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全部出自个人公众号“姚出美”,感谢关注!
向燃烧的黎明致敬,对着夜幕降临欢庆,请允许我一路漫游,直到死神带走生命。
——罗伯特·塞维斯《滚石之歌》(Rhymes of a Rolling Stone)你为什么要旅行?
因为世界这么大,而我充满好奇?
因为我想通过探索自然、感受人文来寻根?
因为我骨子里是一个爱冒险爱挑战的人?
因为我想给自己施压,不想生活波澜不惊,最后死于一事无成?
还是因为别的原因?
比尔·布莱森绝对称得上事业成功、婚姻幸福、家庭圆满,然而,有一天,这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告知家人及朋友一件事——他要在阿巴拉契亚山道进行一次路程2118英里的远足。
阿巴拉契亚小道(The Appalachian Trail)是世界上最长的步行山道,全长3000多公里,它起自美国东北部缅因州的卡塔丁山,向西穿过阿巴拉契亚山脉,蜿蜒伸展至乔治亚州的斯普林格山,最高点在大雾山的克林曼山(Clingmans Dome,海拔2025米)。
该小道纵贯14个州,经过105个城镇,通过8座国家森林、国家公园系统中的6个公园、60个州立公园和野生动物保护区。
有人说“在那些徒步旅行者心中,这条路不仅是最长的一条路,同时更是洗涤心灵的一次旅程,还是最有效的一次减肥挑战和最有故事的一幅美丽画卷。
”据说每年平均有1200人试图走完小道全程,但只有不到200人能在一个季节内完成此行,而多数人只是利用周末或假期进行一两天或较长的远足。
不出意料,布莱森的家人一致反对,他们认为这个想法实在荒唐、糟糕,因为布莱森已经不年轻了,一个二十几岁的健康人要在五个月内完成五百万步的远足都很不容易,为什么不开车去呢?
而且他的户外徒步经验非常欠缺,山道里充满了各种未知的危险。
因此,妻子卡瑟琳为了打消布莱森出行的想法,特意搜集远足者受伤或遇难的新闻给丈夫看,后来又提出他不能独自一人远行。
布莱森向很多朋友发出邀请,但没有人愿意,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同行者斯蒂文·卡茨,布莱森却在机场发现这个很久不见、主动联系他的老同学走路一瘸一拐,而且卡茨一个小时就得吃点东西防止癫痫的发作,显然,这样一个肥胖多病的同行者会拖后腿的。
但不管怎么样,布莱森和卡茨还是出发了。
就像所有的旅行一样,同行者会碰到各种突发情况——他们得面对年轻人不解的目光、碰到一个古怪、爱挑剔的话唠、不慎落水、露营中遭遇灰熊、不小心从山上摔下来、有时天公不作美,突然下雨下雪、投宿时还可能只有不干净的床位房……可他们没有轻易放弃,二人也很少抱怨对方,一开始是友善的沉默,而后来的真诚沟通让布莱森和卡茨的友谊增长,他们对彼此更加了解。
因此,比起阿巴拉契亚山道那壮美又迷人的风景,比起二人所遭遇的困难,布莱森和卡茨在远足中的谈话更有意思,而有三次对话可能会让你印象深刻——一次对话是落水后在岩石上休息,卡茨问布莱森:“你拥有了一个男人想要的一切,然而你在这儿,和我跋山涉水,说实话,你是怎么想的?
”布莱森引用了约翰·谬尔的一句话来回答——“有的时候男人就应该拿上面包,扔进麻布袋里,翻过后篱笆。
”卡茨认为布莱森在篱笆院里的生活太完美,可以看到生活的尽头,但他其实像一个笼中困兽想重回森林,而卡茨袒露自己之所以要远足,是因为他不想在监狱度过余生,害怕没结婚而被逮捕或类似的理由。
第二次对话是二人见识了大雾山的美景之后,卡茨在山顶对布莱森袒露心声,讲述自己多年来因为酗酒而产生的痛苦。
而第三次对话则发生在他们被困在半山腰的悬崖,两人感慨自己所经历的大半辈子,卡茨感激布莱森:“你是唯一一个我甘愿为其付出生命的人,也是唯一一个在无路可走的时候能带我走出困境的人。
”如果按照“有志者事竟成”的编剧原则和观众期待,布莱森和卡茨应该走完整个阿巴拉契亚山道,但是导演和编剧并没有这样做,他们被年轻人救上来后本可以继续行走,背包里有牛肉干,水杯里也还有四分之三的水,但他们想家了……最终,布莱森和卡茨放弃看卡塔丁山,也未能走完全程,他们或许没有尽力,也有些遗憾,但是,他们的收获已经很多了,正如卡茨所说的:“我们经历了夏天的炎热,早春的风雪,我们走到脚底流血,我们曾经在阿巴拉契亚山道上徒步”。
整体而言,《林中漫步》更像是一部真实而温暖的散文电影,没有紧张激烈的情节冲突,没有让你过目不忘的大场面,但电影对日常生活的细腻表现却让你觉得亲切可信,布莱森和卡茨就像我们生活中的邻居一样,开心或忧伤会写在脸上,有优点有缺点,富裕或贫穷,成功或失败,但他们都努力地生活着、思考着。
不过话说回来,《林中漫步》虽然没有表现主人公对远足的狂热信仰,但这次徒步给了一个机会让布莱森和卡茨反思自己过去所经历的一切,对生活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使得他们能够调整好心态,微笑生活,继续前行。
或许,这就是旅行给人带来的一种意义吧!
因此——如果你想旅行,请不要错过《林中漫步》。
如果你爱旅行,更不应该错过《林中漫步》。
没有大牌云集,没有特效加身,没有悬念重重的情节设计,也没有可歌可泣的故事背景,电影就这样缓慢而平静地展开了,犹如一幅生动的加长画卷:背景是延绵的壮丽山河,风儿在轻声低语,鸟儿在婉转歌唱,潮湿的空气里,树木、青草、泥土的味道都清晰可辨。
两个性格迥然的老头,就这样相伴踏上了一条山间小道。
其间自然是状况百出、笑料不断。
他们一起咒骂、一起笑;一起耍小聪明、一起搞恶作剧;一起滚进河沟里、一起摔在陡坡下……尽管最后没能到达目的地,各自却都找回了自己心里缺失的东西。
主演Robert Redford罗伯特·雷德福和Nick Nolte尼克·诺特,我都不太熟悉,感觉面熟又想不起在哪见过。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了,两位老前辈在这部电影里表演自然、到位,就像是在演自己的人生一般轻车熟路,深邃老成的眼眸里时而流露出深如海底的无奈与落寞,时而又闪烁着孩子般的狡黠与乐观,简直就是完美!
(请注意手势……)
上海这两天寒冷透了,下了几部片子准备慢慢的煲。
其中就有这部挺另类又温馨的老美徒步片——《林中漫步》。
片子整体基调都是慢慢的,缓缓的,没有特别的高潮,也不说大道理,很安静,却让你停不下来,一晃眼就结束了。
故事说的是一个生在美国,在英国生活了10多年作家Bill Bryson, 有一天上了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问他为何不写写自己国家风土人情,参加了朋友的葬礼之后,有一天,他发现自己住所附近就是大名鼎鼎的美国徒步路径——阿帕拉契亚小径的起点,于是他做了一个决定,用自己的双脚徒步走完这个长达3000多公里的山林小路。
不知道这条徒步径的可自行百度,老美对于建设成熟的徒步路线还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发出了无数个邀请给身边认识的朋友后,收到的多数是嘲讽和不理解,只有一个被转告,没有被直接相邀的年少小伙伴——Kates愿意陪着他冒这个险。
而这位哥们,把大半辈子都花在了酗酒和泡妞的事上,当他看到Bryson房间里各种奖章和荣誉的时候,内心既是喜悦又是落寞。
而这位爷爷级人物是一个身材胖胖,爱吃零嘴,腿上还装了一副假肢的家伙,看他的身材只能一个想法,这能行吗?
一路上,两人一开始互相拌嘴,住酒店住一晚还是两晚,到回忆往昔,细数过往泡妞的经历,到困在山坡上一起看星星感叹人生,令人唏嘘不已。
印象最深的是二个镜头,一个是两人在拌嘴的时候看到前方是一片开阔,举目望去是山峦叠嶂,顿时都懵了没有说话,背景拉长,只看到渺小的人影和巍峨的山峰。
另一个镜头是Kates拿出那瓶酒,他说我并没有想要隐藏这瓶酒,我很爱喝酒,爱这种气味,也爱喝了几口下肚后那种愉悦的心情,但是我却不太去酒馆喝酒,往往是一人在家热热饭菜看看电视喝喝酒,想想自己年轻时候那种风华岁月,每个人都会面对其实生活不是每天都充实又刺激,但现在我的确是戒酒了,我带着这瓶酒就是为了提醒自己,我可以做到,当然万一实在做不到可以喝一口。
他问Bryson是否相信他可以做到的时候,Bryson给了老基友一个Yes,于是他抖着手把酒撒了,还笑说这是非常浪漫的一刻。
人应当都是害怕老去的,特别害怕在迟暮之年,听到身边的人得这个病,那个谁谁又去世了,似乎自己活着就是在等待这个终结么,日子也不再是每天充实又刺激了,于是主角背上行囊,带上干粮,走进山林,试图打破现状,寻找一些安逸生活中没有的东西。
整部片子中都是以Bryson的视角看出去的徒步之旅,对于他为何开展这段疯狂的旅程铺垫较多,而Kates的心理描写是一条隐线,但可以从一些他们林中交谈中感受到,可能是为了逃避那几张针对自己的追捕令,想陪着老基友一起去冒险,或是一种对于往昔的追忆。
除了故事本身的题材令我印象深刻,此外片子中两个性格迥异的老基友,社会身份悬殊,一个是知名作家人生赢家,另一个是底层无业游民,还有些腿疾,但两人间隔几十年,再聚首却像是老朋友一般,言辞坦诚真挚,这样的相处方式令人羡慕。
不禁让我想到去年我也和我的一个朋友一起去德国旅行,也是临时起意,愿意搭伙一起走的念头,我们乘坐俄航从上海出发,途经莫斯科,火车途经慕尼黑,到海德堡,柏林,国王湖,爬哲学家小径看海德堡的落日,在内瓦河边徒步,或是经过勃兰登堡门悼念巴黎恐怖袭击的人群,路上也会拌嘴,意见不同,但是会相互照顾,一路走来,心怀感恩。
在两位老人徒步穿越阿巴拉契亚山后,布莱森满脸释然的问卡茨:你想回家了吗?
“ 眼里满是对家的思念和对旅途的满意。
他们虽然没有看到最后的卡塔丁山,但他们一同经历了烈日、暴风雪、在夜晚遇到两只高大的熊,走到双脚都流了血,还在途中遇到了善良的人们,在他们滑下悬崖的时候,在危险之时,也最终明白了生命里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他们望着满天数不清的繁星:“世界的另一面还有人向我们一样,仰望着如此美丽的星空吗?
” 答案是肯定的。
影片中表现的,真正的远足就是「在路上」,只是为了更好的折返,找到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东西,目的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段路,这些风景,身边的好友,以及心里,最思念的那个人...整部影片,都在贯彻两位老家伙的乐观心态,特别是卡茨简直是搞笑担当,不管两个人遇到怎么样的陷阱,他们都可以用幽默来化解。
掉进河水里时——这下子可精神多啦;掉下悬崖时——下次再这样能不能提前告诉我一声?
;就连卡茨把唯一的逃生希望的绳子挂在树上,布莱森也没有责怪,相反他们一起看到了最美的星空。
他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却走上了同一条美丽的风景。
即使人生不同,两个人的善良和坚毅品质,以及豁达的心态却如出一辙。
最让我感动的是卡茨最后的明信片,我看到弹幕说,这两个人可能是这辈子最后一次见面了,我感到很伤感,但是影片中的两个人并没有为此而感慨,甚至没有拥抱,对于同行半年的人,他们只是简单的说了再见,就像明天早上还能看到彼此从帐篷里爬出来一样。
相信自己的人,才能完成想要完成的事,并永远保持着好奇心,正如卡茨的最后一张明细片:” 我很好奇,接下来做什么呢?
“
罗伯特·雷德福和尼克·诺尔特沿着阿巴拉契亚山径边走边聊。
罗伯特·雷德福在《林中漫步》中再次进行了户外训练。
在《真爱至上》中,一个人说了十个字的对话,却差点淹死在海里。
在这部影片中,他和另一位主演尼克·诺特没完没了地争吵,两个喋喋不休的家伙出发去走2000英里的阿巴拉契亚山道,同时(大致按字母顺序)谈论着美、酒、生活、爱情、死亡、友谊、性、星星和存在的终极意义。
雷德福有着红白相间的头发,下巴上有酒窝,他扮演了这本书的作者比尔·布莱森。
诺特饰演嗜酒成性的朋友斯蒂芬·卡茨,他的容貌饱经沧桑,声音像一场车祸。
那就没什么变化了。
散步和谈话是为了情节,尽管艾玛·汤普森(布赖森夫人饰)和玛丽·斯廷伯根在华丽的布景中找到了表演空间。
后者不是第一次扮演一个快乐的充满渴望的中年人,导致她的电影主角在更年期后期抽搐。
对于雷德福来说,抽搐是如此微妙——他仍然是好莱坞最好的配角——你需要诺尔特作为他近乎核心的代言人:一个对队友的每一次抽搐和磨难做出滑稽、夸张的反应的人。
By:Nigel Andrews
1、Coming through.借过。
2、你不能相信罪犯,而且他很蠢。
3、We've come too far to give up who we are.4、Bryson:Nice guys.I hate them.好孩子,我讨厌他们。
5、Katz:I'm above the details.I'm big picture,Bryson.我不注重细节。
我看大方向。
6、Mary:Hello,again.How can I help you?Oh,I'm sorry about that.Here,come with me.Yeah,it's family owned and operated.For three generations,if you can believe it.83 years.Yeah,we um..we added the restaurant 10 years ago.Yeah,somebody's got to do it.It's not so bad.I get to meet interesting people.Oh,I wasn't talking about you.Sorry,could not resist.Yeah,yeah,me too.This is you.You must be exhausted.I..I gave you a couple extras.Enjoy your shower.Do you need anything else?Okay.Well,you know where I am.All right.(bye waving)7、Katz:Real dramatic.Christ if I don't already regret it.Bryson:Ha!Ain't that life.8、Bryson:I should just have retired.Catherine was right,what the hell am I trying to prove?9、Bryson:Nice fellas.I love those guys.10、Bryson:Maybe you're right.11、Bryson:There are certain things you just can't put into words.
B站上偶然搜到的一部电影,讲述了古稀之年的一位作家,生活如白水般无味平凡的一日复一日中总感无灵感与波澜;妻子及家人劝其安享晚年,但他内心总有不甘。
突然一天在网上看到一篇登山的游记,自己内心顿觉被点燃,想去徒步登山。
于是买装备找伙伴,尽管妻子和家人百般劝阻但看到他如此坚持还是支持了他的行为。
多年未见好友的陪伴,俩人上路了,路上遇到过风雪、落水、被人追,甚至掉落悬崖险些丧命,但这些都不抵登高望远时看到的通透壮观景色时的豁然开朗心情。
在相伴途中他们彼此分享感悟又觉得回到三十多年前年轻时的状态,当然也不得不屈服于年龄所带来的体力及心力上的衰退,原来的坚持登顶的信念变为上路感受了就好,量力而行,收获可能更多。
当然此番经历才有这本小说和电影的诞生。
人应该适当的走出自己常态的生活环境,去接触大自然,去完成自己小小的心愿,哪怕每一次是挑战,经历后总会有回的新生般的感悟和活力!
童话故事里,森林里住着各种动物,故事里的兔子愿意耗费两天和乌龟赛跑,猴子愿意去捞月亮,黑猫警长抓老鼠却不为了吃掉它......小时候的森林是个有不停歇故事的宝库,即便长大后不再有童话,你会不会好奇森林里有什么?
《林中漫步》,电影根据游记作家同名小说改编,故事很简单,讲了两位零户外经验的菜鸟老头相约徒步穿越2118英里的阿巴拉契亚山小径的故事。
最开始是被电影海报吸引的。
俩老头站在岩石上像聊天、像争论、像两个人要闹翻了、像一个在慷慨陈词另一个哑口无言......对,是因为好奇。
俩人失足滑落被救起后结束旅程,在回程的路上有一段对话,很精彩:“我们离目标还远着呢。
”“你说什么,我们做到了呢。
”“我们甚至没有机会去看一眼卡塔丁山。
”(遗憾)“另一座山?
你到底要看多少山才满足?
在我看来,我们已经走完了阿帕拉契山径了,我们走过了烈日,走过了风雪,我们走到双脚流血,我们在阿帕拉契山径远足过,布莱森。
”(自豪)“或许你说的对。
”喜欢胖老头说的这段话,他乐观地说出了一些捉摸不透的道理——你为什么要远行?
电影开始,布莱森说他想“探索自然、寻找自己的根”,真实的是因为自己的作品被媒体轻浮地挖苦,因为参加老友的葬礼的尴尬言论,因为他搬回故土却又种种不适应。
他的远行想回避也希望找到生活方向。
这也同样是大部分人的远行起因。
故事里最大的抗争是老头们夜晚遇到了两头熊和最后失足滑落无奈等待被救,当然老头们没有走完全程,甚至没有走完一半。
俩人聊起了往事,聊起了分开二十年各自的生活,也开玩笑也像顽童也老夫聊发少年狂......摄影机安静地呆在一旁,记录没头没尾的谈话和自顾自说的回忆(对我们最大的好处就是你不用先入为主地赞同谁的观点)。
被风雪大自然洗礼后,在等待被救的夜晚,一个想起了从不缺席的集市一个想起了爱了二十年的妻子,俩人明显不是在对话,是在自己的情绪里,说给自己听。
旅途或许没有答案,但一定有关于答案的线索,不是吗?
电影走到这里,是极具共鸣的。
我停下来回想每一次远行,很多人事都模糊了,可是记得累到崩溃继续爬山的兴奋,记得深夜闹情绪窝在沙发里不睡,记得和朋友聊很久聊出的坦然,记得自说自话把自己感动得不得了,记得我说过我要忘记要有改变......所有的所有在后来潜移默化,我总有改变。
看,每一段经历都有意义,是不是很神奇。
长大后,我们不期望森林里有很多瑰宝,只希望看到一棵枯树旁长出了新芽,看到小路尽头有人走的脚印,看到黑夜里除了熊出没还有微光......或许,这是远行的一种意义。
《云中漫步》影片由小说家比尔-布莱德的同名行走游记改编,是真实的故事,由罗伯特-雷德福饰演真实的作家,不知年龄是否相当,但很喜欢老演员雷德福的表演,已近80岁,仍有那种生命的顽强朝气,之前看过他的《一切尽失》,那么大的年纪,演出了很多高难度的跟大自然斗争的戏,令人敬佩。
本片伙同另一老演员尼克-诺特一起行走, 他们要通过徒步旅行全长2100英里的阿巴拉契亚山小径,来重新认识美国。
如此高龄,令人捏一把汗。
两个多年不见的老友,因一些小磨擦,长年不见,没想到有一天,他联系上了,一起开启了这个徒步之旅,旅途中发生过一系列的事情,掉在水中,遇上黑熊,跌下山坡等等。
在路上,他们长谈,幽默,生动,达观,坦诚,开始重新认识了自身,让自己坚定下来,戒掉不好的习惯,友谊之花也绽放开来。
影片有美妙的风景,有悦耳的配乐,有两个自然流露,风趣好玩的老戏骨,为电影显得轻松舒服,让观众在面对这个复杂多变,乏味繁琐的生活面前,展开了一付轻快明亮的风貌,像夏夜里一杯冰冻爽口的啤酒。
也真的是凑巧。
昨晚看了单人徒步PCT的《涉足荒野》(Wild),今晚看的电影刚好也是说徒步的,这次徒步的线路是跟PCT一起同属美国三大(变态)徒步线路之一,美东的阿巴拉契亚徒步径(Appalachian Trail)。
AL在住宿条件、自然环境友好程度等各方面的条件远胜PCT。
比《涉足荒野》的狂野颓废的西部风格不一样,显然《林中漫步》比较接近轻喜剧,基本上可以当风光片来看。
论硬核程度,两部片不相上下。
《涉足荒野》的女主毕竟年轻力壮。
而《林中漫步》的主角是两个老头子,老帅哥Robert Redford,还有胖老头Nick Nolte。
Redford饰演的是一位叫比尔·布莱森的游记作家,本作正是根据同名畅销书改编。
好基友一起出生入死互相嫌弃但又一起玩什么的最有爱了
除了长得不像校长,其他都好。旅途中如果遇到一个让你心动的人,你会怎么做呢?
风景镜头满分,让我想起《断背山》。可惜剧情太过散乱,完全get不到影片想要传达的内容。
还不错的喜剧片。徒步并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们总想通过旅行来寻找到一些失落已久的东西,而找到那些东西的那一刻,就是旅途的终点。
Nothing is too late to start. Comparing with the nature, our life is too short and we are too small. Explore yourself. 也想到最近读到的一句话:看过大海和天涯,才懂得珍惜沙发和小龙虾。
按理说这种风景不应该挺不错吗,老演员的话幽默感也应该可以,结果非常地一般
俩人要是完成了全程该多好。
8.5/10.两个爷爷辈的老朋友携手徒步阿拉巴契山径。结局是他们没走完,但那又如何,健行阿拉巴契山径就好像人生,有的是半道离去的人,况且他们都那么老了,重要的是过程啊,还有对人生的感悟。剧本写得真好,看着那么舒服,还很感人,关键是两位老戏骨演的太好了,笑点那么多,都笑死我了。罗伯特雷德福时年79岁,尼克诺尔特74,能坚持拍完电影就已经是胜利,真的是看一部少一部啊。
猪队友,垃圾负能量一堆缺点,整个旅途都是这个傻缺。
After the hiking,then what’s the next?
哈哈 看过同书 比想的有趣 还行
想起了伴我同行
评分这么低,我觉得不错,我是没有这条件,不然,PS,如果我是导演,结局我会让老头得癌症死,结局才知道,原来是对生活感到绝望,才来找的男主去旅行,肯定会有很好的效果,热血,感人,
对不住老演员,浅
纵使已然历尽千帆,也无法阻挡壮美自然的召唤。两个古稀老人说走就走的长征之旅,题材非常吸引人,可惜导演没能展现出故事的精髓,把旅行和友谊都拍得过于套路。不过当成风景片还是很不错的。
旅行,是对远方的挂念,徒步,是对自我的信念
walk walk walk, the road never ends.
希望我老了也有人陪我一起林中漫步
两个老头历险记。还好但自己没到那年纪很难引起共鸣。
碎碎念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