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因为少熙去看的,但说实话很惊喜,超出期待。
总体三星半,看到了另一种青春的模样,但没看太清楚哈哈。
夸:1、整体画面色调非常非常舒服自然,感觉像是真的回到了2014的夏天,看了一场关于青春的故事。
电影一开始主角出现的时候我就眼前一亮,这色调这景真的太舒服了,很久没有看到这样的感觉了,在电影院观看感觉超值。
2、主演们演技都很好,演得很自然,戏曲的部分因为我听得很少也不太懂,无法评判,但是听起来不错,其中一些桥段还引起了我去听京剧的兴趣。
演技点赞。
3、结尾那段杨家女将表演不错,不足点放后面说,夸的部分是那段音乐出来配上表演确实很热血,大家认认真真表演一场,还蛮带劲的,而且都表演得不错,感觉是一帮真切爱着戏曲的孩子。
(看前面孙小磊唱的时候就很期待谢天赐的表演,后面那段动作戏真流畅,看得很舒服。
)4、全篇围绕着“倒仓”这一点叙述,让我们了解了对于戏曲演员来说很重要的一个阶段,以及,打破了很多刻板印象,为什么女生不能唱老生?
为什么男生不能唱旦角?
孙小磊他爸把自己的遗憾强压在孩子身上,真的很压抑,孙小磊回家的时候我都跟着觉得难受,而且对于他家的展现,永远是暗的,是被阴影笼罩的,好压抑。
正如王老师和时佳慧还有那位老师说的,调门再高又如何?
戏是要唱活了才好的。
这句话其实对于非戏曲人的我们,也是通用的。
不足:我是和朋友一起去的,我是自带粉籍,她是完全主演一个不认识,但我们对于这部电影不足的感受是一样的。
1、整体的叙述切得有点乱。
不是说一个个部分拼在一起不行,但这部电影拼得总让人觉得奇怪,接不太上,而且感觉很多东西都没讲清楚,有很多都没叙述到,人物建立得不够饱满,很突然就切到另一个部分了,让人摸不清头脑。
整体剧本还有很多需要打磨的部分。
(以及,因为我个人是粉丝,还是蛮期待谢天赐这个角色的,但这个角色个人觉得没太展现好,最后的部分能感受到谢天赐这个角色还是很喜欢戏曲的,虽然整天吊儿郎当的,但还是愿意好好唱,而且小青苗最后还拿了奖,但是呢,没怎么展现他唱戏的部分,每次该到他唱了,就切了……结合家庭背景还有奖,不知道到底是要展现怎么样的角色)2、为啥初赛的时候孙小磊在台上唱,女主能出现在这个地方?
不是一般都闲杂人等不能进入吗?
(以及关于情节展现的,看到结尾也不知道谢天赐和郑艺雯俩人为啥吵架)3、也是前面提到的,最后一场杨门女将表演的部分。
音乐配上也不错,但是整体讲的是戏曲,我和朋友都期待最后一场能好好听他们唱一场,让我们从京剧的表演中感受戏曲的魅力,如果这样,我想结尾观众们拍手叫好的时候,我们也能感同身受地鼓起掌。
但是没有,就是配上音乐,一些镜头,就表演完了,我们都觉得有点遗憾,如果能好好地唱一场,我想,应该能让大家更加感受到戏曲的魅力。
比起戏曲,更能感受到,这是讲述孙小磊的故事,而孙小磊是学戏曲的,比重上感觉还是孙小磊压过戏曲,个人感受是这样的。
总体来说还算不错,看到了不一样的青春。
作为从小读书的孩子,我们的记忆是教室,而他们的记忆是练功房,看到了另一种青春的模样。
但是这个故事其实可以讲得更好。
以及,一喜的时候认识的张弛,王老师演得真的很好哈哈哈,很自然,张弛也是学戏曲的,看到他在倒仓里当老师,最后上场唱几句,有些感慨,真好,真好。
最后想说说少熙。
当电影开场,大荧屏上出现:主演 陈少熙 的时候,真的很激动,终于和以演员身份的你在电影院见面。
谢天赐出现的那一秒也在感叹,真是好适合大荧幕的一张脸。
演技很自然,整体形象很青春,点赞,最喜欢的一幕是谢天赐踏上去往北京的火车上,在玻璃窗内向外看的那一幕,眼睛很亮,很强烈的青春的模样。
谢天赐演得很好,也期待未来多多在影院见到演员陈少熙。
加油,演员陈少熙。
“倒仓”指的是京剧演员青春期的变声过程,《倒仓》则以倒仓为切入点,讲了三位京剧小演员逐渐告别少年时代的蜕变故事。
你很难用一两句话去概括和评价这部电影,就好像你该如何评价你少年时代的那一个个夏天呢?
它像溪水那样从你生命里流过,在你的生命里刻下一些印记,当你意识到的时候你才发现自己已经长大。
《倒仓》没有说教,也没有什么宏大的主义和中心思想,它只是讲了三个热爱京剧的少年互相帮扶,和自己、和家人以及与彼此和解的故事。
不同于青春电影里常见的那些撕心裂肺的爱恋、煽情和drama,《倒仓》一直都很克制,它像一杯上好的清茶,喝的时候淡淡的,甚至有微微的苦涩,一杯下肚却满有回甘。
观影归来的路上我在问自己,抛开编剧是我的好朋友以及我两年多前还给立项中剧本当过顾问这些主观滤镜不提,我是否还是会如此喜欢这部电影?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只不过因为它的宣发成本有限以及排片较少,我很可能会错过它。
虽然影片的时节设定和当下一样,都是炎热的夏天,但观影体验却好像一阵和煦的清风,或是烈日下的一片树荫,让你暂时忘却了此刻的灼烧与炙热,在其中久久不愿离去。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2014年,那时我也刚刚和本片的导演与编剧相识。
回想起当年一起在剧社排戏的日子,那些最纯粹的热爱着话剧又想表达点什么的时光。
即便那些年给复旦留下了那么些个每年都会展演的作品,也在大学生戏剧节上拿回了或大或小的奖项,但毕业的时候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依旧没有勇气选择以创作为业。
看到她们这么多年一直在坚持,终于有作品可以在大荧幕上和大家相见,就仿佛自己的梦想也被一并实现,真替她们高兴,也希望大家能多多支持《倒仓》。
倒仓是近期看过的很好的一部青春片了,既不局限于男女之间的爱情,也不硬把京剧和青春联系在一起。
电影名为倒仓,倒仓的隐喻意就“坎”。
在男主爸爸看来,倒仓是一个唱戏的人这辈子最重要的一个坎,如果过了这个坎,就成为了谢叔叔——全桌唯一出人头地的人;如果过不了这个坎,就是这个桌子剩下的这些籍籍无名的人。
男主的坎只有倒仓吗?
不是。
只有男主有坎吗?
不是。
孙小磊一直以为自己的坎是倒仓,他不敢吃雪糕,不敢吃咸的,不敢吃甜的,每天捧着自己的保温水杯,视倒仓为敌。
但是,他最大的敌人其实是父亲的期待。
父亲自己都没有唱好剧,却事事干预孩子唱戏的道路,他扬言大家都不懂戏,自己却从来没有出头过;他嘲笑谢叔叔是小白脸,而在我看来不过是失败者的嫉妒;他说师兄弟里董叔叔唱戏排第一,他排第二,但是他在饭桌上扯着嗓子唱戏的时候,却让人感到刺耳。
他所说所做,都是为了让孩子赶上爷爷,他持的价值观就是:主角就是皇帝,其他人都是“伺候人的”。
这样畸形的“你死我活”的价值观让孙小磊感觉到巨大的压力,他唱戏时完全没法像时佳慧一样放松,也没办法体会剧本中的情绪,只顾着升调门,炫技巧。
小磊一开始对自己父亲的感情是畏惧和顺从,慢慢的,他意识到父亲告诉自己的道理都是他自己的偏见。
他用父亲告诉他的话伤害他最好的两位朋友:爸爸说男生扮老生,女生扮旦角才对,他就骂扮老生的时佳慧(女孩子)不男不女;爸爸说谢叔叔是小白脸,那他就骂小谢小白脸……这次矛盾中,小磊完美践行了他爸的价值观,但最后的结果却是失去了两个最好的朋友。
后来,他遇到了爸爸口中排第一的董叔叔,他发现董叔叔才不在乎自己唱的是老生还是旦角,台下有没有观众,他唱戏只有一个目的:取悦自己。
和朋友和好意味着和父亲的价值观决裂,他终于“倒仓”了,他发现自己父亲的局限性,认识到自己唱戏的目的不应该是追赶爷爷,更不是满足爸爸的期待,而是为自己高兴。
他喜欢旦角,就去唱旦角;他想去表演,就自己签名拿戏服;他发现同门朋友之间并不是只有竞争和攀比,更多的是合作和娱乐。
配角不像父亲所说的那种“只能伺候人”的存在,作为获奖人的天赐将自己的《杨家将》换成了《杨家女将》,让朋友三人都获得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打碎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功利关系。
三个孩子都经历着自己的身份认同问题。
小磊喜欢旦角,却被迫唱老生;女孩时佳慧喜欢唱老生,却总是被男生叫“哥”;天赐活在艺术家父亲的光环下,自己想去演戏,却被迫一直在京剧的路上走着……青年如何度过“倒仓”,如何度过属于自己的坎?
自己去尝试。
小磊唱老生不成,晕倒在台上,董老师告诉他:“总有路能走,看你自己愿不愿意走”;时佳慧留长发,涂口红,却发现自己并不适合旦角,干脆又把头发剪短;天赐真的去当演员,结果影视剧这些外行人把京剧的行头“混搭”起来,完全弄坏了京剧传统服饰,更别说天赐幻想的“为国争光”了。
故事的最后,他们都走上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路,谁说青春最大的“倒仓”不是找到自己呢?
关于倒仓这部电影其实一个演员我都不认识,但是完全超过我预期的一部电影去看之前在地铁上搜了一下倒仓的含义,是指男性戏曲演员在青春期发育时嗓音变低或变哑的现象。
倒仓就像一个必然出现的巨大的x,不知道前面的情况会是怎么样,或是相安无事或是要放弃十来年自己的成长轨迹。
倒仓就像每个人的成长痛一样。
整个影片围绕着一个比赛展开孙小磊作为著名京剧演员的子孙,是父亲没有完成爷爷使命下负担着不属于自己理想重任的小孩,并且他认为这是正确的且服从的,父亲的各种打压,不断想用孙小磊来圆满自己在经历倒仓后颓败的人生。
孙小磊不知道到底是不是喜欢京剧,但也算有天赋走上这条路,有些逼迫性的要求自己去努力,害怕父亲发现自己没选上小青苗的失望,害怕倒仓,害怕自己唱不了老生要去当父亲口中那些服务别人的配角,不可以去当旦角。
恐惧和焦虑是属于他的成长痛。
而对于谢天赐,他像是受伤很久,逐渐形成自己的保护机制,其实很在意,但装作不在意。
对于谢天赐着墨是点到为止的,大多是观众的想象,他可能有不健康的家庭关系,被父亲觉得不争气的小孩,或者任何成就都仿佛跟他的父亲有所关系,当孙小磊气上来说到你的成绩就是靠你爸的气愤。
所以他选择去北京,仿佛是去找寻方法证明自己。
最后想说时佳慧,我觉得这个角色的设计很好,前半部分当大家称之为“时哥”“不男不女”“女生唱老生,绝对走后门”我一直很难受。
但就是这种直观的表现方式,就像是很多时候女性做一件事情做得好的时候人们会刻意模糊性别,甚至在一些时候突然就特别强调你的性别。
她很厉害、很要强、是短发就要被简单的贴上男性化的标签。
这不仅是一种对男女特质的刻板印象,更是这种简单的分类方法,让不属于主流性别标签的人们陷入痛苦。
女性不能做头冠箱子上会犯忌讳,但男性可以。
时佳慧的反抗方式是不管就要坐在上面,孙小磊从最开始自己站着也陪她坐上了箱子。
其实时佳慧是有自己女性意识觉醒,从一开始对那些男性化称呼没什么反驳,到后来对别人用男性化词语来形容自己时的反抗和不满。
以及在同龄男生倒仓的过程中,她也有自己的x,就是对自己性别的认同感,一边她开始想要展现自己的女性特质,一边又因为她扮演的京剧角色最好不要有女性特质的迷茫中。
很高兴电影能够为我们展现出来。
随着三个人在真正游湖上岸后的争吵,都揭出彼此最痛苦的部分。
倒仓的出现,当危险被戳破后,不管发生什么都还是要继续生活,经历了成长痛以后,我们才开始逐渐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成为什么样的人。
即使以前的自己不符合主流价值就不会再做,但是现在我足够了解自己,所以有勇气去做。
唱不了老生就当旦角,没有大嗓也有小嗓,人生总是有着诸多的选择。
这部电影或许并不完美,但是就像夏天里偶尔清爽的一阵风,温暖但很惬意。
(在地铁上写下这些)
在国产描写青春的影片里,完成度算非常不错了。
多给一星鼓励一下。
情节简单、叙事简单、手法简单。
都简简单单的,没有那么多编排和炫技,很难得。
年轻一代女导演的作品,举重若轻,清新自然。
京剧是外衣,可以适用到任何领域,任何区域,但有很有代表性。
重点说的不是传统和现代观念的冲突,而是自我与环境、自己与父辈、自己和性别、自己和选择之间的关系,那种找到真正的热爱并走准备坚持走下去的不安和勇气,应该在所有年轻人心里都有共鸣。
影片之所以选择京剧、选择学戏的年轻人、选择倒仓这个在戏剧里特有的概念,我觉得这个切入点很好,可以展开很深,京剧的剧目、京剧的意识形态、京剧的传统文化价值观都是可以带出很多思考的,如何打破传统的既定认知和艺术表现形式,去掉陈规陋习和时代结合,很有意思。
三个年轻演员,乍看都是有点小毛病的,不男不女、不务正业、不安迷茫的三个孩子,在外人眼里看来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真的都是好孩子。
最后的汇报演出很精彩,轻盈地体现了京剧国粹的美,扮相好,可以再适当多刻画一些。
包括京剧的剧目,宋小川让人印象深刻,虽然是大叔,但那个扮相、表情,太有戏了,一看就不是普通演员,京剧名角不一般。
还有,都没看出来,女主角时佳慧的扮演者竟然是《嘉年华》的周美君。
时间过的真快。
小女孩长大了。
#电影倒仓# 点映repo北京朝阳门博纳影院19:35的场次,放映前十分钟特意看了下购票率,还算可以。
观众里有老戏迷,但大多数是年轻人,且有一些二刷的。
总体评分3.5/5。
2.5分给电影,1分加给男女主。
先说问题。
一是故事过于简单平淡,缺少戏剧起伏,对包括性别意识、男女倒错、原生家庭等人物心理问题浅尝辄止。
这是剧本最大的弱点。
二是故事后半段忽然加入现代bgm,甚至汇报演出时也如此,一下破坏了前半段戏曲人生的古雅韵味。
实际上,在剧本薄弱的情况下,导演完全可以利用京剧艺术本身的魅力,通过各种细节来营造一种独特的氛围和韵味。
而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观众,即使对各种行话和唱段听得似懂非懂,也会沉浸在戏痴的精神世界中对他们感同身受。
可惜的是,导演对京剧艺术并没有那么强的信念感。
如此他才会采纳现代bgm,把影片逼格拉低成一部普通的青春剧。
如果剧本只是弱点,那么现代bgm就是败笔了。
然而我依然必须给男女主增加一分。
因为他们细腻而丰沛的表现力,让我一度以为本片是部深刻的文艺电影。
两位演员给单薄的剧情狠狠做了加法,他们的表演有很强的“溢出”效应,即超越文本自身而激发观众更多的想象。
但另一方面,没有文本厚度的支撑,他们也像学霸做基础题一样,缺少了进一步展现才华的空间。
最后要特别点名边程弟弟,他的脸非常适合大荧幕。
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颜值高气质佳,而是非常少见的自带幽深过往和忧郁气场的古典美人,哪怕留着寸头穿着背心,也无损于这种独特的美。
剧中边程略带神经质的目光,也让我感受到角色远远超越剧本的深邃内心世界。
总之边程弟弟是一位能够驾驭极其复杂矛盾的角色、前途不可限量的年轻演员。
希望他今后能接到可以充分磨练和展示演技的剧本和角色。
边程主演的红楼梦,我一定会去看的。
以上
1.FIRST电影展上预算最低的电影。
2.获得冯小刚老师、陈砺志老师、猫眼等众多大佬的一致叫好支持。
对于新人导演来说,是绝对的超豪华阵容。
3.题材新颖,有大局观。
《倒仓》是指戏曲男孩的变声期,短短一两年的变声器对于卖唱吃饭的孩子来说,足以影响一生。
4.《倒仓》这个题材还能用到娱乐圈。
就讲花期少年们在高考、变声期、演艺事业三者之间的徘徊纠缠。
5.最后,套用冯小刚老师的一句话“这个题材,你不拍,我拍。
”
《倒仓》
《倒仓》
《台下十年功》里,“小我”蒋龙说:“京剧,乃我这一生挚爱,怎能轻言放弃”三年前,一次吃饭时室友打开的喜剧大赛,入坑了蒋龙张弛,我的逐梦亚军,三板大斧子,成为喜人,追喜剧大赛到第三季,我的逐亚已经在影视行业大放异彩。
蒋龙在首映场替张弛现身,少熙又是这部电影的主演,十个勤天献唱片尾曲,《倒仓》上映前夕赚足了期待值。
直到真正上映,排片很少,从大家的评论来看几乎都是包场。
我和禾伙人朋友看的那一场只有我们两个人,说是讲京剧,其实都是不懂京剧的人在看,外行只是为了看喜欢的人,当少熙和张弛同框时我的激动难以言表,禾伙人朋友说,张弛是不是个喜剧人怎么这么搞笑,我想,老头儿的喜剧身份是藏不住了。
少年的成长固然是主线,故事的表达仍有欠缺,但是我想我看懂了这个故事,也希望可以借此对传统文化京剧更多一份了解,遗憾在,张弛最后大戏的扮相不是正派人物,有些张牙舞爪的表情,只觉得有些搞笑,没能留一个帅气的照片。
片尾大哥二哥昊昊的声音响起,有一些感动。
看完啦~感触很多,也让我重返了18岁一样哈哈。
这就是青春啊,少年少女们面对人生的迷茫、青春期的困扰和梦想…很羡慕剧中几位之间的友情戏,相互支持相互鼓励,也会有争吵,都说友谊就是一场不断告别的旅行,虽然不能陪你走到最后,但每一段都会是难忘且美好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逐渐对戏曲以及其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多的兴趣与关注,敬佩所有一直在坚持且传承非遗的老师们!
《倒仓》是我今年在FIRST影展关注度最高的一部影片。
今天我参与了两场《倒仓》的放映,分别是媒体场和公共场。
正如《倒仓》的艺术指导老师说得那样:“很久没有看到这么干净和纯粹的青春片了。
”张裕笛导演对于青春的把握十分精准,影片以绿色为主色调,将故事发生的背景设置在夏日,少年少女之间的情愫采用更为暧昧的表达方式,藏匿在表演和视听语言中。
孙小磊意识到自己对时佳慧产生朦胧的好感,但这意味着进入青春期,要倒仓了,他口不择言,与时佳慧、谢天赐发生争吵。
当晚孙小磊在房间内独自徘徊,这场戏以门框作为前景,窗框作为后景,背景音是时钟走动的滴答声,营造出人物被“框住”的视觉效果。
孙小磊陷入了生理的困境与情感的迷茫。
《倒仓》对于叙事节奏的把握也十分巧妙,在四人翻墙沿街散步这一场戏中,通过谢天赐和郑艺雯进桥洞前后的站位与神情变化的对比,展现二人情感降温。
谢、郑进桥洞后,也留给时佳慧和孙小磊独处空间,编织狗尾巴草、互相打闹,二人的情感有了进一步的升温。
一升一降,人物之间情感关系的变化在一场戏中完成。
没有流量明星,没有腕儿,甚至片中演员没一个认识的。但是,真的很不错!国产青春片佳作。镜头流畅 演员自然 有内涵……比起来《霸王别姬》中的人事物大都是非常态。而本片更接地气,那些青春糗事看着就不觉会心一笑,父辈强加于身的期望……
做自己,不做被定义的自己。
凌乱无感情的摄影机角度和剪辑,编织出缺乏说服力的青春友谊故事。红狼大叔你怎么又是这种人设。
新瓶旧酒。以中华艺术京剧包装了青春懵懂的无知、渴望、恐惧与情愫。反复强调的倒仓,并以之凝缩了父辈传统的压迫、自我能力的怀疑和同辈关系的紧张处理。然而,全局展现观感一般俗套,交代不清。青春朴拙,你跳我也跳、抓飞机许愿、学校翻墙、河边暧昧、闯祸逃跑、比赛当天倒仓晕倒,男女主的点到即止还算恰好,没走向更烂俗处。人物符号,男主的表演或恰含木讷人设,女主是标签的优等坤生,再加个混世魔王男二和女性意味满载却半场被边缘化的女二,父亲更是个似不懂戏的魔怔人负责和解一下结束,人物群像力有不逮。京剧还是层皮,扒掉放之任意处也是合理的,几处唱段无大师级的剧情贴合乃至快进,配音时的表演却也尴尬(宋小川、张弛、陈少熙、周美君依次除外),但总归愿意表现京剧已是异域、积极的,影院粉丝团花花绿绿的京剧配色比电影更迷人眼。
#18th FIRST# 本以为是精彩的京剧题材青春片,结果节奏很差,情节也比较老套,总体没什么新意。
没有人物,没有导演技巧,只剩下个题材
这样冷门的一个题材,拍的既有温度又热血,好电影啊。
上影节第一部,没想到是部惊喜之作!戏曲少年的盛夏青春物语,女性编导的细腻视角将少男少女青春里的种种情绪刻画得足够动人,躁动喧嚣、热烈敏感、苦闷彷徨…它就是国产青春片该有的样子,但又不止于青春片的范畴。戏曲中的“倒仓”是决定梨园少年们命运的关键门槛,而与变声期同步的青春期也是每个人长大成人前的关键时期,导演在故事中探讨了很多议题:中式家庭中的父子关系、女性遭遇的职业偏见、传统文化的断层与延续、性别意识的焦虑、自我认同的缺失等,情节很容易引起观众共鸣,最喜欢三人酒吧打闹那场戏,主角时而穿着现代化身时髦乐队,时而身穿戏服回归传统,两组镜头交错剪辑,古典与现代、传统与新潮交织在一起,构成主角不被定义的青春群像。三位演员选的真好,边程和陈少熙很贴角色而且很有少年感,周美君居然是《嘉年华》里的少女小文。
火车可以买站台票吗?站台票是指火车站为接送旅客的人员提供的临时乘车凭证,而非购买特定站台的火车票。在中国大陆,自2007年起,车站不再出售站台票。
3.5很独特角度的青春片,和其他的很不一样。有些戏把很细腻的情感流露拍得很好。青春期的性别认知、传统戏剧和观念中的性别认同、父子之间的冲突,都挺不错。在后半部分三人之间练习玩耍和离别的片段有点落入俗套,和前部分的基调不一样。女主时佳慧演的让人眼前一亮。边程孙小磊的旦角扮相很美。
很喜欢。虽然是小众的戏曲题材,却把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描绘得很生动。无头无尾的一个个节点,就像青春里那些没有起始也没有结局的故事。不太喜欢的是偶有一些流行乐的插入打破了唱戏的氛围,强煽。
很青春的电影,就是有的转场开始和结束都好突然,不连贯的感觉。and剧里的老爸太让人窒息了,孩子没沾染那种讨厌的刻板又势利的气息可真好
#FIRST24,空有形而无核,整部电影就像片中的一个情节,舞台搭好,戏服上身,嗓子却哑了,形式主义玩不到极致就,内容的空洞就会显影。
普普通通,没啥新鲜的!就这剧本也能拿奖?搞不懂现在的内地电影节咋就这么的“人情世故”呢,没辙……
某些情节缺乏真实感,比如父亲是京剧世家出身的,他对待旦角的态度真的会是这样吗。主角“倒仓”变化的表现也不够明显,电影似乎试图涵盖太多主题而显得杂乱无章。特别是Live House那一段,不太合理了。主角与父亲之间的矛盾是整个故事的矛盾的来源,但这一部分并未着墨太多。直到最后,父亲依然用成败论英雄的方式评价一切,结构性问题没有解决。片尾的回忆闪回处理得有些突兀。导演使用了一些刻意的设计,如巧妙的镜子运用、透过脏玻璃拍摄的脸部特写以及复杂的运镜,但这些技法太过明显太过刻意了,或者说是因为其他部分太弱,让人不得不注意到这些。整部电影给人的感觉比较松散,涉及青春期烦恼、成长、奋斗、理想、艺术的意义、友谊、性别歧视多个主题但都没有深入展开,故事情节也显得不够完整。
#18FIFF Day1 7.20
京剧题材值得被看见,但电影本身,感觉并没有把各条故事线讲得很清楚。但年轻演员们的努力值得点赞
The Midsummer's Voice,第18届FIRST青年电影展竞赛最佳剧情长片提名。京剧的表现形式还是太小众了,大银幕上看尤甚,这部电影的戏剧冲突亦是失衡、失控且失败的,董冬冬音乐没问题,但是放在这部作品来说,还是太格格不入了。巴黎奥运开幕向祖与占致敬,女老生、京剧名门、倒仓戏校学生合演京剧版燃冬。
女老生,男花旦,京剧多么适合这个题材。一位需要扮演男性的女性和一位随时愿意阉割的男性,一位青少年的成长,艺术和成功在现实中妥协。轻盈而有智慧
这部青春电影里算比较不作的 但一些小事件拍的过于琐碎和冗长了 歌蛮好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