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一路相亲

一路相亲

主演:天悦,王思予,董奎佐,钟承恒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8

《一路相亲》剧照

一路相亲 剧照 NO.1一路相亲 剧照 NO.2一路相亲 剧照 NO.3一路相亲 剧照 NO.4一路相亲 剧照 NO.5一路相亲 剧照 NO.6一路相亲 剧照 NO.13一路相亲 剧照 NO.14一路相亲 剧照 NO.15一路相亲 剧照 NO.16一路相亲 剧照 NO.17一路相亲 剧照 NO.18一路相亲 剧照 NO.19一路相亲 剧照 NO.20

《一路相亲》长篇影评

 1 ) 因为充满爱,才能勇敢地走自己想走的路

《俗女养成记》,什么鬼烂名字。

这绝对是被名字严重耽误的一部好剧。

女主角,40岁、普通工作、失业、退婚,听起来也是悲催得毫无吸引力。

没有想到,整个剧都温暖、好笑,但随时能戳中泪点你让你大哭不止,又能在大哭的同时笑得喷出鼻涕。

刚开始的时候,片子真的只是普通生活+有点好笑而已。

女主,40岁,工作上,做总助做了很多年,看起来职位很好,实际上就是老板、老板娘,以及老板小三的保姆+打杂,日复一日、没完没了。

有心帮助刚来的新人成长,新人却觉得被管束了,说她羽翼未丰,她觉得被打压,反给你找不快活。

辞职信每天都放在办公室抽屉里,分分钟想拍在老板脸上走人,但毕竟只有工资收入,所以抽屉总是拉开又合上。

男朋友又帅、又暖、又萌,愿意为自己吃醋打架、愿意制造浪漫,家里还有钱,能说出“我养你”!

可是,相处四年半之后,毫无心动,连嘿咻都像是任务要交差……并且婆婆是控制狂……但是毕竟40岁了,好想结婚,好想在大城市有个家!

太真实,主角就是如你我一样在在小城长大,在大城市生活、工作、恋爱的女生。

而她的工作生活,就是每一个普通都市职人的日常。

前几集非常爆笑,很适合下班之后看看无脑电视剧放松、调节心情。

刚开始有点不耐烦双线叙事里面都童年部分——谁要看狗屁倒灶的家长里短,小屁孩玩闹啊——正经点,女主婚前偶遇优质男,分分钟要出轨的剧情到底要怎么走啊?

毕竟这不是狗血情感剧。

女主并没有出轨。

但是还是毅然决然分手、退婚。

在这一点上我刚开始非常不能理解,为啥啊?

温升濠演的男主角全是优点啊!

并且奶萌奶萌一直求求不要分手。

这怎么能分得下手啊!

天哪噜!!

但是越到后面,就像越来越入味的菜。

女主的童年戏份,让人越来越喜欢。

也明白女主做出种种选择都是必然。

因为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我们从小长大时慢慢决定的。

女主的父母、她的爷爷奶奶,也像极了我们每个普通人的父母,都不是什么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奶奶八卦、妈妈爱面子、爸爸好像很怂、爷爷爱吃甜食怕警察……可是他们都善良,对家人充满了爱、耐心和包容。

这个披着搞笑外皮的剧开始深入地去探讨:我们这一辈在父母、爷爷奶奶身边长大,远离家乡独立生活后,从小塑造我们的爱和羁绊,其实也一直在陪伴我们生活。

女性可以更勇敢地去追求自我,过让自己快乐的日子。

虽然两岸的发展在历史上有一点进程差,但是40+的女主及其童年正好可以和我们这一辈人的现在和小时候对上。

看上去,非常能感同身受。

感叹编剧就像潜伏在我们身边生活一样,一点一滴都是我们内心的真实写照。

有几场戏我是哭成傻逼的。

一场是女主小时候以为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离家出走。

那一集夜里,小女生独自徘徊在野外,孤单、难过和害怕,觉得全世界都跟自己没什么关系了,只剩下自己孤身一人。

好在全家都在疯狂找她,然后从此让她确信,自己是安全的,被爱着的,不可缺少的。

其实是一个很正常的桥段,谁小时候还没被说过是捡来的呢。

可我就是在这里崩溃了。

因为这种孤单、难过和害怕和我的某个时空打通了,无论我现在已经是一个多独立强大的成熟女人,都还是瞬间回到小时候在顶楼阳台独自哭泣的深夜。

小时候,只要是老师说我犯错,我的父母,就会觉得老师没有错,无论是不是我的问题,老师的做法多过分,父母都会站到老师那边,回到家,我受到的是更多惩罚和教训。

其实教训和惩罚都没什么的,真正让人难过的是,没有人认可,没有人站在我这边。

(当然,我的父母很爱我,只是那一代人,也在学着当父母,在教育上面,有对老师的迷信吧。

)还有一个场,是女主奶奶去世后,她弟弟在家人面前公开自己是gay。

她妈妈支持弟弟,请有意见的亲友离开,说这是我们家的事情,跟其他人无关,请不喜欢的人离开我们家。

她问她妈妈,什么时候知道的。

她妈妈说,中学时候看他日记就知道了。

也询问了很多,知道这是先天的,不是病。

虽然一定会遭到社会上很多非议,但是我不希望他不开心,也不希望他觉得自己孤单,因为妈妈永远是和他在一起,支持他,爱他。

再次泪崩。

当然,整部剧有爱的真实日常片段太多,多到几乎算是家庭矛盾的姑姑和舅舅,也都是带着无限的爱和包容。

无条件的爱、信任和支持。

说起来好像很简单,好像是所有父母在成为父母的瞬间就自带的功能,实际上,不是的。

从小得到这样的滋养的小孩,长大也会对自己诚实,忠于自己,并且勇敢。

所以无论条件多好的男人,不爱了,就是不爱了。

看起来多好的工作,这种生活,够了就是够了。

其实能做出这种选择,并不容易。

要顶住多少压力。

足够勇敢和自信的人才能做得到。

片尾说,「亲爱的陈嘉玲, 妳是从几时开始忘记了?

忘记这辈子其实很长, 长到妳可以跌倒再站起来, 作梦又醒过来; 妳又是从几时开始忘记了, 这辈子其实很短, 短得妳没时间再去勉强自己, 没时间再去讨厌妳自己。

」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吧,做自己喜欢的人吧。

不要让人生,都在不开心中过去。

在看着女主角寻求快乐生活自我和解的过程中,感觉也治愈了自己某一个部分。

——————————————————————说起来,女主角的扮演者谢盈萱也是金马影后。

喜剧毫不浮夸,很自然地搞笑需要很强的演技,她做到了;难过和伤心也能一秒钟把观众带入。

然而有金马影后加入,这部戏依旧是小成本。

很难让人不和国内的片酬进行对比。

温升豪也是我一直很喜欢的男演员。

这年他遇到了两部好本子,恭喜他。

 2 ) 中国特色

有点想不到,却又在情理之中。

最有中国特色风土民情的,最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家庭、气息、性格、人情、特点、韵味的电视电影竟大都是台湾拍的。

蓦然体悟到,两岸真的是一个老祖宗,同一个民族,同一种文化,同一样性格,同一种风情,所以两岸统一必然是大势所趋,无论过程如何曲折,这是刻在血脉骨子里的东西。

可惜了中国大陆影视,是因为大陆发展的太快,现代化的脚步踏平了过往根深的风情民俗人情世故么?可台湾地区是发达地区啊。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把中国特点传到世界?可能不是台湾电影,可能不仅是侯孝贤、杨德昌、李安;90年代的张艺谋、陈凯歌。

但一定不是《战狼》《长津湖》这个样子,爱国是世界的共性而不是中国的个性。

已经有一个美国队长了,中国做的不是再塑造一个中国队长,凭一己之力拯救世界,而是要做一个中国兄弟,就如当年非洲兄弟抬我们进联合国一样。

 3 ) 当你开始爱自己~《俗女养成记》

这是一部女性成长史,其实。

纵看是陈嘉玲从小到大跌跌撞撞后经历过迷惘与回顾,再重新找到自己的过程。

横看则是呈现了祖孙三代的女性在不同世代背景下的差异性,而这差异却又不约而同的殊途同归,在某个当下各自找到可以说服自己安身立命的理由,进而与自我和解,这和解可以是一种迟来的女性自觉,一份甘于平凡的达观,也可以是一剂沉潜后顿悟出的豁然开朗。

阿嬷曾因为陈嘉玲的二姑姑悔婚而脱口而出:「想越多越难嫁,越晚嫁就嫁越差。

」其实台语有这么一句俚语更能贴近原话──拣啊拣,拣到一个卖龙眼的。

意思是适婚女性眼光太高,七挑八拣后就只能「捡剩的」。

在阿嬷那个年代,比起自由恋爱,终生大事更多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当下并无法理解,相对自由的下一代对于婚姻的选择不再只是托付终身而已。

或许在她的认知里,除了了却子女终身大事的责任外,嫁得好的大女儿比起选择独身的二女儿更能证明自己的价值。

《纯情青春梦》『不是阮不肯等,时代已经不同,查某人嘛有自己的想法。

』当属于旧时代的阿嬷在舞台上溢于言表地缓缓唱出《纯情青春梦》,透露的不仅是对女权意识的萌芽,也是由衷对于传统女性价值的一丝反骨。

虽然朦胧,但也许在小嘉玲的内心中悄悄埋下了一颗种子,所谓的「淑女」从来都不存在于别人的眼中,只活在自己的心中。

阿嬷,承袭旧时代的女人-陈李月英,在走过大半人生后对着陈嘉玲交代自己的身后事,希望死后能把她的骨灰洒在汪洋里,从此自由自在,不再是别人口中的医生娘、头家嬷、陈妈妈,也不再是某人的老婆、妈妈、婆婆、阿嬷,而就只是原原本本的自己,那个曾经被唤作「阿月」的李月英。

或许此时的她终能理解当初女儿那宁愿被贴上剩女标签也要做自己的坚持吧,剧终没有针对母女两的和解多做琢磨,稍嫌可惜了点。

不得不说阿嬷这条线铺陈之完整不下于陈嘉玲,由她带出来的世代交替感大概会让有相似回忆的六、七年级生(7、80后)都不约而同地忆起自己的阿嬷吧。

而作为两代夹心饼的陈嘉玲妈妈,处于旧时代与新时代的过渡期,这时代的女人大概被视为最任劳任怨的一代。

不管是孝养上一辈,还是教养下一代,尽管使出浑身解数,却总恨不得自己有三头六臂能解救自己于无尽的繁忙家务中。

所幸,嘉玲妈有个体贴的婆婆,那个表面迎合偶尔回来挑剔炫耀的女儿,私底下却能与媳妇同声共气跳起「猪油之舞」的婆婆,谁才是自己人自是不言而喻。

这大概会让为人媳妇的委曲求全得到莫大的精神慰藉吧。

有个体贴怕老婆,喔不,是疼老婆的先生,更不由分说是嘉玲妈妈的福气。

那乍看不怎么靠谱的老公却往往是家人间最佳的调和剂,不管是对永远好高骛远的弟弟的宽容、对明显偏心的父亲虽感到委屈却能理解的接受、夹缝中求生存的本事使得他在母亲与妻子偶尔的碎念下也能游刃有余,消化于无形;「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大概是乐天知命的陈晋文毕生的座右铭吧。

因此,有着这两大支柱的支持,我们看不到逆来顺受的受气包、也不见牙尖嘴利的欠脚(精明)媳妇,更不可能发现控制欲超强的妈妈。

尽管「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人皆有之,吴秀琴却也懂得儿女的快乐才是身为人母的最大安慰,比如那台用来满足一时的优越感却落得尘封下场的钢琴; 比如那一通通打去「妇女新知」想要同理儿子性取向的询问电话。

「妳一个人自己在台北,要好好照顾自己,其实妈妈也不一定要妳怎么样,妳读书可以读到这样,我就已经觉得妳很棒了,只要妳可以平安健康,这样就够了。

」「有时我也在想,他活到现在三十岁了,这么大了还不敢跟别人说,也是很辛苦。

我也很想告诉他:『阿明啊,其实妈妈都知道,你不是一个人而已,不用这么孤单。

』」 即使再怎么跟女儿冷战,即使对儿子的同性倾向再如何不知所措,想让他们都知道妈妈永远是他们最坚强的后盾,这是身为母亲的她所能给予的最温柔的爱。

陈嘉玲,一个永远不像台北女生的台南女生,台湾十大建设差不多时间出生,和台湾经济一起长出来的六年级(70后)女孩理应在这样家庭氛围的浸淫下与自己从小对未来的殷切期盼中,长成知性与感性兼具的「淑女」,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经营着一个美满幸福的婚姻、就像新时代的都会女性那般干练而优雅。

然而,实际上的她在台北奋斗了近二十年后,却发现自己不上不下地沉浮于世,年近四十,生活过得越来越麻木,心情却越来越浮躁,当梦想成了疲惫生活里的奢侈,当婚姻成了逃避世俗眼光的借口,这才惊觉自己的人生曾几何时成了光鲜亮丽的相反词,镜中的自己成了面目可憎的陌生人。

原来到头来,没能长成「理想中的大人」这件事是个多么痛的领悟。

这样的设定,不管是任何年代的女人多少会有点感同身受而胆战心惊,害怕自己的未来成了这副模样,怀疑这难道是自己现在的写照,或是彷佛重新看了一遍自己斑斑的血泪史。

往往,我们都是从别人的故事里望见了自己的影子而有所共鸣。

这是一个与自己和解的过程,其实。

「亲爱的陈嘉玲, 妳是从几时开始忘记了?

忘记这辈子其实很长, 长到妳可以跌倒再站起来, 作梦又醒过来; 妳又是从几时开始忘记了, 这辈子其实很短, 短得妳没时间再去勉强自己, 没时间再去讨厌妳自己。

剧尾,当屏幕同时呈现大小嘉玲一起漆油漆的那幕,屏幕前的你是否也跟我一样,内心被震了一下?

好像是脑海里某个卡住了很久的齿轮莫名地开始动了一下,接着发出了阵阵刺耳的轮轴声,一个齿轮接着啮合过另一个齿轮,吃力却缓缓地传动了起来。

啊,是了,原来我内心也住着一个陈嘉玲,死硬派的那种。

该是有多久没能好好与自己对话了呢?

是不是丢失了儿时那个曾经无比纯真快乐的自己?

也许是该这么对着自己说的:对不起,亏待了妳,谢谢妳,挺了过来,还有,我会好好爱妳。

从现在开始,从这里开始。

人生的难题即便软弱与逃避都不可耻,那些狗屁倒灶的是是非非都会变成日后可以让自己噗哧一笑的笑料,曾经以为看不透的事、过不了的坎,到头来都会举重若轻而能随喜自在。

有人说:「忧郁的人,其实就是活在过去的人,而焦虑的人,其实就是活在未来的人。

」未来的不可测,逝去的无法得,那么,就活在当下吧,处理好当下可以处理好的事,也许是一种心情的转换,也许是一份工作的取舍,也许是一段感情的去留,也许……不过是眼前急需安抚的饥肠辘辘。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 我不再牺牲自己的自由时间, 不再去勾画什么宏伟的明天。

今天我只做有趣和快乐的事, 做自己热爱,让心欢喜的事, 用我的方式,以我的韵律。

』──卓别林 同为六年级女孩的导演严艺文这么说:「女孩们请记得,不论你几岁,都请一定要喜欢现在的自己。

」愿与所有的「俗女」们共勉之。

==============================================#全剧的演员Bravo #哪来横空出世的小嘉玲_吴以涵 # 旺福的主题曲真是大加分 #好看的喜剧总能在笑泪中抚慰人心 🎊恭賀《俗女養成記》 榮獲第55屆金鐘獎—最佳迷你戲劇獎、 戲劇類節目剪輯獎、迷你劇集/電視電影女配角獎 ★★ 请勿擅自抄袭或剽窃内文,目前不接受任何形式转载 ,侵权必究 ★★

 4 ) 查某人嘛有自己的願望

看完台劇《俗女養成記》最終回時,輸了一口氣,好慶幸沒錯過這麼一部好劇,起初看片名完全不感興趣,看主演是金馬金鐘影后謝盈萱,那就非追不可了。

看下去,緊張、焦慮、失戀、失業、各種選擇、想要逃走,有個聲音就跑出來:這不就是你嗎,你以為只是一樣的大人,再看下去,回到小時候的童年往事也是一樣的⋯⋯兩個晚上就刷完了十集,真是笑了又哭,哭了又笑,有一股暖意久久留在心頭散不去,那種溫暖,像家人的愛,像台南的陽光⋯⋯想來,長大後我們長成了什麼樣子,做怎樣的決定,都是有來由的,於是,在台北一路緊張刺激打拼的大齡女子,連接著在台南的緩慢舒適無憂無慮長大的小女孩,就這樣輕鬆又溫暖地娓娓道出了「女性獨立」的主題。

記得阿嬤堅持去參加唱歌比賽,就算沒有卡拉伴奏帶也要唱,「查某人嘛有自己的願望」,她說是唱給一個人聽的,那就是她自己啊!

做了六十年的陳李月英累了,也想要做自己的自由自在的月英啊!

因此,辜負了全家人期望的阿玲也要拼命地帶阿嬤去海邊完成她的遺願。

聽聽自己心裡的聲音,這顆種子也在阿玲心中開了花,有了自己的姿態,長成了自己喜歡的樣子,如果阿嬤看見也會開心的吧。

更新:關於《純情青春夢》plus版看這裡:https://mp.weixin.qq.com/s/A2oYne9IMlkczw3unwcspA

 5 ) 割裂,抗拒与治愈

看完《我们与恶的距离》之后,我那沉郁的心情急需要温情治愈,于是开始看《俗女养成记》,现实与虚构的极限转换,带来了意识的割裂与抗拒,所以对于《俗女养成记》的观感,我承认带着一种个人视角的偏颇。

割裂中的不幸与幸运。

不幸:39岁没房没车没老公没小孩没工作,算是女loser行列。

三分之一的剧集展示39岁陈嘉玲的生活困境,高不成低不就的年纪,激情退去的妈宝男友,管东管西的未来婆婆,看似光鲜实则大丫头的工作。

被突来的两个意外因素彻底打乱,一前任的婚礼;二高富帅客户Mark。

两个人生抉择。

然后在一片鸡飞狗跳中,退婚辞职组合拳打的行云流水。

幸运:39岁依然有高富帅好感的主动拉扯;哭着说不要分手的江显荣第二天就消失了;生活颓废凌乱的时候会有弟弟把他从生活的垃圾堆里挖出来带她回家;抱怨自己会孤独死去的时候弟弟会说我给你靠;青梅竹马的蔡永森依然余情未了;爸妈奶奶开明与爱护

阴沉的抗拒:39岁没车没房没老公没小孩没工作的你,会发现你大概率不会有男友,不会有暧昧拉扯高富帅,不会有青梅竹马的爱恋,除了日渐增长的皱纹和脂肪,你会发现残酷的男女婚恋市场早已对你紧锁了大门,在男人的眼中你甚至丧失了性别,成为既不是女人也不是男人的第三种,当然针对这种情况对你背刺最多的是身边的亲人与朋友,他们只会当面或者背后说诸如此类的话:“20岁撒酒疯是可爱,40岁撒酒疯就是可笑了!

”职场的卑微倒是很写实,不过辞职的任性那是太难的,毕竟35岁以后的人在求职市场上约等于诈尸。

所以陈嘉玲你真的超级幸运哎,幸运到我觉得不真实,幸运到我无法共情的地步。

因为,当所有阴沉的抗拒成为现实的时候,不会有任何的备选项,你只能自己唱着孤勇者,从垃圾堆爬出来!

可是这是故事不是现实哎,我怎么会这么阴暗这么悲观这么扭曲。

她就是有着温暖家人,备受呵护关爱长大的陈嘉玲,她的原生家庭与成长经历,给了她足够的底气,她不需要自己爬出泥潭,她只要回归到温情暖暖的家庭中,就能找到并发现自我。

爱,让她有足够的勇气和成本去认知自我,追寻心灵的最终归宿,不至于迷失在现实的泥沼中。

可我就是这么阴暗,悲观,扭曲,割裂的否认又承认,拒绝又接受。

抛开我阴暗扭曲爬行的意识主体,我很喜欢小陈嘉玲的部分,那种细腻而美好的感情,反而更能得到灵魂的共鸣。

大概久远的记忆总是能被粉饰的温情而美好。

陈嘉玲和表姐的别扭争吵,像极了小时候我和姐姐因为一碗肉丝面谁的肉丝多谁的肉丝少而冷战的缩影,连最后的和好都带着那种微酸的眼泪似乎我也尝到过。

离家出走,帮邻居姐姐传递情书,同蔡永森掰八段,一直让人心惊胆战的鬼屋,学琴学到一半的放弃,说话好听爱变魔术的小叔叔,虚荣而咋呼的大姑姑……种种的情景在我的记忆中都能找到对应的人或事,脉脉的流淌在旧日时光中的河流,如丝丝温泉汩汩,唤醒了天真淳朴的潜意识。

这一刻或者这一段时光,我那阴暗扭曲蛄蛹着爬行在角落的意识,似乎被治愈的光照的没那么丑陋不堪了。

如此看来,虽然割裂与抗拒,但是那治愈的光,终于是照耀了我。

 6 ) 爆笑喜劇《俗女養成記》:「能夠活得不違背自己的心意、不勉強自己,就已經很棒了!」

原文地址專訪導演嚴藝文,看金馬影后謝盈萱如何從淑女變俗女!?

俗女养成记BY DOMINIQUE CHIANG2019/08/05俗女養成記由金鐘影后嚴藝文初執導筒、金馬影后謝盈萱主演、改編自作家江鵝散文作品的爆笑喜劇《俗女養成記》,描述一位年近40歲的六年級OL,即使在台北生活奮鬥了20年,依然覺得自己無法完全融入都會生活。

從小懷抱著淑女夢的她,漸漸在沒結婚、沒小孩、沒車、沒房的現實中,認清其實自己是位「俗女」。

六年級女生究竟如何從「淑女」變成「俗女」?

以下是導演嚴藝文的獨家專訪。

這是一個女魯蛇跟自己和解的故事!

我本來就很喜歡寫東西,拿了獎之後常常問自己,除了演戲還能做些甚麼,於是決定開始嘗試寫劇本。

因緣際會下,一個導演朋友推薦了這本書《俗女養成記》給我,他覺得這是一個蠻好的戲劇題材。

果然,讓我忍不住一口氣就看完,看完之後腦袋瓜裡面有好多好多想法浮現。

而且江鵝的文筆最厲害的是,她會讓你笑一笑之後,突然又覺得眼眶濕濕的,心有點酸酸的感覺。

後來我就主動寫信到她的粉專約她見面,表明我是頭號粉絲(笑),希望可以改編成電視劇,然後她也很快地就同意,於是一切突然就從無到有如火如荼地開始進行了。

劇本是我跟另外兩位六年級女生一起寫的,裡面有我和這兩個女生的故事。

後來謝盈萱決定參演之後,又有盈萱的人生經歷,再加上原作者江鵝,可以說完全充滿六年級女生的成長故事,有很多我們的生命經驗在裡面。

女主角一開始我們就設定,她就是那種被世俗視為女魯蛇的人,活到快要40歲,人生卻活得一事無成,沒房、沒車、沒婚姻、沒小孩。

我一直想要探討所謂「一事無成」這件事,因為我就是這種人啊。

我也是女魯蛇,但是SO WHAT?

那又怎樣?

那些有房有車有小孩有老公的人,有過得比我開心嗎?

我跟我的編劇說,都這把年紀了,我絕對不要做甚麼勵志的、追夢的故事哦!

抱歉,也沒有嫁給總裁、或是開甚麼文青咖啡廳、回家鄉發揚文化甚麼東西的…不要不要,我絕對不來這套,我希望這部戲能夠盡量貼近真實。

即使到最後的結局,其實你還是為這個女主角感到擔心,因為她的前途未卜。

但至少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她現在活得很開心,我覺得這樣就夠了。

至少這個女生在過了40歲的關卡之後,她可以不用違背自己的心意,不用再勉強自己而活,我覺得這個就已經很難了!

所以《俗女養成記》真的不是勵志故事,也不想講甚麼大道理。

這比較像是一個和解的故事,就是你可以跟那個不成材的自己可以和解,跟她握個手說好了沒關係,你已經做得很好了。

更不要妄想在戲裡面看到溫情、灑狗血的情節,沒有,我們沒有那種東西,最多只是點到為止而已。

我比較喜歡的戲劇節奏是悲與喜、哭與笑同時存在的。

為什麼幸福要區分「結婚前、結婚後」?

要活得不違背自己的心意,真的很難。

所以第一集我就直接挑戰婚姻這個議題,讓女主角參加前男友的婚宴。

我一直覺得婚宴是很有趣的場景,比方像我自己明明已經打定主意不結婚、不生小孩了,可是每次去參加婚宴的那個晚上,我總是覺得特別難受。

那個難受的心情好奇怪,心裡面會覺得自己的人生,好像少了一個甚麼東西,會覺得自己的人生進度落後很多,因為有些話題你插不進去,當她們開始談論我老公、我小孩怎樣怎樣……你完全是插不上話,只能在旁邊乾瞪眼。

然後喜宴結束之後,你一個人坐捷運或搭計程車回家,心裡就會突然有種是不是應該要做一些甚麼的感覺?

為什麼會有這樣子的愧疚感、罪惡感,充斥在女生身上?

即使我已經打定主意不結婚,都還是會有這個moment,就像江鵝書裡面所寫的,會有感到抱歉的時候。

彷彿我們辜負了父母的期待,因為他們真的希望你可以過一個不讓他們擔心的生活,希望你將來可以有一個好的歸宿,未來有小孩可以靠。

還有我們經常在婚宴上被貼標籤,新娘新郎都會列名單說誰誰誰,趕快上台搶捧花…天啊我可以不要嗎?

為什麼一定要幫我昭告全世界,還要直接唱名:「某某某,希望你可以得到幸福喔!

」頓時被貼上了單身等於不幸福的標籤。

為什麼幸福要用「結婚前、結婚後」來區分呢?

就像每次看到林志玲的新聞,我都覺得太誇張了,她一結婚了大家就說她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那她沒結婚之前的笑容是甚麼?

是淒慘的嗎?

為什麼你們會這樣子去區分她?

這部戲,就是關於這些很貼近生活的東西,可是我們很少去把它呈現出來。

因此你可以很輕鬆地看,但在看完之後可能會被刺到,或是被打到,或是有時候被接住了。

謝盈萱說,這是最貼近她的角色這個世界上可以演這個女主角的人,不是她(謝盈萱),就是我!

因為劇本裡面有很多我的影子,所以我要下去演是很適合的,連電視台也說,我覺得你可以耶!

可是我怕我負擔不了,我都已經要當導演了,所以拜託不要鬧了,要讓我死是不是!

既然我不行,當然就非盈萱莫屬。

盈萱是我看過少數女演員裡面,喜劇節奏抓得非常精準的人。

因為她就是一個神經病啊!

(笑) 而且她跟我一樣,身上都有矛盾的東西。

她在表演上的能量是可以大開大合的,但私底下面對生活,我覺得她是有一種壓抑的、小心翼翼的、沒有安全感的東西,而當這兩種極端加在一起,就形成很迷人的特質。

所以人家會說,她不講話的時候臉很臭,就叫她謝大牌。

可是我們了解她之後,就知道那不是臭臉,知道那其實是她在放空、在想她的台詞,接下來要做甚麼…她是很摩羯座的,會很小心翼翼地面對她生活中的每件事情,所以那時候我就覺得她可以演這個角色。

雖然我曾經有一度,覺得我的女主角要飛了。

因為去年夏天提出邀約時,她那時候才正在跑《誰先愛上他的》的電影宣傳,誰知道她後來居然拿了金馬獎!

會這樣想,是因為她拿了金馬獎,感覺好像所有的條件,瞬間都被拉高了。

而且那時候我們沒有簽約,只是口頭上邀約,因此當下就覺得完蛋了,那要給誰演?

這麼短的時間,恐怕我也減不了肥。

(笑)幸好她後來,還是答應了。

盈萱說,這是最貼近她的一個角色。

不只是貼近她貼近我,根本就是貼近所有六年級女生,我們都可以懂那個角色面臨的狀況是甚麼。

也許劇情有點誇張,可是我們都能懂那個心情是甚麼。

所以我跟她說,這個角色你不需要做功課,你只要本色演出,把自己放進去演就好。

所以她基本上來拍戲,就當作來夏令營。

有好幾次她在片場,甚至笑場笑到流眼淚,蹲在旁邊笑到停不下來,因為她覺得實在是太好笑太白癡了,我們整個拍片過程就是這麼歡樂。

聽到媽寶兩個字,女生真的會腿軟耶!

這是一部以女主角為主的戲,因此講坦白的,男生比較像是綠葉。

戲中每個男生的出現,有點像是這個女生的座標,幫她標註一段她那時候的生命輪廓和她的狀態。

因此女主角身邊出現的三個男生,分別是代表她三種不同心境。

比方在台北的這個男生,他是一個各方面條件都很好,在婚姻市場絕對是績優股的人。

是那種,如果這個女生跟他分手,大家都會說你腦袋瓜壞掉了嗎?

另一個是旋風式,充滿自由的氣息,像把一顆石頭丟進去,帶給原本感情生活呈現白開水狀態的女主角,掀起一陣漣漪的人,雖然彼此可能沒有發生甚麼;第三個是她兒時的家鄉玩伴,小時候曾經很要好,長大後卻有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

但那個男生在世俗方面來講也是一個魯蛇,可是女主角卻發現,為什麼同樣都是魯蛇,這個男生看待他自己和我看待我自己,完全不一樣?

因此故事從這邊開始,女主角會開始回頭觀看她自己,為什麼他是魯蛇,可是每天都還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去追尋、去奮鬥,可以過得很開心?

但為什麼我被冠上魯蛇之後,我就開始放逐自己?

兩個人有點像是對照組。

戲裡面有提到媽寶這件事,我覺得關於媽寶也蠻妙的,因為一開始是溫昇豪看完劇本說,我可不可以演一個比較媽寶的人?

當下我聽到第一個反應卻是哎喲喂呀…媽寶!

聽到媽寶兩個字,女生真的會腿軟耶。

但後來我再冷靜想想,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想法?

為什麼女生聽媽媽的話不會怎樣,可是男生聽媽媽的話,大家就會覺得XXX…我覺得這個反應蠻有趣的,同樣都是大齡女子大齡男子,我們也沒有人詢問過男生的心情是甚麼啊!

對不對。

而且往好的方面想,媽寶其實是孝順啊。

可是為什麼有這樣的差別呢?

所以故事最初,乍看女主角分手的原因是因為對方是媽寶,但只要觀眾有追完整部戲就會知道,那只是第一層的東西。

層層剝開之後,我會讓女主角受到一點懲罰。

因為她並沒有很誠實問過自己,到底能不能跟這個人共度一生?

明明第二年就沒有愛情了,可是你還是願意繼續這樣子苟延殘喘下去,那麼你也必須要負責任,你也辜負到人家。

不只是女生有青春,男生也有青春啊,我們的時間是一樣的。

每個人本來都會有點小心機,所以每個角色我都會讓他有點小缺陷。

反骨又被傳統壓抑著的六年級女生作為一個六年級女生,我認為我們跟其他世代最大的不同是,我們太在意別人的眼光了。

這可能是我們小時候父母帶給我們的影響,我們小時候常常會被父母拿來比較,你看那個誰誰誰有去學跳舞、學鋼琴,講得好像我們沒有才藝似的;還有那個誰誰誰半夜的燈還是亮著的,還在努力念書;那個誰誰誰,又是我們家族第一個考上大學的……所以我覺得我們從小就不想辜負別人的眼光,會很在意別人的想法。

再來,我覺得六年級女生不太會拒絕別人。

因為我們小時候被期待,好像將來應該要有一番成就與作為,如果你拒絕別人,好像會辜負別人對你的期待。

但同時妳又被要求會做家事,處事要圓融,溫良恭儉讓,必須具備傳統的淑女條件。

坐有坐姿、站要有站相,這樣看起來才是好人家的女兒。

可是當我們長大之後,這個社會卻早就已經變了。

頓時才發現,你的傳統怎麼有點格格不入?

因此我認為六年級女生比較壓抑,可是我們又不像爸媽傳統那一代,甘於平淡安穩的選擇,因為我們正好處於新舊時代交接的時候,所以我們內心真的很想做一點不一樣的事情,腦袋瓜裡面會有一些瘋狂的想法,只是我們不敢講。

我們又不像七八年級的女生,可以大方直接說要,大膽開出想要的條件。

你看後面的世代,他們活得多麼暢快,他們甚至可以很大方地談性耶!

拜託在我們那個年代,怎麼可能!

六年級女生有一種內在的反骨,但那個反骨又被傳統壓抑著,所以就演變到後來就卡在中間,成為為難自己、自我矛盾的世代。

一直等到我們的人生已經走到四十歲了,這個時候你才開始回頭去想這些問題,怎麼所謂的人生進度都完全落後,很多人生選項通通都沒有打勾,房子車子老公小孩都沒有?

大概因為這樣,六年級大齡單身女子才會這麼多。

因為我們老是覺得自己可以先拚一個甚麼東西,追一個夢想的藍圖,才會把感情先放一邊,但哪知道等到一個年紀時候才發現,蛤,婚姻市場已經沒有甚麼可以選擇的了!?

你要嘛就將就,為了符合社會期待結婚,不然就像我這樣乾脆不結婚。

當你意識到自己是俗女時,不要感到害怕透過這部戲,我希望當每個人四十歲的時候,可以把那些揹負在身上的東西放下來,就算被人家當作是魯蛇,那又怎樣,關你屁事啊!

這是我的人生。

即使別人不喜歡你,辜負別人期望,so what?

能否先讓自己開心就好。

如同江鵝書裡寫的,儘管你覺得自己沒有甚麼成就,沒有甚麼可以說嘴擅長的,沒有甚麼可以拿來炫耀,但至少你已經走到四十歲了,一個女生可以成長走到四十歲,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你一定有過人的地方,一定有!

你可以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建立自己的工作圈,你一定有你過人的長處,所以不要小看自己。

我必須說,俗女仍是一條生死未卜的道路,但希望當你意識到自己是俗女的時候,不要感到害怕,不要覺得自己沒路用,你應該肯定自己,接下來怎麼做沒關係。

至少不要勉強自己,不要因為一份可以餬口的薪水,去做一份完全沒有樂趣的工作。

可是如果這個工作,偶爾還是有開心的時候,又可以賺錢,那就OK的。

我們都走到這個地步,就跟自己和解吧,不成材就不成材,管他的!

《俗女養成記》原著,寫給六年級女孩的情書和台灣十大建設差不多時間出生,和台灣經濟一起長出來的六年級女孩啊,蹣跚跨步之初,生命藍圖臨摹著淑女形象,不料潮流與時代正在改寫「好家教」的定義,六年級女人繼承的輪廓正在式微,於是,她們聰明伶俐,卻聽從爸媽和老師說的話;照顧好自己的功課,又主動幫忙家務;待人溫文可親,自己則堅毅果敢;長大後擁有一份穩當的工作,同時經營著一個齊備的婚姻;最好玲瓏剔透但又福厚德潤;懂得追趕新時代的先進也能體貼舊觀念的徬徨。

作者江鵝:一位台南傳統中藥店家庭養成的六年級女人,回首那些發生在自身的,關於愛、婚姻、尊卑倫常等等教養,以及人情世故的纏綿、顧盼,曾經孵育自己的暖房,如何化作無形的結界,在長成後的每個當下牽牽絆絆,讓人進退之間不免輕嘆,每個懂得底下卻也換來一番風景。

 7 ) 《俗女养成记》及Ⅱ:与童年的自己完成了自洽的返乡之旅

  我是两部连着一起看的,按顺序连着看,挺好,感觉似乎是近年来看过最舒服的台剧了。

  潮汕人是个很神奇的存在,听到粤语,会有种莫名的亲切感;听到闽南语,有种比听到粤语更亲近些的亲切感。

无他,因为从发音到意思到习惯,从根上说,潮汕话跟闽南话更亲近些,毕竟它是属于闽南语系下的一个分支。

  看这两部剧,感觉就像在看邻居家的小故事一样,很家长里短,很平和。

;而这种平和,放在现在其实是挺难得的。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第一部甚于第二部,可能大部分的续拍剧都很难超越前作,但就算如此,在我看来,第二部依旧还是可以一看,至少不落下乘。

  时空线上,用的是倒叙插叙相间的叙事,大的主线是小时候在台南的陈嘉玲,以及长大后在台北奋斗的陈嘉玲。

  剧集开始,陈嘉玲在台北奋斗多年,有爱情,有事业,结婚的话就连房子都有了,所以从一个普世价值的角度来看,台南小乡村里的药店小碧玉经过自身的努力考上了省城的学校,去了台北经过自己的奋斗之后收获了爱情,事业,家庭,从此摆脱了乡村扎根在了城市……  剧里说,她将近四十岁。

也就是说,至此时,她已经为此奋斗了大半辈子。

  讽刺的是,这一切看似牢不可破的,转瞬间化为乌有。

  所谓的事业是什么,是总裁专助,听起来威风八面,但实际上就是一个小公司的不靠谱的小老板在生活上和工作上的小保姆,给小老板准备水果,替老板娘盯着老板吃药,替老板小三办事,诸如此类……她甚至不只是老板的特助,更像是老板相关人员的保姆吧。

  爱情呢。

我其实觉得江显荣也不错,甚至觉得他的角色比陈嘉玲的性格还更好一些,虽说似乎有点妈宝男的感觉,但其实也还好,至少在大是大非方面,他没什么大的诟病。

只是几年的爱情长跑以及马上结婚变成夫妇的身份转换让陈嘉玲无可适从,而剧里又刚好给她安排了一高富帅Mark邂逅并对她大献殷勤,无所适从的陈嘉玲几乎立马就沦陷了,虽说没有。

  就是这样一个邂逅,让她开始了对自己的生活的反思;或者说,一切迷迷糊糊的反思并不影响她做冲动的决定,我们不去考究她为何决定,但她是决定了——分手,离开台北回台南。

  看剧的时候这一段我觉得有少许突兀,尤其是江显荣,我觉得他多少似乎有些无辜。

  当然,陈嘉玲和江显荣分手,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吧,但是显然剧中的交待并不很细致。

如果说,Mark的出现只是一个偶然的契机,不管是不是Mark,那个时候应该会出现这么一个人,他的作用是提醒陈嘉玲,她的人生应该要发生转变了,她和江显荣的情感也要告一段落了,然后她就顺水推舟地发生了,一路往前。

  好在,陈嘉玲的性格介乎作与不作之间,再往前一点点,她的性格就会让人觉得反感,但好在,这个度始终被拿捏住了。

  就比如她与江显荣分手,被公司辞退,然后回台南,这一段乍一看是挺作妖的,但再一看其实也还好——工作上的抓狂与暴发是压抑了太久后的反弹,爱情上与Mark玩火并与江显荣分手,感觉似乎也是太久的稳定情感之后需要刺激,似也说得过去。

所以,她再稍微用点力,就会让人觉得她其实在作妖,然后就会反感;而分寸感,好在一直都还在。

  我觉得这其中,片中不停穿插着小陈嘉玲的童年,小陈嘉玲的存在应该是居功至伟的。

  年至中年的陈嘉玲怎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呢。

我觉得剧集似有这样的企图的——它想用童年的陈嘉玲来勾勒出成年后种种的成因,但其实整剧看下来,这种勾勒似乎并不太成功。

  或者说,这中间的关联其实被弱化了。

所以看下来,只能说它是用倒叙以及插叙在断断续续地讲一个故事,但一大一小的两个设置,多少有点浪费了这整个架构。

  如果说,这部剧只是讲一个中年的陈嘉玲,或者只讲一位童年的陈嘉玲,其效果其实是打折的。

  一大一小的设置,在我看来是挺讨喜的。

你看一部剧,又像看了两部剧——一部时装剧,一部年代剧,而这两部剧,又相互有关联,这就挺过瘾的了。

如果只是单一地看陈嘉玲的台北折翼返乡记,或者看陈嘉玲童时成长记,其效果与目前展现给我们的,绝对不只打对折;单拆,可能很平庸或者仅仅只是及格线,但合在一起,很有那种1+1>2的效果,在我看来,算是佳作了。

  如果是当地人看,他们会关联社会的变迁,可能感触会更深一些。

但好在,潮汕平原和闽南习俗其实很多东西上接近,所以看着,颇有些亲切感。

  在我们所看到的那些从大都市奋斗了大半辈子然后返乡的故事,基本可分为两种——衣锦还乡或铩羽而归。

  陈嘉玲这个故事,怎么看都是第二种。

但好在,所有事都不是非黑即白,所以,陈嘉玲事业爱情两失利,人到中年回归故里,而父母看着落魄归来的女儿甚至担心她连吃饭的钱都没有……这不是铩羽而归是什么?

  落魄者的故事没什么好看的,所以陈嘉玲的回乡之行,多少被拍成一个回归自我寻找本我的故事。

  现代人的感动都很廉价,所以我还是挺受感动的。

到第二部,怀孕的陈嘉玲带着怀疑丈夫出轨的妈妈以及被丈夫家暴的洪育萱一路暴走,我就相对比较无感了。

  我喜欢第一部甚于第二部,尤其喜欢第一部里陈嘉玲小时候的那部分——阿公,阿嬷,爸爸,妈妈,阿姑,育萱……每个人物都饱满且不拖沓,我几乎喜欢剧里的每个角色,作为角色本身。

  可能,喜欢这部分是因为那时候的种种,跟我小时候的种种都如此相似,加上闽南语带来的语言上的亲近,以至于多少挑动了我那回忆深处的某个情意结。

  我一直觉得,小时候的陈嘉玲比长大的陈嘉玲好看太多,所以第一季的最后,陈嘉玲买了小时候所有小孩都害怕的那间鬼屋,然后在鬼屋的院子里遇到了她小时候的自己,一大一小玩得十分开心。

  这一段,也许就是陈嘉玲整部剧里回乡的最终意义了,她找回到了最初的那个自己,最本真的那个自己,整一个回乡的终点,她终于跟自己,完成了一个自洽。

  这也许也就是我为什么没那么喜欢第二部的原因吧,因为第一部的收尾,已经完全了整个剧情的一个闭环,在那个闭环里,故事在那里收尾,其实是挺完美的,再往后做,多少有点狗尾续貂了。

  第二部,阿嬷走的那一段,让我也怀念我自己的阿嬷,很共情。

但除此之外,其实我觉得,还好,就真的还好——作为一部能称为佳作的续剧,还好,算不上很好。

如果没看,看完第一部,其实就可以停下了,这样的观感会更好一些。

      20221006昏

 8 ) 剧情梗概

第1集 现年39岁未婚大龄女青年刘嘉玲与男友租房同居,职业是秘书。

在参加她前男友婚礼现场喝得烂醉出尽洋相,抢到捧花回到自己房子后,她内心觉得大龄未婚这一情况十分悲凉,试图思考自己为何会走到今天,勾起一段对自己终身未嫁的二姑姑在三十岁曾经的遭遇的回忆,之后她在男友房门外手捧捧花流泪询问男友是否可以娶她……第2集 陈嘉玲戴上了订婚戒指,和江大荣去拍婚纱照。

面对妈妈的横加干预,江大荣支持陈嘉玲穿上她自己喜欢的款式,让她觉得无比幸福。

陈嘉玲想起了小时候,有钱大姑姑带表姐暑假回家探亲的往事。

因为大人的缘故,陈嘉玲和表姐一起玩耍,但也像妈妈和姑姑一样处处较劲,衣服,成绩,下棋打球,甚至闹别扭……因为姑姑和表姐本来就更有钱,又是难得回家的客人,攀比占了下风加之奶奶对她们极度偏心,这让陈嘉玲母女内心极度不平衡,满腹牢骚。

准备结婚的小两口在江大荣母亲的支持下即将在台北有自己的房子,可是陈嘉玲似乎担心自己未来的婆婆会和现在的房东一样妈妈桑其实出现在自己的房子里面,扰人清梦……同时,现实中的陈嘉玲工作并不愉快,虽是秘书却被老板安排带小三看房,被老板娘使唤,如今她会继续忍耐还是……第3集 陈嘉玲的婆婆未打招呼一大早带设计师参观房子,还说要给陈嘉玲报了烘焙课,反正也计划辞职,以后要顾家。

又拉着陈嘉玲去逛街穿一身中年妇女的打扮回来,打开收到的婚纱快递,一看是江显荣的妈妈帮她挑的,可是这次江显荣却帮自己的妈妈说话了。

陈嘉玲需要重新思考是否别提交辞呈。

公司重要客户Mark第一次见面就对陈嘉玲献殷勤,老板也顺水推舟安排陈嘉玲招待mark共进晚餐,陈嘉玲情迷意乱,又回忆起小时候的故事。

小时候她和男孩子们一起玩耍,并且和一个叫蔡永森的男孩子共同负责给各自邻居的阿诚哥哥和阿娟姐姐送情书,阿娟姐姐给陈嘉玲描述恋爱的感觉是何等甜蜜。

陈嘉玲一时疏忽,阿娟姐姐的信被奶奶故意拿走而且还传遍了村子,臊的不行的阿娟家长直接在大街上对女儿言语羞辱,棍棒伺候,不久一家人就搬走了。

邻居姐姐的遭遇在陈嘉玲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记,自己家里的长辈也借这次事件拉响警报,野蛮威胁幼小的陈嘉玲要爱护贞操。

陈嘉玲从此和男孩子们划清界限,也拒绝再和蔡永森玩耍。

回到家里,即使躺在男友身边,Mark和她共进晚餐的场景依然整夜萦绕脑海,无法释怀,第二天她向男友坦白差点和别的男人接吻……第4集 餐桌上江显荣脸色呆滞,一言不发,直到陈嘉玲解释什么都没有发生,江显荣说那就没事了转身回房间,陈嘉玲追过去一看江显荣吃到花生酱过敏情况危急,急忙送医。

回到公司开会,突然江显荣拖着病躯过来找mark算账,老板娘也杀过来找老板好看,大受刺激的陈嘉玲顿时爆发,把对老板和老板娘满腹牢骚通通抖了出来并且甩头辞职。

她想起小时候自己生病的事。

节俭的奶奶给她便当里放过期馊了的咸鱼,好面子的妈妈让她不要声张,吃下阿姨做的有蟑螂蛋的包子,肚子痛了之后懦弱的爸爸端给她的求神问来的汤药让她喝下,结果把陈嘉玲折腾到住院,大人们互相推诿,爸爸因为亲自试药晕倒,陈嘉玲才坦白是自己乱吃东西吃出问题,原来长辈给的她通通自己偷偷处理掉了。

陈嘉玲感慨,不听话会被揍,听话也不一定有好下场。

出院的江显荣和陈嘉玲回家推开房门,陈嘉玲收到了又一次惊吓。

原来江显荣为了弥补陈嘉玲,修复裂痕,瞒着陈嘉玲安排了第二次求婚,如此浪漫的时刻,陈嘉玲却爆出了不想结婚了想分手的话,故事接下来会怎么发展……第5集 陈嘉玲执意分手,伤心欲绝的江显荣第二天就从他生活中消失了。

陈嘉玲一个人开始了原本以为自由,实则破罐破摔的失恋生活。

原本想要继续赴约mark的邀请,后来还是转身回家,路上收到一张收养流浪狗的海报。

小时候陈嘉玲的爸爸很有同情心,也喜欢收养流浪猫狗,邀请流浪汉回家吃饭,家里人意见特别大。

爷爷和陈嘉玲开玩笑说她也是爸爸捡回来的,陈嘉玲信以为真离家出走了,家里人急坏了,最后还是流浪汉开导陈嘉玲并且把她带回家。

流浪汉这么说,离家出走的人,可能就真的没有家了。

第6集 陈嘉玲的弟弟陈嘉明过来台北接姐姐回老家台南过年,一路陈嘉玲经历拒绝,愤怒,接受。

回到老家,家人还被瞒在鼓里,说陈嘉玲小时候的志愿是家庭主妇,作文还上了校刊。

陈嘉玲想起当初自己羡慕班长国语讲的好,家庭条件好,自己回家也学着要家人讲国语。

直到知道了班长的父母在闹离婚,陈嘉玲才意识到自己家就是幸福的家庭了,而家庭主妇也不再是她的志愿,虽然她也不知道新志愿是什么。

在老家,陈嘉玲遇见了小时候的同学蔡永森,才知道蔡永森离婚3年,小时候蔡永森暗恋她。

家人也收到了江大荣寄的请帖,新娘名字不是她……第7集 陈嘉玲事情败露,家人忧心忡忡,老妈想给她找工作,老爸想给钱给她,奶奶给她安排相亲,长辈的关心让她觉得的却是他们眼中的她很没用。

小时候读书不用功,拔河比赛倒是被选为主力选手,妈妈只好把爸爸梦想买车的钱拿来买钢琴并且给陈嘉玲报班,因为学音乐的小孩不会学坏。

一直以来,妈妈唱红脸,爸爸唱白脸,督促她钢琴这件事调换过来之后爸爸才意识到做坏人真的很辛苦。

陈嘉玲没有这个天赋,爸爸妈妈只好接受现实,最后还带宝贝女儿吃了一顿好吃的。

可是现在,陈嘉玲认为自己的不成器是从小注定的,她想要回台北,却被弟弟和蔡永森几个留下来喝酒……第8集 陈嘉玲决定暂时留下来帮蔡永森竞选台南市议员,哲仔告诉她蔡永森是为了继承脑溢血去世的阿狗的遗志才决定参加竞选,这让陈嘉玲也更加投入去帮蔡永森。

蔡永森的车子在他们小时候一起玩耍的鬼屋前抛锚了,在这处破旧房子的围栏外,陈嘉玲画起童年的小狗。

老实的爸爸在家给爷爷的药材店看店,叔叔始终在台北闯荡,一次叔叔回来探亲,不但买了好多礼物回来,还说要在台南开宠物美容店,叔叔给陈嘉玲说得绘声绘色,陈嘉玲还满心憧憬地把别人家的小黑狗牵回家用奶奶的香水给它洗澡。

然而事实是,叔叔好高骛远,每次回家都在吹嘘又有新的生意,其实混的很狼狈,这次回家在外面欠了一大笔钱,叔叔这人还看不起自己的哥哥的老实样,认为没志气。

爷爷从小就偏爱叔叔,夸他聪明,如今也只能悔恨当初。

叔叔本想给阿玲解释宠物店的真相却又舍不得打破她的愿望,只能把阿玲的小猪储蓄罐还给哥哥并且用一句对不起表达自己对大哥的歉意。

叔叔不辞而别,爷爷和爸爸也替叔叔圆谎,告诉阿玲叔叔去台北开店以后让阿玲当店长,爸爸还自己写了一封叔叔给阿玲的信,画上一只台北才有的粉红色小狗。

陈嘉玲想买下鬼屋,这时陈嘉明打电话说奶奶跌倒了……第9集 奶奶爬树40年这把年纪终于跌倒了。

回到家里,奶奶没什么大碍,充满精神交代自己死了要怎么处理后事,晚辈不敢听又不敢不听。

晚上临睡前阿嬷还给阿玲讲自己的有用的话,陈嘉玲转头不想听。

第二天,阿嬷想打开坏了十几年的抽屉没打开,说突然有些累了,让他们把爷爷的裤子熨好,自己先去休息一下。

爷爷早就去世了,家人觉得奇怪,哪知阿嬷这就一坐不醒了。

大姑姑回来了,丧事又要大操大办体现做子女的孝心,陈嘉玲他们遵照阿嬷那天晚上的一切从简的要求,反而被姑姑大骂没心没肺。

江大荣过来给阿嬷上香了,陈嘉玲和江大荣两个人终于笑着永远说再见了。

爸爸对那天没有给阿嬷开抽屉很自责,费劲打开抽屉找到的是阿嬷参加唱歌比赛的歌词本和伴唱带。

阿嬷参加唱歌比赛那一次,练歌特别专注,还下重本买演出服,邀请朋友到场支持。

可是阿公因为被阿嬷教育一把年纪还喜欢吃甜食喜欢骑机车,就和阿嬷大吵一架,还打击她唱歌真的很难听很丢脸。

比赛那天,阿嬷的伴唱带忘记带了,阿公赌气在家发现了很着急,换了一部自行车带到现场,台上表演一半的阿嬷如愿动情演唱完这首《纯情青春梦》。

阿玲意识到,阿嬷当初唱的这首歌是为自己而唱。

因为最后那天晚上,阿嬷和阿玲说的是,虽然阿公对她挺好,但几十年来,她都是作为陈夫人,老板娘,阿妈,阿嬷而活,已经好久好久没有人叫她阿月,月英了。

阿嬷虽然希望阿玲结婚,却也羡慕阿玲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阿嬷最后的心愿是把骨灰撒向大海!

那时候,阿玲转过身却把这番话记在心里,她让蔡永森带她抢走骨灰来到海边…第10集 大姑姑在灵堂前不依不饶,谴责陈嘉玲,说陈嘉玲给谁当媳妇没人敢要,幸亏还有陈嘉明比较懂事在家,巴拉巴拉说个没完。

陈嘉明听不顺耳,当场宣布出柜,大姑姑听了都惊呆了,更是哭喊家门不幸。

陈嘉明的妈妈说自己早就知道他是同志的事了,让姑姑不要胡闹,别管他们家事!

陈嘉玲直到鬼屋只是小时候小朋友瞎传,她独自带了几个盆栽来到鬼屋,给破旧沙发铺上垫子,喝上一杯酒,给心情放个假。

Mark邀请陈嘉玲去面试,蔡永森显然很失落,又不愿意阻挠她追求幸福。

陈嘉玲回到台北,收到了阿明发给她的一段视频。

那是陈嘉玲第一次离开台南去台北上大学前爸爸让家人给她录的。

妈妈因为陈嘉玲私自改了志愿,已经赌气3个星期,最后还是给她准备了好多东西,吃的用的准备寄到台北给她,说对女儿的学习很满意,只希望平安健康,有事打电话,没事也可以打电话。

爸爸给她演示出门被男孩子摩托载,要怎么坐安全,怎么下车,故意急加速急减速的开法是流氓。

奶奶当陈嘉玲还小,说要把电锅给她带过去,还教她做饭炖肉。

爷爷说陈嘉玲的校刊范文已经裱起来,陈嘉玲的名字是什么样的美好含义,陈嘉玲小时候第一次用毛笔字写下陈嘉玲的三个字特别好看,他一直保存着……陈嘉玲面试一切都很顺利,但面对什么是快乐?

10年后想做什么这个问题,她突然陷入深思,然后选择回家。

陈嘉玲回家了,回到家人身边,回到蔡永森身边,这次阿明也把哲仔带回家吃晚餐。

陈嘉玲买下了鬼屋,那个小时候的自己彷佛回来了,这个鬼屋承载的鬼屋,宠物美容院,花店,饭店……这些幻想也回来了。

陈嘉玲在这里重新认识到人生很长,跌倒了还可以爬起来,做完梦还可以醒过来。

人生很短,没时间勉强自己,没时间讨厌自己。

她在此时此地,决心开始自己喜欢的生活……

 9 ) 40岁的陈嘉玲能这样勇敢,是因为小时候的阿玲有被好好爱着

太好看啦我的妈呀!

每一集都是又好笑又好哭!

两天刷完的我又哭又笑又温暖!

心里装满了台南的阳光!

女主陈嘉玲是一个39岁无婚姻无小孩无车无房飘在台北的台南人,虽然有稳定的工作,但实质内容是当总裁的跑腿丫鬟,虽然有稳定的男友,可也没什么爱情了只不过是室友一般相处着.就像每一个想要获得新生的主角一样,她先辞职再分手,准备迎接崭新的生活!

可这把年纪了新生哪那么容易获得,没有工作没有男友一天一天吃自己,很快就被焦虑淹没了。

最终拎着包包回到台南,和小时候的自己相遇,找到内心的答案。

40岁的陈嘉玲能这样勇敢,是因为小时候的阿玲有被好好爱着.有几集我真的哭成傻逼,不得不暂停把气哭顺了才能继续看.小时候的阿玲与家人度过的每一个瞬间都那样温暖而真实,是可以一辈子珍藏起来的财宝.

 10 ) 没有回得去的老家,就千万别学她

之前看的推荐,说这部剧主打亲情,讲的是老爸对女儿的教育,抱着学习的心态,追起了这部剧。

看完以后,好剧是好剧,但是并非如推荐所说,主打的是“育女心经”。

所有关于教育女儿的内容,在介绍的推文里,好像都已经说完了。

这部剧,其实讲的是女主个人的成长,以及她在台南温馨的大家庭。

我自小也是在一个大家庭长大,所以看着那个祖孙三代的大家庭,很有代入感,看着剧中的故事,也会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家人。

剧中可爱慈祥的爷爷奶奶,还有各有特点的姑姑和叔叔,在我的童年也都出现过,跟着剧情一起回忆起曾经欢乐的童年时光,也是这部剧打动我的地方。

但是,这个故事的主线,也就是女主的成长线,在我看来,不说是三观不正,多少会有些误人子弟。

在这里,我也发出一些不同的声音,可以与大家探讨。

剧情的推进,最大的动机,就是女主在台北工作不顺,感情不合,眼见着要结婚了,却突然分手,在无依无靠举目无亲之际,不得不回到台南,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并在那里,获得了成长。

之所以说误人子弟,因为现实中的确有许多来到北上广打拼的女生,她们工作不顺,感情不和,那她们是不是应该和女主一样,抛开一切,回到老家呢?

剧情告诉我们,只要回到老家,就会获得快乐、获得爱情、获得成长,获得救赎,获得一切。

真的是这样吗?

在这里,不多讨论她工作不顺的事情,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是工作顺心的。

单独来说她的感情。

她和男朋友谈了四年多的恋爱,同居了3年多,眼瞅着要结婚了,说分手就分手了。

看起来这是很爽,很过瘾,但是这真的对吗,对自己好吗?

对别人负责吗?

来看看她分手的几大原因:第一个,婆婆。

片子里的婆婆在女主看来,主要问题就是干涉他们的生活太多了,什么都要说了算了。

然后女主无法忍受,毅然分手。

但是,请问你,你老公没有钱,连房子都是婆婆买的,婆婆提出多一些的要求,虽说有些霸道,换位思考一下,也不是完全不合情理。

你有本事,别让你婆婆出钱啊,有本事不要嫌弃住出租屋啊。

退一万步来说,这个婆婆可以在台北,给你们买上一套100多平的房子做婚房,已经很不容易了。

在上海,有几个婆婆可以做到这一点,做到这一点的婆婆,有几个不是多多少少要干涉到孩子的生活里。

反过来说,年轻人受了老人这么多恩惠,于情于理,自然也应该有所退让。

要不然就硬气点,不要老人的钱,不住老人买的房。

所以,因为婆婆而分手,真的不近人情,我都替婆婆觉得委屈。

根据从没有出现过的公公,可能也是单亲家庭,儿子一个人拉扯大,结婚了连房子都是自己全款买的,结果,还要被儿媳妇嫌弃讨厌,换谁谁不委屈。

所以,因为这个婆婆分手,真的很没有道理,与其说,因为婆婆,不如说因为没钱的男友。

第二个,就说到他的男友,根据剧情里有限的信息,大概可以做出一个画像,年纪比女主要小,从事保险行业,喜欢看电影动漫,没有什么不良嗜好,略微有些幼稚,缺乏上进心。

说实话,这样的人物画像,的确不是什么精英,但他就是千千万万普通男人的样子啊,毕竟有几个男生能成为艺术家?

女主也说了,是个“俗女”,俗女配普男,有问题嘛?

没有问题啊。

就因为偶然冒出来的多金ABC,就看不上普男了?

而且!

这个普男有远超过普通男人的颜值,还有一个可以全款买房的老妈。

单凭这两点,如果放在上海的相亲市场,绝对是抢手货好吗?

而且,这个男生也的确很爱女主,愿意为了她冲到公司,大打出手。

这一点,没有真爱是做不到的。

说实话,看到女主这么“浪费”,我作为男人都觉得心疼,相信很多女生看到这里,也会觉得女主有点身在福中不知福。

剧情中,突然对女主一见钟情的海归帅哥,讲真的,这段剧情我不知道是女主在幻想,还是编剧在幻想?

第三,没有爱了。

所有的分手的原因里,这个是最合理的,因为当你不爱一个人了,真的不需要再继续了。

但前提是,你要知道是没有了爱情,还是没有了激情。

女主说不爱男友了,具体表现在没有激情了。

但是,只要是有过一些恋爱经验的,谈个四年的恋爱,同居了三年多,有几对还能激情似火?

所以,在女主眼里,激情=爱情?

动物本能的荷尔蒙就是爱情?这个理解也太肤浅了吧。

从人之常情来说,三四年的恋爱,激情也应该褪去,或是化为更成熟更深厚的爱情,或化为剪不断分不开的亲情。

从两性关系来看,恋爱4年,也应该进入到下一个阶段,就是婚姻阶段,进入到下一个阶段,两个人会遇到更多不同的事情:一起筹备婚礼、蜜月;一起装修新房,布置新家,开始全新的生活。

新的生活,会带来新鲜感,也会让爱情中多一些新的刺激,点燃新的激情。

但如果还是停留在恋爱阶段,那么难免会有一种原地打转,不断重复的感觉,如果把这种原地打转的无力感,理解为不再有爱,那真的是井底之蛙,坐井观天了。

如果你在长期的恋爱中有了这样的无力感,其实是在提醒你,两个人是不是该进入到下一个阶段了。

在我看来,女主的感情生活中,无论是对象的条件,还是两个人的感情,本身是没有很大问题。

当然,他们是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婆媳关系,比如第三者的出现,但是面对问题就是逃避?

就跑回老家?

这样真的不怕教坏小朋友嘛?

这到底是洒脱,是做自己?

还是任性,是不负责任?

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女主在分手之后的状态,浑浑噩噩的精神状态,垃圾堆满的出租屋,才是自己大龄分手后的真实写照吧?而之后出现的ABC,还是把自己待会老家的亲弟弟,也只是出现在电视里的编造情节。

别说那个帅气多金的ABC了,就是亲弟弟,几个人有啊?

毕竟,电视剧,只负责造梦,不负责生活。

如果把电视剧的剧情,当做人生哲学,那只能说自己是幼稚。

女主有一个快乐老家,那里有爱他的爸爸妈妈和弟弟,还有一份真爱在等她。

可是手机屏前面的女生们,老家有这些嘛?

更多的人,老家有的只是满脸嫌弃的家人,无话可说的老朋友,无法融入的小镇生活,以及一些等着和她相亲的,三观火星撞地球的小镇青年(中年)。

这部剧,是好剧。

有欢笑,有泪水,很感人,很治愈。

但是,如果有人想要学女主,工作、感情有了问题,就逃避,就想回家?

那我劝你一句,先看看是不是有一个快乐老家,再做决定吧。

《一路相亲》短评

“一日平安一日福,条条大路通罗马”。原来人生的道理,阿嫲早就讲给我听。

3分钟前
  • Mirror
  • 力荐

看了两集,一般吧

8分钟前
  • 东海龙王小公主
  • 很差

2025年2月看完了第1集2025.3.19弃剧

13分钟前
  • 兆夭夭
  • 很差

3集弃,互联网上的评价过高了. 脸谱化的人物设定,没觉得有多出彩.

17分钟前
  • test
  • 很差

童年部分比较好看。俗女可以不选择不爱了的妈宝高富帅,也可以不选择给自己新机会的年轻同事,甚至可以不用以恋爱作为结尾,怀念童年是每个恋旧人一生的命题,但选择回乡和一事无成的发小在一起在现实生活里看来简直是噩梦。

18分钟前
  • 透明春光
  • 还行

hate modern life.

19分钟前
  • 曾静
  • 较差

莫名不是很喜欢,可能因为我更喜欢39岁的陈嘉玲的故事吧。

24分钟前
  • Momo
  • 较差

因为看了 想见你 搜了下台剧,这部评分挺高的,不过看了几集看不下去了,跟想见你相比差距太大了,没有意思

29分钟前
  • 水里没有鱼
  • 还行

同问,什么时候内地剧也可以关注30+ 40+50+60+女性的精神世界、职业追求和人生选择,而不是婆婆妈妈围绕着儿子老公转??

33分钟前
  • 陈六羡
  • 推荐

熬过第一二集,之后就十分好看又好哭,我很喜欢第四集嘉玲分手和辞职的表达,第四集一开头,江大荣说差一点就是什么都没发生的意思那就不重要,然后自己花生过敏送医院,到后面嘉玲辞职像是神的召唤“飞”过人群,都真实而生动,而最好看的是第五第六集,第五集讲少女嘉玲离家出走,爷爷面对自己的心魔,一家人和爸爸收留的陌生人在旺福的《等待雨散》下团圆。第六集嘉玲找到“我的志愿”,到最后她说我的志愿已经不是自己的志愿了,那篇作文被爷爷裱了起来,上面写着“一日平安一日福,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两集是利用结构和技巧将全然不相干的两件事拧成了一件事,就像夏天里爬上藤的葡萄,一圈一圈缠绕着,晶莹通透。这部剧它朴实,它在最后不过就是讲俗女的完成,阿嫲阿妈和嘉玲,她们没有大的心愿,她们只会更明白自己是什么。

37分钟前
  • Morning
  • 力荐

很轻。 非常无语的一点是,用腾讯视频看的,总觉得弟弟的爱情线模模糊糊的不对劲,猜测弟弟的戏份是不是被删减了,因为完全不连贯。查资料发现弟弟喜欢男生,所以明白为什么会看的摸不着头脑了。无语,这也要删,去你妈的删减

42分钟前
  • 稀饭浇花
  • 推荐

有很多细腻的地方非常温情,小陈嘉玲太太太可爱了。但是这个结局实在也谈不上是一种solution,回老家买房结婚什么的,或许湾湾这样的小岛还能支撑起田园牧歌的幻象吧,但在大陆这样的环境,“家乡”始终是一个实质上回不去的地方,对于成千上万个有着同样中年境遇的陈嘉玲来说,这个结局只是一种充满yy色彩的糊弄了事。

45分钟前
  • 末药煎肉塔
  • 还行

相比于这种平淡叙事、温情题材的作品,还是喜欢有新意有剧情的。另外,女主在我看来也并非勇敢,你可以因为不喜欢一个人而离开他,那为什么要跟对方求婚、在对方为你做了那么多准备的时候逃走?你不满意现在的工作你可以主动寻找新的机会,为什么要选择这么难堪的辞职方式?你不喜欢婆婆干涉你的婚纱和房子,那你可以去沟通和争取。所以,陈嘉玲其实有很多主动改变的机会她没有去做,而是等事情发展到了她完全无法忍受的地步才做个了断,选择被动逃离。当然了,她想怎么活是她的事情,只是在漂泊无依、女性焦虑的年代里,不希望一些糊里糊涂的女生因为被这种题材的电影慰藉,而都纷纷选择了简单的那条路,而是在变得更好的路上适时地调整自己舒服的状态,如果逃走那当初努力的意义又是什么?这是主动的选择还是无力的坠落?(等着被以后的自己打脸…)

46分钟前
  • 阿茹
  • 还行

我們終究長成不是父母所期待的樣子, 但他們依然接受愛著我們...我們也要學會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好好愛自己.

50分钟前
  • 小尾巴
  • 力荐

演员演的好!喜剧节奏有些拖,不是我喜欢的。所有陈嘉玲和男人的戏份都让我觉得疲惫。

55分钟前
  • 腻歪
  • 还行

就……很一般吧,不懂为啥分那么高,浮夸的有点难受

59分钟前
  • 新鲜猫
  • 还行

1.来看39岁没车没房没爱人孤身大龄俗女,却是满满的小家小户人间烟火的温暖,热热闹闹的童年,远比请回答1988更有文化共鸣。就是才发现我距离39岁陈嘉玲还有2-3个陈韵如,这才是无法跨越的鸿沟。2.“走到人生这个阶段,不再见不一定是坏事,有时候清清楚楚,轻轻放下或许更好。”“你是几时开始忘记了,忘记这辈子其实很长,长到你可以跌倒再站起来,做梦又醒过来,你又是从几时开始忘记了,这辈子其实很短,短到你没时间勉强自己,没时间再去讨厌你自己。”“一日平安一日福,条条大路通罗马。”3.结尾处理得好,不在于女主最终和青梅竹马的隔壁男孩在一起,而是出走半生归来终于坦然自在做自己,还有钱买下屋子自己改装甚至计划来开宠物美容店/漫画书店。卸甲归田依然在好好生活不是吗。

60分钟前
  • 南黛楚
  • 还行

点进2019年度榜单,2019评分最高华语剧集,第二《俗女养成记》?9.1分?43628人评?。1、看第一集22:00,最后一集10:00,弃了。挺无聊的。(43636)

1小时前
  • 人艰不拆
  • 很差

半集弃,看不下去了被虚假安利了,你管这叫有自我意志的独立女性?别给我笑发财了吹嘘女主形象。。。我沉默,女性活成这个样子真可怜39岁不过是老套电视剧年轻女主活到39岁的样子,又有什么差别,糟糕的人生选择自我认知婚姻爱情家庭嘻嘻嘻,像个傻叉向下的选择不是选择营销真的很好用,居然有九分来

1小时前
  • sparkling
  • 很差

嗷嗷嗷!第五集为什么要跟超级可爱的男朋友分手?!明明男朋友又甜又温柔,他做错了什么婚前被甩……哭哭

1小时前
  • 女侠假面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