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候

While We're Young,当我们年轻时,青春年少时,玩转4字头(港),青春倒退噜(台)

主演:娜奥米·沃茨,本·斯蒂勒,玛丽亚·迪齐亚,亚当·霍罗维茨,马修·马希尔,彼得·雅柔,亚当·德赖弗,阿曼达·塞弗里德,德丽·海明威,布拉迪·科贝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4

《年轻时候》剧照

年轻时候 剧照 NO.1年轻时候 剧照 NO.2年轻时候 剧照 NO.3年轻时候 剧照 NO.4年轻时候 剧照 NO.5年轻时候 剧照 NO.6年轻时候 剧照 NO.13年轻时候 剧照 NO.14年轻时候 剧照 NO.15年轻时候 剧照 NO.16年轻时候 剧照 NO.17年轻时候 剧照 NO.18年轻时候 剧照 NO.19年轻时候 剧照 NO.20

《年轻时候》长篇影评

 1 ) 《年轻时候》:与欲望共舞

“他不是魔鬼,他只是还年轻。

”看《年轻时候》之前,我是准备把这部电影当成文艺小品来消遣的。

看完之后才发现我错得离谱。

这是一部真诚、深刻而严肃的电影,它真正探讨的,是欲望。

主演本·斯蒂勒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喜剧演员,但他最近主演的几部电影都让我笑不出来,相反,我被他作品里的真诚所深深感染。

《白日梦想家》讲述的是一个中年男人勇敢做自己和追求梦想的故事,而这部《年轻时候》讲述的则是一个中年男人被现实伤得体无完肤的故事。

影片的定位是喜剧,却看得我浑身发冷。

两部电影讲述的都是中年男人的故事。

影片中,纪录片导演Josh(本·斯蒂勒饰演)在一场演讲中引用了让·吕克·戈达尔的一句名言,“纪录片拍的是别人,剧情片说的则是自己。

”有过编剧和影视制作经验的人就能理解这句话是多么深刻和一语中的。

看电影,看似是看别人的故事,感受别人的感受,事实上,从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感受到的永远都是自己。

(本影评涉及剧透,介意请绕行)影片一开始,Josh和妻子Cornelia(娜奥米·沃茨饰演)正在照顾一个出生不久的婴儿,这让我们误以为这是他们的孩子,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孩子。

人近中年,他们身边的朋友大都有了孩子。

哄宝宝睡觉、给宝宝喂食、为宝宝换尿片、带宝宝玩耍、陪宝宝上早教班……宝宝几乎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一旦宝宝降临,夫妻生活的重心都将不可避免地倾斜到了孩子身上,不管你是否喜欢。

表面上看,有孩子的父母们都显得无比的快乐和幸福,他们陶醉在全新的生活里,他们脸上洋溢着甜蜜和满足。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或者说这就是事实的全部吗?

Josh的死党,一个正在给孩子喂奶的父亲对他敞开了心扉,“我爱我的孩子,但我仍旧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人。

孩子给我带来了快乐,但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快乐。

”这部电影之所以触动人心,秘诀之一就在于诚实和勇敢。

《年轻时候》揭示了隐藏在平凡生活背后的真相。

那些真相也许我们还不懂得,又或许我们只是不愿意去面对。

影片着重刻画了三组人物,一组是Josh和他的妻子Cornelia,他们代表的中年人,一组是Jamie和Darby,他们代表的是年轻人,还有一组是由Josh的岳父和一位老教授组成,他们代表的是老年人。

不同年龄的人对人生有不同的理解,对欲望、成功、价值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正是这些不同的视角拓宽了这部电影主题的厚度。

Josh已经44岁了,家庭还算幸福,事业却毫无起色。

作为中年人,Josh和他的妻子Cornelia传达出的是不甘心。

是的,不甘心。

他们不甘心得不到认同和成功,不甘心逐渐老去,不甘心被时代抛弃。

所以,当医生告知Josh已经患有关节炎的时候,他才会显得那么震惊。

这种病可是老年人才会得的,他知道自己迟早也会得这种病,只是没有想到发生得竟然这么快。

Josh的死党也是一样,早早地就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壮志未酬而身先老,这是一种痛入骨髓的悲哀,特别是对人生还有所追求的人而言更是这样。

Josh是一个纪录片导演,他想制作一部震惊世界的纪录片。

为此他已经耗费了近十年的时间,结果却是毫无进展。

一个困境是,资助他拍摄的金主们先后都退出了,他甚至没有钱支付给剪辑师,另一个困境是,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部长达7个小时的片子是枯燥和乏味的。

理想很丰满,无奈现实却是赤裸裸地悲凉。

Josh想成为一个像他岳父那样的人,一个功成名就的电影人,他极度渴望能获得大家的赞许和认同。

出于可怜的自尊和骄傲,在过去的岁月里,Josh从不接受他岳父的任何帮助,他希望靠自己的力量打出一片天空。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地挫折后,Josh终于放下身段,他为岳父放映了自己的纪录片并征求对方的意见。

坚持了7个小时后,岳父终于看完了影片,他表示这部纪录片里的好多片段都苍白而无聊,应该毫不犹豫地剪掉,但Josh却认为这些耗费了无数心血的片段才是纪录片的核心。

为此两人大吵了一架,Josh认为他不应该来请岳父提意见,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是他自取其辱。

一个人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却得不到认同,是愤怒,更是悲凉。

“不知疲倦地翻越每一个山丘,越过山丘,虽然已白了头;喋喋不休,时不我予的哀愁;还未如愿见着不朽就把自己先搞丢;越过山丘 才发现无人等候……”李宗盛的歌真正唱出了人生的滋味,你耐人生何?

怀才不遇,知音难求。

所以,当Jamie出现在Josh的生命里,当这位年轻人对Josh说很喜欢他的纪录片时,我们就能理解Josh的受宠若惊和喜极而泣了。

对于现在的Josh而言,真是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洪水就泛滥。

Josh和妻子与这对年轻夫妇越走越近,他们震惊于这对年轻人复古的生活方式,更惊喜于他们年轻而自由的心态。

他们用卡带和黑胶唱片来听音乐、用录像带看电影、推崇DIY、讨厌Google、FaceBook……他们的身体和心态都是如此的年轻,简直美好得一塌糊涂,让人嫉妒。

年轻真好!

至此,这部电影的故事已经过半。

如果主题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上的话,那么这部影片将毫无疑问地流于肤浅和平庸。

幸好不是这样。

受Jamie的感染,Josh决定敞开心扉地去帮助这个年轻人,与他一起去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Jamie决定做一个纪录片,为此Josh将自己的各种人脉无私地分享给Jamie。

正当Josh感觉自己正重新活过来的时候,真相却悄悄地浮出了水面。

相遇、相识、仰慕、合作……原来一切都是Jamie早就设好的局。

作为一个年轻人,Jamie同样渴望着成功。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Josh被他当成了通往成名大道上的一块踏板,一颗棋子,一个筹码。

年轻却老辣的Jamie利用了年老而单纯Josh,就是这么简单。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灵魂!

”,而Jamie竟然用虚假的方式来拍纪录片。

发现这一真相的Josh怒不可遏,他决心在岳父的表彰会上揭露Jamie的真正面目。

无奈Josh遭遇了现实再一次的啪啪打脸。

在Josh踢爆的这个惊天真相面前,所有人甚至是她的妻子全都毫无反应——没人真正在乎Jamie是不是采用了欺骗的方式来制作这部纪录片。

“也许Jamie是个混蛋,但是他的片子我很喜欢,谁在乎呢?

”聚会上,Josh出尽了洋相,还因袖子着火被Jamie用水泼了个透心凉。

现实就是这样,你以为你已经跌入了悲惨的谷底,其实还有更大的深渊等着你。

没人会真正在乎你,你只能自己在乎自己,没人会真正理解你,你只能自己理解自己。

理解不了这一点,就永远不能脱离痛苦。

有得到就要有付出,凡事都有代价,只看你是否敢于去付出。

Josh功成名就的岳父就曾一针见血地女儿说,“回顾我的电影生涯,我反思自己是如何取得如今的地位和成就的?

如果我对自己说实话,我会说我的成功是以牺牲你和你妈妈作为代价的,我的成功是因为我是一个自私而无畏的混蛋。

但是对外我不会这样说,我会说我成功的原因是我的天赋,我的努力和运气……”对女婿的失败,岳父也毫不留情,“他至今浑浑噩噩一无所成,只是因为他还没有意识到成功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他依旧相信着那些虚假的演说和心灵鸡汤……我知道他想成为像我一样的人,但他不够冷酷,所以他永远成不了我。

”这让我想起一个知乎上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懂了那么多道理,了解了那么多真相之后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在我看来,了解真相虽然不能改变你的生活,但当你真正面对它们的时候,你的心里会少一些痛苦,多一些坦然。

追逐着理想,向往着成功,渴望着被认同,这是每个人的心魔。

不能驾驭它,平静快乐的人生就无从谈起。

我们追求的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结果真的比过程中要吗?

他人的评价真的比自我认同更重要吗?

什么才能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快乐?

影片的最后,Josh的妻子在翻看杂志时发现,Jamie如今已是影视行业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这个年轻人获得了Josh渴望已久的成功。

妻子说,“看,这个魔鬼已经被放出来了。

”Josh淡淡地笑了,他说,“他并不是魔鬼,他只是还年轻。

”最终,Josh做到了与他人和解,与世界和解,与自己和解。

虽然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还有很多的痛苦和磨难等着他,但他已经理解了别人,理解了自己,也理解了人生。

不甘心就不甘心吧,不迷失自己,不放弃努力,不改变自己的原则,不突破自己做人的底线,做自己就好。

别人不认同你,就自己认同自己吧。

我们生来就是孤独的,真正的快乐,只有自己能给自己。

本文为作者原创,图片源自网络,首发自公众号 2j的花果山,欢迎留言及转发。

谢绝未经授权的转载。

<图片1>

 2 ) 年轻的不甘与年老的失落——电影《While We&#39;re Young》漫谈

这部在北美上映了几周的电影由导演诺亚·鲍姆巴赫自编自导,他曾与《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导演韦斯·安德森两次合作,分别为《水中生活》和《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的联合编剧,又一位美型创作者。

这部作品中导演诺亚·鲍姆巴赫,细心地捕捉人物内心与社会现实的碰撞,无论是中年夫妇的生活,还是不同时代人物的相似与不同,都是他乐于表现和探讨的问题。

本片中的主角夫妇由《博物馆之夜》的男主本·斯蒂勒和以《穆赫兰道》文名的女演员娜奥米·沃茨出演。

这两位从形象上,让我们抛开了传统的高富帅和白富美,斯蒂勒的矮小和自嘲像极了我们周遭的普通人,而沃茨的阅历和真诚也都写在了脸上。

有人诟病这部电影,前半部分探讨婚姻中年危机问题寥寥几笔,后面又转入纪录片创作的真实性问题,感觉顾此失彼,都未击中要害。

不过,我不敢苟同。

电影的名字是《While We're Young》,中文译名《年轻时候》。

所以电影中依托中年夫妇的生活和年轻人的艺术创作,都在指向一个核心,我们年轻的时候和我们老了之后,追求的有什么不同。

人物和时代的反差,都是只衬托的元素。

电影通过情节的设定和最终的结局,给出了一条很实际的观点,也可以说是一种现象:归根结底,无论什么时代,年轻人依旧急迫的向上攀爬,努力成为成功的成年人。

而成年人总爱在上年纪之后,有种患得患失的隐忧,觉得自己一定错失了什么,从而很想重拾青春。

电影中,导演先用中年危机夫妇生活作为引入,顺理成章的驾驭了观众的心理,他们生活很无趣,他们有些焦躁,彼此的关系遇到了瓶颈。

在这里特意加入了另一对中年夫妇做对比,区别是他们刚刚有了自己的孩子。

感觉到双方的关系进入了下一个阶段,看起来有了新生命的家庭生活充实且美满。

在这组对比中,有孩子和没有孩子的区别是什么,孩子会带夫妇进入一段不同的旅程,真实的痛苦并快乐着。

但是如果双方没有孩子,那么他们如何让彼此的关系,进入下一段旅程。

电影给了以我们一种可能,同时也体现了现代社会中年人的焦虑,往往感觉自己与现在的年轻人相差甚远,这样的不同让他们切身的感到自己的老去。

所以重返年轻是否可以让这对中年夫妇找到焕发青春的激情。

当这对40多岁夫妇Josh & Cornelia遇上了25岁的夫妻Jamie & Darby,他们在“偶然”相遇后,双方在交谈中都流露出对彼此的羡慕之情。

深入了解后,男主角Josh发现他们每天做着同样的事情,却通过不同的方式。

四十岁的成年人会看电子书,漫无目的地播着Apple TV,每天凝固在电脑前,当然还有被手机的消息提醒控制。

而二十五岁的Jamie却只听黑胶唱片,车里放着卡带,在家只看录像带,用打字机写作,还进行户外篮球运动。

这样的成年人依赖新媒体,年轻人回归传统生活的反差,通过镜头的交叉剪辑表现他们的一天,趣味恒生。

此时的观众,都会自然的倾向Jamie和Darby那种已经离我们远去,却原汁原味的生活方式。

于是被震撼的Josh & Cornelia夫妇开始跟这对年轻人越走越近,Josh开始带上年轻人的帽子,穿上旧式复古皮鞋,骑自行车上街,尽管后来被医生告知他已经患有关节炎和老花眼……而Cornelia从育儿教育课程逃出来,开始学习Hip Pop,与Josh两个人在家High的不亦乐乎,感觉他们以前的朋友都太无趣了。

看起来Josh & Cornelia已经重返美好生活了,剧情发展到这儿,如果就这样收场,一定会被影迷吐槽,未免太浅尝辄止了。

于是导演用一个阴谋论打破了这个看起来很顺理成章的表象。

其实现象背后的本质从来都没有变过,文艺范,小清新,充满想法,不求名利,都是用来给别人看的,这个别人不是其他,就是社会上的成年人们。

他们的弱点显而易见,他们越是缺失什么,就越疯狂的想追回那些曾经。

当Jamie最终暴露了其真实的目的,他所做的一切,皆是为了追求名利,想要成为被社会关注的人。

所以他利用一切资源,洒下诱饵,一步一步,利用Josh,和他交换身份,得到成年人的一切。

而背后和未来他又会感悟什么,不是他现在需要担心的,也用不着别人为他担心,年轻时候就是这样的野蛮,任性,自顾自的自圆其说。

而在整个过程中,Josh被当头一棒,想想自己年轻时候,也是极力的模仿成年人,甚至人到中年还在期待被别人认可,希望被人羡慕,从而迷失了自我,被人利用也不自知。

原本以为现在的年轻人是不同的,结果发现与当年的自己是一样的,忽然感到些许宽慰,接下来就是如何善待那个已经被自己正视的自我了。

然而,回过头来,你会发现。

这是一个循环,很少被打破,是每个人成长的路径。

从少不更事,奋力拼搏,出人头地,到怅然若失,回归自我。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争先恐后的渴望成功,之后才会真的体悟自我,再修正自我,人生就是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只不过不同阶段,我们眼中的自己是不同的,眼里的目标更是不同。

电影中这对25岁的夫妻,看起来是那么的逍遥自在,只有他们自己知道那些拼凑起来的,被世人认可的故事,是否属于他们自己。

而当你人过中年,在突然发现人生有一半已经消失在你身后时候,你当然会怅然若失。

看着眼前那最后一半路程,即反思自己前半段来路上似乎没捡到什么宝,又感受到正在衰退的身体与疲惫的心灵,于是更加纠结于未得到的事物和做错的选择,对未来的自己失去信心,需要重新构建自我。

电影中除了对比年轻人和中年人,还有老年人的介入,Josh的岳父是个功成名就的电影人,他象征了主流社会,现如今哪个行业顶端不是被一些老人家霸占,而获得他们的认可,你才能蜕变为成功人士。

而作为女婿的Josh一直没能获得岳父的认可。

电影结尾,男主角没有戏剧式的反击,当Josh跑去和Jamie对峙的时候,在无人的后台,正好与前台老导演的演讲交叉剪辑,一面是谎言的揭穿,一面是老一代人的真理宣扬。

虽然Jamie无法回答Josh的逼问,可是回到人前,Jamie就像个固执的孩子不肯承认,而众人的反应更是让Josh有气无力,人们根本不在乎那些谎言,只要Jamie拍出来的纪录片好看就行了,至于其中是否利用了你,又编了几个别人的故事进去,Who cares, 这里Josh的一切愤怒都会被人归结于他的嫉妒,因为他努力了前半生,都没有让自己的纪录片获得关注,唯一的原因是因为他拍摄的故事都是真实的,所以也是索然无味的,枯燥亢长的。

而关于创作和做事的方式:真实的索然无味,还是虚构的感人至深。

将永远是创作者对自身的拷问,而电影中为我们展现了不同年龄人对此的态度。

在现实面前,年轻时候你可以犯傻,中年时候你反思自己当时真傻,而老年的时候你反而学会了装傻。

电影通过聚焦年轻人和中年人之间,从表象到内心的相互投射。

从彼此羡慕,到将自己变成对方。

年轻人迫不及待的想要登上成人的舞台,看起来过着文艺的生活,其实骨子要的还是普世的成功,而Google,Facebook,Gopro,都是他们的武器,在背后隐藏起来,再成年人不备之时,将其拉下马。

在年轻的时候,总是执迷于得到了什么,而不是经历的什么。

重要的是别人怎么看我,而不是我自己是谁。

而岁月匆匆,幡然领悟,既然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不必匆忙追赶成年人的步伐,反之,也没有必要在年迈之后盲目弥补年少时的自我,人们总是因为以上两种想法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左右自己的选择与决定。

影片的最后,Josh 放下了他长久的没有完成的纪录片,和妻子Cornelia踏上了新的旅程(准备领养一个孩子),他们坐在候机大厅,看着杂志上那个曾经相识的年轻人,像他们的过往一样,义无反顾地跳进了成人的名利场。

感叹过后,镜头转向了下一代新新人类,一个两三岁的宝宝拿着智能手机,不停的点击,自言自语。

影片在夫妇二人错愕的眼神中落幕了。

下一代的年轻人,我们无法想象,未来在他们的年轻时候……当你年轻的时候,你一定不会趋于平庸。

而岁月累积过后,你才体悟到那份真实。

成为别人,还是成为自己。

Face the reality,we are boring.Life is boring, but it's real.2015年4月10日观后编辑整理。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3 ) 成大事

高一的时候,那个普通话糟糕得一塌糊涂的地理老师曾在某节自习课和我对视。

当时我坐在讲台左边,饮水机右边。

后面是身高不足1米5喜欢东方神起的女同学们正埋头写作业。

她们为了和前面这个1米8的壮汉打成一片,一直努力安利他东方神起的种种,以及分享各类班级八卦,务求倾听,被爱,和同仇敌忾。

那个下午地理老师饶有兴致地看着我,良久说了一句,xc,你将来一定能成大事。

后来我花了十年的时间去仔细玩味他那句话的含义。

而在这十年里,我明白,我应该成不了大事了。

什么叫成大事。

鸡哥当年和我提及某位女同学时,说她心狠手辣,冷酷无情,将来必定是成大事的人。

我没听出他话中揶揄的意思,感受更多的则是褒奖她的意味。

古往今来,成大事者,谁不背负点血海深仇,死人堆里爬出来,死人堆里再爬进去,沉着冷静,心思细腻,再加之有手腕,懂交际,敌我双方游刃有余,撕逼撕得固然精彩,爱也爱得极端深沉。

我们当然要提到道德情操,体育精神。

鸡哥大概觉得那位女同学早已抛弃种种原则底线,向着美好明天发足狂奔,由此更可成大事,所谓不拘小节,便是如此。

以一个十八线小县城的姑娘为例,引申至古往今来,倒也是以小见大,管中可窥一全豹矣。

但什么时候大家认为的成大事,必须条件就是心狠手辣,不顾道德了呢。

这不禁让我有些背脊骨发凉,想到大学室友书桌上摆的一系列成功学书籍,大多都是类似厚黑学一类,他每每朝我微笑的时候,我都害怕不知何时他一把尖刀就插进了敌人的心脏。

我并不鄙视长袖善舞,面厚心黑的朋友们,起码他们最常说的不还是,你看,我虽然对别人怎样怎样,但我对你是真心的啊!

每个人看待成功的角度当然是很不一样的。

因此获取成功的手段就变得大相径庭。

我的确在渴望一段闪耀的,做作的,世俗的成功。

让每个人都由衷地嫉妒我所得的成就。

我永远明白那些巨富,那些明星,在提及自己苦痛生涯时候的添油加醋,也相当厌恶你知道,成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内心的平和和安静,让我们成为在路边鼓掌的人吧这类饱汉不知饿汉饥的狗屁发言。

我是真的缺钱缺事业啊大哥!

我也深知自己的缺点,比如反应慢,偶尔的懒惰,表达能力欠缺,另外,也诚如朋友所说“你真tm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最倒霉的人”,的确运气上也稍微有点那么不尽如人意。

但我如每个普通人一样,都在努力战斗,也不抱怨生活,只是大多数时候因此而陷入焦虑和担忧。

向往着我的成功是一记强有力的直拳,不拐弯抹角,永远勇往直前。

正如海贼里T骨大佐的剑招,直来直去,大开大合,他在全海贼里只有几句台词,而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则是他在风雨中对索隆说,“我讨厌弯曲的刀法!

”。

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我觉得还是一个字,蠢。

就是智商低,不存在情商低这一说,之于我,情商低,实际上还是智商低啊。

大多数青年抱怨时运不济,怀才不遇。

蠢就蠢在你爱抱怨,你有这份时间你倒不如仔细研究,努力打磨,过程中即使使点小手段,稍微违背一下你的原则和尊,不,这个过程中很可能你自己已经催眠了自己,你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都是天要下雨,爷爷要死,房子得买这类的刚需。

你看jamie干得多漂亮。

没有机会,就创造机会,成天一副抑郁得要死的表情,眼神里饱含着我要为理想献身,但我可是一朵白莲花啊的情绪,是真的要不得的。

虽然jamie的种种行为的确恶心到我了,但还是那句话,成功的花,你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谁tm知道当年他干了什么吊事。

相比大多数青年,jamie工于心计,但起码脚踏实地,步步为营,不得不说,他干的很漂亮。

而如果你一定要说,不择手段,力求成功,这是年轻人才会去干的事,我个人觉得,有点太牵强了。

于是回到影片,有意思的是,我们的印象里,年轻人是热情,单纯,直白,向往纯粹的,而大人应该是工于心计,敷衍了事,深藏不露的。

也就是这样的刻板印象,才导致了一张老好人脸的本斯蒂勒上套了。

关于本我得说几句,他总是自带一副我努力向上,我是老好人,我靠,我怎么这么倒霉,算了,我内心平静,我可以和自己和解,我不和世界一般见识的表情。

虽然是面瘫,但他主要走内心戏,他的世界你不懂,他不怪你。

最近的电影很流行这类厚黑成功学,比如夜行者,华尔街之狼。

也挺感谢这部电影,能突然把对于成功的不同认识摆在25岁的我的面前,我的意思是指,我真的以为他们是要讲中年危机来着。

正面的情绪还是要有的,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也不应太容易被人影响。

我依旧追求爱和美丽,我这朵纯洁的白莲花怎么能这么容易被你们糟蹋。

我知道不说谎,真性情,直来直去的成功可能很难,但我仍然愿意试一试,哪怕中年后变得庸碌,只在酒桌上喝酒吹牛,回到家开着电视睡一整夜。

 4 ) 听过的话

看着评论想了很多觉得有些奇怪,大家不都是这样的吗,从小到大,谁没撒过谎,尽管我们在幼儿园就一直被教做人要诚实,老师也不会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要适当的虚伪才能在社会生存,但是我们都慢慢的学会了不是吗,我们都慢慢的懂了有时候一枪怒火义愤填膺是没有用的,这就是现实和理想的差别。

我觉得它并不是告诉我们应该要去欺骗,而是告诉我们,这种欺骗是存在的。

有时候我们最多只能保持自己的初心,但是对于他人选择了别的道路,是无可奈何的。

 5 ) 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是该坚持还是随波,这一切都不重要!

这片,虽然主题给人感觉不够明确,但却抛下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所追求的和所坚持的是不是正确的,又是不是我们所想要的?

这个很关键,因为很多时候,你从头到尾所坚持的东西很可能到头来是没必要的。

这个,我只能说当时的你想要,就必须努力完成,回头对与错已不重要,你当时努力的成果(无论成功与否)它都是有价值的。

而且,越大,你对结果的价值越看重,这对吗?

很多时候事物是有矛盾的,但你又必须要在这从中找出一个肯定值,应为这是对你的价值观的一种肯定。

坦然面对一切,不管以前你有多坚持,很多时候结果没出来,可能是应为你还没有努力到那个点,也很有可能是那个阶段还没到来。

相信自己,你所坚持的事物,迟早会出现的。

回头想想,你当时所追求的结果,其实也只是个过程,没有什么是有结果的。

只是相对的,所以,说到这,你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做,不枉于心,就行了。

其他已经都一不重要了。

但,你又要必须给自己一个交代,就像电影最后那样,至于结果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在有目标并快乐的走完自己的人生。

还有就是,你坚持的,到最后其实也是人生一个正常的结果,而你不坚持,随波逐流呢,也很正常,但这个前提你有一种,这都是人生常态的心态,就会不一样。

所以,最后你是该坚持还是随波,这一切都不重要。

但你还是要坚持,应为这是一种progress!一种power!

 6 ) 年轻人,该浮躁吗?

浮躁,百度百科上说它的意思是:心里有众多的东西要动,而又没有地方可以让他们落脚,因此到处飘荡不得安心。

此之称为浮躁。

当代年轻人是浮躁的一代吗?

是的,可又不是,我们想得到:money、house、car、love、respected,这些也只能自己争取,只能力争在同类中脱颖而出。

这是我们想要的,我们错了吗?

我们错了吗?

我们错了吗........这部电影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年轻时跟我们一样想要成功的人,在获得所谓的成功后(娶了性感火辣的才女,自己的纪录片也获得了不小的成功),这时,他觉得生活无趣,而且因为一个年轻人喜欢他年轻时喜欢的一切,有他年轻时的眼光、气质,而喜欢这个年轻人;在接触中他又发现自己自私、狭隘,从而慢慢改变自己;但改变之后他发现他受骗啦,年轻人没有那么无私,他只是为了自己的成功,一如当年的他自己,他为此气急败坏,而且当众揭发这个骗子。

但众人的反应,让他觉得自己是个小丑,自己自作聪明啦。

最后,他想通啦,回归了以前的生活,并且跟妻子一起去领养孩子。

我们年轻人该浮躁吗?

我也不知道,毕竟我也正处于这个时候。

并且在1年内达到了自己十几年前想要的目标,意外的达到了!

兴奋的同时失落,难道这就是我想要的吗?

是不是哪里不对?

好像一切太容易啦!

那我下一个目标是不是应该更高些,更远些,但那样是不是也意味着我要开始浮躁啦?

答案似乎未知,但心中已经有了答案,那就去吧,皮卡丘,追求你想要的未尽事宜待续

 7 ) HE&#39;S JUST YOUNG

Ben Stiller最近貌似老演这种人生哲理片。

Adam Driver最近老看到,高的竹竿儿似得又总是吊儿郎当演一hipster,爱不起来。

俩人对峙和岳父演讲交叉那段音乐太赞。

STILLER和NAOMI夫妇过着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生活,那段参加啥CULT组织的经历真心让人觉得纽约生活丰富多彩。

在北京呆了仨礼拜终于回到香港,下飞机的一分钟刷出一封邮件一项目死了。

呵呵呵,也好终于下周不用回北京了。

其实年轻时我们总是装着不care,小清新,文艺复古,其实内心比谁都渴望成功又不择手段。

直到中年时看似拥有一切的中产生活,apple TV, kindle和每天准时去健身房,11点睡觉,其实内心却总感觉郁郁不得志,打心眼儿里嫉妒年轻人的活力和live in the moment,惆怅又患得患失。

岳父作为一人生赢家则轻松一笑,年纪大了也终于看开了,该装傻时装傻,该不CARE时才能真的不CARE.这类电影最后总是主角找到了自我。

STILLER终于放下纪录片和妻子休假。

等飞机时看到DRIVER终于也是成功了,STILLER也终于释怀了。

”HE'S NOT AN ASSHOLE. HE'S JUST YOUNG.“也许这是我们全都必将经过的过程,谁都无法逃出这个魔咒。

在想自己现在处于哪里,貌似也是在两者间挣扎呢。

 8 ) 他不是魔鬼,只是年轻

似乎再没有一个时代比当下更偏爱年轻人。

对于年轻的歌颂,几近一种迷信。

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拜互联网所赐,它颠覆了关于时间、积累、阅历等等这些与沉淀相关的一切概念,更加强调活力与颠覆性的可能。

年轻成为了天然的政治正确,年长近乎一种残缺。

这部《年轻时候》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

用两对不同年龄的夫妇的故事,探讨了年轻、野心,以及面对时光逝去的恐慌时,到底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

乔什是一位纪录片导演,曾拍出过著名的作品。

他与自己的太太已入中年,没有子女,生活平静但也无聊。

他偶然认识了一位年轻的纪录片导演杰米和他的妻子。

两对夫妇很谈得来,尤其这对年轻人的活力感染了乔什夫妇。

杰米开始试着制作自己的一部纪录片,在这个过程中意外发现了一个有关美军在阿富汗战场上的故事,大家都很兴奋。

一直处于事业瓶颈期的乔什从这个年轻人身上看到了某种光彩,决定尽力帮助他,他自己协助他拍摄,又把自己的人脉资源介绍给他。

但直到最终,却发现自己似乎一直被利用。

《年轻时候》之所以好看,是因为从一开始,导演就用两对夫妻的个案故事,写出了他们背后两个群体的特质。

乔什所代言的是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群像,稳定、成功、无聊、对新事物和年轻人有酸葡萄心理式的轻蔑;而杰米则代表着活在当下的年轻人群体,贫穷但充满希望,生活阳光而有乐趣,对一切世俗成见从不在意。

杰米的出现,正好切中了乔什中年危机的当口,某种程度上说,这个年轻人成为了这个中年人的精神导师。

乔什有意地改变生活方式,开始追随年轻人的步伐,从穿着打扮到行事方式。

更有趣的一层意义就此显现出来。

当所有同龄人都为人父母,开始了更加确定而琐碎的生活,由于乔什夫妇没有孩子,再加之他们与那群年轻人为伍的生活,他们在同伴中被看做了“有问题”的怪人。

好友的聚会开始不再邀请他们。

而且他们还被告知“我们很担心你们的状态。

”朋友们劝乔什,“我们已经老了。

”言外之意是告诫他们应该成熟一点,不要再有什么奇思怪想。

但乔什对此无法认同。

这是《年轻时候》表达的第一层观点,当人们处于“中年”这个尴尬的转折时刻,到底应该按照既定轨迹认命地跟随惯性,还是应该不去考虑年龄,只是跟随内心。

如果说,对于乔什夫妇的描述,探讨的是中年危机的故事,那么杰米那条线索,探讨的就是年轻人的野心与手段的问题。

到了最后,乔什发现,杰米其实一直在骗自己。

他早就发现了那个阿富汗的好故事,但用了一个近乎圈套的手段,让自己自愿贡献了人脉资源。

他有些分不清,对方邀请自己参加年轻人的聚会,和自己一起骑行,把自己当朋友,这一切到底是设计好的手段还是真心为之。

到此为止,乔什陷入了一种孤立的境地,同龄人把自己当做“不成熟”的孩子,而看似把自己当做朋友的年轻人,却只是把自己看作一个筹码,一个有资源、有经验可以榨取的中年人。

他的困惑就又加深了一层。

《年轻时候》的导演和编剧是诺亚•鲍姆巴赫,曾经写出过著名的《鱿鱼和鲸》《弗兰西斯-哈》,也和《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导演合作创作过《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等作品。

这一次,他把这个处于危机中的中年人的困窘展现得非常透彻,但又不缺乏幽默感。

像所有这类主流电影一样,最终,他呈现了一种舒缓的解决方案。

在与年轻而富于野心的杰米闹翻之后,乔什反而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他不再屈从、臣服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不再去模仿他们,也没有认同同龄人沉闷的状态,而是开始按照自己相信的轨迹继续生活。

其实,年轻和年长并不必然指向对与错,它们都只是一种年龄状态和心理状态。

没有确定的方案可供遵循,更没有必要故意表演年轻和扮演成熟,在年轻时刻意放浪形骸,在中年里故意墨守成规。

电影的最后,乔什夫妇翻着杂志,发现杰米已经凭借纪录片成名,在杂志上洋洋自得。

妻子说,“魔鬼被释放了。

”乔什却已经变得通透,“其实他不是魔鬼,只是年轻。

”这种态度才是真正的成熟,豁达而不是世故。

(文/杨时旸)

 9 ) 简评

影片阵容强大导演是诺亚·鲍姆巴赫 ,《水中生活》和《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的编剧。

善于捕捉人物内心与社会现实的碰撞,无论是中年夫妇的生活,还是不同时代人物的相似与不同,都是他乐于表现和探讨的问题。

本片中的主角夫妇由《博物馆之夜》的男主 本·斯蒂勒和以《穆赫兰道》闻名的女演员 娜奥米·沃茨出演。

前半部分探讨婚姻中年危机问题寥寥几笔,后面又转入纪录片创作的真实性问题,感觉顾此失彼,都未击中要害。

片中依托中年夫妇的生活和年轻人的艺术创作,都在指向一个核心,我们年轻的时候和我们老了之后,追求的有什么不同。

人物和时代的反差,都是只衬托的元素。

电影通过情节的设计和最终的结局,给出了一条很实际的观点,也可以说是一种现象:归根结底,无论什么时代,年轻人依旧急迫的向上攀爬,努力成为成功的成年人。

而成年人总是在上年纪之后,有种患得患失的隐忧,觉得自己似乎错失了什么,从而很想重拾青春。

 10 ) 成功的过程

剧情发展的很缓慢,尤其去喝药水那段,没看明白,迷迷糊糊的,不知想表达什么。

围绕人到中年了纠结于是否要孩子,在光环下如何更好成长以及纪录片到底什么是真实几个话题穿插着讲述。

刚开始没影片多少吸引人的地方,年轻人希望通过别人感兴趣的话题和自己拿得出手的东西来讨好别人,从而建立关系,不知觉中拿到了bet,踩在别人头上成功了。

而为什么已经人到中年还会羡慕能狠狠享受当下年轻人的生活,也许一直没能很好的在那个年纪体会吧,所以趁着还没老,在疯狂一次?

杰米,为了实现自己所谓的设想,无底线的结交,更应该是一种利用别人,编出让当事人觉得被骗了的剧,可是这样却成功了,可是过程到底有多重要呢,可是人生这么长,过程不精彩,就算成功了又有什么意义呢男主,为什么会有被骗的感觉和决定让jay出丑,可能是因为他没能拿到赞助和完成自己的纪录片,想着能培养自己的门生,只是还是too young,too naive,这也许就是人生吧,只有经历了,才知道原来这样也行。

杰米拿着微型摄像机一直在拍,你说这看着还不像是一个纪录片人?

《年轻时候》短评

导演有点野心太大了,一个电影中要塞进去太多东西,又是中年危机,青春的诱惑,信息时代弊端,又是对纪录片真实的反思,创作的本质,最后还塞进去了一个类似伍迪艾伦的互相计算的故事。整体显得很散。

4分钟前
  • 文西
  • 还行

笑果不佳,看着有点无聊

6分钟前
  • 今夕何夕
  • 较差

未来20年后指南

8分钟前
  • Oreo
  • 推荐

看不下去。。。。

11分钟前
  • 纳尼!
  • 较差

“He&amp;#39;s not evil, he&amp;#39;s just young”真的解释好多问题

15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还行

有一个迷人的New Yoker的外壳,但无论表达论点和展开形式都俗气而又陈腐。失望。

20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和弗朗西斯.哈相比,感觉差远了,没啥灵气,中庸的题材

21分钟前
  • ipanema
  • 推荐

挺无聊的,断断续续四五次才看完

22分钟前
  • 布拉德痞特儿
  • 还行

好莱坞励志片的烂拍法

23分钟前
  • 徐若风
  • 较差

而当你人过中年,在突然发现人生有一半已经消失在你身后时候,你当然会怅然若失。看着眼前那最后一半路程,即反思自己前半段来路上似乎没捡到什么宝,又感受到正在衰退的身体与疲惫的心灵,于是更加纠结于未得到的事物和做错的选择,对未来的自己失去信心,需要重新构建自我。

26分钟前
  • 罗伊没挥发好
  • 力荐

尴尬的中年人。感受到来自年轻人的冲击,有些无所适从,想扮年轻,拖延衰老进程,无法很坦然接受自己的人生的时间线上的位置。向左看年轻人,有些看不惯,向右看老年人,又缺少人家的淡定、从容。尴尬中,一点点老去。

31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年龄危机虽然是危机,但如果身边有一个同龄且同频的人,就仍然可以对这个似乎已经将自己抛弃的世界笑出来。

33分钟前
  • Buffalo
  • 推荐

fuck you

37分钟前
  • Cal
  • 很差

当年过五十的一对服务和年轻情侣之间开始有了共同的沟通和交流过程中,用五十岁人的眼光看待婚姻和爱情、友情和妻子,是一种什么样子呢?这部电影从回溯青春和与青春共舞的两个对立场景中让男女主人翁开始明白婚姻和爱情是什么,自己应该怎么度过自己的一生。非常有启发意义,很值得思考的话题视角。

41分钟前
  • 胡阿忧
  • 推荐

就是结束的不太好14年的东西实在是太契合现在,今年,身体已老,心却渴望年轻的中年老登遇上小红书年轻人,比他们复古,比他们更会用但更不用科技,比他们更迷信,并且比他们更充满了目的性(心机)和指向性(功利),他们远比上一代更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你可以说我的解读充满了某种代际矛盾,但是实际这还是一部中年危机片,a24确实很会,今年的凯奇也是中年危机就是真的,最后有点那么换妻俱乐部了,并且中间靠后全在讨论纪录片伦理了,复杂了

42分钟前
  • 老孙
  • 还行

云云不知何物~

44分钟前
  • shanglin117
  • 较差

正当你觉得这电影不能再傻了的时候,更傻的一幕出现了。

46分钟前
  • leikea
  • 较差

前半段是步入中年后的夫妇对于日益年老的担忧和对青春的渴望,与新结识年轻人融入生活的乐此不彼。后半段把隐藏在年轻人背后的野心逐渐揭示,从而使男主醒悟恢复正常生活。最后一幕和对话是亮点。男配真是丑爆了!

49分钟前
  • yuyikurt
  • 还行

三星半。人不是到了中年才有危机,只是到了一定的岁数,发现已经没有热情和精力去对抗这些危机。20岁的时候改变世界,40岁的时候面对世界对自己的改变,拥抱你的关节炎。电影不够犀利,也并没有说明白,在挣扎了一番过后,是不是学会的只是不再假装自己是别人。

50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故事走向很奇怪,最后得出的结论居然是只是因为他们年轻?结局看得很不舒服。从讲夫妻关系到讲行业规则,到头来感觉一个都没讲好,太妥协了。闹米好棒!

55分钟前
  • RealityBites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