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上看到推荐这部电影,说是惊悚片。
一向口味重的我就去找了来看,虽然开头就是商场内的一场血案,但看完整部影片,丝毫不觉得可怕,只觉得揪心。
在看剧情介绍的时候,说是失去女儿的妈妈复仇的故事,复仇手段算不上高明,所以整个复仇过程中都没有大快人心的感觉,直至妈妈因此入狱。
最后,妈妈在精神病院中用刀插划过了逃脱罪行躲在神经病院中的主犯的脖子,才感觉到100分钟的压抑终于得到了释放。
最终,妈妈也用沾满了罪恶鲜血的刀片划破了自己的脖子。
从帮忙看孩子却因为订了餐厅把孩子丢下的女人、因为车祸不停纠缠耽误自己接孩子的无赖、因为孩子没钱不让孩子搭车的出租车司机、到残暴地侵害孩子的主犯,所有导致这出惨案发生的相关人士,妈妈一个都没有放过。
她用自己的智慧和美貌周旋于这些人身边,让他们一个一个地步入她的陷阱。
影片使用了重复蒙太奇,使得故事情节和画面有更强的冲击力,给观众更强烈的震撼。
我想全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线索,就是每一次复仇出现的奥罗拉公主贴纸。
女儿在活着的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奥罗拉公主,而母女间亲密的小游戏就是扮演奥罗拉公主对话。
妈妈在每一次复仇现场留下奥罗拉贴纸,正是她对于女儿的想念和痛苦寄托。
她不断用这样的方式刺痛自己的心,让自己在痛苦至极之中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复仇找到活下去的动力。
近几年关于幼童性侵的电影其实很多,《素媛》、《熔炉》、《青蛙少年》,这类片子大多令人感到无能为力的无助感,明明内心感到压抑和痛苦,但剧中遭受如此伤害的父母们却不能做什么。
而《奥罗拉公主》却讲述了一个母亲勇敢复仇的故事,虽然手段过于极端,但却是和其他同类电影有别的地方。
我们除了在事后想办法治愈孩子已经被伤害的心灵,还能做些什么?
我想这部电影正是给了我们这样的思考。
晚上在给女儿织毛衣,因为有点困,换了个电影频道。
我一般只看经典电视剧啊,喜剧片啊,因为泪点低,因为忍不住的融入其中。
这个电影出离了我的愤怒;一切的的恨,悔及泪水都无法改变事实;唯有复仇了。
看完后异常的清醒,泪水流的到处都是;甚至冷静后看影评,都无法平静心绪。
看似偶然的事件其实有其必然的因果。
如果她仔细一些,把孩子交给放心的人;如果那个可恶的小三不是把孩子赶出去而只是锁在屋子里;如果出租车司机出一点点怜悯放在儿童场所或者打个电话;如果。。。。
可是一切都来不及了;这些事这些人都是可以避免的;都是可以改变的,唯有那个最终最坏最恶的人是无法改变的;那么活着的人,每个人都反思,电影安排 一个天使一样的女孩儿一个只有6岁纯真到只要是个人甚至一般动物都不会为恶的化身,是要加大对比和渲染,冷漠的人太冷漠,如果对比不是那么强烈;我们有意或无意中不也做过司机?
恶妇?
痞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更重要勿以善小而不为啊!
前几天看一篇新闻,一个14、5岁的女孩在玩手机,一男的去抢,女孩反抗,那畜生把女孩拖到无人地后先奸后杀,而后处理尸体把棍子插在尸体衣服上插入水塘,好多天后才被人无意中发现。。。
我当时第一反应是这女孩变成厉鬼也不能解其愤怒啊!
为何有的人为其一已私利就要做出这么残忍的事情!
不过这种人已经无法理喻了,说再多也无用,唯有营营苟苟我们这些活着的人,不与人为恶的,也要想一想,独善其身,就不是帮着恶的一方?
每个站着冷静说话的人,或者不出声人的人,甚至从心理上来分析的人,我不想指责什么,我只想说自私是人的天性;可是我们之所以要发展亿亿万年,为的,是让我们不再自私和冷漠,每个人每颗心都如一颗心一样,至少不再弱肉强食,毕竟人已经不再是动物了。
天下所有的家长所有父母,一定一定要教会宝宝别做傻傻的小白兔,一定要懂得危险并且不要让自己的宝贝陷入危险境地,哪怕一点点的可能性也不能有。
最后再来一句,如果是超人,宇宙战士或者大能者,发现了这样的事件,都能把这个社会毁灭。。。
所以这个影片 ,当局者当权者以为能庇护子女的当官者,也看看吧,以及推人,社会根本就是一个恶人横行肮脏虚伪的大染缸!
从根本上改变社会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 ,多么的有必要!
轻快柔媚到恍惚的场景,天使一样的女孩,转瞬间一个女人粗暴拽拉着、虐打着女孩儿。
上帝啊!
谁来阻止……“她很善良”,她温柔地带走了小女孩,撞开洗手间,锐器刺穿手掌,刺到头上,鲜血飞溅!
她杀了奸夫淫妇,杀了司机,杀了店老板娘的儿子,……愤怒、冷静、残酷、诡异的女童歌声将观众逼到极致。
一个母亲的伤痛一点点慢慢展开。
在回忆中,女孩儿唱着烂漫的歌谣,偶然无助的母亲放开了身边的女儿,蛮横的老板娘儿子,不负责任的男女,势利冷漠的司机甚至是忙碌的父亲一一抛弃了迷路的孩子,小女孩儿走向不可测的隧道,哭泣着……母亲痛苦无助地大喊着:“不要!
不要!
”父亲泪流满面,喃喃着“我爱你,敏娥”可是谋杀犯的律师不屑地说:“谋杀、夜贼、强奸……我们称为法律的东西非常可笑!
”上帝啊!
痛苦应该得到安慰,法律不能弥补,那就让善良来守护善良,冷漠来结束冷漠,罪恶来了结罪恶吧。
小女孩反复唱着“我知道爸爸的感受,当他说生活很孤独的时候,我听见我睡觉时她嘀咕的声音了……”尘归尘,土归土,让往生者安宁,让在世者重获解脱。
阿门!
从这个结果看法律似乎又是公平的了,你是精神病,你杀人了,也不必偿命。
那我们是不是该拍手叫好,法律仍然公平?
我看到的是1.法律有漏洞,在这个漏洞被补上前,漏洞可被重复利用。
可怕的是法律不止一个漏洞,这些漏洞连起来我们称之为灰色地带,这些灰色地带可来回跨越。
2.有能力跨越灰色地带的律师往往很贵,这一条件筛选了普通人很难跨越灰色地带,即法律实际上限制的是大多数人,少数人限制不大甚至一定条件下可视为无物3.近期内没有更好的取代法律的手段曾几何时我听人说过“只要是人造的东西,没有一样是完美的,因为人本身就是不完美的”。
法律这个东西诞生于神圣的古罗马,法律诞生之初有这么一条“如果一个人砍断了你的手,那么你也可以选择砍断那个人的手”。
我希望女主生活在神圣的古罗马,我更希望她的女儿没有死,那么也就没那么多人死了
这部片子我挺喜欢看的,也对女主感到悲哀。
这个社会的确有很多不公平待遇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言行负责。
影片里有些人是犯过错,但也错不该死。
可是法律没能让那些逍遥法外的人受刑,母亲只有靠自己了。
影片拍得很紧张也很好看,看得心里难受也很解气。
真是很这个世界美好一些,不要让一下悲剧发生。
这个母亲也是很聪明,用自己的聪明为自己的女儿报了仇
登场人物:欧罗拉公主(女儿,以下简称公主)、欧罗拉女王(母亲,以下简称queen)、欧罗拉国王(父亲,以下简称king)。
一部很好的复仇电影,主旋律就是“我放不下”;“死个女儿能有多悲痛,世界那么大,分分钟就有人死了,分分钟又有新生命诞生,不至于就到了这种地步”,这是局外人的大度(人其实有个特点,就是事没发生在自己身上总是能看得开,但一旦发生在自己身上,那些“看得开”就变的很没有说服力了)。
queen显然是看不开的,6岁的宝贝女儿被先奸后杀,抛尸垃圾场,任那一个母亲都受不了,更何况元凶竟然以“精神病”为由逃脱法律的制裁,安然的在精神病院治疗。
——“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其实“精神病”是不是真的精神病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queen恨,queen想让他死,以抵消对女儿死去的悲伤,但法律却没有满足她,狡辩的律师让他在法律中脱罪,过上了在精神病院安心疗养的生活。
——这时候法律无疑是可笑的(竟然连一个如此可怜的母亲的怨恨都不能安抚,还不够可笑吗),就像那个律师说的那样“强奸、杀人、放火从古至今就一直在发生着,但是以前我们并不称有罪,所以其实所谓有罪,就是你说他有罪就有,没有罪就没有”,这话律师说的时候很轻松、很惬意,但是事实却一点也不轻松、不惬意,因为他说的是事实。
法律竟然不能安抚心中的怨恨,那么就用私刑来治疗受伤的心灵吧。
第一个目标,满足公主曾提过的“好朋友的愿望”——杀掉她的继母(继母经常虐打她,而且是那种特阴毒的虐打,看不见、很难看见外伤);第二个目标,偷情女(图自己方便将公主赶出门,触发了公主的死);第三个目标,偷情男(同偷情女,其实他们就是那对狗男女);第四个目标,出租司机(因为差2元钱车费将公主赶下车,触发了公主的死);第五个目标,撞车男(撞车事故的肇事者,明明是自己的不对,却还恶言相向,阻碍了queen接女儿的时间,致使公主的死)。
看到这里其实不难发现,这些人都是罪不至死的,如果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导致这种后果,也许就都会和善一点的处理事情,毕竟他们虽然不是什么好人,但这点善良还是有的;但是生活是不能save、load的,没有“如果”,你当时怎么选择了,后续就是怎么样发展的。
所以他们不和善的处理了事情,一连串的不和善(和谐是多么重要啊,没错,我是五毛党),导致了公主落入了恋童者手中,公主死了。
queen的恨意从恋童者延伸到律师、延伸到自己、延伸到所以触发公主死亡的人身上、延伸到整个社会,恨意淹没了她,让本来善良的她变得丑恶、狰狞、怪诞,她未必不明白自己的行为过激了,但是她不能自已,她的杀戮行为让她有一种自虐的快感,她对于女儿的死看不开、放不下,她深深的自责——当她在游泳池被血水包围的时候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吧。
king是个牧师,还是个警察,但却是个不重视家庭的男人。
queen在垃圾场惟妙惟肖、声嘶力竭、怪诞的模仿公主声音无助的喊道:爸爸,我怕。
一遍又一遍,无不在狠狠敲打着king的心。
这种怪诞的“真queen假公主”的声音,让king找回了父亲责任,而后是不尽的自责,也正是这种自责让king送上了“夹着刀片的欧罗拉公主图卡”(queen借此杀掉了在精神病院的恋童者,而后自杀)。
king最终辞掉了警察这份工作,抛弃了对上帝的信仰,选择了跟queen一样道路——复仇——无理性的、纯粹的恨——杀了那个律师……这是一首对“恨”的哀歌,在这首哀歌里,每个人都在哀伤哭泣,没有正义、没有法律、没有杀人狂、没有可同情的人,只有“恨”在引吭高歌,因为“爱”早已经死了。
这是一部很多年前的片子了。
之所以拿出来看,是因为重庆大巴落水事件中,有公众号提起了这部电影。
当然,这两者并不相同,也不能拿来比较。
但引出的主题是,愈发冷漠的社会人,是否要对正在上演的犯罪或悲剧负责。
回到电影中来,罪魁祸首只有一个,就是假借精神疾病逃脱法律制裁的,对小女孩行禽兽之事的那个畜生罪人。
但是,只要有任何一个路人加以援手,这一切可能就完全不会发生啊。
假如那对男女有那么一点点责任心,不要让小孩一个人流落街头;假如那个大汉善良那么一点点,不要因为一些小纠纷大吵大闹揪住不放;假如那个司机怀揣一点点同情心,不要把小女孩半路赶下车;假如那个律师还没有冥灭良知,去帮助十恶不赦的罪人逃避法律……那么,一切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报复,也不再存在了。
严正花演技极好,一个母亲以如此惨痛的方式失去了女儿。
没有经历过的其他人,根本连评论的资格都没有。
什么公义,对错,善恶,统统都不用去管。
社会是人,人是社会。
而社会反映出的冷漠或丑态,也正是我们自己带来的啊。
这次公交车坠江的悲剧令太多人痛心,以此为鉴。
一个6岁的小女孩,在死之前的几个小时里体会到了人生冷暖,一次又一次的相信着世界的美好,却有一次又一次的被伤害。
急着去聚会的店长,将没有亲人陪伴的小孩子关在门外,不管她的死活,出租车司机就为了与他而言并不丰厚的收入而将小女孩弃在车流涌动但却空无人烟的隧道里。
一辆豪华车停在了小女孩的面前。
小女孩涉世未深,只想要找到妈妈,但多次受挫之后他选择相信这个大叔,却残忍的遭到了杀害。
那个逆行的年轻人阻碍了妈妈去接孩子的路,他或许觉得没什么,但是这一截却真的成了孩子和妈妈的劫。
从次天人永隔永不再相见。
孩子的妈妈无法接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她没有选择原谅,她又凭什么原谅?
一次又一次的杀戮带不回她的可爱的孩子,只有一次又一次的鲜血洗涤才可以稍微令她真实。
最后的垃圾场,又一次回到了那里,整个汉城的垃圾,为什么要在杀害了小女孩之后将她弃于此?
天使陨落凡间为什么要遭受如此对待?
剧情紧凑,环环相扣,同时又感受于母亲的痛苦与悲伤。
看着那些亲手造就了这悲剧的人一个个死去,并不悲哀,只觉应得。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2005年的片子,无论是从叙事节奏还是结构上,依然可以打出四颗半星。
每场凶杀案都有一个引子,继母虐待女儿,小三欺辱送外卖的大妈,土豪的花心随性,小吃店老板儿子不务正业,出租车司机对客人的嫌弃不尊重,但直到律师案,我们才为之一惊,原来四位被害者真正的被害原因是这样。
正是这几位环环相扣的不善良才导致小女孩的死亡。
焦点聚集在垃圾场的哭诉,一场模仿女儿的哭诉让无数人为之揪心。
当观众都以为失去女儿之痛,为女儿复仇的母亲变成了一位精神分裂患者后,奥罗拉顺利被送往关押精神有问题的羁押罪犯的场所,然后,她终于亲手结果了那位残暴的凶手。
原来,垃圾场模仿女儿的哭诉是为了向所有人显示自己是有精神问题的,当然,心痛是真的,但目的也是真的。
结尾处,隐晦的表现了警察父亲对律师下手了,弥补了垃圾场律师没有死的遗憾。
完美的复仇终于结束了。
与人为善,善待遇到的每一个人。
故事从杀死虐待孩子的后妈开始,之后杀死了做二奶的前老板、老板的情夫、出租车司机、烧烤店主的儿子、律师、强奸犯、还有自己。
顺贞丈夫的自裁。
而这一系列死亡的背后是敏娥的被杀。
因为发生车祸,被烧烤店主的儿子纠缠,导致接女儿时间晚了。
前老板忙着约会做美容将6岁的敏娥放在门外。
敏娥给自己的爸爸打电话,爸爸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女儿,就这样敏娥在街头流浪。
搭载公交车,钱不够,被放在半路上。
遇到无所事事的强奸犯,被杀害丢弃在垃圾场里面。
告上法庭,律师包庇强奸犯,最后以精神病的名义在精神病院疗养。
法律给不了她公正,她依靠自己的力量寻求解脱。
当最后她杀死强奸犯,自己也自杀的时候,我感觉到了她的内心也很痛苦,因为自己的疏忽没有接到女儿,在女儿死后的1年中,一直生活在自责当中。
她也曾经善良,可是失去女儿的痛苦,强化了复仇的欲望。
这部影片的悬念并不在杀手是谁,而在于为什么杀人。
假如上面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不那么冷漠,也许敏娥就不会死。
前老板等待顺贞到了之后再去美容院,不要将6岁的孩子单独放在外面;爸爸在接到电话之后赶到女儿身边;出租车司机可以将敏娥送回家,不用在乎钱;烧烤店的儿子不是那么纠缠着耍无赖。
也许顺贞就接上敏娥了,生活还是那样继续下去。
可是生活没有如果,冷漠会给他人带来伤害。
我们的社会由熟人社会进入到陌生人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体竞争日益激烈,生活压力越来越重,冷漠也在我们的内心慢慢滋生。
我们不去过问别人的生活,那些“远亲不如近邻”的邻居也冷漠以对,见面无法say hi,有问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我们对生活冷漠,生活也以冷漠对待我们。
这部片子还给我另外一个感受就是父母对子女的心,可以拿生命去付出。
看到顺贞自裁的时候想到了这个,她太爱敏娥了,在她死后无以为寄,唯有复仇,哪怕最后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脑海中浮现出《亲爱的》、《失孤》,那些失去孩子之后的寻找的眼神。
父母失去自己的孩子需要承受怎样的痛苦!
喜欢
结局和我想的一样,没有惊喜。
至少是目前这个无法静心看下任何电影的我唯一完整看完的
没有奥罗拉这个梗就好了……那个贴纸总觉得搞笑。严正花好像马里山啊。
后面的情节设置还不错
结构非常巧妙的悬疑电影,削弱了失去孩子的痛,重点刻画一个疯狂复仇的母亲形象,连身为警察想当牧师的前夫也被感化,助她圆满一臂之力,结局大快人心,那些钻法律空子逃避制裁的人渣活该这种下场,偿命比救赎更重要。
挺简单粗暴的复仇故事,死的那些人除了强奸犯,也许在法律上都够不上死刑,但丧女之痛令这个母亲,毅然决然的走上了你死我亡的复仇之路!
If god can't be work,I prefer become a devil.If law can't make that murderer die,I can do it.
看的图解,复仇的故事,小女孩可怜,留在世上的爸爸妈妈更可怜。
呵呵。
又一部疑似看过的,各种de javu。
最后的再一层推进不能挽救整篇的乏味无奇。
韩国电影就真得这样了吗?没有期待了?
拍得实在差 虽然女主角很美艳...但是故事平铺直叙算神马悬疑。。。平淡无奇啊2013.2
惹一位母亲发飙的话,你死定了……
太虐了
心里是欣慰的.最后她还是胜利了.
前两天做梦王学磊坐在教室右手边最后一排,用类似锥子的东西扎了惹他的男同学,老师无反应,继续讲课。。。电影里女主杀的第一个人就是用锥子。。。
女主的老公觉悟的太晚了
3.5星,痛快的复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