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队在新加坡的国际大专生辩论赛获得冠军后,辩论赛曾经在中国比较热,但是不久就销声匿迹了。
我不知道原因是什么,至少对于我来说,虽然我没看过,但是我的偏见让我觉得这种辩论没有什么意思,而且多是狡辩。
今天看了这个电影,很好地感受了一下辩论。
在美国,辩论和公开演讲是很多学生需要培养的能力。
在很多美国电影我们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会议都需要演讲;而美国大选的辩论大赛更是决定了大选的结果,比如,奥巴马成功当选美国总统,与他的演讲是分不开的。
此外,作为法治国家,美国很多大案都是靠律师的三寸不烂之舌打赢的。
这个电影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
很不错。
特别是最后一段,当对方的辩友通过把他父亲朋友的事情这样的真人真事抖出来时,这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因为,语言的力量再强大,也敌不过现实。
而法默也抬出了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反驳。
如果法默没有经历,而且也没有把这个武器祭出来,我觉得就辩论而言,法默是处于下风的。
我想这也是这个电影最闪亮的地方:这不再是2个队就某一与己无关的话题进行辩论,不如说是美国黑人对于自己不公正的斗争,只是,因为巧合,因为题目恰恰是关于非暴力的,而法默又恰恰是受种族迫害的受害者,使得这次辩论具体非常独特的现实意义。
--与其说是辩论,不如说是起诉。
片子很多对话都闪烁着智慧,力量,非常鼓舞和激励人,特别是我看到Keep the body, take the mind时,很喜欢。
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的。
没有灵魂的教育。
好了,不抱怨了。
话得说回来。
辩论也是个双刃剑,有时候,明明有道理的事情,但是因为辩论不过,结果输了。
这也是很明显的例子,很多有钱有势的人做了坏事,因为能请得起名律师,结果逍遥法外;而国会也有很多游说集团,为利益群体去游说。
如果我们做不到沉默是金,那么我们就雄辩如银吧。
又:看着这样的电影想,为什么美国老是能拍出那么多好电影来,那么多很人文,很激励的电影?
出那么多英雄故事?
而且都是真人真事?
为什么我们这个国家就没有这样的好电影?
我的意思不是捏造,而是真人真事的好电影?
没有伟大的人民,哪来伟大的国家。
美国之所以是强国,也是因为有那么多不平凡的人。
希望以后,我们的国家也能有这样的好电影和好故事和好人
The film, the Great Debaters, tells a story how Mr. Tolson taught his Wiley College debate team. They experienced a lot, and finally, they got the chance to debate with the Harvard debate team and beat them.Mr. Tolson said, “Debate is blood sport. It’s combat. But your weapons are words.” It means that whether you can win the debate or not, it depends on your words. From the movie we can see that if you want to win the debate, you should read lots of books. Then change the information into your words, and use them as the weapon when you debate with others. In addition,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speak the truth. There two scenes impress me most. The first one is Mr. Tolson sat in the boat and trained the four students who stood on the riverside with the stopper in their mouths. The second one is before the Wiley College debate team debated with Harvard debate team, Mr. Lowe repeated the dialogue with the other two members what Mr. Tolson taught them in scene one. Why these two scenes impress me most? The reason is the dialogue in these two scenes touches me. “Who is the judge? The judge is God. Why is he God? Because he decides who wins or loses, not my opponent. Who is your opponent? He doesn’t exist. Why does he not exist? Because he is merely a dissenting voice to the truth I speak. Speak the truth. Speak the truth.”Speak the truth. Words are swords. Mr. Tolson guided his team debate with other colleges, and never been beaten. But one time on their way, they saw a Negro was lynched by the white men. They shocked, and could do nothing but escaped. In that time, Negroes were discriminated by the white men. Negroes did not have the equal treatment with the whites no matter they showed that they could finish the work as well as whites. Therefore, it was a god-given chance that they can debate with Harvard. The resolved is civil disobedience is a moral weapon fight for justice. In the last debate, Mr. Farmer used the fact that they experienced (they saw a Negro was lynched) as argument. He touched the audience won the applause from them. And the result was they beat Harvard. Your opponent does not exist. He is a merely dissenting voice to the truth you speak. No matter who is your opponent, from the world famous university, how excellent he is or he is a white men, it means nothing. In the debate, words are the best weapons. And telling the truth can make your words stronger. Only truth can touch people’s heart. The Wiley College debate team beat Harvard team not only on words, but also on the implication after words.It is a motivational movie. It shows us the war without blood. The weapons are just words. We can feel the fascinations of words in the film. And there are lots of gorgeous words in the film, such as “Beauty, I heard an old man say, all that is beautiful drifts away, like the waters” and “History is a nightmare from I’m trying to awake”. These words deserve us to ponder after watch this film. And we can see the Negroes constantly strive to be stronger, fight for the equal treatment with the whites.As the old Chinese saying, “A gentle man uses his tongue but not his fists”, this film teaches me that the words are swords.
电影高潮主角们和哈佛高材生的辩论译文 ——————————————————————————————消极抵抗是维护公正的道德武器 ——《伟大辩手》中的精彩辩论正方一辩(威力大学詹姆士·法默二世):辩题:非暴力抵抗是维护正义的道德武器。
但是抵抗怎么能是道德的呢?
我想,那就要取决于这些词汇的定义了。
1919年,印度一万人在阿密萨集会抗议英国的暴君统治,雷吉诺·戴尔将军将他们困在一个院子里然后让军队往群开枪十分钟,379人死亡。
男人,女人,孩子……被残酷杀害。
戴尔说他给他们上了一堂道德课。
甘地和他的追随者没有用暴力反抗,而是一个组织好的不合作活动:政府大楼被占领,道路被不愿起身的人们所堵死,甚至被警察殴打也坚持着。
甘地被逮捕了,但是英国人被迫释放了他。
他说这是道德的胜利。
道德的定义:戴尔的课还是甘地的胜利?
你来选。
反方一辩(哈佛大学):从1914到1918,世界在战火中的每一分钟,四个人倒下。
想想吧,四年内的每一个白天,每一个晚上的每一个小时,240个勇敢的生命都坠入永恒的沉睡。
35000小时8,281,000伤亡。
240,240,240!
这是一个屠杀,比在阿密萨规模大无数倍的屠杀!
有何道德可言吗?
没有,除了这让德国奴役欧洲的计划完全破产。
非暴力抵抗并非因为是非暴力而成为道德的,为你的国家奋力杀敌可以是非常道德的,这要求最高程度的牺牲:生命。
非暴力是消极合作所佩戴的面具,用以遮掩它的真实面目:无政府正义。
正方二辩(威力大学萨曼莎·布可):甘地相信一个人必须对他的对手充满爱和敬意,即使他们是哈佛的辩手。
甘地也相信犯法之人需接受他们行为的后果。
这是无政府主义吗?
消极抵抗不是我们应该恐惧的东西,不管怎么样它都是源于美国的思想。
你看,甘地受到的影响并不来自于印度教经典,而是来自亨利·大卫·梭罗。
我相信他是哈佛毕业的,曾经住在离这里不远的小池塘边。
反方二辩(哈佛大学):对方辩友一件事说对了,梭罗是哈佛毕业生,也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有点自以为是。
他说过,“任何比邻居要更正确的人都构成一个人的大多数”,梭罗这个理想主义者可能永不知希特勒会同意他的观点。
民主之美及之重是:任何观点都需获大多数通过。
人民判断道德问题,而不是一个人的大多数。
正方二辩(威力大学萨曼莎·布可):大多数并不决定什么是对或错,你的良心决定这些。
为什么一个市民要将他的良知交由立法者支配?
不,我们永远不能向一个大多数的暴政屈伏。
反方二辩(哈佛大学):我们不能决定遵守或无视哪部法律,如果我们可以,红灯我就不停。
我的父亲是一个站在我们和混乱之间的人——一个警察。
我还记得那天他的搭档——他最好的朋友因公而被枪杀。
最生动的是,我记得我爸爸脸上的表情:任何对法律的侵蚀都是不道德的,不管它们的名字多么花哨!
正方一辩(威力大学詹姆士·法默二世):在德州,人们私刑处死黑人。
我的队友和我看到一个男人,在脖子处绑着吊起来,然后被烧死。
我们开过一群动私刑的暴民,我们把脸紧紧贴在车子地板上。
我看着我的队友,他们眼中我看到了恐惧。
更悲哀的是,我看到了羞耻:那个黑人犯了什么罪,让他没有审判,在一个雾气弥漫的森林中直接被吊死?
他是个贼?
是个杀人犯?
还是只因为他是黑人?
他是个佃农?
传道者?
他的孩子在等着他吗?
我们躺着一动不动又成为了什么?
不管他做了什么,那群暴民才是罪犯,但是法律什么也没做。
让我们不禁思考对方辩友说:任何对法律的侵蚀都是不道德的。
但是在施行种族隔离策略的南方,没有法律;至少在黑人被拒绝居住权的时候,没有法律;在被学校,医院拒收的时候,在我们被私刑处死的时候,没有法律。
圣奥古斯丁说:“一个不公正的法律就是没有法律”。
这意味着我有权力,甚至责任,去用暴力或者消极抵抗来反抗。
你们应该庆幸我选择了后者。
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辩论肯定会在结尾出现。
虽然我早就料到,可是依然被感动。
现在的美国社会中对待种族歧视的举报非常敏感,可谓几代少数族裔精英努力斗争的结果。
‘非暴力的斗争’看到这部电影很激动的原因,还在于里面的黑人群体是善良和优秀的,家庭和睦,重视教育和自我完善,懂得争取正义,两个知识分子是领袖,学生们辩论中四两拨千斤,推崇’非暴力不合作‘。
看这种通过思想领域的斗争在困境中取得突破的电影比看’以一敌百‘的西部片还要带劲。
更复杂的问题黑人把’Negro‘的称谓锁在了历史中,享受平等的权利和很多少数民族优惠政策,文化体育娱乐大放异彩。
可是,黑人在美国仍然涉及很多棘手的问题:不争气的黑人还是挺多的,越懒惰和堕落的那部分还越爱生小孩,对教育不够重视,贡献了很多犯罪率,抹黑着自己族裔的形象。
很多低智商的犯罪又对应衍生出了过激的戒备与防卫,以及诸如’韩国城自卫战‘、’芝麻人‘这样的事件。
奥总统说过,’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现在已经不是过去那种’种族歧视‘的标签一贴就明了的时候了,情况比之前,和之前的之前,更复杂了。
当我看到疑似刚从我办公室里偷了钱包的黑人马上走向电梯时,我还真不知道该不该叫住他。
但是那一秒,黑人不再是电影和政治课本里的无产阶级Bro了。
中国人该学的总之,以后的路还是很长。
美国虽然会让其那句被很多美国人称谎言的’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的立国宣言在各个方面能自圆其说,但在具体操作上还有些头痛,到了一些个别案件时某些法律条款加上律师的水平依然会形成明显不公平的裁决。
中国第一代移民因为语言问题面临过很多被欺负后哑巴吃黄连的困境,必要时,应该学学电影中丹泽尔.华盛顿的那种狂热的坚持,也学学基本掌握了美国媒体与舆论的犹太人的精明与团结,发出自己的声音,锤击每一次的明显或隐形的歧视,以及——说出真相。
大一时候参加过一次辩论,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唯一的一次吧,题目很具有社会主义特色:好马要不要吃回头草。
因为是新生辩论,而且基本上没什么同学了解,所以作为班长的我和团支书两个人还有另外两个随便拉过来的同学就这样搭起了草台班子,在两个大二学姐的帮助下第一次接触了辩论这件事情,整夜的准备材料,写稿,修改,背稿,修改,背稿,很有斗志和动力,但是总觉得哪里不太对,最后到了真正辩论的时候我终于发现哪里不对了——从头到尾就是错的,这根本不是辩论。
我们到底为什么要辩论?
不是为了释放过多的荷尔蒙,也不是为了找借口用语言在某个领域打压他人,而是为了,在更具有冲击力的场合下强迫思考,为了深度了解那些尖锐的、青年人应当去了解的问题,为了同时拥有支持者和反对者的思维,为了这些,人们在辩论。
辩论是一件严肃的事情。
你需要彻夜的准备、大量阅读、在脑海里进行自我搏击,自己提出理论又自己攻讦自己,让头脑时刻处于紧绷的状态,你要去想那些你明知道解决不了但是却切实存在的丑陋和黑暗,你甚至要维护你所厌恶的一切。
但是,正是那些让我们感到恶心到想要吐出来的东西,教会了我们最多。
这才是辩论的意义。
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要打辩论,因为你明知道就算你赢了也改变不了什么,你甚至连被你打败的对手都改变不了,他依然会坚守自己的观点。
但是,最重要的是,辩论改变了你自己,这才是他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但是我们的青年,他们在辩论的时候,在想什么?
看看这个列表吧。
·2003国际大专辩论会——网络是虚还是实 ·2003国际大专辩论会——家庭事业孰重要 ·2003国际大专辩论会——代沟责任点点谈 ·2003国际大专辩论会——广告利弊面面观 ·2003国际大专辩论会——存钱花钱孰合算 ·2003国际大专辩论会——男女内外谁为主 ·2003国际大专辩论会——科技发展利与弊 ·2003国际大专辩论会——说幸福两头有爱 ·2003国际大专辩论会——现代男女谁更累 呵,呵。
还有一些类似于“毕业就业还是创业”,“口才重要还是文才重要”的辩论,更有甚者打出“大学谈恋爱是找学妹好还是学姐好”的辩题。
我不是五毛,亦不是愤青,但是我还是想问,除去这些浅薄的话题和柴米油盐的民生,我们青年真正应该思考的是什么?
没有了尖锐的思想,没有了对于国家命运的思考,没有了对时政的关心,剩下的只有实际的发臭的金钱,以及所谓成就,爱情,潮流,这样的青年,有的只是一颗垂垂老矣的心。
继“文化已死”之后,我看到的,是“青年已死”。
作为一个影迷,我欣赏优秀的导演,也欣赏优秀的演员。
但我最欣赏的,是同时兼具这两个身份的那些人。
这就是为什么虽然Mel Gibson并不是最好的演员,也不是最好的导演,却是我的最爱;虽然Kevin Costner拍过很多烂片,我却依然支持他的原因。
因为这个list上的名字如此之少,我不得不格外珍惜。
幸运的是,现在这个名单上又多了一个人,一道黑色的荣光:Denzel Washington。
评论一部电影的好坏其实非常简单:你是否能够感受到它的力量。
有些电影,就像一把锤子,不偏不倚地打在你的心上。
这就是电影的力量,也是你会爱上一部电影的原因。
有两种类型的电影,最容易打动人心:一类是真人真事改编的剧本,另一类是竞技类的励志题材。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伟大辩手》其实是一部很讨巧的作品,因为它既属于第一类,又属于第二类。
然而讨巧的作品并不是不见功力的,有太多好题材被浪费的例子。
情节的过度简化和对内涵的挖掘不够,让许多本来可以不朽的电影流于普通。
要让观众在观看时振奋不已并不难,可是要让他们听到自己心灵被撞击的声音,却很不容易。
我看过无数的竞技励志电影,到今天能记住的屈指可数。
可是我知道我会记住这个名字:《伟大辩手》。
好莱坞有很多电影是关于美国的黑人问题,奴隶制,南北战争,种族隔离,包括现在黑人和白人之间的隔阂。
这些电影,要打动黑人也许很容易,要打动美国人也许很容易。
我不是美国人,更不是黑人,所以我可能理解感受不了相当一部分的这种电影。
可是真正的好电影是可以跨越文化的。
所以小詹姆斯在哈佛辩论厅的那段结词,也可以让一个中国人心潮澎湃。
也许我们总在“迎合西方市场”的国际大导们,也可以思考一下这个命题。
我喜欢丹泽尔华盛顿在镜头里凌厉的眼神和坚毅的嘴角。
也许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拍出这样的电影吧?
因为他比那些白人大导,更懂身为一个黑人所要背负的东西。
而他本身,也比其他人更能理解那些改变历史的黑人领袖,因为他自己就是那些人中的一员。
作为影史上第二个奥斯卡黑人影帝,丹泽尔华盛顿的小金人一点都不比西德尼·波蒂埃的那座来得黯淡,因为这两座金人之间,隔了整整四十年。
马文·托尔森是有遗憾的,因为他带的辩论队,虽然十年常胜,毕竟还是有一场败绩。
而丹泽尔华盛顿,没有遗憾。
看过几天之后,回想起来电影仍留下很多触动人心的情节。
除了最后跟哈佛队辩论的唇枪舌战动情入理,印象深刻的还有几个细节。
庆祝胜利的party上亨利约了莎曼萨出来,他划艇到水林身处,周围一片静谧,这是他成长的地方,他讲起童年的事。
她说,我从没有看到你的这一面,如此平静,如此平和。
他对她说,我的一部分想永远安静地呆在这里,一整天看书,饿了就捕鱼吃,而另一部分却希望到世界到处游荡,去新奥尔良,去纽约,去芝加哥甚至旧金山,到处闲逛,走在街上,然后消失掉。
她说,也许你可以带我一起走。
因意见不合大家吵成一团,亨利跑到外面,在哈佛到处游荡到天黑,校园到处充满欢声笑语,夜色温柔,最后走进酒吧恰好碰到一个性感美丽的女孩,他们相视而笑却没了下文,镜头随即转向,他回到房间去找莎曼萨,微笑看着她睡时的脸庞,看到她醒来便说,“you're beautiful when you sleep"。
然后亨利叫醒小詹姆斯,把辩论稿也就是哈佛学生辩论的机会给了他,因为相信他能从跌倒之处爬起来,做得和他一样好,更相信一个信念:上帝才是决定胜负的裁判,而为真理而辩永不会败北。
原来训练之初的那几句口号,不仅仅是口号,而是信念。
我忽然想起电影里看似不经意的一句对白。
“人最大的弱点是什么?
” “不信任,怀疑。
” 背景虽是上半个世纪美国的种族歧视,但其意义却超越时空,电影展现了辩论作为一门艺术的精彩,更体现了其中的价值信念,话语是启蒙的有力武器,只要有不义,真理就要发声,speak the truth!看惯了国人无关痛痒以嬉笑技巧代替机智思辨的辩论,以为辩论就是一场尔虞我诈的游戏,现在才发现辩论是一门艺术,其中展现的修辞素养与思想学识,机智和激情都是人类文明的缩影。
一场场的辩论,鼓舞人心的不仅仅是接踵而至的胜利,而更多是胜利背后的东西——在种种挫折面前依然不屈不挠的信念和勇气。
而辩论便是向社会的有力宣告,因为口舌是无力者最有力的武器,理性的发声就是反抗不公义的和追求理想的有力行动。
因此不难理解,这个国家会出现马丁路德金这样的人,他用生命的激情去演讲,带领平权运动让梦想走向现实。
- Who is the judge? 谁是裁判?
- The judge is God. 裁判是上帝- Why is he God? 为什么是上帝?
- Because he decides who wins or loses not my opponent.因为他决定谁胜利,谁失败,而不是我的对手- Who is your opponent?谁是你的对手?
- He doesn't exist.他不存在- Why does he not exist? 为什么他不存在?
-Because he is a mute distant voice the truth that I speak.因为它不过是反对我所说真理的声音- Speak the truth! 只说真理- Speak the truth!只说真理
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我和另外一名外语系的女同学,代表学校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西北地区的海选。
来自西北地区各大名校的英语高手们齐聚太原的山西大学,在那里进行总决赛。
比赛前一天,我和搭档在导师的带领下抽签,结果是,第一场的对手就是在上一届比赛中击败我们的西北大学。
所以,那一晚我们三人摩拳擦掌,将事先准备好的论题翻来复去地过了好几遍,准备第二天扳回一局,以弥补前一年留下的遗憾。
神倒也真是眷顾我们,在整个比赛过程中,我和搭档的表现异常地出色,甚至在其中几个回合当中,我们抛出了一些准备之外的新观点,反响很大,结果自然是旗开得胜。
那种感觉真是太爽气了,也是我参加过的所有比赛中,进行得最激烈的一次。
上大学之前,我是个相当内向的人。
即使是现在,我在面对不熟悉的人,或者在人多热闹的场合,也是基本上只听不说的。
但大学四年里,老师发现了我学习外语的天赋,便借着各种英语比赛,不断地培育我,这样,我才逐渐有了在众人面前开口讲话的勇气,以致于到临毕业的时候,站在比赛台上,面对下面黑压压的观众,再也没有了怯场和紧张的情绪,收放自如。
站在偌大的比赛台上,整个会场只听得到我一人滔滔不绝地演讲声,那时候,无论谁的眼光都不会再令我羞怯。
而每次听到台下热烈的掌声和主持人宣布比分时候台下传来的惊呼声,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喜上眉梢。
其实,大学四年过后,我的履历表上最令我满意的,就是那一串串荣誉奖单。
所以说,人都是有虚荣心念的,就连我这么个平时不爱出风头的人,居然也有陶醉在镁光灯下的时候,更遑论现如今那些周旋于秀场上的超女超男们了。
于是,在网上搜到这部《伟大的辩手》时,便不禁想起了曾经的辉煌时期。
这部由丹泽尔·华盛顿指导的2007年热门奥斯卡获奖影片在放映之初便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它由种族问题引发的信念价值也再次直捣心灵最深处。
该片取材自真人真事。
在上世纪30年代,有一个名叫马文·托尔森的美国黑人在语言修辞上有着很深的造诣,尤其擅长写诗和辩论。
事实上,他后来也被认为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当时,他在一所德州的黑人高校中担任教授。
上世纪30年代的德州,政府依旧沿用着自19世纪70年代开始制定的对黑人实行种族隔离或种族歧视的法律——黑人被剥夺了选举权,并在学校、住区、公共交通、公共场所以及就业、司法、军役、婚姻等各方面,都受到了残酷的隔离和歧视。
马文·托尔森作为一名有知识、有头脑的黑人,非常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为自己的同胞们做些事情。
他有着坚定的信念,除此之外,他所拥有的还有那高人一等的语言天赋。
于是在空余时间里,他便准备在学校中成立了一支辩论队。
在他精心的选拔下,四位学生脱颖而出,进入了辩论队,他们是汉密尔顿·伯格斯、亨利·劳伊、莎曼萨和年仅14岁的小詹姆斯·法默尔。
这些学生在此前对辩论毫无概念,而其实马文·托尔森也并不谙其中门路,他所能做的只有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去提高队员们的语言能力,让他们掌握唇枪舌剑的武器。
在这些队员们成长的道路上,马文·托尔森不断地挑战着社会当时的传统观念,反抗着现有的游戏规则。
他反叛的精神和他激烈的教学方式也不断地遭到了人们的炮轰,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信念,最终带领辩论队员们一起进入了至高学府——哈佛大学的辩论堂……按照好莱坞式的编排,最精彩的部分无疑就是最后那一场与哈佛代表队的辩论赛了。
当时,两方辩论的题目是“暴力与非暴力,孰对孰错?
”。
供辩论赛选择的题目,在人们的观念中,通常都不存在真正的是与非,由此才产生了辩论的乐趣,也更能激发创新的思维。
但有趣的是,如果你细心留意过几场辩论赛,你就会发现,真理是不受华丽的辞藻、历史的证据以及事实的数字所左右的。
那认识真理的,总会在最终取得胜利,无论反对的那一方提出的事实有多么得准确。
就像马文·托尔森所教导队员们的那样:谁是裁判?
上帝是裁判;谁是对手?
对手根本不存在;为什么对手不存在?
因为真理自己会说话。
在那场牵动着全国人心的比赛中,哈佛代表队陈述了历史上种种君王压迫民众的史实,甚至搬出希特勒的独裁统治,并列举了一连串令人震惊的真实数据,以此证明,若是不采取暴力反击行动,大多数人会永远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
但年仅14岁的小詹姆斯说:“行为不是因为人数较多产生的,而是由个人的意识主导的。
”他最后的结辩陈词很精彩,我一遍遍回放,看了很多遍,直到完全记在脑海中。
他站在台前,停顿良久,看似对方强大的观点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此时,除了整个会堂超过一千人的观众,全国人们都在收音机旁侧耳倾听。
他看了看台下,又看了看对手,瞬间,脸上的表情由适才的紧张和佯装的成熟变为少年的单纯和朴实。
继而,便用平静的语气,讲出了一个比过往的历史更为深刻的现实。
我实在太喜欢这最后的陈词,所以把它翻译出来。
他说:“在德州,白人可以任意凌迟黑人。
我和我的队友亲眼见到一个黑人被吊死在树上,并在树下的烈火中焚烧殆尽。
我们车行途中,遇到一群白人朝我们奔来,手里拿着各样的利器。
我们躲在车里,我看到我的队友眼中充满了恐惧,此外,还有羞辱。
这个黑人到底犯了怎样的罪?
以致于在这黑夜,不经审问就被吊死,又被火烧?
他是小偷吗?
是杀人犯吗?
还是因为,他不幸为一个黑人?
他何罪之有?
却成为等待死亡的孩子。
我们只能站在那里,什么都没有做。
无论这个人做过什么,他都不应承受这样的待遇。
但是,法律却不能起到任何作用。
我只是想问问你们,为什么。
我的对手说,法律是治理国家最好的手段,但即使有了法律,我们黑人的居住权、受教育的权利和看病的权利也一样没有保障,甚至还被任意凌迟。
圣·奥古斯丁说过,不公平的法律等于是没有法律。
那意味着,我们有权利去反抗,这是我们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
我们要使用暴力吗?
还是选择非暴力?
你们应该向上帝祷告,祈求他让我选择后者。
”小詹姆斯最后的那一句“你们应该向上帝祷告,祈求他让我选择后者”(You should pray that I choose the latter)立即引起了全场的掌声雷动。
他远在德州的校友和亲朋们也都热泪盈眶,相拥而泣。
他真正将这最终的审判交还给了上帝,让真理自己呐喊。
这荣誉的桂冠不仅为他们赢得了掌声,还赢得了尊重,人性的尊重。
就像一本书上说的:人,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民族国籍和文化归属。
所有轻视和侮蔑至真人性的,都会受到上帝的审判。
我不禁想到了今早在《圣经》里读到的那段经文:“我们晓得律法上的话,都是对律法以下之人说的,好塞住各人的口,叫普世的人都伏在神审判之下。
所以,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个因行律法能在神面前称义,因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
”如果一切都能用律法解决,那为什么这罪恶却越来越多?
为什么伴随着新的罪行,律法也修订得越来越频繁?
所以,那些以律法为至尊的人们,也应该反省一下怎样才能让罪的问题真正解决,是通过更多的新法案出台么?
还是反其道而行地进行压制?
然而,人们自己都无法找到一个正确的方法,因为真正的答案,只在上帝那里,在他的恩典之下。
辩论有什么意义?
话语有什么力量?
在这所崇尚“行胜于言”的大学中,总会遇到一些实干家问,光耍嘴皮子有什么用呢?
确实,话语不是千军万马,话语不是金银财宝,话语有时在现实面前是苍白的。
就如同电影中的四位黑人辩手,他们在台上口若悬河,伶牙俐齿,频频击败对手,但面对一帮暴民残忍地烧死自己的同胞,只能选择一动不动地躲在车里,连看都不敢看。
他们那时可能也在想,话语究竟有什么力量?
这种坐而论道的胜利有什么用?
一切在现实和电影中被积累的、对于言语和辩论的质疑,都被放入了影片最后一场辩论的题目——“消极抵抗是否是维护公正的道德武器”,也就是说,面对不公正,我们是应该选择话语,还是选择刀剑。
面对身为全美辩论冠军的哈佛高材生,两位黑人辩手更多是在为这个题目在辩论,而不是为辩论而辩论。
电影最精彩的一段,的确是黑人辩手小詹姆斯·法默的最后陈词。
他回忆了那群暴民烧死黑人的场景,并说:“奥古斯丁说过,一个不公正的法律就等于没有法律。
这意味着我有权利、甚至有责任去用暴力或消极抵抗来反抗。
你们应该庆幸我选择了后者。
”结局可想而知,黑人辩手历史性的赢得了胜利。
但更让我惊讶的是辩论对这群辩手的改变。
8年之后,仅有22岁的小詹姆斯·法默创办了“种族平等协会”,成为马丁·路德·金之前美国最伟大的黑人民权领袖。
昔日的辩友萨曼莎则成为了著名的黑人人权律师。
1961年,“种族平等协会”发起了“自由乘车运动”,反对公共汽车上的种族隔离。
小詹姆斯·法默还有萨曼莎,和白人志愿者一道,登上了开往阿拉巴马州的公共汽车。
辩论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进而改变了那个社会。
但可惜的是,70多年后,我们周围的大学辩论赛和一年一度的大专辩论赛竟没有成为这个国家启蒙的一部分。
那些姿势优雅,辞藻华丽的辩论者们只能站在台上面对着那些玄而又玄的题目比拼口才。
这样毫无启蒙意义的辩论只是一场秀,表演结束后,又有多少能改变我们的生活?
影片中,对于“经济危机结束时,失业救济的发放是否应该停止”、“黑人是否应该被允许进入州立大学”这类基本公共问题的讨论无疑对民众起到了启蒙作用,进而推动了事件的发展和问题的解决。
就如同电影开头的那场演讲——“我们必须打动我们的年轻一代。
告诉他们,未来将面临着很多困难,他们必须克服困难,他们必须完成自己必须做的事。
” 辩论的意义不在当下,言语的力量也不在当下。
就如同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要培养公开演讲的习惯——这样人们才能学会用舌头来反对,而不是用刀剑来反对。
”
懂得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的心声,学会调整,遇见困难了,多想想,没什么大不了;
搞笑的是认真完整看过后什么也不记得了,
小有点失望,就是看丹泽尔华盛顿的
最后一场辩论是讲公民的不服从的,就冲这点就没可能在大陆公映。
the voice of Justice...the sound of Racial Equality...really GREAT !
还行 还行
Who is the judge? God is the judge.
中国就没有辩论赛
1.最后辩论的时候,hamilton没有收回来,这个片子不算完整。2.《傲慢与偏见》里面伊丽莎白说“我不喜欢辩论,因为太像争吵了。”这个片子搞成演说的架势倒是蛮其乐融融的。3.站立场好可怕T T
好的电影就是能打动人心
快睡着的我丝毫没有感受到电影的激情
對美國文化瞭解不深的情況下,看他們臭白話真的是滿沒勁的!!!
对辩论这个题材的运用相当一般。而关于种族歧视,实在对黑人同情不起来,我觉得他们活该
两大影帝之作
为自由、正义而辩。
还行
还好的电影,不是很有感觉
不具备辩论的基本素质。
没想象中好,不过lynching 那一段还是挺震撼的。
丹泽尔和惠克特,这两个名字就已经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