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电影在6分以下主要有2个原因:1、观众去电影院花1个半小时花几十块钱不想看一个太过平淡的作品,也不会想和朋友、女朋友一起去看一部这样压抑难过的电影。
2、几乎所有角色的性格都不讨喜。
男主优柔寡断,女主强势控制欲强,配角拉后腿。
郑伊健演的角色看起来不缺钱:可以为了追女友去澳洲在机场等一周;可以自己基本独资开一家咖啡馆;骑行、独轮车等小资的爱好;还有关于“我们开店赚顾客钱,别人也赚我们的钱,这就叫商业。
”这种透彻理解;在第一个顾客上门时 ,叫了外卖来应急;想到了分手仓这个点子,并且配了相应的文案(文案才是重点)等等,种种细节表达着他的生活是很简单惬意的,在香港这个紧张快速的城市里,他的悠闲是有底气的。
这应该是整个电影的隐藏背景,就是郑伊健饰演的这个角色,是一个40岁,衣食无忧、小有积蓄、情绪稳定的男人,他其实不是那种初出茅庐、急需上进、面对突发事件无所适从的年轻人,而是一个有一定人生阅历人生经验的中年人了。
但是这个男人不像《男人四十》里张学友那个角色那么有生活压力,纵观全片,他的压力全部来自他的女友。
其实把女友代入自己妈,就能明白郑伊健很痛苦了,在外人面前毫不留情贬低自己的创意,在朋友、员工、顾客面前指责自己,明明已经说了明天吃,还自顾自说给你倒水,即便是走很远买很贵的面包、挑葱、主理咖啡店这样的事,其实也是自己感动自己,要处处表功。
如果不是男人脾气好,也许在第一次发生这种事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分手了。
但是问题就在这里。
郑伊健过于优柔寡断。
其实两个人如果不合适,一定要当断则断,免受其乱,因为拖得久了,彼此就对对方负有责任,谈恋爱好几年,不结婚就很难收场,但是不合适的鞋子,不是鞋子的错也不是脚的错,是硬要磨合的错。
观影结束,在座的男女观众中再次发生吊诡但其实并不奇怪的现象。
男性纷纷指责女主角的不是,女性觉得男主角如何如何作。
按照“诗人”贺炜的“在柏林、在慕尼黑、在汉堡,在科隆大教堂”的句式,我很想仿一句,此刻,在电影院厅内,在散场的走廊,在广场外夏夜的树荫下,还有无数未看电影的情侣中,一定正发生着无数关于孰是孰非的争论。
我们几乎可以这样说,所有爱情的悲剧,都是围绕孰是孰非而进行的无限争斗。
你可以说,这一切都是无聊的,但你又无法否认,这一幕无穷无尽的发生在无限宽广的所有地方,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身在局外。
所有恋爱和不恋爱中的男性和女性都以性别为阵营,划定了彼此的利益共同体,仿佛界定是非的唯一界限是故事的主角是否有与自己一样的性别(或是不是自己)。
正如这部电影表达出来的和观众自然而然反映的:男方太不成熟,太贪玩,太不懂事。
女方太固执,控制欲太强,处处想要压制男方。
总之,二者都有错,而人人能看到的似乎都是与自己性别不同的那一方的错。
党同伐异,其意不过如此。
而在电影的结尾,郑丹瑞抛出的是一个相当大胆的开放结局,他给了所有可解读者他们解读的依据,给了所有恋爱中、恋爱过去时和还未恋爱者他们想要观点的可证痕迹,也给了所有愿意继续做无意义争吵的人以继续下去的谈资。
而在我看来,电影的结局实际昭示着一段真理:不是不再说分手,而是无能说分手。
因为幸福从来都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能力。
故事的主人公,无力选择他们人生中的幸福,他们也无力决定自己本该可以决定的那一部分命运,只能随波逐流,得过且过。
所以我也认为,这是一部撕碎清新,戳破艰难,棒打鸳鸯的纯悲剧戏码。
当然,它也完全可以被解读为一个喜大普奔的温馨结局,只要有人非要坚定的这么认为的话。
影片看后三日,我去见了一位女权活动者,她在台湾研习性别教育,回大陆以后很快成功组织多项活动,并获得了新华社等媒体的专访机会。
未名湖旁我和畅聊,其中也聊到男女交往的话题,毕竟总有那么多带着“女朋友就该啥也不懂我去一点点调教她”和“我就想找个能当我爹的男朋友”等等思想去恋爱的男女,这一点根本不用举远在天边的例子,每个人身边都有无数。
我和她达成的一点共识是,很多人的恋爱观念压根不成熟,他们也根本就不会谈恋爱,错误的思维和错误的相处模式,是对彼此责任承担的无视,也许一时能结出甜蜜,但久而久之迟早会酿成痛苦。
故事的男女主角,就是一对无法成熟对待彼此和处理恋爱关系的人,尽管他们的年龄都不小了,尤其是郑伊健饰演的王文森,在戏里已经四十多了。
事实上,年龄和成熟也并无关系,关键在于一个人能否发自内心的从别人的角度出发、审视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并将对方的缺陷有效表达并加以引导。
这与双方是否因性而彼此吸引而相爱毫无关联,即使他们彼此的爱情相当浓烈,最后也不过引的一场你恨我怨的残忍戏码。
故事中对周秀娜饰演角色之闺蜜“瑞记”爱情悲剧的塑造,也在相当程度上力证了性是爱的起点,但不是终点和解决方式的事实。
人与人在人海之中相见,这在统计学上被认为是一个几率问题,一个人再古怪,再难相处,在全人类的范围内仍有无数的适配者,这一点与“缘分”论背道而驰,却非常遗憾的是真相。
而即使我们承认“缘分”的存在,也无法否认恋爱的双方在整个恋爱过程中的所有进展都是由彼此成熟与否和能否相处的多个分支条件所共同左右的。
在“缘分”发生以后,爱情能否终究有结果,或——有人认为完美的爱情无需结果——能否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与快乐,几乎完全取决于“缘分”之外,也就是说,几乎不再是一个大的几率问题。
情侣之间如何平等的相处,如何真正的彼此尊重,如何兼容二人过去多年形成的思想体系和生活模式和谐的生活在一起,如何让出现的矛盾最大限度的不伤害彼此的感情和感受,并采取有效的沟通机制处理和化解矛盾,这一切,和包括这一切的更大范围内的诸多问题,共同构成了“幸福实际是一种能力”的终极结论。
为什么有的人可以拥有几段甚至一段即成的完满的饱含美好回忆的感情经历,并且至今活的幸福和快乐,而相反,有的人却谈一个崩一个,谈一个毁一个,谈一个恨一个呢?
这其中的差别,既可以被认为是智商上的差别,也可以认为是情商上的差距。
说的再残忍一点,按照总人口其中的比例而言,有“能力”享受幸福的人几乎总是少数,或者是“不多数”,幸福这回事,从来没有天降的说法,它的绝大部分是靠人争取的。
而故事的男女主角,正如占大多数庸常又无力解决矛盾而陷入分分合合的情侣一样,他们逐渐在一次又一次的分手中明白,自己根本无力掌控爱情的平衡,也无法为爱情的良性发展做任何事。
他们连控制自己在情绪爆发的当口不要做出伤害彼此的行为都无法做到,更不要提任何时候先以他人为起点出发的成熟,多重人格的理解以及多重人生阅历所带来的宽容,以及沟通的技巧,阐释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幸福的能力”,又有哪一个是天赐而不是后天学习和磨练而来的呢?
那些感情屡屡遭遇不顺而抱怨“缘分”不足,“运气”不佳的人,又有多少是在自己已经丰满到足以拥有一段完满的爱情之后真的因为纯粹的几率事件而未能拥有自己的幸福呢?
导演郑瑞丹在影片中埋下了诸多伏笔,设下了相当多的细节,一步又一步的指向着这部电影的结尾,男女主角分合的最后一次演绎,郑伊健和周秀娜饰演的角色在这一刻迎来了最终的完全的对调,“强势”和“弱势”,“正确”与“错误”,在这一刻完全颠倒,而这也正是在无数平常情侣中发生过的:随着无数分分合合和事态的逐步发展,占据曾经“强势”的可能沦为“弱势”的一方,而曾经无尽被妥协的“正确”,可能因无法割舍而成为“错误”,而彼此的关系,也就再次用分手与复合演绎,以此无尽的进行下去。
而另一种情况,则是像电影所要清晰的表达的那样,最后,因为二人彼此的人生融入的过于深切,已经深深的烙入了对方的痕迹,所以再分合已无意义,即使不那么幸福,也只能将就这样过下去而“不再说分手”,可这一切,又与人们对爱情本来的期望有多大的落差呢?
而最终,无论这部电影在阐释男女关系如何开辟了全新的角度,也无论郑瑞丹如何大胆而新颖的精辟挑破了男女关系的痛点,甚至无消说有多少人看过或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不再说分手》所表达的一切仍然将会在无数男女中无穷无尽的演绎下去,直到永远的将来。
似乎属于人的一个最残忍的真理在于,无论什么人世间美好的东西,通常都是真正成熟与有智慧的人才配享受,而更多平庸的大众,只能在命运的惊涛骇浪中孤独飘零,直到他们彻底想通的那一刻,或在人生的某一刻像王文森那样决绝的走在街上,木然的对人生承诺“不再说分手”。
在相爱的时候,对方为你做过很多事情,于是慢慢习惯,于是变得理所当然,于是觉得他就是离不开你的。
影片中那一段,女主再次提出分手后跟朋友去泡温泉,朋友问她你不怕他这次不道歉了吗?
女主一脸坚定的说不会的,便开始回忆起他们以前分手和好的经历,说她有次分手跑到澳洲,男主也过去把她带回来,又说起某次分手。
看到这里真的觉得男主被折磨的次数很多了,可是女主却觉得理所当然。
这次男主依然回来道歉,但是心境却开始了变化。
女主开始慌张,她终于发现,原来男主不是没有脾气,原来他随时可能离开。
这下终于慌了,开始极力弥补,那句经常挂在嘴边的我们分手吧,再也不敢说了。
可是很多时候很多东西变了,是回不来的。
影片的最后女主走过去主动牵起男主的手,至于那么还能不能走下去,我觉得即使走下去,也会走的艰难吧。
因为心里已经有了裂痕,其实他们俩是受不了的。
情侣之间这种情况很是常见,不要等到那个人真的走了才后悔莫及。
不要把一切当作理所当然,你以为的真的只是你以为的。
文/公元1874《不再说分手》的原名是《分手100次》,这个名字有点像亚当·桑德勒那部《初恋50次》,但我觉得这几年经历过《分手说爱你》《分手达人》《分手大师》之后,再来个《分手100次》,就快吐了……所以把句子更改一下语序,不再说分手!
恩,好,坚定了把分手这事断绝的决心,好像也不错。
这么多分手题材的“爱情电影”,无非是恋人吵架,吵来吵去不可开交,度出桥段,折腾男男女女的爱情观罢了。
因此,想把故事拍得不雷同化,需要导演和编剧有自己的一套独立见解才行。
《不再说分手》的故事是郑丹瑞所写,他在这个故事里,发挥出了当年写《六楼后座》时候的架构,以男女主角在开咖啡店的过程里所发生的种种故事,勾勒出对“分手”这个主题的见解。
影片里,郑伊健扮演的阿森和周秀娜扮演的小岚谈了很多年恋爱,阿森性格温和,对小岚百依百顺,每当出现吵架,小岚说分手,总是让阿森去求爹爹告奶奶,给小岚台阶下。
日积月累,分手90多次,每一回小岚都屡试不爽。
终于,到了这“分手一百次”的时候。
出现新的女人,阿森终于忍不了了……请注意,以上只是主线剧情,其实副线还要更有意思一些。
副线讲述的是阿森和小岚开咖啡店的经历。
这咖啡店开得很随性,两人都不是管账的料,聘请的店员更是只会唱歌和卖萌不会当服务生,所以咖啡店很快就濒临倒闭。
但是有一天一对男女吵架分手,留下了信物,爱意淫的阿森因为这个信物而幻想出了一个分手的故事,写了一句话并且把信物放在咖啡店里,一来二去,竟然开始有人把分手后恋人送的礼物都放到了这里,咖啡店成了分手主题,生意也越来越火爆,火爆到了要开分店的地步。
而这时候,咖啡店的男女主人,也走到了分手的境地……写这个故事的郑丹瑞虽然已经50岁,但对于年轻人的情感捕捉,还是充满了独特的趣味。
特别是男女主角的生活,玩游戏,谈恋爱,不愁吃喝,还开了绝大部分小资情调的姑娘都梦寐以求的咖啡店。
我靠,整个一文艺青年的日常嘛!
郑伊健+周秀娜+C ALLSTAR这样的组合,对我充满了一定吸引。
特别是C ALLSTAR,这对香港的新生代组合出道没多久,最出名的歌大概是那首根据重庆爱情天梯故事有感而发写就的《天梯》。
他们的和声很有意思,这次在电影里也没浪费,从头到尾都在咖啡店里营造出不少beatbox的和声。
这部电影和郑伊健、蔡卓妍主演的《我老婆未满十八岁》《我老公不靠谱》系列一样,都可以拍续集,继续阿森和小岚咖啡店的故事。
不过对于大部分而言,分手是否真的要扔掉恋人送的东西?
我觉得大可不必。
买卖不成情义在嘛!
东西还是要用的,哪能说扔就扔呢。
大不了淘宝二手。
要将分手利益最大化!
窝在懒床上看完了第二遍《分手100次》。
意犹未尽,把底下的评论也都看了一遍。
评论无非是些局外人站在男女两个性别阵营讨论孰是孰非,有人把女主角视为人神共愤的作女,有人感叹在“大男孩”面前一切未来都是空谈,而有人哀悼逝去的恋情。
在我看来,能让人产生共鸣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锁着门,盖着头,处理一并电影后遗症:独自抱着纸巾嚎啕大哭,任由着回忆肆意地侵袭我。
对于某些人,电影看似无聊,阿岚三天两日说分手,阿森每次“割地赔偿,签下不平等条约”挽回,直到阿岚赢足第一百次,终于,失去了爱情。
桥段狗血吗?
无聊吗?
不,这条剧情线无穷无尽地发生在天幕下,惭愧,我也曾在这条感情线中间间断断挣扎七年。
从懵懂的校服小孩到即将穿起学士服的准社会人士,从瞒着家长瞒着老师的早恋开始,磕磕碰碰,分分合合,期间几年曾各自寻觅爱侣,机缘巧合又再复合。
如今只能感叹,所有的旧情复燃都是重蹈覆辙。
你以为趁年轻尚有勇气奋不顾身,像飞蛾扑火般去再趟一遍浑水,殊不知在分过手的关系里,再也无法勇往直前。
一次又一次地退缩,然而又一次次地舍不得,最后折腾得双方筋疲力竭。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对这段感情怨恨不已,恨它辜负了我的青春,在满是甜蜜根植的回忆里,分开后是无尽的刺痛。
越是痛,越挣扎不掉,越束缚,越抵触。
终于,我所希冀的,成了真,他不再任我胡闹,我狠不下心,他帮着我,斩之。
记得第二次分手时,他对我说恨我,至此老死不相往来。
第若干次分手时,他狠狠地骂,说他TM受不了,我又来招惹他XX。
最后一次分手,他说狠不下心恨我但不能在一起了。
终于终于,我们达成了默契,这段感情只适合缅怀。
在感情突然终结的那一刻,平静得让我怀疑感情的真假,眼泪呢?
痛彻心扉呢?
不同的仅仅是看手机的频率,以及心中填不满的窟窿。
随着所到所见所闻的不断冲击,每一次的感官体验都牵动起回忆。
这儿,那儿,甚至连手指甲都能勾起回忆,它开始复仇了,发了疯似的挖开窟窿。
手足无措的我只能清空一切供给回忆养分的信息、照片、物件。
明明知晓那是我们曾用青春筑起的最美好的东西,用心收藏的美好终消失殆尽,相信有日会淡忘的,人总是会选择性遗忘伤痛的源头。
我猜,三五年后,经过时光的浸酿,这段疼痛会来得温柔且醇厚。
这是青春耶,没点支离破碎苦涩淋漓怎会完美。
观后感:该片绝对是既有深度及,绝不流于表面的爱情片,周秀娜(岚)的角色代表某些,虽然她确实是一直照顾着未成熟的男友((森)伊健),但就是因为有这样的背景,所以让她自大地认为自己一定对和每次闹交都一定要赢的港女,直至电影的80%,森开始完全成起来,但令岚觉得跟森距离越来越远及闹第100次分手时,才觉自己也有错的地方;结局有更深含意,就是虽然已错了,但及时知错能改及森仍选择拖的手,才分手不成。
结论:国内的爱情片,故事仍然流于表面,一切求令观众浅白的接收,应参考该片的剧本,让观众观后想过才觉得正!
是啊。
人活这一辈子,会遇到很多人,要面对很多事。
两个原本没有任何交集的人,因为一个叫爱情的东西走到一起,初识可能是荷尔蒙的作用,可能是某种拯救他人的心理作祟。
小森和阿岚这对情侣,不断争吵不断说分手又不断复合。
阿岚习惯用成熟女性思维(或者说是成年人的思维)处事,并不断指正小森的一切“幼稚”行为。
(不由得想起最近某综艺节目讨论择偶条件这个主题,其中一个男明星希望女友的职业是幼师,理由是每个男人内心都住着一个8岁的小男孩,当时还被主持人调侃能不能是12岁或者8岁半。
)电影到中段,小森和阿岚又一次吵架,阿岚又一次说了分手后离家出走,这大概是她第100次说分手。
朋友劝阿岚温和点,低头一次,而阿岚不愿意,输一次就一辈子低头了。
没有阿岚的日子里,小森改了咖啡店的招牌中错了的英文字母。
(从前阿岚让他改,一直没改)。
之后,小森跟两个好哥们诉苦,一个说这么辛苦总是被骂没面子,分手算了找更好的;一个说吵架也是为小森好,自己开心就好,再次低头认错也没什么大不了;而小森自己说:有时候真的想分手算了,再去追求别人,不相信自己追求不到。
可是……跟阿岚相识后,自己的人生确实在往好的方面改变:两个住的房子是阿岚逼着要结婚才添置的(电影里未明确说已经买下);小森与父亲关系不好,因为阿岚坚持周末陪他父母吃饭,以至于他偶尔也会回家;小森说要开咖啡店,第一个反对的是阿岚,到最后为开店付出最多的也是阿岚。
当然,这次还是小森妥协,他计划的求婚在阿岚连珠炮的“重点不是你承认错了而是你不知道你哪里错了”里边默默取消了,之后小森变成了阿岚希望的那个样子,可是一切都不对了,回不去了,相敬如宾,彬彬有礼,因为害怕真的分手而不敢直言心中的不满,渐渐的两个人都没有话说了……不管是开心的吵架,离家出走,互不理睬……前提都是你开心就好你喜欢就好!
如果,有一天不开心了,即使变成希望的那个样子,也毫无意义了。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正被自己的感情问题所困扰,故事中的小岚每次都以分手作为要挟。
每次阿森都苦苦求饶。
小岚坚信谁先提出和解谁就输了。
直到第100次,阿森还要去求得小岚的谅解的时候,触碰到小岚苛刻的眼神,阿森终于发现自己已经不知道该如何去爱了,他按照小岚的要求变得成熟,但他并不快乐!
看这部电影我感悟到:1、感情是不能分输赢的,不要用分手去测试对方对自己的忠诚度2、男生之所以放下自尊主动去求得你的原谅是因为爱着你3、你是作为一个男生的女朋友,而不是他的妈妈,不要絮絮叨叨 的指责他的缺点4、你爱的是这个男生,何必要求他变成另外一个人。
直接去找另外一个人就好了啊虽然这个电影的评分不太高,但对我的帮助很大。
我会好好去经营自己的感情!
有人说男人都是长不大的孩子,尤其是在自己深爱的女人身边。
好多女人感觉自己有了男朋友以后又当保姆又当妈,完全找不到被呵护被宠爱的感觉,反而感觉自己付出了那么多而还没有让自己的男人成长起来。
男人们爱贪玩,这仿佛是个共性,如果有一天他变得沉默安静守在你身边或一心追逐在工作与事业的道路上,他变得不是成熟,而是内心失落已没有憧憬与激情。
女人的嘴都是硬的,对自己的男人说出来的话永远都是指责对方的不是,自己感觉说的没有错却一次次伤害了男人们的心,也许会得到男人们的妥协与求饶,可一次次的胜利只是证明你赢得了世界却失去了他对你的溺爱。
爱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这个能力是靠鼓励与相信维持下去的,他也许会为了爱情不惜放弃尊严放弃一切去追求你的原谅,可是面对你一次一次的说放弃,他也会渐渐地失去了爱的能力。
女人是一个感性的生物,动不动就将分手作为要挟的借口来考验对方的真诚,殊不知每一次说分手都是对男人心灵的一次打击,放弃的字眼特别尖锐,那种痛彻心扉的感觉让人不想再经历第二次,而女人毫无顾忌的将分手一次一次的脱口而出有恃无恐的以为这是要求对方妥协的砝码,当男人看清这一切的背后以后,对女人的反映只会是放弃与疏离,一旦男人的心冷了,不管你做任何的改变都永远做不会原来的样子!
电影就是在讲述一个真实爱情故事里面发生的事,它真实记录下了男女之间的那种爱情甜蜜与平凡琐事,以一个第三人称旁观者的形象来描述爱情故事的前前后后。
电影为我们生动展现了一个爱情故事潜移默化的发展,它蕴含的深意不断的从细节与氛围中慢慢突出,剧情的变化搅动着感情的变化,这一切都被导演完美的牢牢掌握在手中。
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故事与剧情,更多的是融合了自己很多相类似的情景与体会在里面,这也让电影比较有说服力而产生诸多体会与共鸣,爱情里的强势总会带来一种说不出口又道不明白的委屈与不解在里面,这不再是恋人双方的彼此理解彼此相信,取而代之的是一方的不满与另一方的隐忍,久而久之感情明显的趋向于对立两方,一边永远是对的,另一边永远是错的,沟通不在变得容易与简单,诉求与不满也越来越变的尖锐与突出,争争吵吵,吵吵争争,最后面临感情破裂的边缘。
电影含蓄的为我们表达出来爱情的真谛,爱情不但是彼此之间的包容也是对彼此之间的尊重,没有尊重的爱情迟早会被一方所放弃逃离,爱情是可以追回来的,可是冷了的心却永远暖不回来,心一旦冷了,就代表着爱情的永远结束。
电影用几段不完美的爱情小插曲来烘托着男女主角的爱情,这也让这段难得的感情更为显得弥足珍贵,电影在不断推进剧情的同时用慢推进的长镜头与伤感的配乐来展现爱情背后那难解的心结,那哀伤的气氛与刻骨铭心的表演无不让人纠结的心痛与落寞的流泪。
我们久久的沉醉在纠结悲伤的气氛中难以自拔,也被电影所感染出来的情绪所深深地自责与检讨自己,种种的经历过后反思自己是不是也曾伤透过爱人的心,是不是也该拎起他的手紧紧的攥紧他的手心?
电影很用心的用细节来打动观众,慢慢的酝酿出故事的情感与教育的氛围,我们不知不觉的就深陷其中,被他所营造出的气氛所感染我们的情绪。
有一种感动是从一点一滴的事情中所表现与感觉出的,有一种反思是到了最后结局的悲伤才肯低头认错是自己的不对,无论错还是对,放弃一段刻苦经营的感情是多么的难以割舍,痛彻心扉。
趁着还没有完全的决裂与死心的放弃,紧紧抓住他的手,挽回这曾经的一切美好。
成熟有那么重要吗?
电影里的女主角总是说男主角不够成熟。
每一个女人旺夫成龙的要求有没有想过男人们的感受,有没有想过试图改变对方的后果与遭遇?
作为一个男人我们很能理解不被理解不被支持的痛苦与难过,面对指责与争辩难道只有变得和女人一样才是女人们眼中想要的成熟?
丢了原先的自己怎也还能找回原有的快乐?
电影里面周秀娜的表演堪称惊艳,郑伊健的表演也让人感觉这对情侣是今年最让人有感觉的银幕CP!
刚开前面觉得挺烂的,但是后来慢慢矛盾出现的时候就感觉还不错。
“你为什么总是不能成熟一点”,“你就像我妈一样”又让我想起《那一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里的“你能不能不要那么幼稚”,其实究竟什么成熟又什么是幼稚呢?
像波姐这样一定要赢就是成熟?
像小森这样总是求和就是幼稚?
又什么是对错呢?
我一直觉得世间很多事有对就必有错,从来没有完全对也没有完全错。
小森也确实是爱惨了波姐才会一次又一次分手中又和好,但是这种到了一百次总会有无可奈何的时候。
我之所以给这片子四颗星,最重要的一点是让我知道还有这样一种爱情:我已经不知道该如何爱下去却再也不会和你说分手。
心酸无奈却不会放手,正想让自己找爱情片哭一下的我就这样被戳到泪点了。
还有一点便是后一段的慢速放映,应时而播的音乐,让人也不禁掉落在影片的悲伤情景中,为影片加了点分。
总的说,它处理的还是可以的,从快到慢,里面的细节也描写得不错,可以说让人明白矛盾如何出现。
最后,过马路,你走在前面过了,而我却在原地等着,但,我还是追上了你。
请问,起承转合之间有逻辑吗?
要分手就麻溜利索地分啊拖到一百次是不是有病
有淚有笑,笑點不牽強,淚點也不刻意營造,整部電影看下來劇情發展的很舒服、就是小清新電影的特色吧。很好看,也很感人。
估唔到咁好看,夾係好精彩銀河守護隊同大幻影中間睇,無失禮.旦哥鄭丹瑞先生真係寫咗好好嘅劇本,細節好細致,最火爆時都唔使拆蝦炒蟹(即打吵大鬧),眉頭眼額烏雲密布先恐怖,一生一世地經營出一段有紋有路,亂沖紅燈,留下戒指,首尾呼應,最後唔沖紅燈了.客串陣容超強,王菀之光芒四射竟遇上錢嘉樂湯盈盈呢對…
嗯。。。中间情感转折太快,接受不了。
一直以为最糟糕的情况就是你离开我,原来最令我难过的是自己已经不知道如何爱下去。
一直以为最糟糕的情况就是你离开我,但原来最令我难过的,是自己已经不知道如何爱下去
电影虽烂,警醒仍在。不要作死控制脾气,不要争输赢不要生气,怎样的生活是可以自己选,选择每天有意义而不是靠别人给予,脑袋充实就不会胡思乱想,多点体贴温柔多点爱,会更好
郑伊健俨然已经成为香港的烂片之王。
大团圆结尾啊
周秀娜终于看到不是花瓶的一面。 经营。
港版第36个故事,好drama
男人的身体男孩的心理,女人谁遇到谁倒霉
镜头太少,编剧不力
我来看周秀娜的,二星~不能再多了!
如果,能踏下心来,观看此片会有敲打心灵的感受——和爱人在一起,自己做什么,为爱人做什么,自己需要什么,爱人需要什么,丝毫积累,换来的是什么,如何选择,如何珍惜,如何在细碎的摩擦中相得益彰。哪儿就很容易地双宿双飞!让感情历久弥新远比摔烂它艰难得那么多…🥃
一直以为最糟糕的情况是你离开我,原来最令我难过的,是自己已经不知道如何爱下去。美好的爱情不是妥协,不是变成你想象中希望我的样子,是我做自己,你也因这样的我而着迷,我们不争不闹不心平气和,相濡以沫。
瑞记
剧情转折得有点奇怪,周秀娜演技不错!
可以看看 看完觉得蛮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