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张面孔
سه رخ,伊朗三面戏剧人生(港),Se Rokh,Three Faces,3 Faces
导演:贾法·帕纳西
主演:贝纳兹·贾法里,贾法·帕纳西
类型:电影地区:伊朗语言:波斯语,阿塞拜疆语,土耳其语年份:2018
简介:一位著名的伊朗女演员收到了一段令人不安的视频。影像中,一个年轻女孩请求她的帮助,以逃离保守家庭的支配……女演员向好友兼导演Jafar Panah求助,以确定这是否是一次恶作剧。两人一同动身前往西北部与世隔绝的山区,去寻找年轻女孩所在的村庄。在这里,古老的传统依然主宰着当地人的每日生活。详细 >
从年轻人追寻演艺事业入手,难免有点自大的感觉。但后续不断加入的符号细节,三代女演员面临的困境和反应,用了不同的表现方式。联系到导演自身的情况,这样的角度还是很值得称赞的。该如何看待那些喋喋不休的男人们和他们所说的内容。
除了簡單的故事脈絡,其他的內容基本上看不懂。難道僅僅是傳統與開放之爭嗎?波斯的文學和中國的文學可能有非常大的差異。電影中使用長鏡頭的方法很獨特,表現某些情節也很含蓄。
纳帕西再次开着车出演了自己,无法处境以出镜的方式完成了影像海外传输。并再次毫无保留的黑了本国体制和妇女地位,一生黑。
假发老司机,把德黑兰出租换成SUV后,开到大不里士山区,在勉强沟通的土耳其/阿塞拜疆语区,也就懒得再玩伪纪录了,而是用剧情化甚至悬疑剧的方式,做出一部公路电影。其间当然少不了他一贯的对电影语言的探索,对从自身困境出发的政治议题的敲打,以及《越位》开始的直白女性关怀。
略冗长了
伊朗政府赶紧把护照还给他好不好……
起初是大量的“慢电影”式长镜头让我很难进入,机位的选择也像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安排。但不知不觉习惯后,逐渐感受到在这种极简的手法背后要讨论的议题,便开始察觉帕纳西在这之中安排的人物关系和社会背景,看似漫不经心没说什么却暗地里藏着一把把刀子。比科长矫揉造作的drama自然太多,后劲也大很多。举重若轻,安静的帕纳西丝毫不沉默。
《出租车》之远郊区县版
看来帕纳西想要大满贯可能会梦碎戛纳。比<<出租车>>弱很多。打了五百多个哈欠吧。
#71st Cannes#最佳编剧 边陲社会观察 纪录虚构融合
开头引人入胜,一系列悬疑设定让女主的内心活动丰富且代入感强,但随着谜底的揭露,没有更多的信息来加聚张力,碎碎叨叨的状态和猎奇细节让人犯困,基本靠着观众对目标环境的好奇来延续看下去的动力,有社会意义但格局不大。
伊朗批判现实主义电影,与巴基斯坦影片《人言可畏》相类似,更多地从现代的女性视角去探寻伊朗落后保守的伊斯兰教山村中女性的生存状态,对伊朗比较有社会现实意义,从艺术角度考量,片中母牛与公牛的隐喻讽刺设置的比较巧妙,父系社会之下,女性只是作为生育工具被豢养,同时彰显男性高一等的生存价值,不过作为戛纳最佳编剧影片来说,剧情还是略单薄一些,拍的也很平庸。
洪尚秀喝着酒公园散着步就把片子拍完了,帕纳西开着车聊着天也就把片拍完了。不过这一步的结构还是挺巧妙的,在那样一个男权社会里,淳朴和野蛮也就是一线之间。
有阿巴斯的影子,但又掺杂了纳帕西的诉求,在纯朴之外听牛声。
失落了
小村人民的冷若冰霜与热情似火,昏黄灯影里老人长篇的回忆,马路中央一头重伤的种牛。弟弟前后“地位”的变化折射了片中各人物关系的换位。比起《出租车》,本片定格的充满诗意的画面多了许多,颇具艺术感,而帕纳西恰好抓住了平衡,并为因此消磨了影片的纪实性质。 3.7
帕纳西的出租车其实一直没看完。这部好歹开始有了调度和设计,女演员和导演下乡给群众送温暖,反映伊朗农村女性的奋斗问题,伊朗现实主义质感的公路片,喜欢结尾那个定住的长镜头。群演的融合度和自然度不如拉扎罗。整体看出导演有水准,这般自然而后面全是设计的电影是一定水准上的,但意思不太了已经
前半段极好,以至实在也是大师水准的后半段显得没太托住。(从来不觉得什么电影是慢的,尤其是把伊朗电影的所谓“慢”和农村联系起来,这是太可怕的观看电影的态度。
帕纳西一贯的风格,脱离了以往从政治与社会上剖析伊朗,试图从文化与传统来探索,但少了许多锋芒,显得太过温吞了。虽然也有悬念在支撑剧情,但情节线太弱,台词亦不精彩。可取之处是给观众展现了伊朗一个偏僻突厥山村的真实情境,其中一些细节让人印象深刻。
第一张面孔,乡下人的淳朴、规矩、愚昧、封闭,村民向远道而来的游客致以热烈的欢迎,却立下属于自己的规矩,阻止身边的人走向远方第二张面孔,城里人的冷漠、自私、理性、自由,他们打着同情的旗号闯入乡村,却从来没有真正对女孩的苦难感同身受,所谓的同情只是为了收获道德的赞许,满足自己泛滥的、狭隘的、居高临下的同情心第三张面孔,屏幕前的我们,我们看着被剪辑的电影,被报道的新闻,谁有资格评价这一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