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电影名称的中文翻译不好的原因,想不到这么好的电影竟然很少人推荐,并且看到豆瓣评分如此之低,怒写影评,希望看过觉得好的同志一起把这部好电影挖掘起来!
必须承认,如果你从欣赏电影技术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你会存在失望,即便是精华版也有2小时20分左右,并且没有一般电影的大起大落,特效也很一般。
但它的确是一部非常好的心理治愈电影。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这部电影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电影,它大概是把自己当成心理治疗师吧!!!
从影片的一开始就开始交代我们的男主角并不是什么好人。
他毒死了自己酗酒的父亲。
转眼,他长大了,跟父亲很像,偶尔还是会做噩梦,但已经成为了一个看起来非常快乐的人,相爱的妻子,三个可爱的孩子。
——电影要告诉我们,没有人是完美的,紧接着,他就遭遇了人生中最重大的挫折,他心爱的女儿在他救另外两个孩子的时候被绑架,痛苦的死去。
因此,他没有办法原谅自己,陷入了巨大的低落,自责,痛苦之中,甚至在自己受伤的时候都感觉到了麻木。
整个家庭的氛围非常差。
如果男主一直这样沉沦下去就不叫治愈系电影了,然后电影祭出了最大的心理咨询师——上帝。
男主被邀请到上帝的小屋(片名如果翻译成小屋多好呀)中住了几天。
这几天就是男主治愈的过程。
请大家认真去看,去体会,我无法描述这个过程,甚至 害怕自己写得更加枯燥。
这部电影所表达的主题——神爱众人,爱自己,上帝爱你,上帝救你,去原谅即便心里依然有愤怒,说出来,千千万万次。
听起来好像是给基督教宣传,其实你换一个角度就明白了:在心理疗愈的过程中,你就是你自己的上帝,一切都是你自己想救自己。
没有写过影评的人写的影评。
——来自一个对自己文字不是很自信,从来就是在日记本里面写的人 我的SLOGAN仅仅是想说明下,我的文字风格,先介绍下我看这个影片的背景,我是一个来自基督徒家庭的孩子。
从小相信,却和神之间有一堵难以逾越的墙,我不知道那墙是什么,让我离不开,但是也走不进。
这个电影展示了很多我在牧师讲道里提到的点,但是用了更生动的案例和场景尝试去诠释圣经里面提到的点 在工作的打扰下,粗粗看完这个电影。
以后我可能会再看几遍,深入思考下,如今,就很触动,至今还在我脑海里的,做下分享和记录。
一、审判者在于神,你只要做好你自己的本分。
影片里面,有一段是圣灵和男主的沟通,圣灵抛出的问题是:“你平时是怎么判断生命中的善与恶?
”男主的回答是:有利于自己,和自己爱的人的就是善的,反之,就是恶的,他认为其泾渭分明。
圣灵很动情地讲,现在的人,每个人都是用自己的标准是判断事情的好与坏。
因此征战不断,因此冲突不断。
(此处做了铺垫) 另一个片段,男主自己走必须要自己走的路,路上遇到“智慧”,男主此时还在认为神应该为所有灾难的事情负责 。
“智慧”做了一个更激烈的事情,让男主来做决定,谁应该上天堂,谁应该下地狱,当命题是“在他两个儿女中选一个”时,他回答“can't do it”如果非要,让他去。
由此,男主放下了做生命审判者的倾向。
由此他也体会了天父慈爱的心肠。
反思自己,确实在很多时候,在直接的生命里,去判断,去审判。
靠自己的支撑自己,最后会发现精疲力尽,便又开始寻找神。
我是个讨好型人格,偏偏又是一个对自己要求还比较高的人,很多时候,我总是会忘记神的存在,随自己的意思,去努力,去判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最后我会发现精疲力尽,且不得果效。
最后又灰溜溜地回到神的面前祈求。
就像是出埃及里的以色列人,一次次兴起,一次次跌倒。
二、TRUST HIM,HE is always with us.男主在湖上,有一个片段,因为内心的混乱,男主的小船几乎要被变黑的湖水淹没,最后JESUS的声音出现,叫男主定睛看祂,不要看环境,几次尝试,男主慢慢看神,恢复了平静。
虽有在耶稣的邀请下,在水上行走。
设身处地,这是莫大的信心,对神的莫大信心。
全然相信祂的保存,相信祂的同在。
不论环境如何,都定睛在祂身上。
所以,在我们的祷告词里面,常常有一个话是:求神指教,指教我如何处贫穷,如何处富裕,且不论贫穷还是富裕,都能活在你的里面。
不卑不亢,满有喜乐,因为你会知道,在世不过寄居,最后我们都要在神的面前交账,这短短的一生,我们要如何度过?
去电影院,美女与野兽刚好没票了,正好这部电影票便宜,结果我坐了一个钟头实在是忍受,故事一开头还好,爹带几个孩子出去郊游,小女儿被变态抓了,连尸体都没找到,然后男猪就受不了出门找啊找然后遇上了上帝,上帝有三个,所谓三位一体嘛,一黑人老妇,一阿拉伯胡子男,一韩国女,然后这堆人就开始喋喋不休地讨论什么叫真爱,上帝好不好之类的蛋疼话题,这都啥破烂?
变态不抓了?
女儿不找了?
最受不了的是黑人老妇全程一脸谜之微笑,我也是毙了狗了,弄得我真的很想打她,不管她是不是上帝
不是很明白看过这个片子的很多没有信仰的人为什么要跳起来。
没有信仰就自动过滤掉那些好了,这确实是一部抚摸心灵,自我救赎的片子。
我也没有信仰,反而觉得正是因为没有这样的寄托,才有现在这么深的执念,放不下忧伤,不原谅别人,也救不了自己。
当上帝让男主去做最后的一段心灵治疗是,说的话才震撼着我,不是你不能,而是你不想。
对,不是我不能原谅,而是我不愿意忘记不愿意原谅,没有原谅的理由,也就是因为这样才会越来越痛苦,最终丧失了爱的能力。
没有了爱的能力,那么在现实中就继续伤害自己和身边最亲近的人。
每次出差在飞机上的2个小时,是最平静的时间,每当看到类似家庭主题、罹患生病主题的电影,就会点进去看。
《Der geilste Tag》、《海边的曼彻斯特》、《相亲相爱》,我也不知道想寻找什么,就是希望能给自己一些精神上的慰藉。
《THE SHACK》帮我找到了一条路,也许我还不能很快的原谅,但这确实是一条自救的路吧。
其实不太看神学类的电影,因为一门课老师要求看这部电影才看了。
对于男主迈克和智慧女神的对话印象深刻。
我们不要把自己当上帝,更没有权利去审判别人,谁好谁坏?
谁该上天堂谁该下地狱 ,我们没有权利去审判。
原谅别人也是放过自己。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很爱去审判他人,特别是道德审批。
有很多事只知道一个片面就开始口诛笔伐,甚至是网络暴力。
就像智慧女神说的,你会根据人的肤色去下结论,你看一个女孩穿的少就觉得她有作风问题等等等,这样的社会真的很让人难受。
未知全貌,不予置评,望我自己铭记
据说陋室很有深意,看到30多分钟(男主人公在小屋中摔椅子后,走出雪地,重复了一段)有点跳帧,再到50多分钟(亚裔女子收集男主的眼泪)又有一点跳帧。
这两个跳帧让我有点跳剧,加上对影片男主的表演,有点像煞有介事的自欺欺人,特别像当年看《查理的巧克力工厂》里的小男孩,自己为很认真的投入表演,但真的只是表演。
anyway,回到故事本身,又让我有点跳剧的是韩寒的《乘风破浪》和畅销小说《不存在的女儿》。
刚才一查豆瓣上的介绍,原来这个电影的故事来源是十年前的小说,那么不说谁抄谁,起码韩寒的电影让我再次动摇对他的膜拜了。
因为先看的《乘风破浪》,当时觉得故事已经大大超越《后会无期》的小聪明的段子剧情了,那个故事也是发生在男主车祸后,男主在中国的背景和近年的流行趋势下,是通过“穿越”的方式遇到年轻时候的父母,了解到过去的故事,然后和父母——主要是和父亲最终和解。
《陋室》的故事是在美国的背景和宗教的氛围下,通过与“上帝三体”对话的方式,看到了过去的父亲和天堂的女儿,然后和自己最终和解。
用一句最近比较俗的话总结之后的改变——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因为两部电影都是只看了一遍,对于经典的台词没有用笔记录,尤其是在电影院看《乘风破浪》时,尽管当时赚走了一把眼泪,却只记得一个台词,“你想强调自己说话重要,就要放小声音”。
和主题没啥大关系,而《陋室》里确实台词更有深意,尤其是三位上帝的台词,但我印象最深的是智慧女神劝导男主人公,让他不要有判断,不是说不能评判,而是正如佛教所说的“不二”——不要有“分别心”。
这似乎也是对该剧最有争议的一点——我们对什么事情都能原谅吗,都应该不偏不倚、不以自己的立场判断吗?
先说原谅,男主对上帝心存怀疑、否定,他认为上帝不够爱他,对他的童年和现在都创造了磨难。
就像我们自己对生活的各种境遇不满的时候,理所当然的怨天尤人,而在顺风顺水的时候,认为这是自己应得到,是自己努力得来的回报。
在剧中三位上帝通过让他对遭遇现场的“重演”、对内心杂乱想法的清理,对创伤和遗憾的完整告别,就像一系列心理咨询的过程。
这三位上帝代表着过去-现在-将来。
想到此处又想起一本网红作者的书《不念过去,不畏将来》,也就是活在当下最重要。
就像男主人公和“现在”男神一起在湖边看星空夜景的时候,他说我最愿意和你在一起。
现在的状态,也许本应该像《心经》中所说的“观自在”状态——“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如果能看清“诸法空相”的本质,也就是做到了“不判断”的思维。
这么说来,这两种宗教的教育意义是共通的,甚至世间一切真理都是共通的,没有分别。
影片中通过“智慧女生”和他的一番辩论,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判断和分别心是给他带来禁锢的思想根源。
可是我们还是会遭遇到不尽如人意的事,这些事情还是会让我们悲伤难过。
比如失掉了重要的东西。
这个问题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和老子都讲过类似的故事。
孔子的故事是这样的,他听说楚王丢了弓,楚王说本王丢的弓不用找了,必将会被楚国人民捡到。
后人称赞楚王的宽厚,而孔子说楚王不够大气,不过是有人遗失弓,有人得到弓而已,为什么一定要是楚人?
老子的故事版本是这样的,老子听说孔子评论这个故事后,说“ 去其'人'而可矣。
”你看,到了老子连人和非人类都不要区别了。
也就是“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
也就是天道无吉凶,人道有祸福。
人们自认为的吉利或者凶险,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看人世的经历。
尽管能想通这点,让自己看平一切,但看到那么可爱的女儿以这样悲惨的方式突然离开,我们还是会心生怜悯和愤怒。
怎么想来上帝都是不公平的,为什么暴徒抢走了他的女儿,为什么有这样凶残的人,为什么不惩罚这样的人,上帝制造了这些遭遇还能说上帝是爱人类的吗?
电影中的三个上帝一一给出了答案,就像叔本华所说“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如果你认为上帝对你不公平、给你制造了很多悲伤,那么这就是你以后更多悲伤的来源。
所以我们必须放下过往的悲观执念,从理解到原谅,从原谅到和解,从和解到新生,逐渐走出过去的伤痛,使内心更加豁达、强大,用自己的改变感染周遭的亲友,一同走出阴霾。
如若不能,就像《不存在的女儿》中走不出遗憾的妈妈、忘不掉懊悔的爸爸那样,会一直被那个出生就“被放弃”的女儿系上心结,生活无法再恢复晴朗。
电影中把平等爱人的观念直观表达出来的方式是,上帝看人类都是不同的发光体而已,为什么还有颜色的差别我没有看懂。
在上帝的眼中,每个人的际遇都是随机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降临在哪里都是有可能的,这些福和祸就像磁铁的正负两极,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即使切开了砸碎了,每个分裂的部分还是会有正负两极。
即便我们没有信仰中的上帝和佛陀,也不懂儒家道家的道理,能有一颗看平一切、放下执念的心,能激活自己疗愈自己的潜力,那么人道之中也便能泰然面对吉凶悔吝了。
本质上是对的,“you’re imagining a future without me”,所以“Not on your own,you can’t ”。
相信不相信,却只是个选择,“you’re imagining a future without me ,and the future does not exist ”。
你相信不相信,规律本身就是必然存在,你只不过是选择用宗教去解读规律,还是选择用科学去解读规律,把必然存在的称为“神”,还是“规律”,或者“科学”、“量子”、“灵体”,或者其它什么你愿意相信的而已。
=====但作为一部作品,却总有些东西不对劲,是节奏还是选角?
本应该理所当然的事,却处理得很出戏。
=====人类的欲望来自于肉体本身,摩擦刺激性器官意味着肉体在物质界的延续,人还没死,灵魂没脱离肉体欲望,领悟到的爱与关怀是假的。
只有脱离肉体,摆脱激素干扰的状态下,你才可能单纯追求爱与关怀。
事实上,观察到奇迹的时候,现实就是会坍缩在奇迹必然存在的状态,这跟爱与关怀本身不应该有必然关系,作为人类观察到奇迹导致现实坍缩在奇迹必然存在的状态,不是应该会开Impart才对吗?!
你找几个政治正确的演员在那里磨磨唧唧的绕禅机:“你还是没明白”,我tmd当然没明白,他们演出来的是物质极度丰富,选择极度满足的状态:就是整个地球上的生命陪着在演戏,扮演着GOD的角色。
谁不知道这种状态好,但这种状态跟观众之间的距离是巨大的好不好。
=====观众其实并不是不喜欢黑人、拉丁和法老人,观众不喜欢的是丑的黑人、拉丁和法老人,观众不喜欢丑的外星人,观众不喜欢丑的!
要是不丑,谁管你是什么种族?
就是机器人都可以。
要能把道理讲清楚明白,需要多难的过程才能从至上的信息通过台词去表达出来。
你想把道理讲明白,就得找漂亮的代言人。
=====神,和灵是性伴侣。
但神身处的地方空无一物。
没有光,没有地板,抬头只有虚无。
真正的虚无。
哪有灵?
灵在神的脑海里。
=====镜头切换,观众读到以下的打字机打在白色硬卡纸上的信息:灵,和神隔着一个维度,一个叫《第0章 创世》这个剧本是否存在的维度。
如果这个剧本存在,那神就是神;如果这个剧本不存在,神就是神。
=====每次观众读到这段台词=====现实,不同的观众身处的现实,都和神身处的现实同步。
=====镜头带特效地切换你读着纸上的文字,每次观众读到这段台词这几个字就成了一个偷偷摸摸潜入你脑海的念头。
不同的观众会观察到不同的信息,那些信息有的是气味,有的是图像,有人声称就是一个真真正正的世界,但更多的是文字。
“每次耳边都会有轻轻的气流,带着不连贯的低语……说:”=====每次观众读到这段台词=====镜头急剧回旋,你远远看到作者在虚空中思考着:还不如安排和个什么女神在水面上打个炮的剧情,然后说:“I promised to go with you always,right?”所以明白为什么Rick and Morty受欢迎,很恶搞的剧情却可以处理得理所当然了吧,因为可以施行奇迹的Rick脑子里想的全是Impart,却痛苦不堪。
连Rick都想不明白的东西,你读到这里却突然明白,Rick在另一个现实里面,一个Rick存在的现实。
你的这个现实里,Rick不能出现在你面前,是你的外公,所以你觉得你身处的这个世界叫现实。
但Rick是真实存在的,在他的现实里。
他甚至聪明到同样明白这个道理,你脑海里突然飞掉的那个念头,=====“你明白的道理”也跟着一起跑掉了。
=====既然Rick明白那个道理,那Rick为什么不能到你的这个现实来呢?
连Rick都想不通的道理,你却也明白:Rick只不过是个卡通人物”。
=====不,你这个猪头读者!
=====Rick的卡通人物在屏幕上大喊!
你已经忘记为什么看到这里。
每次观众读到这段台词描写极度满足作为铺垫的作品才配反思“爱与关怀”。
描写苦难作为铺垫的作品,凭什么讨论“爱与关怀”?
=====圣光沐浴下,Rick踱步到你面前,跟你打招呼,自我介绍是你外公,“I promised to go with you always,right?”这种镜头才能让观众满意,好不好,与时俱进点,当年玩DND的小屁孩都已经快要从消费力主力掉下来了,还没搞懂大家想要的是什么。
=====你和Rick都明白,如果不能同时存在于任何情节,Rick就不是真正的全知全能,这个是Rick和神之间的差距,无解的。
全知全能是神I am that I am=====Rick能穿越维度,但至少有一个他穿越不了的维度,作者身处的维度。
证明有比他更高阶的存在。
你同样也去不了Rick的维度。
所以你的现实,并不比Rick的维度真实多少。
现实和想象,只不过是一个选择。
但人类都放弃了这个按钮,迷恋在这个现实里摩擦刺激生殖器。
=====这是一个真正的研究方向,是什么让“观众”这个种群选择迷失在这个游戏里。
=====这份毕业论文完结之时,就是这个观察系统关机之日。
艺术从来与信仰密不可分。
无论是建筑、绘画、雕塑、电影艺术,都会反映出作者信仰的内核。
如果没有对信仰的了解,对于那些闻名世界的艺术作品,要么看不懂,要么很难有深入的理解。
比如《悲惨世界》《安娜·卡列尼娜》《简爱》这些耳熟能详的世界名著,可以说有无数人(尤其是对信仰比较陌生的中国人)会自认为读懂了,但未必真的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真义。
当然阅读有不同的层次(欣赏艺术作品同理),尽管看不到信仰的内核也不妨碍读者有自己的解读,但实难与作者有真正的共鸣。
所以,这里对电影中的信仰的知识点作一解读,以期大家对这部电影有更深的理解。
电影本身的好坏这里暂不讨论。
一、木屋三人行木屋里的三人是老爸(Papa),Jesus,Sarayu,分别代表的是圣父、圣子(耶稣)、圣灵。
这里涉及一个很难理解的概念:三位一体。
基督教里的上帝是独一的神,但同时又有圣父、圣子(耶稣)、圣灵三个位格,所以称为三位一体。
至于圣父为什么取了女性的形象,电影中说明了是由于迈克内心不太接受父亲的角色,所以上帝以女性形象显现给他。
电影中也有对三个不同位格的介绍:Papa介绍自己时说“I AM THAT I AM”,是引用圣经中的话,即“我是自有永有的”。
自有永有是上帝的属性,也即没有开始、没有结束、不是被造、永远存在。
自有永有咋一看难以理解,但其实每个人都会想到这样的属性,不相信上帝的人就会认为“宇宙”“自然”“世界”“时间”等概念是自有永有的。
在圣经的记载中,耶稣是位木匠,所以电影里他做得一手好木工活,迈克女儿的棺材也是他亲手做的。
耶稣是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人物,所以迈克会说和他在一起时感觉更加亲切,因为只有他是真正的“人”。
圣灵则如“微风”一样,沁人心田,她的工作是让人明白不能明白的真理,引导人走正确的道路。
在电影中,她带迈克进入那个 “心灵花园”,花园里的植物就是人的各种心思意念。
这里也涉及到一个关于自由的讨论。
绝对的自由无疑是不好的,没有限制就没有规律,最后花园(人的生命状态)就是一片杂乱荒芜。
只有遵循一定的标准,除去杂草,心灵花园才可能呈现出美来。
二、审判电影中关于审批的片段是很精彩的。
当迈克担当审判的角色时,才发现这并不容易。
我们常常会以自己的好恶标准来判断人和事,实际上也是一种审判,因为我们不断在判断别人时扮演着上帝。
然而人的判断受到非常多的限制,最大的限制是我们所知有限。
当我们掌握的信息有限,自然不可能有绝对公正的判断,理论上,也只有全知的上帝能够进行绝对公正的审判。
再有,人人都做过错事,比如撒谎,那么人人都是罪人,最简单的审判就是人人都下地狱。
但是,上帝创造人类,爱人类,如果这么简单粗暴地审判,尽管是公平正义的,但却没有饶恕,没有爱。
所以当迈克审判他的孩子们时,他知道他们是有罪的,但无法做出“公正”的审判。
那么,一位父亲该如何对待他犯罪的孩子呢?
真正的爱会让父亲甘愿担当孩子的罪,为孩子的罪承担后果。
这样,既实现了正义,又成全了爱。
实际上,这就是基督信仰的核心。
上帝差遣他的儿子耶稣降世为人,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付出生命的代价,担当了人的罪的后果。
这就是上帝的爱。
三、罪与罚电影中迈克认为苦难是一种惩罚,但Papa却回答不需要惩罚,惩罚本身不存在,罪本身就是惩罚。
也就是说,当我们做一件错误的事情,这件错误的事本身和它导致的后果,就是惩罚,不再需要专门的惩罚。
就好像暴饮暴食伤害身体就是惩罚了,不会再有人来额外责打三十大板。
电影中也提到,人类被造的目的是被爱,而爱是在关系当中呈现。
也就意味着,如果人与人之间互相憎恨,不在彼此相爱的关系里,这就是惩罚了。
那么如果苦难不是惩罚,苦难又从何而来呢?
圣经中说苦难是罪的结果,那上帝为何不终结苦难终结罪呢?
这也是迈克想问的。
电影里用天堂里的小女儿的画面回答了这个问题。
因为上帝看苦难不是终点,看死亡不是终点,若是死亡可以通往天堂,死亡又怎能称为苦难呢?
电影中多次强调,当苦难发生时,上帝一直与人同在。
但当一个人眼中装满了自己的痛苦的时候,他就看不到别人,更看不到上帝。
明白这一点之前的迈克正是如此。
四、其他电影中还有几处引用圣经的典故。
比如迈克和耶稣在水面上奔跑,来自于耶稣和门徒彼得在水面上行走。
Sarayu收集迈克的眼泪,出自于“我几次流离,你都记数。
求你把我眼泪装在你的皮袋里。
”(诗篇 56:8)。
台词“真相让人自由”出自于“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
”(约翰福音 8:32)等等。
最后,我们可以推测迈克的小女儿身亡的原因。
可能是在她的哥哥姐姐落水时,她想起了酋长的女儿为族人献出生命的故事,于是她向上帝祈祷,愿意以自己的生命换取哥哥姐姐的生命。
而上帝成全了她的祈祷。
这其实也是复刻耶稣为拯救世人而献身的故事——关于爱的故事。
这部书是根据小说改编的,跟原文有些出入。
而且我觉得书是从上帝切入引出爱身边的人珍惜当下不要活在痛苦中这个中心。
评论里说神棍洗脑或说恶心的人。。。
本来大家的想法观念就不一样你没有真正了解过就不要带着感情评论好吗。
尊重别人宗教信仰很难吗。
不喜欢就别看。
有这个闲工夫不如多为祖国提升GDP。
虽然我不信教,但我看不下去低下的评论。
看电影开头,我觉得似乎又是部失去孩子后父母自我内心救赎的影片,类似于《附属美丽》。
然而逐渐逐渐就跑偏了,玄幻了,各种神仙上帝齐聚一堂,谆谆善诱,苦口婆心,最终使男主幡然悔悟,理解了上帝老子的工作有多不容易,最后forgive了酗酒家庭暴力的父亲,forgive了残忍杀害自己小女儿的凶手,喔,上帝与你同在,The End.我是无神论者,但也并不排斥其他人的宗教信仰,只要你别干涉我,别妄图给我洗脑,你信佛、信耶稣、信默罕穆德,信其他你觉得值得信的,Whatever. 然而事实却是某些“虔诚”的宗教信仰者和那些传销组织者并无两样,虔诚和极端有时候只是一线之间,宗教和邪教有时也难以辨别。
究竟是谁judge谁是影片中提出的一个问题,然后智慧女神很轻松的给出答案,你来judge别人是错误的,因为你没有站在上帝视角,会犯错误,只有上帝才能judge一切。
可是事实是多么荒唐!
影片中的上帝告诉我们面对酗酒打老婆打孩子的男人我们应该原谅,面对变态杀手杀死你的孩子,你不能愤怒,只能一遍遍的说原谅。
呵呵,这哪是上帝啊,这分明是懦弱的人采取的绥靖主义啊,如果面对罪恶,不发出任何声音,一味的退让,一味的掩耳盗铃说可以原谅,这个世界正义就无法伸张,邪恶将笼罩大地。
原谅和佛家的“冤冤相报何时了”有相近的意思,原谅了才能放下,放下才能走出心灵的枷锁,这一点不错。
但问题是犯下罪恶的人值不值得原谅,如果Evil是必然存在的,接受还是反抗?
如果命运是上帝安排的,是随波逐流,还是逆流而上?
这当中充满了人性的选择,而非上帝告知的唯一的答案。
或许有人说,这本来就是部宗教电影啊,你不爱看就别看。
那我就感觉受到赤裸裸的欺骗了,首先这个片名真的很难联想到会是这样一部说教式的宗教片,其次,既然是宗教片,不是应该洗我的脑吗,怎么还起了反作用呢。
总结:这是一部很烂的宗教电影。
无论成败,人应当自己掌握命运,用自己的是非来判断,哪怕会犯错误。
因为即便是上帝,它也不能替你做主,你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你拥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
最后,突然想起了《人民的名义》中的祁同伟最后时候的呐喊:“没有人可以审判我,可以审判我的只有自己,去TM的老天爷!
”
宗教传销洗脑片?
自我的救赎
萨姆沃辛顿回春作品,无论票房还是颜值还是演技都有
画面挺美的
一部关于信仰,关于执念,关于原谅…一般人不容易理解他们的信仰,但它用电影的形式展示给我们,多多少少有种传教士的味道。
上帝开启心灵的过程要反复观看,每一句都很宝贵,感谢主!
以前看的。形象地表示了三位一体的概念,同时也揭示天主怎么跟人一直在一起,一直陪伴着我们的。还有选择原谅,可以说是放下心头的重担,也就不会一直困扰你了
6/10不具备神学基础,无法评价。
一部「神愛世人」的心靈之旅,但是不是每個人的旅程就見仁見智了。
推荐大家看下附属美丽 真的吊打这部
虽然不认同电影里关于宗教的逻辑(其实是狗屁不通),但演员演技都在线,尤其男主真想说辛苦你了。。。Missy太可爱了加1星~
所谓的“恶人”要经历什么,是上帝的事,我们要做的只有相信。
这是一部说教片吧 黑人上帝在林中小屋里呼唤爱
宗教片?
原著非常受欢迎,但不是虔诚的信徒,真的难以接受神坐在你身边与你聊天,帮助你释放巨大的痛苦。不知道可否称之为宗教电影,凡是这种电影,必然有质疑,只是这种疑团或者不相信在电影中得以解决,现实中却依然永远存在。
还行
收费的讲道我也是第一次听
emmm not my type,但很同意 dont judge这个观点,但是如果自己成为当事人也可能做不到吧
被害人要寬恕加害人,這是何等大的胸襟!若當我們受困其中不快樂,神明都要幻化成人來引導你,那牠豈不是忙瘋了,而凡人個個也都成佛了...人艱不拆!
基督教品牌宣传片。。。。可惜俺是党员。。。。不过里面不要执着于怨念的理念还是值得借鉴,人不能把自己逼死,要学会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