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想看看这个赌注的进展 慢慢的代入了保罗的视角 自己每天是手机、平板永不永不丢下 总说着不买了不买了 刷个小红书又开始消费了 25岁的月光族 刷着电子产品 一天又过去了 这些时间干了点什么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有更快乐吗 好像也没有 无休止的摆烂 以放纵自己的方式寻找快乐 影片里的不正是现在吗 大数据总能给你推送到想看的 前脚刚刷个视频 后脚打开购物网站立马推送 可能有人觉得这个电影有点太理想主义了 但是从某种程度上他点醒了我 是时候醒了 对吗
01只要去接受,就还挺享受。
02朋友和熟悉是两个意思。
03“没人冲我们开枪,也没人囚禁我们”,想到「安妮日记」。
-*理想住址:附近有图书馆、公园、菜场、湖。
*足够幸福的理由:能看、能听、能闻、能尝、能跳、有食物、想去哪就去、人身安全。
*我的一百样东西:「饮食」锅、碗、筷、勺、冰箱、电压力锅、即热式直饮水机、免手洗破壁机、冰箱。
「个护」洗手液机;牙膏、电动牙刷;卸妆水、棉柔巾、洗发水、沐浴露、干发帽、浴巾;喷雾、梳子、霜;吹风机、护发精油;粉底液、美妆蛋、口红。
「睡眠」床、床垫、被套、羽绒被、颈枕。
「服饰数码」内衣*3、内裤*6、吊带*3、T恤*5、棉毛衫、棉毛裤、卫衣*2、牛仔裤*5、开衫、西装外套、灰色羊毛大衣、羽绒服、袜子*9、遮阳帽、帆布鞋、运动鞋、马丁靴、眼镜、晴雨伞、手机、充电器、移动电源。
「舒适」电风扇、电视机。
「清洁」洗衣液、洗衣机、烘干机;扫拖机器人、手持无线吸尘器;木浆棉抹布、鱼鳞布、擦窗神器;洗洁精、洗碗布、洗碗机。
有这样一部电影,电影封面是两个男人一丝不挂,你会点进去看吗?
哈哈,羽蒙点进去看了。
当然,剧情并不是大家想像的那样激情满满,而是在通过喜剧的方式告诉大家现代人的快乐到底有多物质,大家又有多空虚。
如果,给你一个挑战,让你一百天内什么都没有,就像这部电影里的封面人物一样一丝不挂,然后一天让你拿回一样东西,你会选择先拿什么,后拿什么呢?
电影《一百样东西》是由弗洛里安.大卫.菲茨执导,弗洛里安.大卫.菲茨和马提亚斯.施维赫夫、米里亚姆主演的喜剧片。
该片讲述了两个最好的朋友托尼和保罗酒醉之后打了一个赌,决定放弃他们所有的物品坚持度过100天而引发的故事。
这部电影就像是剧场版的《断舍离》,保罗是那个我们身边总是买买买的朋友,即使他限量版的胶鞋大多没穿过,但是一有新款上市,他就会马上打开手机进行支付。
可悲的是,我发现我跟那个保罗还挺像的,尤其是这些年,好像购物真的能让人快乐。
但是,我知道,这些快乐都是多巴胺,消费,享受,等等这些易得的东西都会让人产生多巴胺,却不是内啡肽。
曾经有个人说过,只有去尝试那些让自己提升却又没那么易得的东西,比如坚持看一小时书,坚持锻炼一小时,像我这样写一篇影评,坚持学习一项新技能等等,这样而产生的快乐才是内啡肽。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时,有个朋友又向我咨询贷款的事,她贷款并不是需要做生意啥的,纯粹是因为没钱用。
我不知道她为什么没钱用,或许就像影片里的露西一样,支出已经高于收入,就这样陷入恶性循环。
露西的事儿虽然有点夸张,但是其实很多人已经离露西不远了。
影片的另一个男主角则是沉迷于对自己外表的捯饬,在他选择物品时,他会优先选择发胶和隐形眼镜。
太在乎自己的外表,其实也是一种病,是一种对自己深刻的自卑。
电影非常好笑,你会看到人类社会的通病:沉迷于手机,沉迷于买买买,生于和平年代,不愁吃穿,物质生活过于丰富,却再也没有当初那种单纯的快乐了。
影片再次表明,弗洛里安.大卫.菲茨在电影制作的各个层面上都具有才华性。
这部喜剧片可能不会改变世界。
但是它提出了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建议,就是希望人们可以将手机搁置半个小时去让自己多思考。
几年前无意中看到过《一百样东西》这部电影,看了10分钟不到,就放弃了。
原因是当时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这部电影在鼓励人们去“断舍离”。
那年,我几乎什么都没有,没有稳定的住处,也没法购置很多自己喜欢的物品,也没有一份稳定的感情状态让自己去梳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以及平衡。
几天前偶然又浏览到《一百样东西》这部电影,就和老公一起坐在沙发上看了90分钟。
原来这部德国电影不仅仅是鼓励人们“断舍离”,也不仅仅是一部轻喜剧。
电影主创的视角很有趣,是用一场看似极其荒唐的赌约来引起人们对生活状态的思考。
一百年前的人,每个人只有一百样东西,而现在的人,每个人拥有一万样东西。
这是事实,在我的身边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现代人的精神空虚依赖过多的物质来充斥,“需要”一词已变得虚幻。
我老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买买买”的生活节奏没有让她感到忙碌不安,却给身边的亲人们带来很多焦虑。
冰箱里的蔬菜水果和肉,永远是实际需要的150%甚至更多的量,吃不完变质的就扔掉,然后再买一堆新的。
同样款式的丝巾、吊带、腰带,她会买十几条不同颜色的,美其名曰是“换着穿戴”。
任何家居小物件,不管是不是交智商税,只要是有一点点好处,她一定会买来尝试。
我很不理解这样的购物心理,是冲动购物会刺激多巴胺的分泌,还是占有更多的物质能够带来更多的安全感?
后来我发现,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老妈出生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饥荒的后遗症就是会让她对于吃不饱和穿不暖有极度的恐惧,恐惧过后就会用更多的“囤货”行为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以获得安全感。
这是一种近乎病态的心理,得治,但并不是简单一个“断舍离”的原则就能将其治愈。
从贪恋物质的状态下走出来,这恐怕需要更为科学的认知指导。
然而我不是研究心理学的,能量有限,无法把她牵出来。
生活中除了物质,还有什么?
亲人、友情、情爱,还有事业带来的激情和成就感………《一百样东西》似乎将这些都讲得很透彻,但却用了一种杂糅的形式。
一百样东西的标题是个确定的数字,然而生命中重要的东西却并没有一个确定的集合。
电影中保罗和奶奶的关系是一种在我看来很舒服的状态。
奶奶高龄却很独立,是个很酷的老太太;孙子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但不乏对家庭的责任感。
祖孙俩一个倾诉,一个倾听,不是剧烈的煽情,只是带着淡淡的忧伤的相处模式。
故事最后,托尼帮好友保罗找到了代表了祖孙俩的牵挂的香烟玩偶,这数量刚刚好,一个物件即可,玩偶飘散出来的烟雾,这温度刚刚好,一点牵绊即可。
在电影中的赌约里,保罗和托尼在漫长的物质缺乏的日子盘算着自己最需要的东西,并给它们排列了优先级。
其实,每一个看完并看懂这部电影的人都会给自己生活中的物质亦或是精神需求列个清单排个序。
炒鸡喜欢电影前面的那段台词“在曾祖父那个年代,他们只有57件东西祖父祖母那个年代,他们有200件东西我们父母那个年代,他们有650件东西我们,到我们这里平均有10000件东西哇哦,10000件东西”(有一丢丢删改比如称呼什么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社会繁荣昌盛的同时人们想要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想要的越多,拥有的就越多,拥有的越多获得幸福感就变得没那么容易,然后就会进一步想获得更多的东西,也就会陷入这个死循环圈。
感触挺深的就是在90年代,也就是祖父母那个年代,祖母收到了祖父的一封信会高兴好几天,甚至一个月。
现在的人们拥有的越来越多,好像学不会珍惜。
现在的人们很少会有像以前那个年代那么容易快乐了。
现在人们家里差不多都有10000件东西,反问一下自己,有多少是有实际用途的,或者能给你带来真正的幸福感。
或许当我们真正抛开一切的时候,或者被动抛开一切的时候,我们才会更容易得到幸福感。
因为偌大的房子里,其实并没有几个东西是你真真正正想要的。
托尼在影片末尾对心上人说“这里有五件东西,没有了他们我就活不了了” 五件东西:衣服,裤子,鞋子,内裤,还有站在托尼面前的她
这部电影或许是我看过最“污”,也是最纯粹的展现生活态度的电影了。
(这部电影BGM 和风格都超喜欢,看完感觉神清气爽的那种)好评哦!
两位一起长大的异母异父好兄弟,一个购物狂且发明了“娜娜”(类似Siri) 另一个自律,是“娜娜”的商务运营。
两人在庆祝酒会上打赌要摒弃所有物品,每天只能拿回一件生活必需品,谁先坚持不住就算输,同时赌注就是会输掉自己在公司一半的股份。
故事试图引导人们思考物品存在的实际意义、过多物品是否真正带给你快乐 幸福、你是否真的需要那么多物品、精神世界的富足和物质的过度囤积是成正比吗?
、什么对你来说才是最重要的,你清楚吗?
、你的消费是真正你需要还是被资本引导并且你从不说“不”。
其实这部片子对我的影响或者启迪挺小的,我自身生活习惯也蛮极简的,喜欢干净整洁并且东西不囤积,东西数量不多,在大一就觉得大四要搬会很麻烦所以买东西都买能折叠的能一物多用的、找能代替的,不搞过多东西堆着,也不觉得有些东西非有不可。
但是成长的过程中总归会走走岔路,工作后有很多机会出差参加聚会商务会面等,所以对于包、衣服有一段时间我很有要求并且大量购买,现阶段的我正好又在思考物品带给你的实际用途和价值与虚荣心等的关系,以及自身消费观的思考。
对奢侈品和其带给人的附加价值有了新的看法,也能更辩证的去看这件事,不一定要像影片中结局一样摒弃所有一起出发,用爱发电之类的,但是能尽到物尽其用我觉得也是种幸福,不管是平常物品或者是有了品牌效应的奢侈品,能在生活中高频率的用到,而不是放着落灰放着隔板上看,甚至放到你遗忘了他就挺好的了。
双十一结束了,不知道大家的手还安好吗?
和“情人节”一样,这本是一个因为“单身”而诞生的特别纪念日。
这本应是“单身狗”们的狂欢,现在“狂欢”依然在,只不过属实有种变了味的感觉。
(“单身狗”真是没人权😭)
不过也有一点是好的,那就是头一次收到了全世界商家的关心。
这时候你才能意识到这些卖家们是多么长情,甚至是那些你已经回复了“退订”的…
当然了,这些都是玩笑话,不过这种全民狂欢的氛围,实在是太洗脑了。
不知各位小伙伴是否做到了理性消费呢?
如果没有,那今天的这部电影或许能够让你引以为鉴——《100样东西》豆瓣评分:7.3
老实说,光看海报,这满屏的“卖肉”与“卖腐”,让人很难想象这居然是一部严谨古板的德国片。
但如果看完全片再回头看这幅海报,就能明白,抛开那些噱头,电影更想传递的是——我们现在虽然生活富足,其实内心却一丝不挂。
影片的男主角 保罗 是一名地道的技术宅男。
生活邋遢,作息不规律,一天到晚离不开手机,直到现在还单身独居。
为了排解寂寞的情绪,保罗开发了一款APP来陪自己聊天,并为其取名“娜娜”。
通过9个月的交流,娜娜成了世界上最懂保罗的人。
早上起床,保罗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唤醒娜娜;网上购物时,娜娜更是成了保罗的专业导购;甚至于解决生理问题时,娜娜都会贴心为他挑选最合适的小黄片…
在娜娜的推荐下,保罗网购了上百件的商品。
其中包括买回来就没穿过的运动鞋、根本不会戴的棒球帽以及根本用不到安全套…像不像平时网购,遇到各种商品推荐时的你和我?
这样疯狂的“买买买”让保罗的朋友 托尼 感觉非常不可思议。
和保罗截然相反,托尼是个格外严谨自律的人。
每天按时起床健身洗漱打扮,出门必是西装革领仪表堂堂,一副成功人士模样。
尽管是穿一条裤子长大的好兄弟,但是因为性格差异,两人之间其实小冲突不断。
托尼嫌弃保罗自控能力差,保罗则认为托尼太爱做表面功夫。
一次派对上,在酒精的作用下,为了证明自己自控能力一点也不差,保罗向托尼发起挑战——一场为期一百天的赌约。
赌约规定两人从零起步,将所有物品全部锁进仓库,每天只能拿回一件物品。
谁输了谁就要把自己的一半财产拿出来平分给公司员工。
这个惩罚一下子鼓动了在场员工的心,所有人都期待着输家的出现。
第二天酒醒之后,两人发现不仅自己被扒地寸缕不剩,就连整个家都被员工们搬个精光。
没有退路的保罗和托尼只能咽下苦果,含泪开始挑战。
于是全片最密集的马赛克场面开始了!
裸体出门的保罗一不小心碰到邻居母子。
本以为要警察局走一遭了,结果却被对方当做活体教材,现场来了一堂男性生理课。
漫天大雪的夜里,为了拿回第一件物品,兄弟俩儿不可避免上演了一场雪地狂奔。
白花花的肉体简直比积雪还要耀眼醒目!
好不容易抵达了仓库,虽然心心念念自己的手机和西装,但他们拿的第一件物品还是温暖睡袋和棉大衣。
可当最基本的衣着解决后,他们又会依据什么来挑选物品呢?
100天,100件物品。
过去生活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存在,在这一刻终于有了它们的优先级顺序。
曾经,保罗以为自己永远也离不开手机和互联网。
但是在挑战的过程中,当把过去只看手机屏幕的视线,放到身边的现实空间。
他才发现,偶尔端着咖啡在房外的楼梯上吹吹凉风,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
曾经,托尼以为帅气的外表才是遇到真爱的第一武器。
但是在挑战的过程中,没有洗护用品使用、只能邋里邋遢的他,却遇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爱情。
炽烈而又纯粹,不受地位、金钱的影响。
相信到了最后,胜负于他们而言已经无关紧要。
比起输赢和仓库里的一百样物品,他们早已领会到了更重要的东西。
记得电影开头有一段很有意思的独白——保罗的曾祖父母,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部家当只有57样东西,但依然相信上帝,相信死后能有更好的生活;
而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生存下来的祖父母,他们拥有200样东西,却依然相信未来;
至于生活在两德时期的父母,他们拥有650样东西,心中一直向往自由;
而到了保罗这一代,平均每人拥有10000件物品,祖辈们向往的财富、未来、自由全部唾手可得,却没有一个人能说自己很幸福。
对于幸福,或许他们从未知道那是什么东西。
曾经保罗以为幸福就是为了让自己开心地买买买,不管买来的物品用不用得上;但现在他却发现,越是放纵自己的消费欲望,越是证明自己过得不幸福。
此情此景是否让现实中的你感到似曾相识?
从618到双11,再到双12,层出不穷的电商购物节疯狂刺激我们的消费欲望。
我们一边喊着“剁手”、“吃土”,一边却毫不迟疑清空购物车。
托尼在影片中对心爱的姑娘说: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洞。
每个人都想填好这个洞,但你越往里面填东西,心反而越空虚。
别再让物欲控制自己,有时候,我们拥有的越多,可能越不幸福。
这个世界很美,从虚拟中走出来,用每一根神经,去感受世界,感受生活。
生活中的幸福,或许真的很简单。
德国一个非常有创意的喜剧电影人这一生中,会有多少属于自己得东西,哪个东西是对你最重要得,人为什么要买那么多没用的东西,购物会使人快乐吗?
好多问题当你看了这部电影,估计都会有理解。
钱并不是万能的,无形的东西更胜于有形的东西。
就好比就算你有车有房,有时也不如一句我看你不顺眼。
——一百样东西 2020/1/21
主演之一和导演长得巨像我一个德国朋友,而且,俩人身高一样,名字一样,家乡也一样。
还有这么巧的事情。
很少看德国喜剧,看后想说,少看是正确的。
德国人拍的喜剧咋就不喜呢?
很多情节都显得有点刻意,包括台词设计和表演。
相比之下,还是英国人技高一筹。
电影的主题是不错,但拍得只能说差强人意。
最后,果然,男人都怕脱发
在物质极度丰富的时代,人却越来越感受不到快乐了,人们迷失在追求金钱、权利、关注等等的过程中,不断用这些来填补灵魂的空洞。
人们都想要变得完美,都在修补生命中缺失的漏洞,隐藏自身的不足,但事实上,当你在羡慕别人的同时,有可能别人也在羡慕你。
影片最后列出了男主生命中最重要的五样,对他来说其他什么都不重要了。
真正的快乐会带来自由,找到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人不可能完美,不必去修补漏洞,而是真正的接纳这份不完美,去感受风的轻柔、雨的酣畅,不论发生什么,都去拥抱这个世界中存在的所有美好!
消费主义,极简主义,手机瘾,购物瘾,美国科技巨头公司对全球中小科技公司的压榨,男人的好胜欲,拼命表现搏关注的完美学生,活在“别人家孩子”阴影下的loser……小马哥想讲述的东西太多太多~反而每点的完成度不是很高~虽然笑点很多,可整部片子太零碎,因为有小马哥我才打三星的~
颜值能抗,内容却乱七八糟,没能抓住主题
格局简单也足够一乐的喜剧。尽管有着对消费主义和物欲,这些不常见于电影中的思辩;但最终得出的结论和故事走向是有些老套和平淡的,生活又终究回归到了感情当中。这种“不需要太多”的所谓顿悟会更像那种感觉良好的美国片所具备的,还以为剧本会赋予角色们更多,可惜了好点子~
讲道理还是要严谨点
没看完 为二位身材给二星
很棒的企划!值得翻拍
节奏不太好。
虽拥有一切 却仍一无所有 非常好的立足点 但拍得过分脱线
不知为何这种套路总觉得稍显过时🤣但是总的来讲女主还是蛮好看的!最后的讽刺也是很直接了!
两位下次如果能正面全裸,再加上正真的搞基剧情可能会更抓人一些。
某个极简组还是不消费组还是断舍离收纳组看到帖子里推荐的。电影有点过山车,我在“不错”和“看不懂”里面横跳,惹。后面人们还是离不开手机嘛,没有给我一种活着真的不需要许多外物的感觉。反而脱发那个小伙一直没怎么看到他需要手机,后面还找到挚爱了。很不想觉得电影麦麸但是真的就很麦麸也。
棒~
德国当代喜剧片。一百天,每天拿一样东西,你会怎么选择?这启发我去数数房间里的东西。
曲里拐弯讲个大道理
抵制过度消费,极简主义的喜剧化色彩。
你看起来就像被人用各种化妆品砸了一样……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生活中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列个清单,排个序……
好创意但拍瞎了
创意先行,执行一般。所有的评论和解读都属于第三方自我加戏。
不太有意思,比较幼稚。这俩主演是不是经常一起健身
电影很美,剧作上有些生硬,但整体很活泼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