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看电影都注重电影的哪些方面呢?
我觉得内涵很重要,其次是剧情节奏,再次视觉效果。
这部片子内涵很简单,“相信自己”和“发自真心”。
剧情也算简单,就是围绕Mr.Magorium要离开世界,把魔法玩具店留给女主角。
女主角不怎么自信,从她写钢琴曲也反映了一点算是一个铺垫。
视觉效果就可以说很好了,能把魔法和玩具结合的这么好。
就像给大家一次是觉得盛宴,每个人小时候都会有一个玩具梦吧,想不到有一天这些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玩具真的被赋予了最最神奇的魔法有了他们自己的生命,我们小时候的小小愿望就这么被实现了。
我们就是这样,长大后不再关心小时候充满幻想的小心愿,被现实占领的思维中,是不是偶尔可以let some special colorful imagination in?
越长大想象力越匮乏的我们,还能找回原来的神奇想法吗?
我们还愿意花一点点时间在魔幻的空间遨游吗?
我相信每个人心底都有一份童真,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神奇玩具店。
很简单的一部片子,没有同类片子里超炫的特技。
可我就是喜欢这样的简单,像是小时候临睡前妈妈讲的故事。
2007美国奇幻片《马格瑞姆的神奇玩具店》,全球累计票房6947万美元,定级PG,豆瓣评分7.0,时光网评分7.0。
看片名就能知道这是一部奇思妙想的奇幻电影,味道有些像《查理的巧克力工厂》,是一部以成人为角色、献给孩子们的电影,是一部需要带着童心来观看的电影。
片中充满了脑洞大开的奇幻场景,各色魔法玩具勾起了观众的童心。
剧情上亮点不足,看了开头就能知道结尾的简单剧情,“魔法来自于内心”这种主题和结局是常见套路,容易猜得到。
全片没什么大场面,故事全都发生在玩具店里,各色奇幻玩具聚集一堂,色彩斑斓,眼花缭乱,热闹不凡。
本片总体来说中规中矩,并不惊艳,但也不失望,属于好莱坞常见电影模式,剧本上有拓展的空间。
由于投资有限,不是大片模式,略显缩手缩脚。
以《这个杀手不太冷》一鸣惊人的娜塔莉·波特曼在本片中担纲女主,演得很好,短发造型很漂亮很有气质,美中不足的是脸上有两颗痦子,不过也成了她标志性的容貌特点。
中国观众对娜塔莉·波特曼最熟悉的作品是在漫威《雷神》中饰演雷神女友(将在《雷神4》中再度亮相),还有2018年引进国内的《湮灭》。
娜塔莉·波特曼虽然童星璀璨,但长大成人后没能成为一线明星,没有太抢眼的作品,很遗憾。
这电影的一切安排,只是也应该让孩子们有他们该有的企盼和力量。
接受这残酷的现实需要时间。
可是并不能以一个成年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个电影。
如果你是来评价这部电影的那么您就别来了。
这部电影需要的不是评价而是沟通。
回想起自己曾经儿时的一些对于玩具的企盼,回想自己曾经儿时对于自己自信心的膨胀。
你就会和这电影达成一致。
因为每个人都逃不出童年,因为造成我们现在这种一切对于过往的看法都是积累。
忘掉它们。
你就会觉得这部电影是经典
创意很好的一部电影,但是细节的处理非常失水准,编剧好像拿出的是草稿,导演也许是睡着了,演员也许在赶场。
高科技制作的特效堆砌,人物感情的线索凌乱无续。
甚至让原本对这部片子报以厚望的我有点惊诧莫名。
孩子们应该是喜欢这部电影的,当然,他们也只会记得那些奇异的玩具。
常把人生的寥寥数十年比作一场戏,把匆匆而过的我们比作是戏中的角色,做着或精彩或平淡的表演。
这样的戏,该用怎么样的心态去演?
在影片的前半段时间里,我一直在想——如果这是现实发生着的情况。
如果我把看电影时的心情带到现实的思维中那会怎么样?
那显然是行不通的,你的想象力越强大,行为就会越发显得怪异,现实的生活会用她可以找得到的一切方式告诉你——学会实际。
在一次次的教训中你会慢慢懂得妥协和顺从。
当你有冲动在别人面前提“理想”两字的时候,话未出口,大概就要先笑自己的幼稚,至少不合时宜。
然后年龄增加,你告诉自己说:作为成年人要遵守成年人的游戏规则。
开始习惯身不由己。
你学会了区分成熟和幼稚,习惯了在行动之前细细考量,评估得失。
看世界的眼光开始变得不同,你开始学会批判,开始习惯了身边有太多的批判,你经常听到有人说——你还信那个?
你还是小孩么?
你醒悟了,明白了自己之前信以为美好和真理的东西不过是假象。
批判世界丑恶的同时,你还不忘了公平,不忘了批判人性的丑恶,批评看起来同样丑恶的自己。
于是是不是有了这样的结论——现实就是这样,活着而已。
生活的图画不再像同年所见一般地多彩,美丽的景色剥落成了一个灰白的世界。
到了影片后半段,我突然疑惑,我想问——电影里的这种生活方式不好么?
守着玩具、童年、幻想的这种生活有什么不好呢?
为什么我们变成了只在电影中寻找慰藉而在电影结束后就无奈地去面对现实的人了呢?
我们为什么就失去了信仰美好追求美好的能力了呢?
我觉得,所谓的现实的残酷也好,无奈也好,很大一部分也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安排了的角色,好像你不觉得现实是需要无奈地妥协的,你就还没有长大,就还是幼稚少年。
我们表演着冷漠,这不是说,我们真的冷漠。
世界看起来残酷,也未必就真的残酷。
如果这一切是一场戏,我们为什么不试着怀抱美好,演出美丽?
这是不可能的吗?
一个童话一样的世界,一个有魔法的世界。
我们尽可以用我们觉得更美好的方式去表演,何必细究对错呢?
一个美好的虚构世界和一个冰冷的真实世界相比,我倾向前者。
福柯说过,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应该是一件活的艺术,它不应该把美隔离在自己这个个体之外。
我们要选择让自己活得温暖,活得精彩。
如果觉得还不够美好,就把它演得美好;不相信身边存在完美的爱情,就表演出这样的爱情;不相信我们生命的意义,就表演出意义。
何必因为苛刻的认真而妨碍了自己享受美丽呢?
我们的人生啊,就是演出一场可以让自己最为满意的戏。
这是一个梦一样美好的电影,简直能让人重拾对美国的天堂梦。
生活中你见过的东西都不再平凡,而是充满魔力。
如果愿意,你可以从今天开始换一副视角看世界,看看你昨天错过了什么。
我们要回到孩子的眼睛,孩子的心灵。
这个意义上本片可以和小王子媲美。
故事紧凑而完整,但相对一个完美的故事来说,细节上没性格。
美国最近好像频频拍出这样的奇幻主题电影,如果大家有时间,去书店的儿童教育柜台看看也许会找到答案:美国现在非常重视视觉教育,让孩子从小具备不落庸俗、坚持自己的眼光。
苛刻的给了四星,电影总是在进步的,谁让你是新片呢。
网上目前的影片介绍——包括这里的,都是胡写的,简直是在放屁。
而那些写影评的人,对这部片的评价往往是“糊弄小孩”——原谅他们吧,他们只是以为自己长大了,自以为聪明。
有些人拿这部片和《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相比,我的评价是该片的价值超过《查理》,因为蒂姆·波顿对孩子的理解接近病态,所以《查理》能让你看到梦一样的美好,你却不能去相信他。
而相信是该片最重要的主题。
我忍不住摘录一段一个SB写的影评:怪也只能怪扎克·海尔姆在制作影片时太过拘谨了,至少他不应该一开始就把目光单一地对准在半大的孩子身上,应该放开手脚,让整个故事更加黑暗、更加恐怖、更加古怪一些,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影片到处充斥着那些过于符合逻辑的魔幻想象,让一个本来看起来很真实的世界变得疯狂幼稚,没有挑战智商的内容,当然没办法勾起成年人的观看欲望。
废话,这不是给你这种SB看的,吓唬小孩就有本事了?
孩子需要的是温暖,不是《怪兽屋》那种让人发指的恐怖动画片。
有人说这是一部毫无内涵的烂片;也有人觉得能请得动这两位大牌,电影里面一定有玄机;还有人绞尽脑汁想从里面找出点儿隐喻。
我真的很不明白,看电影这么单纯的事为什么要搞得那么复杂。
难道非得是晦涩难懂才能体现出文青气质?
我就是很喜欢电影里的那个小男孩,虽然遭人排挤但是依然真诚、温暖而且执著、勇敢。
现在的人哪怕是具备其中的一点都是很难的了。
所以,原谅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总在猜想,那些说它幼稚的,恐怕是出于羡慕;那些说它空洞的,恐怕是出于嫉妒,羡慕和嫉妒那些依然拥有着他们在成长之路上毫不犹豫狠狠抛弃了的童心的人。
当魔法正在消失,我们该做些什么来挽留?
一间能让小朋友们流连忘返的魔法玩具商店,一顶小丑的帽子能让穿着大人衣服的小孩子现出原形。
或许玩具只是小朋友欢喜的东西,又或许魔法只有孩子们才相信,不然它们怎么会那么的孩子气。
孩子气的因为爱戴的人即将的离开而赌气罢工,甚至在发现自己无人认领的时候搞起恶作剧。
当魔法正在消失,曾五颜六色的拥挤满屋子的玩具全部都披上灰色的外衣,心灰意冷的垂头丧气。
当魔法正在消失,我们该做些什么来挽留?
或许该做的只是用真心相信它的存在。
真心让你听见在空中飞舞的手指弹奏出的优美旋律,让你看见玩偶祈求的拥抱。
相信魔力,相信自己,相信友爱的力量,相信奇迹,相信让你的身上拥有光芒。
一个走路像是上了发条的老顽童,一个微笑甜美的年轻女孩,一个如木偶皮诺曹般可爱的小男孩。
他们构成了这个简单的童话故事,简单到甚至没有善恶与美丑的对照,让人不禁的想起《龙猫》。
Mr. Magorium说:你知道莎士比亚怎么描述他书中国王的死亡吗?
他写着“他死了”,没别的了,就这一句话。
没有大吹大擂,没有修饰,没有比喻。
就这么一句话,比任何词汇更能代表一切了。
如果有人问起我,你会继续着我生命所有的奇迹。
只用一个简单谦逊的结尾“他死了”。
有时候微小的温暖更具备打动人的力量,简单的,谦逊的,真诚与纯净。
就像幼年时看的那些关于王子与公主的童话故事,明明知道有完满的大结局,却仍会满心期待的往下看。
在看到最后Mahoney舞动着指尖唤醒满室的玩偶时,是真的欢欣满足的微笑了起来。
仙女终于把南瓜变成了马车,灰姑娘的水晶鞋在午夜的钟声之后并没有消失。
富有魔幻的剧情暗喻着现实的真理很抱歉 把这么充满童稚的影片强加比喻得如此现实``只是身为同行感触嘛埋头用心尽全力去做就对了 别把时光浪费在不和实际的胡思乱想没必要过份担心玩具店的经营问题 也不需要相信有魔法(暂理解为运气的成份)`省略开一切客观的理由 (逃避 借口)但必须要相信自己!
(自信是最重要的)用真心去做肯定能做得最好的 耶` 这就是一切美好开始的前题片中 用噼啪纸跳踢踏舞那段 很有搞头 哈哈` 娜塔丽·波曼``渐成熟女
2008-01-29 好美妙的题材,好无聊的剧情……
很有爱的老人.
小失望
我们总是沉浸在童话里不能自拔。
完全是儿童片么~
natalie
严重浪费演员资源
只可以說畫面很漂亮~~~
完全没有我想象的好。
故事瞬间就结束了的感觉,实在对不起我忍着看完一整集的中文配音。。。
嗯,不错。小孩不错,姑娘不错,那个帐房先生也不错,当然老头更不错。没有太多漏洞的童话。幼年的钢琴天才,大了却只能成为出纳,哦,深有同感之。不过这也是生活,每个人都应该在各自的生活中找到可以cheer up的坐标。
童心以及生活的美好在信與不信之間 I am not asking you to be happy that I must go. I’m only asking that you turn the page, continue reading…and let the next s
累人
女主妆造差,剧本混乱又无聊,只有四个人物,哪个都没讲好
为了魔幻而魔幻,为了煽情而煽情。Natalie Portman再也不是当年的萝莉这我知道,可是也不至于把自己往假小子方向装扮吧!总是幻想不分时间场合的自我陶醉地演奏,矫情。一流的阵容却造出二流的片子。
magic story~~
那逝去的~童心
sweet
“看到这双鞋吗?这是我在托斯卡尼的一家小店买的,我非常喜欢这双鞋,买了够我一辈子穿的数目。这是我的最后一双。”
和巧克力工厂一样,都是画面吸引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