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了四十岁的吴府女主人吴太太开始了对于吴先生的生死疲劳,吴先生只知道遛鸟玩女人且有着永久不清净,未受到浸洗的灵魂。
吴太太给吴先生纳妾,表面上看是贤妻良母的私德,其实是一种对于吴先生不尊重女人又不安分的抗议,以及床笫之事的痛苦转移。
新旧文化的改变之机宜酝酿着小脚与西装,炮火与炸弹,民国特殊时期的氛围便在这个江苏小城慢慢上演。
吴太太的好友康太太难产,命悬一线。
吴太太无视丈夫的禁令匆匆而至,在此却偶遇孤儿院的洋人医生安德鲁,安德鲁不顾中国传统观念的偏见,大胆走入康太太的私寝处为其接生,从死神缥缈无忌的手中夺回了人命。
吴府请安德鲁为少爷吴凤慕传授西学。
吴凤慕同情爱慕父亲的小妾秋明,但其母吴太太却已经为其定下秋明作为自己的庶母。
吴凤慕沉浸在闷闷不乐的心绪中得不到排遣和抒怀,包办制的吝啬天涯便只能将所谓的荣华富贵,简单的赋予朴素单纯的秋明。
最终秋明无法忍耐吴先生的专制,竟然将其抛掷床笫。
最终吴太太和安德鲁受到神的牵引,送走了命苦悲鸣的秋明,使其告别无人怜惜的过往世界。
吴太太和吴先生貌合神离,但却和安德鲁在授课中逐渐为对方依稀所吸引。
安德鲁人性化而潇洒剔厉,心神坦荡,剧烈的精神跳动交织斑斓的至情至性,这段告别了过去骨灰盒式的爱情将爱情自由与社会道德,个人主义与所谓的社会正义提上台面,他们相互灵魂感染着,让熙熙攘攘的外部社会显得平庸化,而他们在走水之后不顾念生死而在火海中救出可怜的孩子,恋情之生死相许,远不是拈花惹草的吴先生可比的。
吴太太和安德鲁,一个天生聪颖善于揣测人心,无论风光与坎坷,人如短歌;一个敏锐正直,情性中人,以治病救人、传教为己任。
他们的爱情就像是荆棘鸟一般,哪怕夕阳垂落泣血残红,也将落红化作春泥更护花。
爱情战胜了自私和过去旧文化的僵死和传统的压抑和灭绝人性,而是以兰心蕙质为经,风骨雅逸做纬,将浪漫的德州巴黎般的絮咏达到了生命的极致,在教堂里,突发日本兵的炮弹,不幸的是安德鲁在奔跑中中弹而亡。
抛弃了吴先生三年后的吴太太,和一群孩子们作伴,她也会在想象中思忖拿捏更是以身心寤寐爱着已然逝去的安德鲁,她的前半生已经被平庸者掌权的吴先生毁灭,作为庭院里的女人,她的孤独的命脉早已满目疮痍,只有在精神自由中寻求一种自由和意志的存在。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爱也是一种生命力,不该成为社会化契约的异冢,不应该沦为家国战争肆虐的工具,当姗姗来迟的和平与人道主义抚慰众生的时刻,也就是雅人深致的集结和一缕铅华的呈现。
此片改编自美国著名诺贝尔奖作家赛珍珠作品《群芳亭》,有些类似曹禺的《北京人》,讲述女人的独立与出走,在男权社会的压榨下勇敢的组织自我心脉,人生中的褶皱和凌驾于林林总总流浪者之歌的悲欢喜乐,探索的正是人如何走向现代化的历程,在新旧杂糅的文化空间中,赛珍珠又给受众添附了一种属于女性的精神卓绝的思考。
可能是外国人写的,为着显得中立或者对中式的异域色彩的美好想象,片子充满了对中式封建家庭和女性觉醒肤浅片面的理解,没有妻妾成群和金锁记那样暗无天日的绝望。
如果是真实的背景,可能会更冲击。
比如洋大人给富太太接生救活以后,富太太反而在羞耻和闲言碎语中自杀了。
(忘了哪位作家写的小手医生,是把医生杀了)。
比如太太的儿子,一个真正同情小妈的人,是不会引诱她而让他置于危险中的(戴项链)。
他应该因为生活在封建家庭中,痛苦到麻痹自我,又刻意的要和自己父亲不一样的混账,故意引诱了自己的小妈,却没想到小妈真的爱上了自己并且因此自杀。
他才因此悔悟自己不应该成为另一个混蛋。
或者和雷雨一样,一个混账的大儿子,和一个天真热血的小儿子。
小妈的离开不应该来自于某个人的善心和成全,她应该是自己勇敢的出逃!
甚至以毁容来换取自由的代价。
而不是从头到尾可怜的只能做一件自杀未遂的事,只能靠另一个可怜女人的垂怜来活着,并且成为激励太太觉醒的最后一棒。
老太太的死也太过于轻飘飘和突然了,可以在临终前或者祠堂里对太太进行婆媳间的传承对话或者审讯,以同为妻子,母亲和家族媳妇的身份,将管家的身份进行交接,又或者由一位掌权者像媳妇施压。
但是太太内心出现了质疑,不希望成为婆婆这样的人。
也并不以葬入男人家的祖坟为荣耀。
还有最后太太的觉醒,明明应该是一个大场面的长镜头,从祠堂一路冲出庭院,吴家,一路跑到孤儿院,和开头做一个呼应……结果就这么久没了??
01年的电影也不算是很早就……这个片子本来可以成为佳片的,现在只能看看剪辑了
“不,我是我自己的!
”最后,女主人公毅然决然背离了丈夫的意愿,选择跟随自己的内心,返回被日军践踏的故园,救下孩子们。
而传教士,也为了正义、真理和大爱牺牲了自我,保全了他人。
女主人公潜意识里是反叛的,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井底之蛙”,并在与传教士的逐渐接触中觉醒过来,放走了秋明,成全了她活了40年才体会到的“爱情”。
在废弃的旧庙中,她不顾传统礼教的约束,任由真情实感流露,热烈地亲吻拥抱着传教士,每一滴泪水都是不曾有过的喜悦,那一刻,她成为了她自己。
吴老爷不顾念另一半的感受,只为了自己的欢愉,强行让另一半给他制造快感,他们之间是没有爱的,蛮唏嘘的其实,感觉这样的现象在当今也还存在着😞😞电影的最后,那些被救助的孩子们有的叫“真理”,有的叫“正义”,有的叫“自由”……升华了主题,不仅有女性的觉醒,家国大义,更是整个人类为之奋斗的方向。
他们的爱情正如祝英台的故事,女主人公和传教士是先声,儿子和秋明是接续,一对死在了黎明破晓之前,一对挺过了黑暗,迎来了光明,不过,女主人公会带着那份爱继续前行。
纯粹!!!
还是因为隔壁站剪辑过来看的,没想到是一条支线。
全片还算有意思,冲着凤慕可以多加0.5,3.5不能再多了……ps:也没想到是看完的第一部无字幕外语片,不过情节简单,也都听懂了QAQ1封建家庭尊卑长序压迫原台词是凤慕在课堂上说的:我的祖母是太阳,父亲是地球,母亲是月亮。
也揭示了家里三位长辈的实力地位。
虽然父亲一角从一出场就指责女主不能丢下自己的生日宴而去看快要死的朋友,看起来是专横冷酷的形象,但在片中仍有凤慕祖母的压制。
实际在狐朋狗友撺掇去喝花酒时,也会说:我的母亲不让。
所以后面情节父亲的“去喝花酒”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叛逆”。
当然因为本身的懦弱和性格的不彻底,最后还是要遵从祖母的指示向祖先磕头谢罪。
吴家其二的压迫涉及到凤慕要面对的封建婚姻,但片中着墨不多。
此处也显示本片叙事的短板,虽然想要为女主的意识觉醒腾出时间空间,但最终成片并没有明显好的效果。
成体觉得隔靴搔痒,有意却不够有意。
其三的压迫也是本片的主旨——女性意识的觉醒。
女主从一个四十岁已经觉得自己老了,主动给丈夫纳妾的封建女性变成战争来临,全家逃亡之时不愿意跟着丈夫离开的女性,说出了“我不属于任何人”的价值口号。
这就是一百分钟叙事。
遗憾的是八分钟作结。
笔者认为的结局并不是全片末尾的“三年后”,而是一小时三十六分钟到四十八分钟之间的战争场面。
在这段时间内,男主为了保护躲藏的女主和孩子选择吸引军队注意,后被杀害。
2男性权力左右两性地位
片中用了serve、 duty这样的字眼,也有类似纳妾就是有一个新的servant的表达。
给老爷x这个性行为很符合老爷认为的男性地位。
在相似的场面里,两位女性也都向老爷乞求不这样做,但并没有得到回应。
3用蒙太奇彰显审美意境在讲述凤慕&秋鸣,吴太&Andre两条线时,用了很多相同的角度和构图。
第一组选择的是在唱社戏时,吴太给Andre解释戏文,凤慕给秋鸣解释戏文的场面。
不同的是,秋鸣直接表明自己可以听懂,凤慕仍在继续说,秋鸣此时的低头是对凤慕感情接受与否的犹豫不决。
而Andre是可以听懂,但主动请吴太为自己讲解,是而可以看做为两人情感埋伏笔。
第二组是戏慕接近尾声。
凤慕向秋鸣直接表达了自己的爱意,吴太和Andre借戏向彼此暗递情愫。
第三组在电影前半部分。
分别是凤慕秋鸣初见,吴太在火场救下小孩和Andre。
最后一组还是在听戏那一部分。
听戏也是全片情感过渡的重要环节。
分别为电灯亮之前和之后,隐喻四人情感的言明。
此外,还有一些对物件的重复蒙太奇剪辑,比如秋鸣的项链、吴太的望远镜,都在不同部分推动了情节,展示了任务转变。
总的来说,无功无过。
如果是剪辑入坑想知全貌,看完全片也是很划算的。
江南烟雨,战争残酷,人无朝夕,情无自保。
(ps:为什么越写越少,因为困了……)最后一个小彩蛋:
和凤慕一起的有志青年是秀才,哈哈次元壁破了
整个基调压抑、深沉,有点像《末代皇帝》似的腐朽昏暗色调,叙述比较缓慢,看下去的主要动力居然是吴太太柔美雅致的风姿和她儿子及老公的颜值。
故事,在那样的背景环境里,有些跳脱和出格,感觉整个的情感并没有铺陈把握好,可能因为是在外国人的角度吧,他们意识不到封建思想和宗族传统对于吴太太一家的心里摧残压迫,感受不到他们那些细小的付出的和改变的行为所隐藏着蕴含着的突破的非凡魄力与反抗的强大勇气。
虽然心一直揪着,知道战争迫在眉睫,但最后真看到日军的暴行,真的非常想流泪。
曾经多么静谧安和的小镇,刹那间充斥着兵荒马乱和血腥残暴,被日寇无耻的飞机轰炸、铁蹄蹂躏,哪怕看起来资产丰厚有名望的吴家,也是一夕间风雨飘摇。
他们好歹还跑了些出去,其他百姓呢?
还有片尾听到凤慕的去向是新四军,既钦佩又心疼,希望他们能好好活着,希望那只神圣的军队的每一个人…都好希望他们是活着的…那些年轻的热血的生命象征的、代表的是我们民族的英雄和脊梁啊!
总体而言,是个很美丽的故事,和电影里提及的几个古代爱情故事一样,凄美又经典。
女主角爱莲风韵犹存,秀外慧中,眼波流转,分外动人。
虽然说着英语,但是举手投足展现的确实是个优雅内敛的传统东方女人。
爱莲和Andre的相爱是必然的,就凭爱莲的倾城姿色,哪个中年男人都顶不住;就凭吴老爷集齐所有传统男性缺点于一身,哪个女的都想逃离。
但凤慕会爱上秋明,我实在不理解。
毕竟他有个那么美丽优雅的妈妈,怎么会爱上一个大字不识、相貌平平的小村姑(这句是胡说的)。
对于这样的小村姑,凤慕最合理的态度就是一开始向母亲提出放她走。
他可能会怜惜她,关爱她,但绝不及爱情。
从踏入吴府到被放走,秋明始终是怯生生的小村姑模样,并没有太大的转变,凤慕那样的进步青年心中所爱一定不是这样的。
雨中寻锁的桥段,氛围十分暧昧,但两人的关系实际上还没有那么暧昧。
我的观感就是,上一秒凤慕还在大骂父亲恶心,请求母亲放秋明走,下一秒他就已经为情所困,痛苦不堪。
Tell me why.当然,凤慕和秋明不是主角,可能省略了一些描写,但凡再多一丁点描写,他俩相爱也不会这么荒谬。
比如,一起和Andre学习时,添加一些小互动,让两颗年轻的心萌生一丝别样的情愫。
又或者,凤慕一不小心发现秋明深受摧残,心中的怜惜、拯救她的欲望熊熊燃烧起来。
再或者,时间点上的调整,凤慕一开始只是求母亲放她走,后来在参军后遇上改头换面的进步女青年秋明,两个人才相爱。
我甚至还萌生了另一个更为离谱的脑洞:虽然凤慕拒绝包办婚姻,也讨厌未婚妻高傲的嘴脸,但实际上接受了多年先进教育的康小姐思想非常开放,两个人因为参军的契机而再次相遇,进而了解对方,互生好感。
正在这时,那个曾让凤慕怜惜不已的秋明也再接受了一段教育和培训后,成为了凤慕的新战友。
这个三角恋,绝对够劲。
回过神想到,这样就不是爱莲的故事了,是凤慕的故事。
作为john cho的粉丝,最后再夸夸囧秋。
首先,当时将近30岁“高龄”出演18岁的少年,但毫无违和感,完美诠释了意气风发的少年凤慕。
99年的美国派里,他也在出演高中生。
娃娃脸的天然优势。
其次,他饰演的不仅是一个普通的18岁男孩,更是一个处于特殊时期的进步青年。
对于完全没有一个中国文化背景的美籍韩裔,他演得可以说是像模像样了。
在让囧秋声名鹊起的《美国派》和其后的成名作《猪头逛大街》里,囧秋展现了深厚的喜剧功力。
不少人都会认同,他是个出色的喜剧演员。
但在这部电影里,饰演一个近代青年、富家少爷,他也端得稳稳的。
我甚至觉感觉他虽然说的是英语,但他明显在控制自己的口音,不像平时那么Americanized。
他曾说,接美国派的那个角色时,他希望别人能一看就知道是个美国小孩。
那么在出演这个角色的时候,他一定是努力让观众觉得这是个中国青年,即使是说英语,也是个会说英语的中国青年。
这是秋明来宅子里第二个月了,她开始习惯大太太叫她秋明,继母以前只管她叫赔钱货和野丫头,秋明,秋明,真好听。
只是吃饭时她还是偶有狼吞虎咽的冲动,硬是在桌下掐着自己的大腿,才逼着自己一小口一小口把香糯的米饭抿进嘴里,有次不巧被凤慕发现她的小把戏,眼里满是笑意不停打量她,她真想马上回房去,当大户人家的小老婆,比她以为的难得多。
但她喜欢她的屋子,这里她做主,没有继母,也没有不苟言笑的老爷太太,虽然她知道宅子里的下人都看不起她,嫌她粗鄙脚大是个乡下野丫头。
到了老爷不过来的夜里,她总是忍不住好奇自个儿在房里四处摸摸,自在快活极了,这样的好的房间,这样好的摆设物件,她从未见过,白天怕被下人偷笑并不敢细详。
这天夜里,她正拿着亲生母亲留给她的银锁儿细细擦着,门外传来不轻不重的扣门声。
“谁?
谁啊 ” 她慌忙把银锁戴回脖子上。
“二妈,是我,母亲有事问您,让我过来叫您” 凤慕隔着门远远看见烛火下立着一个消瘦的女人身影。
“怎是少爷您来叫我?
吴妈呢?
” 她仍是不愿出去,天色太晚了,她虽是野丫头也懂的,不想落人话柄。
凤慕见秋明一直不肯出来,只好又站远了些“她被母亲打发去做别的事了,你只管出来吧,我在前面走着”她这才安了心,点了灯从门里钻了出来,门口并无人,凤慕在离她十步的地方提灯站着,灯火忽明忽灭,她只觉凤慕真是高大。
“快走吧,母亲还在等着” 凤慕再不看她,就着十步的距离远远的引着她,她亦步亦趋得跟着这十步的距离,老宅深远,且要小走个十分钟才能到大太太的堂屋。
看着前方被烛火映照着的背影,她忽然想到这是进来这么久,第一次同凤慕说了这么多话,平日只有惯常问安。
“小心些台阶” 凤慕突然站定了在长长的台阶上方等她,她提起旗袍的下摆一步步踏上青石板做的台阶,因才下过雨的缘故,地上格外湿滑,她走得小心极了,那人在上方看着,她不想出丑。
许是她走得太过认真台阶偏和她作对,许是夜色太深看不清楚,又或许是上方男人的关注让她方寸大乱,她不偏不倚踩到一片绿苔藓,脚下一滑整个人直接失去重心向后倒去,凤慕这时几乎一瞬间就跳了下来,手一把从后面扶起了她,将她整个人拉回原处。
“谢,谢谢你” 她吓坏了,还未从刚才的惊吓中缓过来,也忘了当下她和这位后辈,她丈夫的儿子,离得有多近,假若这时有人路过,她的二太太也就做到头了。
“小心着点,这里太滑了”凤慕看着怀里喘着大气的女人,她紧贴着他的胸膛,他不知为何,心也仿佛随着她的呼吸起伏……这下秋明才终于看清自己的处境,又窘又羞得把凤慕的手从自己腰上解下来,他怎么能这样搂她!
这被人看到她不要活了!
凤慕面色讪讪得看着自己被甩开的手,声音里却是自己都没听出的抖:“二妈,我…我怕你跌下去,我没有别的意思,真的”秋明却并没有给他好脸色,扭身到旁边捡起来仍燃着的灯笼,自顾自朝上走去“今晚的事不许和任何人说!
”她面色如常,只是额角微微渗出汗意。
凤慕跟在女人身后,想说些什么,却又不知如何开口,她一定是生气了,可他能不救她吗,闷闷得跟在秋明斜后方,看着她头上的银簪随着步子一闪一闪,终究还是忍着了。
可凤慕不知道,秋明在他怀里时,心鼓如雷,心下比他还要慌,她不敢让任何人知道,哪怕是凤慕,她要静静掐死她自己的心。
《Pavilion of Women》原著和电影都好好看。
二十世纪中国女性的identity/sexuality/modernity/independence/freedom是我永恒热爱的话题,千言万语道不尽心中百转千回。
原先对于“庭院中的女人”那样一类人,最深刻的文学印象应当是苏童的《妻妾成群》,但那是以后世的中国男性眼光描写的,拘泥于庭院内部的斗争以及女性的悲哀无力和男性的强权猥琐;而赛珍珠则是以当年的外籍女性视角,糅合了更多同理心、时代感以及超越民族解放、着眼人性自由的世界情怀。
很喜欢文中四十岁富家太太和外国传教士这一在中西视角中皆为social stigma的组合设定,虽然以现代眼光去看表面上就是一段老生常谈的禁忌之恋,但在当初那个年代,其所传达出的是一种不分种族、性别、信仰、文化的精神释放和对自我的追求。
其实原文更像是一种对于人生哲学的探讨,人物形象也更为立体和多元化,它强调出对立,性别之间的对立、文化之间的对立、信仰之间的对立,还有封建与进步的对立、规矩与自由的对立、社会需求与个人渴望的对立;但同时它也借安德雷之口表达出这些对立面的“殊途同归”,即人性的宿命是超越这些人为创造出来的条条框框的,而“自我”的认识也是可以撇开这些独立存在的。
但不知道为什么,改编成电影,却几乎完全变成了女性问题的探讨,并似乎很难逃脱近代文学影视作品里,公式般将“中国未来的理想女性”刻画成革命性的、铁人式的、去性别化的劳动者形象的宿命——二姨太穿上蓝灰色军大衣和三少爷一起参加了新四军为民族解放而战斗,大太太削去长发继承了传教士教育中国孤儿普及知识文化的遗志。
看到结尾我很遗憾,甚至有种看样板戏的肉麻感油然而生。
当然我想,这并不完全是一种social propaganda,而确确实实是民不聊生的年代里无法避免的社会需求。
但这种需求及呼吁,尽管在当年推动了民族解放思想觉醒的进程,对于之后到来的女性而言,却不得不说是一种从肉体到精神、认知到灵魂的束缚。
直到今天,女性依然背负着社会所施加的贤、德、淑、贞等所谓优良品质,依然无意识地做着“庭院内部的斗争”,依然在找寻自我、追求独立、获取认同的道路上跌跌爬爬,以至于自由和平等,似乎已仅仅是梦一般无法企及的伪概念了。
(当然,最重要的事还是留到最后说——赵约翰真的好帅hhhhh🤤🤤🤤
因为剧里的“小妈文学”着实过于上头,一天时间就把原著读完了。
书里的男二叫丰漠,娶了母亲闺蜜的女儿,但并不遂心。
与秋明的第一次见面,虽然没有任何语言描写,但吴太太无时无刻不防备着他俩,从她的心理活动来说,应该是有些许涟漪的。
直到书的五分之四过去,才知道秋明一直倾心于此,而丰漠只爱过婚后留学认识的外国女孩。。。
当丰漠终于知道秋明心思的时候,他就已经把他的激情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教育事业里去了。
后来秋明找回了亲娘,带着“上一家”的女儿嫁给了一个鳏夫,后来又有了自己的孩子。
其实不管是影视还是书里,都很心疼秋明,不过好在她都有了很好的结局与归宿。
至于结果,当然还是凤慕最倾心啦!
也是谢谢电影给了这样好的结局,成全了这样一段情,看了书之后只会更加心疼秋明。
一位隐忍坚韧又懂得感恩的江南佳人。
水汽氤氲的江南,战争的星火在暗中待发,绵延的欲望也在绵绵细雨里潜滋暗长。
与其沉浸在凤慕与秋明略有四凤—周冲式的一见钟情的带有强烈的情欲甚至乱伦色彩的爱情,我更欣赏爱莲与安德鲁之间的来来往往,基于理性,想触及却不敢触及,一握住就不忍放下的手。
凤慕为秋明戴上项链,有一种难以言说的高高在上感,秋明在这场感情中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
相反,爱莲从最开始就有这强烈的叛逆遗识。
身为大家闺秀,深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熏陶,却同时偷偷地阅读公公书房里的“禁书”,为《红楼梦》中不同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爱情而心潮涌动。
明明醉上说“我到死都会服侍你”却因无法忍受丈夫变态般的情欲而做出不同于当时大部分正房太太们会做的决定—为丈夫纳妾。
“秋明”之名同时也是她希望自己能获得一个明亮的秋天,虽然这是要建立在另一个和当时的自己相仿的女孩的痛苦,堕落之上。
安德鲁一针见血点出爱莲纳妾的真正目的,可是爱莲的“铁石心肠”正在因为安德鲁的存在改变,所以她才做出了放走秋明这一更具叛逆色彩的决定。
爱莲与安德鲁的第一次见面 ,爱莲摔倒,安德鲁扶住她的腰,一声“太太”怕是叫到谁心里去了。
充满惊愕的眼神,与匆匆留下的“对不起”或许就是“四十年来第一次体会到的感情”的开端
爱莲对凤慕的坦白,相比于“一见钟情”我更愿意将爱莲与安德鲁之间的感情形容为“发于情,止乎理,陷于情”的过程。
爱莲与安德鲁借着戏文告白,让人想起“宝玉黛玉共读西厢”的情节,句句不说你却句句都是我懂你。
爱莲往身上泼水然后冲去火场救安德鲁,缠着小脚的大家闺秀却做出如此不“体面”之事。
隔着门缝四目相望,安德鲁或许第一次感受到了爱莲对他的爱。
为了你,我可以变得强大又勇敢。
爱莲救了安德鲁,后流言四起。
结果他竟然当众握住了爱莲的手,表面上是感谢却暗含挑逗之意。
爱莲在洗澡时握住女仆的收钱,又像是欲盖弥彰。
亲吻有夫之妇的手时,他会不会想起他那无处不在的上帝?
你的丈夫留你是把你当作他的私有财产,可他奔向你却只是想要救你
最后一张图,爱莲与心中的安德鲁相拥,绿茵茵的草地上孩子们喊出自己的名字,爱莲终是获得了自由,我实现了你的梦想,但此去经年,良辰美景与谁说?
其实故事、氛围都挺不错的,但就是感觉有点流于表面了,还有点主旋律的感觉。大概是因为看过成濑巳喜男,感觉那是此类题材的顶峰了吧。不过罗燕扮演的吴太太真是好看,太具东方美了。
三载同窗情如海,山伯难舍先生门前一支梅,树上鸟儿成双对我想你,夜对孤灯不成眠 我想你,三餐茶饭无滋味我想你,提起笔来把字忘我想你,没你今生枉在世诗歌词曲令人心动前面的对话很有意思,一个女人不想要再伺候男人,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时候恰逢遇见传教士,抛开中西意识形态与强弱文化侵袭的不谈,普通人对自我、对生命、对婚姻、对爱情、对要怎么生活、要过什么样的生活的探讨是永恒的,也是爱情产生的来源。江南水乡,摇船园林,白墙灰瓦,暗生的青霉,还有社戏花船,家规老奶,懦弱男人,无法满足的女人,独立自觉的下一代,轰炸的飞机,多少年的抗战与破坏,怪不得都是后修复的,圆洞门原来是有木门的,伞也是那样的油纸伞,窗棂也是格子的。
电影不错,但有跪舔西方文化的味道
吴先生塑造得很奇怪,侵略者入场反而弱化了对封建的反抗,最后结尾真的很西式,只看几个片段倒是挺有意境。
爱梁祝那段。小妈文学磕到。赵约翰好帅。和彭于晏,王耀庆,周杰伦都长得好像
White savior complex… 三颗星给年轻的John Cho、江南水乡、还有梁祝的暧昧… 再感叹一句,2022年难以想象2001年中美能合拍这样一部以追求女性自由为旨的电影。How time has changed。
除了科学和发明,诺贝尔还对文学和和平有着深厚的兴趣。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经常写诗和戏剧。虽然他的文学作品并不如他的科学成就那样闻名于世,但它们体现了他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在和平方面,诺贝尔非常关注战争和冲突给人类带来的痛苦和损失。他曾多次呼吁建立国际组织来促进和平与合作。然而,他很遗憾地看到,他的发明被广泛应用于战争和杀戮。为了消除自己对这种局面的负罪感,他在遗嘱中将自己的财产捐赠给了设立了诺贝尔和平奖。
少爷和二妈 吴太太和传教士? 惊到我了这个…
美国视角下的中国,摄影还行,我想说居然有John Cho…………
制作挺用心的,色调和画面很柔美,细腻,有些剧情不大现实的样子,情绪是明显西方式的,而且英语对白感觉怎样都不对劲,最后日军暴行部分有展现,但很短,最最后强行升华就有点肉麻
“我活了四十岁,才懂了你对秋明的这种感情”“你的笑容真让我心碎, 无奈爹爹却将我终身配。 我想你,夜对孤灯不成眠; 我想你,三餐茶饭无滋味; 我想你,提起笔来把字忘; 我想你,没你今生枉在世。 我想你。” “假如我们生不能同床共枕,死了以后也要同墓共穴。”
马马虎虎可以看,威廉·达福体现了一流演技,只不过故事总体理念比较陈旧,毕竟是那个年代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跟赛珍珠的原作相去甚远;这电影把原作里几盘好好的精致小菜混在一起,加足了佐料炒成了一锅恶心难吃的麻辣香锅。建议去看原著。
为啥让外国人拍中国/合拍 布景光线音乐都像鬼片一样😂
一部全员说英语的中国故事,冲着John Cho去看的,没字幕,英语台词倒是挺简单的,讲的是女性冲破枷锁得到自由的故事。John Cho演一个爱上小妈的少爷😂😂😂
明明故事核心是讲自由解放,但是拍得暧昧得要命。凤慕自顾自地翻译梁祝的戏词给秋明表白那段嗑死我了!
台词简单,没字幕也能看懂听懂八九分,而且体会更深。没想到开头这么强的不适感,在梁祝的声声低语中几近消解。台下人用台上语诉说,是戏外人也是戏中人,这种古早桥段在好演员的加持下依然令我动容落泪。每一场戏我都要夸罗燕,她太美,中式太太那种人前的大方和独处的怯怯都处理得熨帖,或许是自己改出来的本子,所以才更为珍惜和了解。而威廉达福受邀而来,也是不负她期望,他从来都不是漂亮的演员,但那种自带的神圣感和脸上的纹路丝毫不让人觉得违和,眼神好极了。我要感谢神父的是,他不仅启迪了她,更重要的是从没放弃,他用爱和死来拯救和包容,将她代入新世界。相比而言,年轻的那一对实在黯然失色。突然在想,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或许也有这个故事的影子。
如果被禁锢的人唯一能获得灵魂自由的方式是死,那就去死吧。
气氛很好,拍的也很精致,但一堆古典的发霉的中国人操着一口外语并且伴着那种外国女仆一贯的夸张表情真是不习惯。
电影最唯美的就是把赵约翰刻画的像个少爷,我会在低廉画质的缝隙中隐隐约约想象他真的生活在那腐朽的古木。国人的阴郁和神秘,国人的含蓄和婉约,国人的隐忍和端庄,是绝对自我和欲望的隐藏。john微垂的眼睛,好像又带了点忧郁。他含情脉脉的看着江南的雨,抬头是庭院窄小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