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母亲的直觉

Mothers' Instinct,母性本能,亡命母侵 美版,母血性(港)

主演:杰西卡·查斯坦,安妮·海瑟薇,安德斯·丹尼尔森·李,乔西·查尔斯,埃蒙·帕特里克·欧康奈,卡罗琳·拉格菲尔特,贝伦·D·比利兹,史蒂夫·罗特曼,姬莉·米勒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卢森堡语言:英语年份:2024

《母亲的直觉》剧照

母亲的直觉 剧照 NO.1母亲的直觉 剧照 NO.2母亲的直觉 剧照 NO.3母亲的直觉 剧照 NO.4母亲的直觉 剧照 NO.5母亲的直觉 剧照 NO.6母亲的直觉 剧照 NO.13母亲的直觉 剧照 NO.14母亲的直觉 剧照 NO.15母亲的直觉 剧照 NO.16母亲的直觉 剧照 NO.17母亲的直觉 剧照 NO.18母亲的直觉 剧照 NO.19母亲的直觉 剧照 NO.20

《母亲的直觉》剧情介绍

母亲的直觉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世纪60年代,闺蜜兼邻居爱丽丝(杰西卡·查斯坦 饰)和席琳(安妮·海瑟薇 饰)都过着田园诗般的传统生活,有修剪整齐的草坪、成功的丈夫和同龄的儿子。一场不幸的事故,打破了完美和谐的生活,内疚、猜疑和妄想症加在一起破坏了这对姐妹之间的纽带,成为了水火不容的敌人…… 亡子之痛, 谁该负责?永远不要低估任何一个母亲,由母性本能一层层揭示的阴暗面是真相还是深渊?一场心理上的意志之战正式“打响”。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将来火线英雄黯夜守护者绿色风暴一个星期四阳光灿烂的夏天三目封神传静雪我是你爸爸格莫拉第五季我归属于此惊魂双头溪两句话恐怖故事第二季战场求爱上上签向警予吸血家族汤普森我的哥哥在游泳队假面学园他从火光中走来婚词离曲第三季放学后战争活动第一季春风又绿江南岸灵异村庄假面骑士铠武闪闪的红星铁路浪漫谭我爱你,傻瓜如果还有明天在暴雪时分

《母亲的直觉》长篇影评

 1 ) 从今往后一切就会好么?

中文名是从今往后,看到英文名是all shall be well,不禁问道,从今往后一切就会好么?

影片中pat的亲人自私自利。

以前pat 和angie 一起的时候 ,大家还能假装相片融洽,这背后就是想得到 pat 和angie的金钱支持。

人在金钱面前真的经不起考验,像电影中律师说的,在钱的面前多少母子、父子、夫妻反目成仇人。

pat的哥哥,在pat过世后,明明就很想得到这个房子,在遗产手续时说,以后再说。

fanny面对自己的狭窄的出租房,说起小时候的事情博同情 这些都是明面上想争取利益。

最虚伪的是她侄子,说什么一定站你那边,我记得XXX,他最想得到这个房子,最开心的也是他,yue 明明一起生活了几十年,所有人都见证过的,就是因为没有那个文件,这个关系 就是不存在的你们只是老友伴侣去世最爱的“ 朋友 ”需要站后面 电影的每一幕都很残忍,又很平静描述这一切

 2 ) 谢谢导演没有让大结局HE

谢谢导演没有让大结局HE看之前我好担心最后的结局是一家人大家一起包饺子,还好没有!

—————以下剧透————故事讲述一起生活三十多年的蕾丝情侣,伴侣pat突然去世,留在世上的女主不但要承担伴侣过世的痛苦,而且因为并没有遗嘱,生活了多年的房子也被pat家人抢走。

从没有遵从pat遗愿海葬开始,angie就意识到,之前和和气气的一家人其实都有各自的算盘,所谓的家一夜之间都变了。

最后结局,angie没有争取到房子,但是她看到pat遗嘱的草稿,pat一直都有在为她的利益考虑。

所幸还有回忆,所幸还有身边的蕾丝社群给她坚定的支持。

把这部电影当作故事片看,可能过于平淡,但是这是描绘lgbt人群的纪录片,无比现实。

香港局促的生活空间是全世界所有性少数人群的现状写照,映后访谈里一位德国观众说,这也是德国同性情侣需要面对的问题。

期待未来法律可以给他们更多保障!

🌟🌟🌟🌟(其中一星给题材,蕾丝主题、老年蕾丝主题,希望以后可以看到更多)

 3 ) 《从今以后》(All Shall Be Well)观后记录

总体感觉是一部比较轻盈的电影,虽然反映的社会问题比较尖锐、一些情绪和冲突也在那里,但是看完之后并不觉得那些愤怒、无奈、悲伤等情绪压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其实一开始感觉有点走不进电影的情节,可能是因为大概可以预料到一些剧情走向,所以一开始感觉有点点模式化,还有感觉问题导向性有点强。

但是后面一些情节还是比较触动的,印象最深的一个大概是Pat的哥哥和Angie直接对峙的那里,Pat的哥哥直接暴露了想要房子的意图,然后说他们家不欠Angie什么,还说如果Pat在世也会站在他这一边;然后非常悲哀的是,Angie就因此真的动摇了、怀疑了甚至低估了她和Pat之间的感情;我觉得这个真的很让人悲哀,人死如灯灭,在没有很坚实的“物质”证据支撑下,再外加他人的不断动摇和此时情绪的脆弱状态,几十年的感情就这样动摇了,或者说Angie不相信自己了;如果没有后面的遗书草拟,感觉Angie的信心和希望会完全破灭。

还有一个情节是Angie和朋友一起为Pat举行海葬仪式的场景,Angie穿着裙子,微笑着把东西撒入大海,我感觉是轻盈的,就像Angie飘扬的裙摆一样。

还有一幕比较前面,大概是Angie在得知法律不站在她这边、然后Pat又没有给她留下能守住她们的家的凭证时,拿着花去看了Pat,但是在看了遗像一会儿之后,感觉像是有点生气(当然感觉像是爱人之间的撒娇的那种,可能就像是Pat还在时两人拌嘴吵架的那种,当然可能也不太准确),然后把花拿走了。

最后的最后就是,最后一幕,Angie看着从原来的家里拿回的装饰灯(可能是Pat还在的时候装饰在家里的),然后回忆了两人的一段记忆,记忆里只有她们两个,在闲谈在拥抱在亲吻在耳鬓厮磨;其实在前面的情节里,两个人的感情都没有受到公众承认的,是被隐没的,比如Pat的嫂子对外宣称Angie是Pat的姐妹,还有Angie父母说她们两个只是朋友,但是Angie(或者说两个人)一直都很勇敢,不管是Angie在上香时还是抢在Pat哥哥前面上香,还是直接反驳父母父母说的她们是好朋友的说法,而最直接的证明或许就是最后的亲吻(另外最后一段Pat说的自己的身世 貌似也透露了她和哥哥并没有亲缘关系?

 4 ) 所有人的从今以后

四月初看到预告片的时候就决定要看,点映和正式上映之间还跑空了一次,今天终于心平气和地看完了《从今以后》。

自己会不由自主地设想老年生活和离开世界的方式,自然会被相关的影视讨论吸引。

愿望能健康、自理、独立的生活,又能体面、有尊严、有计划地离开。

电影比我预想做得更好的是 Pat 的家人不是脸谱化的“坏人”,他们困乏、努力、隐忍,是活生生的普通人。

他们不是贪婪的,他们的选择是可以理解的,甚至真实世界的 Angie 如果遇到这样的家庭都是值得谢天谢地的。

还是想高亮两条建议,一是生前遗嘱和各种文书格外重要,并且要行动起来;二是 Angie 的朋友们非常重要,这种相互的社会支持可以稳定价值观和调节身心状态。

没有多少困境是性少数群体特有的,把 Pat 换成我爸,Angie 所经历的,就是十几年前我妈和我经历的事情。

支持性少数就是支持性多数,保护多元化就是保护每个人。

 5 ) Pat有一部分是传统男性在女同身上的化身

第一次接触这种题材,虽然评论区指出一些不足,我仍然觉得是一部很意义的电影。

不知道真实的les之间是怎么相处的,但是在这对老年伴侣身上还是可以看到类似夫妻的相处模式,Pat是更加偏向丈夫的角色,Angie则是妻子的角色。

Pat有几个行为是带有比较浓重的传统男性色彩的,比如说立好遗嘱迟迟不签字,比如说在伴侣不知情的情况下借钱给朋友,比如说对自己的侄子尤为疼爱(具体表现为给侄子买车)以及房产保险箱等等财产没有加上相伴数十年伴侣的名字,从结果上来说给足了Angie情绪价值,物质上无卵用,非典型的“渣男”行为,虽然这么说可能不那么恰当。

相比寡言无能的哥哥,她在同姓家族里扮演大家长的角色。

这些源于Pat的人生经历,出生在极度重男轻女的家庭,祖籍潮州,为人和善,性格上敢闯敢干,她靠着自己拥有一套在香港称得上豪宅的物业,从小小制衣厂女工到生活精致舒适的小老太太,不吝于照拂哥侄,帮助朋友,对伴侣也给足情绪价值。

某种意义上,她摆脱了原生家庭,得到了社会的尊重,但是仍然无法摆脱女性的身份,死后哥嫂变成了话事人,包办了丧礼继承了遗产,她的社会身份从胡小姐变成了胡先生的妹妹,而不是Angie的伴侣,她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吗,好像又没有。

Pat的身上带着对男权社会的反抗,同时又成为男权社会的一份子,出场时长不多,却是整部电影里最鲜明最复杂的人物。

然后说说哥哥一家人,他们代表一部分的香港普通中下阶层,抱怨贫穷,但是认命。

影片里的两个男性是我最讨厌的角色。

哥哥无能又带着无用的骨气的老实人。

六十多岁年纪,愿意做夜班保安也没有求助于妹妹。

在儿子抱怨骨灰位很贵的时候,他答我已经付订金了,我虽然穷,给妹妹办丧礼这点钱还是出得起。

但是得知有权继承遗产时,说辞却变成了我们胡家这么多年也待你不薄,你这么多年吃穿不愁,言下之意是房子也该还给我们胡家了。

这个房子,哥哥一家没有出一分力,人走之后,又变成他们应得的,因为他们冠以相同的姓氏。

亲缘关系大于任何,其实是不劳而获的遮羞布而已。

侄子其实是另一个哥哥,最开始说Angie姨你和Pat姑姑对我那么好,如果我爸要赶你出去,我肯定是站在你这一边的。

但是看到即将得手的窗明几净的大房子,想起跟女友的住所厕所甚至没有窗,通过父亲跟Angie姨谈,如果没有孩子可能还能让你在这个房子里住下去,但是现在有了孩子没办法。

你会不结婚不生小孩吗?

你总会结婚生小孩,所以这个房子怎么样都要拿回去。

侄子这个角色跟哥哥如出一辙,甚至更加懦弱伪善。

人性经不起考验。

 6 ) 嬸·嬸?

觀映之後才知道導演楊曜愷前作是《叔.叔》,今次同樣以晚年同性作為題材,不同的是換了女性,但類型不是《嬸.嬸》,導演在專訪中說如果再拍類似叔叔的嬸嬸,只是在做同樣的事,沒什麼意思。

但不得不說,如果他用拍叔叔的方式來拍另一套嬸嬸,結果可能會比本片觀感好很多。

本片的敗筆是過度略過Pat和Angie的相識相戀經過,只是以片首P和A一起在家吃早餐,挽著手買餸買花,和P家人吃飯等日常來交待她們同住的親密關係,但同樣的場景和前作《叔.叔》比較,意境上差很遠,柏與海是地下情,他們有各自平常的家庭而且都不知道和不接受他們的同志關係,有種愛而不得的境況,所以這種日常會令觀眾看得揪心,當時我在影評裏寫了這段文字「柏和海的愛只能永遠停格在那天如夫妻般在街市一起買餸煮飯一起坐在梳化看電視親熱纏綿一起睡在同一張單人床上之後一齊食早餐,這些普通不過的日常對他們來說是偷回來的奢侈。

但他們都知道那一天那一晚將一去不復返,成為彼此一夜無眠的回憶。

」;但相反A & P 似老夫老妻式,歲月靜好波瀾不驚的相處,之後P猝死(過程有點太突然,因之前只在花店談笑間提及她膽固醇超標正在食藥,她沒戒口又喜歡飲酒),A和P 從工廠時期已在一起超過30年,當年女同應該不易被人接受,可以說多些他們如何認識和相戀過程,這些經歷會讓觀眾更能體會A因失去P而感到的傷痛。

但故事卻把重心講述A和P家人之間如何處理P後事(骨灰海葬或放龕位)安排上的分歧和遺產分配(因P沒立遺囑),特別是A和P住處應該如何處置等,拍得太零碎,我明白導演的用心是要提醒同志(特別是老年)要預早立遺囑交待清楚自己後事如何安排和財產如何分配,避免家人和愛人之間有任何紛爭,但這其實並不侷限於同志,即使異性同居未婚人士也有同樣的問題,過度著墨其實沒有必要。

P哥哥一家家境不太好,哥哥做停車場保安,嫂嫂是賓館房間清潔工,侄子Victor是Uber司機(車是P買),侄女Fanny一家住劏房,婚姻關係不協調。

A父母和一條唐狗在新界村屋住,P負責幫狗看獸醫,兩老對P頗為倚賴,P死後他們問A將來有什麼打算,A沒有正面回答。

這兩家人的關係其實可以交代多一些,這會令P和A的關係更立體一點。

我只能概括本片是以同性之名,行爭產之實。

同性原素只是被鍍上一層薄薄的糖衣,但慢慢嚐到的是俗套的財產爭奪戰內核,這樣把重心錯置,對我來說,和期望有著明顯的落差。

最後那場P和A在涼亭的咀戲,我覺得用俗語打茄輪會更為貼切,全無美感可言,甚至我認為是惡俗到令人不適反感的地步,直接把我從本片從3星拉低到兩星。

因為本片兩人關係一直是淡淡然如老夫老妻,加上這場激烈的打茄輪咀戲,破壞了整個格調,如果只是輕輕相擁依偎在一起,或輕輕一吻,點到即止,這樣會令人感覺舒服自然得多,同時切合了片首時兩人行山的意境。

 7 ) illegal love and lost family(zff 1)

在开场之前,我非常担忧,因为zff没有英语字幕,而这部电影是粤语,我完全听不懂,最终凭借着我半吊子的粤语听懂了50%,关键的信息都没有错过,也深刻地被感动了。

作为同性伴侣,明明是最亲的人,但是葬礼上要站在伴侣家属身后,共同的保险箱再也取不出,还丧失了遗产分配优先权——明明是自己一起买的房,却被要求搬出去。

整个电影就是Angie一点一点被退让的过程,她逐渐失声、沉默、被排挤出这个家庭概念之外。

在得知pat的侄子要结婚把这个房子占有后,年轻的孩子曾经信誓旦旦的承诺变得微不足道土崩瓦解,她终于开始对pat感到愤怒——尤其那句如果pat还活着也会这么说。

其实大家都知道pat不会这么说,Angie也知道,但是那一瞬间,她的无处发泄的无助和愤怒只能发泄到pat身上(因为pat的家人也确实都活得很艰难) 。

她愤怒她生气她怨恨。

这一切在她看到pat的遗嘱时犹如原子弹爆炸,遥远的心底的荒漠天地震动,留在脸上的绿洲的,只有一滴清泪。

感动?

释然?

后悔?

我在影片结尾后询问了导演这个地方是否有后悔这个感情,导演没有正面回答我,而是问我有没有注意到全片都没有音乐,因为他们不想用任何有导向性的东西去引导观众的感受和想法。

你感受到了,那就是她表达的情绪。

我听了无言良久。

这样的回答太东亚了。

含蓄,平静,复杂,又多情。

导演同样提到,其实最后的那个亲吻,最初是放在中段,最后他们认为这会打破影片的节奏,应该在结尾给一个强烈的结束。

真的很好。

非常漂亮的结束。

(导演说他这个电影用的是王家卫的剪辑 其实我看演艺人员表的时候注意到了hhh)

 8 ) 平权?何时?

每次看这种同性电影都觉得好难啊,都21世纪了,什么时候才能做到同性平权呢?

唉,不说同性平权了,女性平权都没做到。

两个相爱的人一起生活了那么久,也出柜了,也被当做一家人,表面上和和气气的吃饭团聚,但对方过世后(虽然这里pat过世的剧情有点突然和交代不清),你也只能是姊妹或者好友,在利益面前,就像那个律师说的,亲母女也要撕破脸,可气的是在Pat的葬礼上道士说亲属站前面,朋友站后面的时候,一家人没有为汪小姐说过一句话,还有在分割财产的时候,特别是那两个侄女和侄儿,pat姑对他们这么好,最后都是嘴上说的好听,在关键时候没有一个人站在汪小姐这边为她做过什么,想的都是瓜分财产和占领房屋。

一群所谓的家人,还不如一堆拉拉朋友,当然,这其中可能也没有牵扯到利益。

所以真的不要再考验人性了,表面上的和和气气,其实都是各自为利。

没有法律文书的承认和保障,对方的一切可以说都与你无关,所以还是要趁早,有条件的就到同性婚姻合法的地方,能结婚的就结婚,能立遗嘱的就立遗嘱,能公正的就公正,能在任何保障对方的利益的事情上签署彼此的姓名,就赶紧签署,这样你才能保护到你和你爱的人。

最后的老年拉拉吻还是温情。

 9 ) All Shall Be Well,是美好憧憬更是讽刺现实

早茶、肠粉、咖喱蟹,微信、中秋、殡葬业,这些令人十分熟悉的细节和场景,直接把我拉进了pat和angie的生活中,仿佛桌子上的大虾和蛋黄月饼都有我的份。

QA时,导演说他在创作过程中采访了许多同龄的同性情侣,在问到她们是否写了遗嘱时,她们说没事,相信哥哥姐姐会知道怎么做的,all shall be well!

导演索性把这句话拿来当作片名,以此忠告:不要太乐观。

All Shall Be Well,是美好憧憬,更是讽刺现实。

Ray自知他作为gay没办法完全感同身受,因此在剧本有雏形后会找相似经历的情侣来听table read。

本来写的是angie有一个已婚的异性恋朋友,但遭到老一辈les情侣的一致反驳,因为三四十年前如果你决定不结婚,和同性伴侣同居几十年,一般都会和家里断绝关系,同龄的已婚朋友也会逐渐疏远,所以亲近的朋友都是同温层的les情侣。

如此具有当代性并且真实反应少数群体社会现实的华语电影已经不多见了,用心收集现实资料的好电影更值得关注与鼓励。

同性婚姻在香港仍然不合法,但一对同性情侣在海外结婚后,回到香港把政府告上了法庭并且胜诉了。

香港政府需要按照要求保障海外已婚同性群体的基本权利,其中包括继承权。

可惜香港政府又一次上诉,今年11月的听证会也许会让一切回到原点,也可能会改变同性情侣的生存现状。

这个电影在这个节点上在伦敦上映,有了更深的含义。

 10 ) 这是一篇去香港的游记

这是一篇类似游记之类的东西。

第一次去那么远的地方看电影,和K一拍即合。

她先告诉我有一部女同片要上映,我说不可能是在大陆上吧。

一查,电影是《叔叔》的导演导的,那是一部很好的影片,也果然只在香港上映。

于是我随口一说要不去香港看吧,她居然很爽快地答应了。

两周后,我们到了香港。

香港的电影票和其他东西一样,都很贵,一张票要一百多。

走进时代广场,乘电梯上楼,旁边有一个看上去还算年轻的女孩非常亲昵地搂着一位中年女人。

取票的时候,由于不确定香港看电影的步骤,我们站在路中看手机,转身准备看取票机时撞到了她们。

后来进影厅坐下,发现她们坐在我们旁边。

这时,我才反应过来,她们大概是情侣。

第一次在公众场合看这种题材的电影。

相关的经历还是大学时北京电影节和一大群人看放映片《女孩》,讲的是跳芭蕾的男孩想要变性成女孩的故事,影片和性少数人群相关,有性场景,但整个观影过程并未给我带来太大的满足感。

一是观影人数太多,密密麻麻坐在石梯一样的地方,可能有几百上千人。

二是来电影节的基本是对电影感兴趣的人,并不一定是对电影的题材本身感兴趣,有可能是买不到别场的票了,将就来看的。

但我清楚地知道来看《从今以后》的人不是。

不一定像我们一样远道而来,但至少他们是自己选择的,并且是花了大钱的。

这也不是什么影展电影,只是一部普通的上映电影。

所以,我想每位观众都带着欲求,那种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这种感觉当然也和电影本身有关,所有来看电影的人都希望自己看的是一部好电影,更别说稀缺的女同电影。

这是个被忽视的题材,可以被利用的题材,也是个很难拍好的题材。

故事本身很简单:一对相处多年的伴侣,一方在未立遗嘱的情况下突然离世,另一方本来和对方的家人相处得很好,到了分割家产的时候,关系大冷,对方家人要你搬出你住了一辈子的家,而你对此无可奈何。

导演杨曜恺原本学的是法律,对法律方面的陈述非常清晰,既不玩文字游戏,也不装高深,专注于表现现实。

这也要得益于他为此做的田野调查,剧情许多来源于调查中接触的真实案例,这也使得电影更具现实意义。

对于熟悉LGBTQ相关话题的人来说,同性恋伴侣的权益并不是个陌生的话题,在西方许多的电视剧和电影中都有涉及。

但这对香港,乃至于整个中国都是很少见的。

坐在电影院,看着演员们生动的表演。

更确切地说,那不是完全的表演,导演为了追求真实性,给演员时间和人物相处,要求他们放弃技巧,一半是角色,另一半是他们自己。

这点也让我听了之后更加敢于追求生活,因为技艺不是最重要的。

区嘉雯饰演的Angie一个表情就让人想落泪,她失去伴侣后的悲痛,面对不公时的愤怒。

是的,女性不是软弱的,女同性恋也并不低人一等,她们甚至比周围的人都过得好。

她们也并不任人宰割,但当Angie想要站起来反抗的时候,却发现没有一条路可以走。

法律阻挡了所有的道路,法律允许有人无耻地侵占别人的财产。

每当这个时候,周围的人都会发出和我们同样质疑的声音。

社会结构性的问题是碾压性的,公众的忽视是根深蒂固的,但不是没有人在乎。

凡是将自己的生命系在这种生活方式上的人,都不能不在乎。

《从今以后》并不是《叔叔》的女版,这两部电影没有任何的关系,但它们都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状。

老年男同性恋的困境是,他们都肩负了传宗接代的责任,过了那个年纪也无法从中解脱出来,家庭和爱情互不相容。

老年女同性恋的困境是一方遇到大事儿后才浮现出来的,因为女性本就边缘,一反就反叛得彻底。

只要她们接受了自己要和同性生活的事实,那就没人可以阻止。

只有其中一方无法做决定,需要亲属签字时,另一方才会被孤立。

这时,导演提出第二个点,到底什么是家庭?

一对异性在一起久了自然就是家人,一对同性感情在怎么好也成不了家人。

一个天天守护在身边的人,在法律上不如一群根本不关心你的只有血缘的亲戚。

影片的结尾,Angie和一群同性恋好友在船上向大海洒下黄色的花瓣,因为骨灰被Pat的家人侵占,无法实现Pat海葬的愿望。

这点和上野千鹤子提出的晚年和女性好友同居共度晚年的想法不谋而合,在父权制社会,男性可以归属于公司,女性被驱逐出有价值的劳动中心,只能凭自己的力量组建自己的生活圈子。

如果你的家人也是父权制的帮凶,无法理解你的困境,那拥有同样困境的人就更要互相帮助。

这和《寅次郎的故事》的导演山田洋次的想法也有相同之处,寅次郎和樱花同生活在一起的叔叔婶婶并不是直系亲属,甚至没有血缘关系,但他们感情深厚,相依为命。

导演说,他想强调的是,血缘并不是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

在高低次序,长幼分明的东亚国家,在日本,越是被宗族观念束缚得紧,社会就越会生出与之抗衡的更加柔和的东西,在《从今以后》中,这个东西是同性恋朋友。

幕落,看见戏院里只有二十几个人,几对头发花白的老太,我们是最年轻的。

不知她们是朋友,或是电影中那样相伴几十年的伴侣。

或许也只是图个新鲜,看看这稀少的老年女同性恋电影。

K在一旁拍照,被工作人员提醒要把照片删掉。

我只觉得好冷,因为香港商场里的冷气开得实在是太足了。

《母亲的直觉》短评

比导演前作要好,进入到了更本地议题的通俗化讨论,但也因此带来了大量重复的本地通俗情节剧演绎,温和地顾及了对立的双方,以至极大削弱了议题本身的尖锐,结尾走向也非常温吞。但好在电影实际指向本地结构体系的更大的问题,不止是合法伴侣的保障,也是更普世市民的保障,从金鱼兜售的塑胶袋、居民楼的密集窗口,到骨灰柜格,一种匹配的格子单位的困缚。

7分钟前
  • 刘浪
  • 还行

HKIFF48 20240328@KG / 看的时候就想到了Henry和Edgar这个case / 除了刻画这对女同主角外,也有不少篇幅(用Angie和ta们一一沟通为引子)刻画了属于这个家庭里其他四个成员各自的生活,很现实,也很为难 / 但我想说fish演的角色所说的解决方案(平分)难道不是(在必须重新分配的情况下)最合理的吗?Angie也可以得到补偿,结果最后还是如她所说只分给了victor一个,该死的父权制和该死的传宗接代思想 / 最后的深吻很真情流露

11分钟前
  • 燕麦拿铁走冰
  • 推荐

实现梦想的过程从来都不是轻轻松松的,你要打败很多很多迷茫、委屈、懒惰、软弱,你可能随时要给自己打气加油,管住那个想退缩的自己。

16分钟前
  • Serendipity
  • 较差

要立遗嘱啊!!!

18分钟前
  • Thè
  • 还行

结局太过现实深深刺痛了本东亚女同,属于pat和Angie的房子还是给了“传宗接代”的victor,片子讲的是失爱又失权的老年le couple的故事,最喜欢的片段是上香时做为往生者“朋友”的身份冲上前和家属并排,还有影片结尾那个缠绵的吻,以及映后主演说的“真情流露”

19分钟前
  • 自由
  • 力荐

极其隐忍克制又大道至简,对东亚家庭文化与亲情观念的一次深刻的探讨,更是对同志群体的边缘困境做了微妙的梳理,虚假的合家欢背后,是一种不可言说的心照不宣,是人性本质下的自私贪婪,是法律缺失的空白,是视而不见的暴行,再深厚的情谊也比不过一纸文书,人情冷暖是永恒的课题,同性平权的道路依旧漫长,社会看似包容开放,但在法律面前终究还是彷徨无力。喜欢这种细水长流的述说感,情绪被裹挟在家庭和伦理的症结里,无声的抵抗满是悠长的思念与无所适从,主题是遗产的争夺利益的分割,但处处埋藏着对被认可的寻踪,和对爱与尊严的捍卫。异性恋想要摆脱的婚姻束缚,同性恋却得不到法律的保护,是群体的困境也是世俗的束缚。★★★☆

21分钟前
  • 张咏轩Wayne®
  • 还行

人情冷暖

22分钟前
  • 无心处
  • 还行

上海电影博物馆

23分钟前
  • 废丝
  • 还行

感觉香港独立电影现在进入到了一个集体创作模板阶段,犹如《流水落花》《白日之下》之流,都是立足于当前法律无法解决的困境,试图用另一种途径去解决,表面上遇到的困境看似不尽相同,实则大同小异。血缘往往是利益的纽带,情缘才是心灵的归宿。

27分钟前
  • 王兆屯坂本龙一
  • 还行

看完只有无奈和窒息的无力感,贫穷确实是最能激发人性中的恶上午催化剂

30分钟前
  • Vivian
  • 推荐

所以房子最后是Angie主动让给家人们吗?

33分钟前
  • 𝗟𝗼𝘂🩴
  • 还行

建议列入“同性恋婚姻非合法地区的LGBTQIA+必看片单”和“所有性少数群体50+必须看的普法片”。对抗这个世界不仅需要爱,还需要保护自己的武器。

37分钟前
  • 施普雷岛酸橙
  • 力荐

表演、台词,镜头转换之下的余韵,全都我之蜜糖,其乐融融的暖光对应爱人离去后的黯然,那些绵里藏针的算计和女性之间美好的情谊形成鲜明对比,换作异性恋也一样成立。可以和《但愿人长久》并列为今年最喜爱的华语电影。

40分钟前
  • 王绛绿
  • 推荐

举重若轻,没有配乐煽情没有频繁闪回没有过度戏剧化特别好,带出不少社会议题却不显得失焦臃肿,不过导演还有上升空间,譬如频繁黑场转场与过于温情的收尾,女同伴侣所谓TP形象是否太刻板印象,爱是幻影,陪伴不一定能白头到死,遗嘱房本才是爱的证明,all well个屁,2024年11月26日,香港终审法院作出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裁决,首次明确海外结婚的同性伴侣享有遗产继承权和租住及拥有公共住房的权利,

41分钟前
  • 悲辛無盡獨行夜
  • 推荐

如果两家的经济事业状况反过来,这个故事感情上还会成立吗

42分钟前
  • 八旦
  • 还行

开场齐齐整整花好月圆一家人立马就让人想起某港剧series,而随着“被家族承认”的爱侣之一的骤然离世,那些难以维持的宗族关系化为现代法律的刀,一遍一遍地斩下。人物塑造和细节非常细致,到最后女主角面临的好像不再是单纯的法律问题后,才会想起之前那些一来一回的回合制战斗根本就是单挑整个名为“family”的团队,孤身一人怎么斗?而也会想起现实中一些事情,逝者视角还是有点少了,呼之欲出的口号也因为内容缺失而没那么清楚,不然结局说得这么白,怎么还会有人觉得落点在爱不爱的?但还是可以为这种罕有的、非常完整的吃同性恋绝户的故事奉上五星,值得更多探讨。

45分钟前
  • 匣中猫
  • 力荐

比较不爱的是,从死亡开始的整个剧作的急转直下。一方面在铺垫大哥一家人争产的行为的「理所当然」:以血缘为名的利益回收。另一方面又要去表现他们的于心不忍:大哥在骨灰位的哭泣,大哥儿子说会站在Angie这边,转头又因为孩子而争产,最后还要安排他看一家人其乐融融照片的戏。这不是伪善吗?结尾两女主亲昵呼应开场的登山,另一方面是点题讲「家人」的定义,这里表达的究竟是反讽还是无可奈何呢?抑或是,血缘不是构建「家人」的第一准则,但中间的摇摆,明显导演也拿不准叙事(给观众的预期和感受)

50分钟前
  • 阿树
  • 较差

是我想多了?每一个成员在逝者安息后都在暗暗争产,全然不顾一下子天塌的另一伴,伪善的话张口就来,真的心塞。法语译名是tout ira bien, 一切会很好,这个译名不是我的法语有问题就是翻译的人和我对片子的理解有分歧。写实,可是真的令人心情不好。

51分钟前
  • 埃蘭迪爾
  • 还行

【7】放在世界维度的女同电影议题里,本片只是一小步。但放在华语女同片里,是一大步。杨曜恺延续《叔·叔》的议题关怀,聚焦在老年女同身上,有视角,有温度,有抗争,有人情,但最后只能就如同片名一样“All shall be well”。一家子虚情假意了25分钟后,就开始长达60分钟的现实鞭挞。戏剧性是狗血的,但人性是现实投射的。人人无奈,用力,堵死。制作上还很糙,黑幕的过度,剪辑的没想法,镜头的直白等等,但它真真切切拍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喜欢结尾,女同姐妹在船头撒花,食人血肉者搬新家,回忆定格在最美最甜时刻,那便是“从今以后”。ps:本片再一次践行了立好遗嘱很重要。@高先+映后。

52分钟前
  • 酱桑
  • 推荐

从题材到拍法都如此陈旧的酷儿电影在2024年居然还能拿泰迪熊这种奖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54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