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做research一样,打算从关键词(或者说,线索)入手,解析这部电影。
这部影片的线索有三个:“老鼠”、“nina”和“蛋糕”。
以这三个线索为轴,claire完成了从自暴自弃拒绝他人到自尊自爱善解人意的转变。
首先,有关“老鼠”这个线索:影片中claire第一次在泳池边看见老鼠后,险些溺死在泳池中。
从老鼠出现开始,claire开始了一次次的自杀行为。
为什么是老鼠?
claire在卧轨自杀时提到自己儿时曾经在胡桃夹子里扮演老鼠(自行脑补胡桃夹子这个童话故事)。
可见,老鼠在这里象征着在黑暗深处压抑着、蛰伏着的阴暗面。
影片中还有一次出现老鼠,是在保姆邀请nina丈夫来家里吃饭之前,claire烫了新发型,向放松疗法的教练和互助小组的咨询师道歉,在家中的泳池里漂浮放空时不再是以寻死为目的。
看起来claire对生活变的积极起来,但是导演立刻给了泳池边的老鼠一个特写(说明claire内心深处的阴影仍然存在)。
这就像一个不祥的预兆,于是接下来claire的自毁行为并没有终结,而是逐渐达到高潮:看见肇事司机后过量服药而住院、出院后又尝试卧轨自杀。
但在这之后,老鼠就没有再出现了。
然后,有关“Nina”这条线索:这无疑是影片中最重要的一条线索。
影片最开始claire就表达了对Nina自杀的反感,但自己却一次次地梦见甚至幻视nina暗示和教唆自己自杀。
出于对nina的好奇,claire重游nina自杀的天桥,视察nina的住处,拜访nina的丈夫。
claire对nina是反感又蔑视的,从影片一开始claire对nina自杀后遭遇的一系列狼狈的描述、从claire在幻觉里对nina的质问“你漂亮、年轻,你可以成为一个好母亲,你却自杀了。
”都可以看出来。
但nina的化身对于claire无疑是一个自我拯救的镜子和负面情绪倾泻的渠道。
卧轨自杀那段无疑是影片情绪的至高点,在nina的步步相逼下,claire终于原谅了自己,重复说了两次:“i was a good mother.”这时nina彻底消失了,claire也最终回归到现实里,蹒跚地想要离开轨道结束自杀行为。
最后,“蛋糕”这个线索:第一次出现蛋糕,是claire暴打肇事司机并服药过量而住院时,幻视nina端着蛋糕来看她。
幻觉里,nina说如果没有慢性病病痛的折磨,自己最大的心愿是在儿子生日时为他做一个蛋糕。
claire嘲笑了nina的虚伪,因为nina并非像自己表达的那样成为一位好母亲,而是用自杀主动抛弃了自己的孩子。
nina说圣人不会从天桥上跳下去的,暗示自己其实也是承受了太多痛苦而不得已为之的。
nina让claire许愿,claire虽然想不到什么愿望但还是照做了,可见claire也在同情n并且逐渐理解和原谅nina。
这次nina的出现,没有让claire自杀,而是自己一个人从窗台上跳下去了,让claire惊恐不已,并再次失控。
第二次出现蛋糕,是claire卧轨行为使精神世界得以升华之后,claire偶遇了一个梦想成为演员的女孩,尽管女孩有着小偷小摸的行为,claire却用自己的方式想要帮助这个女孩:以制作一个铺满糖霜的蛋糕为理由“资助”了这个女孩。
甚至连钱包被偷,也只是打算冻结银行卡而不去追究,通情达理慷慨豁达啊。
第三次出现蛋糕,使claire带着女孩制作的蛋糕来到nina家,给蛋糕插上饰物,打算将蛋糕送给nina的儿子。
我猜想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claire真正原谅了nina,想要帮nina完成那个做蛋糕给儿子的遗愿,另一方面是想借nina的儿子表达对自己儿子的爱与思念。
因为接下来claire就去来自己儿子的墓地,并且最终,claire不再恐惧直视汽车前方,在车里坐了起来。
这部影片还有很多美好且感人至深的细节,比如墨西哥保姆细心保管了很多箱claire试图转送他人的儿子玩具,claire的丈夫在claire拒绝他的帮助后坐在门口不肯离去握着claire的手陪伴她入睡,等等。
至于电影为什么取名为蛋糕,为觉得看到这里已经不需要纠结了,蛋糕,其实就是爱。
最后,我想谈谈内心的阴影。
当阴影足够强大时,其背后负面情绪的能量也是巨大的,酗酒、药物镇静、滥交都没有办法消融负面情绪,相反,越是压抑,负面的感觉越是强大。
消除负面情绪,唯一的办法就是接纳现实,原谅自己,唯有真正原谅自己,才有可能让自己不再感到愤怒和悲伤。
就像claire在卧轨时的彻悟,最终原谅了自己,也原谅了nina。
所以说,尽管生活充满变数,但有缺憾亦会有圆满吧,擦干泪水,还是要继续前行啊。
《蛋糕》可能对有些人而言是一部很闷的作品,对我而言不是。
一个失去儿子,自己也身受重伤的母亲生无可恋,死,在诱惑着她,活,一切都提不起兴趣。
她毫不在意地打破出事前所有建立好的体系和准则,赶走深爱她的丈夫,对照顾她的女佣不耐烦,对互助小组的领导言语刻薄,对帮她做康复训练的教练态度恶劣,随意跟陌生男人上床,突发奇想去莫斯科买违规药品,听从自己的内心和自杀组员的丈夫来往。。。
她做一个不守规则的让人讨厌的女人,毫不掩饰自己的痛苦,以及对这个世界的毫不在意。
我们都知道她最后会好起来。
我知道。
因为从小到大的文学、影视作品都是这样发展的,主人公遇到挫折,经过一些挣扎,重新振作起来。
所以我们理所当然地以为这很容易,仿佛再大的问题,“坚强”两个字就可以解决一切。
这种可怕的误解低估了痛苦,也低估了好起来所需要付出的努力。
在那样的痛苦时刻,她推开了所有人,她心如死灰,玩世不恭,恰好证明她曾经是一个多么独立,多么坚强的人,生命的信仰轰然倒塌,痛苦铺天盖地,她找不到继续前行的动力和意义。
这个时刻,别人是帮不到她的,她不允许也不信任。
除非她自己想好起来,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否则,谁都爱莫能助。
她会一点点好起来,但请给她时间。
她没有自己逼着自己坚强,我认为是很明智的。
面对痛苦,如果为了让周围的人放心,立即就逼着自己去振作,坚强,以让周围的人放心,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因为伤口会滞留在心中,不得宣泄,长久会带来更大的痛苦。
父亲去世的时候,我一路哭着从上海赶回家,之后就不再流露悲伤。
我很冷静地通知朋友们,在朋友们小心翼翼地问我怎么样时,我也可以平静地说,我很难过,但我没事。
家人情绪崩溃的时候,我也哭不出来。
回到学校,朋友说,我看来没有那么糟糕。
朋友担心我, 陪我出去玩儿,我强颜欢笑,回来反而更累。
一个人的时候泪水决堤,晚上像个幽灵一样在校园里飘荡,婆娑的树影里有时候会有一些异样的响动,我也浑然不觉。
过了很久我才知道,自己自以为是的坚强,其实是恐惧和不信任。
如果我崩溃了,这个世界会不会有力气承受。
于是我压抑着自己的痛,若无其事,任凭痛苦啮噬着自己的心。
时过境迁,终于迎来了迟到的恍然大悟。
原来违心去勉强自己,真的会收到最严厉的惩罚。
我很努力地好起来,只是不够诚实,不够勇敢在别人面前袒露自己的脆弱。
时至今日我才明白,逞强和坚强是不一样的。
倒不如像clair一样,在痛苦来临的时候,不挣扎,让痛苦像海水一样淹没自己。
然后,你渐渐地学会游泳。
没有愈合不了的伤,只是,要有足够的努力和时间,而具体的数量也因人而异。
面对伤痛,即使所有人都不理解,不赞同,也请你按照自己的节奏来,一点一点,像蹒跚学步的婴孩一样,颤颤巍巍地向前,一点点找回生机。
知道有一天,你可以微笑,像海明威那样,有一种“重压之下的荣光”。
这个故事讲的不算精彩绝伦。
但这本就是生活的模样。
没有什么惊天动地。
一个个细小的瞬间组合成的,便是Clair 走出困境的历程了。
最打动我的瞬间是,丈夫坐在门口的台阶处等她。
看到她爱理不理地请他离开,他有点气恼、无奈,又坐回到台阶上,并不打算离开的样子。
后来两个人十指相扣,互相依偎。
黄昏时候,光线有些昏暗,正是人放下心防坦然相对的时刻。
只是短短的几个对话,便可以看出丈夫对她的关心和爱,对她把他推开的无奈和小心翼翼。
虽然很喜欢幽默而勇敢的男主,但是和丈夫一比,瞬间相形见绌。
希望他们幸福。
人生到了什么都没劲儿的地步。
生也无聊,死也无聊,醒也无聊,梦也无聊。
黑夜孤寂,白日如焚。
想一直躺着,不用睁开眼睛。
想沉沉睡去,不再醒来。
像利刃刺进心脏,痛楚扩散到每个细胞,渐渐麻木。
而后来,并不是她重新发现了生命的意义,而是生命一直都在,只不过那样的痛楚像铺天盖地的雪掩埋了生命的迹象。
而生命的种子在冰层下盘根错节,没有停止,有一天,春天突然来了,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你深深地呼吸,突然睁开了眼睛。
希望每一个人受伤的人,都会重新愿意去精心做一个“蛋糕”,鼓起一把劲儿,坐起来。
挑刺:蛋糕这个线太弱了,出现得晚,没有贯穿始终,与主题也不够切合;鬼魂是一个亮点,但形象比较单薄。
其实吧,一开始Jen就以浑身带刺的形象出镜,没有什么是能入她法眼的。
语言尖锐,让所有人都不舒服。
脸上的伤疤甚至比她浑身上下散发出的loser气息要轻微得多。
jen一直都是演的白富美的形象,乍一看来的这个哪里都没有地方值得被人喜爱的角色真的让人看起来有点蒙。
可是,还好她演的很真实,受过伤,抑郁的时候真的就像这样,最颓废的时候不是想去死,而是了无生趣,做什么都觉得提不起精神的。
可是既然活着就要熬下去,熬过黑暗,慢慢的去适应光明。
穿插的同组的成员跳桥自杀,在接近另一个真相的同时,慢慢疗伤,这也许是jen自我救赎的一种办法。
到最后都不知道她到底有没有走出来,也许假以时日才能好,可是至少没有放弃不是嘛?
日子总会好的。
综合来看,这部片子演技尚可,可惜只是平静的述说,没有大起大落,所以给人印象并不会很深刻。
这样的片子或许只适合内心有过疤痕的人看起来才会更有共鸣。
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意外,身边的人都愿意在你受到伤害的时候施于同情和关怀,但也仅仅是同情和关怀,没人能拯救你,只有你自己能把泥潭里的自己拉起来。
女主用尽各种调侃和揶揄来表达对生活的无所谓,其实只是一种无法面对现实时的痛苦自嘲,她的尖酸刻薄她的不近人情只是一层一撕就破的伪装,这是一个可怜的女人,但是没能能帮得了她,只有自己勇敢起来,才能走出阴霾。
片尾,她终于坐起来让我看得好一阵安慰,我替她高兴。
你对生活不负责,生活没理由需要对你负责任,你尊敬人生,你的人生才会值得尊敬。
蛋糕】前几天无意中翻看到的一部电影。
是女神Jennifer Aniston主演的一部剧情片。
讲述的是慢性疼痛症患者在面对疾病,丧子之痛的日常。
我能感受到的是,真实的疼痛。
不断地服用止痛药,酗酒,移动的每一步都恨不得端着自己走,远行时小心翼翼地卧躺和说话,向周遭不经意流露出的满当当的恶意,任性地处理家里孩子的遗物,深吸着气和管道工人做爱……她好痛。
痛得难以言喻缺乏表达方式。
其中最深切的是她的几次下水。
一次是因为半夜疼得睡不着,她到自家游泳池里小心翼翼地侧泳,水波划动,手臂的挥划和配合动作的叫喊,好痛;还一次是在理疗中心,辅导员建议这个半年来没有任何进展的病人“另寻高明”时,好痛——明明看起来像是在积极生活,可是明眼人一眼就看穿自己内心悲痛绝望,那种……是羞愧?
是不安?
还是说,只是逃避?
原来逃避也那么痛。
最后一张图,是片末了。
算是一个和解吧,主人公对自己,对生活的一个和解。
然而并没有非常刻意,并不像许多生活勇士那样,骑着高头骏马,配着利剑,高傲地向敌人甩去一双白手套,宣誓对战,并没有。
她只是,小心的,忍着痛,往前走了一点点。
可是却让人看得欢呼雀跃。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蕾切尔的婚礼》,是一部毒瘾戒除者艰难真实的心路历程,她回到了家,家却拖着她往回看,不断回顾,不断痛苦,层层揭发,却最终因家人的谅解而得到了救赎。
作为剧情片,后者更胜一筹,作为人生经历,前者的痛更痛。
且同是丧失亲人,她以一句“我曾是个好母亲”(她说的“曾经”,我的理解是相对于她还是“母亲”身份而言的),让自己获得了救赎,她是自救的。
因此和解也就来得顺其自然
上一次被詹尼佛•安妮斯顿震撼还是她2013年的《冒牌家庭》,当几乎珠黄的脱衣女郎突然大跳钢管舞,这部爱玩爱癫的半荤喜剧才算浓香四溢,多得安妮斯顿的卖力演出,挽救了美国囧片的俗套命运。
而在《蛋糕》中,她所演绎的深陷病痛的克莱尔始终处于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焦躁中,基本上将她过往的美女/傻女形象颠覆殆尽,没有能够剑指奥斯卡,引来影迷不平。
事实上,究竟是因为安妮斯顿才令这部影片有了更多吸引人的看点,抑或是这部电影本身,已经很难判断。
本片导演丹尼尔•巴尔兹显然不想在视听语言上多下功夫,所在多见的正反打镜头预示着一种反吸引力的倾向,这部精神状态指向主角克莱尔疾患的前世今生,夹杂着在互助会的“难友”妮娜的非正常死亡,令这种教人焦虑的状态变本加厉。
在影片中,平常的正反打对话里,往往呈示出克莱尔一时一地的复杂心态,这是剧作上的用力指出,亦让与克莱尔接触的周边角色们变得丰满,从她的钟点工到妮娜的丈夫,都带着各自的复杂心态,处理着观众眼前、同时也是他们眼前的这个“疯女人”。
或许安妮斯顿的表演太过抢眼,致令其他角色发挥有限,更多时候,包括妮娜丈夫在内的角色承担的是一种映射功能,通过他们的行为举止来呈示克莱尔本身的复杂面目。
这亦是《蛋糕》在兴味相当平淡104分钟里所憋着的一口气。
克莱尔时常与他幻想中存在于面前的妮娜对话,试图获取妮娜的真实心态,这亦是克莱尔用以解脱自我的手段,而她的墨西哥钟点工亦在自身复杂的家庭文化背景经历中来衬托克莱尔的虚无。
这些桥段令人感到漫不经心,事实上也并未有效传达创作者希望达成的意图,更多时候,事情只是在发生,而非在陈述。
这也反映出影片整体上的力不从心,依靠安妮斯顿个人的表演来带动整部电影走向观众,确实令人感到比较吃力。
克莱尔的幻境里经常突然闪回到妮娜坠桥的画面,这些画面出现时并未能被证实是克莱尔亲眼所见,然而这些插图卡片一样的闪回镜头,打破了影片延缓的节奏,同样也显得突兀。
事实上有经验的观众一眼就能看出本片的题旨是身心疗愈,而结局无非两种,愈合与无法愈合,这同时也是影片能否有效缝合观众期待与自身表意的问题,当克莱尔在结尾作出了关键性的动作,这个问题不攻自破,然而也并不能令人感到振奋。
这就如同“蛋糕”在影片中的地位一样,功能并不在于展示“蛋糕”及其承载的伤痛究竟为何,而是借由这一理想化且图腾式的物件,来传达主角伤痛的源头并指示疗愈过程的可见形态。
正如克莱尔面对现实中的众人与臆想中的妮娜一样,“蛋糕”是没有具体意义的能指,当它的指代功能消失,影片亦自动回复到一个与主角携手回归的正常态,此时回望所有淡淡来去的情节,亦如一场幻梦。
但很难说《蛋糕》中营构的桥段是行为无穷的,在影像表层上早早失去了吸引人的造梦动力,内里其实也比较苍白。
安妮斯顿在片中的形象固然因其用心表演而显得真实逼人,但另一方面,因这种投入而破坏了安妮斯顿过往的经典女性形象,作为一个明星她完成了向表演艺术家的迈进,同时进一步击破了过往形象的魅力场域。
这一点非常难能可贵,同时对影片表意来说是一招险棋。
所以《蛋糕》有惊喜而未够惊喜,有内容而并不丰满,它创造性地将一个痛苦的女人安置在错综复杂的各种情境中,最后的解决方式见仁见智,但绝不是最好或曰最令人动容的,通常这样的结尾(还是要大家自己去看),应该有久旱甘霖的心跳加速,然而并没有(起码笔者没有),安妮斯顿之于整部电影,实在太过抢眼,抢眼到不正常的地步,这是否矫枉过正?
是一个值得琢磨的问题。
当初下这部电影,是看上它的名字叫《蛋糕》,就以为是那种适合大半夜左手搂狗右手往嘴里挖乳酪蛋糕的那种疗愈系轻喜爱情片,加之主演是詹妮弗·安妮斯顿,演什么我都爱看的甜姐儿之一。
于是我下班真的买了芒果乳酪和苦巧蛋糕来配片啊,搂好了狗,摁下遥控器……然后发现好像有哪里不对。
这绝逼不是一部空气里飘漾着甜蜜气息的那种片。
反之,疼痛、止疼药、死亡、幻觉or鬼魂贯穿了全片。
安妮斯顿扮演的女主苍老而憔悴,时时都要忍受着车祸后遗症引发的阵痛:生理,还有心理的。
这是真正展露她演技的一部片。
另外,我觉得这是她塑造的最好的角色。
或者片名应该唤作《疼痛》才合适。
至于蛋糕,那其实只是她通往疗愈之路的一把钥匙。
如果你抽丝剥茧地去掉演员入骨的表演,或者你并未真正独自面对过生活中的黑暗时光,或者你的人生充满了阳光压根儿就没有狗屁黑暗时光……那么这部片的剧情简直俗不可耐:女律师遭遇车祸后痛失爱子,为了分解创伤造成的身体疼痛终日与镇静剂为伴,哦,还有一个不离不弃的保姆。
然后互助小组成员妮娜的自杀,触动了她(她开始为妮娜的鬼魂所困扰,其实应该是镇静剂致幻),她开始接近妮娜的丈夫,试图探索妮娜之死,也曾试图卧轨,但是谢天谢地她活了下来并且最后一个镜头意味着她有被疗愈——忘掉这些剧情介绍吧,它们仿佛和电影本身没啥关系,剧情顶多是支撑的骨架,但是那些关于疼痛的探索,才是这部片的血肉。
这部片区别于俗套的好莱坞温情励志大片之处就在于:它几乎用百分之99的力气为你展示绝望,而只用百分之1的结尾,给予女主和电视机前的你以希望。
但是足够了。
能够正式而郑重地面对痛苦,导演很棒。
痛苦无法被隐藏——导演显然深谙其道,但是很多人不明白。
是的,痛苦最终顶多是被时间缓慢地分解,被生活的潮水湮没,升华在虚空之中,但它从来无法被人为藏匿。
而明天与希望又是什么,有时真的是痛苦累积到百分之99.99时,升腾出的瞬间的宁静。
但是有一些人,他们眨下眼睛的功夫,峰值就达到了百分百,比如妮娜,于是她纵身一跃。
所以说,每个人都应该寻找到抑制痛苦疯狂生长的方法,镇静剂、酒精、音乐、聊天、饮食、运动、性……在达到浓度百分百的峰值前,让它降低哪怕那么一点半点。
因为同死亡相比,再疯狂的生命行为都可以被原谅。
安妮斯顿和妮娜的鬼魂(我认为是镇静剂带来的幻觉)躺在铁轨上,妮娜说死前的遗愿很重要,是死后唯一可以被带走的。
“麦当劳的薯条”“水宝宝防晒霜,因为我爱死那个味道了”然后,她终于说道“我曾经是个好妈妈”——我瞬间泪崩。
其实她一直隐藏又规避的真正痛苦,就是那个孩子。
我想她最终关于痛苦的救赎,就是从这一刻开始的。
什么凄美的爱情,死亡真相疑云。。。
奥斯卡还是个孩子,放过她吧。。
其实故事是这样的,成功貌美的女律师Claire一家三口住在LA郊区,儿子活泼可爱,丈夫事业有成。
但是在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中,Claire失去了儿子,自己的身心也都受到了创伤。
在她参加的社区互助小组中,有一名组员Nina从高速路上跳桥自杀了。
Claire找到了Nina的丈夫,一点点了解了Nina的故事,在了解中,她渐渐的不那么愤怒,渐渐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开始原谅,开始试着走出来。
我觉得Tobin的故事写的真心好。
其实如果故事像如上那样反着写,(请配合都乐环球影视里的旁白)就只是一个很一般的cliche。
就顺应着我是主角我高兴,我是主角所以任性的路子。
因为人家不是有病吗,人家心里有创伤啊,人家要大段大段的哭,人家大段大段的歇斯底里,人家有事没事就要口出恶言,人家要狠狠的伤害每一个身边关心自己的人。
但是,Tobin人家就hold住了。
人家偏偏不那么写。
故事展开的很慢,一环扣一环。
我们看到了Claire脸上的伤疤,我们看她步履蹒跚,我们看见Nina大幅的照片,Nina为什么自杀?
我们听见她手机里的留言。。
那是谁?
然后Jason出现了,是和留言里一样的声音,说一样的事。
那为什么他们不生活在一起?
于是观众就迷迷糊糊跟着作者走,看着这个暴躁又难看,差不多一无是处的女人是如何生活如何与人交往。
Cake在塑造Claire的时候拿捏的非常好,这么一个不招人待见的女神经病,理论上是不容易被喜爱的,谁不喜欢甜心宝贝儿那样的啊,就算长得抱歉,楚楚可怜也是一种美。
但是编剧没有赋予Claire任何让人怜爱的属性,她就是一个对生活彻底放弃的人。
一个对生活彻底放弃的人该什么样呢?
抽烟喝酒黄赌毒吗?
还是混吃等死?
都不是啊,对生活彻底放弃的人也得生活啊。
得去复建啊,得被保姆叨唠啊,就算黄赌毒也得去买毒品啊是不是?
对生活彻底放弃的人和正常人最大的不同就是,They don't give a fuck. 他们想说什么说什么,他们才不在乎有没有人喜欢,会不会升职加薪,有没有朋友,他们会不光用语言也用行动告诉身边所有的人,Fuck off. 我特别喜欢Claire的一点是,她是个很mean的人,说话毒舌但是又挺逗的那种。
她才不管你听了舒不舒服,她反正就说了,你要是不舒服那是你活该。
她不像一般想象的那样以一个受害者的身份出现,比如老是特别深沉的悲伤和忧郁,或者在某个时刻彻底大崩溃用大段的独白说出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我也不愿意把她的冷嘲热讽理解成挖掘心里的阴暗面,这就是生活不如意看见什么吐槽什么的一个普通人,随着电影把故事一点一点拼起来,眼前看到得一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她的喜怒哀乐情绪起伏都有起有终,你知道她这么让人讨厌是为什么,你也知道她为什么讨厌这个世界。
就像所有happy ending或者想讨好观众的电影一样,你知道她会改变,从一开始就知道,这一切misery都会过去。
但是感谢编剧,没有让主角像被雷劈了一样突然第二天醒了就开始积极乐观,就跟所有迪斯尼电影里那样,一段过场音乐,主人公忙忙碌碌转来转去,等音乐停了一个崭新的完美人格出现了。
那不可能。
谁都不可能一夜长大,养成一个习惯还要21天,30天,100天呢,走出一段心理阴影怎么可能只要三两天。
所以哪怕是个开始,也皆大欢喜了。
我觉得让Nina以鬼魂的方式出现有点掉价儿,Claire其实足够expressive,但是还是不够。
而且Nina跳楼的事儿有点牵强,Roy看起来不像个特别暴力的人。
可能可以再丰富点吧。
还有后来蛋糕出现有点草草。
还有Claire和Silvana的关系,明明是有感情互动的,为啥到最后还是就帮她开开车什么的。
作为电影,有点不过瘾,可是作为人情世故,倒是十分贴切。
(一)“自杀”了不起啊?
我也会!
克莱尔试图以自杀倾向为出发点来理解妮娜的行为(因为克莱尔正承受着身心的巨大痛苦,她自己就有自杀的想法--挥之不去的妮娜魂魄,她想找到妮娜的自杀倾向并击败它),调查从资料到自杀现场,最后到妮娜家。
然而,克莱尔找到的最终答案是“She wasn't hundred percent certain.”是的,妮娜只是一个普通人,并没有所谓的自杀倾向。
也就是说,那些做出极端行为的人跟我们大多数人一样,是普通人。
只是有时候是我们胜利了,有时候是现实胜利了。
在心理互助小组,当其他人用心理病人的角度理解问题时,唯克莱尔用大妈八卦式的方式看待妮娜的行为,谁是需要治疗的?
病人还是正常人?
所谓“责任、担当”,言之凿凿,可落在具体的生活里,我们体会最深的往往是情绪。
“坚强”是个不错的词,但强求不得,得慢慢从痛苦中走出来。
无常的现实让我们不知所措,但感情就像一位知根知底的老朋友一样不离不弃陪我们一路走来。
人家说“最大的敌人是我们自己”,我同意,但不要忘记,最重要的朋友也是我们自己。
(二)打开窗子,阳光自然会走进来从人际交往中,克莱尔找到了存在感、归属感。
这里为什么不用“重新”两字呢?
因为,那失去了的,是无法弥补的;是新棒棒糖的甜味(助人、越境墨西哥买禁药、睡别的男人、跟安奈特和解、对前来道歉的凶手拳脚相加、去最后一个汽车影院浪漫、尝试卧轨、宽容偷东西的小婊砸、满足凯西的童心)占据了本属于黄连(儿子的车祸)的舌头。
有时候,精力有限或许不是件太坏的事。
一个人闷在屋子里多难受啊,不想见熟人触景伤情的话,不如打开窗子晒晒太阳吧,身上的衣服都要发臭了。
影片取名蛋糕,也许指那个偷了克莱尔钱包、为克莱尔做了蛋糕的女孩吧。
生活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小偷可恨,但蛋糕还是蛮好吃的嘛。
承认失去需要勇气,找寻美好也需要勇气。
影片的最后,克莱尔尝试从副驾驶坐起来,也许车祸发生时她儿子正是坐在副驾驶座位吧。
Good girl.
前几天无意中翻看到的一部电影。
是女神Jennifer Aniston主演的一部剧情片。
讲述的是慢性疼痛症患者在面对疾病,丧子之痛的日常。
我能感受到的是,真实的疼痛。
不断地服用止痛药,酗酒,移动的每一步都恨不得端着自己走,远行时小心翼翼地卧躺和说话,向周遭不经意流露出的满当当的恶意,任性地处理家里孩子的遗物,和管道工人做爱……她好痛。
痛得难以言喻缺乏表达方式。
其中最深切的是她的几次下水。
一次是因为半夜疼得睡不着,她到自家游泳池里小心翼翼地侧泳,水波划动,手臂的挥划和配合动作的叫喊,好痛;还一次是在理疗中心,辅导员建议这个半年来没有任何进展的病人“另寻高明”时,好痛——明明看起来像是在积极生活,可是明眼人一眼就看穿自己内心悲痛绝望,那种……是羞愧?
是不安?
还是说,只是逃避?
原来逃避也那么痛。
最后一张图,是片末了。
算是一个和解吧,主人公对自己,对生活的一个和解。
然而并没有非常刻意,并不像许多生活勇士那样,骑着高头骏马,配着利剑,高傲地向敌人甩去一双白手套,宣誓对战,并没有。
她只是,小心的,忍着痛,往前走了一点点。
可是却让人看得欢呼雀跃。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蕾切尔的婚礼》,是一部毒瘾戒除者艰难真实的心路历程,她回到了家,家却拖着她往回看,不断回顾,不断痛苦,层层揭发,却最终因家人的谅解而得到了救赎。
作为剧情片,后者更胜一筹,作为人生经历,前者的痛更痛。
且同是丧失亲人,她以一句“我曾是个好母亲”(她说的“曾经”,我的理解是相对于她还是“母亲”身份而言的),让自己获得了救赎,她是自救的。
因此和解也就来得顺其自然。
http://user.qzone.qq.com/812108388/main
真不知道要表达嘛
JA转型之作。(虽没奥斯卡提名,但有了金球、演员工会、影评人的提名的鼓励与肯定,相信Jen之后能做得更好!下次的片子会更好、人物更饱满、演技更棒!全力支持Jennifer Aniston!)
有些电影会故意模糊背景来达成也许非常理的构想,但显然不适合这部,整个背景只有几句台词加模糊的闪回都算不上的镜头,一直就是女主痛苦痛苦痛苦,片名也取得极勉强,真是要憋死人。。。
JA冲出去打人的时候看哭我了
从女佣大骂克莱尔开始有点劲了
片尾曲比女主角翻新得惊艳。。。剧本的events选的真是让人纳闷。。。
不知道说什么的一部片。。。安妮斯顿一贯的纠结。惊喜的是在这里看到了rene。
整部电影一直在蓄势,蓄得很足,但没爆发出来。给安妮斯顿转型成功加一星,其实还可以做得更好。
这个海报实在是难以入眼!
baby I can see your Halo Halo Halo
起伏一下 好吗
中年Rachel的心灵奇幻旅程---一弯新月陪伴了多少忧伤一轮红日又托起了多少希望
金爵奖参赛影片,詹妮弗安妮斯顿主演。虽然脸上身上有疤,皮肤看起来糟糕,但是蓝眼睛好美。整个片子神神叨叨的,女主有时候刻薄得还挺可爱,绝望主妇里面认识的菲利斯提霍夫曼出现让人好亲切。片子结束大家还静静的等字幕完了才走,听到片尾的男声唱的Halo,还蛮好听。
Life sucks. Only music survives.
剧情缓慢,詹妮弗就算扮丑扮孤独,也挽救不了无聊的节奏。
导演的那点野心全在片子上了…PTSD 种族问题 还有矛盾的婚姻…然而剧情犹如加特技 duang的一下管家对女主不离不弃了 duang的一下女主爱上男主了 再duang的一下女主豁然开朗了…嗑药引发的幻觉用了又用 然而安娜除了开嘴炮以外并没有什么卵用 最后 你们确定JA是刻意扮老?
呵呵
#siff影城#黑森林蛋糕,外苦内甜。幻想疑云,抽丝剥茧,一个家庭的苦恼,借由女主的身躯经历背负,没有戏剧冲突更别谈惊心动魄。安妮除了眼睛其他都似变了个人
脱掉精致的外套 终于看到jeniffer的演技
没咋看懂 但喜欢Jen 而且她也叫clair哈哈哈虽然我是没有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