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鞍华导演今年整整70岁了。
从30岁初执导筒开始,拍到今天依然活跃在影坛第一线的中国导演,算来不多,而每一部作品都能维持较高水准,更为难得。
在充满争议的《黄金时代》之后三年,她又携抗日题材的红色主旋律电影《明月几时有》回归,值得期待。
提到抗日电影,观众多半脱口而出“神剧”二字。
确实,发生在70多年前的这场战争在现有的文化环境下,前有商业利益,后有审查威逼,不论是否喜剧,多半走的都是《虎口脱险》的荒诞路线,呈现出来的面貌往往背离那场战争的实况很远,但《明月几时有》并非如此,全片的基调相当写实而人文。
影片有一个类似《虎口脱险》和《十月围城》的引子,即营救文化人士脱离日寇围剿的真实历史事件。
茅盾、柳亚子、柳亚子、梁漱溟、邹韬奋……一个个文学界和思想界的巨人挤在逼仄的一叶轻舟之中,在草莽英雄的掩护下投奔怒海,逃离魔爪。
影片的前半段因此显得明快刺激,但许鞍华的用意显然不在做一个龙争虎斗的“局”,此后的剧情转趋平缓,水静流深之下波涛暗涌。
直到最后观众才明白,原来那些巨人身后的平凡人物才是电影真正的主角,房东、写字员、小学老师、村姑……抗日英雄原是普通人,一如真实的历史。
拍过武侠、恐怖、警匪等商业类型片的许鞍华显然不是在藏拙,这种与“抗日神剧”大相径庭的处理方式是她一种自觉的创作追求。
熟悉许鞍华的观众都知道,她的电影有重复出现的三大元素:政治、师生恋和古典诗词。
不一定每部都有,但时常会以其中一种为主菜,辅以其他二者,烹出一席雅俗共赏的大餐,而《明月几时有》集齐了这三种元素。
政治不必多说,东江纵队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传奇抗日组织,彭于晏扮演的“刘黑仔”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英雄人物。
而在今日的政治背景下拍摄这样一部电影,其宣传“红色正能量”的意图不言而喻。
彭于晏凭借其利落身手承担起了大部分动作戏,谈笑中取汉奸和日寇人头的风范,让几场动作戏声势不凡。
师生恋的情结主要体现在周迅扮演的小学教师身上,在房客茅盾先生的人格魅力感召下,这位文学女青年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东江纵队的地下联络人。
周迅扮演的方兰造型多变,从大方得体的教师到干练利落的地下工作者,还有别具风情的疍家女造型,充分展示出周公子的个人魅力。
至于古典诗词,是影片一条重要的支线情节。
永濑正敏扮演的日本军官与霍建华扮演的地下情报员以中国诗文论交,上演出一幕相爱相杀的基情大戏。
片名《明月几时有》就出自他俩曾亲密探讨的《水调歌头》。
影片甚至还挪用了“七步成诗”这样著名的典故,不过吐个槽,霍建华做的几句歪诗实在是互联网写手水平。
除了以上这些彰显出许鞍华个人印记的元素之外,她的作者性还体现在影片中众多难以被一锤定音的复杂角色上。
一般来说,商业片为了便于观众接受,多半会用比较刻板易懂的方式来塑造主角与反角,但《明月几时有》不是这样。
码头上设卡盘查的小卒,按说是最易被脸谱化的汉奸,但影片寥寥数笔,把他们那种犹疑在善恶之间,既想自保又泯灭不了最后一点良知的卑微人性描写得淋漓尽致。
方兰的母亲是观众熟悉的“桃姐”,在片中承担了不亚于女主角的戏份,其精湛的演出让人难忘。
但就是这样一个最重要的正面角色,影片在一开始也表现了她身为房东精明悭吝的一面。
这些复杂的角色还包括上述永濑正敏扮演的日本军官。
曾经是香港电影“新浪潮”健将的许鞍华,即使在这样一部红色商业电影中,依然坚守了她的写实诉求和对人性的思考。
影片在梁家辉的追忆中开始,又在他步出写字楼,化身的士司机融入滚滚车流的镜头中结束。
灯红酒绿的现代都市上空升腾起一股沧桑寥廓的历史感。
是那些无数小人物的奋斗和挣扎,汇成了我们今日命运的走向。
《明月几时有》也由此成为许鞍华电影长卷中的一部分,我相信只要她创作的脚步不止,这幅探索近代以来形形色色中国人颠沛流离命运的长卷,还将一直延伸下去。
很多人说许鞍华导演这样的电影很无趣,可看性不高,情节点也不多,没有他们眼中的高潮戏。
但是我认为这是她电影的优点,也是我喜欢像《黄金时代》那种风格的原因。
里面梁家辉饰演的老年彬仔,旁白式的采访性对话,曾经的身临其境却又仿佛置身于事外,如一个观者一般讲述出那个小群体下的战争年代。
三条主线展开的旁枝错节下,每一个演员的出场都是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
方母这个人物性格的塑造则更是一个典型:自私却又爱助人,偶尔还透露出一些傲娇的女人形象,而最终她也是一名母亲,和一个战争下的中国人。
大佐问锦荣“几”与“何”的问题。
可惜历史并不是非平即仄,也不是这样一道几何题:在家国面与个体面之间填上日常细节与私人温情的辅助线就能得解。
许鞍华试图聆听战火中的个体声音,进而复现家国史中的私人史,大画面里的小细节,意图与努力都看得见,然而在执行层面却困难重重。
演员不在一个层次上演戏,观众的情感进进出出无法完全投入。
由于剧本本身的局限(见https://m.douban.com/movie/review/8643107/)和或许存在的剪辑问题,多数人物流于脸谱化。
虽然终于不是“手撕鬼子”大义凛然的脸谱了,但“先让英雄救猫咪”有时候也难免露出套路。
结构和节奏的问题很多人都谈过了(也不乏辩护者),这里只写几个感受到用心的有趣细节:一、方姑两次朗诵或默诵茅盾的《黄昏》都以“风带着夕阳的宣言走了”开始: 風帶著夕陽的宣言走了。
像忽然熔化了似的,海的無數跳躍著的金眼睛攤平為暗綠的大面孔。
遠處有悲壯的笳聲。
夜的黑幕沉重地將落未落。
不知到什么地方去過一次的風,忽然又回來了;這回是打著鼓似的:勃侖侖,勃侖侖!
不,不單是風,有雷!
風挾著雷聲!
海又動蕩,波浪跳起來,轟!
轟!
在夜的海上,大風雨來了!
在影片中这段先渲染“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又点缀风雨飘摇之悲与逐渐浮显的革命冲动与朦胧希望。
然而这其实是茅盾原文的末尾,前文太阳的热血宣言被省略了,“被风带走了”:哦,哦!
我已經盡了今天的歷史的使命,我已經走完了今天的路程了!
現在,現在,是我的休息時間到了,是我的死期到了!
哦,哦!
卻也是我的新生气快開始了!
明天,從海的那一頭,我將威武地升起來,給你們光明,給你們溫暖,給你們快樂!
影片中的人们等待的却并非是这高呼的太阳及其绝对的光明,而是“明月”的温柔救赎。
这是许鞍华以香港视角对中国革命叙事的回应。
影片中的“抗日”并非以家国为感召,而是以素朴的个人情感:爱、恨、恐惧与这些情感的共享为起点。
说如何“恨日本人”却不必说如何“爱中国”甚至“爱香港”。
茅盾的文学魅力于香港文艺女青年也是感官式的而非国族寓言式的。
游击队员白日撑起突黑伞,面上带着预备就义的肃穆神色引知识分子过关,本来是很突兀不可信的(这种举动不是更容易遭来盘查?
),但联系香港近年本土运动的语境,好像也不是那么难解了。
若说真要以战争叙事呼唤某种“认同”,恐怕不是或至少不仅是许多人嘲讽的“献礼”的无奈甚至谄媚。
这其中或许蕴含着某种不以本土立场为执念的本土性。
二、方姑为了参加婚礼穿了旗袍做了妆发,拎上白色小坤包,却在赴宴前先去与未谋面的同志会合,光彩而雀跃地迎接她的革命初登场。
再残酷的革命都有喜气的那一面。
三、锦荣虽是国文老师,服装与饮食习惯都是西式的,带出香港的殖民前史。
刚出场就大谈“法式焗蜗牛”,给大佐烤的羊小排似乎也是西洋口味。
他给方姑的生日蛋糕与刘黑仔的眉豆米粿形成对比,前者方姑没来得及动口,后者则与刘分食,成为进入地下工作的味觉盟誓。
最喜欢的还是黑暗中方姑和母亲餐桌上那一盘金瓜。
日常的贫瘠与丰饶都在其中。
四、方母在阳台上久等方姑不至。
镜头随她转回室内,带过角落的盆栽开了红花。
这是很骄傲的,一个人的从容。
2017年7月2日,我去百丽宫电影院看了《明月几时有》。
本片由许鞍华导演,是建党96周年暨香港回归20周年的献礼片。
本片讲述了以刘锦进(刘黑仔)、孔秀芳(方姑)为代表的东江纵队港九大队与日寇战斗的故事。
我觉得本片有如下优点:一.静水流深,刻画普通人的伟大。
本片的主线是方姑和她妈妈如何走上抗日道路的。
她和母亲相依为命、感情极深。
但她妈妈被日寇抓获后,她开始竭力想营救。
但在踏勘现场后觉得牺牲太大而被迫放弃了。
如此感人的情节,本片并未煽情。
仅用方姑的一段独白,一个哭到下蹲来体现。
这样更让人感到忠孝不两全的无奈与壮烈。
二.背面敷粉,展现战争带来的苦难。
本片仅用一具饿殍,一场轰炸直接展现平民的伤亡,但有大量的侧面描写让人感到平民生活的艰辛。
例如在方姑表姐的婚礼上:能做“全合人”的司仪如此稀缺,以致两家合用一个,说明大量平民伤亡;米如此珍贵,连撒米仪式都无法进行,说明粮食的短缺;宾客如此困窘,经理茶房得极无礼貌地点着人头数餐具。
我想,正是由于在日寇铁蹄下民不聊生,更由于党杰出的宣传、组织工作,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才会加入抗战队伍,民族解放统一战线才会越发壮大。
我觉得这比“绿林好汉”、“江湖异士”、“纨绔子弟”、“黑道大佬”抗战现实得多,符合实际得多。
三.草蛇灰线,前后呼应严密。
本片不像一场戏剧、更像一篇散文。
除了方姑前后两次吟咏茅盾先生的《黄昏》选段外,有几处我觉得独具匠心:一是先有日本宪兵大佐脚踝处剑伤的特写镜头,之后大佐说明这是成人礼。
二是张咏贤前面自我介绍在教会学校念书,后来被捕入狱对着镜头祈祷。
三是1942年日军甫入香港时志得意满,喝令钢琴师改弹《苏州之夜》,到44年自感大势已去,唱起思乡的歌谣。
四.抚今追昔,使观众融入剧情。
本片的序章“营救文化人”结束后,主线就转入香港最后一位在世的东江纵队成员彬叔的访谈中。
后面的故事都可视作老人在讲古。
访谈结束,彬叔又重新跨上的士,搵食去了。
我觉得这就把英雄就在普通人之间的主题描绘得很深刻。
五.神完气足,镜头处理赏心悦目。
本片的空镜头拍摄得非常优美。
除了评论者极为称道的从一片苍茫的岛屿摇到繁华的维多利亚港之外,我觉得这些镜头也很好:比如郁郁葱葱的岭南风光,让我联想到“花香之地无和平“。
徘徊飞翔的海鸥,让我联想到”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追求自由的旷达。
我觉得这些镜头很美。
网上很多评论说该片冗长,剪辑混乱,剧情单薄。
而且本片未能在今年5月举办的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但我个人觉得蛮好的。
明月几时有,周迅老师真的吓到我了,于是百度了一下,她今年已经43岁了,然后就不那么恐怖了……但是叶德娴老师却又让人觉得岁月并不可怕…因为沉淀的时光浸渍出生命的蚀迹~这应该算港版建国大业吧!
众帝后大腕都只争露一面~可见一个优秀女导演的号召力!
豆瓣上批评声一片,可我却真心觉得好看,绝对是上乘之作,我就奇了怪了,打打杀杀,血浆横飞,看不腻吗?
谁说走向光明的表达只能用军队英雄们逆战的光辉正面,而不能用儿女妇孺姊妹书生断舍离的忠义侧面呢……这正是女导演特有的视觉宽度才能捕捉的生态全景~也许不像男人电影把伏笔藏入情节,最后一个反转让你五体拜叩。
你再看一遍这部电影,母亲望女的身影,传递情报时假似迷情的动作,替同袍掘坟的关照,放弃亲人的悲恸渺小,这些细节没夹带着电影手法,而是演进了观众情感里。
最后只一个止步的拥抱,一声枪响,一个今昔对比的转镜就激发出情感里隐晦的感动。
何尝不是一次动容。
我们不必政治正确的恭维这种类型片。
就人们牺牲自己救那些陌生人这一点,还不够让良心震颤吗?
周迅台词说,特殊情况下人才会变成这样,谁也没想到自己会在特殊环境下何样!
这一句就试炼出多少人心,多少虚假,多少无奈,多少真金人格。
是啊,那些恶意吐槽这部电影,特别五毛的抨击政治的各种大侠们怕是都是沦陷后的汉奸…为什么敢这么说呢?
只一点,那些在和平下都做不到律己的人,谁敢言在严苛中不会苛待他人呢?
最后想说,彭于晏的侧颜………和正颜反差好大呢!
许导真是个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导演,久石让的配乐够精致吧,请的演员一水儿的担得起角色,没有一分钱乱用在忽悠观众进场专用的大牌小鲜肉上,和无脑砰砰砰洗钱大场面的火药上,也没有奥运会开幕式级别的布景,就用镜头给你讲故事!
那场山体滑坡躲子弹的戏让我知道原来枪战戏可以美的像史诗~女导演的视角真心是这种类型片里的一股清流~~~许鞍华导演千秋万代~~~
平淡如水。
这是在我看完电影后最直观的一个感受。
131分钟的电影,在最后半小时的时候我以为高潮终于要来了,终于要和日本人开战了,然而并没有,为了保全短枪队和中城队,方兰决定牺牲她母亲的性命,打道回府。
理性又绝望的一个决定。
周迅可能真是到了年纪了,少女感几乎消失殆尽,片头放生兔子那一段和霍建华两个人搭戏只是尴尬以及莫名其妙,没有青涩感和火花。
(虽然我怀疑片头的方兰已经过了少女的岁数,但是扮相确实很幼稚……)但灵气还是一直在,做出放弃母亲生命的选择那一段哭戏演技爆表,反应真实又哀婉。
霍建华的李锦荣,戏份又散又少,没想到单人预告片里他的镜头基本上就是全部了。
他的发挥一般,没有热评里说得那么差。
普通话感觉好了很多,台湾腔比彭于晏轻不少。
(多说一句,彭于晏真是被吹捧过头,他只能说发挥中规中矩,全片亮点high点完全谈不上,演技自然但并没有多突出,并且他的角色讨巧太多了,三个主角里人设最好的)他还是帅的,这次比之前好点,至少我记住了他和周迅那个很用力的拥抱,不像之前那几部完全记不住他的表演,就是他的笑容太奇怪太生硬了,该好好练练。
还有不得不吐槽一下的主角光环。
彭于晏,大写的杰克苏,送走沈先生以一敌十,嘣嘣开枪的时候居然没有一个日本人反应过来,和三四个兄弟一起可以干掉五六桌的持枪汉奸。
周迅,也是大难不死带有结界,箱子里的传单被值班士兵发现竟然因为怕有埋伏于是就把她放走了,和彭于晏从日军包围圈各种流弹中滚下山毫发无伤……这主角光环可以说是不得不服了如果要说全片亮点的话,大概是梁家辉老师的叙述和叶德娴的表演。
观影的时候情绪是跟着方母走的。
她在女儿远行之前塞给女儿伞和戒指会让我想到我妈,她好几次送情报送传单都会担心她被日本人发现,反反复复,一直到她真的被捕被处决,又开始替她揪心难过。
叶德娴的表演自然、完全没有痕迹。
还有梁家辉老师的旁白,虽然只是很碎的几分钟或十几分钟,但演得很精彩,俨然就是纪录片里的当事人,回忆时的语气、说到动情之处的哽咽擦拭眼泪都拿捏的非常精准。
另外,我没有想到最后的点题是日本人说出口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日本人念出这句诗为李锦荣“送别”,只知其中意向,不知内涵。
值得称赞的是结局的牺牲和留白。
没有不切实际的大团圆,也没有正面镜头表现地区抗日胜利。
全国还没有解放,勇敢的游击队员们又匆忙奔赴下一个战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可惜,人未团圆。
“打日本人少你一个不少,为什么非要去呢?
”“如果人人都这么想,那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赢得胜利?
”什么才能称作真正的勇士?
知道前路艰险即便畏惧也要前行,为了守护正义就算舍命也不回头,就如为了同胞不受奴役牺牲自己的前辈,就如不屈从于权势勇敢发声的乒乓球队。
不要认为自己没有责任承担,不要放任自己做的一点恶,也不要轻视自己尽的一点善。
一部节奏缓慢又缓慢的回归献礼之作,以香港东江纵队抗日真实事件改编,叙事方式比较碎,前奏太太太长,不过最后30分钟的两段戏还不错。
配乐优秀,周公子负责美,彭于晏负责帅,霍先生还是适合小荧屏。
出场不足10分钟的梁家辉贡献了影帝级碾压式演技,佩服。
在候场时翻了一下豆瓣,没想到评分降到了6.7,哑然之余也疑惑真的有评论里的那么差么?
看完后觉得疑惑是对的。
叶女士真的很好,周迅也没有评论说的这么差。
(方母叫住方兰,给了她一把伞的时候,我没忍住)第一次在电影院看春夏,妆发都好看,身后的男生只要看到她出现就停不住嘴,春夏被击毙时我仿佛感受到男生的心也被击毙了(?
)对了,虽然身在成都,但彭于晏说被调去惠州的时候,竟有一种被点名的感觉。。
嘛,胜利时,我们再见吧。
随便谈谈。
《明月几时有》的缺点还是很明显的,比如虽然女主是方姑,实际上最亮的戏点(戏剧冲突)集中在了方母身上,从吝啬小气的房东到凛然大义的英雄,她身上有家与国、女儿和良知之间的纠缠和转变,没准是叶德娴的戏被剪弱了,无论如何,关于方母的情节量是极不足的。
母亲不够丰满,周迅的发挥空间也会变少,一损俱损,以致方姑这个角色很难拎起以她为核心的众多配角人物,包括彭于晏、霍建华、沈先生、鲍起静母女等等。
举例,前半部分的电影走向会让观众对彭于晏和方姑之间发生一些情感(不只是爱情)连系有所期待,但电影没有满足观众对这一块的想象。
创作者不必满足观众的想象,但当创作者引导观众走向一条路,则要为这条路的终点而负责。
再比如,片始大篇幅刻画沈先生夫妇以及众多文人离港的事,创作者看似想借一群大知识分子的逃命之弱,来托出穷乡僻壤之间一群小人物的生命力之强,但在我看来废笔较多冲散了主线,茅盾存在的唯一功能,大约就是启蒙方姑,这并不需要太多篇幅,也并不需要多次转换视角,视角应集中在方家母女身上,而主视角在茅盾的部分情节可删。
因为既想讲明白一对母女的故事,又想推一个某种群像式的素描,最后可能就是两部分都讲不好,很多重点情节没了后文,“胜利后见”变成了再也不见(历史上或许没有发生,但作为艺术故事,明笔也好伏笔也好,是要对重点情节的结局有所交待的)。
我觉得许导讲《桃姐》可以,遇上《黄金时代》这样的群像戏就容易纠结。
不过,很难说这是一个烂片,我个人很喜欢它。
它的音乐,它在一些历史细节上的极度写实和还原,它寥寥数笔对一些小配角的表现,都显示出导演的功力。
这二十年,港导里就立住了一个许鞍华,她身上有着极突出极丰富的作者性,不仅仅在于她如何运镜,如何去讲故事,更是在她始终如一的文人气质,以及对小人物的悲悯和对人性的反思上。
她如果拍得不好,不能算是烂片,而只能算创作失误。
好作品是启发心智的。
这部电影没有明面上的波涛汹涌,却像是一场微雨或者一条山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当下这样的环境里,它的一句对白——杀鬼子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
可是如果人人都这么想,谁还去杀——就足够让我们反思自己好久了。
许鞍华《明月几时有》上映后毁誉不一,但我觉得这个片子仍然非常可看。
《明月几时有》是一部主旋律的抗战片吗?
是,又不是。
尽管这部片子选择在香港回归20周年的2017年7月1日首映,显示出了它与政治、与那段特殊历史背景显而易见的密切联系。
更深的层次,我觉得它是讲的是离乱之下人的风貌,当正常的生活秩序被战火摧毁、扰乱、击溃后,中国人的抉择与坚守,它是由一隅来见一种文化。
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楔入这段历史?
许当然不会套用一个大陆抗战题材的常规讲法,她对那种粗粝的主流历史叙事,有着深刻的怀疑,也是她主动去回避的。
有人说,许鞍华在这部电影中涉足了她不擅长的家国情怀,我觉得,说家是对的,而国在电影中只是一个模糊的政治伦理背景,并不是一个显性的诉求。
从结构上来说,她也没有采用好莱坞式那种强逻辑的方式来强化戏剧冲突:事件的关联性似有似无,人物的轨迹也是幽微而散淡,也正是这一点,成为了部分观影者最多诟病的一个方面。
事实上,为了让这部影片有更多的中国文艺趣味,她采取了传统章回体小说中的“糖葫芦”式和“蛛网”式结构,当这种在《儒林外史》、《水浒传》中等章回体小说中习以为常的叙事模式,以电影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时候,中国观众居然十分的不适应。
这么多年来,中国人经过好莱坞式电影结构的一再洗脑,已经对我们传统中的叙事模式变得如此生疏和难以接受了。
这部电影体现中国文艺趣味的地方还有很多,比方说,它由一个“说书人”的方式来串联整个故事,梁家辉扮演的老年彬仔,特别像是《桃花扇》中的老赞礼,又或者是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下》,甚至许鞍华之前导演的作品《黄金时代》的设置。
在故事的讲述方式如此多样的当代,许仍然着意采用了这样一种古典的、传统的形式,可能是她是想传递一种“讲古”的味道——亲历者带领我们穿回时光的隧道,不仅仅是去求证那一段历史,更是触摸那个时代特有的温度与质感。
正是这种“讲”,而不是“编”的感觉,使得故事的铺陈轻松散淡,随性而止。
也许,在导演看来,讲述者的私人视角和个体情感的参与(电影快结束的时候,有一个许鞍华访谈的场景,大概这确实是素材采集的场景复现),具有后期文学创作无法企及的那种原始的生动性,所以,许鞍华在影像世界的建构中,力图从方式上去贴近它、还原它,而令人赞叹的是,梁家辉的表演如此的随心所欲不逾矩,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最大程度地还原了人物的神采,一个鲜活的个体的神采。
所以,我们看到,刘黑仔的故事,像是旧日的传奇,梁家辉扮演的老年彬仔说:“那个时候的我,特别神气”,许鞍华要捕捉的也是刘黑仔的这种“神气”。
杀李灿森那场的“帽里藏刀”,路遇日本兵时演出的“运尸还乡”,特别像是从水浒传、七侠五义里蹦出的故事。
而恰巧彭于晏的性格、气质特别贴合这个人物的设定。
活力、轻松、爱说笑,“一个半茶果雇个当差的”的笑话,满是高中生钓女仔的套路。
而游击队大闹汉奸悬赏宴后撤退的那场戏,一群人骑着自行车消失在月色下的街巷中,久石让的背景音乐随后响起,那种气氛是如此欢快、愉悦、振奋人心,是真正的“革命浪漫主义”。
而方兰母女俩的故事,又特别像是絮叨的家常:吃饭、聊天、穿衣,女儿嫌母亲自私、小气,母亲嫌女儿执拗、笨手笨脚。
母亲还窥探女儿的恋爱,相约一起参加表姐的婚礼……隆隆炮火中,这样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女,是这沉郁、压抑的世界中的最温柔的一抹亮色。
干革命、杀日本人,这种壮烈的革命行为,女儿就像是背着家里人偷偷从事第二职业一样,它融入我们的日常,又具备了超脱的神圣性,它比那些空洞的口号,激烈的对抗,具有更动人的力量。
方母愿意冒着生死之险,去完成本不属于她的情报工作,最开始完全是出于朴素的舐犊之情,他不愿女儿太累、太辛苦,愿意去分担女儿的工作,同时,他对女儿的这种爱,还转化到对革命同行者的关怀和照顾,这是一种普适的母性。
监狱中,方母揽着两个年轻的女孩子抱头痛哭,这一刻,她拥有了全人类母亲的共性,笼罩着无上的光辉。
许鞍华的很多部电影,“母亲”都是至关重要的角色,也往往是最为出彩的角色。
《女人四十》、《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桃姐的身份代替了母亲)……许鞍华看到并理解母亲的市侩、俗气,她更知道母亲的伟大和值得赞美。
战乱中,方母宁愿以地瓜、南瓜度日,也不愿意去向儿子和大房低头,恪守着一个中国人的最看重的尊严和脸面。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方母最后面对严刑拷打,面对死亡,她仍然坚守了承诺,最后甚至因为手臂无力无法挖坑,对帮助自己的狱友感到愧疚。
一个中国人日常中的坚守的道德和边界,是如此令人慨叹。
表姐婚礼那场戏,几乎与叙事主干毫无关联,导演却拍得浓墨重彩、云蒸霞蔚,许鞍华在自己构建的影像里,重溯了香港一代人的记忆:战争前后婚礼习俗的变化,伴奏的粤港民乐,三书六礼的讲究,找不到一副体面餐具的窘境……还有疍家女的装束、港湾上漂浮的渔船,翩跹的白鹭,这些琐碎的细节,具有某种文献性,它承载了香港这个弹丸之地最细密的针脚和最真切的生活质感。
剧中多个人物,多次提到的“这是什么时势”,通过这种日常性的前后对比,导演向我们展示,战争的残忍,不仅是同胞的被屠戮,国土的被践踏,更是我们再熟识不过的“日常性”已经被战火冲击得溃不成军。
不仅是同胞,就是镜头下的对立者,许鞍华也是力图再现他们的 “日常性”。
大佐与锦荣心心相惜,谈诗论文;军官们在酒吧里寂寞而恣意的调笑;胖士兵欢乐地享受着面包的美味;日方驻地里,军人们在夜晚的阳台上的喝酒、唱歌、聊天的身影……许鞍华不会为了戏剧化的需要,去做简单的标签化,对于她来说,人的真实状态才是最重要的,无论是正义的一方,还是邪恶的一方。
关于电影名字《明月几时有》之所指,许鞍华在见面会上解释了她的一种“明月”:明月是山水星辰,是鸟语虫鸣,是再见时家人相聚、恋人相拥,是最平凡的生活,而至于“几时有”,只是因为不得不去守护平凡的生活。
这种明月,也就是杜甫诗里的:“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也是京剧《大保国》里杨波唱的,战争中人们所失去的那些:只杀得有田有马无人耕地,只杀得经商店旅买卖稀。
只杀得妻寻夫来兄找弟,只杀得父在东来子在西。
决定我们和定义我们的究竟是什么?
我们必定是来源于日常又复位于日常。
而战争,无疑是对我们日常性的最大摧毁。
头重脚轻,第一幕的护送文人撤离事件拍得好,出场人物多节奏也紧。而后却转入多支线群戏,涉及到日占时期的香港平民、游击队、卧底、伪军各层面的反抗。有许多的次要人物显得不关紧要,梁家辉穿插旁白作为小孩子多年后的回忆,但这个小孩子在当时并没推动什么。春夏的支线同样游离,按历史真实人物方兰(孔秀芳)的年龄,其实比起周迅,换成春夏演是更适合的。后半段如果能再引入一个大的事件,将所有支线人物都聚集共同齐心协力,在过程中为了保护而出现牺牲,观感会更顺一些。电影里到最后的收尾事件过于小,是反戏剧高潮的。
名导名演员名配乐,但是片子怎么能拍成这样。不论是感情线还是故事线想讲完方姑所有故事却什么都没讲清,工作的艰辛和困苦什么都没体现就结束了。冗长且拖沓,为电影节刚好见面会看到主创而开心却对电影无比失望。
二刷,“死不重要,不要连累队友”的中心思想概括的很好,许导放弃了擅长的小格局,但有其一贯风格,透过不同事件刻画女性之余转写家国,前2/3剧作相对完整,后面完全散掉,个别角色没有存在价值。幸有叶德娴撑场,串起后半部分,其他人表现不突出,最差不是霍建华而是灾难性的王菀之。
题材不错,可惜看得让人乏味而扫兴,许导的作品中最喜欢女人四十,或许是不擅长讲大时代背景的故事,或者是没有像萧芳芳、乔宏这样的演技派挑大梁,整部电影除了叶德娴以外,众明星的表演都很平庸和浮于表面,无法打动人。
不知道该作何评价。结合背景考虑,导演的叙事手法和情感表达总让人有一点“怪”的感觉,但是总会在一些意识不到的时刻,想起来些什么,所谓“回味”吧。春夏的少女感以及,每看一次叶德娴就想起外婆。
叙事的方式和结构都很有灵性,许鞍华着眼于大时代的洪流,让观众看到的却是洪流之中的水滴,一如她始终在观察着的平和情感,细微、入味,一个这样细腻的女导演为什么要拍这样大格局的历史题材呢?没有质感(时代感),节奏掌握亦不精妙,实在难成佳品。
有《十月围城》的悲壮感和宿命感,但许鞍华全程都在克制情感,除少数两场高潮戏外,全片都没有以感动观众为目的,只是在云淡风轻的诉说着重现着这段历史,至于那些想看到战火纷飞惨绝人寰妻离子散的观众,恐怕要失望了;至于演员方面,叶德娴和周迅挑起了大梁,以及霍建华和永濑正敏之间的戏非常奇怪。
喜欢
跟黄金时代一个毛病,故事松散,节奏混乱,演员方面周迅不功不过,彭于晏和霍建华像是走错片场,缺乏亮点。
电影的制作最终却呈现了电视剧的质感。人物多叙事线杂,可最终没有并在一起(似乎是刻意追求),特别散乱。电影很真诚(制作上),但角色却虚了(人物动机是缺失的,口号化的)。
#SIFF20#很主旋律,但不严肃。节奏、叙事、人物都有问题,故事线不完整,人物线紊乱,细节也很薄弱,一盘散沙没有重点。很明显不是许鞍华擅长的题材,和上一部作品比起来可以说是发挥很不稳定了。比叶德娴更亮的是彭于晏,其他人都很平庸甚至游离涣散,也可以说完全不知道在干嘛。
纽约AMC看的。很通俗,漂亮的人都是好人。
#2017SIFF# 竟然是个……喜剧……比「黄金时代」差远了好吗?霍建华说好的日语只有三句哈哈哈哈你好意思吗??夜景简直不堪入目得差。久石让一星,周公子和永濑正敏加上桃姐一星。其他……洗洗睡吧。什么时候电视剧也能进主竞赛了……
数次想起ANN的两部旧作,一部《客途秋恨》,一部《书剑恩仇录》。她常常透露一个问题,这些年一直在想如何和老年相处,这部电影令我觉得她好像有了新的答案。她像方姑一样朝着生命走去又走来,然后不知道会被谁记得,隐没于世事。她报以诚意的那部分赚人热泪,失去的那一部分是有意识地牺牲。
死不要紧,但不要连累队友。
周迅一点也不少女了。
冲导演的水平只能给这个分
我觉得非常好看。整部电影的“真实感”很强,尤其是其中刻画的一些生活细节令人动容。谁说打仗就是时刻都要死要活轰轰烈烈?要真拍成这样的抗日主旋律才要骂人呢。但几乎所有人都说国语这点还是得吐槽一下......喜欢久石让的BGM,喜欢电影最后镜头一转静寂青山变成城市森林,沧海桑田尽在不言中。
周迅灵气完全没了
原以为是讲救“文化人”的故事,结果并不是主体。又以为是抗日特殊时期的爱情故事,结果好像也不是。那么,可能就是一曲荡气回肠的民族儿女悲歌吧,好像也欠火候…两个多小时,情节太散了,中间还要穿插回忆。王小姐那个送信女生是灾难啊。不过,我太喜欢彭于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