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韩片的几个亮点全部来自小成本电影,《绿头苍蝇》就是其中之一。
疯狂的暴力和扭曲的环境让一个男子走向了毁灭,但电影卖点不是情绪宣泄,相反能给观众带来不小的震撼和感动。
【新京报 七月月选·水准推荐】 ■入评理由:上半年最有冲击力的韩国电影,没有之一。
■片名:《绿头苍蝇》 ■导演:梁俊益 ■上映日期:2009年4月16日(韩国) ■读家:木卫二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这个流氓不太冷,粗俗的暴徒跟高中小妞以及内向小朋友也能有微妙的情感联系。
开场有些许震撼也有点滑稽,一男子在街头疯狂施暴,中年男子从背后袭击,一顿老拳伺候,解救了倒在地上的女子。
当他上前询问,画面外飞来一脚,把他踢开了。
片首这段跟影片内容没有太多联系,《绿头苍蝇》借它来揭示了暴力的本质,没有来由、突然发生的暴力,暴力手段所引发的恶性循环,加害和受害一方的位置倒换。
继续往下看,电影在充斥暴力场面之余,时不时给出记忆闪回片段和无声画面组合,很容易发现这个故事其实是个悲剧。
粗暴对待亲人的家伙遭到报复,过度依赖暴力的家伙必然要被暴力所吞噬。
暴力让人类丧失理智,让参与其中的人两败俱伤,没有出路。
一个从小为暴力所扰的男子,成年后靠暴力手段来谋生,迷途知返最后却被暴力所终结。
我们称呼这个家伙为流氓,他看上去有几分面目可憎。
《绿头苍蝇》讲述了一个流氓的暴力史,他整天把粗口挂嘴边,极好地掌握了“变身技巧”,一会儿还是个寻常的普通人,一会儿就能化身为暴力恶魔的形态,眼前任何人都成为无差别的攻击对象。
流氓做着一份“经典工作”,四处催讨债务充当打手,动不动就疯狂宣泄一番。
他的暴戾程度不仅让弱小者害怕,就连年轻手下和上头老板也对他敬畏三分。
类似题材电影有的会把暴力归为无来由的狰狞,误导观众。
要么会不自觉地美化暴力,耍酷。
《绿头苍蝇》里的暴力场面毫无美感,歇斯底里的人物和晃动不安的镜头让人作呕,施加暴力者既可恨又可悲。
后来电影逐渐温暖起来,关注起几个人物的内心、他们的家庭还有流氓的哀伤。
流氓由导演梁俊益亲饰,那股刺头劲和欠揍表情实在有够神似的。
正如多数人所能看到和预想的,无论现在还是过去,他的人生都是个悲剧。
家庭问题引发灾难,事故牵连小孩,小孩长大后成为恶棍。
一个常见的演变过程,暴力成为一条清晰的线索。
流氓痛恨父亲,他大声质问父亲时,复杂的眼神相当动人。
《绿头苍蝇》里的父亲们形象不堪、劣迹斑斑。
有些时候,流氓本人又在无形中扮演了父亲角色。
《绿头苍蝇》里的父权威严是不人性的,绝对服从在极端者手中会导致暴力滥用,我们可以联想到极权专制的高压手段和粗暴行为,就像片中调侃起某领导人,好比《薄荷糖》里被践踏的小人物,朝鲜半岛一向盛产此类故事。
个性小胖妞是本片亮点,流氓随口把痰吐在了她身上,两个人由此结识,从敌对冤家发展到知心朋友。
小胖妞的出现不只是起到输液功能,医治流氓的内心和灵魂,她的成长环境也是支离破碎。
影片还要通过她带出另一号关键人物,进而形成绝望的宿命循环。
暴力只是这部电影的表象和形式,里面人物的过去与未来才是电影的中心。
影片有几个重复出现的场景,讨债社团的办公室、没什么人的游戏厅、小孩子玩耍的坡道。
流氓时常一言不发,结束工作后喜欢跟小孩玩耍,童心未泯。
除了结尾的逆转,电影里的几个家庭总有缺席的人,气氛紧张、怪异。
流氓、小胖妞和小朋友一起游玩,镜头扫过熙来攘往的街市。
他们承受着不同的痛苦,却拥有一段与你我无异、相似的快乐时光。
他们三个是个好玩的组合,跟年初火爆的《超速绯闻》形成直接比较。
后者就像活在温室,有矛盾也是故意制造出来的情节点,娱乐世俗。
《绿头苍蝇》则会让人感到痛苦不舒服,它暴露生活阴暗面,那里有一个个正在被暴力摧毁的家庭,受伤的父母、胆战心惊的小孩和断了气的男子。
这部暴烈的影片出现了温情的安慰,还有煽情的恸哭。
远处路灯的光晕中,流氓掩面失声,躺在小胖妞的腿上哭泣了起来,这算不算是他的猛回头?
流氓在死之前还想要抓住什么东西,微微张开了手,满脸血污。
在回忆中,他也有幸福完整的童年,没有家庭暴力和拳脚相待。
冬天的雪地里,有妈妈有姐姐,他们一起在打雪仗。
【北京青年报】2008上半年最XX,没有之一的推荐属于《追击者》 http://www.douban.com/review/1463321/
知道最后他会死,但却不知道会是这样死的!
苍蝇,总让人讨厌,也会自动的联想起在粪堆里发出嗡嗡嗡的让人窒息的声响。
而在这背后呢,我们所不屑的总想逃离的画面背后呢,又藏着些什么呢?
片子里出现的人物家庭都不算完整,也不正常,都带有极大的缺陷。
可以说是血缘的继承吧,耳濡目染上一辈的悲剧,虽是过去却也是未来。
总是那么龟毛,那要怎么发泄呢?
暴力是唯一的解药,发泄的对象也就是最亲近的人,因为面对别人不敢,只能对自己温情的弱者下手以显示自己自卑。
窒息,虽然片子中还有不少黑暗中的微弱光点,但是转头就会给你扑灭了,就是这样让人窒息。
现实社会不就是这样吗?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总有些你要逃避的,却无处躲藏,只能在这酱缸里熬呀熬!
原生家庭是你无法选择的,只要活着她们就是你的背景色,无论你喜欢不喜欢她们都会存在。
但是你自己是否要组建家庭,是可以自己选择的!
朋友们,要想清楚了,这可是没有后悔药的。
《绿头苍蝇》是一部描写家庭暴力,更准确地讲是暴力生态的韩国影片。
影片的主人公金山木从小成长在一个父亲施行家暴的环境中。
弱小的他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父亲毒打母亲,冷漠的外表下积聚着长久的怨恨。
父亲意外伤了自己的女儿,母亲则在慌乱中被车撞死。
父亲锒铛入狱。
长大后的山木在朋友开的(其实是一起创办的)讨债公司干着暴力的行当,算是以暴力谋生。
他无法原谅父亲的过错,时常在愤怒中殴打自己刑满释放的父亲。
故事慢慢在主人公山木、知己永丽(同样忍受着家庭暴力)、父亲、姐姐、侄子、老板朋友之间展开。
每一段关系的刻画让山木的形象显得更加立体。
整个故事中,主人公从暴力的受害者到施暴者再到最后的受害者,在宿命式的循环中展现了暴力的真正本质与生态:暴力会衍生怨恨、愤怒与暴力,无论是代际间还是人际间(山木对待父亲的方式、在任何场景中发泄愤怒时、对待讨债公司小弟的方式等等)。
它像一个泥沼,身陷其中的人只能越陷越深。
被这种愤怒攫住的人心会忘记自己是谁、忽视事态的变化、看不见生命真正的依归,等到父亲只能以割腕自杀来表达悔恨与无望时,山木才从悲悯与痛苦中醒悟过来,但暴力的因已经种下。
等待他的也只是宿命式的轮回,从暴力的受害者到施暴者再到最后的受害者。
这也是影片真正的悲剧性所在。
《绿头苍蝇》中最让我震撼的场景不是金山木躺在知己永丽的腿上,两个人一起失声痛哭;或是永丽弟弟(被山木带着的讨债公司小弟)在愤怒的牵引下用锤子砸死金山木,后者在临死之际仍用虚弱的声音说着带我去看侄子的演出……而是最终成全了的山木的朋友和家人在老板朋友新开张的烤肉店欢乐地碰杯、祝贺之后,永丽告辞出店,见到正在催债砸摊的弟弟的场景。
前后强烈的反差让我觉得,他们之间仿佛隔着银河。
暴力的生态和丑态一览无遗。
执笔至此,突然想到一个题目:一场暴力生态的华丽演出。
绿头苍蝇一个男人苍凉的一生我一直相信 每个可恨的人都有一个悲凉的过去他是个靠暴力生活的男人 满嘴脏话 动辄就一个拳头 他粗鄙高傲自负 连对朋友也是骂来骂去 他喜欢就打自己的小弟 他就是一个流氓无赖这种人 是不会快乐的喜欢他的侄子 他救济他的妹妹 他与高中妹子的来往 他心中有点点温暖 但以往生活对他的伤害让他的心封上厚厚的一层冰 生活 滚他妈的生活 他用暴力麻醉自己 他不快乐他喜欢抽烟 一直抽 一直抽 当一个男人抽烟时 就是他对生活烦躁厌恶的时刻 烟雾弥漫在他周围 这个男人 是多么不快乐 女孩和小男孩是他的拯救者 在相处中 温情慢慢泛滥 他的心也在慢慢融化 如果能够得救 谁愿意糟蹋生活他痛恨他的父亲 他对他拳打脚踢 可当他父亲自杀时 他背着他一直喊 不能死 就算生活多难过 也要活着 为什么 有时候人活着就是靠着一信念 而他 是靠着恨 恨他父亲 恨他自己 然后 当他父亲要死了 他才发觉 若没有了他 他又怎样 那天晚上他哭了 也许他想 他该宽容一切 好好生活下去 可是 很多时候 生活都不能如愿 很多时候 生活都不能眷顾你 他想回头时 一切都已经晚了 他想好好对待生活时 生活已经不再给他机会难过的是 当最后女孩弟弟的样子和他重合时 竟又是一个苍凉的轮回
采访原文☞http://m.koreatimes.co.kr/phone/news/view.jsp?req_newsidx=43032
“我也认为这是一部出色的电影。
”在记者刚刚称赞完《绿头苍蝇》获得了多个奖项后,导演兼主演梁益俊在周四《韩国时报》采访时告诉记者。
“其他导演觉得我恶心。
”这个33岁的头条制造者,爆以独特、尖锐的笑声。
虽然留着和电影角色相同的短发、胡须,穿着耐克运动鞋,却丝毫没有沉郁的神情,也看不出是个满嘴脏话的暴徒。
他的长篇导演处女作《绿头苍蝇》,席卷了从鹿特丹到拉斯帕尔马斯电影节的最高奖项。
自然,梁益俊导演就要不停的接受采访,但他依然能在晚上8:30时保持微笑。
在国际活动上,梁益俊导演说自己很开心被外国影人和参加节日活动者称作“nom”(混蛋)——几乎充斥于全片中的单词。
在法国多维尔,《Breathless》(《绿头苍蝇》英译名)从未与名导让·吕克·戈达尔的《Breathless》(《筋疲力尽》中译名)混淆,梁益俊导演甚至被邀请去见皮埃尔·里斯安,新浪潮杰作的助理导演,很喜欢《绿头苍蝇》,并和梁益俊导演吃了几顿饭。
然而,梁益俊导演似乎并未因突如其来的名气而受到干扰。
“奖杯看上去都是一样的。
”他开玩笑。
他感激并感到荣幸,但制作《绿头苍蝇》的三年中他经历了太多。
片中他担任制片、导演、主演,因此需要三头来回跑。
他随口提到众多奖项中并不总是包括现金奖励,“我的意思是,我需要钱去生活,”梁益俊笑了,他曾因年收入不到1千万韩元(约合1万美元)而在阴暗的地下公寓居住了差不多十年。
“你需要忘记(名誉和荣誉)为了恢复正常的生活,”他说,“一部电影的制作诞生于你恰巧生活之中,就像你必须先通过没有使用避孕措施的性交来有了孩子,”他咧嘴一笑,“如果你一直在想,‘我要制作一部电影’‘我想要表演’,你就会变成你强烈欲望下的奴隶。
你必须去生活。
”通常都会做什么?
“我只做常规的事情… 我会听音乐,去乡下玩,与朋友们见面,想想猥琐的事情,回想一天当中的小片刻,”他说,“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激励着我。
”这种现实的态度也延伸到了他的电影制作过程中。
作为导演,他不会问他的演员们任何事情。
他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性格来粉饰角色,所以他们的角色就变成了演员。
“演技”——他说他讨厌这个词但没得选——“是你所无法学习的东西。
我希望我的演员能够给角色注入他们自己的人生。
”他说。
一幅家庭的肖像《绿头苍蝇》是有关成长于家庭暴力环境中的受害者成为了野蛮畜生,在遇到一个女孩后重新发现了希望的故事。
影片有着黑暗主题,但它不像金基德的电影,同时描述了卑微生活中一个非常人性化和温暖的肖像。
部分自传性质的故事灵感来源于蓝谷洞的家庭和朋友,忠清道的一个贫穷小镇。
电影,他说,是一种自我表现形式。
“人们以普通的方式思考和感知事物,但同时,每个人又是如此的独一无二和特别,”梁益俊导演说,“《绿头苍蝇》的故事关于韩国,关于家庭。
人们相互之间有关联是因为家庭是相似的,当然尽管家庭问题的程度不尽相同。
”他说,电影就像一本记录他想说的一切的日记,“对我来说就像驱魔,”袒露自己不会感到不舒服吗?
“不会。
就像在天体海滩裸体,或者与你的朋友分享你的忧虑。
”梁益俊的朋友和家人都非常自豪,他说。
周五晚上,导演与主要演员和朋友们以及影迷在新村一间酒吧做了一次性侍者。
一群最亲密的朋友诚挚地道出梁是当之无愧的成功。
当他们引领稳定职业时,梁益俊总是那个破产艺术家。
尽管事实上他出生于镇上相对来讲比较富裕的家庭,“他的爸爸经营一家家具店,但他不愿接替他的职位。
他想具有独立性。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朋友告诉《韩国时报》。
导演有着惊人的能力能让你感到轻松,就好像你与你最要好的朋友交谈,即使是在咖啡厅里喝茶。
他会这一刻非常严肃,下一刻非常愚笨,但他始终会用厚脸皮的正直令你感到惊讶。
“我想通过电影把'你'介绍给全世界。
”他说。
他也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在屏幕上展露男性私处,“韩国人认为外国电影上看到这些就是艺术,但这里会遭遇审查。
我们感觉这个世界不稳定,因为我们时时刻刻都希望事物安稳,但我们需要勇气。
”这个尊重如约翰·卡梅隆·米切尔(《性爱巴士》)的导演说,“性是生活的一部分。
”这个冉冉升起的导演讲到他想通过电影继续探索生活。
心中的一个项目就是有关下层社会的孩子,他也希望制作爱情故事。
对未来的高标准电影是否会感到压力?
他回答:“不会的。
我只是个普通人梁益俊。
”梁益俊1975年出生于忠清道,在公州映像大学学习表演,在主流电影如《庆祝我们的爱》中扮演一些小角色。
通过执导并主演短篇《Always behind You》获得奖励和好评,《绿头苍蝇》是其首部长篇作品。
生命是如此卑贱,快乐又这般难寻,活着不过苟延残喘,那么死去又何足悲戚,不过贱命一条。
可是恩尚死得不情愿,因为有约未赴,有人还需要自己的照顾。
我们那么拼命的拽住亲人、友人、爱人,其实只是需要找到一个理由,说服自己,在这样的世间,苟活下去,再活下去。
父亲直接杀死了妹妹,间接害死了母亲。
他,在现场目睹了一切。
长大后,他成了收债的恶霸,生活与暴力划了等号。
工作方法简单而直接,骂脏话、拳脚相加、威胁恫吓。
语言功底匮乏到只会用“西巴”表达情绪,谋生手段单一到只剩下“暴力”。
这就是《绿头苍蝇》的主人公,相勋。
我始终觉得,人性精彩之处不在于至善,而在于“复杂”。
相勋就是一个复杂的角色。
我们惊讶于他对暴力的情有独钟,却也感动于他与小侄子之间亲如父子的感情;我们咋舌于他对父亲的拳脚相向,却也欣慰于高中女生对这个暴徒的陪伴和治愈。
说几句题外话,在以前,中国的犯罪电影承担了太多意识形态方面的功能,宣扬主旋律的使命让国产犯罪片负“重”前行,被绑架的犯罪题材电影看来看去显得不那么特别“纯粹”,即使是涉及到人性中至黑至暗的东西,也总是走成“先表演后解释”的路子,用高尚的道德和温暖的感情去弥合电影里面的黑暗,殊不知人性之恶根本不需要解释,有些人脏得很彻底。
但是必须肯定一点,就是近几年的国产犯罪题材电影已经有所突破了,比如近一点的《误杀》就是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翻拍影视作品中的上乘之作了。
我们会发现在这部电影里面,善恶的边缘就已经被淡化了,整部片子更像是犯罪者的博弈,人性的较量。
回到韩国的犯罪题材电影,不同于国产电影过多地聚焦于社会底层小人物面临道德困境时的坚守或者悖行,韩国电影更加关注对于暴力犯罪行为的直接体现和人性扭曲之源的追溯探索,《绿头苍蝇》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影视作品层出不穷的今天,反派角色也变得多种多样,但是相勋却坏得让我同情。
一个耳光开启了这部电影,情节推进会让人把关注的焦点从“暴力”转移到“相勋”上来:这个男人究竟经历了什么?
对于大部分电影而言,“犯罪”是一个题材,而对于《绿头苍蝇》而言,犯罪只是一个基础,对于相勋扭曲人格的极端书写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
直击感官体验的暴力行径的直接展现看似是在“博眼球”,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冲破了观众的心理防线,消解了所谓“正义”的力量,引导观影者跨国善恶的界限拷问人性。
创作者借助沉稳冷峻的镜头揭秘相勋个性形成的原因,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的极端人格的塑造不仅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开展,而且具有极强的现实感,让观众“乐”于接受这样一个人物。
韩国的犯罪片很少去找寻善恶之间的界限,它们的原则是“家丑必须外扬”、“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
结果是,不纯粹的“恶”被剥去表皮,剩下的可能是一颗赤子之心,或者是一个经历了折磨,为了自我保护只能用虚张声势的方法向世界摇尾乞怜的灵魂,这就是现实,这就是相勋。
韩国电影不太追求大团圆结局,往往给观众留下一个似乎被永远搁置了的问题,观众在这样的结局中延续思考,影片的情感张力借以得到强化。
通过电影的前3/4,我喜欢上了相勋这个角色;通过电影的后1/4,我开始对相勋的结局有所期待;最后,当我准备好迎接结局的时候,相勋死了。
但是我不不伤心。
因为回顾相勋的一生,观众自知前面的“喜欢”和“期待”都是徒劳。
在结尾处设置留白,当故事走向完结、人物关系完整清晰时,创作者把剩下的空间全部留给了观众,影片主体得到升华和提炼。
你可以把这样的设置理解为无奈和遗憾,但是我更愿意把它理解成一种关于“恨”的美,透过隐痛,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有着宿命论色彩的命运悲剧背后的人性之光。
以上文字为原创内容,图片源自网络,感谢阅读。
悲剧早已在支离破碎的童年就埋下伏笔亲情是个骗局,残留无尽的痛恨你的内心千疮百孔,早已被撕裂毫无快乐可言你只是 苟延残喘的活着家庭暴力,痛失母爱的阴影在你脑海挥之不去你成了一个不合主流的边缘人物你动不动就暴打别人,毫不留情你满口脏话,激烈得一塌糊涂那唯一没有丧失的童真,只有在和侄子,以及延习在一起时才清晰可见当你释怀后 想重新开始可哪里有什么重头来过一切都是命运摆下的棋你不过是身不由己的棋子你不过是任人宰割只是你还有约未赴竟在鲜血淋漓中死去你努力伸手去朝空中抓可什么也抓不住死对你是种解脱,还是遗憾?
尽管你只是电影里一个 与我毫不相干的人但我知道你内心深处的伤痕活着竟是一种折磨,如同行尸走肉这是你,不,这是我们,这是我们所不能预料的人生愤怒,暴力,苦闷,压抑,生离死别这一切,我都看得清楚,明白,真切我流下痛苦的泪水噢,我只能,我只能写下这些只言片语来祭奠你PS:《绿头苍蝇》观后哀伤不已,遂写此小文,以作留念。
片中第一次使用蒙太奇手法,是在女高中生被父亲家暴时,镜头由女孩的哭声作为转场载体,衔接到了主角小时候目睹自己母亲被父亲家暴的时空。
我们可以看到导演这时给了我们一个小主角脸部的特写镜头,他掩着面,泛着泪的眼睛却死死盯着父亲的暴力行为,画外是母亲的惨叫和妹妹的哭号。
这是我们第一次跟主角建立关系,这个蒙太奇也让我们理解了在此前的剧情中,主角为何如此暴力乖张,满嘴脏话。
我们开始同情这个流氓主角。
这样的蒙太奇与转场方式在后面也用了数次,起到连接过去和现在两个时空,连接不同家庭的作用。
不同的蒙太奇用法,出现在结尾。
而结尾,又使用了两次。
倒数第一次,是主角死后,他的老板、姐姐、外甥和女朋友(女高中生)的反应。
作为观众,我们都期待他的这些亲友们会如何得知他的死讯。
但导演省略了这个过程。
他们一开始像无事发生过一般,正常地生活着——老板如愿开了烤肉店,姐姐跟儿子、父亲生活在一起,女高中生回到学校上课。
正当我们感觉一切平静地,如同李沧东《绿鱼》的终场画面展现出的那般冷漠世情时,画面给到了殡仪馆里,老板、姐姐、女朋友失声痛哭的画面。
他们表演得很夸张,但跟前面的平静对比起来,内心仍然像被刺了般,流氓的死再一次激起我们的同情。
最后一个蒙太奇,在终场画面。
女高中生走出烤肉店,走在大街上。
当她走到一个路口,发现路对面的一个小摊正被一伙青年流氓掀翻,赶跑。
其中一个流氓回头了,看向了女高中生这边,从全景来看,我们知道那是女高中生的哥哥。
但一组女高中生和小摊的正反打之后,画面给的是主角的特写。
那一刻,主旋律起来了。
有人说,那意味着暴力的循环。
我觉得不是,暴力的承继早在前面就已经交代。
何况这个镜头的视点是女高中生的,不是揭示性的全知视点。
女学生看见路对面的哥哥,突然想到了流氓,镜头给到的流氓正是她脑海里的幻想。
她脑补到了流氓的所有经历:从小目睹家暴,出来做流氓,揍那些无为但暴怒的男人,挣钱帮助姐姐和自己......她理解了。
另一个层面,也是最浅显的层面,可以解读为:她看到对面的小流氓,想起了自己的流氓。
自己期待再一次见到他生龙活虎的样子。
26min-39min-39min-27min,太规整了!
第一幕:217场,026min,26min开场画面:第二场,相勋带小弟镇压学运,与终场韩熙载带小弟砸路边摊严格呼应。
阐明主题:第三场,发工资时老板提醒相勋别打小弟。
布局铺垫:211场,主线人物依次出场,相勋在第1场就以暴力的姿态出现;第3场老板出场,两人之间的友情被轻松勾勒(这一点无关主题,但非常打动我);第5场相勋看望侄子,姐姐出场,两人间同父异母的关系被埋下伏笔(因为这里表达得不是很清楚,后面还有提示);第6场韩妍熙出场,两人不打不相识,爱情也滋生了;第10、11场,通过老板的话和相勋的行动,迅速建置起他和父亲之间的暴力关系。
叙事干脆、简练,同时埋下了大量伏笔,比如:别打小弟、买手机、父亲坐牢、同父异母(次要)、打柏青哥(次要),牢牢吸引着观众。
触发事件:第6场,韩妍熙路上偶遇相勋,二人不打不相识。
这件事触发了什么?
——相勋的童年回忆,请看关键事件。
展开讨论:从第6场相勋遇见韩妍熙开始,到第15场闪回相勋童年回忆,这几场的目的就是引出(或者说讨论)关于相勋的暴力,也就是影片的主题。
关键事件同时也是情节点1、转幕点:第14场相勋被韩妍熙追上,暴打警察。
关键事件是由触发事件合理发展而来的。
第一幕:从第2场相勋镇压学运开始,到第17场相勋和韩妍熙逛街遇到姐姐为止,第一幕把除了B故事外的所有叙事必要元素、人物建置了起来,相勋、老板、姐姐、韩妍熙、父亲、“童年”先后出场,爱情、暴力、亲情,所有叙事的材料已经齐备,转入第二幕的发展和对抗。
其他值得一提的是:开篇给了一场无缘无故的暴力,迅速地建立起相勋的人物色彩,故事成为“上膛的左轮”,非常引人注目,谁不爱看暴力呢?
这是一个救猫咪场景(这里面还有一点性色彩,但无足轻重)。
第2场实际上有对政治的隐射,但导演没有放纵自己的才华,在此后的叙事里全然没有了政治面貌,其实很明智,堆砌主题不是个好活。
第4场相勋打柏青哥、第12场他躺在凌乱的家,全篇只有这两场描摹了相勋的生存状态,其他的场景里相勋再也没有单独出现过,其实和第1场一样,在第一幕快速建置起人物形态,好让之后的叙事变得更流畅,这样的状态场景会拖慢叙事节奏。
好!
很妙的一点,情节点1发生后,故事没有立刻进入第二幕,而是对这一事件(相勋打警察)进行了回应并且妥善解决(韩妍熙为相勋提供藏身处,之后逛街,无事发生),这说明什么?
情节点1不是他打警察这件事,而是通过闪回勾起的相勋的情感变化。
如果情节点1着力于情感,会让之后不断浮现的叙事真相具有更震撼的力量。
闪回是整个故事的灵魂啊!
按悉德菲尔德的理论:情节点1是闪回发生或者说相勋打警察那一场。
戏剧性前提是相勋和父亲的暴力关系(A故事,叙事承载、情感色轮)、相勋和小弟的关系(后面是B故事,也是主题承载体之一)、相勋和韩妍熙的爱情关系。
总结一下第一幕的厉害之处:建置快、准、狠,同时因为主题的天然优势,能迅速地抓住观众;伏笔埋得很出色,之后的情节点都可以在第一幕找到源头;对话与动作设计令人信服,但这一点是学不来的,自己多练吧。
第二幕1 2665min,39min进入第二幕:第18场,新人物韩熙载出场,为新的叙事线埋下伏笔:韩熙载会为了钱进入相勋的公司。
第二幕在这里以一个新的叙事空间作为切入点。
B故事:韩熙载进入公司并最终杀死相勋的故事。
第20场相勋带着小弟去讨债是B故事的起点。
B故事是主题的承载体之一。
中点:第41场,韩熙载进入公司。
先看中点之前的第二幕。
这一部分有个叙事空间:相勋带小弟收租的空间、韩妍熙家庭的空间、相勋和韩妍熙爱情的空间、相勋和父亲以及侄子和相勋的双重亲情空间,我们来看作者是如何把这些叙事线编织起来的(有些不成为线,作为独立叙事空间存在,比如韩妍熙的家庭从头至尾始终处于矛盾之中,相勋和韩妍熙的爱情也是一条单方向的“进展”没有弧光,这些独立的叙事成为环绕在主线叙事——相勋的死、相勋与父亲——周围的卫星,和恒星辉映、互文)。
分析这24场,其中15场给了A/B故事,9场给了其他的叙事空间。
B故事(先说B故事,因为第二幕是由B故事引领的):第20、21、22场相勋带小弟收租,第28场韩熙载收到小弟的电话,第34场韩熙载在KTV狂欢,第38场韩熙载醒来回家,第39场韩熙载因为钱和韩妍熙打起来,第40、41场韩熙载加入公司,9场戏给了B故事,这9场戏的主要冲突是韩熙载对于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他选择加入公司,而一个事件(小弟斥巨资请他泡KTV泡妞)导致他做出了这个选择。
作者使用一个事件组织叙事,浑然天成。
中点之后,B故事开始向下发展,两个人物——相勋和韩熙载都会完成他们的弧光,只不过,相勋更为立体。
A故事:第23场老板让相勋给父亲带钱,第24场相勋暴打父亲,第27、30、31、32、33、35场相勋在侄子面前扮演父亲的角色,作者用8场戏给了A故事。
在这部分叙事里,相勋对于父亲的情感进一步恶化,他的暴力越来越激烈,而后,作者把这一情感用相勋和侄子间如同父子的情感弥合了,从而完成了这一部分的故事弧光(套用人物弧光一词)。
这样的情节是严丝合缝的,十分规整有序啊!
其他叙事空间:第二幕开始的18、19场给了韩妍熙的家庭,一方面引出韩熙载,另一方面和相勋的家庭(A故事)互文,进一步增强了A故事的弧光,强化了情感震撼力度。
之所以说是互文,是因为相勋和韩妍熙的始终不知道对方家庭的情况,这样的触目惊心的密集暴力只存在于观众的心中,这样的全知视角令人对故事里的人物无比怜悯,我们为之感动。
之后的第25、26场勾勒韩妍熙的童年记忆,第29场写韩妍熙的学校,本质上都属于韩妍熙家庭空间。
这是她的生存状态,如同上面所说是为了和相勋互文。
第36、37场给了相勋和韩妍熙的爱情叙事空间,两个人以恋人般的口吻互相打趣、街边醉酒,调整叙事节奏的同时,也给了观众一丝温情。
在这里,情感色轮的重要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其他值得一提的点:注意老板这个人,他对相勋似乎是无底线的包容,这两人之间的友情成为影片最后最让人感动的点。
为什么呢?
作者在庞大的叙事中间植入了不多却小而精的点睛之笔,第27场老板说出自己是个孤儿、希望有相勋父亲那样的爸爸,这场在推进叙事的同时有别样的情感力量。
这种精密的结构一定是被不断打磨出来的。
第二幕2 :第4174场,65104min,39min反派逼近:第41场韩熙载加入公司,韩熙载代表的“反派“逐渐逼近。
有趣的是,直到第三幕相勋才被这个“反派”杀死,才到达这条线上的“失去一切”。
失去一切:第61场相勋发现父亲割腕自杀。
失去了他的暴力,相勋也就失去了所有生存的价值。
这是A故事的尾声,相勋跟自己的父亲正在走上救赎与和解的道路上。
灵魂黑夜:第73场相勋和韩妍熙在汉江边相坐而泣。
在这里,相勋彻底陷入了他的黑夜,他身上以暴力为载体的价值全部崩塌了,人物急需弧光。
进入第三幕:以第74场为引领的相勋约姐姐、老板、韩妍熙去幼稚园的行动。
可以看到相勋身上炫目的弧光:跟第二幕开头相比,相勋完成了对父亲的情感转变,由仇恨到和解。
中点之后的第二幕,这一部分有同样是4个叙事空间:相勋的亲情空间(A故事)、相勋与小弟的暴力空间(B故事)、韩妍熙的家庭空间、韩妍熙与相勋的爱情空间。
作为A故事,在这个部位基本以相勋对家庭的主动融入为标志结束了,在“失去一切”中,他经历了最大的危机,完成了他的转变。
作者是怎么由中点推进到第三幕的?
看A故事的进展:第45场相勋去姐姐工作的手机店买手机,第46场相勋与姐姐一起吃饭,谈及父亲他暴怒,第47、48场他冲到父亲住处暴打他,被侄子看到,第53场他去手机店找姐姐不见,第54场他看到姐姐、父亲和侄子一起打PS,第57场相勋和老板吃饭又谈及父亲,第59、61场相勋发现父亲割腕,第63场、65场相勋背父亲去医院,第69、72、73场侄子要相勋别打爷爷,相勋道歉(71场插入了父亲看家庭照片的场景,这意图再明显不过了),从中点时相勋通过侄子弥补了对家庭感情的失落感,到暴打父亲,被侄子看到,再到发现父亲割腕,跟侄子道歉,A故事起起伏伏,在这样的冲突-解决-冲突的模式中作者推进他的故事。
而B故事设计又尤其奥妙,它没有在这里终结,而是延续到了第三幕,直接以残酷的姿态打碎相勋试图回归和平的美好。
在这一部分,B故事本身较为简单,只有41、42、43韩熙载进入公司初次收钱,50、51、52再次收钱这6场,一方面是因为它要延续到第三幕,为A故事的解决腾出文本空间,另一方面是因为韩妍熙的家庭作为枝丫为B故事增色不少。
(此部分析错误,A、B故事都应该在第三幕完成高潮。
)那么其他叙事空间呢:韩熙载的家庭叙事空间共出现了44、49、54、56、58、60、62、68、70这9场,比B故事本身还要多,这个家庭空间为韩熙载后面的杀人行为买下了情感伏笔,也为韩妍熙和相勋的爱情提供了叙事上的动因和情感基础,所以可以得出一个实用性的结论:主线叙事之外的叙事空间可以弥补主线上的叙事逻辑并且更重要的是可以为故事增添强大的情感力量。
但不要试图以过度堆砌新人物、新环境来作为解决情节漏洞的方法,A、B故事本身还是要强大。
这同样适用于韩妍熙的爱情空间,它在某种程度上和韩妍熙的家庭空间杂糅在了一起,爱情空间提供了相勋的灵魂黑夜,也是整个故事最动人的一场戏。
其他亮点:作为和相勋的亲情空间互文的韩妍熙的家庭空间,在灵魂黑夜之时被交叉剪辑在了一起,汇合之时,亲情的危机和危机之中闪烁的爱意杂糅在一起,令我们无比震撼。
虽然说这是后期剪辑和导演的功劳,但在写剧本的时候就可以这样构思了,在这里,古老的剪辑再次显示了它的真理的强大。
整个第二幕出色地完成了对抗的过程,相勋完成了他的人物弧光。
而作为类型的其他人物也都很好的完成了为相勋助力或者为故事增香添色的功能。
而B故事给我们留了一个尾巴,我们随后会惊讶地发现故事再次被颠覆,而创作者牢牢地握着我们的心弦。
·第三幕:7488场,104min131min,27min进入第三幕:74、74场,相勋通知韩妍熙、老板去幼稚园聚会,同时提出退社。
这时相勋的情感已经不可逆地转变了。
结局:相勋被杀(B故事高潮),聚会成为泡影(A故事高潮),身边的人开始美好的新生活。
韩熙载成为下一个相勋。
终场画面:韩妍熙看到韩熙载带小弟砸店铺。
同开场画面遥相呼应,以暴力开始用暴力结尾。
同时,这一场为整个故事的全知视角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韩妍熙对相勋的情感被模糊,观众同人物一样陷入震惊的震撼中,文本因此变得多义起来。
故事本以有了圆满的结尾,却又在震颤中结束。
这是神来之笔。
可以学它的视角运用。
第三幕有2个叙事空间:一个是代表A故事圆满结尾的韩妍熙、老板、姐姐、父亲的团聚,另一个是代表B故事暴力终结与转换的相勋之死,两者糅合叙事(交叉剪辑和闪回)被裹挟进以终场画面为代表的对暴力的一线救赎和消极反思之中。
这一幕成功之处在于它以对比蒙太奇强化了B故事结局带来的悲痛之感,作者以B故事相勋的死作为对A故事价值成功的深刻反思,支线的叙事空间(爱情、韩妍熙家庭)在此作为点缀为故事赋予结构上的情感(只有第74场韩妍熙接到相勋电话、第87场医院的闪回明确展示了两人的爱情;只有最后一场明确展示了韩妍熙和韩熙载的家庭关系),而两条主线叙事之间的较量成为结构的绝对重心。
对叙事结构的把握凌厉狠毒,严格控题,毫无私货。
终场画面是神来之笔,可以说这1分多钟的画面重新解构了整个故事,给人震撼的同时让故事主题由积极的、乐观的、抱有希望的调子急转直下,达到了在深刻的绝望中深度的反思的效果。
这个局部内聚焦视角让我们觉得,似乎暴力永无止境,它对人的伤害(尤其是所爱之人)究竟有多深?
恐怕只有在黑幕前的观众自己心里才有答案。
通过分析整个故事结构,我们可以看到,故事严格遵循BS2节拍表的进行节奏,叙事严丝合缝,结构精密如同脚手架。
但是,牢牢牵引我们感情的、给我们巨大震撼的远不止此,因为BS2节拍表只是主线叙事的节拍,只是A、B故事的进展方向,而作为“恒星周围的卫星”存在的众多独立叙事空间,更为整个故事的逻辑建立、情感张力提供了十足轻重的作用。
韩妍熙的家庭空间、韩妍熙与相勋的爱情空间、相勋和老板的友情空间,作为三个主要的独立叙事空间(独立叙事空间可大至无限多,小至没有,这全凭个人判断或者它们在影片中的戏份多少,比如一闪而过的政治元素——学运、越战——就不被当做独立空间),它们充当主线叙事的粘接剂,也为观众提供情感色轮。
我们为父亲的自杀、相勋的救赎、家庭的和解而欣慰,为他的死而悲伤,也为相勋与韩妍熙的爱情所温暖、为相勋和老板的友情而感动,故事总有无处不在的泪点。
当我们被作者做出情感引导时,自然就会本能地认同影片的主题,而且更加深刻。
闪回和全知视角是整个叙事的灵魂。
开场画面和终场画面是对BS2节拍表的创新,这是它在叙事上的作者性。
我能从这部电影的叙事里学到太多了。
人物相勋:这个人物塑造得非常立体,是典型的圆形人物。
首先看看第一幕作者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他正义但滥用暴力、关心家庭(侄子和姐姐)却殴打父亲、手握财富却执着于打游戏机而且还在用BB机,这样一个人物生存于矛盾中,不断地在自己的性格中挣扎,更为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他有“隐藏的秘密”。
这样的一个人物,有现时的矛盾,有历时的困苦;有独一无二的个性(极致暴力),有四海皆准的共性(家庭的受害者);他令人崇拜或恐惧、厌恶(暴力,不乏有暴力的崇拜者),又令人同情感动。
他符合人物塑造的每一个原则:有明确的欲望和阻碍(欲望:救赎亲情危机;阻碍:他的暴力。
他是这样一个自罪又自我救赎的人!
);尽可能避免刻板定型(非常立体,性格多面);值得同情(他同样是受害者);有完整的人物弧光(弧光是他对待亲情危机态度的转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在这一点上,闪回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影片的叙事视角——全知——也在推波助澜);有勇气(自不必说,开场的暴力即勇气)、有魅力(招得花季少女的喜欢、老板的深厚友情、姐姐的无限谅解、侄子的爱慕)、有本事(能挣大钱,能救父亲,能背着妹妹去医院)、幽默(游戏时间的表现)、善良、被家人和朋友深爱……这是一个能把所有我们所喜爱的银幕人物的所有特质都能囊括其中的人物——相勋。
其他人物不做分析了。
只需要知道他们都是围绕着相勋塑造的,是“相勋宇宙”。
是为此文。
生而为人 真对不起啊
欠奉,,
多好的大叔,多坚强的Loli,粗口和暴力,温情和杯具,值得推荐的一部韩国独立电影。
4.5 影片充斥着一种愤懑,对父亲,对韩国社会,对自己一种无法宣泄的愤懑。“自己是个废物,却在家当金日成。” 这种暴力不仅体现在家暴,也体现在社会暴力(催收斗殴)与国家暴力(越战,独裁统治),并具有宿命式的传承性,从父辈到自己再到弟弟(主角的父亲在家暴中误杀女儿又导致妻子车祸而死,男主角的父亲则是越战老兵,母亲也在街头被杀;最终女主的弟弟加入男主暴力催收机构,打死了男主,最后在母亲被杀的地点宣泄着暴力)。风格写实,长焦小景别凸显紧张气氛。男女主角互吐唾沫的邂逅,既暴力又有写实感。
要不你就拍点真实的,要不你就编点出格的。就别来这种所谓很真实很震撼很深刻很一针见血然后最后让很牛逼的主角死在一个软蛋手里期待别扭着让人留下印象的老套剧情了。
底层人物的无奈和无力。作恶者可能有很多原因,很多身不由己,但是,都不是作恶的理由,所以,他们的归宿是地狱才对。
孤星泪 一切都晚了
其实这是一部爱情片
自编自导自演处女作……
看了半小时果断关掉,各种打,又不是动作片
拖沓,沉闷,我特么睡着了。差评
是不是分儿给高了?这电影哪里值8.2了?前面拖沓后面让人生气,男主死了那张大血脸有必要给那么长时间镜头吗还让人吃饭不了?女主的哥哥应该被枪毙!这片里的男性,除了男主角和社长,都应该被枪毙!
暴力的代际传递。比较套路,节奏过慢,故事讲得不够好。
很暴力很粗鲁,但是男孩式的,就像他脚下那双没变过的NIKE球鞋
@2024-05-31 21:57:01
满满的怨气,满满的悲剧,看的人窒息不已。。
凄惨的巧合,命运的重叠,有因的暴力,无爱的生存。太暴虐了,咆哮着一路打到底。
当个好人他妈怎么就这么难
为什么暴力多在亲情间发生。
贵国歪瓜裂枣也很多嘛思密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