鱿鱼和鲸

The Squid and the Whale,亲情难舍(台),亲情难了,爱·对抗

主演:欧文·克莱恩,杰夫·丹尼尔斯,劳拉·琳妮,杰西·艾森伯格,威廉·鲍德温,大卫·本杰,安娜·帕奎因,Molly Barton,Bo Berkman,Matthew Kaplan,Simon Kaplan,Matthew Kirsch,Daniell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5

《鱿鱼和鲸》剧照

鱿鱼和鲸 剧照 NO.1鱿鱼和鲸 剧照 NO.2鱿鱼和鲸 剧照 NO.3鱿鱼和鲸 剧照 NO.4鱿鱼和鲸 剧照 NO.5鱿鱼和鲸 剧照 NO.6鱿鱼和鲸 剧照 NO.13鱿鱼和鲸 剧照 NO.14鱿鱼和鲸 剧照 NO.15鱿鱼和鲸 剧照 NO.16鱿鱼和鲸 剧照 NO.17鱿鱼和鲸 剧照 NO.18鱿鱼和鲸 剧照 NO.19鱿鱼和鲸 剧照 NO.20

《鱿鱼和鲸》剧情介绍

鱿鱼和鲸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伯克曼一家正面临一场家庭危机。老爸伯纳德(杰夫·丹尼尔斯 Jeff Daniels 饰)事业正在走下坡路,曾是畅销作家的他如今变得湮没无闻,反而是妻子琼(劳拉·琳妮 Laura Linney 饰)而今在写作上声名鹊起,令伯纳德倍感落差,并选择用尖酸刻薄嘴脸面对妻子的成功,二人不得不面临婚姻破裂的结局。两个儿子必定要因父母关系受到困扰。大儿子沃尔特(杰西·艾森伯格 Jesse Eisenberg 饰)16岁了,正值青春萌动,他坚决站在父亲一边,不料自己喜欢的女生竟然上了父亲的床;小儿子弗兰克(欧文•克莱恩 Owen Kline 饰)12岁,将父母离婚视作世界末日,甚至开始喝酒,因支持母亲变得和哥哥势不两立。一家四口的不知所措深深印在两个孩子的成长里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一出好戏陨落之星幸福额度正直的候选人援助了凡的故事写不出来!?衍生剧~大学生仙川俊也的无剧情人生~百分之十第四季芝加哥急救第七季默杀飘落的羽毛怒火攻心2:高压电豪宅大屠杀改变未来6秒钟的轨迹~烟花师望月星太郎的第二个忧郁战猪再分布车顶上的玄天上帝高山清渠狙击精英:巅峰对决珠玉在侧假面骑士极狐×假面骑士利维斯:电影大逃杀李保国心寒解码游戏回家的路有多远九月丽兹毛驴县令之移花接木梦魇绝镇第二季兵工厂女郎第一季

《鱿鱼和鲸》长篇影评

 1 ) 必须要重温

这是一部必须要重温的电影。

提醒因为多看了一些书和电影就以为自己拥有更自私、更虚伪、更胆小的权利的我们。

 2 ) 任何原生家庭都可以是正面影响,前提是意识到,并且正面解读

看完《婚姻故事》和《鱿鱼和鲸》,从此记住了电影导演诺亚鲍姆巴赫。

最大的观后感就是电影拍得好真实,导演好真实,好喜欢这一份真实。

甚至于在真实面前,所谓的画风漂亮,各种技巧已经不重要了,比如《鱿鱼和鲸》这部电影其实论画面的精美和转换流畅等,真的没有,它就是很平常生活,额外的装饰都是画蛇添足,所以就连瑕疵都是完美的一部分。

看到片中的两个小孩,让我想到自己成长过程中,一直留守长大,所以从来没有归属感,不知为何物。

所以小时候的自己一直想逃离那个环境,只能拼命读书。

而我读书生涯,自从初中懂事开始,有了自我意识,便加多了一层远方的理想主义,也就是说我虽身心在此处,而思绪常常飘去了远方,远方是什么,我也不知道,总之不在此处。

我相信这样的情况不止我一个,因为我发现很多人都不是活在当下。

而真正活在当下的人是平和的,从容的,有力量的,绽放的。

后来通过练习瑜伽不断刻意练习,活在当下。

我才觉得自己双脚踏在地上。

通过一部电影,对童年形成的行为模式有意识,这很值得庆幸。

后来经历过一段时间,感觉内心很冰冷,根本爱不起来,所谓的对父母负责任,帮家里修房子等等社会枷锁下的事情,我只觉得窒息,是社会强加给我的责任。

现在换个角度看,手术后从床上下来都很困难,让我想到妈妈,为了生两个小孩,身体承受了那么多,冬天为一家人做饭菜,双手浸泡在冷水里,还打过胎,为小孩操碎了心,以至于苍老了很多,想到这些,内心就有爱了,有力量了,有责任了,觉得自己是个大人了,是个创造者了,承担者了。

这才是我想要的担当,是由内而外的爱,责任和担当,而不是由外而内的道德绑架,束缚。

还有我的父亲,老实憨厚,虽然脾气也很大,小时候和妈妈吵架那么大声,可是作为一个付出者,承担者,创造者,这一切都是能被轻易包容的很小很小,小如尘埃的事情。

而如果是一个索取者,事情就会被放得很大,会抱怨,会暴力,会破坏,会无意识的找存在感(畸形的行为形态)。

想一想父母也是会受伤害的,他们也是带着他们的原生家庭来的,他们也是经历过社会的糟粕,社会的坑,拼命挣扎走过来的。

我们真的应该要包容,然后去创造自己的生命果实

 3 ) 开到荼蘼

人之初,不知道什么是害怕,所有的幼儿之怕,仅仅记得两场被追赶的梦。

童年的怕,少年的怕多归类想象与认知,眼睛刚刚睁开,开始仰望星空,独自想象宇宙的无际和自己的渺小,心中渐渐充塞畏惧。

但读书学知识,还是壮胆气的多,会在被炸雷吓到的同时,默诵物理科上刚刚学到的雷电成因。

未知是无边的,想象是无穷的。

一旦听过鬼故事,就开始怕神怕鬼怕虚幻....怕到逃无可逃,却被逼会了伸头出来迎接那明知道不可能到来的对手。

进进退退反反复复,懂得这种恐怖源于心魔,那么不听不看怪力乱谈,观鼻观口紧诵心经,也可以支持我走过独立黑暗之所。

人渐渐长大了,强壮聪明起来,怕的东西却越来越多。

更知道人与人的世界观不同,最可怕的不是鬼故事,而是鬼也怕的恶人故事。

走进社会,你死我活,鸟为食亡,抱住饭碗的平民生活中亦有高明骗子凶残匪盗。

不过邪不压正。

保持警惕,学会自我保护,谨记防人之心不可无也就是了。

然后怕亲人伤心怕爱人误解 ,怕马路杀手怕绝症瘟疫,这些都是幸福的人才会怕的,因为对生活满意,很怕失去。

自尊受损是另一类,终归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建设好自己的精神家园,用一道墙或篱笆保护起来,一切外界的,终究抵不过人自身的绝望情绪。

是抑制还是释放?

都不能虚无。

最后。

是偶像的坍塌。

神是什么?

代表希望与行动指南。

两难的选择,你不怕嘛?

天会变道亦会变,再苦再难也得坚持下去。

如果你遇到了鲸鱼,也许你就会长出八只手来。

先学会怕而不逃,才能学会真正的放弃2007.6.20

 4 ) 被生活摧毁和救赎

故事在一首又一首民谣歌曲里漫不经心轻描淡写的铺展开来,不算引人入胜却绝对妙趣横生。

这是一个貌合神离的家庭,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你却突然发现:出大问题了!

神经质的母亲分外诚实却外遇太多,自大虚饰的父亲爱上了他的美女学生,哥哥剽窃作品自欺欺人,弟弟酗酒还有些变态的先兆。

所有事情都显得混乱和无可救药,没人摆脱得了误解和隔阂。

然而,没过多久,一切又那么缓慢的消散开去,没有高潮也没有结果,也许这就是生活。

难以消解的隔阂在血浓于水的联系中妥协,不完美的人们没有因此破碎,在巨大的鱿鱼和鲸前一切戛然而止,一片凝人的深蓝。

如果说《鱿鱼和鲸》所展现的困境和《美国美人》异曲同工,那么它又有一种不因为滥用技术技巧而沾沾自喜的淡然,生活扑面而来,微秒的嘲讽,宛如小调,悠然又丰润。

大概这就是那部自《克莱默夫妇》以来,美国最好的家庭电影吧~听Pink Floyd的the Wall是我初中时的事,Hey You很多年以后想来都韵味无穷。

如果说Hey You是本片的主题曲,那么可喜的是,它找到了一部完全配得上它的电影。

 5 ) 自我保护之下请让我们“犯错”

几天前看了这部电影,主题是关于家庭。

具体点,是有关一对颇成问题的父母以及他们膝下的两个孩子之间受了家庭影响而略显灰暗的青春期的麻烦事。

电影的导演兼编剧就是这故事的原形,所以,这部2005年的新片将我们直接拉回到八十年代的纽约布鲁克林。

这部电影又是我格外衷爱的那一类——小片子,小故事,有着很朴实的叙事,领着我们去静静地进入一段回忆(我想强调说,“回忆”只是故事的一种外壳,通过种种时代环境符号给予我们的暗示)。

我觉得自己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的:伫立在透明的橱窗玻璃前,默默注视着另一边——二十几年前的那个世界的一个四口之家。

故事选择发生的年代已经久远,因为这毕竟牵涉到导演个人的自传色彩,但故事中暴露的家庭危机却反映了极其普遍的一种社会现象,足以将这个故事重新放置到任何时代背景之下都没有问题。

也许正是缘于亲身的体验吧,所以在导演很从容的设计之下,从父母到孩子,这个家庭中的每一个人身上都存在问题:妻子Joan制造种种“外遇”,丈夫Bernard因事业低靡而不断加剧的古怪性格,父母毫无顾忌的离婚分居、甚至让孩子掩护自己私藏一点小财产(其实就是一些分不清谁付账的书),丈夫在孩子面前大骂妻子的丑事,跟孩子在游戏中耍懒;然后就轮到他们的孩子——Walt和Frank在家庭生活的影响之下也全都染上了青春期心理疾病。

这故事中格外引起我注意的地方就是:导演让每个人都有错,而且都错得毫不掩示,但是故事的表达过程却丝毫没有对问题进行戏剧性的夸大处理,这反而更能够让观众觉得感同身受:是的,往往就是这样——我们每个人,无论在社会中担当怎样的角色,到头来总归都要犯一些错,有大有小,理由常常是出于一种利益争执下之的自我保护,且不管与我们的争执的对象是谁,那阵式完全就如同Squid和whale之间fighting的样子。

谈不上罪大恶极,但也非完全无辜。

提到“年代”,就想多说一句关于这片子的美术部分(也是我喜欢这部影片的另一个理由)——虽然是小制作,电影却能在美术上严守了每一个关于时代的细节。

不仅是环境、服务,还包括了胶片本身的色彩处理。

真的非常不容易。

至于以当我看到介绍才知道这竟然是一部05年的新片,禁不住对这部电影的美术部分肃然起敬。

 6 ) 主权

于2005年上映的《鱿鱼和鲸》是奥斯卡颁奖季热门电影《婚姻故事》的导演诺亚·鲍姆巴赫的一部早期代表作。

此片讲述了在一个一家四口的中产阶级家庭里,有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哥哥比较亲近爸爸,弟弟则较为亲近妈妈,而他们的父母离异了。

影片开场就简明扼要地交代了这个知识分子家庭不和谐的关系。

父母之间的冲突与隔阂都对两个孩子在各个层面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小至口头禅,大至人生价值观,甚至造成了两个孩子的一些人格缺陷。

片名中的“鱿鱼和鲸”其实是影片的情感落点,隐喻了家庭成员之间纠缠在一起难舍难分又冲突不断的情感状态,其中的苦涩滋味不言而喻。

乌贼与鲸的对持传神地暗示了主人公夫妇之间的关系,隐射着现代家庭无处不在的冲撞和支离破碎的孤独。

人们常常无法保持和这个世界的距离,却能残酷地摧毁亲人的信任。

家庭话语权的精神独断伯纳德一家是1986年美国布鲁克林地区新派知识分子中产家庭,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个人修为和文化修养各方面都非常优异 ,行为方式与众不同。

伯纳德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交往只遵循一个简单却十分苛刻的标准:对方是否是不懂文学、不读经典的门外汉。

于是他几乎处于孤芳自赏、绝对自我的状态,包括对由自己亲手带动成为作家的妻子,他要求她把小说改成他认为精彩的结尾,遭到反抗后立即勃然大怒。

所以有时候知识分子的倔强比愚者的固执更加可怕,因为后者不过是害了自己而已,前者却可能误国误民。

当然,伯纳德危害远小于此,他只是一个对家庭走向四分五裂的局面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最大祸首。

伯纳德的主权优势主要表现在他十分享受和重视身为长辈和智者指点江山的优越感,在对待儿子和妻子的态度上,他更像一个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导师,常常以真诚的热情把自己所有的见地和思想灌输到他人脑海里面,而不管这种强迫性思维是否真的正确。

像《鱿鱼与鲸》这样以生活中的细枝微未来讲述生活故事的好电影实在是一朵默默无闻却香气满溢的鲜花,沁人心肺,生活对我们来说,最需要的即不是刺激,也不是批判,而是一种思考,一种反省。

只有不断的思考,反省,改变,才能更幸福更美妙的生活。

 7 ) 鱿鱼和鲸隐喻阐释

鱿鱼和鲸的隐喻也许不是最恰当的,但一定是鲜活的。

和朋友讨论这一对动物到底比喻什么时,他很肯定地认为那是父亲和母亲。

而且父亲是鲸,是那头在博物馆里失去了往日霸气的鲸,母亲是那只渐占上锋的鱿鱼。

这样的理解除了直接外似乎也无不妥,当然直接也不是坏事。

但我总觉得这两只纠缠在一起的凶猛生物并不像那两位知识分子父母,他们的斗争更隐忍克制,一朝爆发也只是打开天窗说几句亮话然后离婚。

而这一场动物间的争斗则更残忍和持久,直到鱿鱼用自己的触角把鲸鱼慢慢勒死,或者鲸鱼最后挣扎得以逃脱,无论怎样,斗争都会是漫长而痛苦的。

所以我倾向于把它们所隐喻的东西理解为更抽象的一对范畴。

生活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悖论,因为生活会杀死生活本身。

父亲以前是著名作家,但事易时移,他已不复当年风光,家庭和事业都像坐了滑梯一样急转直下,生活的关键词于他来说,变成了挽回和失落;母亲的书终于出版了,但这成了她婚姻破裂的临门一脚,大学时代和父亲的风花雪月都已经烟消云散,在仓库做爱的浪漫情景也不会再出现,她只是换了很多恋人;从小就对父亲崇拜有加的大儿子看到了辉煌的落幕,他现在面对的是一个惨淡的父亲和一份他所不屑的爱情,在看到父亲和女学生的亲昵动作之后,连惨淡也坍塌为丑陋,而那份他所不屑的爱情也终于逝去;小儿子在家庭会议上哭泣柔弱得甚至不能博得同情,他这么小,生活便已经排山倒海般扑向他,他所能做的,只是在酒精和手淫中无意识地自我逃避。

当然可以设想这个家庭本来是美满的,但打碎美满生活的是什么,不是父亲的事业问题,也不是母亲的外遇问题,而是日复一日的生活本身将美丽渐渐杀为丑陋。

人们说鱿鱼和鲸的搏斗,最后是会两败俱伤的。

博物馆的鱿鱼和鲸紧紧地缠绕在一起,它们如此紧密相连甚至看不出来它们是在做拼死的挣扎,甚至它们看上去就是一个整体,鱿鱼杀死鲸,好像是整体的某一个部分杀死了另一个部分,最后导致整体的死亡。

这就是它的比喻!

生活的一部分是鲸,它积极、有活力、乐观,横冲直撞无所畏惧斗志昂扬,它是海中之王,那些幸福的甜蜜的激动的回忆装满了鲸的头脑,它是最完满的生命力;而鱿鱼则是湿漉漉的、迟缓的、嫉妒的、多疑的,它是我们生活另一面,它随时准备着破坏鲸鱼的前进,用它无孔不入的触角。

鲸和鱿鱼,就是生活杀死生活的悖论。

这部半自传体式的电影最后能够获得最佳编剧奖的原因,是因为它的故事有一个最基础的开放式的解读文本。

片中的几大矛盾,任何一个都可以成为理解它的钥匙,门径不同但却殊途同归。

父母的情感矛盾、父母的事业矛盾、父亲和小儿子的矛盾、母亲和大儿子的矛盾,还有父亲和大儿子的矛盾几条线索错综交汇,都能让观众可以深入这个破碎的中产家庭并且产生自己的理解,而到最后的收网阶段,导演(也是编剧)把所有线索都束于一处,无论中间观众怎样理解,最后发现,导演只是讲了一个好故事。

(这种隐喻开放式的编剧,《破碎之花》也很好看)而我之所以说出我对鱿鱼和鲸的理解,也只是在众多的解释道路中,新增一条罢了,导演的开放式编剧应该早已料到会有多种解释吧。

大儿子在面对心理医生时说,小时候他在博物馆面对鱿鱼和鲸打架,他总会害怕地遮起眼睛,他不敢看,这种撕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太残忍了;他的弟弟就是那位遮起眼睛的孩子,这次打架的是更凶猛的两方,他遮起了自己的心。

但是最后一场戏,大儿子的奔跑过后,来到博物馆,他镇定地站在它们面前,看着它们的纠缠,他不再回避,而是直面。

然后是他脸部的特写,我们看不到恐惧和不安,而是坚强和从容。

也许在暴风雨过后,他明白了生活的残酷和荒谬,他要成为那只鲸鱼。

博客:http://www.mtime.com/my/Lyeast/

 8 ) 补充。

电影在两个家中来回切换,四个人的生活单独又交集的展开。

1、关于父亲。

典型阶层主义者,原则至少,其实生活中随处可见(教授、名医等具有所谓显赫地位的人),随时维持自己的完美状态,无法放松。

(告诉孩子离婚的原因是妈妈外遇,告诉孩子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

)还有一点,对谁都在夸夸其谈所谓专业领域的事情。

2、关于小儿子。

我觉得这一段完全可以再构建起一个故事,他站在窗前、他对着镜子、他渴望的看着父母、他奇怪又严肃的问题。

其实在知道妈妈外遇后,他开始希望从父母口里得到有关这件事情的答案,而且形成了既定认识,性意识的冲动或者是模仿需求正好得到想象的满足,具体到避孕套、精液、生殖器照片。

本来稳定的家庭生活状态被打破,面临孤独的时刻,身后的靠山不再稳固,只有母亲的外遇让他渴望去了解。

 9 ) 親情難捨

2005年出品的片,英文原名叫The Squid and the Whale,導演是Noah Baumbach,觀看Netflix.這是觀賞Noah的第三部片,第一部是2014年的紐約哈哈哈,第二部是2019年的婚姻故事,第三部則是這部。

Noah自己也是出生在一個藝術之家,他的電影不時勾勒出自傳色彩,還有小眾、獨立,以及紐約。

烏賊與鯨魚,直譯是如此,故事描述一個中產高階家庭破碎的過程,其實本來就已經有許多問題,相較於婚姻故事,2005的諾亞著墨較多在小孩而不是夫妻間的爭吵張力,爸爸是在文壇中不得志的文豪作家,母親則是等待展露的文壇新星,父親在自卑中拉扯,母親也在兩性關係中找不到滿足所以外遇。

看這部電影會比婚姻故事還要氣餒,婚姻故事的女主因為婚姻總是隱藏渴望而失去自我,配合著丈夫,但親情難捨中的父母更深陷在一種混亂之中,父親驕傲自滿卻逐漸沒有舞台,母親混亂的性關係,小孩在這之中也在摸索自己的取向及生活,還有一隻走失的貓。

網球比賽代表著這一家人不和諧的關係,兩名大人都想贏,卻總有一個人得輸,小孩愣在旁不知所措,我想所有家庭曾經有過離婚分和成長的孩子看了都會心有戚戚焉,最後母親跟網球教練在一起是對父親最大的諷刺,父親總是覺得教練那樣子的生活方式不夠稱頭,他不停的詢問小兒子未來人生的模樣,卻早有想像,最後卻是小兒子哭著說他不要像爸爸一樣。

大兒子由後來走紅的Jesse Eisenberg飾演,劇中是一個開始dating的青少年,他排斥母親,詢問父親對於女孩的意見,但最後因為抄襲而被心理師約談時,他想到快樂的回憶是母親帶他去看鯨魚的時候,或許他深愛母親但又不願意面對家庭破碎的事實,雖然在一切發生時,他總是很冷靜的問著分配財產的問題,兩個小孩配合著父母的監護權分配制,他們接受卻只能從旁理解某些像是真相的片段,小兒子酗酒把精液到處亂抹,大兒子也用某種奇怪的方式變異著,父母互相怪罪,最後小兒子哭了,想做的事只要是父親的日子是不能跟母親一起做的。

在破碎之中要怎麼重新拼湊跟尋找方向?

這部片很真實的拍出了一切,有不美好也有美好的部分,不美的地方比較多,但比較貼近人生。

推薦。

感謝網飛買下這部。

--

 10 ) 鱿鱼和鲸——批判天使与海豚的童话

鱿鱼和鲸——批判天使与海豚的童话《鱿鱼和鲸》,当然按照影片的主题和结尾那幕鲸鱼与粉红色小乌贼触目惊心的搏斗,另外一个翻译《乌贼和鲸》更为准确。

乌贼:海洋三霸之一,其中的大王乌贼形状酷似鱿鱼,常与鲸鱼发生冲突,据载,纽芬兰的一位捕鲸者曾目睹大王乌贼与鲸鱼的一场生死之战,最后大乌贼王用触角抵住鲸鱼的鼻孔使其窒息而死。

鲸鱼:常以母系群体出现,并以中年雌性最为珍贵,其中抹香鲸最为著名,主要食物是乌贼,最爱吃的是大王乌贼。

当鲸遇上乌贼,打破了天使与海豚的童话,颠覆了一切温柔的希冀和俗套的忍耐,撕裂了生活中有意无意的面纱。

这是一幕从命运上就决定的相遇,是一次从本能上追求的对决,是一段势均力敌、惺惺相惜的奔命,是一行在天昏地暗中迸发的死神泪光。

乌贼与鲸的对持传神地暗示了主人公夫妇之间的关系,隐射着现代家庭无处不在的冲撞和支离破碎的孤独。

人们常常无法保持和这个世界的距离,却能残酷地摧毁亲人的信任。

批判之一:家庭话语权的精神独断伯纳德一家是1986年美国布鲁克林地区新派知识分子中产家庭,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个人修为和文化修养各方面都非常优异 ,行为方式与众不同。

据马克思说社会的先进文化、先进生活观念是掌握在知识分子手上的;据周恩来分析知识分子需要且都很“自负”;据席勒说知识分子乃是以思想为生活的人;据时代周刊说一个知识分子不止是一个读书多的人,而必须有独立精神和原创能力。

作家伯纳德与其作家妻子琼符合以上各条各列。

往往要到达一种高度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关于知识分子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高处不胜寒”。

伯纳德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交往只遵循一个简单却十分苛刻的标准:对方是否是不懂文学、不读经典的门外汉。

于是他几乎处于孤芳自赏、绝对自我的状态,包括对由自己亲手带动成为作家的妻子,他要求她把小说改成他认为精彩的结尾,遭到反抗后立即勃然大怒。

所以有时候知识分子的倔强比愚者的固执更加可怕,因为后者不过是害了自己而已,前者却可能误国误民。

当然,伯纳德危害远小于此,他只是一个对家庭走向四分五裂的局面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最大祸首。

影片在每个角色的戏分上分配得比较平均,只是观察角度不一样,在对男主角伯纳的描述上就非常细腻,每句台词都精彩,并且可发现导演的理想代言人正是这个伯纳德,虽然肉眼看去和其它墙面没有区别,却是整个家庭戏中那堵承重墙。

然而伯纳德绝非一个男权主义或父权主义的俑趸,这从他与儿子间的话题即可论证,包括与上高中的儿子讨论女性阴道的独白,与孩子母亲的性生活,这些亲密、大胆的话题大部分是出于像朋友那样轻松、平等的氛围下,这一点足可成为中国教育机制的“绝佳反面教材”。

伯纳德的主权优势主要表现在他十分享受和重视身为长辈和智者指点江山的优越感,在对待儿子和妻子的态度上,他更像一个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导师,常常以真诚的热情把自己所有的见地和思想灌输到他人脑海里面,而不管这种强迫性思维是否真的适合对方、或者说是明智之举。

显然,大儿子沃尔特更加“子类其父”,把父亲看做崇拜对象,无论是语调、举止、观点都努力效仿,并能举一反三。

相应的,能犀利剖读《双城记》和《远大前程》的伯纳德已经把儿子看成了伯纳德二世,是他的骄傲和继承者,但是在他带给儿子一个成人的世界观时,他忽视了一个孩子在成长中自觉经验的重要性。

当儿子的女友和他一起吃饭时,他自顾自讲述另一个文学女青年的大胆行径,丝毫不顾忌眼前人的尴尬,这等于是从侧面否定了儿子结交女性的眼光,从而造成儿子优柔寡断、朝秦暮楚的行为。

其次,对于“母党”的小儿子弗兰克,他也不断为其普及“门内汉”的教育方式,贬斥、打击弗兰克表示欣赏的网球教练是个头脑简单,不值得尊敬的家伙,他的“恨铁不成钢”在对弗兰克方面显得犹为野蛮,甚至三翻两次以父亲的名头进行打压,结果总是适得其反。

显然,伯纳德是在提倡一种纯精神的高氧生活,这个家庭也的确在精神世界得到了一般人没有享受到的快乐,但也同时被自己的高度所限制,进入一种偏执狂的表现方式,无法结交和理解一般人的平和。

难怪从儿子的女友角度说:“你们这种家庭没有享受过生活的温暖”。

批判之二:婚姻生活的无能力量专门研究“爱情”的人类学家海伦·费雪把爱情的各种表现都还原成生物和化学的作用,她认为人脑中一种叫多巴胺的介质是让人产生爱情的重要环节,多巴胺能让人旺盛精力、注意力专注、情绪兴奋等,有点类似强迫症。

可惜激情通常会消失,这种多巴胺分泌会随着脑子越来越强的适应力而跟不上形势,爱情终究就枯萎了。

很显然,伯纳德和琼绝对是经过一段烈火烹油的疯狂恋情的,无论是伯纳德对琼的带动、还是那些志同道合地尖锐语言,都显示出这段婚姻本身的基础是多么的完美和坚固。

然而,现实的结果是婚姻生活的失败,17年婚姻之路的疲倦,像一种慢性传染病,消耗掉两个人所有的精力。

有一种夫妻度过激情阶段后会自觉转化为平和而包容的亲情,他们通常是在观点方面差异不太大又能互补的一对;但是像伯纳德和琼这种显然性格近似,在早期共鸣多多的夫妻却更容易各执一词,水火不容。

琼感情出轨长达三年,双方都认为给过对方挽救的机会,然而影片中的三次吵架诠释了这种努力的危险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夫妇两对手戏总共也就只有三场。

影片叙事的主要以三次吵架为转折点,第一次伯纳德嘱咐琼更改其小说结尾,琼坚持己见,伯纳德当场摔掉琼的电话,这次吵架拉开了故事的序幕;第二次是在离婚后,伯纳德登门拜访,显然有些缓和僵局的意思,可是才说了几句打哈哈的问候语,矛头就转向互相指责了,最后又是不欢而散;第三次则是结尾,伯纳德与琼彻底撕破脸皮的争吵,为了孩子的抚养权等竭尽狠毒之语,最后以伯纳德进医院而告终。

夫妻关系的慢性杀手绝对是争吵,但争吵的性质最简单可分为两种:第一种现象是夫妻常为家具摆放意见不和、饭菜不和胃口等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一吵架就闹离婚,左邻右舍常处于被骚扰的状态,然而这种夫妻正是常言“床头打架床尾和”的类型,虽然日子算不上和美,但大部分会吵吵闹闹处一辈子;第二种则是看上去理智和清醒的家庭,很少不顾双方尊严去打破婚姻的礼貌表象,而是把对对方的不满堆积在心头,直到火山爆发才一鼓作气倒筛子,这一重拳常常打得对方目瞪口呆,破裂处几乎很难补救。

伯纳德和琼显然属于第二种,他们对彼此的心理活动并不了解,而是我行我素,用自己的规则去判断他人的行为,哪怕在挽救婚姻时的举动,都显得太过隐晦。

琼认为自己出轨其实也是在对婚姻到底还能不能继续进行思考,是最后的挣扎,伯纳德则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他做到了问心无愧,当然他的举动仅限于按捺不动和为生病的琼做了一顿晚饭。

于是两个人口中的努力仍然缺乏最基本的交流和真诚度,甚至连小吵宜情这种三流的沟通方式都没有学会。

夫妻关系到这个地步也就是到了死穴,然而更可悲的是当事人在事后仍然不懂反思,反而后悔为婚姻付出了太多,这就在歧路上走得太远了。

前面说过,婚姻生活的失败不代表婚姻本身是错误的,伯纳德却多次流露遇到琼之后错失与其它女人厮混的良机,这种想法里包含着对年轻时选择的动摇,实在是不负责任的自私心态。

影片丝毫没有揭示他们感情破裂的过程,却通过一些情节的点染留给观众足够探索的空间。

琼决定寻找自己生活时选择的两个男人都是与伯纳德提倡的“门内汉”截然相反的类型,一个朝九晚五的普通邻居和一个年轻的网球教练,这显然是对一种新生的、陌生的、平凡的、更安全感情归宿的向往。

影片结尾处躺在救护车上的伯纳德对琼说:“婊子”,琼大怒,然而这是他们年轻时候对一本文学著作的默契,是两个人幽默的小秘密,从琼的忘记可见他们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的谈资和共同感受了。

这是一个在特定条件下的真情流露,如微弱的火光,至于是否能蔓延出光亮,影片十分脱俗没有继续交代,包括没有一个琼到医院探望的镜头。

不用去猜他们的将来,就如同不要去猜露丝和杰克会不会在一起。

因为真正的生活的复杂,是讲不完的,只有一段一段的领悟。

批判之三:家庭矛盾的层出不穷这个世界就怕结盟。

结盟势必意味着有被反对的一方,问题一旦出现在家庭中,就是四分五裂。

大儿子沃尔特是父党,小儿子弗兰克则是母党。

这种情况在大多数多子女家庭中都会有所反映,不管是否跟基因等等科学说法有关,但绝对跟父母教育方式和个人喜好有关。

显然伯纳德和琼都是用力不均的典型,虽然他们的教育方式十分开明、注重培养个性思维,但因为他们家庭生活方式与众不同,在四个有思想的人相处时,所有矛盾反而显得更加突出和冷僻。

首先是大儿子沃尔特和琼的矛盾。

前者认为离婚的所有问题都出在感情出轨的琼身上,对丈夫恩将仇报,对儿子隐瞒不报,面对大儿子的指责,琼每每想以柔和的讲道理方式沟通,却总换来拒绝倾听的侮辱性语言。

影片在交代琼的生活时显然不同于伯纳德的正面描写,而是换了一种与之不重复的侧写方式,通过感情与她不和的大儿子的回忆和现状的对比勾勒一个柔弱而细致的母亲。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同性间的沟通显然更加自然和亲密,琼和大儿子的疏远是生理的必然规律,在其情感倾向父亲后,琼是一种默认和放权的姿态,这使得鸿沟更加难以逾越,尽管大儿子向琼比中指的行为是令人愤怒的不孝举动,也的确能看出琼的关心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找到消解误会的方法,而是火上浇油。

其次是小儿子弗兰克和父亲更加恶劣的关系。

如果说琼对大儿子沃尔特还在母亲传统的生活细节上照顾得很周全,伯纳德则是在两方面都很糟糕,他的智慧讲坛在小儿子眼中是难以接近的严厉和说教;他的关心更是霸道而毫无尊重可严的。

影片一开始就非常高明地指出“因材施教”是多么重要的事情,伯纳德在绕圈子找位置停车时,第一次和小儿子一起,后者表示想先下车被他制止,而第二次和大儿子在一起后者则主动表示要陪他一起绕上几圈,这两个迥然不同的细节指代的父子问题从头贯穿到影片结束的。

子不类父是最根本的原因,对9岁左右男孩来说,崇拜哥哥和父亲是最常见的行为,然而他显然是被权利中心驱除在外的落雁,于是在温柔的母爱中继续他的淘气生涯和偶尔的男子汉行为构成了他颇为古怪的少年时代。

最后也是最重要、复杂的矛盾——经济与主权的矛盾,这条线索在影片中隐藏得颇深,但经历过家庭生活的人相比都清楚这个矛盾的杀伤力。

影片竟然(这是很少在美国家庭影片中露脸的现象)有两次牵涉到金钱二字:大儿子头次指责琼薄情就是认为是父亲带不懂文学的琼出道,现在父亲遭遇事业冰冻期,离婚是因为琼嫌弃他穷造成的;第二次是伯纳德气急败坏提出要把两个儿子的抚养权都抢走时,情急之下琼大骂他的做法是为了省钱(美国政策有教育基金等丰厚社会福利)。

夫妻之间的矛盾要是在经济上不能互相理解、扶持,而是有所埋怨,那一切就等于撕破了脸,逼到底线上了,两夫妻可以一起盘算别人包里的银子,但是当盘算起对方的银子,也就成贾链和王熙凤了。

琼是伯纳德带出来的,等于说主动权一直掌握在丈夫的手中,他们之间是嫁鸡随鸡的关系,而一旦琼的地位有所改变,锋芒露在了伯纳德之上,角色的转换双方都不能适应,这从琼的事业成功两人都闭口不谈可以观察。

夫妻两从小儿子的学校出来时,校辅导员夸赞琼的文章上了尖端媒体,伯纳德脸色相当不自然。

可见,先不说经济状况,两个人其实都不愿意接受这样一种尴尬的局面:高谈阔论的丈夫无人欣赏,一声不吭的妻子倒是一路上撞绿灯。

在这部充满争吵与不和谐音调的影片中,要说这个家庭对于什么事有共鸣的话,可能就是“矛盾”了。

影片只负责制造和体现矛盾,压根就没想要怎样去化解,但是导演在细节、火候的把握上不得不让人佩服,由小见大、以点概面、简洁而生动地勾勒出中产阶层知识分子的活动范围和生活方式,对知识分子家庭的敏感、脆弱、自大、不善于相互包容等缺点做了精道的揭示和批判,在很大程度上也扩大了影片内容的现实社会意义。

批判之四:我行我素的异类创伤特立独行的个性正是这个家庭不愿和光同尘的最大魅力,这种吸引力表现为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一种自信的优越感,同时,这个家庭的凝聚和分裂也都因此而生。

影片始终保持着一种冲击力极强的凛冽、尖锐的风格,主要依靠人物的对白持续传达,伯纳德、大儿子沃尔特和小儿子弗兰克,说话皆不留余地,狠、准、酷,无论是对待外人还是亲人,毫不遮掩的质问和藐视硬生生抵得人肋骨发疼,而批评之精准又让人无言以对地倒吸一口凉气。

影片不客气地表示,该片不屑去细致解剖家庭温暖的面纱,也没有精力剥洋葱式一层层揭示家庭阴暗面,而是去皮去肉,让白骨和灵魂直接赤裸裸地出丑。

还是从伯纳德开始,这是一个开口闭口引经据典的人物,他生活中的大部分经验、判断力、价值观都从各种名著中吸纳消化而来,这也注定他会脱离现实的轨道,于是出现这样一个有趣的反讽现象:有心理学头衔的文学博士伯纳德对他人的判断十分准确、清醒,却在面对自己和家人的问题时一团糟糕。

他没有朋友,他对交往对象的口味过于尖刻,养成不顾忌他人感受只重个人体验的性格,直到儿子撞见他和比他年轻20岁的女作家调情受挫时,他才开始思考作为父亲应该注意和规避的莽撞行为。

伯纳德的这个问题也同时深深直根于家庭中每一个人。

琼是家庭中相对最平和的一个人,但偏偏是她的行为首先伤害了家人的信任。

从她的出轨事件可见,面对家庭危机她的反应和做法最为庸俗和不负责任,她采取逃避来缓解自身的压力,却没有考虑到其他人同时也在忍受相当的痛苦;同时她又很幼稚和软弱,在分居刚开始,她以为这种方式不会对小孩造成多大的影响,并且保证可以像以前那样照顾、爱护他们。

以琼的个性来说,她最不象这个家里的人,她选择出轨的男人就是对自己家庭思维模式的一种反抗,然而她虽然想解放自己,却没有真正顾虑到如何将两个孩子也带到健康的道路上,于是终归免不了又被拖下水。

上高中的沃尔特在经历青春过渡期,对父亲不加判断的崇拜正在慢慢转变为一种主动的生活意识,于是父亲的高度变成了他的压力,虽然母亲成为他发泄的对象,他还没意识到烦躁不安的原因是因为父亲。

和未来女友的第一次见面他就高姿态直言对方看的书是二流小说,可见中毒已深;其次在大学会上表演的曲子竟是剽窃弗洛伊德的作品,还毫无悔意表示自己完全能创作这样的作品只是没必要,这个看似才高八斗的学生竟丝毫认识不到自己道德观念上的缺陷。

盲目的空谈和盲目的自大正是自信的极端面。

如果没有目睹父亲与小情人的那一幕,沃尔特不会突然醒悟过来,一个高大的形象开始倾斜,他学习思考自己的人生不应该是某某的第二,他想起了思想简单但爱他的女友、想起了渴望单纯的母亲。

在父亲急病倒地的那一刻开始,那具软弱倒塌的身躯象征着崇拜者形象开始还原到一个真正父亲的位置,而沃尔特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还在上小学的弗兰克是最无辜也最特别的受害者,相比他的哥哥,他的成长旅途显然更加孤僻和偏激。

他对着镜子里像父亲的脸骂脏话;他在被全家遗忘的时候喝闷酒;他把精液涂抹到女同学的柜子上面,他的稀奇古怪的念头和对人生的看法已经很有一套自己的见地,他带着不属于自己年龄的沧桑和迷茫,同时他是全家人中最愿意说出自己想法的人,也是唯一正视这个家庭孤独感、疏离感的人。

影片对小儿子弗兰克这个角色的塑造简直就是神来之笔,他具有反抗精神和很强烈的自我意识,不像哥哥那样没有主见,也不象母亲那样躲避,他会选择自动出走或自己喜爱的人物,他也会理解其他人(如哥哥和母亲、包括网球教练)的选择。

一个在家庭中最没有发言权的行为古怪的小人物身上,却恰恰体现了其他人所没有的光亮,真是非常有值得回味和具有反思意味的视角。

《鱿鱼和鲸》非常成功地塑造出人物个性的复杂性和人物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导演诺亚·鲍姆巴赫拍摄的影片不多,均为小众独立制片,这次《鱿鱼和鲸》完全可以在他的电影生涯打上抗鼎之作的烙印,故事基于导演早年在布鲁克林的真实经历,片中小儿子一角正是以年幼时的他为原型,因此影片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才如此巨大。

更奇特的是影片在对白上往往出人意料的直接,却又时刻注意含而不露的观察角度,让观众体验海水与火焰的二重空间。

影片总共不到90分钟,短小精干、意韵丰富、意味深长,是一部经得住反复重温和剖析的精品。

影片成功取决于原创剧本的出色、导演控制力的收放自如、故事剪裁的巧妙,同时这部格调鲜明的小成本独立制片,在演员的选择上也瞄准演技不太学院派、没有过重表演痕迹和个人风格的实力派,这个条件是比较苛刻的,还好导演遇到了劳拉·琳妮和杰夫·丹尼尔斯。

劳拉·琳妮的气质和影片女主角非常接近,她的戏路也向来符合小众文艺片口味,演琼这样的家庭妇女更是得心应手。

最难得的是导演竟慧眼挑中杰夫·丹尼尔斯,这个曾经在《阿瓜和阿呆》里扮演阿瓜的傻大个这次蓄上满脸的大胡子让人无法识别,但正是这种陌生感使故事里的人物更加真实自然,把一个脾气急燥又偏执的清高作家刻画得入木三分。

此外,他在去年《晚安,好运》中的表现也可圈可点,看来阿瓜的转型比他的难兄难弟杰姆·凯瑞可是快了好几步。

《鱿鱼和鲸》短评

“乌贼和鲸的斗争,我总是捂住双眼不敢去看它。” 生活百态

7分钟前
  • 错用神
  • 推荐

翻译好坑爹,“戈达尔”翻译成“高大德”

11分钟前
  • rivert
  • 推荐

有点窒息,各种意义上

12分钟前
  • 黑色的伯劳
  • 还行

父母都是渣,部分场景转换的时候剪辑的很奇怪啊。

14分钟前
  • geoffero
  • 还行

成长是这样的

16分钟前
  • rw
  • 还行

太残酷吗?还是因为太真实!

17分钟前
  • 下山的西西弗斯
  • 推荐

又是个没看懂的电影

21分钟前
  • 凤舞小五
  • 较差

离婚共同监护孩子的四人家庭,最后一幕海洋馆重获精神力量。Jesse在里面很帅,Jeff Daniels09年要火

23分钟前
  • 莱尼圆
  • 推荐

杰西艾森伯格的口音好听。

25分钟前
  • qf-w-fq
  • 还行

3.5

29分钟前
  • 6
  • 还行

(我应该是可以“虐”他们的...(tennis & ping-pongJesse萌帅Nicole有点像LauraArthur AsheJimmy ConnorsJohn McEnroeIlie NastaseVitas GerulaitisBjörn BorgCharles DickensFranz KafkaFrancis Fitzgerald

31分钟前
  • 童殿
  • 还行

杰西还好青涩,不过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了呢。

32分钟前
  • dizzydancer
  • 还行

缠斗

35分钟前
  • 葱的
  • 还行

一个文青毁一生,两个文青结婚毁一家。

39分钟前
  • 石墙
  • 还行

如同精神分析学家威尔汉姆说的:“一个不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乌贼这个成熟的男子就是这样地抵死缠着鲸鱼的牙齿而卑贱活下去。

41分钟前
  • sissi
  • 力荐

好像期待還是高了點,有些有趣的細節,但太想著力營造中產階級的破碎氛圍,對於生活的掌控程度還是沒到那個段數,剪輯的點的選取也略有奇怪

42分钟前
  • 阿树
  • 还行

我看到最后一个镜头,心里大喊“好,可以出字幕了”,还真他妈出了!

47分钟前
  • 万万
  • 推荐

很现实的片子

49分钟前
  • 苏晓晓
  • 推荐

看不下去

50分钟前
  • 游走精灵
  • 较差

有病

52分钟前
  • momo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