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远方

Desde allá,天地禁恋(港),远方禁恋(台),俯瞰(台),远观,无法碰触的性,From Afar

主演:阿尔佛莱德·卡斯特罗,路易斯·席尔瓦,杰里科·蒙蒂利亚,卡特琳娜·卡多佐,豪尔赫·路易斯·博斯克,格美尔·阿科斯塔,阿佛尔·卡马乔,伊万·培尼亚,乔塔

类型:电影地区:委内瑞拉,墨西哥语言:西班牙语年份:2015

《来自远方》剧照

来自远方 剧照 NO.1来自远方 剧照 NO.2来自远方 剧照 NO.3来自远方 剧照 NO.4来自远方 剧照 NO.5来自远方 剧照 NO.6来自远方 剧照 NO.13来自远方 剧照 NO.14来自远方 剧照 NO.15来自远方 剧照 NO.16来自远方 剧照 NO.17来自远方 剧照 NO.18来自远方 剧照 NO.19来自远方 剧照 NO.20

《来自远方》长篇影评

 1 ) 《来自远方》

就像我之前提过(神甫最喜欢同志题材电影Top 50):“新世纪电影语言层面突破越来越少,欧洲三大电影节的电影越发缺乏创新。

如果这十几年全球电影在影史层面有某种大的趋势,同志类题材(成分)从独立到主流都已经名正言顺且自然而然的占据银幕可以算作一个亮点。

而如今很多电影小小国刷存在感貌似也都是从同志题材开始。

”说实话去年“三金兄弟”都缺乏征服性气质,这部金狮奖作品则完全符合上述论调。

影片和去年第71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以色列导演Hadar Morag处女作《救赎之路》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影片实质讲述的还是最简单的人与人打破偏见、建立信任、产生隔阂、无疾而终的故事,将主人公设置为没有“定性”的男性只是顺应了某种潮流罢了。

整体叙事一蹴而就,少了无病呻吟感,也算难能可贵。

片中大篇幅浅焦的运用,焦距视角的变换还是有语言上的诉求,所形成的距离感在大银幕上很有吸引力。

海边一段更成为个人心目中今年观影以来最“浪漫”的一幕。

这些亮点和某种普世可能就是在评审团制度中可以被利用被说服的点吧。

 2 ) 来自远方的影像

在2015年的第72届威尼斯电影节上,一部名不见经传的委内瑞拉同志题材影片《来自远方》击败了亚历山大·索科洛夫、马可·贝罗奇奥、杰兹·斯科利莫夫斯基以及查理·考夫曼等老牌名导的新作,斩获水城影展最高荣誉——金狮奖。

这也是继十年前李安的《断背山》以后又一部以男性情愫为视点的擒狮之作。

而在今年四月份北京电影节上的展映,我发现观众反应和电影本身一样精彩微妙——很多人在映后立即掏出手机,或百度,或豆瓣,以期平息疑惑:这货是金狮奖?

其实,单看“委内瑞拉”“男同”等标签,就很容易让人对本片产生“现实主义”美学倾向的错误预判。

就像很多在国际电影节上拿奖的第三世界国家参赛作品一样(例如提到中东,绕不开战争与伊斯兰,像《自由之路》;提到东亚,绕不开民生与政治,像《天注定》;提到东欧,绕不开纳粹与红色政权的历史创伤,像《索尔之子》),即使这位南美导演的长片处女作聚焦的是时下充满噱头的禁忌之恋,也很容易陷入群体、社会与信仰之间多重冲突这样老生常谈、论文议题般的陈词滥调,这似乎也是此类地域性明显的电影在面对欧美主流话语权所应保持的创作姿态。

但难能可贵的是,《来自远方》并没有借着话题之便来卖萌、卖丑或者卖惨,而是尽可能地屏蔽掉了现实符号的渗入与干扰,避免了空泛的社会化论断。

观众似乎看不到时代的蛛丝马迹,导演甚至还使用了《索尔之子》的背景虚焦来处理摄影空间,缩减观众的视阈范围,让影像的焦点更大程度集中在“人的身体”,架空“人”以外的宏观视角,并把其从“整体”与“秩序”拉低至“个体”与“非理性”的表现维度。

因此,这个得以纯净化的故事既可能发生在当下的委内瑞拉,也可能发生在过去的法国或者明天的日本,具备普世的价值语境。

电影放映结束后,观众对这个奇观式故事表现出理解上的莫衷一是,对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主要人物的行事动机充满疑惑。

有说中年对少年表达的仅仅是父爱,有说中年在利用少年弑父,最简单粗暴却貌似有几分道理的概括即:男主角是变态。

导演似乎无能于建立一套理性的叙事秩序,男主角行为链条段段脱节,心理动机处处缺失,摆明了是在拒绝观众介入这种被预先默认需要进行认可与代入的情绪。

但之于观众,我们不妨从被侵犯的尴尬困境中解脱出来,将计就计,甩开经验的包袱,用另一种思维去理解这恰如远方的影像,理解统计学里的少数,理解“归纳”与“概括”行为在此处的赘余。

如果把一部电影比作数学里的一元函数,每一个因变量对应一个函数值,那么观众所处外部现实世界的每个时间点都对应着一帧图像,连续下来则形成电影。

但显然电影里的时间与现实的时间机制不同,影像内部所对应的因变量也就有着多种可能性。

大多数好莱坞电影的因变量是因果逻辑,意即影像随着“因为所以”的动作而输出,这是大多数人对电影逻辑理解的“不言自明”。

除此之外,像窥视性长镜头影像的因变量则是流逝的时间,例如香特尔·阿克曼的《让娜·迪尔曼》;有些移步换景的超现实主义影像的横坐标是空间场景,例如《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戈达尔早期电影里的人物随着激情和欲望而肆动,而布努埃尔、大卫·林奇的影像骨架则来自意识深渊,绝妙却绝不可言;让·鲁什或者诹访敦彦的“真实电影”则依托演员的即兴表演。

这些新影像的奥义不在于把电影看作一道理科题目去智性求解,而需要观众调动感知的触角,去洞察“无法言说”之丰富性。

就像阿伦·雷乃所说:我们从未想使影片妥协于什么明确的意义,我们永远希望它带点暧昧。

我不明白为什么现实中复杂的事物到了银幕上就必须要清晰起来。

《来自远方》的简约性让情欲、父权和杀欲三者的文本交待含混不清,更不足以形成中年男子行为动态的诱因。

如果强硬地把男主角们怪异无常、不可捉摸的精神根源(也是本片影像的因变量)做以俄狄浦斯式推断,或者戏剧演变式考察,从而对这种复杂的男性心理面貌进行某种社会症结或者心理学寓意的归属,这部片也就无异于那些高考命题模式、等待观众总结与升华的古旧情节剧了。

此片的难得之处亦在于其对“阐释”的背叛。

观众需要体验的,超越于理智与语言之外,一如《狐狸捕手》的貌合神离,《索尔之子》的精神执意,抑或《一九五一年的欧洲》里英格丽·褒曼的情绪突变,是直袭观众身体(而非头脑)的木然,是理性无法统领的禁区,更是超验化的直觉运动,我们可以不用明确“他们”为什么这么做,或者这样做的意义,一切始于存在,止于感受。

区别于“因为所以”的逻辑拼图,这种摆脱了高屋建瓴与全知视角的现代影像直击个体的存在限度,微言却显大义。

此外,让男性拥有与女性一样微妙、神秘、无常,却又真实、难言的直觉体验,真是让人惊叹。

 3 ) 《来自远方》观后乱讲

坚持观影胡话系列~依然是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的叨叨一下~~父权,父爱缺失甚至来自父亲的直接伤害,弑父情结……说好的LGBT单元呢啊喂?

怎么是这类经典命题扑面而来哇。

画面,干净柔和,让人抽离的浅焦和逼视感爆棚的特写很多。

印象最深的是阿曼多跟踪埃尔达(是不是这么翻译的啊,我把男主们名字忘了)时的自然光线,还有海边儿的各种构图。

剧情,我喜欢的那种八百六十个留白的风格,处处需要脑补一万字。

音乐,木有!

静静讲故事,生日会那段的喧嚣和耳光的响亮才显得特别突出。

演员,美手面瘫脸略有小腹眼神复杂忧郁的中年大叔,好吧,我的菜~勇猛暴躁单蠢明亮的街头少年,嗯嗯,也接受。

我想说大叔眼神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电梯上看父亲的时候、从男孩肩头露出一双眼的时候、以及影片终了那个无限深意的渐红眼眶!

两个演员之间的契合度,生日宴段落,晚餐段落,海边段落……最近被用烂了的三个字——性张力,我终于有了具象的认知。

然后就是两人间无休止的感情拉锯战,互换的抖m模式,先沦陷的那个输的命都不剩~留白部分,我的赶脚如下,一是关于对父亲的恨:阿曼多兄妹小时候应该都被父亲猥亵(至少)过,并被逼死或气死了心爱的母亲,然后父亲现在事业有成社会地位也不错还有幸福家庭。

佐证是,晚餐段落关于当了父亲打不打孩子的聊天,两个人应该是都选择了父亲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下一代,或者说用父亲的方式对待这个世界,那么看看阿曼多是怎么对待男孩的,也就大概知道他小时候经历了什么。

他为什么在迷恋年轻男孩的同时心里也不能接受同志这个概念的原因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是关于埃尔达去找阿曼多父亲说了什么:我猜对方根本不承认自己有这个儿子并说了侮辱阿曼多的话。

埃尔达看到过阿曼多内心的痛苦(或者说是阿曼多想让他看到的痛苦)并感同身受,于是决定替他杀掉父亲。

三是阿曼多为什么报警:埃尔达已经完成了作为杀人的刀这一使命的问题倒在其次,关键是再发展下去埃尔达会成为自己生活一部分的这个事情彻底刺激了他。

独自一人、看上去木讷老实其实心怀恨意、用钱解决自己的小秘密而不是成为一个人人皆知的老玻璃,这才是阿曼多的生活,他不相信感情和婚姻(哪怕并没有婚姻)的那一套。

当埃尔达光着身子穿过客厅跟他讨要早餐的时候,他对正常生活的恐惧压倒了一切。

就算中途动过真感情,就算之前的船戏很动人(导演你赔我的感情损失,明明一路看来都是年下啊,怎么大叔就反攻了呢!

),他依然要红着眼眶完成自己的计划,回归自己的“正常”生活。

最后,真正的观后感部分,就是整个观影过程中都特别想告诫青少年,不要跟中年人谈恋爱,你玩儿不起也玩儿不过!!!

整个故事逼得我教导主任上身了都!

中年人知道你在经历什么、需要什么,甚至想什么~阿曼多替埃尔达结车款的时候,少年眼里的光直晃人眼。

先低头的是埃尔达,先吻上去的是埃尔达,先把人推倒的也是埃尔达……被大叔牵着鼻子走,主动说出“我要杀了你父亲”,甚至都不是“我要替你杀了你父亲”。

在阿曼多的引导下,埃尔达对自己的sugar daddy死心塌地的迷恋。

细思恐极……困了,就叨叨这么多吧,晚安~

 4 ) 无法抹除的童年阴影

2015年的威尼斯电影节是属于拉美电影的。

银狮最佳导演给的是阿根廷帕布洛·查比罗的[犯罪家族],金狮给的则是洛伦佐·维加斯的处女作[来自远方]。

有趣的是,在前者从宏观上把阿根廷臭名昭著的犯罪家搬上银幕的同时,后者也从微观的角度揭露了家庭的丑恶。

[犯罪家族]的表现手法相当张扬,甚或有影评人称其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而与之形成有趣对照的[来自远方]则表现出令人惊奇的克制,大量的留白加之人物之间感情的淡漠,亦让人从生理层面感受到强烈不适。

从表面上看,[来自远方]讲的是一对男同志的故事。

中产的老男人包养了街头小混混,两人的关系从对立到同一,再到彻底分裂。

如果单看这个爱情故事,[来自远方]并没有讲好。

因为两位演员的极度克制的“无表演”,两人感情的每一次转折都没有足够的细节去支撑,感情硬邦邦,也很廉价。

但[来自远方]的出彩在于它并没有明说的地方。

先看看两个人的差异,阿曼多已人过中年,从来不缺钱花,独身很久,是个同志。

而艾德不过十几岁,家境贫苦,只能靠敲诈度日,他有个女友,性取向很“正常”。

他们遇见彼此时应有的碰撞,洛伦佐·维加斯点到为止,只要艾德一句“基佬”和忍不住撇阿曼多手里的一叠钱的眼神就足以。

这是他们的不同之处,擦出了并不意外的戏剧效果,而他们的相同之处却是故事继续讲下去的推力。

他们的童年都不快乐,这不幸都是父亲所赐。

阿曼多的童年阴影表现得很直白,从故事开端就一吐为快。

我们从他与姐妹的对话中知道那种“宁愿父亲死了”的恨,这种恨里也带着畏惧。

自始自终,镜头都没能让观众哪怕是看一眼这位父亲的正脸,我们仿佛是与胆怯的阿曼多站在一起,用他的眼睛只远远地看着父亲的侧脸与背影。

而艾德的父亲则着墨较少,我们只能从他对阿曼多的抱怨里略知一二,他用混混的话语模式好让观众更能感受到父子关系的紧张。

有了父爱的缺失,才能进一步解释艾德的“被掰弯”。

阿曼多之所以恨父亲是因为幼时被父亲性侵,这直接导致了他对性的极度冷漠,在艾德不惧世人眼光大胆示爱时,阿曼多却给了艾德一记耳光。

在性冷淡的背后还有阿曼多对爱情的不信任,这种冷漠激怒了开始依赖阿曼多的艾德。

他做出了杀害阿曼多父亲的举动,至此整个故事像是一个“俄狄浦斯”悲剧,只有扫除了横跨在他俩感情之间的障碍,这段难得的同志之恋才能得以继续维系,这个障碍最直接的来源就是阿曼多的父亲。

影片结尾道出洛伦佐·维加斯的真正用意,在艾德蛮以为障碍扫除后终于可以收获爱情时,他爱的对象阿曼多却给警方打了举报电话,而此时艾德的呼喊声响起,阿曼多回过头来,脸上什么表情也没有。

哀的倒不仅仅是被背叛的艾德,而是艾德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对于阿曼多来说,父亲性侵对他一生的影响绝不是杀死父亲就能抹除的,他依旧用冷漠将真爱挡在外面。

本文首发于《看电影》周刊,转载请说明文 调反唱唱个人公众号:电影少女放浪记

 5 ) 童年阴影

最终,Elder成为了和“父亲”Armando一样的人,人们口中的“变态同性恋”;Armando成为了和他父亲一样的人,侵犯了自己的“儿子”;Elder也成为了和他父亲一样的人,帮朋友杀人去坐牢;最终,Armando打了那通报警电话,作为“父亲”,他不允许Elder再犯下这种错误,于是将他送进了监狱;他也不允许自己再犯下这种错误,和自己的“儿子”发生禁忌的关系。

 6 ) 來自中老年,PUA實錄。

#洗腦一個馴化,養成,洗腦,掰彎一個直男,然後借刀殺人的故事。

你以為,别人对你是嶙悯。

至始至終,成為別人的一個玩物,一個工具,一個棋子,用完就被丟掉。

無關什麼友情,愛情。

看起來善良的人,內心的冷漠,流下的每一顆淚,都是鱷魚的眼淚。

#來自遠方《來自遠方》(西班牙語:Desde allá),是一部2015年,由洛倫佐·維加斯執導的委內瑞拉電影。

這部劇情片,贏得了第72屆威尼斯影展的金獅獎,並且是首部入圍威尼斯影展,委內瑞拉電影,也是繼李安的《斷背山》後,又一部奪得金獅獎,同性戀題材電影。

電影的劇情講述了一位,中年富有的男人,與一名街頭黑幫青年,之間的同性關係。

中年男主角阿曼多,是一名單身很久的假牙製作商,性格保守、多疑、冷漠、自私……他會花錢,找一些男孩子緩解性壓力。

而少年艾德家境貧窮,為了錢成為了阿曼多的獵物,兩人逐漸產生了,拉扯糾結的情愫。

這部電影,通過其角色和故事,探討了權力、慾望、以及人際關係的複雜性。

它揭示了社會階層,和性取向對個人命運的影響。

同時,也反映了委內瑞拉首都,加拉加斯的社會現實。

電影的視覺風格和敘事手法,被評為細膩且注重細節,導演用粘、摳、磨等動作來暗示。

主人公阿曼多冷漠、自私、控制慾強的一面,而對於少年艾德,則通過充滿生命力,言行和神態,展現他的精神生活。

《來自遠方》是一個部,深刻描繪人物,心理和社會問題的電影,它不僅在藝術,上獲得了認可,也在探討同性戀議題,和社會階層問題上,提供了深刻的洞察。

来自远方 (2015)7.12015 / 委内瑞拉 墨西哥 / 剧情 同性 / 洛伦佐·维加斯 / 阿尔佛莱德·卡斯特罗 路易斯·席尔瓦

 7 ) 不算影评,只是标注几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

1.Armando是典型的中产阶级,有一个稳定的店,值得注意的是他家的环境设置,充满了怀旧和雅致的文化气息,精神追求的物质化体现,与混乱肮脏的街区形成鲜明的对比。

2.Armando的父亲出现的场景,全部是极为现代化的高楼,包豪斯式的豪华别墅,西装革履标准化现代文明的人群,资产阶级政治阶层的影射如此分明。

更是与混乱的旧城市强烈的格格不入,似乎是两个世界。

3.Elder不用多赘述,偷打抢杀的社会最底层。

在电影里他更像是一头“兽”,最终被armando驯服的一头兽,然而他的角色终究是兽。

被驯服后成为中产阶级报复的工具,用完弃。

社会关系明确:资产阶级父亲,中产阶级儿子,底层的一头兽。

关于欲望的关系:1.故事并没有交代armando的父亲对他做过什么,通过剪辑和层层的故事推进让观众默默的代入了与“性侵”有关的心理暗示中。

(不露声色和本意全靠电影语言的推进植入观众的联想,这也是这部电影最大的特色之一,同是导演显露才华的地方)2.最复杂的是elder和armando的欲望关系。

除了性欲之外还有物欲,eder的底层人生没有出路,结局很可能会像他父亲一样走入犯罪锒铛入狱。

中产阶级充当了怜悯和拯救的角色。

物质上的勾引以及文明生活的诱惑,让elder也彻底跟曾经的生活决裂(elder的小伙伴离去、母亲的排斥,并没有阻止elder“变成gay”,他义无反顾的选择了armando)这里面最冷血的可能是资产阶级父亲,被暗示的性侵以及对孩子的遗弃(电梯相遇甚至都不认识自己儿子)。

其次冷血的才是armando,最有人情味的反倒是elder,这也是他被利用的地方,“还钱包”这一个动作暴露了他良知的突破口,让armando看穿抓住。

所以后来才有了Armando自己刺伤自己的情节,armando知道这盘棋他一定是赢的。

最后他也赢了,因为elder确实怀揣报恩的为其弑父。

(但是此处关系并不简单的报恩,elder也被对armando的爱恋欲望征服)3.他们究竟是不是gay?

armando到底爱不爱elder?

elder到底爱不爱armando?

我的想法是,他们俩个都是gay。

armando第一次找的男孩他只看却不碰他,一方面他的精神洁癖让他不想做像他父亲一样的禽兽,也同时因为小时候的经历而心理上无法面对自己的同性恋身份,此时的“宁可自慰”也显露出他性上的压抑。

这也是为何他后来一次次拒绝elder。

他其实心理上没有把自己定义成同性恋。

当他最后终于“上了”elder的时候,也证明了他的gay取向。

elder也是gay。

掰弯只是情节的假象设定,elder的底层社会秩序是更接受不了gay的,骂人时他们的口头禅都是”死玻璃“。

在这种环境下elder也是被压抑的,所以他的种种愤怒的日常表现也有了一定的来源。

或者说elder的天性只是缺少一次”被激活“,但是这也是我认为这个电影不足的地方,他的”激活程序“太突兀,没有做好足够的铺垫,elder一下子就弯了,而且弯到爱上了一个年老色衰的肉体。

此处如果对elder的人物设置再做一些有意无意的暧昧铺垫会好一些。

当然也许导演怕这样会太容易引导成一个”同志电影“,或者就想要这个突然的转变效果来增加电影的情绪感染力。

目前来看阶级隐喻部分+错综复杂的人物情感关系是电影的精彩点,不多做总结,日后想起什么会再做补充。

 8 ) 我在远方,伤心倚栏杆,等到人断肠

看完了这部电影,还可以,节奏太慢,整体看的人很压抑,人的一生要历经多少渡劫,才能够得偿所爱,如果可以,我愿意等待那份值得的远方!

想起了一首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题曲:《远方》:怎奈黎明不懂哀伤 双人成单谁能忘记那段时光离别容易再见难风吹不动沧桑雨轻弹在眼眶这世界还有谁温暖我在远方盼到心慌山海苍茫 触景情伤我在远方 相思更漏短泪湿白衣裳我在远方 花落心残生亦何欢 死也难安我在远方 伤心倚栏杆等到人断肠你在远方我在远方想起过往心薄裘寒泪眼凝霜我在远方 最是情难忘忍不住惆怅我在远方 惜君如常天上人间蝶舞成双我在远方魂与梦为伴千古共向晚你在远方

 9 ) 一半明朗一半模糊

很久没有看同志电影了,这部剧标记了好久,今天晚上像是完成作业般的看了一遍。

看电影的过程中感触颇多,看完大脑一片空白似乎是这部电影留给我的最大印象。

大概看了一眼大多数影评,写的都是父亲这个角色的影响和父辈关系的探讨。

我不太想把这部电影归结为这个层面的内容,于我来说,它就是完完全全的对感情,哦不,对爱情的探讨(虽然这段感情来的有些莫名其妙)。

毕竟,这个故事换做两个同龄人,同样是非常合理的。

它探讨了一个核心内容,爱他应该给他自由还是缚在身边?

应该包容错误还是纠正偏差?

我想阿曼多似乎一直在做一个抉择之后的行为,不论是为他疗伤治病还是为他买车,甚至用伤害自己给elder警告,都是阿曼多自己的价值观引导下对喜欢的人的付出。

而对于elder,我本人一直抱有一种同情态度,我理解,这段感情对他来说甚至可以说是一段无妄之灾,本来自己混混的日子过得挺好,莫名其妙的被一个父辈级的金主看上,然后纠缠,然后付出,然后毁灭。

elder这个角色秉持了年轻特征下的所有爱情行为:冲动、盲目、不顾一切。

但是回过头再想想,爱情的发生是一件不可预料的命运概率事件,它发生了,那就没有什么所谓的合不合理。

就像我一开始一直质疑为什么阿曼多要做这些,付出这么多去啃一块所谓的硬骨头,影片既没有交代也没有什么合理设定,因为爱情的随机性,反而是不需要什么交代了。

至于大家都在探讨的父辈情结,我倒是觉得,影片用了大量的镜头去拍阿曼多和elder我们称之为追逐其实是跟踪对方的背影,跟随这个行为似乎是在延续着一种传承,一种来自父辈影响的下的行为传承。

影片没有什么特别的情节转折,一直到 最后给了一个意外的结局,让我觉得突兀又合理,突兀是因为阿曼多亲手毁灭了这段自己亲手经营起来的感情,合理是因为,这样的社会背景、人物关系的设定,难道还能有别的更好的结局吗?

 10 ) “无父者”的阶级游戏

2013年的第70届威尼斯电影节上,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奖为《东方男孩》所得。

两年过后,有着相似题材的《来自远方》则拿下了金狮奖。

两部电影都讲述了干净的中年男人与相对邋遢的年轻男孩之间的买春故事,而别有用心的后者往往给前者带来暴力伤害与情感挫伤。

然而即便有如此激烈的冲突,镜头语言却都很节制,淡然的光影下,一切娓娓道来。

当《东方男孩》走向温煦结尾时,《来自远方》有了截然不同的去路。

父权的迷失中年男人阿曼多对自己的父亲有着极深的怨念。

在电影模糊不清的陈述中,性侵与遗弃两个关键词隐隐起伏。

对他而言,父权所带来的,只有灾厄与伤痛。

在与父亲无可调和的现状中,他把眼光对准了许多陌生男孩。

他花钱请他们回家,让他们脱掉上衣,褪下一半裤子,然后在观摩中自我满足。

借助这些仿似父辈的命令,似乎可以疗治内心的缺失与恼恨。

然而他遇到了看似桀骜不驯的艾达尔。

这个对钱有着莫大需求的男孩,凶狠而且暴怒,在咒骂中砸晕阿曼多并抢钱逃离。

往后的发展乍看之下很让人感觉憋屈而且不解。

阿曼多竟会千方百计找回他,并施以慈父般的爱,直至艾达尔逐渐倾心,并报恩似地除掉了阿曼多的父亲。

而非要到最后一刻,才发现一切不过是一场复仇。

在这过程中,所有的父权都已坍塌。

阿曼多的父亲死去,多年来的阴影似乎也能随之消散。

至于自小遭父亲打骂的艾达尔,痛恨之余却牢固树立了这种威严的父权观念,表示若有孩子,也要通过打骂让下一代看清世界。

如今他父亲身陷囹圄,父权在某种程度上处于缺失状态,而在和风细雨的阿曼多身上,他却找到了父权的另一种表现模式。

但正当他想躺倒进去时,一切瞬间消失。

在这个圆整的故事中,被不同的父权文化挟持的两个主角,都在不同程度地对抗着父权,瓦解着父权。

在特殊的“弑父”圈套中,道出了一种惊心动魄的悲凉。

阶级的冲突阿曼多是个生活无忧的中产阶级,优雅恬淡而且有品位,相对应的脾性也是温和而不动声色。

相反,来自底层社会的艾达尔天天混迹街头,干着偷鸡摸狗打架斗殴的勾当,所表现出来的性情则是暴戾易怒。

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并不具备相遇的可能和必要。

结果两者却因为一件相对不那么光彩的事情结缘。

艾达尔的恼怒固然可以理解为对自己的羞愧与气恼,但在更大程度上,则是对阿曼多的敌视。

一是敌视这个有钱阶层(或说是有闲阶层)在经济上的独立甚至宽裕,因为这使对方拥有了采买自己身体的资本,甚至发号施令的条件。

二是敌视这个阶层里,似乎更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能够遵循自己心中的欲望。

而当他折服时,虽与母亲的唾骂、同侪的离弃相关,但未尝不可视为对看起来更美好的另一阶层的投诚。

正是利用了本身具有迷惑性的优势,阿曼多在拉拢艾达尔时迟早会有得手的一天。

所以,与其说《来自远方》讲述了同性恋情的迷思,不如说它更侧重于身处两个阶层的父爱缺失者的一场搏斗。

毕竟,从镜头展示的容量来看,阿曼多从未与花钱招来的男孩有任何身体接触,而艾达尔更是有着一个货真价实的女友。

虽然“恐同即深柜”的理论以及二人最后发生的关系都能旁敲侧推一二,却显然只是撬开这一社会问题的视角罢了。

换做一男一女,所有结论都可成立。

说到底,能够在威尼斯上被认可,也许还是因为对深层次关系的探讨触动了评委。

只是,这部野心十足的电影所采用的推进手法并不全然令人信服,特别是人物之间的引力稍欠火候,偶尔会让叙事产生唐突的感觉。

而且,艾达尔的行径有着太多大众不齿之处,以致于阿曼多最后的“制裁”虽然称不上大快人心,却也并没有全然让人深恶痛绝。

电影在分拨观众情感的同时,有可能岔开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情感共鸣。

(原载于《看电影》APP)

《来自远方》短评

特别好的精神分析教材。但整个故事都硬邦邦的,包括两个人的关系,每一次情感的转折。欠缺了真实性。

7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较差

???

11分钟前
  • 豆瓣浅度用户
  • 还行

看得差点误以为是爱的包养了。

15分钟前
  • Clairvoyant
  • 推荐

壞掉的內心,很難修好正常運作,為了自己內心整全,只好犧牲那個侵入內心的人了。 視覺好看。

19分钟前
  • hahahalea
  • 推荐

B+

21分钟前
  • 弓长忄享
  • 推荐

蔡明亮很棒

24分钟前
  • Oxygène
  • 较差

有些话,我一直想和你说。 遇你,是我此生之幸。话说威尼斯电影节的影片水平似乎有所下降

28分钟前
  • 杏仁露
  • 较差

阴毒大叔先后采取跟踪追击、金钱诱惑、救死扶伤、欲擒故纵、苦肉计等方法成功将小直男掰弯后实现年上攻并为其实施杀父计划后将其遗弃给警察。

33分钟前
  • kitty62888
  • 较差

一个老男人掰弯小直男的故事。中年男性演员的表演,那种同性间情感压抑的状态,不输希斯莱杰《断背山》里的表演。故事整体仍是狗血的故事汇式的。但导演通过反套路去奇观化减弱戏剧性的方式来做到了影片的艺术化。最后的悲剧化处理反倒是第三世界的常态,擒着泪水的眼神是留给观众的温柔

35分钟前
  • 翎上
  • 推荐

叛逆少年与腹黑怪大叔,父与子再次被隐喻了。

38分钟前
  • 老K脸
  • 推荐

😑

39分钟前
  • akv98
  • 很差

如果处理不好的话,还是留白最简单有效,此片就得此精髓。生无可恋系列。

42分钟前
  • 文西
  • 推荐

7.5,文本省略的简练巧妙。

44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推荐

简约、凛冽、过瘾,看这世界到底谁是主宰。(定焦镜头)(貌似大家都在讨论父权,我看到更多的是男同伴侣间的角力关系,可以和Dirk Bogarde的《仆人》对比,好电影,两位演员的表演也是杰出的)

49分钟前
  • 大熊星座
  • 力荐

看的诱因:认为委内瑞拉有点乱,想从这里看看社会状态;当时委内瑞拉看着不乱;但剧情不明晰,磋磨不出过去老父亲做了啥,也搞不懂老头在干嘛;老父亲是迫害了妹妹和自己吧,可能母亲也是父亲的原因死的?然后他就利用小伙杀了老父亲;老头好像看出了小伙是湾的,抑或老头知道怎么让人变弯?

52分钟前
  • 朝二一
  • 较差

父爱的缺失不是问题,问题是确实父爱就能让一个铁杆直男弯了?这不科学...

55分钟前
  • 陈哈
  • 还行

老牙医看上落魄小伙出钱又出力,小伙被吃干抹净,却又被送进监狱。🦷💵🔫🏳️‍🌈

57分钟前
  • MCOMK
  • 推荐

前面孩很抗拒人家老哥,骂人家死玻璃。后面带到派对上后,又嫉妒吃醋。看到人家不见了到处找,找到后强吻.....再到后面,报了警...

1小时前
  • 爱看电影的浩浩
  • 推荐

故作冷静的拧巴,嫖客长得比MB帅还是头一次见到.

1小时前
  • 路人甲先生
  • 较差

失望的是,我个人不喜爱悲剧结局,太少对白,太多空白,太过含蓄,很难猜测导演想表达的。这让我想起另一部相同题材的片子东方男孩,恰好相反的结局,我更喜欢后一部。可见父亲在家庭中扮演着的角色不比母亲轻,男性对父亲行为的潜移默化和女性对父亲的特殊情结,对之于gay来说更之复杂

1小时前
  • 燃烧海岸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