉一顆腎臟買的)來勸說你一起加入.「快點加入黑影俱樂部呦!

」.但說真的這部片的氣氛塑造真的非常好,要不是因為我一直在將自己的邏輯與這部片對接的過程失敗感到沮喪導致氣氛不太進的去故事邏輯(就像很多人進不去奈沙馬蘭那部《破天慌》一樣).不過這部電影的美學說服了我讓我愛上這部片,即便我看到無人的電子遊樂場還有無人商店,還有無人捷運的時候,第一當下直覺是:.「太好了,現在不用付錢了。

」(當然如果細想很多服務也會消失是蠻令人煩惱的,比如因為沒人開捷運你就得自己開了,希望駕駛員有放本手冊在座位旁。

).那些或灰階或白皙或黑色的過於笨重的舊電腦軀殼,今日看來反倒有一些性感,如同第二女主教男主怎麼把網頁加到我的最愛跟列印出來時有一種新鮮感(想想看片裡的事情如果發生現在肯定會馬上被以各種社交軟體的通路廣傳。

)又或者是研究室那些不知道為什麼要放在地上的一團管線,將門框框起來的紅色膠帶,將畫面整整齊齊切割的窗戶框架,還有像是圖書館那樣排列整齊卻又可以因為鏡頭的擺放方式讓人覺得好像會迷路的空間,你在細縫中產生了可以洞穿整個空間的錯覺,光透過窗戶再透過縫隙進入這一切,使得做為主色的陰影一旦被驅散畫面就會變得非常漂亮,正因為這部片陰影給的非常重,所以只要一點點光就會很明顯。

.所以麻生久美子才被拍的這麼漂亮,這是令人驚訝的,在一大片土黃色為主的電影裡,一點陰影,配上一點光,她的臉龐就被拍的非常立體,非常漂亮,我不知道這要歸功於哪些技術組,打光?

攝影?

背景設計?

.總之因為這樣的美感理由我可以不去問「所以為何片中人物在家用電腦都不開燈?

」.我不知道黑澤清是怎麼看待這部作品的,至少我不覺得他是只為了驚悚在拍,畢竟當我看到男主去觸碰從黑影浮現的人形,結果發現真的碰的到的時候,我感到的不是害怕,而是覺得有點爆笑,因為說真的男主角怎麼會覺得抓住鬼就行了,至少很明顯的本片就不認為男主的那種邏輯「我們在一起吧!

這樣就可以對抗……」是對的,但也沒說他是錯的(雖然他最後也慢慢消失,但也撐夠久了).可能這樣寫那場戲才符合男主的樂觀主義,但是我們也很難說最後女主就算活下來,而在她身上代表著某種價值取向,畢竟誰知道樂觀主義的男主死後女主就算精神不受影響會不會也像他一樣先慢慢變成黑影消失。

.或許結尾在海上這種液態性的展現才是宗旨,人生而註定漂流。

.但麻生久美子已經烙印在我腦海裡了。

.當然如果要放在今日來拍,我想我會選擇更鮮豔更高清的方式來呈現鬼(意思是比人更高清,比人更鮮豔),可能會讓他們隨著音樂跳舞,而不是在牆上寫滿救救我,那樣是要怎麼騙還想活的人與他們作伴阿?

 9 ) 寂寞是21世纪人类最后遗留的传染疾病

我在想两个问题1、幽灵是否存在2、人类害怕孤单吗【房间】四叠半是这个时代最后的净土,即使它会让宅人变成幽灵。

看监控录像的春江和在看电影的观众互相对位,她拥抱了一片虚空,却声称自己不再寂寞,好像看电影的你我。

一个人打印出密闭空间的A4纸,贴上红色胶带,这种仪式感象征起居室已经变成被异化的空间,里面是漆黑、密不透风的,永恒的死亡或者像鼠疫一样迅速吞噬了东京,谁能想到末世的开始是在房间/监控中?

【联系】每个人都想拯救另一个,就像亮介深夜带春江出逃,美智眼看着朋友变成灰烬,人与人永远在建立联系,但是在黑泽清的眼中这并不能代表什么或者改变什么,他能做的永远是错过和见证,见证他人的死亡,继而成为他人。

窗帘和窗户的遮挡暗示他们彼此处在不同的空间,“救命”的电话是死神的门铃,黑影类似悼亡的概念。

总的来说蛮喜欢的,毫无类型片元素,2001年的现代性在现在依然存在,而我在最开始提的两个问题也没有答案。

 10 ) 对于日本青年而言,互联网=广岛原子弹?

身处互联网社会,我们经常接触的一种状态叫做“熟悉的陌生感,陌生的熟悉感”。

熟人之间,已经不再有那种默契,也不会无话不谈,经常很多熟人坐在一起,唯一的乐趣就是玩手机;而这种现象在网络上的虚拟空间内,几乎是不存在的。

网络上的人们大都聚集在同一个版块里,他们虽然彼此陌生,但是却看上去很熟悉。

未曾谋面的几个人很容易就能聊在一起。

这种现象看上去很怪异,但却是真实存在的。

互联网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将这种怪异的现象也带了过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种现象,并且他们并不会觉得有何不妥。

而这种感觉在日本青年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具体表现就是他们不愿意与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人接触,反而是沉迷在自己的小世界内不能自拔。

将自己独处的环境营造成一种非常舒适的状态,让自己可以很轻易地陷入到里面,以此来逃避现实种种。

或者说我们可以得出来这样一个概念,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尤其是在互联网世界里,他们无一例外的是孤独的,但是一旦将生命终结了,是不是就会永远的留住自己的伙伴呢?

对此,我们来看看今天给大家分享的电影。

《回路》说的是一种怪异的现象,这种现象发生在繁华的东京,两个原本不相干的人最终成了彼此的唯一。

一个男学生和一个女职员分别发现自己周围的人以一种非常规的方式神秘失踪。

为此,男学生请教了他的女同学,却也没有答案,但是女同学却给他看了一个曾经设计的游戏,当电脑屏幕上的两个点接触以后,就会消失。

与此同时,女职员在经历了同事无缘无故消失后,也发现了这个消失的秘密,身边的朋友总是会在平时不易察觉的地方化为阴影,最终消失不见。

两人在某一天相遇了,他们想要联手找出答案,没想到自己最终还是陷了进去。

活着时候是孤独的,但是死了以后或许才会在一起。

这是本片给出的概念,同时也时贯穿了整部电影的恐怖主线,片中的所有鬼怪们都在这个主线之下存在着。

但是你想要给这个主线坐一个最佳的解释说明来说服大家,本片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恐怖片,那显然还差那么一点点。

概念上的设定很不错,而且片中的鬼怪呈现方式也很精彩,尤其是在片尾部分,当男学生想要与鬼怪拼命的时候,却发现鬼怪本身并不是虚幻的存在,而是真实的实体,这一下子让男学生原本的无神论观点崩塌了。

而与此同时,鬼怪也就趁虚而入的将这个主角拿下了。

至于女职员,虽然没有被鬼怪拿下,但是她却最终相信了这个观点,自己在最后将唯一的一个朋友永远得留在了身边,这同样是一种屈服,同时也很好的呼应了本片的主旨。

如果大家有细看的话,其实本片还可以带来另一种思考,为什么片中的所有人会被设定为一种灰飞烟灭形式存在的个体。

这一点在开头部分的电视节目里可以得到蛛丝马迹。

女主正在洗碗的时候,电视里有一则报道,广岛的一个人十年前扔到海里的漂流瓶最终被马来西亚的一个人十年后捡到了。

这是一种轮回,或许可以解释片名之谜。

我们延伸一下,曾几何时的广岛原子弹将几十万人的性命夺了去,而数十年之后的东京,在这样的鬼怪的作用下,人们仿佛经历了广岛原子弹一样,整个城市一片死寂,人们都在阳光的照耀下灰飞烟灭。

则会是否也是一种轮回。

数十年前的原子弹,与现在的互联网对于人类情感的摧残上是否一致?

对于本片所表达的观点来看,原子弹带来的死亡,看似将现实中的人们摧毁了,但是却让他们不再孤独;互联网看似帮助了现实中的人们做更多的事情,但是却催生出来了另一种折磨人的孤独感。

两者带来的毁灭的状态看似不同时代,但是作用结果却是出奇的一致。

当然,这仅仅是本片的一种猜测,作为一部恐怖片,本片的画风很有趣,粗粒的噪点能带给人们一种年代感,而那些鬼怪们委身的地方看似不经意,其实大都是日常中我们容易忽视的区域,细思极恐啊。

还有就是略带诡异的音乐以及比较有创意的鬼怪身形。

这些都是亮点,但是不足之处却也很明显,很多时候对于观点的铺成有点捉襟见肘,这样最终使得故事逻辑大打折扣了。

广岛原子弹带来死亡,却可以抵消孤独;互联网带来便利却会使孤独加倍,这样想或许也有道理。

《致命弯道》短评

意识流,无病呻吟,不恐怖,只感到空虚

6分钟前
  • 夕月
  • 很差

电影还是挺讨论哲学问题的,虽然不太讲究某些现实逻辑吧。但是网络上的人,好像就会随时烟消云散一样,感觉是某种暗示一样。总之,片子还是有些看点的。

9分钟前
  • 玉木大河
  • 推荐

役所广司如同从《X圣治》中逃离的幸存者,在新世纪之初, 黑泽清对“存在”的思考在理性与感性的对位后延伸到网络对原本就脆弱的人际关系的侵蚀,当我们的灵魂被电线的回路所取代,死亡成为了肉体被消灭精神却永在的存在,死亡不是幻觉,是实在,只不过生命被物化后的痛苦却让人无法承受,末日来袭不是因为瘟疫和战争,而是人类本身的孤独,电影中人与人之间毫无互动与交流,如同生活在一个完全冰冷的空间中,唯有临近结尾亮介向春江的表白算仅有的情感表达,但在登上“诺亚方舟”之后,他还是消失了,这艘船能否驶向迦南地呢?在孤独裹挟着死亡到来,肉体幻灭为碎片与黑烟,并发出哀嚎,黑泽清对人类在新世纪的“存在”是悲观的,这个寓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们对实在感的缺乏,在虚拟的世界中寄托着情感,然后将灵魂封锁在一个个红胶带封锁的房间中

14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力荐

觀感不太好,匠氣太重,設計和表演的痕跡都很深,對白和行動都不怎麼自然。某幾個有鬼的鏡頭氛圍營造得不錯,但佳句不成章。

17分钟前
  • 羅倫斯Lorenz
  • 较差

什么“没有人是一座孤岛”,黑泽清什么岛都给你击沉。如果这就是人类的结局,也算是一种happy ending。

21分钟前
  • 皮皮一号
  • 推荐

黑泽清在二十一世纪初就预见了互联网时代下人类社会的冷漠,人与人间的联系日趋变淡,孤独感无处不在,偌大的都市中几乎人人都被网络吞噬,如同末日来临。胶片质感下,鬼魅瘆人程度更甚,但影片缓慢的节奏、沉闷的情节、平和的镜头,都表明其恐怖不在于人类对鬼魂的恐惧,而是人类自身命运的终结。

22分钟前
  • 哑火
  • 较差

呃 黑泽清这电影气质,🌚和 X圣治 差不多,都挺神戳戳的

27分钟前
  • NortonHill
  • 还行

低噪点的幽灵世界,宅在家比死还可怕。看来面对孤独黑泽清也只能选择搭乘诺亚方舟啊...

2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6.5,遇鬼网站、红胶带封门,设定交代的不清不楚的,所谓的都市人的孤独感觉也像导演的自说自话,明明身边有同伴,是他们自己要向周围的人封闭自己的心门,自绝于众人,自己找死。。不够恐怖,也不够有趣。

31分钟前
  • 影子
  • 还行

[3.5/5.0] 裝神弄鬼故弄玄虛,最後又扯到什麼所有人都是孤獨的很鄉愿。

32分钟前
  • craigga
  • 还行

其实 我是把它鬼片来看的

34分钟前
  • 4-ever
  • 力荐

鬼片要有鬼片的样子,完全不知道要表达什么~要不是麻生久美子才不看呢~

39分钟前
  • 似水微『澜』
  • 很差

不是恐惧死亡,而是恐惧孤单。困于幽闭空间的我们,有着一百分的焦虑,内心早已绝望地化作一滩黑水。全部消失,只剩下你一个人,能想到比这还恐怖的事情吗?影片将孤独的可怖性用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方式拍了出来,众人皆是孤单,形单影只个体的存在连鬼魂都不如,真是太扎心了。

41分钟前
  • 郝小勺
  • 推荐

——▶1◀▶∞∞◀—— 🔴 2001 🔵 日本18 🟣 ➊ 🟣 🟢 2018年 9月【≈ 118分钟】【原版 ★ 中文字幕】【⭐】◀▶【⭐⭐⭐】

45分钟前
  • 舊夢不須記
  • 很差

恐怖片与对原子化社会的感伤抒情是不相容的——孤独不会让宅男感到恐怖,幻想与抒情是相容的(《下一站,天国》《空气人偶》)。我对这部片无感,大概是因为这个,诡异不应该附加太多价值,哪怕它是寓言式的也好,但这部片子也并非寓言,而是幻想。

48分钟前
  • Paprica
  • 还行

网络没有普及的年代便精确预言到了后互联网时代人类生活原子化以及对世界产生的消极情绪。生活的残影投射到屏幕上,是对人尊严的严重践踏,也是鬼魂旁观世界的冷眼,消失看似是一种抽离,却仍被孤独所困在空间里。对这个世界的戾气与消极是为人的条件,与此同时保有爱与信心是圣者的谦卑。

52分钟前
  • Aloysha
  • 推荐

「我害怕孤独的死去」就好像生而为人的出厂设置一样,总会在某个时间进入你的脑袋,然后就再也弄不掉,终究会在某一些细微时刻,不断蔓延,膨大,填满你的整个身体,把你往下拽。「孤独活」与「孤独死」的界限真的很明晰吗?黑泽清还是找了一个很巧妙的角度,把这个概念具象化了。氛围恐怖依然是黑泽清的强项,比较吸引我的是在那个年代就能有很好的表现手段了。不太适合抑郁的朋友观看

56分钟前
  • 反派自带眼线笔
  • 力荐

与其说它是恐怖片,不如说它是当年当下日本年轻人生活状态及精神世界的纪实片。

59分钟前
  • Chaos
  • 较差

重看。黑泽清惊人的影像自觉将恐怖感的生成锚定于电影媒介的物质性:镜头运动先于人物视线创造的认知裂隙、景深调度中虚实焦点的动态转换,以及画框外持续蓄积的界面动势,共同编织出后人类情境中的存在论惊悚。那些始终存在于画面边缘的模糊人形,经由焦距的微妙偏移获得实体性在场,从而揭露出数字文明更为本质的恐怖:身处虚实交织的异质共生结构却不自知。纵深空间在此异化为赛博格化的距离政治,那种既亲密纠缠又持续悬隔的存在悖论,精准复现了互联网时代人际关系的非对称性关联。以个体知觉的病毒式扩散演变至系统性精神暴力,千禧年的集体焦虑实现其媒介化转生为充满末世论意味的影像启示录。一部孤独的回路。

1小时前
  • 糖罐子.
  • 力荐

怎么做到如此巧妙地把抽象概念用具体的一个个镜头一个个场景表达出来的!黑泽清真是符号学高手,index用得妙笔生花,怎么解释都觉得没解读完。网络和玻璃一样,都是看起来连接两边的世界但其实是阻隔。场景挑得很费心,所有的日常场景都拍出了黑黢黢的感觉。我久美子也不知道是该说她太理智太淡漠还是太乐观…搞不清是不是个正面形象…但在这个版本的末日里反正诡异地显得元气满满,元气少女形象依旧。所以那个废弃工厂跳楼的镜头是怎么拍出来的?

1小时前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