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看出来影片向希区柯克的致敬,结尾处Alice上楼梯的场景,真的非常非常Hitch。
故事很简单,没有强行设置反转,希胖式悬疑片的核心也从来不再反转上。
不过,即便是有意为之,两位母亲的形象也过于typical了,Alice的一头标志性金发加上神经质般的脆弱感,妥妥的完美受害者;Celine过瘦的身材换上黑衣服配上膨胀的黑短发,就差把我是psycho *itch写脸上了。
当然,这是剧本的不足,演员的表演没有问题。
说回剧情,既然不在反转上发力,那留白就至关重要了。
从这一点看,这部影片的表现还是合格的。
前半段,Max出意外后,两个母亲之间本能与直觉的“过招”刻画得恰到好处。
后半段,叙事转换成Celine视角后,导演没有画蛇添足地回头解释Celine的心理动机和变化过程,而是维持了Alice的有限视角,这一点真的很难得!
在看完影片之后,我想用心的观众会不断地追问Celine的动机是否“充分”,她对Alice的恨意是否“正当”。
正因为导演没有公布标准答案,所以每个人都有机会给出自己的回答。
悬疑从来不在反转上,人心的脆弱、执拗与神秘才是真正令人悚然的东西。
一对闺蜜,席琳和爱丽丝,有着爱她们的丈夫和可爱的儿子,亲密友爱,俨然是幸福的化身,直到一天,一场意外令席琳失去了儿子。
爱丽丝发现了席琳在丧子后的异常,此片没有用许多篇幅描写了丧子后母亲产生的抑郁,焦虑和悲伤。
而是通过爱丽丝的视角察觉出席琳和自己儿子西奥之间特殊的情感。
她发现席琳失控的母爱正笼罩着她的儿子西奥。
爱丽丝发现席琳正在报复,报复她一家3口的完整和幸福。
爱丽丝的婆婆心脏病突发去世,然而尸检中却发现疑点,爱丽丝怀疑席琳害死了她的婆婆。
同时她害怕失去儿子的席琳会对自己儿子做些什么。
她向丈夫报警,丈夫却认为这一切都是她的妄想。
此片的氛围悬疑,凝重,充满心理分析的压抑情感。
人物的对话充满神经质,在看似平静的外表下,灾难和祸事似乎随时可能发生。
在爱丽丝的直觉中,这原本幸福的两家人正陷入无可挽回的巨大灾祸之中。
究竟这一切只是爱丽丝的妄想,还是席琳步步紧逼的复仇,这部惊悚悬疑片,细致的刻画了爱丽丝的心理状况,以及她与丈夫,儿子,邻居之间扑朔迷离的情感关系。
而让另一位主角席琳始终隐身在黑暗的角落中,直到结尾才突然暴露其真面目。
席琳处心积虑地杀死了自己的丈夫。
继而又杀死了邻居爱丽丝和丈夫,失去儿子的她是想把邻居的儿子抢过来,用空洞的母爱独占西奥。
从感情逻辑上来说,这样的母爱似乎可以理解,但从社会伦理的角度来说,她无疑是个冷血可怕的杀手。
爱丽丝拥有母亲的直觉,本能的感受到了来自席琳的威胁,但她因为自己的被害妄想和丈夫的粗心大意打消了这一疑虑,最终令苦心经营的席琳得以实现自己的目的。
这是一场争夺爱而引发的杀戮,而最终只剩下一对毫无血缘的母子,只剩下了空洞凄冷的爱。
本片讨论了幸福和不幸的含义,席琳失去了儿子,无疑是不幸的,在她眼中,对幸福的爱丽丝一家3口有着无比的嫉妒,失去儿子的母爱本能,最终要用别人的孩子来填补自己心中的空洞,杀戮源自于本能,而终结于爱。
感觉这个电影的英文名起的比较厉害,双关,Instinct,又有本能的意思,又有直觉的意思,是一体两面,一面是Celine,一面是Alice#母亲的直觉#坏人终于又赢了一次,咦?
我为什么要说又?
不管怎么说,我是一直都相信Alice的直觉的,不过是在没猜出来这次导演真的敢让坏人赢,让坏人最终圆满了。
岂不是人性的缺失,道德的沦丧,这要在咱们这边肯定过不了审了。
话说,这种连环杀人应该留下一大堆罪证吧?
2个疯批辣妈拿命较量,题材是吸引人的,导演也在竭力制造悬疑惊悚感,但完全失败。
本来应该拍得更悬疑高杆一点,不停烧脑、吊足观众胃口,结果这片儿一点意思没有,剧本超级单薄,很无趣。
我从一开始就知道前因后果,然后我不得不一边看一边希望自己猜错了,可惜全在我预想范围内,这对观众来说简直就是灾难!
2个影后也是,角色应演出人性复杂、凶狠的一面,她们也确实演出了这种感觉,但也许剧本改编的不行,人物行为与动机毫无说服力,以至于她们的表演再好也完全说服不了我,反而让我觉得演员啥啥都写在脸上,剧情前因后果非常容易看透。
本片入围了今年的金鸡最佳外语片,然而本片导演并没有给出合格的答卷,不知评委咋想的。。。
综上,2.5星。
可能唯一让我感到怀念的是,看到了小时候喜欢的电影《公主日记》女主安妮海瑟薇,现在依然很漂亮。
who is J Chastain?Stellar?Did she show up in this one?Anne Hathaway or Hathway?Source:A remake of a Frence MovieBased on a BookNursey song:Did you ever see a lassie Director:Newbie/directorial debutBackground:60sLines:Everyone deals with tragedy in their way, he will come aroundGrammar:in the hospital at the hospitalappropriAteinappropriAte
本文为原创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影视左右”,未经授权,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与搬运!
《母亲的直觉》:安妮·海瑟薇、劳模姐联袂的平庸之作如果说一部不好笑的喜剧片是失败的,那么,一部毫无悬念感的悬疑片也是不成功的。
安妮·海瑟薇和劳模姐杰西卡·查斯坦主演的《母亲的直觉》就属于后者。
影片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爱丽丝(杰西卡·查斯坦 饰)和席琳(安妮·海瑟薇 饰)是关系很好的邻居。
表面看她们都幸福美满,都有一个可爱的儿子和事业有成的丈夫。
但随着席琳儿子的坠亡,两个女人以及两个家庭之间的关系开始矛盾频发,并引发了非常疯癫的结局。
即,一个女主杀害了身边所有的人并抢走了另一个女主的儿子。
整部影片看下来,并不觉得电影探讨的是母性本能,更像是呈现了疯癫母亲的恐怖。
作为一部悬疑影片,反转有,心理撕扯、扭曲、幻象的氛围塑造有,但是关键情节设定没有让人拍案叫绝的精彩之处。
就个人观感来讲,这是属于看过一遍不会想再看的类型。
具体原因如下:演员方面,安妮·海瑟薇和劳模姐的演技还行,但谈不上惊艳。
安妮·海瑟薇的演技在影片中是有一些精彩之处的。
虽然她近几年主演的好几部影视作品都在演精致美人类的角色,整个人的状态在影片第一幕也非常拘谨、放不开,有点让人出戏。
不过,从第二幕开始,她好像慢慢进入了角色状态,成为了角色本身,甚至几处场景的表现比较亮眼。
劳模姐的演技一向很稳,但是这部电影的角色好像限制了劳模姐的演技发挥,以至于劳模姐呈现在荧幕中的角色形象就成了动辄疑神疑鬼、抱怨的神经质。
在影片中,她演绎的角色是一个因为带娃而放弃工作的全职妈妈,但内心非常渴望回到职场,加上曾经的心理阴影,让她在生活中变得有些易怒。
影片的第一幕几乎都是在故弄玄虚,无论情节设定,还是两位女主以及她们所在的两个家庭之间的关系、互动都充满虚情假意。
比如,从影片开场就设定了鬼鬼祟祟的氛围,加上两个女主间的互动小动作、小眼神太多,两人之间的关系像极了塑料闺蜜情。
这就让两人后面的反目成仇成了观众意料之中的走向。
此外,影片在画面的情感基调、镜头调度等方面似乎都在暗示两个女主之间,她们和她们的丈夫之间也都有些虚情假意,让第一幕的故事变得很虚假。
似乎在刻意扯着脖子喊,快看啊,快看啊,接下来要发生大事了,两个女主会撕起来啊。
这种刻意的冲突表现大大消除了影片在角色关系、故事主题等方面的悬念感。
虽然影片的第二幕填补了第一幕埋下的疑惑,但是并没有强烈的关键事件可以引发故事的结局。
从而让影片的结局显得非常草率且有悖常理,以至于整个影片的故事看起来非常不合理、不可信。
相比于第一幕,影片的第二幕显然更好一些。
随着对两位女主角性格和成长故事的层层展现,让第一幕两位女主之间、她们与各自丈夫之间的冲突戏有了一些合理性,也能成功地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入到对劳模姐角色的质疑上,为后续故事情节的反转做好了故事和情绪铺垫。
不过,如果你喜欢安妮·海瑟薇或者劳模姐,还是可以去电影院看看,毕竟不同人对同一部电影的观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你对主演或题材都不是特别感兴趣的话,个人建议就不必去影院观看了。
近几年,“疯女人”人设似乎很受欢迎,尤其是在悬疑题材的影视剧中。
《致命女人》全员发疯复仇,《无声蛙鸣》的女主角更是无底线,如今,就连安妮·海瑟薇和劳模姐也合作出演了一部电影《母亲的直觉》,两个人一个比一个疯。
《母亲的直觉》
看这部电影的第一感觉是:安妮·海瑟薇都演妈了?
看完结局之后再次震惊:她不仅演妈,还是个反派!
《母亲的直觉》由伯努瓦·德洛姆执导,改编自芭芭拉·阿贝尔的小说。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对亲密无间的邻居,随着一个悲剧的发生,开始在内疚、猜疑和偏执中,成为了水火不容的敌人的故事。
故事背景设定在1960年代的美国,主角爱丽丝和席琳本是其乐融融的郊区主妇,各自有着看似美满幸福的家庭和年龄相仿的儿子。
然而,一场悲剧的发生使得她们之间的信任逐渐被猜忌取代,怀疑侵蚀了她们的友谊。
这部电影在2024年1月11日在阿根廷上映,并于2024年5月24日在中国大陆上映,内地票房210多万,是一部很冷门的电影。
豆瓣评分6.4,梗姐觉得有点低了,这部电影的叙事和节奏至少也能有个7.0的评价吧!
豆瓣上2万多人已经看过这部电影了,但还有很多影迷没有注意到这部影片,那就跟梗姐一起来看看这部电影吧!
01 二元对立的人物关系悬疑电影大师希区柯克就很喜欢用二元对立的方式构建一个悬疑故事,比如《惊魂记》里的诺曼具有双重人格,而这两种人格恰好表明的善与恶的对立。
后来欧美的许多悬疑电影都采用了这样的结构,《母亲的直觉》也是。
从海报里就可以解读出来,海报上只有两位女性——安妮·海瑟薇和杰西卡·查斯坦。
由此可以猜测,整部电影是围绕着两个女人展开的。
这两个女人的头发分别是金色和深棕色,似乎代表了两种性格,也代表了善良与邪恶。
海报似乎就暗示了安妮·海瑟薇饰演的母亲绝非善茬,很可能是整部电影的大boss。
角色本身也是二元对立的。
在这部电影中,组成家庭的元素是母亲和儿子,父亲往往处于缺席的位置。
席琳的儿子死亡,丈夫的作用非常小,反而是闺蜜之间惺惺相惜,彼此安抚。
席琳的儿子站在阳台上,也是作为闺蜜的爱丽丝最先发现。
看完影片之后,对两位女性的丈夫却没什么特别的印象。
而爱丽丝虽然是一位充满猜忌与怀疑的母亲,但是她在对儿子的成长教育上却也代替了父亲的地位,她在家中享有绝对的权威,对儿子说话的语气也是命令为主。
人物关系的转变同样是二元对立的。
看到开头的时候,总觉得劳模姐这个角色是很奇怪的,她总是无理由地猜忌,在看到儿子和席琳亲近的时候也“威胁”儿子离开。
席琳不是她的好闺蜜吗?
怎么总觉得爱丽丝的防备心反而更重?
而爱丽丝的丈夫也总是埋怨爱丽丝疑心重,爱丽丝还长期服用精神性的药物,所以一直觉得爱丽丝才是个神经病,席琳刚刚失去了儿子,不应该被好闺蜜如此猜忌。
看到后来才反应过来,为啥这部电影叫《母亲的直觉》。
爱丽丝直觉是真准啊!
不愧是好闺蜜,对席琳的一举一动了解很深。
在爱丽丝婆婆心脏病发作去世的时候,爱丽丝怀疑是席琳换了药,我觉得这个猜疑真的很离谱。
看到结尾发现,这一切原来真的是席琳在布局!
席琳这么做就是为了霸占爱丽丝的儿子,怪不得爱丽丝一直如此紧张,原来她早就洞察了一切,但是没有人愿意相信她!
再往深挖掘,电影对“母亲”的解读也是二元对立的。
母亲一定是善良的吗?
占有欲和保护欲不也是二元对立的吗?
席琳一方面对爱丽丝的儿子真心疼爱和保护,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地夺走爱丽丝的儿子提奥,杀掉提奥所有的亲人。
说到这里,所谓的“二元对立”结构也一定会有一个中间纽带。
这其实是上升到了哲学问题,世界到底是2组成的还是3组成的呢?
看似是二元世界,世间万事万物都能找到绝对对称和相反的那一面,比如男对女,黑对白。
但实际上,二者之间还有一个对称轴,所有对称的事物都能找到中间点。
那么席琳和爱丽丝的中间点就是提奥,所有的事情都是围绕着提奥抚养权展开的,席琳的一切动机和爱丽丝的一切反抗全都是为了提奥这个小男孩。
不过也有观众看完电影后咒骂这个结局,想一想也确实,八岁的男孩也有心智了,自己全家都莫名其妙死了他不觉得奇怪,心甘情愿成为了母亲闺蜜的儿子?
且不说这个是否符合现实场景,但是就这部电影的谋篇布局来说,作为中间轴的提奥只是个工具人,他不重要,重要的是两位母亲之间的博弈,而正义的那方竟然输了……02恶人最终胜利当观众期待着“正义必胜”的结局时,安妮·海瑟薇却最终杀死了劳模姐全家,成为了提奥的新母亲。
这部电影的结局无疑是对传统善恶有报叙事观的颠覆,“恶人最终走向胜利”的结局增强了电影的艺术冲击力,给了观众当头一棒。
或许就是因为结局的颠覆性,让许多观众破防了。
在后现代主义电影中,道德观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就像《三块广告牌》里的米尔德里德,她是丧失女儿的可怜母亲,但也是用暴力复仇的海耶斯夫人,毕竟她直接逼死了受人爱戴的威洛比局长。
那么善恶的界限到底是什么呢?
《母亲的直觉》里,席琳意外丧失了儿子,这让她崩溃,生活无望。
因为对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来说,孩子是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一个孩子足以摧毁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席琳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谋划这一切的,但是是什么让她走上了这条疯批的道路?
影片没有交代一个具体的转折点,因为这一切都是潜移默化的。
儿子跳楼,原因为何?
虽然站在上帝视角,我们知道这只是意外,但是站在席琳的视角,她会怎么想?
而爱丽丝是这一切的目击者,她没有及时阻止这一切悲剧的发生,席琳看到的一幕只是爱丽丝也站在阳台上,惊恐地望着下面。
在席琳的心里,是否会猜忌爱丽丝?
我们不得而知。
麦克斯的死最伤心的不仅是席琳,还有爱丽丝的儿子提奥,因为他们是最好的朋友。
提奥安抚席琳,但是爱丽丝发现后却将他叫了回来,并且警告他不要乱跑。
那么在席琳的心里,她会好受吗?
在麦克斯的葬礼上,席琳将提奥的小兔子给儿子陪葬,这已经说明了席琳想要霸占提奥,将提奥当作是自己儿子的意图。
而后爱丽丝的婆婆去世,爱丽丝以为是席琳换药,这彻底击溃了席琳和爱丽丝的友谊。
席琳带着提奥在海边怀念麦克斯,两个人非常和谐,或许在这一刻,席琳想彻底霸占提奥了。
因为席琳之前是护士,家里有很多药,所以她用乙醚迷晕了自己的丈夫,伪装成他自杀的样子。
第二天警方也没有怀疑,毕竟这家刚刚死了儿子,丈夫受不了也正常。
随后第二天,她又计划杀死爱丽丝和他的丈夫,结果被爱丽丝撞破,她就直接用沾着乙醚的手帕迷晕了爱丽丝,又伪装煤气中毒。
席琳的恶女人设彻底暴露,法院还将提奥的抚养权给了席琳,她赢得了彻底的胜利。
这种“恶人胜利”的意外结局反而让观众跳脱出了真实情境,去思考母性的本能是守护还是犯罪?
是自私还是无私?
这也是二元对立的,席琳想要保护提奥,却不得不伤害提奥的家人,而席琳自己失去了儿子,却要让邻居的儿子失去父母。
真正的恐怖可能不是像《断魂小丑》那样无处不在的血腥,而是让观众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恶可能会战胜善,并且恶人就在身边。
03双影后演技对决安妮·海瑟薇和劳模姐的演技可以说是相辅相成,虽然很多观众不满这部电影的剧情,觉得浪费了两大美女的才华,但是梗姐却认为,安妮·海瑟薇和劳模姐在这部电影中的突破还是挺大的。
安妮·海瑟薇首次饰演母亲这个角色,但是她当母亲的篇幅却很少,很快她的儿子就去世了。
在看到儿子从阳台掉下去的那种惊慌失措,到抱着儿子痛苦的神情,安妮·海瑟薇都拿捏得很到位。
尤其是在爱丽丝的婆婆去世后,安妮·海瑟薇在被劳模姐质问是不是她换掉了药时,安妮的演技大爆发,先是一脸无辜和痛苦地指责劳模姐不懂得体谅自己的丧子之痛,而后在劳模姐走后又露出诡异的微笑,让观众确认她就是那个恶人。
整部影片里,安妮的演技愈发高能,最后一口气来了个三杀,更是将女人的“温柔刀”演绎得淋漓尽致。
劳模姐更不必说,演技一直很稳,从一开始就拿捏了角色。
爱丽丝是一个因为带娃而放弃工作的全职妈妈,内心渴望回到职场,加上曾经的心理阴影,让她在生活中变得有些易怒的角色。
她在出场的第一场戏里,就把这个母亲的神经紧张表达了出来。
她的那种“偷感”,让观众一度以为她才是那个有问题的人,毕竟悬疑电影里的神经病一般都是反派。
可是这部电影颠覆了,她虽然看起来神经兮兮的,但其实她是整部电影里最正常的人。
她的所有紧张都有迹可循,而由于没有人相信她,她哑口无言又极度想要辩解,确认自己的想法正确的样子,将这个人物内心的孤独、恐慌和无奈的复杂情感演绎了出来。
不敢想象,如果这部电影不是这两位神仙姐姐来演会怎么样呢?
如果没有她们的加盟,或许这部电影就真的垮了吧!
整部影片,色彩明亮,演员足够漂亮和帅气,美式风情和优雅十足。
打动我的是无论你当下看起来如何光鲜靓丽,成就斐然,穿衣如何考究,你永远躲不开的是黑暗来袭面对最真实的你自己。
你所经历过的,塑造了你。
当这两个妈妈彼此怀疑时,因为内心过去的创伤选择相信他者。
可如何抉择,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呢?
其实故事的套路并不复杂,但毕竟两大美女加持,还是值得一看的。
而且,故事呈现出来的这种“绝望”的情绪,也营造得相当到位。
故事开场,安妮海瑟薇回到家,就感觉相当不对劲,明显是有人闯入过。
是的,故事的第一个镜头,就是一个女人在厨房拿了一把刀。
然而,这样的反转其实也在意料之中。
毕竟,才开场。
原来是众人给安妮海瑟薇准备了一个惊喜。
其中,邻居劳模姐也在其中。
大概,就是劳模姐在安妮海瑟薇的厨房拿了刀。
两家是邻居,又都有一个年龄接近的孩子,走得近也是常理之中。
宴会上,大家都在欢乐。
但劳模姐忽然发现俩孩子不见了,立马慌张得到处找。
可是,事实只能证明劳模姐神经兮兮,因为俩孩子只是穿过了篱笆墙,在劳模姐的后院玩耍而已。
但劳模姐对此事大发脾气,看得出来,她很紧张自己的孩子。
曲终人散。
就剩下劳模姐和安妮海瑟薇。
俩人的老公聊的都是国际大事儿,而这俩闺蜜,聊的都是“体己”的话。
但是,总是感觉,劳模姐怪怪的。
后来故事也交代了,劳模姐确实是因为自身经历,有点“焦虑症”,需要看医生。
不过,按照故事套路,一般“焦虑症”的那个,应该没什么问题,而没有“焦虑症”的那个,才是最大的问题。
在这个套路上,两大美女绝对是藏着掖着,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揭开谜底。
第二天上学,安妮海瑟薇的孩子好像是病了,请假在家。
劳模姐送完孩子,在自家后花园里头伺候花花草草。
忽然从树隙里看到安妮海瑟薇的孩子在楼上阳台,努力在挂着鸟笼。
劳模姐吓坏了,直接跑到隔壁敲门。
而此时的安妮海瑟薇,还在使用吸尘器。
劳模姐拍了很久也不应门,然后劳模姐就自己动手了。
闯进去以后,劳模姐直接往楼上冲。
安妮海瑟薇此时好像明白了什么。
等到俩人冲上阳台,一切都晚了。
孩子没了。
丈夫虽然没说什么,但安妮海瑟薇总是感觉自己的老公在责备自己没照顾好孩子。
在孩子的葬礼上,安妮海瑟薇甚至把劳模姐儿子心爱的玩具给自己的儿子陪葬。
看起来,安妮海瑟薇也“不正常”了。
过了一段时间,正好是孩子生日。
劳模姐准备替孩子开个生日趴体。
劳模姐并不想请安妮海瑟薇,毕竟,这正好捅在人家的痛处。
但是,孩子就是要请隔壁阿姨,因为他觉得,隔壁阿姨比自己老妈对自己还要好。
寿星为大嘛。
然而,这场生日会,因为安妮海瑟薇的到场,多少有点尴尬。
身为孩子的奶奶,貌似对这样的安排多少有点意见。
毕竟孩子不懂事儿嘛,他非要坚持,那么家长肯定是要请的。
如果“明事理”一点,你大可以编个理由推辞啊。
好么,说完这些话,孩子的奶奶心脏病发,当场挂了。
对于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劳模姐也开始“旧病复发”了。
婆婆病发前,只有安妮海瑟薇接触过。
而且,婆婆从来不会忘记吃药,这次,肯定是安妮海瑟薇把她的药给换了。
因为,安妮海瑟薇在当“职业太太”之前,就是这个专业的。
丈夫不相信劳模姐,让劳模姐去看医生。
但是,劳模姐不仅没看医生,而且直接给婆婆做了尸检,尸检结果,和劳模姐的推断一毛一样。
但是,丈夫还是觉得劳模姐大惊小怪。
为此,劳模姐不惜潜入了安妮海瑟薇的地下室寻找证据。
劳模姐的神经兮兮,给了孩子极大的压力。
他感觉,还是去和“好友”一起的好。
这下,把俩妈妈都吓得不轻。
两大美女,看在孩子的面子上,决定“休战”。
然而,当两家人再次坐在一起,再也没有了当初和谐的气氛。
劳模姐的孩子去安妮海瑟薇的厨房找个吃的,直接吃到过敏进了医院。
劳模姐心里的“毒蛇”又开始了蔓延,觉得这一切都是安妮海瑟薇的故意安排。
但是,这一切,看起来又都是“意外”,劳模姐没有任何证据。
这场争斗,看起来永远都是劳模姐的“庸人自扰”。
算了,劳模姐决定放弃了。
这样的邻居,大概是做不了了,惹不起咱还躲不起吧。
决定搬家。
这一点,倒是得到了丈夫的同意。
毕竟,这两家纠缠在一起,也看不到到头的日子。
好吧,一般“遇到困难就躲”,这绝对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所以,安妮海瑟薇到最后还是要好好给劳模姐上一课的。
故事的结尾,大概还是可以归于“惊悚”的。
然而,撇开故事的结尾,毕竟这样的结尾,多少有点戏剧性。
其实故事里头的平常,才更让人毛骨悚然吧。
因为,或多或少,我们大概都有机会面临类似的事件,如果不小心处理好这些事件,大概就有可能一败涂地。
这一幕幕的悲剧,或许我们早点预防,就可能不会发生。
5月24日上映的电影《母亲的直觉》改编自法国\比利时电影《亡命母侵》。
改编的版本与原版没有太大的差别,几乎就是把法语变成了英语。
影片质量尚佳,但几乎为零的宣传让电影沦落到排片极少、甚至不排片的窘境。
也不得不感叹,这是一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观众总是在被迫地选择。
影片最大的看点来自于安妮海瑟薇和劳模姐两大影后的对戏。
时光荏苒,诸如寡姐、安妮海瑟薇这样以美貌著称的演员也先后到了演母亲的年龄。
(寡姐在2019年上映的《婚姻故事》中饰演母亲)《母亲的直觉》就像一部20世纪60年代由女性主导的权谋宫斗片,aka【女人何苦为难女人】、【母亲的孩子争夺战】……当岁月剥夺了两位影后的年轻,真正能够打动观众的,除去风韵犹存的气质外,则是她们细水长流的表演。
演员的表演顺从着电影匍匐前进的模式。
安妮海瑟薇的角色,一言一行都隐而未露,在一切草蛇灰线昭然若揭后才陡然爆发,病态的心理脱出伪装的躯壳,明晃晃地亮出毒蛇的獠牙。
劳模姐饰演的角色,则是多线并行,母亲的直觉让她显露出愤怒失控的保护欲,枕边人的不信任让她陷入泥沼般的无力感,儿子难以忍受她的争斗并展现出的若即若离的疏远,让她暴露出柔软的弱点。
《母亲的直觉》的表现形式不免让人联想到《禁闭岛》、《美丽心灵》和《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等电影。
导演们都竭尽全力地想要让观众陷入迷惑——一座由片面的故事展现所构筑的迷宫,通过不同角色的质疑否认、主要角色的片面感受、镜头语言的误导,力求让观众迷失其中。
不同的是,其他诸多影片中展现的亦真亦假的幻想,是为了让观众深刻代入主角的病症,而《母亲的直觉》顾名思义,则是想通过真真假假的片影,让观众代入母亲的身份,获得那份为了自己孩子不顾一切、过分敏感的直觉。
这份直觉,串起了电影的惊悚,显露出的是另一位母亲扭曲的复仇。
安妮海瑟薇饰演的Celine,就是在无声无息间打响了长战线的复仇拉锯战。
事实上这是一种无理的、扭曲的复仇,妄图惩罚邻居来为自己的孩子陪葬。
她第一个复仇对象是Alice的婆婆,通过换走治疗心脏病的药物杀人于无形。
起歹心的原因是在于,Alice的岳母认为Celine在她孙子的生日宴上前来,无异于给Theo徒增伤悲。
她的这些话,落到Celine的心里,可就没这么简单了。
【我以为我们是一家人。
】Celine保持微笑地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内心或许已经设想好了岳母的死法。
无独有偶,Celine对于Theo显然也有想要迫害的意图,将其玩偶放入Max的棺材里;不断鼓动暗示Theo去跳楼;故意让Theo拿到含有花生成分的饼干(Theo严重过敏)……
不过显然,随着剧情不断发展Celine的计划显然出现了转变:
她不再想要Theo为Max的死陪葬,她想要来一招鸠占鹊巢,直接取其父母而代之。
然而她第二个复仇对象,既不是Theo的父亲,也不是他母亲,她选择了她的丈夫。
电影对于父权的挑战,落位在两位母亲的角色挣扎上。
展现的毕竟是20世纪60年代的故事,母亲对于女性来说往往是一个身份约束。
关于是否去工作,关于要不要第二个孩子,关于家庭地位……
电影也只是浅尝辄止地探讨一二,并无更进一步。
加入这些探讨也只是给Celine创造一个合理的作案动机。
丈夫对于Celine无声的责怪,父权社会对于母亲身份的压迫,逐渐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于是,丈夫成为了Celine的工具,丈夫的死成为了Celine弱者的伪装,成为了靠近Theo一家的跳板。
这也几乎是她最后的机会,毕竟Theo一家即将搬家,为了完成她扭曲的夙愿,她只能孤注一掷。
或许,要是Alice没有那么好心地告诉Celine,或许Celine也不会狗急跳墙来这一出。
Celine最后的复仇对象即是Theo的父母。
最悲怆的一个镜头是Celine靠在Alice和Theo的身边。
Alice在绝望中也要顽强地护住孩子,但在药物的作用下,她已无法再动弹丝毫,她失去意识前最后的凝望,是一种绝望,一种倔强,一种悔恨,一种乞求,乞求Celine能放过Theo。
电影最后晃动的镜头语言里,是Celine和Theo在沙滩上追逐嬉戏。
只是我们无法知晓,Celine在日后无数个长夜,会不会想起自己那个从阳台跌落的孩子,能不能熬过自责和愧疚。
而Theo会不会在一天天的成长中,发现什么蛛丝马迹。
这对半路母子,会分道扬镳,还是会互相成全,我们永远都无法知晓答案。
扫一扫 加关注 你的观影小助手,欢迎来树洞堆星星
篱笆洞,荡灯绳,女人们负责偏执症和妒忌心,男人们负责探讨肯尼迪,谁是谁的煤气灯?海边温馨打水漂……两妈斗演技斗得好辛苦,如果处理成再暧昧点的开放性结局,或许能更提高个档次。听说是原版的复刻翻拍,将如此“不合时宜”的故事放到六十年代都算比较聪明
这个文本居然能通过 我有点感受到审查制度的必要了
找一个善于伪装的敌蜜,落一个灰飞烟灭的结局
挺好看的,孩子是家庭的支柱。一旦失去就会引起山崩。看的时候也共情了这两个母亲。最后安妮通过阴谋,得到了一个儿子。和他说:我们心里都有一个洞,但是我们一起,能够让这个洞越来越小。到了影片后面的部份,我还阴谋论了一下,如果间接导致max坠亡的鸟窝和Theo有关,那就更有趣了
7.4分,闺蜜之间,以孩子作为家庭的平衡点,也是两人之间共聊的最多话题,一旦一方孩子失去,心中的遗憾是必然的,但对另一方母亲拥有幸福也是嫉妒与恨的,因此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合理之处。结尾,将闺蜜的孩子占为己有的转折确实出人意料了。此外,此片出现不多的女主丈夫应该才是家庭破灭以及迫害另一个家庭的罪魁祸首——对另一方女主的性骚扰以及后半段对女主的呵斥和对别家孩子出现在自己家的一种怨恨。反观女主对西奥是包容的,甚至想成为他的母亲,丈夫的训斥无疑是加恨了女主的忌妒心。翻拍《亡命母侵》,国内能上映这片,还未删减的话。。。👍🏻👍🏻👍🏻
看起来是根据那部法国同名电影翻拍的,很多镜头都一样。主要看两位影后飙戏,感觉还是杰西卡表演的戏份更多些,安妮海瑟薇的部分还是比较克制的。整体看来是一部很女性体验的电影,这种悬疑的感觉和猜疑的心思非常细腻。一场变故像坠入湖中的石子一样,把友情,亲情,爱情和日常生活激起层层涟漪。结局很绝望,Theo这个孩子也是挺木,完全沦为被玩弄的棋子。
『右派荒淫录』
为什么这么想当妈呢,不理解,不过这是一部励志片吧,女主为了自己想要的目标,步步为营,谁都无法阻碍她当妈的步伐,颠狂又自制,每一个成功女人背后的犀利秘诀
“我知道你的感受,心里好像有一巨大的空洞,我们只能彼此拥有。”
太惊悚
就这相邻俩屋子连死三四轮人后,警方依旧坚持not my business,只是大家不幸运而已。所以这应该是一部抨击欧美警察制度的讽刺电影。
呃,绝对不是一个政治正确的结局,不是一个好的女性行为示范,不是一个正义战胜邪恶的满足~一开始我甚至在想,这应该是女版演绎的“智子疑邻”故事,结果为了迎合暗黑和动作戏,剧情滑向了另一个极端。女性的直觉(往往)是准的,但是叠加上护子心切(或者其他闹心)的buff,很有可能会表现出神经质和歇斯底里的症状,如果另一半缺乏理解与包容,一味责难或是放任自流,多半会酿成悲剧。故事设定是年代戏,从服装和家居装饰可以看出更多细节,婚后想复出的女人和关心国家大事的男人们,环境的建造还是不错的。说多了会剧透,最好自己去看~
译名应该改成做杀人犯的朋友+邻居之短暂的一生
看完了只想说:好家伙????
两位女主演太重量级了,会显得电影轻飘飘。片子拍出了女性很多细微的感受。但是故事框架明显陈旧。我觉得片名更应该改成母亲的负担,这个世界压在女性身上的重量太沉重了。四面八方,无所遁形。
什么“我在演戏”电影,陈旧得不可思议
人能够想象的恶意,先出现在心里,才能在乱象里一眼识别。杀夫的动机其实需要再多一笔,指责也好,轻蔑也好,不接受她的新计划也好,需要更多的力量才能按下她的手。
两个女性演技都在线,人性会在失控的现实里变的可怕,尤其是母亲这个角色如果失去了孩子那么他想什么都会不择手段别的不在考量范围里面
两个影后一起就拍了个这???
浪费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