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主角爱丽丝在片中见证了许多关键事件的案发过程,但她却是个对任何事都感到一头雾水的局外人,《日暮》延续《索尔之子》微观且具压迫性的图像呈现手法,为的就是只让我们看见带有巨大信息量的故事之中一个小角落,而这都成功跳脱了先前许多历史类型电影会使观众以预先得知最终结果的上帝视角来看待整个剧情的叙事,让我们能真正融入片中角色与场景,真实体会当时战事正在酝酿,奥匈帝国仿佛随时都可能瓦解的不稳定时代氛围。
也正是如此,导演继《索尔之子》之后再次为观众打造沉浸式的感官体验,使《日暮》在整个故事充满许多疑问与未解之谜,进而指引观众透过跟以往不同的方式或角度来看待这部电影的情况下,我们不仿先抛下对于剧情进展的理解,把自己想象成跟爱丽丝一样,脑中没有后世历史学家对于一次世界大战前因后果的研究,思考一位1913年匈牙利的人民,身处于一个强大帝国逐渐陨落崩塌、走向"日暮"的时代背景之下,将会有怎样的想法与感触?
《日暮》是一部2020上映的匈牙利历史悬疑电影,又名《日落红尘》,由导演拉斯洛·奈迈施执导,演员尤莉·贾卡比、弗拉德·伊凡诺夫、伊夫林·多布斯主演,剧情讲述在1913年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一名在孤儿院长大的女子爱丽丝希望回到已故双亲多年前开设的女帽店工作,虽然遭到现今经营者拒绝,但却在无意间得知自己还有一名未曾谋面的哥哥,倔将的爱丽丝开始在城里四处探问,展开寻找亲人下落和自身过往的旅程。
看似遥远的世界其实都近在眼前
寻找兄长到成为兄长,是选择对可控牺牲的默认?
还是投身摔进下一次失控的轮回漩涡中?
…对抉择的思索终为一纸空言,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现实之间存有差距,有时它就像一根受潮的火柴,在阴冷的大背景下,失去了光与热的效用。
而有时,它如同一颗渺小星火,微风拂过,即可燎原。
时机差异造就了结局的不同,在没有合理的解释下,人们称其为命运。
也许《日暮》在哲思上并无可圈可点之处,黑格尔用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中起飞来比喻哲学,而拉斯洛·奈迈施让我们体验到了猫头鹰的迷惘与无奈。
影片最后,任何主题的高度与思想内涵不再重要,观众的观感体验成为了先导,猫头鹰的飞翔赋予了影片真正的意义。
这不同于刺激感官的特效大片,而是用35毫米画幅的放大镜去引导你去用一种类似于现象学细腻又微观地方式去审视自己观影时候认知的过程,以优柔的拍子轻扣你的心灵。
导演不需要你去进入到女主的内心世界中去,你只需要跟着她在电影所映射的虚拟镜像中走一遭而已。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曾庆祝电影“使人(世界)成为可见的”,我想拉斯洛·奈迈施用电影让人们可以认知自己的认知,并使得认知的局限性被观众看到,这大概是导演对于当下电影主体干预现象阐释权的放弃,独辟蹊径地批判吧。
这既可以是历史不可全面追溯反思的局限性,也是在外部世界变幻背景下自我内省的局限性。
这是时间、空间、个体脑力、体力所造成的必然,道理我们都明白,只不过在“日暮之时”,我们才真真切切地因这种反省的局限而深感无力。
当你坐在大银幕中看着85%的手持追身镜头的时候,即便是布置得再精美的服化道也不能挽救女主那空漠近乎于呆滞的演技,甚至会带给你一些生理上的不适反馈 女主角所有的行为都几乎处于一种为了推进剧情需要去往某地或某场合触发主线任务一般。
配合上刚说的演员演技似乎“飘荡着的幽灵”应该是她才对。
或许拉斯洛对这个角色是处理事更好的让我们带入到女主深处是奥匈帝国晚期这令人身不由己的环境中,毕竟坐在大银幕面前的我们也不过是他玩弄下的小白鼠(笑 总之,碎片化的剧情,呆滞的演技,似乎给你打上了一层高度近视的近焦镜头共同构筑了这部毫无意义的《日暮》,不提同台竞技缺把你摁在地上摩擦的《罗马》,就连《曼克》都能比你强上三分 不如这样吧,弗兰兰下一步考虑如同《灾难艺术家》一般翻拍一部《黄昏》(滑稽 不过本片倒不是什么优点都没有,服化道是一点,能够紧紧的抓住碎片化叙事的观众和评委,让大家也能看的出来,喜欢这部作品的人绝对不少,但它注定不是一部为市场,甚至是为普通剧情片观影者准备的影片
该片讲述了黑暗还未侵入文明的一战之前,神秘女子爱瑞丝在被拒绝加入已故父母的店铺后,开始寻求自己失去的过去的故事该片讲述了黑暗还未侵入文明的一战之前,神秘女子爱瑞丝在被拒绝加入已故父母的店铺后,开始寻求自己失去的过去的故事该片讲述了黑暗还未侵入文明的一战之前,神秘女子爱瑞丝在被拒绝加入已故父母的店铺后,开始寻求自己失去的过去的故事 电影《日暮》完美塑造出一个暴风雨前看似风平浪静,但远方躁动的乌云却早已不断逼近的氛围,华丽梦幻却也充满着罪恶与黑暗。
我就着“电影美就值”的想法走进了电影院。
可惜,只有几幕称得上美丽:定格的开场,荡漾的水波。
更多时候,摄影机只是在摇晃中呆呆跟在女主身后,机械、凝滞,并非传统叙事的节奏,也非情感流动的节奏。
或许从女主抬起头开始,镜头就执行起监视器般的任务,既没有时代,也没有空间。
女主大胆偷窥伯爵夫人的秘密时,本可以有关于堕落关于腐朽最绮丽深刻的描写,而镜头,只是坚定站在女主身后贯彻自己的理念,仿佛女主的内心和脸一样僵硬麻木,眼睛不会转动、不能聚焦。
如儿戏般闯入王宫,闯入驿站,依然一样的麻木,不知该怪演员还是怪别的什么,所有表达都是软绵绵的。
文明,权色,革命,所有概念的表现都贫瘠得不可思议。
剧情的问题几乎不想挑剔了,每个人都认识她,每个人都让她离开,每个人都不愿意好好说话;女主需要谁,谁就出现,给出女主需要的信息。
没有一个人物有立体感,就像没有一个建筑有灵魂,有情绪,扁平得连空洞都算不上。
还有服饰……总想着这么厉害的帽子店应该有特别特别好看的帽子吧!
可惜导演没有这个打算,美丽的帽子和背后的腐朽一样没有被目光凝视,只有监视器,模糊地记录了一些。
绝不应该出于对华服的好奇去看这部电影,特写镜头里只有女主那张越看越无趣的脸。
我真的什么也没感受到,比它美的电影可太多了。
同样漫游,安东尼奥尼的镜头伴随着让娜莫罗走了一夜,就那么吸引我,打动我。
华美服饰、贵族落幕看维斯康蒂,光影流动、政治隐喻看贝托鲁奇,何必看这部日暮。
2018匈牙利剧情片《日暮》,豆瓣评分6.0,于2021年2月9日引进国内上映。
看得我稀里糊涂、云山雾罩,两个小时努力入戏却没法入戏,不知道导演究竟要讲述什么,我只好说是我的理解力不行,或者导演叙事手法曲高和寡。
影片大量采用跟拍式的第三人称视角,试图让观众跟随女主一起探索家族身世之谜。
大量的跟拍视角,却让我有一种第三人称视角游戏的感觉。
本片的主视角配音很不理想,配音演员几乎是贴在话筒上配音,没有环境感,没有临场感,观感没有融入感。
女主几乎没啥表演,谈不上演技,全程一个表情。
也许本片有其他的欣赏角度,我没权力说本片有多烂,我只能说本片不是我的菜,我欣赏不了。
以至于我写不出像样的影评。
值得一提的是,女主有些像英国女神艾玛·沃森(《哈利波特》系列的女主)。
匈牙利导演拉斯洛·奈迈施前两年凭借处女作《索尔之子》获得戛纳评审团大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之后,他的第二部作品自然引起无数影迷的热切期待。
有幸在威尼斯欣赏到这部新作的世界首映,还跟主创团队同场观赏,更是深感意外。
这部新作跟处女作有着一模一样的美学追求和叙事方式,再次摒弃上帝全知视角,几乎全片采用浅焦镜头,紧紧跟随着女主角的主观视点,在一战前的奥匈帝国城镇里四处穿梭游荡。
然而,这个故事的环境气氛与《索尔之子》截然不同,不再是禁闭高压下的集中营,而是完全敞开的大街小巷、帽饰店等公众场所,导演试图用同样的摄影手法来制造沉浸感难免有炫技的嫌疑。
其次,剧中女主角一意孤行寻找亲生兄弟的设计也跟《索尔之子》里父亲一心想为儿子体面安葬如出一辙。
然而,在这个故事里,女主角的出发点是令人生疑的,由始至终都没有真正给出明确的答案,只是依靠模棱两可的人物对白以及人物关系来推动情节及制造悬念,令观众逐渐坠入一场不知所终的猜谜游戏。
由此可见,导演一心想延续的独特美学风格,在这个叙事文本上是难以站得住脚的。
从深层隐喻来看,女主角好比是一种无孔不入的思想或执念,这种植根于昔日辉煌的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心态,在面临权力/荣耀日薄西山之时,难免会像女主角一样深陷焦虑,四处碰壁而无法找到出路方向。
影片高潮部分,女主角进入被侵占的珠宝店,却始终无法见到自己的兄弟,而当她靠近窗户俯视楼下群情汹涌的暴动民众,听到呼喊的不是别的,而是她的姓氏。
到了这一幕,导演似乎才向观众揭示这位神秘女主角的真正含义,她是一种抽空了现实意义的象征符号,连同最后一个镜头也再次明确了这种隐喻。
从这点来看,这位匈牙利导演在剧本上仍然有不少野心,尽管这个稍微冗长的故事依然摆脱不了故弄玄虚的意味。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清华大学彭明辉教授链接:https://mhperng2.blogspot.com/2022/06/nemes-laszlo.html
我正在怀疑 Pedro Almodóvar 之后还有没有杰出的导演时,不经意地在 MOD 里看到 Nemes László 导演的电影《日暮》(Sunset)。
表面上它是悬疑剧,故事背景是1913年的布达佩斯,女主角的爸妈创立了当时奥匈帝国最时髦、顶尖的帽店,却在她两岁时丧命于一场大火。
她回到这个易手后再度声名远扬的帽店去追忆往昔,无意间得知自己还有一个哥哥。
于是她试着去追查哥哥的行踪与为人,却堕入一堆悬疑的线索里。
而导演也藉着她的足迹和双眼,引领观众去「亲身经历」一战前夕奥匈帝国第二大城布达佩斯里贵族、中产阶级顶层(帽店)以及底层群众的生活,和不同阶级间的冲突。
片名「Sunset」是指奥匈帝国的黄昏,以及一战之前欧陆文明的黄昏。
它同时藉此探问人类与文明的本质:为什么一战与二战都发生在全球精神与科技文明最发达的地区?
为什么人类总是在创造文明,并且用它毁灭自己?
导演同时用全新的观点去探问和回答一些很吸引人的问题:「我们对自己的身世和身周的世界能有多少了解?
」「我们对历史又能有多少理解?
」「撇开好莱坞惯用的『全知』角度,电影导演可以(应该)站在怎样的位置、角度、姿态去说故事?
」「导演、电影和观众三者可以有(应该有)怎样的辩证关系?
」而导演的回答既有趣且引人深思。
令人困惑的电影特色如果你搜寻「Nemes László sunset review」,很多影评在抱怨「剧情太破碎 看不懂」。
譬如,为 BBC 和 Guardian 等媒体写了十年影评和文化评论的 Simran Hans,她起码拿到过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电影研究」硕士,却还是抱怨:不管这电影是要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还是要谈一个女性在僵硬的性别阶层下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这部电影都「太暧昧而无法发挥正常功能」。
为《洛杉矶时报》和《Variety》杂志写了十多年影评的 Justin Chang 也抱怨这部电影诡异得有如炼丹术的电影语法「很难吸收」。
由于故事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一年的布达佩斯,他猜测唯有精熟那个时代的历史学家才比较有机会懂这部电影(事实上不见得有这个必要)。
跟好莱坞的侦探片差异悬殊的是,这部电影的剧情从头至尾充满难解的谜团和零碎的线索,直到片子结束都没有「真相大白」的一刻。
譬如,女主角穿遍布达佩斯的各种角落,然而导演从来没有明示或暗示过她所到之处到底是怎样的场所,以及她每一个行动背后的动机,观众只感到不解和从头至尾绷紧的焦距(一部分源自悬疑的剧情)。
这些特质,让 Justin Chang 觉得它既「使人恼怒」又「令人着迷」。
不过,他还是很认真而详尽地告诉读者他在看这部电影时随时着剧情发展而有的一个又一个的感受。
Peter Bradshaw 拿过剑桥大学的学士与博士,是 Guardian 的首席影评。
他的影评象是在为观众把散落一地的拼图给拼成清晰、完整的原样:他把电影的零碎片段拼凑成一个清晰、流畅而直白的剧情(电影故事),并触及这部电影较边缘的议题;可惜却错过许多最核心的议题,以及这部电影许多最有趣(原创)的成分。
《纽约时报》的影评 Glenn Kenny 似乎不知道该从什么样的角度去评价这部电影,以至于他的影评简直乏善可陈——似乎他写这影评的动机只是因为 Nemes László 拿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而《日暮》则在威尼斯影展里获得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FIPRESCI Prize),因此他只好「善尽职责,聊备一格」。
跨过这个坎,电影就变得既真实又好看上述的影评都多多少少有掌握到这部电影的一些特质,然而都在同一个坎的前面给绊倒了:努力想要「看懂」整部电影的全部「剧情」,想要了解最终的「真相」。
其实,你只要放弃这个被好莱坞养成的惯习,就会开始「体验」到这一部电影的有趣和独特之处。
这部电影所提供的线索确实零碎、残缺而含糊,人物与事件的背景经常跟电影画面上的背景一样地模糊(景深很浅),但是它还勉强足够引起我们的推敲与猜测——只不过我们很难对自己的任何猜测有十足的把握而已。
然而真实的人生不就是这样的吗?
甚至于最好也顶多只是这样?
就拿女主角 Írisz Leiter 为例,她两岁失怙,被送离家乡去远方,成年后才返乡,对自己的身世所知甚少。
她的哥哥 Kálmán 是怎样的人,对她而言当然成迷。
有人说她哥哥好话(被他救出贫民窟),有人说他坏话(帽店的新主人 Oszkár Brill),而她所知道的线索有限且矛盾(她差点被马车夫集体轮暴,是她哥哥救了她;然而她哥哥代群众去攻击伯爵夫人的庄园音乐会时,却一反誓言而滥杀无辜),当然会连她哥哥是好人或坏人都分不清楚。
连带地,当摄影机镜头几乎都是尾随着女主角 Írisz 的背影,从她的眼睛看她身周所发生的事,听到传进她耳朵里的声音时,我们的体会与了解当然会近似女主角:想了解她哥哥,却始终无法确知到底剧中的坏人是她哥哥,还是帽店的新主人 Oszkár Brill,也始终不知道该相信谁,帮助谁。
另一方面,剧中所提供的线索却又足够让我们据以笼统推断一些事实可能的性。
譬如,伯爵的夫人很可能被伯爵鞭打(虐待、家暴或特殊的性癖好);过访伯爵家而短暂借住的男人(虽不知道他身分)把伯爵夫人强拉进另一个房间时,有可能是在强暴她。
此外,每年有一位年轻貌美的制帽师会被选中而入宫,然而其结果很可能是被宫中男人当性玩具。
总之,贵族阶层表面上风光、文明、时髦、进步,人后却有一堆说不出的阴暗事实(与人性)。
再换个角度,马车夫们的暴动也许是像 Írisz 的哥哥所说,有些成分是在反抗(颠覆)不公不义的顶层社会与压迫,却也夹带着不问青红皂白的血腥暴力。
当然,在那个世界大战前夕的文明巅峰,一切都是灿烂、亮丽、美好的,谁也想象不到会有所谓的「世界大战」:伦敦地铁在 1863年开始营运,爱迪生在1877年发明留声机,电话在1878年开始商业化,Karl Benz 在1886年卖出第一辆汽车,伦琴在1895年发现X光,巴斯德在 1885年发明疫苗,阿斯匹灵在1889年登记专利;到了1910s年代,电线与电灯已经普及,洗衣机、吸尘器、电话、冰箱、冷气机开始进入家庭,霓虹灯开始在巴黎闪耀,莱特兄弟在1903年成功地起飞,福特在1908年开始量产汽车,爱因斯坦在 1905年发表相对论。
而理性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文学、哲学与绘画也达到战前的最高潮。
因此,《日暮》也为我们设计了一场阳光灿烂的户外「开店30周年庆」活动,衣着入时而仪态优雅的仕女们,彷彿在为法语里的「美好时代」(Belle Époque,1896-1914)作注记(参见下图)。
1910s 的巴黎街头可惜的是,除了这些转瞬即过的片刻之外,光线都是昏暗或阴沈的,跟马车伕有关的场景更是阴吁中散发着强烈的不安、骚动、紧张,以及让人透不过气来的沈闷。
这些零零碎碎的片段,以及贯串整部电影的沈闷、紧张、悬疑,也许就是导演对那个时代最深刻的印象?
毕竟,连专研那个时代的史学家都说不出 1910s 的全貌,更何况导演只是导演,对那个时代的了解,怎么有可能超越这样子零碎的片段组合?
或者,反问我们自己,我们对于辛亥革命前的中国或甲午战争后日军登陆台湾时的社会氛围,能有多少了解?
不也是未经自己反覆查证的零碎「耳闻」而已吗?
「根据事实改编」的电影,剩下多少事实?
反观丹佐·华盛顿主演的 1999电影《捍卫正义》(The Hurricane),剧情是根据中量级拳王 Rubin Carter 无辜入狱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
这部电影叙事风格直爽明快,剧情却又高潮迭起,还夹带着许多感人肺腑的情节。
我相信,很多人看完的时候会跟我刚看完时类似的感受:误以为剧中的关键人物都是真实的。
譬如,被 Rubin Carter 的自传感动因而发愿要营救他出狱的黑人小男孩 Lesra Martin,以及领养了 Lesra Martin 的三个加拿大人。
在电影里,这三个加拿大人为了搜集有利于 Rubin Carter 的关键证据,干脆搬到美国,最后也因为他们的努力而导致 Rubin Carter 的重审与无罪开释)。
可惜,这三个加拿大人纯属电影的虚构,而真实世界里领养小男孩 Lesra Martin 的是一个加拿大的企业家。
很多好莱坞的电影都宣称是「根据事实改编」,然而观众往往不知道其中有哪些是事实,有哪些是虚构。
这样的电影,除了发挥娱乐效果之外,是否也在有意无意地扭曲我们的世界观?
那些把电影当「第八艺术」的严肃导演,该不该认同这样的电影「语法」?
可不可以(该不该)有不同的语法?
电影除了娱乐(以及欺骗)观众之外,能不能有更严肃、深刻、无法取代的功能(目标)?
这些问题很可能都是《日暮》导演 Nemes László 长期思索、关注的问题。
因此,Nemes László 在一篇 2019年的访谈里说:电影的功能不应该是「教育大众」,也不该沦为仅仅只是新闻报导的「补遗」,它「至少要质问电影制作的语法(grammar)」。
然而当代的电影千篇一律地在「撩拨观众容易被挑起的情绪,而观众则以极端简化的方式观看这个世界——从来不思索我们存在的本质。
这样的时潮显然背离了60、70年代或稍晚一点的电影,那时候的电影大胆而敢于打破既定的规则,敢于探究形上(metaphysical)的问题。
」因为,「如果你是一个电影导演,而不去问有关人性与存在的本质的问题,那么我不知道你到底算是什么。
」对于 Nemes László 而言,电影跟其他艺术创作形式的最大差异,是可以为观众创作出一种「几乎亲身经历」的生命体验(虽然很可能只是片段的「剪辑」),并且藉此引发观众对自己的生命、存在、人性、文明的本质等「形上」问题的探究(不是用分析哲学这一套,也不是哲学史的那一套,而是带有存在主义文学与哲学的那种取向)。
因此,他在前述那个访谈里说:「你不可以老是为观众预先编制好一切,你必须仰赖他们的想象与思维。
否则你只是交给他们一份操作手册或蓝图(让他们按照你的规划去复制你要让他们『看见』或『明了』的),而我不以为这是电影的目的。
」其实,说难听点,好莱坞的制作者们把电影院看成「寓教于乐」的课堂,以及「娱乐至死」的动物农庄。
结语:电影院不是动物农庄,导演不是养猪场的饲主很多人(观众与导演)都习惯于把电影当「休闲活动」和「消遣」,等待导演在120分钟的时间里用各种方式「取悦」观众;顶多在剧情中插入一句值得深思并一再引述的「格言」,或者一小段值得跟朋友讨论(辩论)的「有深度的话题」。
总之,绝不可以让观众「看不懂」!
于是,在好莱坞的「惯例」里,导演必须扮演「全知者」:不管剧情是平铺直叙(线性的叙事结构),或者、插叙、倒叙,电影结束前必须「真相大白」,而「导演想要说的话」也必须被「全盘脱出」。
于是,整整两小时的观赏过程中,我们都像福尔摩斯,绞尽脑汁地分析剧情和所有线索,努力地厘清主角和配角的角色与关系,试图尽快「厘清真相」。
结果,我们脑部的所有血液都被挤压进负责「分析」的那个区块,或者干脆把整个脑部都「放空」,而而负责「体验与感受」的区块则始终严重缺氧。
我们没办法期待电影跟娱乐产业彻底脱节,也不需要在意电影绝大部分是娱乐产业。
然而当电影 100% 都属娱乐产业时,「电影艺术」也就绝迹了!
而让 Nemes László 最害怕的,恰恰是数十年来的电影界似乎步伐一致地在朝向这个末日般的「终点」急速迈进。
为什么在电影成本越来越低 [注一],越来越有机会靠着小众(文青)维系,而电影的语法也日益丰富的时代里,电影艺术却正在走向衰亡——犹如 1910s 年代的欧洲正要从文明的巅峰走向世界大战?
这是一个让 Nemes László 既疑惑又焦虑的谜团。
此外,他的爸妈离婚,他 12 岁就被带离开出生地的布达佩斯,在巴黎长大。
而他在祖父母死于犹太集中营,对于这个重大的惨剧他所知很零碎,却又完全无法充分理解那样的事情怎么会在最文明的欧洲发生。
这些个人的因素都投射到《日暮》的女主角 Írisz Leiter 身上,使得这部电影既带着自传的色彩,又激发我们对于「电影本质」、「文明的自毁性格与成因」,以及「人性底层的矛盾(乐观进取且勇于创造、突破、发明,却又总是在巅峰时刻自毁)」等严肃议题的思索。
对于那些乐于摆脱导演与好莱坞的「喂养」的观众,尤其是那些愿意深思的观众而言,《日暮》很可能是在「后 Pedro Almodóvar 时期」最值得看的电影之一(不知道有没有「之二」)。
Nemes László 谈《日暮》与电影艺术在底下这两个访谈里,Nemes László 讲了很多关于《日暮》的拍摄理念和背景(譬如,「帽子」的象征),此外还讲了一些关于电影艺术的理念,以及对于人性与人类文明的省思,都颇值得一读(虽然都是英文,但是不得以的话求助于 Google 的中文翻译,应该还是聊胜于无)。
(1)Interview: László Nemes on Sunset(2)László Nemes on Sunset注一:关于过去电影成本的变化,请参考 "How has the cost of making a movie changed over the past twenty years?" 基本上,由于数位科技的进步,拍摄相同电影所需要的器材、特效与营运成本已经大幅下降(关于基本器材参见「拍摄一部点击率超高的企业宣传片,需要用到哪些专业设备?
」)。
因此,只要不讲究大明星,不注重商业宣传效果与「吸睛」的特效、情节,以「内涵」和「艺术表现」为重的电影都已经可以大幅降低成本了。
徒有其表,故弄玄虚,庸俗乏味,让人疲惫又厌烦
旧世界到底是如何一步步自毁?游魂般的主观视角,给了我们一次管中窥豹的机会。查到导演学电影之前学的是国际关系和历史,一点都不惊讶。高潮的夜戏跟拍长镜简直看跪了
其实根源问题和《索尔之子》是一样的,无非就是过于理性的让观众扎进角色的摄影母题和非理性的将观众推离角色的剧情的博弈,只不过这次剧情因为没有集中营的预设而显得更非理性了些,而摄影上抛弃了4:3又加剧了理性的弱化。
视野局限的寻找旅途,女主角美丽的眼睛仿佛一直在沉思,虽然我贴着她这样近甚至喘息就在耳边依然无法与她共呼吸,让我想起看《sleep no more》的感受——观察或者窥视面前这个人的行为,猜测原因,收集吉光片羽的资料,然后组合、串联、误解。外聚焦的叙事多容易让人迷失,因为你眼睛的主人也正在迷失中把。画面太美了,多瑙河、维也纳、舞会、烟火、失落的奥匈帝国……
「世間的恐怖,都隱藏在絕美事物的背後。」導演的前作《索爾之子》是集中營一日遊,這部有多可怕看完有多難受不必多說。 《日暮》好一點,至少全片大概三分之二是以這個視角穿梭布達佩斯,看到的是美人美景賞心悅目,只是這次更像玩解謎遊戲,裡面出現一堆角色說話語焉不詳,女主角就是永遠不會死被綁定好的主角,亂衝亂撞亂問話都不會有事,玩RPG大概就是這種感覺。 其實佈景、服裝、鏡頭和聲音設計還是非常厲害,但導演可能已放棄和一般觀眾對話。
出来赶紧上pornhub搜索了一下hat fetish啥没找到我就困惑了…服化道摄影调度这么好女主这么美,奈迈施可以给我讲讲戏吗妹懂,心疼哥哥得紧。
虽然看不懂背后的历史隐喻,不过道具服化还有第三人称视角的沉浸式拍摄方式还是很不错的,(感觉这个 沉浸式手法可以廉价实现?
看完只有??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观众,觉得实在有些莫名其妙,并且觉得不单是我进入不了导演想讲的历史或是什么,电影主角本身也完全游离,毫无同情心的主观视角,空洞的旁观。(前排的人睡得鼾声大起,后排结伴的两个人在出字幕时同时发出了“嗯?讲了个什么?”的疑惑)
近期院线上映的电影中唯一想看的一部,不是那种强行煽情、集体刻奇的纯娱乐电影。两个小时的时长,并不觉得沉闷,代入感还是比较强的。排片太少,而且都是偏僻的冷门影院,时间还都是夜里、工作日中午……为了看这片子,不得不花800多住了一晚上酒店。
令人振奋的作品。延续了前作的视听风格和主体性史观,如迷雾一般层层堆叠的谜团,在沉浸视角的推动下与作为奥匈帝国乃至旧欧洲象征的礼帽店一并瓦解。
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
导演风格极其强烈,镜头焦距那一米之外的人事景物既像梦境又像油画,晕晕乎乎,大屏幕观看会比较友好非常美,有幸升级到LUXE厅赚到了。剧情隐喻很多还是生涩了些。P.S 加入一战套餐,从辉煌坠落前的一刻,结合《昨日的世界》一战前的部分食用更美味
Curzon Preview+导演Q&A 所以没好意思提前走,旁边的小哥一出片尾字幕就闪了LOL 就——欣赏无能,个人主观两星不能更多。玩情怀玩悬念玩“含蓄”玩得什么鬼。PS. 开场前导演说不需要相关背景了解,Q&A时说想表现的主题之一就是那时的各种动荡和可能性。我…作为对东欧历史知之甚少的东亚人真是抱歉了!又说选35mm主要是为了真实感。所以——真实的恍恍惚惚懵逼。
有时候 我们只能相信自己
1080p
进影厅之前评分还是6.0,等到映前谈时已经变成5.9了。买票之前没看评分和时长,大意了。镜头、服饰、场景都还原到那个时代,而且很美,没有任何的问题,但是电影放弃了正常的叙事,非常碎片化,表面上好像放置了一个女主角身世的悬疑,但实际上这根本不是任何类型的悬念片,观众仅仅是通过女主的视角、从电影表面的悬疑中体会到一战前夕社会那种不安、焦躁的感觉,暗示了奥匈之间问题、以及社会大变革之前腐化到变态的贵族、商人,以及他们与平民之间的种种矛盾。但是电影并不想具体化……全是象征性的感觉。匈牙利语一句话都听不懂,电影里唯一听懂的那几个短句和词都是德语……
全場四個人再加一對情侶,我昏睡過去兩次,後半段走了兩個人。我真的太痛苦了,應該先了解下內容背景再來的,全程在“這女的在幹嘛”“她是瞎子麼”“為什麼一直就懟臉拍她”的忍耐中。就這麼熬完兩個半小時真的太對不起導演了。
仿佛不属于这个世界和时空的人误入了一场战争。可能这的确是一些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观感?但女主角太脱离于主叙事之中她不认识任何人,不融入任何人,寻找没有开头结果的答案,而动荡年代已经搞不清是她所到之处总有死亡还是死亡早已无处不在。可能多两颗星都是给服装和音乐。
无从下手的解密游戏
凝视与被凝视下的个体转换。对女性的尊重,真的比你国国师强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