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能让你将我点燃,可是我也无力抗拒,没有人能在这样的爱火中不被燃烧。
终于,我执起你的手,把我的手放在你的手心。
一切开始于1859年的一次聚会。
那是伦敦的春夜,风中仍有丝丝寒意,可是肌肤上的每一个毛孔,已经能感受到爱人般让人心醉神迷的呼吸,就像亚西看着克里斯贝的温柔的眼。
他看见的是一张满月的脸庞,流溢着母性智慧包容的光辉,在橙色的灯光下,安全,优雅,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梦,亚西像个初生的婴儿,他的灵魂,连同此后的整个生命,就这样轻易地坠了进去。
一百多年后,当来自美国的年轻英国文学研究者米切尔在伦敦的图书馆里无意间发现亚西在那场晚会后写给克里斯贝的情书时,欣喜若狂,又不敢相信。
亚西,这个19世纪的英国人,在后人眼里,从来是一个模范丈夫、天才诗人,与发妻相伴一生,无任何感情不谐的记载。
现在,诗人另外一段感情突然露出了隐约的一角,那个时代的隐秘和克制使它像朵藏于深谷的幽兰,愈发引人遐思。
米切尔一心要揭开这层面纱,他的眼前,不断幻化出诗人为克里斯贝写下这第一封情书的情景,小心,忐忑,像初恋少年般激动不安。
经朋友介绍,他结识了年轻漂亮的莫德,一位研究克里斯贝的英国本土女学者,而且是克里斯贝家族的后裔。
对自己的学术事业非常自负的莫德,起初根本不相信隐居于乡间深居简出,而且有同性恋迹向、一生未婚的女诗人的克里斯贝,会有这样一份不为人知的爱情。
可她还是答应陪同米切尔去克里斯贝的故居试一试,看看能否找到别的证据。
寻找的过程中,反而是她对环境的熟悉和女性的敏感,帮助他们发现了被女诗人秘密收藏了一百多年的一摞情书。
循着情书中的线索,他们追随古人的脚步,重新体验诗人的爱情之旅,甜蜜而忧伤的离合。
在一幕幕爱情的闪回中,莫德和米切尔彼此间的爱意也在潜滋暗长。
这个故事一定让很多人想起了20年前的一部经典爱情片《法国中尉的女人》,戏中戏,时空交错,荡气回肠的电影与缠绵缱绻的情书串连起古典与现代的英式爱情。
珠玉在前,《法国中尉的女人》在对比之中爱情不再的喟叹以及结构、画面的完美都颇难逾越,但《迷梦情缘》显然不想超越什么,也不要那样沉重,它只想表现两段让人心动的爱情。
虽然时空相联的电影技巧也无甚新奇之处,可对于喜欢小情小调的人来说,仍然那么精致可人,甚至是电影里渲染浪漫的最重要手段,在更为精巧的时间转换中,两场爱情跨越一百多年的时光,相互映照,美丽上演。
古堡的阁楼里,手电筒微弱的灯光照出一小片柔和的天地,就像当年静谧的书房里照着相恋的诗人们的那束橙色烛光,穿越时空,轻笼着莫德和米切尔,他们交替读着克里斯贝和亚西的情书,缠绵的情话和爱情的重现中,镜头不断切回到莫德和米切尔温柔的脸上,那段不朽的恋情已经在向他们的心里悄悄传递。
他们驱车去诗人共渡蜜月的乡间,汽车从桥下驶过,桥上,一百多年前的蒸汽火车载着诗人迎面而来,就在一个镜头里,完美地完成了时空的转换。
诗人手拉手走出古老乡村旅馆的木门,门外进来的却是一百多年后他们的两个年轻的仰慕者,轻轻抚摸他们用过的物件,站在他们当年驻足的窗前,呼吸着从一百多年前英格兰田野吹过来的清风。
莫德和米切尔去户外散步,在林中发现了一小块湖水和一道瀑布,莫德凭女人的直觉知道,瀑布后面有个山洞,当年,一定是在这里,两个诗人小心压抑的爱情火苗终于尽情燃烧了。
米切尔就像坠入情网的亚西,孩子气地跳入冰冷的水中去证明她的猜测,莫德静静倾听着从水的那端传来的喊声,脸上的表情细微而动人,恍惚,难以置信,不由自主的感动,镜头慢慢平摇,她的旁边,克里斯贝也在静静听着亚西孩子似的欢呼。
旅程的终点,诗人在车站等火车,克里斯贝撕碎了为这段爱情所写的那些诗歌,因为它们还不足以表达出她的爱,而这份爱只能永远藏在心里。
克里斯贝的女友死了,孩子死了。
我们到底还是知道了,分离和怨恨仍然将如期而至,克里斯贝继续她的隐居生活,亚西要回到深爱的妻子身边。
在车站的转角处,泊着莫德的汽车,产生了分歧的年轻学者也在安静地道别。
很难想象,这个极具英国味的电影竟贴着美国出品的标签,类似一场以虚构的英国诗人为向导的古典英伦梦,优雅的男女,内敛的感情,美丽的英格兰田野,田野里浓得化不开的冷绿,而室内,永远是橙色光线下柔和的脸,温婉而安然的笑容。
演诗人的两个演员杰里米•诺森和詹妮弗•艾莉,我们早已在很多英国古装片中见过他们了,对他们的演技丝毫不用怀疑。
现代的恋人,则由格温尼丝•帕尔特洛和艾伦•艾克哈特扮演,格温尼丝的古典美人所公认,她的活泼灵动和艾克哈特微微的鲁莽直率又使他们的恋情带上了一些现代的色彩。
擅长美国主流温馨喜剧的导演尼尔•莱布特,当然不会让这部电影完全英国化。
为了增强故事性,他在古典爱情里加入了同性恋,爱人的嫉妒,死亡,两个无辜女人的悲剧;现代的爱情,米切尔心底藏着一道爱情旧伤,时时发作,莫德又要面对同事的爱慕和知性的冷静,虽然一路相伴,却总不能一路欢歌。
当然还有一点点美式的喜剧来调味,“邦妮和克莱德”,这是同事对他们的戏称,而他们也当之无愧,夜探古堡,心细如发,互相掩护偷取资料更是拿手好戏,到了最后,竟然还有窥探、掘墓、埋伏的准惊险片桥段,比一般的英国古装片要轻松得多。
莫德和米切尔从教授那里抢回了在地下长伴亚西的铁盒,里面封存有一束秀发、一张年轻女子的相片,和克里斯贝最后一封信,直到亚西长眠也没有看到的信。
他不知道他的女儿还活着,不知道爱人根本就没有恨过他。
可是故事并没有完。
结尾时,亚西来到郊外,在心底呼唤着爱人的名字,希望得到她的原谅。
在一棵冠盖如荫的树下,他遇见了一个也叫克里斯贝的小女孩,看见她的第一眼,他就知道,那是他的女儿。
他让孩子带给克里斯贝阿姨两页他的诗歌,告诉她:“一个诗人想见她,却见到了你。
”而这两页诗和克里斯贝的那封信一样,最终也没有送达,它们落在田野上,在娇嫩的草地上轻轻颤抖片刻,然后随风而去,把甜蜜而忧伤的遗憾,和一场不朽的爱情,永远留在风里,等待相爱的心灵去发现。
好像总是很难拒绝这样的片子,decent的英式口音,唯美的镜头,诗般的台词,用长镜头晃出的绿色草地和澄澈蓝天接壤在一起的大庄园,然后就是隐喻,藏着爱情,压抑 、隐忍、会有情感的放纵,却又最终在恪守着什么而留下遗憾。
维多利亚时期的诗人Randolph Henry Ash和Christable LaMotte真的存在吗?
还是只是存在在Possession中呢?
一部美国人拍的英国味十足的电影。
讲述了一段湮没在时间之中的爱情。
一个是男诗人,拥有幸福的家庭、悠闲绅士的生活和深爱的妻子。
另一个是女诗人,与女伴一起隐居在乡间,生活平静,祥和温婉。
但仅仅是一次社交晚会的相遇,就开始了一段互相迷恋辉映的岁月。
让人怦然心动的,是伊们相遇时专注着、闪着亮光的眼神。
男诗人的生活幽雅而富足,却也有着不平凡的感情经历。
他以优美而专一的爱情诗闻名于世,但他深爱的妻子因为疾病,使得伊们只能有精神之爱,更无法拥有孩子。
女诗人的过往犹如英国乡间的晨雾,但从她的同性伴侣和隐居生活来看,也是遭遇过磨难,经历过艰难的选择才换来的平静生活。
可是因为一次相遇,伊们就被彼此吸引了。
在相遇的最初,她对他说:“令人惊讶的是你,你的诗中竟然未曾注意到任何女性的存在。
你的诗作极少提及女人。
”他回答:“你击中我了,女士。
”……然后是一段逐渐加温的书信往来,直到她感觉到危险——“我不能让你将我烧尽……”但,“我不能让你将我烧尽,也不能拒绝你”,虽然“没有人,能站在火中而不被毁灭”……然后,是相约在花市的会面,当“我们走向彼此的那一刻,此生从未感觉过如此专注”“我牵起你的手,我的手在你的手中,有着相信和信赖”他沉静的,似乎有点忐忑又有点幼稚的问:“你后悔么?
”她微笑着,美丽的脸上有着无法用语言可以表达的神采,“我该后悔但我没有,最理性的时候都不曾后悔”然后,她继续歪着头,把难题轻轻的抛向他:“现在怎么办?
”他上前一步,轻轻捏着她的手:“我不想破坏你的生活,明天上午我会去教堂,用我最诚挚的祈祷,祈望你跟我同去约克郡旅行——我们在这世界上,一段迟来的旅程”在火车上,他欠身,然后问:“你希望分开住宿么”……“不跟我住在一起?
”她很果决的说:“我要跟你同住”“我们之前就决定了”“这四个礼拜,是属于我们的”“只有我们”伊们互相注视着,带着掩藏不住的笑意。
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样东西,“希望你接受这个戒指”她笑着除下手套,“我也带了戒指给你”“你看,证明我的决心”…………两位研究者发现了两位诗人的书信,一个男人,一个女人。
两人在阅读诗人们的书信,时而会心微笑,时而有所触动。
两人跟随诗人的旅途,住在了同一间房间,两人躺在一张床上,交谈着。
男人说:“我不允许自己有伊们这样的关系”,“嫉妒、迷恋这种东西,再也不要”“那你很幸运,这些只给人,一团乱麻”“很多人都要这种纠缠,我可不要我的表现让很多人不快乐,非常不快乐”女人说:“对于我,一旦我对谁有感觉,我就全身发冷”“为什么?
”“大概是害怕吧,害怕被爱情烧毁”男人忽然感慨:“我们在说些什么呢?
”“对啊,我们还算是现代人吗”男人看着女人,然后说:“你该把头发放下,让它呼吸。
别假装冷漠,不必担心我”“她(女诗人)说,提防所有男人”“她不认识我,我对你没有任何企图”“那我们很安全”“对”然后伊们彼此注视了一会,然后亲吻……女人想要掀开被子,男人却退却了,女人恼怒的离开。
第二天,两人继续追寻诗人们的旅途,然后,在车站告别。
男人回去后,和朋友说起这个故事,朋友扔过车匙,“开我的宝时捷去找她吧” 女人开门,看见男人拿着一束花,她笑了。
“进来,让我解释”“你确定?
让我进来?
”“对,很确定。
”两个人在窗前坐下来,互相注视着对方。
“你到底来干什么?
”男人有点不好意思,但还是看着她,然后说:“我必须看见你”“我想告诉你那天晚上发生的事情。
”“那时,我只是不想陷进去”“我很想,真的很想…那么做”女人微笑“非常想”女人笑出了声音,从红唇间露出她雪白的牙齿。
“但我不想把事情搞砸”女人看着他,像在鼓励他继续说下去。
“我想搞清楚,我想知道你我之间”“到底…有没有可能”女人继续微笑着,嘴唇抿着,看着他。
他也看着她。
“这样说…可以吗?
”女人向他俯去,亲吻他……他轻轻捏着她的下巴:“我想你是接受了”…………这两段故事构成了整个影片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感兴趣的人可以自己去看……possession1. 拥有;占有[U]The possession of a degree does not guarantee you a job.拥有一个学位不能保证你找到工作。
2. 所有物;财产[P]Her possessions could fit in one suitcase.她的全部财物可以装在一个手提箱内。
3. 领地,属地,殖民地[C][P1]Some Caribbean islands are still French possessions.一些加勒比岛屿至今仍是法国的领地。
4. 自制,镇定自若[U]With his usual possession, he answered all the questions.他以那惯常的沉着回答了所有的问题。
5. 着魔[U]This charm will protect a man from possession by evil spirits.这个护身符将保护人不致着魔。
《国王的演讲》大热,詹妮弗艾莲(Jennifer Ehle)和科林费尔斯(Colin Firth)的那点旧事又被拿来炒作了。
两人当年因《傲慢与偏见(1995版)》结缘,共谱恋曲,最后没能像伊丽莎白和达西那样结局圆满。
不过在《国王的演讲》中两人有几分钟的对手戏。
看了片花不由让人感叹,女人已老,男人却正当年。
从95版《傲慢与偏见》时我就开始关注她了。
她没有我心目中的伊丽莎白那样灵秀聪颖,最多是个端庄娴雅版的,黑发贴头的卷发并不适合她,她是金发的。
不过她有一种说不出的气势,一下子在我的脑子里占据了一席之地。
我时常关注她和她的电影。
她是美国人,在英国学习戏剧,获得的嘉许和赞赏也都在英国,典型的实力派,有演技却不怎么有名气,不知有没有海伦米勒和朱迪丹奇这么好运,上了年纪还能风光一把。
岁月流逝,昨天我突然在电视上认出了她,真是不可思议。
长假里向来是日夜颠倒的,午夜我窝在沙发里,在一大堆零食的包围中百无聊赖的翻着遥控器,东方影视频道在放一部叫《迷梦情缘》的片子。
先吸引我停下遥控器的是大美女格温妮丝•帕特洛 Gwyneth Paltrow和大帅哥艾伦•艾克哈特 Aaron Eckhart(他的那部《感谢你抽烟》简直让我顶礼膜拜),然后就看到了詹妮弗艾莲(Jennifer Ehle)和杰瑞米•诺森 Jeremy Northam,我不由放下遥控器,给自己泡了杯茶。
再看下去让我想起了《隐之书》。
我真不知道这部书被拍成电影了。
然后翻翻豆瓣,原来这部片子叫《无可救药爱上你》,我放在“想看”这一栏中,估计想看也是冲着派特洛去的。
原来绕了一大圈子,就是这部片子呀。
詹妮弗艾莲也是女主角之一。
在我看来女诗人本就不是同性恋,在那个女人被压抑的年代,有才华的女人只能用特立独行的方式来与社会抗争。
她和她的女友都是那个时代下不得志的人物,空有一身的才华,却得不到世俗的认同。
她们只能相依为伴,惺惺相惜。
只是女孩间的友谊总是充满了些占有欲。
呵呵,这才是她该演的角色。
当然小说写更得好,不然不会一版再版。
套用几句歌词,“想爱不能爱才最寂寞”,“将爱进行到底,温柔尚在,寂寞永生”。
这样的爱情不是传说,很真实,真实得可以印成铅字,流芳后世。
但遗憾也不少,本来会是一部很成功的小成本电影,不能立刻抓住你的眼球,却也犹如一杯清茗般温馨隽永,但大牌美女帅哥的演出,让这部片子显得有点不伦不类。
着实可惜了那英式田园风光。
一定要去看看《国王的演讲》,为了点八卦精神,更为了詹妮弗艾莲那几分钟的演出,看看一个女人如何在她曾爱过的男人面前魅力四射的。
电影版删减了很多人物和内容,使情节更为紧凑,但也失去了原著缓慢推进的自然感和沉稳的气质。
Roland从英国人变成了美国人,原著里谨小慎微,略带些压抑的英国气质大概也随国籍的改变而失去了吧,甚至原著中的贝雅特里斯变成来了一位年轻女人,还暗暗喜欢Roland;Roland的前女友这个角色也没有出现,其实我觉得前女友这个角色还是比较重要的,书的最后Roland感受到了一种解放,不再为这些书信,为解密而执着,他找到了自己,与女友在一起的压抑贯穿始终,最后彻底地和她分手也算是构成彻底解脱的一个元素。
在电影版中Maud仿佛一开始就很友好,很快地就和Roland精诚合作,两人也很快生出情愫,当然由于省略了很多人物和情节以及电影要照顾故事性的问题,Maud和Roland之间丧失了原著中两颗心慢慢靠近的感觉,也丧失了那种不似典型的爱情,但互相深度了解,同情对方的感觉。
至于Ash和Lamotte这条线,也似乎太发展得太热烈太快了一些,两人之间以及与他人之间的冲突不似原著中那么暗流涌动。
除去Roland(他的整体气质已经改变了),我觉得再选角上最大的败笔是饰演Lamotte的演员,原著里Lamotte是一个及其纤细,皮肤苍白,拥有极淡色金发的女人,电影版的演员不仅在外形上和原著毫无相似之处,在气质上更是不能比拟,Lamotte对这段感情应该是挣扎,畏惧,躲避的,因为她珍视自己的孤独,珍视自己女性的独立性,同样也是高傲,冷淡,高深的,在电影版里我只觉得Lamotte是个很平庸的女性,两人有点像偷情。
Gwyneth Paltrow的外形很适合演Maud,不过电影版应该已经抛弃了原著中Maud的冷漠,高傲,疏远,怀疑的特质了吧。
电影开头出现的Cropper倒是挺符合我想象中的模样,拥有极大的自我优越感,可惜戏份极少。
在看电影前,我觉得“无可救药爱上你”这个名字太俗,也太浅,但是看完电影后我觉得电影也确实没有表现出原著“占有”的多层含义,作为一部有紧凑的剧情,迷人的主角,爱情的消遣电影,叫这个名确实挺合适。
其实我很喜欢他们两个穿着舒服的睡衣躺在大床上说心事的片断。
但俺这种胆小怕事的人,无法容忍两个文学博士的研究方法。
他们每一次研究的突破点不是要依靠从图书馆里偷原始文献,就是从别人办公室里偷他人信件,或从别人家里偷私人信件,最后还要把别人的坟墓抛开,为了争抢挖坟还抱以老拳,肆无忌惮的乱乱翻别人的遗物。
最后当然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还有了血缘关系,所以大家轻易的忘记了之前的偷鸡摸狗。
学术研究到这份上,有点灵魂附体加鸡鸣狗盗的意思了ps:演lizzy的英国女的眼睛还是那么亮a
把636页的书改编成90分钟的电影,必然会造成这样的结果:节奏加快,分支人物删减,长篇累牍的文本或对话直接忽略。
在有的作品里,这样的处理还尚能接受,而在有的作品里,可能就会导致剧情“看不懂”,或者魅力迅速减淡、内涵大幅丧失。
比如《达芬奇密码》,主角将几个核心密码一一破解的曲折过程,本就是小说的精华所在,也是读者很享受很受吸引的部分,但是在电影中,解密就像演员赶通告一样,这个场子跑完赶紧飞奔去下一个,简直变成了跑男参加定向越野。
把小说《占有》改编成电影《无可救药爱上你》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电影提炼了“主要情节和线索”,一条线索发生在十九世纪中叶,一位维多利亚时代杰出诗人艾什(有妇之夫)爱上了女诗人克里斯塔贝尔,两个人却只能体验“曾经拥有”,无法享受“天长地久”;另一条线索发生在一九八六年的现代,研究艾什的研究助理罗兰,为了调查艾什的隐秘恋情,邂逅、恋上了研究克里斯塔贝尔的莫德·贝利博士。
为了剧情的合理发展,电影保留了必要的分支配角——(现代线索中)布列克艾德教授(男主罗兰的BOSS)、弗格斯·沃尔夫(女主的前男友)、克拉波尔教授(男主及BOSS的学术对头)、乔治爵士夫妇(关键信件的主人),其他则一律删去,包括男主罗兰的女友瓦尔,都人间蒸发了。
而随着这些分支人物共同蒸发的,还有作品独特的味道、特殊的视角和文化厚度。
电影《无可救药爱上你》,正如这个俗气的译名所做的,将原著浓缩成了2个发生在不同时代的言情故事,加了点儿悬疑为辅料,再抹了点文艺和学术当调料。
可是,很不幸的是,原著《占有》正好是那种不怎么适合改编和浓缩的小说,因为小说遍布大量的日记、书信、学术著作、诗歌、传说,可以说,整部作品就是靠这些文本支撑起来、丰富起来的,而且每种文本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魅力,它们用不同的体裁,或陈述、或抒情、或议论、或暗喻。
在小说中,艾什和克里斯塔贝尔的故事基本就活在文本中,在不同文字资料的被发现、被重新解读中,他们的故事也串连成线,逐渐浮出水面,而一段故事在不同角色笔下(比如艾什夫人爱伦、比如克里斯塔贝尔在布列塔尼的表外甥女莎宾)的陈述,本身就很有意思。
而且在这些文本中,大量文学课题也被一一抛出,比如神话传说对文学的影响,比如女权主义思潮在文学研究中的利弊等等。
其实,电影版也努力节选了一部分诗歌、信件,以还原《占有》的风格和意境,然而碍于电影的时长和形式,这种节选只能是东一鳞西一爪,浮光掠影般的,来不及领会和读懂,就嗖的一声过去了。
比如,艾什和克里斯塔贝尔这两大诗人,只因为参加某次上层社会的聚会就一见钟情了吗?
艾什堕入情网,难道只因为克里斯塔贝尔朝他抛了个媚眼、放了若干伏电?
如果没有细读他们频繁的、长篇的信件,又怎能明白这两大高手之间的心有灵犀和惺惺相惜呢?
如果没有阅读过艾什夫人爱伦琐碎平庸的日记,又怎么能比较出爱伦和克里斯塔贝尔两位女性角色根本上的不同,以及对艾什的意义呢?
《占有》这部小说为何能拿下“英语文学最高荣誉布克奖”?
我们不妨先来关心一下作者是谁,作者A.S.拜厄特,和一般作家不同的是,她原来是专门研究英语文学的,她毕业于剑桥、牛津,在伦敦大学学院教文学教了10多年。
所以,在《占有》中,她对文本的解读、对文学体裁的驾驭、对学术领域的透析都是熟稔、自如和深入的。
她仿佛从容行走在文学的果林中,对悬挂在枝头的各种水果了然于胸,信手摘下。
在《占有》之前,偶没有读到过一本小说,是建筑在类似这样的厚实地基之上的。
而电影的改编使得原著这种标志性的特征被削弱得几乎消失殆尽,实在是一种遗憾。
正如中译本《占有》的腰封上对占有的解读——“爱人想要完全占有自己的所爱;研究者想要占有知识和信息;收藏者想要占有珍奇的藏品;诗人想要占有他们描绘的意象和主题”。
也就是说,“占有”这个关键词,在原作中是有多重含义和指向的,然而到了电影中,占有这片小树林,被砍伐得只剩“爱人之间的占有”这棵小树苗了。
不过,必须要承认的是,电影还是有不少可取之处的,比如画面剪辑很流畅,古今之间的切换自然舒服;演员选得也无可挑剔,不管是演艾什和克里斯塔贝尔的杰瑞米·诺森和詹妮弗·艾莉(艾莉就是95年BBC版《傲慢与偏见》里的女主),还是演莫德和罗兰的格温妮丝·帕特洛和艾伦·艾克哈特(想想《莎翁情史》和《洛杉矶之战》),都和原著角色很神似,顺便说一句,连配角、克里斯塔贝尔的女伴都是《权力的游戏》里的太后瑟曦;在讲述19世纪的线索时,维多利亚时期浓浓的英国古典氛围也扑面而来。
所以,尽管它把绿茶硬生生做成了抹茶冰淇淋,不过还是一支做得相当不错的冰淇淋。
去年十月读的小说,中文译本。
可以想见英文原版应该很不错,毕竟仅凭作者对维多利亚时期诗歌的摹写,就应该可以打个高分了。
可惜中文译本只是差强人意而已。
我觉得译本最有损原著的地方,在于用词上的不协调和不谨慎,尤其在诗歌翻译上,使得全书有情节,而无意境。
我自己没有做这本书的翻译,所以也不好做太多批评。
翻译中的艰难,有时是读者难以想象的。
尤其在诗歌体裁上。
说起来,书还是一部好书。
仅情节一条,就可以给个高分。
当代小说着眼学术研究的,并不多。
对学术研究,尤其是文学研究中的种种弊端,了解的人就并不多见,能如此隐晦、又如此辛辣地予以讽刺的文学作品,就更不多见。
原书作者本人大约在此文学研究的圈子里浸濡良久,有些篇章文字可以见得其不吐不快的心情。
在讽刺之外,作者以女性的角度,对感情和性别关系,无论是当下的、或是古典的,予以了深刻剖析。
对比了古典世界的女性姐妹情谊(sisterhood)与现代女性的性向的多重选择,探讨了古典家庭伦理道德与现代情感选择的自由与受缚。
从笔法上看,时空转换自然而不晦涩,人物关系复杂却很有条理。
字里行间弥漫着十九世纪英式古典风范。
难怪此书一出,便多有好评。
再来看这部电影,就连差强人意也算不上了。
导演和编剧尽力保留了全书叙述的主干,却丢掉了全书的灵魂。
比如,原著利用诗歌和信件做的叙述视角转换,可以在叙事的同时,强调情感上的古今大同。
这一点其实完全可以以电影手法全面表现,然而实际的效果实在让人失望。
让人不由觉得,导演自己本身并没有读透原著。
原书的人文精神和对情感、性别关系的讨论在影片里荡然无存。
甚至影片还设计了主人公对偷盗行为的津津乐道,而这正是原书作者想极力纠正的——罗兰在图书馆偷出了那封信的草稿并不假,然而之后,罗兰和莫德的每一步研究和探索,都是遵从学术规范的,作者设计的两组、甚至三组不同研究人群,正是对当下学术研究制度中不可避免的自私与肤浅的嘲笑与抨击,而到了影片这里,这反倒成了一种乐趣。
实在让人不知可以说什么。
另外,原书中所涉及的不同情形下,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亲密之间的张力,在影片中也全无体会。
一本深入浅出的好书,最终被拍成了两段几乎没有交集的、老套的爱情故事。
若是不看原著,仅看电影。
应该可以归到诸如《真爱至上》一类的爱情小品。
如此看来,应该打个尚可的分数。
影片色彩明快,节奏也并不拖沓。
两位女演员的表演,尤其是饰演克里斯贝的Jennifer Ehle,十分可圈可点。
格温妮丝一贯的英式风范和知性自然不必提,而詹妮弗简直是个奇迹,可以在这样的剧本中,准确地再现和表达了克里斯贝刚柔兼济的人物性格。
可惜克里斯贝的矛盾与踌躇无法显现,这不是演员的错,是导演和编剧的过失。
可惜了这两个好演员。
给这部电影三颗星,完全在詹妮弗身上。
以真爱为名,出轨不叫出轨叫浪漫,那个受了严重心伤而被自杀的女同志啊,人民已经把你遗忘本来以为是一部穿越体电影,原来是一部跳跃体,在古今来回切换的画面里,有好莱坞勉为其难的英式矫情bbc《傲慢与偏见》的女主角(我记得我曾及记得她的名字),在这里笑得好苦。。。。
格温妮斯,我爱你没字幕的,我下载了,我看完了,我胜利了!
看完之后心里很难过,很遗憾。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也许是我太感性了吧,不过我不能否认这样的结局很完美。
喜欢片子穿插的基调——优雅的男女,内敛的感情,美丽的英格兰田野,一百多年前的蒸汽火车,橙色光线下柔和的脸庞,温婉而安然的笑容。
喜爱这部片子的朋友,也推荐你看朗读者(THE READER)
维多利亚时代与现代社会的双线叙事。在一段段诗歌与隐喻中陶醉,一边感叹于那个文学繁荣时代精致而繁重的爱,同时又对这个早已浮躁成瘾爱情沦为速食的摩登时代重燃信心。的确,爱是可以传承的力量,每个时代,都有足以将彼此燃烧的爱情,你所做的,就是耐心地等待属于你的花冠女王。
没有感受到其中的无可救药。
超强力推荐
有回老师上课的时候还放过的。
无感
面对灵魂相吸的情感,只能无可救药,无能为力。两个人能产生关于文学、艺术的绵长共鸣实在太珍贵,即使遗憾落幕,也那么美好。
由两张上世纪的信纸,揭开了一段未被公开的恋情.
躺在想看list里好久终于看上了。男主长得真的好cute,不过剧情真心没觉得悬疑,感觉就是风景➕文艺➕爱情
就是为了看年轻的哈维,结尾有点点可爱,总体是个文艺过了头的狗血爱情片
只喜欢古典部分。。。
I cannot let you burn me up. Nor can I resist you. No mere human can stand in a fire and not be consumed. 居然看到瑟曦超激动的~
两段故事的穿插,美国人在英国,这两个点都是我很中意的。可是总感觉不够用力,太温吞水。
三星半 太感性 太文艺 在理性上显得非常幼稚
what we've done wrong, we paid.. but what we must love, it lasts.. no matter what...
主要是看看格温,情节不重要了
就像你发现情感细腻的人,一定是无法抑制的多情。
一直在考虑片名,觉得剧情和迷恋无关。绝对是当下穿越剧学习的典范,思维状态的时光穿梭定是好过身体乱窜的。总的来说故事太平淡了,英伦深情又隐忍得要死,更加对不上'Possession'这个题了。俩女主都蛮好,Aaron Eckhart和这个文艺调调相当不搭啊。。。【Gwen演这种文艺小资女不要太好了~
无聊
Jeremy Northam的绅士扮相太神了。其实剧本身比我期望的现代多了,因为字幕的原因感想很糟糕。
am reading the no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