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夫金的电影节

Rifkin's Festival,情迷电影节(港)

主演:华莱士·肖恩,吉娜·格申,路易·加瑞尔,克里斯托弗·瓦尔兹,埃伦娜·安纳亚,斯蒂夫·古根伯格,戴米恩·查帕,乔治娜·阿莫罗斯,塞尔希·洛佩斯,道格拉斯·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美国,意大利语言:英语,西班牙语年份:2020

《里夫金的电影节》剧照

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2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3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4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5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6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3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4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5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6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7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8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9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20

《里夫金的电影节》长篇影评

 1 ) 一名电影的永远老迷弟——伍迪艾伦

伍迪电影的熟悉元素纷几乎悉数登场,主角总是来自于纽约,总是喜欢巴黎,总是对犹太主义有着疯狂的执着,总是有着跟伍迪一样的神经质和敏感,男男女女总是游走在婚姻、爱情、欲望之间摇摆不停。

伍迪的眼中其实都是对于终极哲学意义的探讨,他又一次提到了宇宙和存在主义,人生不过是一场没有意义的虚无。

但在这一片宇宙的虚无之中,他却总能恰到好处地找到人生幽默的突破点,然后开始了他唠唠叨叨的嘲讽。

这一次,他继续嘲讽了大众知识分子的虚伪。

与其说他是担心自己的妻子出轨男二,更不如说他是在挪揄男二作为知识分子的虚有其表,哪怕伍迪本身其实就是一名知识分子,这是不是像在《安妮霍尔》中提到的一样,伍迪永远也不会加入一个俱乐部,里面的成员都是像他这样的人。

虽然伍迪依旧是如此的自我厌恶,但古人有云,世事洞明皆学问,足够多的自我厌恶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成了某种最理性的自我反省。

而这种高纯度的理性,在伍迪的镜头下,往往始终无法应付爱情和婚姻。

就像电影里的人们一样,深陷情感困局的人们往往都是理性至上的社会精英,看着人们在理性和感性之间的碰撞和摇摆,应该算是伍迪的恶趣味之一吧哈哈哈。

除去伍迪电影里永恒不变的出轨日常情节外,非常惊喜意外的是,他这一次在电影里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古典电影的喜爱,极力大赞法国新浪潮,伯格曼,费里尼等。

本身作为知识分子的伍迪艾伦,一方面保持着对古典电影的推崇,另一方面却依旧不齿所有妄图攀比新浪潮名作的虚假行为。

伍迪对旧日经典的喜爱到了什么程度呢?

这一次最搞笑和最好玩的就是,他在电影里几乎把主要的大师名作都玩了个遍,疯狂地向各部影史名作疯狂输出致敬!

伍迪巧妙地将这一次的男女故事和主题,通过模仿经典名作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公民凯恩》、《八部半》、《祖与占》、《精疲力尽》、《第七封印》、《野草莓》等等等悉数登场,各种名作的重新演绎的片段,使得这一次的电影仿佛是一次妙趣横生的古典电影盛宴,伍迪真的太能搞啦!

(上面全是这一次伍迪对经典名场面的模仿,实在是太有趣了)最后,在犹豫出轨的最后一刻,伍迪镜头下的人们始终无法走出那一扇门,那道门仿佛就是一道无形的婚姻约束之门,也是一扇无形的道德约束之门。

尽管伍迪说了几十年,说遍了所有的出轨,第三者,欲望,但伍迪镜头下的人们都还是会忠于自己的内心,忠于自己的道德底线,这个约束不是来自于外界,而是来自于自省,这才是道德约束的意义,只要遵循着自己的底线,无论最后人们的选择是哪个,他都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这才是符合人们真实本性的,伍迪,侯麦,洪尚秀等导演的作品都是大多这样子,粗看毁三观,细看正三观。

最后的最后,伍迪模仿《第七封印》,让男主与死神对弈,男主认为自己不该写小说了,死神认为那可能是500页的牢骚无聊话。

但说句实话,即便真的是500页的无聊牢骚,我也愿意继续听小老头在那里滔滔不绝的说个不停,这真的是太奇妙的时刻了,此刻我竟然羡慕起了听男主发牢骚的那位死神。

最后的最后的最后,电影里对经典大师名作的模仿场面一一闪现,看着这些名场面一一闪过,实在无比感慨于电影本身的美好。

电影真的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的艺术品,一如杨德昌说的名言一样,电影的发明使得人类生命延长了三倍。

伍迪是真的热爱电影本身的,哪怕外界的质疑是怎么样,我相信只要伍迪活的时间足够长,他就会这样子一直拍下去,一直叨叨不停。

这样可爱幽默,又永远忠于自己,热爱电影的小老头伍迪艾伦,谁会不喜欢呢。

 2 ) 这才叫致敬

趁着出差间隙,看了伍迪艾伦最新的电影《里夫金的电影节》,其实也不算新了,是2020年的片子。

这部影片完全回到了老头早年的轻喜剧风格,调侃婚姻、调侃爱情、调侃知识分子、调侃文艺创作,以及最重要的,调侃电影。

他在这部片子中大量引用了过去一个世纪来的经典影片,例如《公民凯恩》、《野草莓》、《祖与占》、《八部半》、《第七封印》,等等。

这种引用是毫无遮掩的,直接就用了主人公一行人来复刻表演这些影片中的经典场景,还用上了黑白滤镜。

这种做法乍看是偷懒,实则完全不同,因为老头只是借用了老电影的形式,而内容则是当代的困境,二者形成互文,非常有意思,这是一种相当高明的喜剧手法。

观影过程也非常愉快,我一个人独自在宾馆房间,把灯光全部灭掉,在黑暗中欣赏,看着看着就忍不住会心一笑。

老头是真正懂得喜剧的。

最近几年冒出很多所谓致敬电影史的片子,比如去年上映的《巴比伦》、《造梦之家》,以及更早的《好莱坞往事》,只不过这些影片都流于表面,看着流光溢彩、郑重其事,其实核心编剧相当孱弱,只是为了致敬而致敬。

反观伍迪艾伦的片子,他是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的,而且并不停留在电影世界的流金岁月中,他随意地把过往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片段信手拈来,便有了打动人心的效果。

这种举重若轻的能耐,不是人人都具备的,而且相当重要的一点,他本人就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他自己就是一本活的电影历史年鉴。

伍迪艾伦曾说自己毕生的目标是拍出一部真正的杰作,一部从各个角度都无可指摘的电影,然而始终未能如愿。

其实在我看来这部影片虽然称不上完美,但已经很接近最好的那一类作品了。

老头年事已高,还能保持如此高质量的创作,真是令人敬佩。

愿他身体健康,文思不竭,在未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好作品吧。

 3 ) 简直就是导演版安妮宝贝

woody allen简直就是导演版安妮宝贝,男主永远都是政史哲无所不通怀才不遇废话能讲三天三夜的,女主永远都是善解人意但又欲拒还迎的,男主老婆永远都是皮囊美美脑袋空空物质至上的,还有一个同样没知识没文化的帅哥作为老婆的外遇对象。

翻来覆去这么点东西拍了那么多年还没和自己和解,还是像个自恋狂一样疯狂把自己代入电影男主,只不过从帅哥变成了糟老头子,其他的就和安妮宝贝“海藻般的长发”还有“印度棉质衬衫”一样雷打不动,用一个半钟头夸夸而谈什么“欧洲文化”,什么“巴黎”,什么“戈达尔”,这次连夸夸而谈都懒得夸了,冷饭都懒得炒了,直接照搬他心目中的经典场景做经典复刻了。

看他电影就是明知内容是很重复很纠结必然是一碗冷饭硬炒但还是忍不住要去买票,进场看了半小时就发现换汤不换药,麦乐鸡块变成麦香鸡块,又被骗得结结实实,散场在内心怒骂自己半小时为什么不长教训。

而且现在这个糟老头子越发恶劣,以前炒冷饭还给加个蛋加把盐,现在给你用锅手工炒制就很不错了,再闹就换微波炉,直接热一下就行了。

 4 ) 希望他活到200岁

近年来伍迪艾伦最好的电影,没感到千篇一律,是一种久违的快感,一种迷影式的表达。

主题看似依旧是关于存在的虚无,“所有人的人生都没有意义,但这不代表人生必然空虚”,还有电影嘛(关于这一点,我想到大傻逼查理考夫曼的电影,我可以津津有味地看50部伍迪艾伦的“无意义”式电影,却忍受不了查理考夫曼的任何的一部那么直白、那么无聊的只是面相上可以勉强称作“电影”而不是幻灯片的破玩意儿)。

电影挪用了诸多经典电影的桥段,像在电影中的一个个巨型彩蛋,这是化身里夫金的伍迪艾伦以影迷的姿态表达他对自己热爱的电影的爱,不是致敬或什么情书那么牵强附会的玩意儿,只是爱,单纯的爱,就像一个孩子喜欢他的小猫并打算用自己的方式把它画下来,孩子不在乎对不对,像不像,高不高明,它还是不是那么回事儿……这只是一种对业已存在的电影的影迷式描摹,往往这种孩童般的天真描摹才更动人,可贵的是一个八十多岁的人依旧有这种天真。

剧作结构上一点点像塞林格的短篇《为埃斯米而作——即有爱也有污秽凄苦》,尤其是最后与女医生离别的片段。

讲的是里夫金夫妇去西班牙参加电影节各自的奇遇,开头他沉迷于对三人行电影的表现,或拿来一种经典的三人行式电影模式(虽然并非新浪潮独有,似乎却是新浪潮将其发扬光大),并挪用了《祖与占》等经典的三人行电影镜头,新浪潮的出现在他之前的电影里是少有的,女医生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模式,继而出现《假面》、《八部半》与《野草莓》等电影仿段,《假面》的部分突然出现的瑞典语让人笑出猪叫,这也行?

直至最后的绝望时刻出现《第七封印》的死神,这是第三次出现伯格曼了,真爱。

与死神表示还是会好好活下去,“不抽烟,多吃水果蔬菜,戒饱和脂肪,每天做强度不必很高的锻炼……”还是要好好活下去,还是要继续拍电影,即使一切都无意义。

比如政治上可能出现一个完美的体制,但人本身的矛盾永远存在,这是他关心的big problem,而不是叙利亚或者北朝鲜。

里夫金的电影节更像他理想中的电影节,把他热爱的并认为自己永远无法超越的电影展示出来,作为从业者,在影片中他也通过里夫金提到想写出陀思妥耶夫斯基或乔伊斯那样的小说,与大师比肩,但他最终认识到自己的局限。

即使在我们看来他当然早已是大师了。

观影全程就像在吃一块太妃糖,甜甜苦苦暖暖,电影质感当然越来越好,但老头的态度依旧乖戾、充满讽刺,希望他活200岁。

 5 ) 人品跟电影质量成正比

伍迪艾伦的新片,豆瓣简介非常知音体,美国夫妻到巴塞罗那参加电影节,双双出轨...伍氏风格一如即往,噼里啪啦的台词打前奏,唬得人停住准备塞到嘴里的薯片,话题要多要广,但点到为止,抛出几个镇得住人的名就够,面无表情礼貌的讽刺,再洒点恰如其分的自嘲,就能刻画出“才华横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有趣人格和洒脱形象。

比如此片主角,不受身边人待见的想写出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伟大作品却一页未成的纽约客,自己已头秃嘴瓢,妻子却仍性感热辣,在电影节与成功的商业电影导演擦出火花,只睡了三次,不算出轨。

纽约客对妻子和导演的眉来眼去竟像是旁观者的八卦,见到美丽的内科医生第一反应就想隐瞒已婚事实,一边献殷勤一边对妻子对他人两眼发光感到心痛。

我说的秃噜了点,但真的看不出导演到底想干嘛想表达什么。

豆瓣7点3分,给5分不能再多还是看在巴塞罗那的份上。

想着自己年幼无知看完赛末点就想吐槽这什么打着艺术无罪烂三观教坏小孩的片,碍于喜欢这部片的朋友不好批评,只能默默怀疑自己不懂艺术,现在只想给那时的自己道歉🙇‍♀️

 6 ) 伍迪·艾伦的致敬与自我致敬

伍迪·艾伦给埃里克·拉克斯列过一个清单,介绍自己最爱的电影,《里夫金的电影节》戏仿(parody)的《公民凯恩》《八部半》《筋疲力尽》《野草莓》《第七封印》均在列中。

一个导演戏仿自己最崇拜的几部经典,自然会被当作致敬,片中的致敬很直接,没有隐喻或暗指,只要看过那些原作,就很容易识别,所以反倒没什么好谈的,直接看片子就行了。

值得谈的是片中伍迪·艾伦对自己以往电影的戏仿,即我所谓的“自我致敬”——这当然是夸大其词,他可能根本没意识到某些镜头、情节在自己的作品里早就出现过,他对自己从前的电影似乎很冷漠,多次提及自己甚至忘掉了《曼哈顿》《安妮霍尔》是讲什么的。

所以,“对自己以往电影的戏仿”“自我致敬”都不成立,其实就连“致敬”也言过其实,单从拍法来看,本片对经典的态度不算正经,《祖与占》《精疲力竭》统统被弄成喜剧,算不上致敬。

这样讲,我的题目就整个取错了,但也没关系,只是个说话的由头而已。

不管叫什么名目,出于什么原因,《里夫金的电影节》中有不少“故技重施”,以及导演思想的直接流露。

尤其是电影审美方面,片中的Mort几乎就是伍迪·艾伦。

2010年,采访者让伍迪·艾伦在体育比赛和电影里二选一,他说:“At this point,I'll sacrifice movies,cause they really are not the same as when I grow up.But sporting events remain thrilling.”恰如Mort对心理医生说“……But the film festivals are no longer what they were”。

Mort只爱看带字幕的电影(“And Mort’s only sin is that he only likes subtitled movies.”),伍迪·艾伦觉得看太多带字幕的电影甚至影响了他的创作:“有意思的是这些年来我喜欢的都是外国电影,因为语言的缘故,我一直都是看字幕的,这就导致我自己在写电影对白的时候,几乎像是在写字幕,而不是写口语对白。

”都认为欧洲胜过好莱坞,特吕弗和戈达尔伟大;都不喜欢比利·怀尔德的《热情如火》。

至于前面讲的“对自己以往电影的戏仿”,姑举六例说明: 1. Mort谈到医生,医生就出现,与《安妮·霍尔》中请出马歇尔·麦克卢汉如出一辙,而且两人都是从右侧进入画面。

有趣的是,伍迪·艾伦本来是想在《安妮·霍尔》中请出费里尼,“因为在影院门口聊电影的时候提到费里尼听上去更顺理成章一些,但费里尼不愿意为此远道来美国,这当然可以理解。

2. 戏仿《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部分,Mort和Rojas坐在车里,Rojas说要去巴黎街头漫步。

之后Rojas带Mort逛圣塞巴斯蒂安,两个人坐在船上,Mort说很向往雨中的圣米歇尔大道。

难免让人想到《午夜巴黎》。

3. Mort总疑心自己患病,偏执如《汉娜姐妹》里的Micky,都是hypochondriac(疑病患者)。

4. Rojas给Mort看病,接丈夫电话,大吵,屡屡中断诊病。

这一桥段在《解构哈里》也出现过。

附带提一句,这一段有全片我最喜欢的一幕,即情绪崩溃的Rojas竭力止住哭泣,告诉Mort纽约的可爱之处。

5. Rojas的车突然爆胎,《魔力月光》中Burkan开的车引擎突然故障,都在郊外被迫停车,都有一只手搭在方向盘的镜头。

似乎连景色都像。

6. 和《安妮·霍尔》一样,结尾处用了配乐闪回。

詹姆斯·伍德在《小说机杼》第46节的脚注中用到了“自我抄袭”一词,举了托尔斯泰、狄更斯、司汤达、亨利·詹姆斯、麦卡锡的例子,伍德说:“……这些例子绝少是草率的结果,反而常是风格实现自我一致(self-consistency)的例证,达到柏拉图式理念的境界——那些对象,如此描写已臻完美,因此一字不易。

”他讲的是小说,所举的都是有关小说描写的例子,难以直接移用于电影,我当然也不觉得伍迪艾伦达到了理念的境界,但起码能说明创作者有意无意地模仿旧作,在艺术领域不算少见。

能偶然发现艺术家的自我抄袭,怎么说都是件很有趣味的事。

 7 ) 伍迪·艾伦在唠叨些啥

可以说本片非常地伍迪·艾伦了,充满了中产知识分子的骄傲的自卑,有趣的是伍迪·艾伦在本片直接翻拍了太多的影史经典,我试图以我所知的知识罗列本片中出现的一些小元素。

以影片时间顺序:

片头电影节环境描写出现的第一段对话,讲到艾希曼。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8.6[美] 汉娜·阿伦特 / 2017 / 译林出版社

讲的是这本汉娜·阿伦特的纪实文学,据说当年欧美的知识分子必读书目。

育婴奇谭 (1938)7.31938 / 美国 / 喜剧 / 霍华德·霍克斯 / 凯瑟琳·赫本 加里·格兰特霍华德·霍克斯导演,导演后面会再次被cue。

片中的女主是著名的凯瑟琳·赫本(历史上第二有名的赫本,斯科塞斯的《飞行家》中女主原型),而片中加里·格兰特饰演的男主角,应该是伍迪·艾伦电影男主的最初雏形,唯唯诺诺紧张兮兮的知识分子,并永远有出轨的欲望。

《育婴奇谭》

热情如火 (1959)8.91959 / 美国 / 喜剧 / 比利·怀尔德 / 玛丽莲·梦露 托尼·柯蒂斯来自旧好莱坞时代顶级大导演比利·怀德。

生活多美好 (1946)9.21946 / 美国 / 剧情 爱情 奇幻 / 弗兰克·卡普拉 / 詹姆斯·斯图尔特 唐娜·里德时代经典了,在各种影视剧中都被频繁cue到,比如《老友记》和《老爸老妈罗曼史》。

然后在里夫金的第一次梦境中,重现了《公民凯恩》。

当年划时代的深焦景深镜头现在已经非常常见

恶搞了一把玫瑰花蕾。

随后的一场脑海想象中,致敬了费里尼的《八部半》,在伍迪·艾伦的画面里,英文老师直接告诉他不要拍的太晦涩,我想这是所有人看费里尼的最大问题,太特么晦涩了!

太麻烦了 有空继续写

 8 ) 《电影节》

siff大光明,很平庸的一部片子,除了色调很好看,偶尔出现的精彩语句之外,可圈可点处非常少。

创作者在电影中criticise的很大一部分也是他自己吧。

我之前几乎没看过伍迪艾伦的片子,看这部的时候,觉得片子风格和昆德拉的小说有点像,创作材料大量地使用历史上有名的人物的经历,不断地在援引、或者是在所谓的“致敬”。

不过当然这部这种情况更为严重。

我在想,一部缀满了经典作品的注脚的作品和一部很平淡、但都是由自己之口说出的作品,究竟哪个更好(或者是更糟)。

片中改编了不少经典影片片段,(因为个人阅片量极其有限,只认得出几部伯格曼的作品(虽然也是“致敬”的大部分了,看过的有《第七封印》、《野草莓,认得出但是没看的是《假面》),其余的可能是法国新浪潮时期的电影)个人将创作者的这种改编理解为一种“媚俗”,将伯格曼严肃而丰富的作品通俗化,甚至以一种半开玩笑的口吻去对待一些事情。

该片中对于很多问题的讨论浅尝辄止*,甚至以为仅仅提及那些问题就成了睿智,如此想法个人不太能够理解。

提一下“电影节”这个点,影片刚开始说为期十天的电影节像是从现实生活中透出一口气,我觉得这样的描述蛮不错,片中这样让人会心一笑或者让人很认同的小语句有,但远远不足以撑起一部好的片子。

前面看完电影有点点生气,因为发现生活中浅薄之人、轻薄之想法不仅有,可能还比我原想象的多得多。

(不仅仅针对这部电影,还有这次这场的观影氛围) 看到前半段时,我想,那就暂且把这部电影当做我这次电影节的开场吧,正好也比较照应后面的片子。

看到后面,发现该片仅作为这次电影节的引子,也都还不能够。

如果这部电影是创作者的一部反讽剧,那上面我说的影片存在的问题就当我没说;但若只是创作者为了迎合浮躁的市场和“好莱坞式”的审美的话,我只能说,不论创作者自身储备、水平如何,这次的呈现真的不算佳。

(本评待细改,后面有空就添补)*文中注(也许可以描述为创作者自己说的“一知半解”状态)

 9 ) 熟悉的woody allen氛围

找了个最文艺青年的朋友和我去看这部电影,晚上10点多快11点的场,我们在外玩了一天再去看电影,戏院内除了我们俩只有一对情侣,我朋友出来直言这是他经验过的最少人的一次电影体验。

电影圃一开场,熟悉的woody allen氛围就扑面而来。

文艺但脱离现实的男主角,在现实如鱼得水的世俗的妻子,对世俗妻子虎视眈眈的同样世俗的男主雄竞对像,以及后来出现的同样能够理解文艺的男主的白月光。

这让我想起了midnight in paris和to remo with love,都是相同的人物架构,只是不同年龄阶段的男主。

midnight in paris里adrien brody演了中年版的文青,而to remo with love里jesse演了青年版,这次就到了老年版了。

不得不说虽然还是类似的架构,相似的剧情走向,woody allen的电影还是很fun to watch,中间不少诙谐的画面,真让我和朋友忍俊不禁。

这次电影给我的woody allen的感觉还是一样,woody allen还是在传递相同的价值观,可恶的世俗的女人,好色的狡猾的假以令辞的伪文艺创作者,可怜可悲的真文艺青年,以及让人看透一切文艺论调的婚姻。

我当然不全同意他的看法,特别是关于女人的部分,但在一个电影里能轻松地在人物对话间了解创作者的价值观,并深入思考之余不用为人物大喊大叫大动作而精神紧张,还是一个蛮有趣的体验的。

 10 ) All foreplay and no oragasm

又一年的Woody Allen,边看边嘲笑他卖老梗掉书袋,就像他在电影里借主角一直孜孜不倦地黑自己那样。

但结局又有点出人意料,这一次这个Woody Allen avatar没有像其他任何一部老头的电影里最后那样撩得美人归,而是思考起了自己是否真的已经老去不再妙趣横生,”maybe I was a little too rigid in my approach."18年那些事对他还是有影响。

他再一次深陷风波,遭到抵制,写了一本“500多页的无聊玩意,全是前戏没有高潮”的自传为自己辩白,转战欧洲资本但此电影也反响平平。

Woody Allen尽管一直善于拿自己的snobby和neurosis自黑,但一直以来还是那么自傲不凡,会安排电影里男主泡到比自己小很多的妹子。

中年婚姻老婆出轨怎么办,没关系,我能找到比老婆更年轻的出轨对象,而且还懂存在主义。

自己已经80多岁不再年轻怎么办,也没关系,我可以找甜茶当男主,让他变成年轻版的我来泡年轻妹子。

伍迪艾伦10年之后一系列电影,除了Blue Jasmine之外无不是在做这样的主题拓展。

他的power of sexuality一直随着黑知识分子、大学教师、电影从业者、明星的段子而活跃有力。

只有蓝色茉莉,看出了他一点疲惫,而在Rifkin里则看到他已经开始在反思:我是不是已经没法逗人开心了,我是不是已经失去了魔力?

当然他不可能退休,老头子早就说了他要拍电影到死,这次借着《第七封印》的死神也透露了点他的养生秘诀,不抽烟,多吃水果蔬菜,“lay off the saturated fat, make sure to exercise, no processed food, and don't foget the colonoscopy." 听到这样的lines,我本该会觉得很开心很好笑的,但此刻却止不住地感到迟暮一般的抱歉难过。

电影里一段段的迷影桥段是给喜欢伯格曼、布努埃尔和特吕弗的点缀小樱桃,让人短暂开心了一下,但这整块蛋糕却显得有些苦涩。

一方面,你觉得梗都已经听过一万遍了,再好笑也经不过兜兜转转那么些肤浅之词;另一方面,无论是导演还是你,都在反思这段旅程是否该继续,是不是非常遗憾呢。

最后还是很喜欢电影里一些出彩的小台词,这是伍迪艾伦电影里现在最让人感到熟悉又安心的符号了。

“Do you have any ideas of how to use one of those automoble jack?" -"No, but I can type."”Maybe your life is not empty, it's meaningless. Don't confuse the two."如此黑intellectual,全世界可能也只有Woody Allen了。

《里夫金的电影节》短评

还是熟悉的老一套,美国人和欧洲大陆人的婚外互相探索,只不过加多了迷影的梗 例如祖与占、假面、第七封印什么的在里面,不过看得出伍迪艾伦就算没有metoo事件影响自己本身也在高速下滑,同一种调调已经拍了二十部电影了

9分钟前
  • 马可new仔
  • 还行

这拍的不就是沙丹退休以后的人生?

13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啊,又老又丑的文艺男使劲撩妹的样子是多么可悲

18分钟前
  • 海贼拉面
  • 还行

90分钟不到都能看睡着。致敬并戏仿了《公民凯恩》《八部半》《筋疲力尽》《祖与占》《假面》《第七封印》等(老头对伯格曼是真爱啊)这些经典,而服务的核心却相当肤浅。跟片中的主角一样,只会堆砌片名夸夸其谈与矫揉造作,老头把自己和我们这些看片伪影迷都讽刺嘲弄了一番。

21分钟前
  • Tough
  • 较差

还是很精巧又有会心的笑料,但其实蛮伤感的,那种迟暮的力不从心,和遭遇尴尬时的笨拙。很多创作者都不再处于自己的黄金时代,市场也青睐于那些以艺术之名空洞投机又浮华虚荣的新宠儿,维续创作的动能较之于热情或许更多是习惯,因为太清楚什么是好的,所以没有执着也无从谈起释怀,只是持续产生无法自洽的困惑。无论题材还是情境都非常私人的电影,但或许很多人也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私人情绪映射。ps.圣塞好美,我也想念充足的时间,度假的旅人,日光和海滩。

25分钟前
  • 推荐

“我们都是自寻烦恼。谁知道呢?”“我不是残酷是冷漠,我只是不想看到有人因人生中的必然而放弃生命。”

30分钟前
  • 不忘
  • 还行

2015后的伍迪艾伦正逐渐朝着絮叨迷影中老年版徐峥的方向走去

35分钟前
  • Indecent time
  • 还行

男主太丑了,伍迪艾伦也变得这么无聊了🥱

40分钟前
  • 林微云
  • 还行

莫名有點時不我予年華逝去的傷感

43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还行

伍迪的城市观光片结局一贯会让我情不自禁的扬起嘴角,但又好像无法同别人大大方方分享,是那种暗合了隐蔽的一致趣味的窃喜,充满幽默的调侃,洞明的审视,轻快的心态以及对新浪潮的致敬,看似明亮的风景却自带无奈的感伤,而感伤并不意味着悲观,感伤代表仍期待活着的奇遇;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丰富,伍迪老头儿不断试图解释人生解释不尽的情与欲——这个命题多么确实值得孜孜不倦的玩味和探索。

47分钟前
  • GIVIND
  • 推荐

【2.5】对电影行业生态的游弋,有趣的当然是那些一如既往的掉书袋俏皮话,直截了当的仿拍也是可爱。但是,除此之外呢?这是个有点致命的问题,短暂欢乐后将会意识到拾人牙慧的不可行。最后居然来了次大回顾,噢,我的上帝,这真是太可怕了。

51分钟前
  • DeckardYang
  • 较差

很标准的伍迪·艾伦量产,来自晚年的自我剖析,高知和文青的结郁所在。是不是看过了那么多电影,却仍没有过好这一生?电影里什么都有,什么都讲过,可唯独不是你的经历。

56分钟前
  • 后自愈
  • 还行

这是个啥…..八部半、精疲力尽、祖与占、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假面,野草莓?

58分钟前
  • J
  • 较差

伍迪真不愧是欧洲风光宣传大使,在他镜头里的圣塞巴斯蒂安显得明艳极了,以至于这场婚姻关系的崩塌都退居到了次席,夫妻二人对彼此的不舍还不及对这座城市的眷恋多,伍迪很鸡贼地把婚姻比作了电影节,充满了梦幻和谎言但终将散场,不过他更明目张胆地表达了对电影大师的爱,那些画幅比的变化和对名作的效仿如今看并不新鲜,但却是他初心所在,尤其是对伯格曼爱得最为真切。

60分钟前
  • 超cute侠
  • 还行

我只是在思考 如果用才华吸引来了花瓶 当才华和知识的保质期过去后 对于花瓶来说这个男人还有趣吗 可能真的会一刻都不想待身边吧 所以寻求伴侣还得有些深层的共鸣。

1小时前
  • ReMinD
  • 还行

每年等到他的片子就像过节一样。老头儿的金黄色电影。蹦恰恰,蹦恰恰,让中产阶级的艺术观和道德感都见鬼去吧。加油小老头儿!!

1小时前
  • 比多
  • 力荐

一场充斥着无聊社交却也有一段美妙小插曲的电影节之旅。一边酸唧唧吐槽被热捧的青年装X导演,一边用荒谬的脑内小剧场怀念经典电影和大师们。一路哈哈哈过后还是有点伤感,与主流和时代的格格不入,对死亡的恐惧,对生命意义的永恒困惑,对创作的自我怀疑和焦虑。「听我讲了那么多,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做不成伯格曼写不成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什么关系,你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Woody Allen !电影像工作家庭和爱一样,也许毫无意义,却让我们的人生变得充实。所以别吃加工食品,别忘了做结肠镜检查,健健康康继续拍下去吧,我们追随着你在山坡上推着石头呢!

1小时前
  • 偏时差
  • 推荐

20210715青岛

1小时前
  • Human
  • 较差

剧本陈词滥调而且有些枯燥无味,拍摄也比较敷衍,但最遗憾的是片中最有趣的部分——对其他作品片段的模仿缺乏灵魂,给我一种强烈的“差不多就行了”的感觉,但也许艾伦导的意思是里夫金的这些松松垮垮的脑中剧场是他模凌两可性格的反射。

1小时前
  • ccycc
  • 较差

以前吧,虽说也是路人心态,好歹能看到点有意思的输出;现在真的是疲态尽显,选角也是够可以的。之前有一朋友说真心希望活成伍迪的样子,那么恭喜这位朋友,伍迪现在已经活成了你的样子。

1小时前
  • Aloysha
  • 较差