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接触这部剧是因为一个名场面,一个人拿着喇叭高喊:“鞠广大,你妈s了”,乍看有点搞笑的台词勾起了观看这部剧的兴趣。
这部电视剧是由两部小说改编而成,《民工》和《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故事也是由这两部分主要组成,电视剧里刻画的民工生活和农村生活极其真实,我们可以看到世纪初民工进城打工遭受的不公平待遇,那个时代民工的生活情况,他们的精神生活极其匮乏,面对漂亮的女人经过工地他们会吹口哨来引起注意。
在城市里,他们像是一群勤劳的蜜蜂虽然为这个城市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始终没有被这个城市所接纳,甚至连暂住证都证明着城市并不欢迎他们的到来,只是暂住的人罢了。
对于民工来说,家里的孩子如果能够考上大学,这将是他一生的荣耀,因为他清楚社会的底层生活的辛苦,不想在这样循环往复下去了,所以在剧中双元的辍学给鞠广大造成了巨大的伤感,生活中的希望破灭了,让鞠广大也没了什么心思再继续奋斗。
故事的另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这两个女人我自认为可以理解为双元妈和振东妈,也可以理解为李平和潘桃,其实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双元妈和李平代表的是善良,勤劳的农村妇女,而振东妈和潘桃则代表了农村妇女丑恶的一面。
电视据也从振东妈和潘桃来反映农村存在的嚼舌头,贪小便宜,婆媳之间的争斗,与人攀比严重等恶习,剧情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振东妈对于自己婚姻的态度,振东爸常年在外打工也不愿意回家面对,这段婚姻其实早已经名存实亡了,在振东结婚后提出离婚,振东妈通过大肆宣扬离婚和威胁振东爸的做法来保留住这段关系,这一段是最典型的农村家庭关系了,男人无法忍受农村女人的性格,常年在外打工,面对离婚,女人很多是采取威胁的方式,上上下下都充满了悲剧。
两代人的性格在这两对婆媳之间得到了传承,也验证了”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的道理。
这部剧看到最后其实还是绝望,对农村生活的绝望和无穷无尽的苦难的绝望。
整体3分。
就对于年代的写实程度而言,我认为可以达到5分。
鞠广大逃票扒火车,民工的大通铺,老板欠薪,到了大城市的无所适从,睡在火车站被赶,伟大发明暂住证。
作陪村书记的酒局,春耕不放水。
到了城里的吃播,小旅馆父子吃猪头肉,吃羊肉汤锅。
这些片段的写实工地很深。
这些内容在前面三集几乎交代清楚,对于时代的刻画,我认为可以给到满分。
最大的塑造:城乡差异,农村的传统,反而不够出彩。
原作名称叫《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梁家和鞠家的两个媳妇,似乎是想通过两个人来刻画城市和乡村,但实在是功力不足。
在看完后,我只能认可一位塑造成功的女性,不来自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
毕竟,从大约剧情一半的地方,两个女人才缓慢德登场。
蟠桃,嫁给了郭振东,结婚前在城里要求男方买礼品表现了各种「作」,以检验对方的忠心。
然后是自己举办的是旅行结婚,但同时因为自己小气,不让郭振东去参加好友双元的婚礼,并认为振东羡慕对方的婚礼。
最后男人们进城市打工,蟠桃和李平成了好友,却仍需要靠着李平来照顾自己的小情绪,然后泄露了李平的秘密。
李平,前期奉献自己的一切给男人,两次都被泼了冷水。
和小两岁的双元相遇,同居,然后在前任的骚扰下回村结婚躲避。
但没有和双元说自己的前几任经历。
结婚后在村里,不听双元劝告,说自己的城市经历,最后被村里人嚼舌根,导致了两人的分手。
其实这两个女人并没有形成特别大的对比或者补充。
一个怀揣着城市梦,唯一的实践却只是体现在用电视剧的标准去要求男方买东西和旅行结婚。
而李平,却是真正的走进城市,排除了和男性的不好的两段感情故事,也确实靠双手赢得了工作机会,甚至寄钱给家里修了房子。
由此可见,即使没有双元,她也完全能够独自在城市租房站稳脚跟。
她至少是剧中能力最强角色之一。
好比所有强大的女人都一定要安置一个弱点一样,她的弱点就是男人。
双元,这个小她两岁的人,除了基本的维修工技能,以及在工地工作的微博工资,并无特长,在收入和个人性格上,甚至完全比不上前面两任。
所以,她在一开始接触的时候就很明确表示,需要等双元有了扎根在城市的能力以后再娶她。
至此是符合设定的。
我甚至想象着一条顺畅的发展是,双元在她的监督下要么继续考学,要么学习更多技术手艺赚钱,这两条路都能达到扎根城市的规划。
但编剧偏不,她去村里结婚唯一的理由就是被骚扰(同时不想让双元知道)。
这条理由其实很弱,她完全可以换个城市工作,离开运城就是。
这一切,导致了她只能像是个工具人一样被安排在村里。
剩下唯一的动力就是喜欢双元,最后还是被双元发现,开始被全村人说闲话,终于双元把她赶走。
这一段戏,除了表达一些传统束缚,比如反复强调的老鞠家的「脸面」、「祖宗」、女人「不干净」,这些都是老鞠家的传统思想包袱。
而具象化来说,就是奶奶,是姜翠林(振东妈),是村里面嚼舌根的人们。
但这些束缚和压力是作用在双元身上的,李平,爱的是城里的不受束缚的双元,一旦双元被这些束缚改变了样,愧对了她,那么李平就如同结尾一般,嘶吼几声,接着也就离开了。
爱情,才是她一辈寻找的,剩下的无论乡村还是城市,李平应对都毫无压力(无论家里长辈传统束缚,还是村长的权力压制)。
而她靠着拉面的手艺回去城里依然是主厨,放到现在来说,也依旧是优秀的独立女性。
说回《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中的另一位女性,应该指的是双元妈。
双元妈,明事理,和极强的应变能力,顺利帮助去村长家里闹事的鞠广大脱身。
家务能力拉满,观察力拉满,十分热心。
不仅和振东妈聊天开导婚姻关系,也时常帮振东妈的忙。
但自己唯一的见见广大的诉求却难以实现,在村里基本是活守寡的状态。
机缘巧合之下去城里做工,当保姆,然后做了木工工厂的后勤。
收入一点不少于男人。
这是嫁过来二十年,头一次出门打工,头一次脱离婆婆控制,也是第一次在生病时被温柔贴心对待。
这些,令她的人生快速更新和丰富。
但由于一切发生的太快,被早已扎如骨髓的思想负担所扰,终于没能挺过去。
双元妈,步入中年,才开始进入城市,但很快站稳脚跟,被当下的身份,和思想所束,导致了死亡。
李平,趁年轻,早早闯荡城市,洗头店、面馆,几乎毫无束缚。
于是能在最后潇洒的离开。
反观梁家的女性。
振东妈,二十多年没有照料过对方(还是双元妈提醒的振东爸『鞋子不跟脚』),下不了厨房,传统标准下都算不上好妻子。
潘桃更甚,除了没有能力,心也比天高。
精力全部花在打扮自己更像一个城里人。
不过,从主题而言,李平的出现的还是太弱了。
她可以毫无顾忌的来乡村,因为她知道自己总有一天要离开,到结合和双元的分开,尚难以看做悲剧。
相比之下,双元妈才更接近悲剧。
在传统农耕社会顶级的能力,中年进城,依旧面对大城市不慌不忙的买菜讲价,能为集体伙食掌厨。
加上鞠广大的不重视家庭、零教育能力、对外的零社交能力,唯独自傲拉满,这些和梁家男人形成鲜明对比,显得双元妈的悲剧更为深刻。
毕竟,传统社会的典型特征,就是培养了一堆毫无毫无能力却能在家呼风唤雨的男人,和有能力却只能服务家庭的女人。
李平经历丰富,善解人意且为人豁达。
如果能真心接受她的过去,生活会很轻松自在。
李平为了跨越阶级,勇敢的献身于两场身份悬殊的爱情。
她敢爱敢恨情感真挚,自然不能说她不干净。
潘桃代是绝对的冰清玉洁,无复杂情史,无婚前性行为。
但是潘桃们,那种小女人的作,各种作 花式作 变着法的作。
尤其在微信洗脑文的加成以后,更是会无限作。
家务不该女王干,生气了老公必须哄,不迁就我 不哄我 就是不爱我。
剧里的李平 潘桃,放在现实生活里,都是难能可贵的好女人。
一个百百无聊赖的晚上遥控器无意转到中文国际台,眼睛再也离不开。
真的好看,国产电视剧现在越看越少,但这部拍得很贴生活,特别是农村生活拍得很现实。
我喜欢这样的。
生于农村长于农村,我也曾有像李平一样的想法,这辈子再也不要回到村里生活。
不过,后来,或说到现在,我会说我喜欢那的生活,很纯朴,很自然,很自由。
当然我依然很讨厌那种封建思想,那种人后乱传谣言的人儿,不过我学会了更多的包容,他们只是百无聊赖,乱七八糟收集风声风语来充当谈资,这些都不会长久的,不是吗?
就像新闻一样,只要有新的出现,旧的很快就给遗忘了。
那还有什么可在意的呢,随他吧。
整部剧最喜欢的也是李平,特别她嫁给鞠双元后在农村的生活,似乎看到那就是我的生活,或说是将来的生活,虽现在他乡,但终就会回去,生我养我爱我的地方,也许因为这个,让我觉得跟李平就似乎是亲密的朋友。
她很棒,在外面日子多风光,却甘愿回到村里,守着那几亩地,从此,烧材、做饭、洗衣、担水、耕地、收获,简单又反复的生活,重复再重复,甚至以为这样就是一生,可是,天有不测风云,舆论啊,杀人于无形中,有多少人儿就白白地受辱。
想到双元的母亲,不就死于此的吗,很是心疼,心疼。
其实,看这个片子还是因为张译。
有时候心里有一个小小的挣扎,我一年轻人怎么老是看或是战争年代,或是文革年代,或是建国初期,或是像民工这种反映时下与“年轻与时尚”完全不着边际的片子,挣扎完了,长呼一口气,管他呢,连回家的诱惑这等从头烂到脚、从心烂到肝、从里烂到外的无耻狗屎片子,都有那么高的收视率,我又何苦为难自己呢。
越来越酸了嘿。
回归正题。
本来为看个热闹,以为全剧主旨无非就是描述民工的艰辛生活,一群底层人士虽然悲情却会仍旧努力挣生活的不屈不挠。
看完,我心凉了,根本就是绝望,彻彻底底的一部现实批判主义作品,怪不得没什么名气,这种片子,能火才怪,跟回家的诱惑,差距太远。
片名叫民工,可是描写的不仅仅是民工,而是涵盖了农村和城市的人们各为背景,传统与现代各为背景,在这个大环境下生活的每一个人。
一个农村人,在村里逃不过的不只是穷和苦,逃不过传统思想的束缚,逃不过贪官权贵的压榨,逃不过中国人世世代代积攒下来的丑陋习性,逃到城里,依然逃不过穷与富带来的活生生的刺痛,逃不过吃苦受累,逃不过真诚付出换不来温暖人心的一点点关怀,逃不过赤裸裸的剥削。
剧中大多数的场景都和吃饭有关,炕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给爷爷过寿,蹲在路边的双元拿着像脸盆一样的饭盆狂刨,请主任喝酒吃饭,鞠广大一干人算计着怎么吃有肉有菜又有面,小旅馆里一斤猪头肉和两瓶啤酒,李平家那个小小的桌子上摆着的精致碗筷,一家人都称赞的一顿拉面花了三十六块钱,振东带潘桃去吃的汉堡。。。。
都印证着,生活归于平淡和真实,就是为了一日三餐,这是最主要的。
另外一点,穿衣在其中也有着不同的含义。
两个新媳妇儿都热衷于穿衣打扮,这是年轻女人的天性,潘桃更甚,花钱如流水,郭长义媳妇也在闹离婚大战中胜利之后要求三身新衣服三双皮鞋一件呢子大衣告终,也只是为了证明一点,“我人老了丑了照样值钱!
”。
穿衣,俨然是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标杆。
第三样重要的,脸皮。
七十大寿怎么操办,全村人可都看着呢;女孩儿相亲可不能第一次就答应,要百里挑一;这么好的闺女,答应嫁到这小山村里来,肯定身上有事儿;广大媳妇堪称完美道德的女人,在最后一道道德防线突破之后,生命也就终结了;郭长义为离婚妥协,同样也因为顾忌广大媳妇的颜面;你以前有什么事,我都可以受着,我一个人受着就可以了,但是你为什么要带到歇马庄来,你这就是把我的祖宗们拉出来一人给了一耳光;广大不信自己媳妇儿胡来,最后让郭长义帮忙下葬以示清白,不知道他是真的不信,还是想给媳妇儿留个颜面。
可以为了挣生活干脏累苦的活,可以为了少花几百块而不办暂住证整天胆战心惊,可以为了挣钱看城里人的脸色,可以几十个人挤在通铺上还能睡的踏踏实实,可是媳妇儿不守妇道,这就是天理不容的丑事,是无论如何不可承受的丑,不可承受的罪。
看到这些,我开始想到贾樟柯的三峡好人,烟酒糖茶,四个字,演尽生活的真谛。
说说郭振东。
他算是一个可爱的人,为人老实,积极上进,聪明又肯干,通过劳动生活也算富裕,也许他的存在是农村人的希望,是进城务工者的希望,整个剧中,能看得出,作者还是留给大家了一丝希望,也有一丝启示。
赞一个张译。
剧终之后,我开始觉得,以前看到民工,总是心中泛起一丝恐惧,穿的脏嗓门大没文化,现在开始觉得,每个人都在努力地挣生活,我跟他们没有任何区别,我们每个人都是民工,我们都在朝着心中的理想生活迈进,我不知道能不能真正扫除自己心中的偏见,但我想,以后见到他们,态度会改变。
最后,向编剧和导演致敬。
民工很好看。
比生存之民工要逊色一点,这个可以叫民工的媳妇们~广大总是心疼钱,每次媳妇给打电话,他都说浪费钱,也许广大心里并不是真的计较,但是广大每次都说这话,真的很伤人。
蟠桃真的很做作,总把自己跟李平比,非要比个高低。
也许应该活出自己的特色,专注自己,暗暗跟自己较劲,争取明天的我都比昨天的我更优秀就行了……双元最后让李平走,我觉得很情理之中,一口吐沫一口吐沫的真的能砸死人。
但李平好像也没错,一个人生活在村里也没有人交流,遇到年龄相仿的蟠桃,就吐露了自己的一切……所有的人好像都没有错,但事情就这样一件件出错了。
一开始有个片段我记忆很深刻,民工去城里打工,其实累的要命,环境也很糟糕,但是他们回乡的时候却总是搞得光鲜亮丽还带很多钱回来,这就给村里的孩子一种错觉,那就是做民工很好,以至于不愿花时间读书,或者成绩差了也不怕,反正当民工不需要好成绩。
以此,一代又一代的农村孩子走上民工之路。
不好的都放心里,好的都表露出来,人的自尊心在作祟。
不能直面现实就会让别人产生误解。
对待历史也是,如果我们总是粉饰太平,不去直面历史中的问题,总报喜不报忧,那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我们的小朋友,就会产生深深的误解,并且因为误解而走上一些并不是很舒适的路。
写实派的剧一直是我的最爱,这种接地气反映底层接近群众的作品现在几乎已经在当代银幕上销声匿迹了。
刚迈入21世纪的中国经济正在蓬勃发展,无数60后和70后南下打工,拿着微薄的工钱,干着时长最久又最累的活,没有社保和公积金,就这样任劳任怨的完成了中国的原始工业积累。
而在那个各种制度还不完善的年代,还出现很多农民工欠薪、辛苦干了一年活却遇到老板跑路,却无处说理、无处讨薪的事件。
故事结局不圆满且很悲哀,主角们也不是那种一贯以来塑造的那种逆袭的励志型人物。
在进城打工的时代背景下,剧情更多的展现了关于农村固守的传统观念以及城乡社会的冲突,更把农村人的日常生活和真实的本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里面有意思的角色很多,敦厚老实的鞠广大很能吃苦,一门心思只想好好赚钱养家,供儿子复习考大学。
每次接到妻子的电话,就只知道让妻子不要浪费电话钱而匆匆挂掉。
心里明明疼爱儿子,但每次和儿子说话都是居高临下的姿态,不阴阳怪气的骂一顿就不舒服。
自己在农村长大却也看不起农村人的女孩潘桃,心比天高,却始终也脱离不了固有的阶级。
还有一味付出真心却总是会被背叛的女孩李平。
里面没有一个角色是让人喜欢的,不是过于善良到愚蠢的地步,就是本性有点坏。
矛盾、虚伪、贪婪、嫉妒、忍让、真诚、好强……真如窦唯《高级动物》里唱的“地狱天堂皆在人间”。
我其实是被网上比较出名的几个片段如鞠广大你*死了,老邢吃火锅,父子吃完猪头肉大打出手之类吸引来的,然而这些片段其实和这片的基调是非常不搭的。
这种不搭不只是喜剧和悲剧的不搭,而是你很容易以为这部电视剧讲的是这几个片段描述的,也是片名所暗示的,当代农民工在城市里看着“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的城市人,控诉社会的不公和描写这个特殊的群体的贡献与心酸的故事。
然而从父子双双进城之后此片急转直下变成了感情片,而且大部分剧情都转移到农村了。
从小就对感情片毫无兴趣的我也发出了和不少弹幕一样的感慨,这片三集之后就是个跑题的烂片了。
直到剧情一步步展开,鞠家父子的感情双双出现巨大裂痕,双元妈在失足的悔恨中溘然长逝,父子二人失魂落魄回到歇马山庄时,村里的白事乐队奏响了一个只有一个乐句听得清的片段,“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我豁然开朗。
一百年过去了,同样是在山西,黄土高原上的两代人面临着一样的困惑,苦恼,和悲酸。
生计迫使着这里的男人前往梦想的彼岸 在清代叫口外 在现代叫城里 寻找生活的希望,然而那里不属于这些男人,女人更和那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差了半拍,没有了女人的陪伴,男人的精神世界更加牢固地驻留在这片向日葵花盛开的田野上,可是留在家乡的小妹妹和远在天边的哥哥,并没有可以传书的鸿雁,这就是属于民工的情感悲剧的温床。
当然,双元和广大的悲剧其实发生在他发生的背景被彻底荡涤的前夜,与它几乎同时的一部电影(当然后来还有一部改编的电视剧,其中范明也出演了)叫做《手机》,不过手机的普及在乡下要慢个五到十年。
有了现代通讯手段,广大大概就不会舍不得那几毛钱的电话费而让双元妈的感情期许彻底失望,也许这个悲剧的发生概率会小点。
不过,手机时代也有手机时代的悲剧,而只能苦涩地在片尾安慰自己“好日子还在后头”的鞠广大,他的属于那个城乡分裂的年代的悲剧,今后的人们,咀嚼的时候,大概会充满了陌生与不解吧。
一代人在一个快速变化社会的缩影。
在城乡二元社会的冲突与困境。
上一辈人在固守着传统的生活方式。
而新生代的人在经历过城市最底层的生活之后渴望融入城市,可这座城市又是那么难以让最底层的人融入其中。
没有谁是绝对的好人,也没有谁是绝对的坏人。
在社会中人都是有灰度的。
我们根据现有的道德评价剧中角色的作为。
多多少少都会夹杂出自己的一些人生经历。
认为这么做是对的,那么做是错的。
可对错对当事人来说是感性战胜了理性。
人都好凭一时冲动做出决定。
事后往往后悔不已。
这其实也是遗传下来的生存策略,并无好坏之分。
从农村到城市的变化是从一个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变化的过程。
熟人社会建立信任,靠的是多次博弈后的结果。
大家最重视的是人情关系。
直接的后果就是背叛成本特别高所以也会特别重视,而城市合作是建立在陌生人和陌生人的基础之上靠的是契约关系。
陌生人和陌生人之间博弈的次数相对较少背叛成本比较低。
所以需要建立契约与合同与公权力的介入。
剧中最有意思的两个女人,对比非常明显。
桃和李平都出生农村,桃没有在城市生活过,只有农村的生活经验,但她非常向往城里人的生活所以她穿衣打扮都在学城市女人的样子看似非常时髦,其实骨子里还是农村人的生活习性,但他的家庭条件决定了,她只能和农村人结婚。
根据她自己的描述。
她也是一个心气特高的人,但就是胆子特别小。
她他说有一次镇上有有一个活动招主持人她为这个事准备了两个月,但在最后一刻他因为心里害怕打了退堂鼓所以放弃了。
她特别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
她特别希望别人对他的喜爱和关注是用金钱或物质的形式来表达的,而并不仅仅是语言。
这又反映出她比较虚荣的一面。
胆小虚荣,又好胜心强。
她和李平从互相排斥到互相靠近成为闺蜜。
只是因为两个人都处在相同的环境里压抑痛苦无人诉说。
从而产生了惺惺相惜的感觉,其实他们俩人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
李平的同理心是远远高于潘桃的。
她对李平说出他的早年人生经历的痛苦完全不能感受到。
以至于到最后她会把李平的隐私泄露出去。
李平这个角色其实我觉得象征了一大群农村底层往上奋斗的女孩子。
只是选择有所不同罢了。
有的女孩子。
就像李平的理想一样,嫁给了城里人,过上了城市里的生活。
还有的女孩子在城市里独自奋斗最终找了和自己。
同样出生的男孩。
留在城市生活,还有的女孩迫于家庭的压力回了农村相亲结婚。
回到原来的状态。
一个人越是缺什么,越是急于让别人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一个人越是缺什么,越是会表现什么。
李平正是因为自己缺少文化,所以她找的都是有文化的并不惜一切的付出,千方百计的对男的好可男的最后都抛弃了他。
这是因为可能他们的需求不在一个层面上面。
男的之所以找他是因为。
他体贴,能照顾人漂亮身材好。
而他之所以找。
这些男的。
并不是真的有多么多么的喜欢他们,而是他们所代表的的身份地位。
他喜欢的是有文化的男人。
以及这种文化所代表的阶层及社会资源的调动能力。
这种虚假的社会阶层上升的感觉是让她任劳任怨不顾一切付出的原始动力。
还是看老电视剧比较有味,没有那么多浮夸的外表、所谓炫酷的镜头,导演只是把故事讲好,演员只管把生活里最真实的一面演出来。
这部剧要表达的最根本的问题,还是人民的苦难,人民苦难的根源在于封建的余孽依然阴魂不散——累死累活的鞠广大在工地里打拼赚的那几个钱,平日里一个子舍不得花,到头来老婆暴死了,确要花掉大把的钞票去办一个所谓风风光光的葬礼,这就是所谓弥补生前的对老婆的遗憾,有这个钱干嘛生前不好好去几次医院,吃点好的呢?
还有关于火化还是土葬的问题,广大为了老婆走的体面,决定土葬,上下打点村里关系,花了不少钱,最后钱都给这帮龟孙吞了,还是办不成事,再加上最开始工地老板拖欠工钱,最后因为广大回家参加葬礼为由头,半年的工钱全部吞了。
所以我觉得这部剧更多表达的是底层人民生活的世界有多么黑暗,满目疮痍。
最后谈到李平和蟠桃,她俩的事,也诠释这部剧的观念就是,没有所谓的朋友,尤其是在底层社会,还是在农村,李平拿蟠桃当朋友,告诉她秘密,人家反手告诉她丈母娘,全村人都知道了,这也为后期李平的悲剧埋下伏笔。
心酸,不忍再看一遍
真的很好看啊!
这剧应该叫乡村爱情故事吧
没用的男人们
张译的相亲戏简直太妙了!
农村的八卦和城里的八卦
三星是给演员的,无语的剧情。
前4集高水准,然后爱情上线开始胡扯 半途弃⋯⋯它是怎么搞到9分的?
班长,橙子你为什么一定要这么苦情,康师傅的画面就是好,范明还是很呆很呆啊,那张脸满满都是笑点。张译演的好!
这里的陈思成还是比较顺眼的
好接地气的一部片子
视野太窄、起点太低,没有更多地展示农民工为中国城市化进程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一面,反而在两对很不成熟的小年轻身上大唱感情戏,冲淡了主题,差评!
这个剧所描述的人和人的情感,是我见过的所有电影电视里面实在少有的真诚和真实。完全不需要快进
打这分数的真的看到最后了吗?这部剧最好看的就是第一集,越往后越像言情剧,鞠双元和李平那条感情线完全是降智剧情,强行制造戏剧冲突。李平所谓的什么农村城市、前清遗老的辫子什么的,太扯淡了……核心不是什么文化冲突、观念陈腐,而是真没这么做人的……其实就是部披着乡村色彩的家庭伦理剧,难怪现在没人拍这种剧了,不是没人爱看,而是拍的真不好看。生活苦不苦,不用去农村里找,上几天班赚点钱啥都懂了。
两天追完,拍得太真实了,看着一地没有割的麦子就心慌……貌似这是小太爷的第一部剧呢
这几天无聊看了一下,最让人吐槽的不是李平吗。妥妥恋爱脑跟缺爱跟弱智。那个潘桃偶尔给她个好脸她就跟人家掏心掏肺跟人家说个底朝天。人是个好女人,没头脑啊。
真不敢相信我是小时候看了这部剧喜欢上陈思诚的
小时候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的 真的很赞 长大之后才知道妈啊是陈思诚。。。。!
全看完了才发现是康洪雷导演,我说这个阵容与风格我怎么这么喜欢这么熟悉。还是掏心窝子式的台词,觉得《民工》的魂不够,到是《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的农村人的爱情价值观与习俗还有与城市观念的碰撞等等表达得很深刻很精彩。两个女人那条线最有感觉。
有思想的剧,还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