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莎拉被抓走,在那个到处充满德国集中营的时代,弟弟躲在那个小隔间,锁上了柜子,而钥匙在莎拉的身上,看到这里的时候心里特别压抑特别难过,尤其现在身为母亲,不能想象弟弟最后的时光是怎样的难熬和绝望。
也许他还不懂得绝望,因为希望也从来没降临过。
莎拉不断的想要出去,去打开那个门,放弟弟出来,一次两次,三天五天,她出不去,可怜的弟弟……
昨天刚好读到一篇文章,叫做《你为什么不上相》,是豆瓣社区首页“你可能喜欢”的推荐,属于果壳网。
文章将答案归于一个叫做“冻脸效应”的理论,大致是说,相比较包括视频呈现在内的动态脸,照片上的静态脸没有那么有吸引力。
这应该也只是一种猜想和假说,所以文章对于“不上相”又提出了另一种解释:我们最常见到的是镜子里的自己,所以对照片中的自己看不惯,并且附上了另外一篇名为《镜中自己为何更美》文章的链接。
作者提到,“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照镜子时大脑会自动进行脑补,所以照镜子的时候并不是真实长相,大概比真实长相好看30%,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照相时感觉不像的原因”。
无论是由于人体本身并不完全对称,还是传说中的“单纯呈现效应”,读完这篇文章,我对于“你为什么不上相?
”和“镜中自己为何更美?
”两个问题已经不那么关心,反而被一种来自未知的恐惧笼罩。
看着镜中的自己,我不再纠结于哪里不完美,而是不自觉地问,那是否是真实的自己?
我开始本能地不会去相信我所看到的,因为也许那并不是真正呈现在他人眼中的自己。
这个世界上是否真的存在所谓的“真相”?
如果我们连自己的真相都无法确定,又有什么资格去追究其它任何一个个体的真相?
这是一场关于真相的讨论。
电影《萨拉的钥匙》如果是一部单纯表现二战时期法国“冬赛馆事件”的电影,它无疑非常出色。
无论从主题本身,以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为载体,自揭伤口,表现历史的沉重和人性的美好;还是剧作角度,女记者茱莉亚出于工作要求追踪记录关于“冬赛馆事件”、丈夫家族老宅隐藏多年的秘密、以及女孩萨拉因为一把钥匙而无法弥补的破碎的一生,三条主线齐头并进,交叉发展,节奏掌握恰到好处,张弛有度,不同时空间的衔接极其自如;此外,对于细节和意象的关注,以一把钥匙为“针孔”,透视世间一切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
其他方面包括镜头运用、色彩掌控、悬念制造等不一一赘言,总而言之,在影片进行到茱莉亚开始在欧美各国奔波的追寻真相之旅以前,一切都是那么恰到好处。
佛教认为“生命就是持续的生死共舞,无常律动”,而“执着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执着不仅不可能抓住什么,反而会带给我们最想要避免的痛苦”,“执着背后的动机也许并不坏,希望快乐也并没有错,但我们执着的东西本质上无法执着”。
佛教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出世性,并不是所有的生命和生活都需要或者应该遵循。
但是,当茱莉亚因为自身内心无法解开的绳结而投入到一种固执的求索中,她的面孔因为过度偏执而显得扭曲,她的感情因为承载了太多的负罪感而变得混乱,她的正常生活完全被打破。
事实上,受此影响的还包括茱莉亚的夫女、丈夫的父母、萨拉的家庭、萨拉养父母的家庭,所有的人都在为这场对真相的追寻承受着打击和痛苦。
影片的剧情简介里说,“茱莉亚发誓要找出萨拉去向的真相。
但如果真相的揭示,可能会造成更多痛苦,人类应该怎样面对自己留下的疮疤。
法国影片《萨拉的钥匙》将以它的方式给我们一个答案”。
如果说,影片的答案是要不顾一切地寻找真相,并且将真相强加于与其相关的所有人,为他们带来痛苦,我更觉得,真相是什么也许并不那么重要。
没有血腥,没有暴力,影片中没有任何涉及身体摧残的画面,却会被观众主观不自觉的幻想描绘得更加不堪。
至少我是这样的观众。
萨拉不顾一切地冲回家打开壁橱的片断是最让我揪心的部分,也是唯一让我难过的段落。
没有人期待能够从壁橱里走出一个健康完整的弟弟,哪怕他已经骨瘦如柴、奄奄一息,甚至萨拉应该也清楚地知道,只是她不愿意承认。
影片没有任何镜头展示壁橱里是一堆怎样造型恐怖的白骨,却让我觉得更加不寒而栗,这也许正是导演的精妙之处。
我有时候会想,如果萨拉没有回去,没有打开壁橱,她的后半生也许依然会在痛苦与悔恨中度过,但是那是否不足以让她用毕生时间都难以走出阴影,更不会结束自己的生命?
其他人,即使过着臭味相伴的日子,也不会被历史的悲剧影响终生,大不了只是搬个家那么简单。
如果说萨拉需要用真相兑现对弟弟的承诺,需要担负一个姐姐的责任,需要完成心底的一个解脱,哪怕还会落入另一个更黑暗的深渊,这是她需要付出的代价。
茱莉亚,一个只是希望还原历史、希望让世人永记耻辱而引以为诫的局外人,是否也需要一换真相的代价?
茱莉亚让我想到同样是追寻真相的另一个人,华裔女作家,张纯如。
在看到茱莉亚如此执着于追寻真相的时候,我一直在担心影片会以她的自杀结束,直到最后她说自己的女儿叫萨拉。
于是,茱莉亚不会在追寻真相的路上牺牲掉自己的生命,但是她的代价是用一生的时间延续这真相,哺育她,抚养她,让她快乐地成长,让她更加幸福,而一旦这“真相”受到半点伤害,结局一样是两败俱伤,唇亡齿寒。
有时候,真相也许只能成为秘密,如果是为了让爱的人幸福。
年少一点的时候,我会因为他人刻意的隐瞒而在内心生出仇恨,因为那让我不安,让我不能够信任。
我曾经想方设法,试图用也许会伤害他人的方式公开真相。
不过最终没有,也许是还不够勇敢。
现在想来,不过是好像自作聪明一般,向世人宣告,看哪,我是多么伟大,我知道了你们最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东西,而你们居然一直在欺骗。
现在,我不会这样。
我相信他人的隐瞒必有原因,有时候其实更是为了我的幸福和快乐。
既然我已经知道真相,真相的意义也在被认知的刹那自我了断,又何必造成更多的伤害?
或者,我可能会选择其他的方式,比如写成个故事,成为一种具有普世性的存在,那样,它便不再属于我,而是属于整个宇宙。
Yesterday morning, you looked good. Yesterday evening, before you went out, you're pretty sure you looked real good. So who the hell is this schlub in the Facebook album from last night, tagged with your name?
最近看了几部法国电影,那种温和的感觉,和对细节的把握,很喜欢。
回到这部电影,这部电影确实还有许多不足,但贵在以诚动人,尤其是主题的把握和那些小细节。
而无论主次所有演员的出色表演确实很赞。
莎拉为了弟弟的安全,把他锁进了橱中,之后当她历尽辛苦逃出来回到家中打开橱门的时候,她的人生其实已经注定。
与之相对应的,是作为一个对真相执着的记者人的家庭悲剧。
片子的前后两部分给人感觉微有差异,前半部分的历史感在美国与意大利取景中荡然无存。
而现代的女主最后对家庭的做法让我有一定疑惑。
说几个印象深的细节,当几个记者讨论并确定这个主题的时候,最后那个男记者说纳粹都会留下各种照片各种记录的时候,现代女子一顿之后说出的那句这是法国人做的。
莎拉和父母在前往关押地过程中父母先后的责备与莎拉的眼神。
莎拉刚逃出来时与另一个女孩在湖中时暖色调的选取。
现代女主的公公在回忆莎拉回来那天时在车里的状态和回忆中小男孩与父亲在看到橱中时的眼神。
感谢信中那片铺满的稻草与那棵树所构成的完美的图景,以及海边的莎拉。
现代女主在布鲁克林即将见到老人时的局促不安。
然后就是影片最后父女交流时两人的变化。
其实,我总觉得当莎拉的父母分别在歇斯底里的情况下指责莎拉时,这个悲剧就已经超越了时代与战争的反思而走向了人性。
这是一部值得去看的电影。
看到小说的简介,想起自己的电脑里有这部电影,突然就很想看,想知道那个被锁在柜子里的男孩最后怎么样了。。。
故事慢慢的铺开,虽然莎拉和她的家人在经历那些非人的待遇,但我的心理总盼望着那个被锁在柜子里的弟弟能因此而逃过一劫,甚至于我总觉得故事应该是这样的,因为无法想象相反的那个可怕的结局!
也正因如此,当莎拉冲进房间,用颤抖的收打开橱柜,然后惊呆、尖叫时,那个场景是那么的令我震惊,导演没有拍橱柜里的景象,我想,那是任何人都无法承受目睹的!
喜欢电影的并列叙事,缓缓地铺展开来,然后砰地一声揭晓在每个人心中都料到却都在不停否定的那个关键事实但是电影的结尾感觉突然就弱了下来,没有把直面伤痛的主题完整地勾勒出来,缺乏说服力总的来说,是部好电影,值得一看!
两场战争呈平行线展开:历史的和现代的,纳粹和犹太人的,男人和女人的。
历史的那条线牵动着我,让我越看越有兴致。
最终,我被打动被震撼。
Elle s'appelait Sarah(中译:莎拉的钥匙)|转自我的微博,发表于2014年2月9日。
另外,我写影评总是很抽象,很概括,从不讲故事梗概。
纳粹带给人类的灾难是刻骨铭心的!
莎拉的境遇只是纳粹带给人们众多不幸的星点,但,历史是残酷的,也是不可更改的。
60多年后,人们在面对这段不幸历史时,对他的态度是值得学习的,尊重历史,勇于面对。。。
我们是凡人,在历史长河中,不去抨击任何一种思想,但积极、阳光永远是人类进步不可或缺的因素。。。
没有血腥和暴力的场面,以莎拉回家找弟弟为线索扩展开来侧面描述了当时悲惨的时代。
在那个时代人的命运只能随波逐流,无法自己驾驭。
即使将今天的你我放到那个的时代,不知道是否也同样冷漠。
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心里都受着创伤,莎拉的钥匙给了她逃出集中营的希望,但是也给了她之后的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
我觉得对莎拉的人物内心描绘是合理的,对弟弟的爱,对于自己的承诺,以及对于悲惨事实更多是觉得是自己的过失,这些细节就是丰满莎拉这个人的血和肉。
这部片子总体构思还不错,前半段有悬念,情节相对紧凑。
后半段在悬念解开后,情节变得非常松弛,一些段落非常矫情,难以让人产生共鸣。
莎拉好像对其父母的下落丝毫不关心,难道仅仅以被送往奥斯维辛就一笔勾销?
莎拉从法国家庭出走理由似乎也不太充分,是痛恨法国这块土地?
影片到了后半段似乎就是一直在讲莎拉有多痛苦多痛苦,反复展示:你看战争阴影对人的创伤有多深,然后呢,然后就没有了。
太乏味了。
看这种现实主义的电影,于我本人来说,真的很难不落泪。
事先了解了这部电影,之前也不是没看过这类型的电影,但是依旧无法免疫,因为关乎历史,每次拾起都像是站在一旁跟着经历了一次,从前怎么难过,再看还是难过。
当然,也有反思。
莎拉的家庭发生的故事,在那个年代何其普通,何其渺小。
犹太人的命运也是何其悲怆,中国人拍出来的电影,我不敢看,好像不看就可以不想起,专注于外国片,好像好像看别人的故事可以置身事外一样。
其实,种种惨象,哪个不是中国没有发生过的呢。
电影中,当时的法国人,当下的法国人,都只是冷眼旁观,不是像极了电视机前的我们,冷眼看待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难民一样?
无力,无奈,历史重来,当时的人们怎么做,当下的人们还是如此。
重蹈覆辙便是如此了吧。
就像电影里说的,被叙述的故事,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过往的记忆,也是未来的希冀。
感谢有这些人,拍这样的电影。
也许只有置身其中才能切实体会,人类的浩劫总是在不经意出现,历史的车轮还真是滚滚而来,生生不息,一次一次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影片的开始是莎拉天真灿烂的笑容,但是之后她的笑容再不单纯。
关于那段历史,或许人们更多的是了解集中营的死亡数字,或是集中营内犹太人所受的折磨。
对于那些幸存下来的人,他们的生活又怎么样呢?
幼小的莎拉就表现出了非一般人的聪明机智,但是在战争的背景下,一个小孩的力量是如此的渺小,尽管的历尽波折,结果对她的心灵也造成了无法医治的创伤。
那把钥匙打开了橱柜,但却没有钥匙能打开她心灵的那把锁了。
或许正因为她太过聪明,记忆和自我的思维过于执着,心灵的痛快,悔恨,自责伴随了她的一生,折磨着她。
那种心灵的折磨,无法感同身受。
她逃离,离开自己的故土,改变姓氏,背叛种族,却逃不开精神的折磨,这摧残最终使她无法承受……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并不是因为钥匙,而是历史。
这个女人好讨厌好讨厌好讨厌啊尼玛管得真宽啊还要抢人家妈的名字啊!!!btw 电影中心装修好了真挺好的除了厕所位太少。。。
叫人如此悲伤
在别人的记忆中复活那段可怕的历史,以及由此带给一个女孩的心灵创伤。一层层的抽丝剥茧,一场场的寻找与救赎。
没有被触动~~倒觉得满是莫名其妙。
对比犹太人在国际上宣传自己受到的创伤,亿万中国人死于日本侵略,谁的伤痛更惊心怵目? ----没骨头的中国文艺界,只知道挖掘自己灵魂的黑暗,不知道展现中国军民反击侵略、无私无畏的中国心!
三星半。这种片子看完了叫人很“无语”。。你挑不出什么毛病来,甚至有的地方还不错,但观者也没有什么触动。你只能用平淡,中规中矩这样的词来形容。。
萨拉的线索好像发展得不充分啊
畢竟生命的傳承可以幫助我們撫平傷痛。
潘多拉的盒子,有时候还是不要打开为好、有些事情不知道更好。“我们都是历史的产物,只不过正好在那一段时间里。”
我们都是历史的产物。
后面看不下去了,字幕问题,不过前半部分很冲击,精彩
6/10。开端是报社的年轻人对扣押事件的历史和冬季馆民族责任的演讲一无所知,年轻人却站在彼岸评价历史此岸的人们对战争创伤的缄默,现代人对真相的冷漠简直不寒而栗;冬季馆的绝望气氛刻画得极为震撼:缺食少水,大庭广众下站着排泄,掉楼的女人以及车上戒指里藏毒自杀的老人,将人物命运置于过往的血腥沉浮;战争片中的女性经常处于精神痛苦而恍惚的状态,《广岛之恋》里民族仇恨的羞辱和《苏菲的选择》里无法选择中的挣扎,她们都想让噩梦般的战争罪恶搁浅在过往,结果被生存的虚无感和自我拯救的失败吞噬,莎拉亲手杀死弟弟的橱柜钥匙,锁住的是走也走不出的内心自责,尘封住的是永远成为后人的秘密,结尾茱莉娅再次遇见莎拉的儿子威廉,茱莉娅笑称露西不是她女儿的名字而是女儿的长颈鹿玩偶,他们望着女儿在窗边独自玩耍,忏悔过去才懂得把握未来。
看过辛德勒的名单,犹太人的眼泪再也无法从心灵上抹去。而这部,拖沓的钥匙,几分钟能讲完的故事,却要夹杂莫名的女主角。字幕结束前都没明白她在找什么。好故事,烂编剧。
就那样吧。
没想到豆瓣那么与时俱进! 刚在法国看过这部片子,流泪了。以女性视角呈现这个沉重的话题,更能直击人心。我特喜欢开头和结尾,那美好的寓意。
两星半。如果只停留在莎拉的童年,也许这会是个不错的故事,但是对于悲剧,我们能做的不只是无止尽的哀悼,眼泪,毕竟已经有太多人为它付出代价,毕生都无法走出。越往后,克莉丝汀太过抢眼的演技和情绪都将故事格局带的越来越窄,变成很难引发共鸣的个人选择。
好人不少,恶人也多,法国啊......从这部电影看来,似乎太脆弱了。
与同题材电影“围捕”相比,这部显然更深刻,更能打动人心。the most personal is the most general. 看的揪心,就应该这样
永远无法摆脱的阴影。我亲手杀死的弟弟。
“我以为这是唯一能保护你的方式,却让我永远失去了你……”历史的错误,可以原谅,但不能遗忘。这是看过的第二部关于le Vel' d'Hiv的电影,较之前的那部《La rafle》,这部显然要好上很多。小Sarah的演技足够让人为之动容,结尾那一瞬也让人视线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