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回想了一下,这两三年来国内引进的恐怖/惊悚片屈指可数,一方面是审查不允许怪力乱神的出现,另一方面是此类型的欧美电影往往不乏暴力和血腥镜头,这类影片很难在一刀未剪的情况下引进。
但在印象中,国内引进的几部作品,在规避开鬼怪/血腥后,往往会有一个出色的创意和设定打底,在尺度的安全区内变换出新意,都收获了还算不俗的口碑,至少是有看点和新意的。
《忌日快乐》玩的是《土拨鼠之日》一日轮回的梗,喜剧元素的结合也是加分项,胜在婊里婊气且有自知之明。
《寂静之地》则有一个绝佳的创意,虽然执行层面上在新鲜劲过后流于平庸,国内的口碑不如北美理想,但Emily Blunt的表演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这部《密室逃生》在上映前进行了大规模的点映(1月18日公映,1月12日-14日百城提前观影),如此规模的点映在进口片中是非常罕见的,发行商必是对影片质量有着极大的信心。
向来对恐怖片评分严苛的豆瓣,点映后的评分也高达7.3分(高过《忌日快乐》的7.1分和《寂静之地》的6.3分)。
查阅资料后,发现《密室逃生》是北美的“票房黑马”,开局1800万美元的周末票房,仅次于《海王》(有趣的是,《海王》的导演温子仁也是《密室逃生》导演的好友)。
影片的制作团队看起来也很靠谱:几位主角出演过《超胆侠》《惩罚者》《非典型少年》等高分美剧,曾经监制过《越狱》、《我是传奇》和《速度与激情》系列的金牌制作人尼尔·H·莫瑞兹的加盟,都让影片看起来有了保障。
于是我也趁着点映,提前走进电影院观看了《密室逃生》,收获了意外的惊喜,绝对是2019年的恐怖片黑马。
影片的剧情正如其名,围绕一个密室逃生游戏展开。
六个不同肤色、人种、背景的陌生人——事业有成的金领、天资聪颖的物理系少女、伊拉克战场归来的退伍女兵、痴迷密室游戏的印度小哥、退休的煤矿工人和杂货店的打工仔,同时收到了一个神秘的黑色盒子,在盒子的指引下受邀参加密室逃生游戏。
随着游戏的进行,他们逐渐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场游戏,而是一场“密室杀戮”。
想要逃脱,就必须遵循游戏规则,破解一个又一个密室……
《密室逃生》像是一部解谜版的《电锯惊魂》,但毕竟是PG-13的北美分级,比起后者少了些血腥暴力,对于国内院线的观众而言,其实要友好很多。
既然有珠玉在前,想要让观众产生新鲜感,就必须在关卡的设计上有新意,《密室逃生》在这一点上做得很成功。
六座不同的密室——不断升温的烤炉房间,极限低温的冰天雪地,上下颠倒的台球室,释放毒气的神秘病房,天旋地转的迷幻密室,空间挤压中的书房,各有特色且空间感强,美术设计也有出彩之处,营造出非常棒的沉浸体验。
尤其是台球室的设计,不仅整个密室上下颠倒,还循环播放着Petula Clark的《Downtown》(《迷失》和《美国恐怖故事》也都有用到这首歌),每播完一遍地板(或者说是天花板)就会掉落一块,算得上全片最惊悚最刺激的段落,看的过程中全程保持高度紧张状态,替主角们捏一把汗。
扭曲的黑白格纹密室中,主角在致幻剂作用下打斗,也是片中非常有意思的段落,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美术设计的功效,成功营造出了一种失真的迷幻感。
借用现实中流行的实景密室逃生元素,影片对密闭空间的压迫感和抽丝剥茧的解密快感的运用,持续不断地在观影过程中向观众传递紧张情绪——而对于恐怖/惊悚片而言,氛围是比逻辑更重要的制胜球。
剧作上还有一点精妙之处,是为六位主角们设置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共同经历,他们都是“本不可能活下来”的幸存者,而密室的设计分别对应了主角们各自经历过的痛苦经历,对创伤记忆的挖掘,以及在求生欲面前的选择题,也让影片多了几分对人性丑陋面的反思。
虽然《密室逃生》的剧情看起来不乏套路之处,但对于一部类型片而言,不求玩出多少新奇的反类型设定,不求挖出多么高深的立意,能在有限的格局里奉上有诚意的完成度,悬念营造到位,加一点人性探索,小巧精致,紧凑流畅,就足够奏效。
毕竟《惊声尖叫》《心慌方》《死神来了》《电锯惊魂》等一系列经典恐怖系列的开篇,也都具备了这些共性。
环环相扣、层层反转的剧情,对观众调动度极高的节奏感和代入感,出色的票房和片尾的开放性结局,都让我预见到了又一个新经典恐怖片系列的诞生。
相信不出意外,《密室逃生》应该会成为国内院线1月份的一匹票房黑马。
毕竟在国内院线,国产惊悚/恐怖片几乎快成为了烂片的代名词,这样一部没有鬼怪/血腥的类型片,不仅观赏性强,适合叫上一堆朋友一起看,对于国内的导演/编剧们,也有很多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中规中矩的密室类型,过程中营造的紧张氛围还算是不错,但解密都过于简单。
每年一期的逃脱游戏,这一期轮到的是六个运气很好的人,但故事最后为了将黑人小哥写死,只能把他黑化变成杀死同伴的杀人犯,那他就不算是运气好了啊。
电影结尾黑人姑娘两句话就把男主说服了,放弃自己的生活再去参加生存率这么低的密室脱逃?
导演野心不小提前预告第二部的内容其实是个败笔,其实不把飞机密室演出来,小姑娘也没有说服男主,给观众留个悬念会更好。
电影中多次出现俯瞰图视角下的城市,深色的、浅色的,清晨的、正午的,生气勃勃的。
在其中貌不惊人的一栋中,主角们经历着高温、严寒、坠落、窒息、幻觉......而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人呢?
人情冷暖,家无归期,像是喘不过气的紧张与悲哀,对未知世界不成比例的贪婪与恐惧,亲历过的人或许一看便知谁说我们不是在密室当中。
在我们面对亲人离去无能为力的时候,当我们被别人背叛的时候,当我们不得不向别人挥出匕首的时候,当我们闷在被子里痛苦进而完成所谓的自我蜕变的时候,we are indeed trapped。
谁说,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是在经历着一次次死亡。
不想死,想活下去,我们貌似最恐惧就是死亡,可是AMANDA握紧红色话筒说,“It's alright.” 人也终有一死,很幸运在生命最后几分钟,她拥有过ZOEY这样的同伴。
因为ZOEY在她最最无助的时候说,握住她的手,跟她一起呼吸,同伴就在这里,你没有被trapped。
ZOEY发现了前四个密室中几乎一半的线索,有些只有她能发现。
ZOEY在第一个密室解密过程中两次安慰了因为几近崩溃被别人嫌弃的AMANDA。
在AMANDA坠落而死后,白领男JASON认为这是弱肉强食。
落魄蓝领男BEN气急只会反嘴“你怎么这么冷血”,是ZOEY哭着对所有人大喊,“她不弱,她是为我们牺牲才死的。
”又是ZOEY,打碎所有监控器,通过脱离观察而真正改命。
游戏过程中,她没伤害过任何人。
游戏过程当中,她在柜子一关救了包括自己在内的三个人,在最后一关救了余下的一位玩家,在电影结尾她还计划去救更多的人。
于是我看到她的行为逻辑,很简单的一条。
不伤害别人是底线。
自保非常重要。
对逝去的人心存感激。
对被安排的命运持续抗争。
最后努力变强,努力救更多人。
得友如ZOEY,夫复何求。
能够按ZOEY的方式生活,夫复何求。
我希望自己同ZOEY一样,在这城市的密室中、生活的密室中活下去。
我因为她再次相信:如何死亡不是最重要的事。
如何活着才是。
看完了电影,有几点想法,1.关于一个人的博学程度对于密室求生十分重要,就是在任何时候,知识和阅历都是能派上用场的,正如第一个火焰密室中那个靠打游戏积累经验的眼镜少年,通过自己对密室的广阔理解才带动了全部人员在无伤的前提下逃离密室,还有那个高校里读书的数独女孩,所有人都是贡献了自己的知识或经验帮助众人逃出生天。
只是最有潜力逃脱的少年在第二关就被队友的打火机坑死了,在这里实锤那个活到最后的白人打工仔。
2.关于人性的弱点对生死的影响,逃生故事的倒数第二关是黑人白领和一个白人打工仔的殊死搏斗,起因就是黑人白领内心深处渴望存活而不惜牺牲他人和白人打工仔为了他人,也为了自己的思想产生了冲突,就好比影片中描述的黑人白领曾经和同伴困在孤船上等候救援,第一幕是黑人白领为了自己不拖累同伴而同意同伴脱离船只,待到黑人漏出人性弱点,即杀死同伴保全自己后的第二幕,便成了黑人白领为独活而欲将其同伴杀之,最后逼得同伴跳海,前后鲜明的对比也是最后两个人厮杀争夺解药的原因。
3.关于强大的肌肉锻炼,有力量真的可以给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能力,在第三关台球厅那个经历越战的女人就是凭借肌肉力量让自己苦苦支撑了那么久,最后领盒饭之前还把自己的任务完成,这里的单臂引体向上确实是一般肌肉训练者不可承受的,所以人要是想活命保全自己,没一个有力量的身体谈何生存,在此推荐这本健身书《囚徒健身》囚徒健身真的可以让人变得像电影里那个女人一样强大,甚至可以在单手悬吊而不至于挣脱,活下去,需要强健的身体。
4.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最后即使那个白人打工仔凭借超强的能耐活了下来,但是傻子在这时候也会知道密室逃脱其实就是一场杀人游戏,结局虽然让人心寒,但我们都觉得必死于毒气中的女主角却大难不死,改写了结局,发觉了一切都是一个偌大的黑暗阴谋,密室逃脱的结果就是所有人都会血溅当场,为的就是让权贵们作为消遣,如果说黑人白领身上是人性的弱点(起初并没有表现出来),那这场密室逃脱的发起人则是人性最丑恶的代表(将密室逃脱变成杀人工厂一般),不过也反应了电影世界中只手遮天的有钱人确实能操控人的生死,影片在幕后黑手即将露面时戛然而止,是我对这部电影有了差评。
总之,电影使我对世界有了新的好奇,也坚定了要强大自己内心,强大自己身体的决心。
《密室逃生》“密室逃生版本的电锯惊魂”,节奏紧凑无拖沓,剧情通透,注重解密过程,淡化了人性的丑陋,题材符合当下时尚前沿。
人们往往用过去的经验去固化现有的生活,却忽略了经验只是过去,当下才是未来。
发散性思维的思考,打破固有的思想体系。
道理都懂,但做起来真的很难。
观后感:“阴谋论”让头脑简单的人,觉得自己头脑不简单。
趁着记忆还在感觉把想法创意写出来如果我来写小说,我可以让他更完美,虽然很喜欢看这种大逃杀的漫画,但是这种密室做死亡游戏的电影却很少看,没有其他原因,主要是怕血腥.如果是我写:看似随机但是秘密被选中的几个人,他们的身份应该也各式各样:金领,学霸,游戏天才,颓废的人失意者.一开始看似随机的选择,但是后面慢慢死亡或者做游戏的时候,才发现每一个游戏都是被针对的,针对是的他们的弱点,他们的梦魇,他们最痛苦最不敢面对的地方.慢慢的,本来人畜无害的几个人,原来每个人都有自己心里失败痛苦的过往,慢慢的来揭露.后面的创意是,里面最高智商的数学天才,因为自己的天才而死.肌肉最强的武装兵,因为自己的暴力而死.游戏精英,因为自己的游戏而死,如果是想弄的比较感人的话,那就让他们选择为了众人的付出死在自己最擅长的地方.结尾可能是最善良的学霸女主角活下来了,或者是最废柴的男二号活下来了,男一号高富帅聪明勇敢,有领导才能,但是死了,最后活下来的是懦弱的男二号,但是最后也慢慢改变自己了!这个电影有几个缺憾吧:1.最精彩的应该是天地倒转酒吧那段了,死的也是最伤感的.最有问题的是后面的那个情节,黑人发现谜语是:最激烈的,那么他忽悠大叔,先把他弄个半死弄成最激烈的结果不行,应该为了突出主题效果,然后发狠,把他弄死,然后才变成了心脏慢慢不跳动了,这样最后竟然打开了,这样弄显然更好看一些.女主角一上来就发疯,我还以为是败笔呢,没想到是埋了一个伏笔,埋的也不怎么好,一般吧.那个黑人本来是那种绝对的强者的,本来可以挖掘的东西有很多的,但是莫名其妙的就死了.也很遗憾.当时看电影的时候,脑子里的创意现在都忘得差不多了,可惜.如果是我的话,可以试试本来很好的人,但是最后快没人了才暴露出来真面目,说男二号,凭什么让给你,你就是个废物,现实生活中的废物,到了这里玩死亡游戏还是靠队友的牺牲才走到这里的,你还是个废物.如果是想把他塑造成反叛的话,就直接这样开骂.如果是想把他塑造成人气比较高的反派的话,可以前面有个黑人很喜欢的女孩,因为男二号或者因为全队而死,反派一开始也安慰男二号,但是直到还有两个人的时候才爆发,愤怒,侮辱咒骂.这样最后死的时候也肯定会得到观众的承认,让大家感觉魅力挺大.当然最后肯定是一番争斗之后反派死了,男二号反过来看看自己也成长了不少.如果真是想弄个恐怖片的话,应该是最后还剩两个人的时候,女主角又推理出来永远都出不来,最后来个镜头往上拉远来个绝望的感觉,但是还要来第二部就...........反正最后和游戏者pk的时候,剧情挺弱智的.以后看的时候想到了在写吧
惊喜、精彩、惊悚,是我看完这部片子后最大的直观感受。
随之而来的疑问则是,这部投资仅900万美金,从制作班底到卡司都名不见经传的影片,到底是如何拍出来的?
而咱们,也能拍出这样的作品吗?
故事简单、逻辑通畅作为一个影迷,能打动我的作品的首要条件,就是一个立得住的好故事。
这些年因为剧情屎烂或者逻辑不通而翻车的电影不胜枚举,别管你是有大明星撑场还是大金主投钱,基本故事讲不好,后期扑街可能性就增加了很多。
《密室逃生》的主线很简单,六个陌生人,因为邀约而聚集在某幢大楼里,他们来这里是为了参加一个密室游戏,而成功通关的人会有一万美金奖励。
其中当然有人是为了钱而来,还有人是为了刺激而来,有人是密室发烧友,还有人是想战胜内心那个胆怯的自己。
当他们坐在沙发上等待别人来讲解游戏详情时,却突然发现门被锁上了。
而游戏现在正式开始…….
为什么说这是部“大逃杀”版的密室逃生呢?
玩过这种类型游戏的人都知道,你需要在有限时间内根据线索解锁一个又一个密室,直到最终的那个房门被打开。
这部影片中也同样设计了多个主题的密室,但不同的是,每个房间里都有一些致命因素,而逃不掉的那些人,真的会因此而死。
场景逼真、氛围骇人既然这部电影本身带有游戏的影子,那么也必然具备决定一款游戏是否好玩的元素——真实感与沉浸感。
六人中的印度眼镜小哥,是个不折不扣的密室迷,花了不少心思才抽中名额来到这里。
从一开始的“火之密室”到“冰之密室”,其他人都开始因为游戏过分真实而感到害怕,只有他,感到的是无比的兴奋。
当这片雪林刚开始出现时,飘扬的雪花、厚厚的冰层让人感觉好像是来到了外面的世界,而直到他走到房间尽头,用手触摸到LED屏时,才再次提醒所有人,这是一场真实的杀人游戏。
而到了“倒转密室”,你发现脚踩的竟然是间台球室的天花板,所有的一切都是颠倒的。
略显creepy的女声一遍遍的从电话中传出,而天花板竟然会随着音乐声一片片的掉落时,惊悚感也就达到了顶峰。
在这里要划线表扬一下该片的美术,虽然是小制作、小场面,但是做的异常逼真。
大家当然都知道电影是假的,不过它最迷人的地方不就是亦幻亦真吗?
既然是个让人做梦的地方,那就该做个无法分辨真假的美梦。
定位精准、观众买账这两年密室游戏非常风靡,不管是手机上的APP,还是线下的实体,都有大批拥趸。
而将游戏电影化,也是近几年的风潮之一。
除了那些有着大IP固定粉丝的游戏,我很难想象另外一个比“密室逃脱”更加合适电影化的类型了。
这部片子在今年1月4号北美公映,也同时登陆全球其他国家,截止今天,全球票房已经突破3500万,收回成本已经不是个问题。
而看到影片结尾,也知道下一部已然在计划中。
有了这一部的好成绩,想不出不拍续集的理由。
那么,一部主创都籍籍无名的片子,靠什么吸引观众入场呢?
我想,首先是精准的市场定位。
惊悚片有着自己固定的受众群,类似于恐怖片,但是比恐怖片的接受度又更高一些;其次,是拿得出手的故事,脱胎于游戏的文本让这一步风险减少了很多;再次,就是要有良心的制作了吧。
别管那些宣传通稿上在说自己片子投资了XX亿,这些钱是不是真的花到了刀刃上,进影院了才见真章。
近两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已经在慢慢由“变态”转向了“正态”,不能再简单靠流量、大制作就粗暴收割票房。
观众的品味或者说眼光变得越来越好,噱头已经不能再把更多人骗进影院,口碑才能带来长线的收益。
最后再说一句,作为一个基本每周末都会去影院报道的人,这部影片真的值回票价,预测将是本周上映影片评分最高的,而票房会怎样,交给观众来选择。
PS:不敢看恐怖片的朋友,大胆来看这部也无妨,没有什么血腥镜头,实在害怕,可以牵住邻座的手。
(手动狗头)
第一关如果设计成只能用液体的装置也就算了,要是重量还不简单,首先吃过泡面的朋友肯定知道拿几本书压着,那这满地的杂志,黑人哥的小帆船,还有接待室台上的一些小零碎,随随便便丢进或压着杯子都能增重。
(这又不得不提到小哥是幕后boss的阴谋论,93场密室逃脱游戏胜出者就没有玩过靠称重来过关的游戏吗)到了小木屋,答案竟然是鲁道夫,要是ben第一关不幸牺牲,别说鲁道夫,其他人怕是撸到出血都猜不到是这个名字吧,就凭线索“你必将留名史册”(??
应该大概意思是这个,大雾)和几只驯鹿的头骨?
反正我不信。
我觉得这里加入了回忆单纯拿来引题,saw的既视感立刻浮现,我就知道应该都片是回忆杀了。
到了雪地我就更不想多说了,Danny被水冲得有多急我相信大家有目共睹,这磁铁配鱼线就能在这么湍急的水流里直接沉底?
那Danny是多瘦,还没个磁铁重吗。
台球那里我喜欢,颠倒感是我喜欢的设计风格,但是那个数字顺序怎么定的我是没看出来,可能是字幕的问题,四位数字不是有很多种组合顺序?
求英文大神指点。
病房那的面罩哪来的,恕我反复看了几遍也是没看出来,砸监控掉出来的?
这尼玛砸金蛋啊?
监控里藏尼玛的面罩?
那如果发现有面罩就用呗,有监控规定不能用面罩?
我还以为砸完监控会开启隐藏关卡,但并没有,难道女主这么肯定有人来回收尸体故意这样的?
也太神了吧。
迷幻关完全就是为了凑剧情了,全看命。
最后一关我个人理解是,其实所有的手指都是指向那个壁炉,ben的求生欲使他过分解读了线索,不过正常人看到门上有数字肯定也会是这个反应的。
再最后最后说一下片子里的人设除了女兵外其他毫无意义,女主角应该是个物理学学霸吧,结果教授教的东西除了最后看个裸眼3D名字会重组和心血来潮砸了几个监控其他根本没体现别的价值,剧情也没体现出什么需要到专业知识的东西,大家都是凭灵光一闪行动。
六个人里面佐伊和杰森是真的让我吓死。
首先是佐伊,我是真没想到这样一个文文静静,上课都不敢发言的女学生这么厉害,不仅仅是智商超高而且在所有人想着逃命的时候,她居然在摸索游戏操控者的套路,问题是她居然还成功了!
然后是杰森大哥,这六个人中除了他以外都是老天爷的眷顾才活下来,成为幸存者,这有杰森是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好友才有机会活下来,人家是运气,他是用朋友的命换了自己的命啊。
而且在印度小哥、阿曼达和他亲手杀的麦克大叔死后所有人都蒙了,都吓得半死,只有他淡定,超级淡定,淡定到不能再淡定的想着逃离密室,这真的不是冷静沉着是冷血啊!
这中人太太恐怖了叭
哇看完以后,觉得丹尼应该就是游戏大师,起到游戏说明和引导的作用吧。
1.没有接受检查和带了手机进来;2.进电梯时和外面的前台来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微笑。
3.游戏刚开始,介绍自己密室游戏玩的很不错,玩过90几款(忘记具体数字了)。
在电影结局的地方,空难游戏测试里空姐和空少的表演应该是和丹尼一样的引导者,引导者引导了很多人来玩游戏。
4.游戏刚刚开始时,阿曼达看了报纸,标题是“五个人一起被烧死”,应该是以前的游戏者死在了第一关。
看的时候就在想,上一局是五个人,这局为什么是六个人,如果丹尼是游戏大师,那这局也是5个了。
5.丹尼从开始就一直在给大家科普游戏玩法及规则,作为一个游戏高手,却没有找到任何线索。
6.第二关冰雪世界里,丹尼触发了机关,没收了打火机,引导的作用应该是到此结束了,用自己的死告诉大家,要遵守规则。
丹尼掉进去河里,尸体和大家隔绝,所以没有办法确定到底是否真的死了,后面尸体是冰下飘走,是否是虚拟影像呢?
毕竟所处的整个世界都是虚拟的,而其他几个人死后的尸体都是真真正正摆在面前的。
也许只是他的作用结束了,从安全门离开了。
7.在病房里丹尼的资料是全家二氧化碳中毒,电影结尾处也有丹尼死亡资料,但这些都是可以伪造的🧟♂️
充满geek趣味 期待续篇
昨晚看的,忘标了
一般,套路片。
原来大家都觉得像SAW,比心慌方要商业许多,Amanda竟然就这么挂了,强者在这种电影里总是活不到最后,看了一眼续集竟然是原班人马
看得很焦虑...
吃完年夜饭出来看午夜场,万达就两部,一部《流浪地球》,一部这个,《流浪地球》我看过了只能看这个。其实这就是《心慌方》的升级版,只可惜剧情bug太多,最后30分钟的剧情直接崩了,烂到我要看爆炸了!
消灭幸运儿的故事!
对我来说如果不看国语版的话挺鸡肋的,因为我对这种需要体力与脑力的活动犯怵,如果遇上,我只会坐以待毙。如同一条热评里说的,这部电影真的可能会被国内翻拍,角色年龄和性别可以照搬该片。国内能拍出《动物世界》和《幕后玩家》,这个应该也行。还有,索尼的字幕真大真清楚。
处处是不愿动脑子而编出的桥段,仅有的可取之处是退役女军人的动作镜头。
3.5还不错的片子,画面和游戏场景的比较有意思,阿曼达死的有点可惜,别人作为唯一幸存者活下来都靠运气,只有黑人小哥靠狠啊,最后佩服佐伊和本的勇气,我要是他们绝对不敢再掺和这种游戏了。
补标一下,当初是在影院看的,这也是我看过的为数不多的逃生类惊悚片中感觉还不错的一部,胆小如我,看完到现在都不想去玩密室了。
霸道总裁、司机大叔、退役女兵、密室游戏爱好者、一事无成的超市贴码工、自闭的女大学生,看起来最弱小的两个人活到了最后。看的时候一直在想如果是自己会有什么反应,可惜电影并没有往人性方向探讨。中间吓得我手心全是汗😂刺激感还是有的。开场就一段游戏接近结尾的巨紧张情节的倒叙直接让神经紧绷,接着才回到游戏开始前的人物铺设。玩个游戏都有可能挂掉的设定不算新鲜,人物之间也没有铺垫联结,导致同伴死了就像路人甲死了一样纯粹只增加恐惧感,如果换成心理折磨的威胁会更惊悚。一些情节设计比较刻意,结尾第二部伏笔都不能说“埋”,是明显在说“未完待续”,先去一段广告…只能说是一部有娱乐性的还算过得去商业片。4.5
密室版死神来了
短小精悍,人物蠢逼
(不要约我耍密室了;)
不就依然是Saw这种类型的片吗?并没有创新也没有什么代入感。倒是能看到Jess,实在太惊喜了!
我已经被八部《电锯惊魂》惯得看这类题材如果不断手断脚断头再多撒点血浆就会感觉没意思的地步了,除非解谜部分非常出色可以弥补,但这部片子除了前三个密室有点意思,后面的连同结局和续集尾巴都很乏味...所以这就是为了迎合中国内地银幕放映尺度量身定制的低配《电锯惊魂》吧...5/10
6.5道具美工没得说 剧情略俗 身世交代的不明不白 最后的意外并不意外 套路罢了 全片看完感觉就是披着大逃杀外皮的心慌方
低配版电锯惊魂。密室设置挺劣质的,幕后玩家的动机也不及竖锯,两个女性角色很讨喜。故事很工整,后面惊喜少了点。可以期待下第二部。
还是挺紧凑刺激的标准电影,密室逃脱题材要设计一个电影院密室应该蛮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